广东省茂名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经济与道德并非风马牛不相及,两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在经济领域 出现的食品问题、医药问题、工程问题等都说明,发展经济不能忽视道德的作用 旦道德出现问题,经济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形成灾难性的后果 ②古今中外的学者对经济的理解和把握可谓是观点纷呈,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 理解经济,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认同,经济不只是投入、产出、效益等纯物质和物 质活动的现象和概念,人的主观因素客观上是不可忽视的经济要素。事实上,经 济是人的经济,是人际关系之经济,经济活动一定内含着作为经济人的应该和人 际利益交往活动的应该,离开了人、人际关系之应该的认识和把握,就难以真正 认识经济。 ③马克思在撰写鸿篇巨制《资本论》的过程中,通过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内 在特质和矛盾的分析,揭示出了商品内部的两个对立的经济主体即工人阶级和资 产阶级及其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而由此展开对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探索和揭示, 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和资本主义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科学论断。这是 经典的阶级分析法,也是阶级道德分析方法。这就是说,唯有弄清楚资本主义经 济条件下的阶级、阶级关系乃至阶级利益关系中的应该与不应该,才有可能更深 入地剖析资本主义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规 律。这说明,经济现象均可以进行道德评价,有经济必有道德问题存在着,要真 正认识和把握一定社会的经济和经济现象,道德视角不可或动。定有快速 ④经济发展速度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大凡有先进的生产力一定有快速发展 的经济。然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取决于劳动工具的不断改进与发展。 ⑤马克思说过,机器是“死的生产力”,只有通过作为“主观生产力”的人去激 活作为“死的生产力”的机器,社会生产力才得以形成。而道德是““主观生产 力”的基础和核心内容。这是因为,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劳动者,而劳动者的道 德觉悟直接影响他们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最终直接决定劳动成果和生产力 水平。至于生产力中的劳动工具要素和劳动对象要素,在其体现生产力水平的过 程中同样离不开道德。劳动工具的认识、改造、利用和发展,离不开人对事物发 展规律的认识和适时地对劳动工具的改造和更新,抱残守缺、不愿创新的劳动主 体是无法主动更新劳动工具并不断提升劳动工具水平的。同样,就劳动对象来说, 并不是劳动对象的资源越丰富就意味着生产力水平越髙。是否在创新发展、协调 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下对劳动对象进行生态性开发和利 用,即是否在作用劳动对象时既考虑到当代人的利益又考虑到后代人的利益,不 仅直接影响当下的生产力水平,而且影响生产力水平的未来持续提高问题。一味 地考虑当前或当代人的利益,忽视甚至破坏了后代人的利益,这在一定意义上是 在破坏生产力水平、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说,道德也是生产力 (摘编自光明网,2018年11月26日15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我国出现的食品问题、医药问题、工程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道德 问题 B.经济是人的经济,是人际关系的经济,认识和把握人、人际关系之应该,就 可以真正认识经济
广东省茂名市 2019 届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经济与道德并非风马牛不相及,两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在经济领域 出现的食品问题、医药问题、工程问题等都说明,发展经济不能忽视道德的作用, 一旦道德出现问题,经济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形成灾难性的后果。 ②古今中外的学者对经济的理解和把握可谓是观点纷呈,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 理解经济,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认同,经济不只是投入、产出、效益等纯物质和物 质活动的现象和概念,人的主观因素客观上是不可忽视的经济要素。事实上,经 济是人的经济,是人际关系之经济,经济活动一定内含着作为经济人的应该和人 际利益交往活动的应该,离开了人、人际关系之应该的认识和把握,就难以真正 认识经济。 ③马克思在撰写鸿篇巨制《资本论》的过程中,通过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内 在特质和矛盾的分析,揭示出了商品内部的两个对立的经济主体即工人阶级和资 产阶级及其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而由此展开对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探索和揭示, 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和资本主义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科学论断。这是 经典的阶级分析法,也是阶级道德分析方法。这就是说,唯有弄清楚资本主义经 济条件下的阶级、阶级关系乃至阶级利益关系中的应该与不应该,才有可能更深 入地剖析资本主义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规 律。这说明,经济现象均可以进行道德评价,有经济必有道德问题存在着,要真 正认识和把握一定社会的经济和经济现象,道德视角不可或缺。 ④经济发展速度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大凡有先进的生产力一定有快速发展 的经济。然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取决于劳动工具的不断改进与发展。 ⑤马克思说过,机器是“死的生产力”,只有通过作为“主观生产力”的人去激 活作为“死的生产力”的机器,社会生产力才得以形成。而道德是““主观生产 力”的基础和核心内容。这是因为,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劳动者,而劳动者的道 德觉悟直接影响他们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最终直接决定劳动成果和生产力 水平。至于生产力中的劳动工具要素和劳动对象要素,在其体现生产力水平的过 程中同样离不开道德。劳动工具的认识、改造、利用和发展,离不开人对事物发 展规律的认识和适时地对劳动工具的改造和更新,抱残守缺、不愿创新的劳动主 体是无法主动更新劳动工具并不断提升劳动工具水平的。同样,就劳动对象来说, 并不是劳动对象的资源越丰富就意味着生产力水平越高。是否在创新发展、协调 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下对劳动对象进行生态性开发和利 用,即是否在作用劳动对象时既考虑到当代人的利益又考虑到后代人的利益,不 仅直接影响当下的生产力水平,而且影响生产力水平的未来持续提高问题。一味 地考虑当前或当代人的利益,忽视甚至破坏了后代人的利益,这在一定意义上是 在破坏生产力水平、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说,道德也是生产力。 (摘编自光明网,2018 年 11 月 26 日 15 版,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我国出现的食品问题、医药问题、工程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道德 问题。 B. 经济是人的经济,是人际关系的经济,认识和把握人、人际关系之应该,就 可以真正认识经济
C.古今中外的学者对经济的理解和把握观点不一,但都承认经济要素包含人的 主观因素。 D.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劳动者,而劳动者的道德觉悟最终决定劳动成果和生产 力水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主体按照“道德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内含道德”的顺 序展开论述。 B.文章结合举例论证和道理分析,阐述了道德与经济的密切关系 C.文章引用马克思的言论强调机器、人、生产力的关系,进而证明道德力量对 经济的作用。 D.文章从劳动工具要素和劳动对象要素两方面说明生产力水平的提髙离不开道 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不是纯物质和物质活动的现象和概念,人的主观因素是经济不可或缺的 要素。 B.抱残守缺、不愿创新的劳动主体因无法主动更新劳动工具,不能提升劳动工 具水平而可能成为“死的生产力”。 C.以道德视角分析、评价经济,便可真正认识和把握一定社会的经济和经济现 象。 D.对劳动对象进行生态性开发和利用,这是破坏生产力水平、影响生产力发展 的行为 【答案】1.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 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 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说法太绝对,“认 识和把握人、人际关系之应该,就可以真正认识经济”错误。原文是“离开了人、 人际关系之应该的认识和把握,就难以真正认识经济”。故选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 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 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 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项,“主体按照‘道德促进经 济发展’‘经济内含道德’的顺序展开论述”错误。文章是按照“经济内含道 德”“道德促进经济发展”的顺序展开论述的。故选A。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 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经济不 是纯物质和物质活动的现象和概念”错,原文是“经济不只是投入、产出、效益 等纯物质和物质活动的现象和概念”。C项,“便可真正认识和把握一定社会的 经济和经济现象”错,原文是“要真正认识和把握一定社会的经济和经济现象, 道德视角不可或缺”。D项,判断关系错误,原文是“一味地考虑当前或当代人 的利益,忽视甚至破坏了后代人的利益,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在破坏生产力水平
C. 古今中外的学者对经济的理解和把握观点不一,但都承认经济要素包含人的 主观因素。 D. 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劳动者,而劳动者的道德觉悟最终决定劳动成果和生产 力水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主体按照“道德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内含道德”的顺 序展开论述。 B. 文章结合举例论证和道理分析,阐述了道德与经济的密切关系. C. 文章引用马克思的言论强调机器、人、生产力的关系,进而证明道德力量对 经济的作用。 D. 文章从劳动工具要素和劳动对象要素两方面说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离不开道 德。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经济不是纯物质和物质活动的现象和概念,人的主观因素是经济不可或缺的 要素。 B. 抱残守缺、不愿创新的劳动主体因无法主动更新劳动工具,不能提升劳动工 具水平而可能成为“死的生产力”。 C. 以道德视角分析、评价经济,便可真正认识和把握一定社会的经济和经济现 象。 D. 对劳动对象进行生态性开发和利用,这是破坏生产力水平、影响生产力发展 的行为。 【答案】1. B 2. A 3. B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 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 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B 项,说法太绝对,“认 识和把握人、人际关系之应该,就可以真正认识经济”错误。原文是“离开了人、 人际关系之应该的认识和把握,就难以真正认识经济”。故选 B。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 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 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 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 项,“主体按照‘道德促进经 济发展’‘经济内含道德’的顺序展开论述”错误。文章是按照“经济内含道 德”“道德促进经济发展”的顺序展开论述的。故选 A。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 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 项,“经济不 是纯物质和物质活动的现象和概念”错,原文是“经济不只是投入、产出、效益 等纯物质和物质活动的现象和概念”。C 项,“便可真正认识和把握一定社会的 经济和经济现象”错,原文是“要真正认识和把握一定社会的经济和经济现象, 道德视角不可或缺”。D 项,判断关系错误,原文是“一味地考虑当前或当代人 的利益,忽视甚至破坏了后代人的利益,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在破坏生产力水平
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不能说所有的开发、利用行为都是“破坏生产力水平、影 响生产力发展”的行为。B项,结合原文马克思对生产力的评价与作者的分析 “抱残守缺、不愿创新的劳动主体是无法主动更新劳动工具并不断提升劳动工具 水平的”可以推出此结论。故选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 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 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 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 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 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 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 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 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 干的选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于是之 陈丹青 ①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总算没拆,模样,也还大致没变。前年去看了场话剧《阮 玲玉》,出台的都是目下演剧界的新腕儿,倒也演得卖力。但是不好。也说不上 哪儿不好一一所以更不见佳。一句话:话剧腔。这才想到二十年前看《茶馆》 我连着三夜看了三场,那后两回的戏票全是我站在台阶沿愣靠等退票等来的。 ②头场其实是看昏了,此后两天丧魂落魄,天黑了就往人艺小广场人堆里扎,词 儿是早学顺溜了:富裕票!有富裕票没有?得,头排中座。仰头看,蓝天野郑榕 于是之这几位爷在聚光灯下连耳梢脖梗的细皱纹都叫我瞧得清清楚楚。临了“王 掌柜”撒纸圈儿,还有那么几片掠到我脸上身上,触电似的。谢幕时众演员离我 那叫近的,真想蹿上去抓一把,可于是之一脸的不动声色,俩手软软地虚拍拍, 鞠躬到地,台底下那可是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一一多少年后《茶馆》告别演出,据 说谢幕时二楼有位小姑娘冲着台上大叫:永别啦,王掌柜! ③是了。别说“永别”演出,二十年前那三天热昏,我就老在想,得赶紧看,以 后这帮老将退了,就看不到这阵势了。怎么办呢,我年轻,年轻人心里被一件事 给烧的,就非得有所举动,我就给于是之同志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则我记得 很短:于老师,您好,我连看三场《茶馆》,太棒了!你们这代活宝(我真用了 “活宝”这俩字)要是不演了,就再没得好戏看!那时的市内邮票四分钱一枚 信寄出,我睡踏实了。只是往后好些天走进走出的,我总有意无意松开臂肘,手 掌略略向外虚张着,虚晃着,学那“王掌柜”茶座间走动照应的小动作:人忙惯 了,就是那架势,江南上了岁数的勤快跑堂也一样,嘿,到了舞台上给于是之这 么不起眼地撩几下子,绝了! ④几天后,于老先生的回信居然搁在门房口。我没要他回信的意思呀,大概是看 在美院的信封吧。字迹清秀老实,纸是那种练习本子扯下来的,写满一张。我飞 快读过,却有点失望:他说,他的表演离焦菊隐导演的要求,离老舍同志的剧本, 都还差得远,还要努力云。大师回信,大师谦逊,诚然感动,但这和开会发言“创 作谈”的老套有啥两样?我以为在他信中会看到他那右手晃晃撩撩的意思的
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不能说所有的开发、利用行为都是“破坏生产力水平、影 响生产力发展”的行为。B 项,结合原文马克思对生产力的评价与作者的分析 “抱残守缺、不愿创新的劳动主体是无法主动更新劳动工具并不断提升劳动工具 水平的”可以推出此结论。故选 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 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 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 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 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 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 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 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 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 干的选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于是之 陈丹青 ①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总算没拆,模样,也还大致没变。前年去看了场话剧《阮 玲玉》,出台的都是目下演剧界的新腕儿,倒也演得卖力。但是不好。也说不上 哪儿不好——所以更不见佳。一句话:话剧腔。这才想到二十年前看《茶馆》。 我连着三夜看了三场,那后两回的戏票全是我站在台阶沿愣靠等退票等来的。 ②头场其实是看昏了,此后两天丧魂落魄,天黑了就往人艺小广场人堆里扎,词 儿是早学顺溜了:富裕票!有富裕票没有?得,头排中座。仰头看,蓝天野郑榕 于是之这几位爷在聚光灯下连耳梢脖梗的细皱纹都叫我瞧得清清楚楚。临了“王 掌柜”撒纸圈儿,还有那么几片掠到我脸上身上,触电似的。谢幕时众演员离我 那叫近的,真想蹿上去抓一把,可于是之一脸的不动声色,俩手软软地虚拍拍, 鞠躬到地,台底下那可是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多少年后《茶馆》告别演出,据 说谢幕时二楼有位小姑娘冲着台上大叫:永别啦,王掌柜! ③是了。别说“永别”演出,二十年前那三天热昏,我就老在想,得赶紧看,以 后这帮老将退了,就看不到这阵势了。怎么办呢,我年轻,年轻人心里被一件事 给烧的,就非得有所举动,我就给于是之同志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则我记得 很短:于老师,您好,我连看三场《茶馆》,太棒了!你们这代活宝(我真用了 “活宝”这俩字)要是不演了,就再没得好戏看!那时的市内邮票四分钱一枚。 信寄出,我睡踏实了。只是往后好些天走进走出的,我总有意无意松开臂肘,手 掌略略向外虚张着,虚晃着,学那“王掌柜”茶座间走动照应的小动作:人忙惯 了,就是那架势,江南上了岁数的勤快跑堂也一样,嘿,到了舞台上给于是之这 么不起眼地撩几下子,绝了! ④几天后,于老先生的回信居然搁在门房口。我没要他回信的意思呀,大概是看 在美院的信封吧。字迹清秀老实,纸是那种练习本子扯下来的,写满一张。我飞 快读过,却有点失望:他说,他的表演离焦菊隐导演的要求,离老舍同志的剧本, 都还差得远,还要努力云。大师回信,大师谦逊,诚然感动,但这和开会发言“创 作谈”的老套有啥两样?我以为在他信中会看到他那右手晃晃撩撩的意思的
⑤开春,于是之竟给杨先让先生请来美院开讲座,我又看见他了!那天于先生说 些什么,我不记得了。实话说,也有点儿失望。好像是怎样的体验生活,体验生 活怎样要紧。他真的以为自己的表演对不住老前辈么?他真的以为体验了“生 活”他才能演成那样儿么?看来是真的谦逊,真的相信。可是别人为什么不如 他?“文革”中,我看过批判赵丹的资料,赵丹大大咧咧说:体验生活?我演工 像工,演农像农!我可没当过工人和农民!一一于先生开过茶馆当过掌柜么?他 见是一定见过,可是当年泡茶馆的爷们儿多的是,他演来出神入化,因为他是“于 是之”!我连看三场凭什么?还不是冲着他! ⑥翌年我出国去。读到一篇于是之写的短稿,心中大喜,真是说得好。他说,他 每次出台前就对自己念叨着:往坏里演吧,往坏里演。豁出去,反而演好了。又 说王掌柜决定寻死刻意安顿家人的第三幕,导演要求送别鞠躬后要有眼泪流下 来,所以每次王掌柜流下泪来那一瞬,于是之就在心里暗自嘀咕:得,这回没演 砸,这回没演砸。 ⑦他终于说了出来:那才是他实实在在的“生活”,他在舞台上“体验”的是他 自己,对得住他的戏。在台下,他像大部分那几代艺术家,诚心诚意,自然而然 活在同一的思路话语中,“体验”着,“生活”着。可是上得戏台,他就分明晓 得“往坏里演”,一边流泪,一边庆幸“没演砸”一一那一刻,就在那一刻,他 其实既不是老舍笔下的王掌柜,也不是焦导演旗下的好演员,他是谁呢?在台上, 他谁也不是,就是他于是之。 (选自《多余的素材,有改动》)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对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开头写观看话剧《阮玲玉》这一内容,是为了反衬《茶馆》的表演本色 当行,同时引出下文看话剧《茶馆》的故事。 B.第②段写到作者在聚光灯下连几位话剧演员的“耳梢脖梗的细皱纹都叫我瞧 得清清楚楚”,这个细节表现了作者对话剧演员的喜爱及对传统话剧的狂热之 情 C.第②段结尾处写到一位小姑娘朝着于是之喊道:“永别啦,王掌柜”,这表 达了观众对于是之表演成就的赞叹之情和对于是之告别舞台的遗憾之情 D.文章两处都有写到作者对于是之的失望之情。失望的原因是他认为于是之不 够诚心,不够自然。 5.作者在文中称于是之为“大师”,请结合全文分析“大师”的具体表现。 6.第⑦段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对于是之赞赏之情?请找岀并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D 5.(1)淡定从容。第二段写到他表演结束后,观众的掌 声雷动,他却不动声色,表现了他的淡定。(2)演技精湛。全文多次写到于是 之的“晃晃撩撩”的动作令人难忘,表现他演技的精湛。(3)为人谦逊。作者 作为一个观众给于是之写信,没想到他居然会写了满满一纸回信,表现他为人谦 逊,没有架子。(4)谨小慎微。于是之面对大众说话,无论是回信还是讲座都 有讲套话,表现他的谨慎小心。 6.(1)作者对于是之赞赏之情的句子:在台上,他谁也不是,就是他于是之。 (2)理解:①在台下,他和其他艺术家一样,生活在同一思路话语中;在台上, 他不拘泥于原作和导演要求,坚持个性化表演。②这句话总结了全文,深化了主 题,表明了作者对于是之先生艺术追求的理解和赞赏之情。 【解析】 【4题详解】
⑤开春,于是之竟给杨先让先生请来美院开讲座,我又看见他了!那天于先生说 些什么,我不记得了。实话说,也有点儿失望。好像是怎样的体验生活,体验生 活怎样要紧。他真的以为自己的表演对不住老前辈么?他真的以为体验了“生 活”他才能演成那样儿么?看来是真的谦逊,真的相信。可是别人为什么不如 他?“文革”中,我看过批判赵丹的资料,赵丹大大咧咧说:体验生活?我演工 像工,演农像农!我可没当过工人和农民!——于先生开过茶馆当过掌柜么?他 见是一定见过,可是当年泡茶馆的爷们儿多的是,他演来出神入化,因为他是“于 是之”!我连看三场凭什么?还不是冲着他! ⑥翌年我出国去。读到一篇于是之写的短稿,心中大喜,真是说得好。他说,他 每次出台前就对自己念叨着:往坏里演吧,往坏里演。豁出去,反而演好了。又 说王掌柜决定寻死刻意安顿家人的第三幕,导演要求送别鞠躬后要有眼泪流下 来,所以每次王掌柜流下泪来那一瞬,于是之就在心里暗自嘀咕:得,这回没演 砸,这回没演砸。 ⑦他终于说了出来:那才是他实实在在的“生活”,他在舞台上“体验”的是他 自己,对得住他的戏。在台下,他像大部分那几代艺术家,诚心诚意,自然而然 活在同一的思路话语中,“体验”着,“生活”着。可是上得戏台,他就分明晓 得“往坏里演”,一边流泪,一边庆幸“没演砸”——那一刻,就在那一刻,他 其实既不是老舍笔下的王掌柜,也不是焦导演旗下的好演员,他是谁呢?在台上, 他谁也不是,就是他于是之。 (选自《多余的素材,有改动》) 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对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开头写观看话剧《阮玲玉》这一内容,是为了反衬《茶馆》的表演本色 当行,同时引出下文看话剧《茶馆》的故事。 B. 第②段写到作者在聚光灯下连几位话剧演员的“耳梢脖梗的细皱纹都叫我瞧 得清清楚楚”,这个细节表现了作者对话剧演员的喜爱及对传统话剧的狂热之 情。 C. 第②段结尾处写到一位小姑娘朝着于是之喊道:“永别啦,王掌柜”,这表 达了观众对于是之表演成就的赞叹之情和对于是之告别舞台的遗憾之情。 D. 文章两处都有写到作者对于是之的失望之情。失望的原因是他认为于是之不 够诚心,不够自然。 5. 作者在文中称于是之为“大师”,请结合全文分析“大师”的具体表现。 6. 第⑦段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对于是之赞赏之情?请找出并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D 5. (1)淡定从容。第二段写到他表演结束后,观众的掌 声雷动,他却不动声色,表现了他的淡定。(2)演技精湛。全文多次写到于是 之的“晃晃撩撩”的动作令人难忘,表现他演技的精湛。(3)为人谦逊。作者 作为一个观众给于是之写信,没想到他居然会写了满满一纸回信,表现他为人谦 逊,没有架子。(4)谨小慎微。于是之面对大众说话,无论是回信还是讲座都 有讲套话,表现他的谨慎小心。 6. (1)作者对于是之赞赏之情的句子:在台上,他谁也不是,就是他于是之。 (2)理解:①在台下,他和其他艺术家一样,生活在同一思路话语中;在台上, 他不拘泥于原作和导演要求,坚持个性化表演。②这句话总结了全文,深化了主 题,表明了作者对于是之先生艺术追求的理解和赞赏之情。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 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 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 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D项, 这两处所说的“失望”并不是表达了作者对于是之的不满之情,是通过先抑而后 扬,为下文意外得到短稿的喜悦而蓄势,表达的是作者对于是之面对众人所说 “套话”的理解之情,表明了他对于是之艺术追求的理解和赞赏之情。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 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 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 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 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本题可 结合文中第二段“掌声雷动,他不动声色”、全文多次写到于是之的“‘晃晃撩 撩’的动作令人难忘”、“居然给我满满一纸回信”、“回信和讲座都有套话” 等方面加以分析作答,还可从文本中有关叙写,“”从技艺精湛、谦逊、淡定、 谨慎等角度加以概括即可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提取文中重要内容,并进行个性化的解读的能力。本题是两 个小问题,第一问是提取信息题,第二问是谈自己的理解。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 文章,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第一问精读第⑦段,从中提取最能体现作者对于是 之赞赏之情的语句就是该节的最后一句话“他是谁呢?在台上,他谁也不是,就 是他于是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时,抓住于是之“在台下”和“在台上”不 同的表现回答。“在台下,他像大部分那几代艺术家,诚心诚意,自然而然活在 同一的思路话语中,‘体验’”,‘生活’着。”“上得戏台,他就分明晓得‘往 坏里演’,一边流泪,一边庆幸‘没演砸’”。这就是说在台上,他不拘泥于原 作和导演要求,坚持个性化表演。这句话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内容上起到了深 化主题的作用,情感上起到抒发理解和赞赏之情的作用。结构上起到总结全文的 作用。第二问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回答即可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 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 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 即可。首先,借助人物的事迹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可以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来 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从事件中把握人物形象。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 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 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 荒漠化是全球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被称为“地球的癌症”。为了“治 病”,联合国于1994年大会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2015年,联合 国又确立了一个“世界目标”: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的目标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 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 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 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D 项, 这两处所说的“失望”并不是表达了作者对于是之的不满之情,是通过先抑而后 扬,为下文意外得到短稿的喜悦而蓄势,表达的是作者对于是之面对众人所说 “套话”的理解之情,表明了他对于是之艺术追求的理解和赞赏之情。故选 D。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 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 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 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 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本题可 结合文中第二段“掌声雷动,他不动声色”、全文多次写到于是之的“‘晃晃撩 撩’的动作令人难忘”、“居然给我满满一纸回信”、“回信和讲座都有套话” 等方面加以分析作答,还可从文本中有关叙写,“”从技艺精湛、谦逊、淡定、 谨慎等角度加以概括即可。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提取文中重要内容,并进行个性化的解读的能力。本题是两 个小问题,第一问是提取信息题,第二问是谈自己的理解。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 文章,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第一问精读第⑦段,从中提取最能体现作者对于是 之赞赏之情的语句就是该节的最后一句话“他是谁呢?在台上,他谁也不是,就 是他于是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时,抓住于是之“在台下”和“在台上”不 同的表现回答。“在台下,他像大部分那几代艺术家,诚心诚意,自然而然活在 同一的思路话语中,‘体验’”,‘生活’着。”“上得戏台,他就分明晓得‘往 坏里演’,一边流泪,一边庆幸‘没演砸’”。这就是说在台上,他不拘泥于原 作和导演要求,坚持个性化表演。这句话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内容上起到了深 化主题的作用,情感上起到抒发理解和赞赏之情的作用。结构上起到总结全文的 作用。第二问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回答即可。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 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 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 即可。首先,借助人物的事迹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可以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来 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从事件中把握人物形象。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 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 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荒漠化是全球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被称为“地球的癌症”。为了“治 病”,联合国于 1994 年大会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2015 年,联合 国又确立了一个“世界目标”:到 2030 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