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阳江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没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聒噪/恬静星宿/乳臭羞实/酌量粗犷/旼日持久 B.模样/楷模大厦/厦门隐瞒/蛮横蹩养/瞪前顾后 C.眼睑/收敛寒睻/渲染喘息/遄急骊山/弃掷逦迤 D.翘楚/翘首请帖/字咽喉/哽咽间或/间不容发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能走多远,在人生的阶梯上能攀多高,自信心起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它是一个人成功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自觉行动的动力_,是一个 人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素质。一个人的自信心,绝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与后天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以及老师有意识的培养的。 A.常常谋取源泉休戚相关 B.常常牟取源头休戚相关 C.往往谋取源泉息息相关 D.往往牟取源头息息相关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市委决定组织市公安局、安全监管局、工商局、供销社等单位在全市开展“打 非”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储存、运输、燃放烟花爆竹 B.针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一事,美国《大西洋月刊》评论说,安 倍做了一件“能让中日韩局势更糟的事情”,将因此而面临更多执政困难,可以 堪称“自残高手” 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是防 止技术滥用、纠正科技应用偏差的重要保证 D.这些杂交玉米由于产量高,而且比进口的杂交玉米具备更高的抵抗病虫害的 能力,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推广面积越来越大。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近年来,山歌擂台赛基本上都是群众自发组织的,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 ②“跳禾楼”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山歌演唱形式,流行于阳江农村各地,意在祈求 农家丰收 ③无论是哪种形式,其核心活动都是驳歌仔(斗歌) ④类似这种演唱形式的还有后来妇人祈子的“跳花枝”,新婚闹洞房时的“打 堂梅”以及海边沧家的咸水歌“对叹”等等。 ⑤它的渊源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的一种民间节目“跳禾楼”。 ⑥自1987年起,阳江每年都举行山歌节 A.①⑤②⑥③④B.⑥⑤②④③①C.⑥①⑤②④③D.①⑥⑤②④③ 文言文阅读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口”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题目。 魏羽者,字垂天,歙州婺源人。少能属文,上书李煜,署弘文馆校书郎。时改当 涂县为雄远军,以羽为判官。宋师渡江出其境,羽以城降,太祖擢为太子中舍 太平兴国六年,受诏诣瀛州覆军市租,得隐漏数万计。因上言:“本州录事参军 郭震十年未代河间令即墨未淸岁迁秩有司调选失平疏远何由闻达请罪典司以肃 欺弊。”上赐诏褒谕。复命,迁太常博士,改膳部员外郎。丁外艰°,起复°莅事, 入判大理寺。因上疏言三司职官颇众,愿省囗半,可以责成,仍条列利病凡二十
广东阳江市 2015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 选择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没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聒噪/恬静 星宿/乳臭 着实/酌量 粗犷/旷日持久 B.模样/楷模 大厦/厦门 隐瞒/蛮横 赡养/瞻前顾后 C.眼睑/收敛 寒暄/渲染 喘息/湍急 骊山/弃掷逦迤 D.翘楚/翘首 请帖/字帖 咽喉/哽咽 间或/间不容发 2.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 分) 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能走多远,在人生的阶梯上能攀多高,自信心 起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它是一个人 成功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自觉行动的动力 ,是一个 人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素质。一个人的自信心,绝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与后天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以及老师有意识的培养 的。 A.常常 谋取 源泉 休戚相关 B.常常 牟取 源头 休戚相关 C.往往 谋取 源泉 息息相关 D.往往 牟取 源头 息息相关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市委决定组织市公安局、安全监管局、工商局、供销社等单位在全市开展“打 非”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储存、运输、燃放烟花爆竹。 B.针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一事,美国《大西洋月刊》评论说,安 倍做了一件“能让中日韩局势更糟的事情”,将因此而面临更多执政困难,可以 堪称“自残高手”。 C.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是防 止技术滥用、纠正科技应用偏差的重要保证。 D.这些杂交玉米由于产量高,而且比进口的杂交玉米具备更高的抵抗病虫害的 能力,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推广面积越来越大。 4.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① 近年来,山歌擂台赛基本上都是群众自发组织的,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 ②“跳禾楼”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山歌演唱形式,流行于阳江农村各地,意在祈求 农家丰收。 ③ 无论是哪种形式,其核心活动都是驳歌仔(斗歌)。 ④ 类似这种演唱形式的还有后来妇人祈子的“跳花枝”,新婚闹洞房时的“打 堂梅”以及海边沧家的咸水歌“对叹”等等。 ⑤ 它的渊源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的一种民间节目“跳禾楼”。 ⑥ 自 1987 年起,阳江每年都举行山歌节。 A.①⑤②⑥③④ B.⑥⑤②④③① C.⑥①⑤②④③ D.①⑥⑤②④③ 二.文言文阅读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题目。 魏羽者,字垂天,歙州婺源人。少能属文,上书李煜,署弘文馆校书郎。时改当 涂县为雄远军,以羽为判官。宋师渡江出其境,羽以城降,太祖擢为太子中舍。 太平兴国六年,受诏诣瀛州覆军市租,得隐漏数万计。因上言:“本州录事参军 郭震十年未代河间令即墨未满岁迁秩有司调选失平疏远何由闻达请罪典司以肃 欺弊。”上赐诏褒谕。复命,迁太常博士,改膳部员外郎。丁外艰①,起复②莅事, 入判大理寺。因上疏言三司职官颇众,愿省□半,可以责成,仍条列利病凡二十
事。诏下有司详议,皆以为便。时北边多警,朝议耕战之术,以羽为河北东路营 田副使。 淳化四年,并三部为一司,以羽判三司。先是,三司簿领堆积,吏掾为奸,虽尝 更立新制,未为适中。是冬,羽上言:“依唐制,天下郡县为十道,两京为左右 计,各署判官领之。”制三司使二员,以羽为左计使,董俨为右计使,中分诸道 以隶焉。未久,以非便罢。丁内艰°,起复,加给事中, 咸平四年,以疾解职,拜礼部侍郎。谢日,召升便殿,勉口医药。月余卒,年五 十八。 羽涉猎史传,好言事。淳化中,许王暴薨。或有以宫府旧事上闻者。太宗怒,追 捕僚吏,将穷究之。羽乘间上言曰:“汉戾太子窃弄父兵,当时言者口其罪当笞 耳。今许王之过,未甚于是。”太宗嘉纳之,由是被劾者皆获轻典。尝建议有唐 以来凡制诏皆经门下省审,有非便者迕其封驳,请遵故事,择名臣专领其职。迄 今不废。 羽强力,有吏干,尤小心谨事。太宗尝谓左右曰:“羽有心计,亦明吏道,但无 执守,与物推移耳。历剧职十年,始逾四十,须鬓尽白,亦可怜也。”羽出入计 司凡十八年,习知金谷之事,然颇伤烦急,不达大体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①丁外艰:子遭父丧或重孙遭祖父丧;丁内艰:子遭母丧或重孙遭祖母丧。 ②起复:官员因父母丧而辞官守制,未满期而奉召任职。③计司:古代掌管财政 赋税等事务官署的统称。④烦急:苛细峻急。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羽判三司判:掌管B.各署判官领之领:兼任 C.追捕僚吏,将穷宄之究:推究D.有非便者迕其封驳许:允许 2.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因上疏言三司职官颇众,愿省口半,可以责成 ②谢日,召升便殿,勉口医药 ③汉戾太子窃弄父兵,当时言者口其罪当笞耳。 A.①其②以③以B.①其②而③以 C.①之②以③因D.①之②而③因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州录事参军郭震/十年未代河间令/即墨未满岁迁/秩有司调选失平/疏远何 由闻/达请罪典司/以肃欺弊 B.本州录事参军郭震十年未代/河间令即墨/未满岁迁/秩有司调选失平/疏远何 由闻达/请罪典司/以肃欺弊 C.本州录事参军郭震/十年未代河间令/即墨未满岁迁秩/有司调选失平/疏远何 由闻/达请罪典司/以肃欺弊 D.本州录事参军郭震十年未代/河间令即墨未满岁迁秩/有司调选失平/疏远何由 闻达/请罪典司/以肃欺弊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羽少时便能写文章,后来通过上书给李煜而得到赏识,获得弘文馆校书郎 的职务,又因会写文章做了雄远军的判官。 B.魏羽在做官的过程中,曾经先后遭父丧、母丧,但朝廷器重他,每次都在他 守丧期未满时便下诏令他赴任做官
事。诏下有司详议,皆以为便。时北边多警,朝议耕战之术,以羽为河北东路营 田副使。 淳化四年,并三部为一司,以羽判三司。先是,三司簿领堆积,吏掾为奸,虽尝 更立新制,未为适中。是冬,羽上言:“依唐制,天下郡县为十道,两京为左右 计,各署判官领之。”制三司使二员,以羽为左计使,董俨为右计使,中分诸道 以隶焉。未久,以非便罢。丁内艰①,起复②,加给事中。 咸平四年,以疾解职,拜礼部侍郎。谢日,召升便殿,勉□医药。月余卒,年五 十八。 羽涉猎史传,好言事。淳化中,许王暴薨。或有以宫府旧事上闻者。太宗怒,追 捕僚吏,将穷究之。羽乘间上言曰:“汉戾太子窃弄父兵,当时言者□其罪当笞 耳。今许王之过,未甚于是。”太宗嘉纳之,由是被劾者皆获轻典。尝建议有唐 以来凡制诏皆经门下省审,有非便者许其封驳,请遵故事,择名臣专领其职。迄 今不废。 羽强力,有吏干,尤小心谨事。太宗尝谓左右曰:“羽有心计,亦明吏道,但无 执守,与物推移耳。历剧职十年,始逾四十,须鬓尽白,亦可怜也。”羽出入计 司③凡十八年,习知金谷之事,然颇伤烦急④,不达大体。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①丁外艰:子遭父丧或重孙遭祖父丧;丁内艰:子遭母丧或重孙遭祖母丧。 ②起复:官员因父母丧而辞官守制,未满期而奉召任职。③计司:古代掌管财政、 赋税等事务官署的统称。④烦急:苛细峻急。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以羽判三司 判:掌管 B.各署判官领之 领:兼任 C.追捕僚吏,将穷究之 究:推究 D.有非便者许其封驳 许:允许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①因上疏言三司职官颇众,愿省□半,可以责成 ②谢日,召升便殿,勉□医药 ③汉戾太子窃弄父兵,当时言者□其罪当笞耳。 A.①其 ②以 ③以 B.①其 ②而 ③以 C.①之 ②以 ③因 D.①之 ②而 ③因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州录事参军郭震/十年未代河间令/即墨未满岁迁/秩有司调选失平/疏远何 由闻/达请罪典司/以肃欺弊 B.本州录事参军郭震十年未代/河间令即墨/未满岁迁/秩有司调选失平/疏远何 由闻达/请罪典司/以肃欺弊 C.本州录事参军郭震/十年未代河间令/即墨未满岁迁秩/有司调选失平/疏远何 由闻/达请罪典司/以肃欺弊 D.本州录事参军郭震十年未代/河间令即墨未满岁迁秩/有司调选失平/疏远何由 闻达/请罪典司/以肃欺弊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魏羽少时便能写文章,后来通过上书给李煜而得到赏识,获得弘文馆校书郎 的职务,又因会写文章做了雄远军的判官。 B.魏羽在做官的过程中,曾经先后遭父丧、母丧,但朝廷器重他,每次都在他 守丧期未满时便下诏令他赴任做官
C.淳化四年,朝廷将三部并为一司,虽采纳了魏羽的建议,但最终还是没能解 决过去三司公务堆积、官员犯科的弊病。 D.魏羽为人坚忍有毅力,做事谨慎。皇上认为他有智谋,也熟悉当官的方法 只是缺少操守,容易受到钱财的影响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宋师渡江出其境,羽以城降,太祖擢为太子中舍。(4分) ②今许王之过,未甚于是。(3分) (2)从文中找出能体现魏羽“有吏干”的两个具体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 引用原文)(3分) 三.诗歌鉴赏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 塞下曲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②幽并:指幽州和并州。 1.前四句写边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什么作用?(3分) 2.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试简析作者对这两种人的态度。(4分) 四.名句名篇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 分) (1)故不积跬步,;,无以成江海。(《荀子》) (2)且夫天地之间,,,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赤壁赋》) (3)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_,?(姜夔《扬州慢》) 五.现代文与阅读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苦难的精神价值 周国平 ①维克多·弗兰克是意义治疗法的创立者,他的理论已成为弗洛伊德、阿德勒之 后维也纳精神治疗法的第三学派。二战期间,他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受尽 折磨。在《活出意义来》一书中,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他并非像一般受难者那样 流于控诉纳粹的暴行,而是能细致地捕捉和分析自己的内心体验以及其他受难者 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受难心理学提供了极为生动的材料。不过,我在这里想着重 谈的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精彩之处,便是对苦难的哲学思考 ②对生命意义的寻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 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 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 之感,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 中 ③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 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 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
C.淳化四年,朝廷将三部并为一司,虽采纳了魏羽的建议,但最终还是没能解 决过去三司公务堆积、官员犯科的弊病。 D.魏羽为人坚忍有毅力,做事谨慎。皇上认为他有智谋,也熟悉当官的方法, 只是缺少操守,容易受到钱财的影响。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 分) ①宋师渡江出其境,羽以城降,太祖擢为太子中舍。(4 分) ②今许王之过,未甚于是。(3 分) (2)从文中找出能体现魏羽“有吏干”的两个具体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 引用原文)(3 分) 三.诗歌鉴赏 6.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7 分) 塞 下 曲 [唐]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①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②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②幽并:指幽州和并州。 1.前四句写边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什么作用?(3 分) 2.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试简析作者对这两种人的态度。(4 分) 四.名句名篇 7.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故不积跬步, ; ,无以成江海。(《荀子》) (2)且夫天地之间, , ,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赤壁赋》) (3) ,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 ?(姜夔《扬州慢》) 五.现代文与阅读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苦难的精神价值 周国平 ①维克多·弗兰克是意义治疗法的创立者,他的理论已成为弗洛伊德、阿德勒之 后维也纳精神治疗法的第三学派。二战期间,他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受尽 折磨。在《活出意义来》一书中,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他并非像一般受难者那样 流于控诉纳粹的暴行,而是能细致地捕捉和分析自己的内心体验以及其他受难者 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受难心理学提供了极为生动的材料。不过,我在这里想着重 谈的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精彩之处,便是对苦难的哲学思考。 ②对生命意义的寻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 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 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 之感,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 中。 ③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 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 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
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 着的,即相信或者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 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可以称作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 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 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暂时 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忽略了苦难本身 所提供的机会,并因此而放弃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 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④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 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但认为这种价值仅在 于引人出世,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基督教),或遁入空门(佛 教)。与他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是站在肯 定人生的立场上来发现苦难的意义的。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 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二个人不放弃他 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 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 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界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 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 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了这句耐人寻味 的话:“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⑤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我宁要平安的生活,但是我赞同弗兰克的见 解,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 性的某些特质,惟有藉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髙。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 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绝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 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 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当对生命意义的寻求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 B.人只有通过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C.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他仍有可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D.所有的苦难都是暂时的,因为苦难的生活是虚幻的生活。 E.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即在立足现世人生的立场上使人得以救赎原 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处于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一定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 B.人陷入绝境的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 C.宗教把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让人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 牲品。 D.当人带着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更有深刻 的底蕴 3.请具体阐释文中画线句子中“最后的内在自由”这一短语的内涵。(4分) 4廖智是一名美丽的舞蹈教师,有着和睦的家庭和热爱的事业。汶川地震,她在 废墟被埋30多小时,经受了严峻的生死考验之后又遭受了失去幼女和肉体截肢
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 着的,即相信或者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 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可以称作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 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 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暂时 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忽略了苦难本身 所提供的机会,并因此而放弃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 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④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 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但认为这种价值仅在 于引人出世,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基督教),或遁入空门(佛 教)。与他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是站在肯 定人生的立场上来发现苦难的意义的。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 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 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 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 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界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 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 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了这句耐人寻味 的话:“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⑤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我宁要平安的生活,但是我赞同弗兰克的见 解,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 性的某些特质,惟有藉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 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绝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 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 5 分,多选不给分。)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 分) A.当对生命意义的寻求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 B.人只有通过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C.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他仍有可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D.所有的苦难都是暂时的,因为苦难的生活是虚幻的生活。 E.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即在立足现世人生的立场上使人得以救赎原 罪。 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3 分) A.处于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一定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 B.人陷入绝境的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 C.宗教把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让人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 牲品。 D.当人带着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更有深刻 的底蕴。 3.请具体阐释文中画线句子中“最后的内在自由”这一短语的内涵。(4 分) 4.廖智是一名美丽的舞蹈教师,有着和睦的家庭和热爱的事业。汶川地震,她在 废墟被埋 30 多小时,经受了严峻的生死考验之后又遭受了失去幼女和肉体截肢
的痛楚,最终还被丈夫离弃,但她积极治疗,坚强地活下来并舞出精彩人生。依 据文意,试对苦难在廖智不幸生活中所发挥的精神价值作简要解析(4分)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 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 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 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 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禿枝 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 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 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 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 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 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 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 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 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 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 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 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 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 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一一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 好像谁从髙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 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 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 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 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 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选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 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 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 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 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 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 们,但都没收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 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 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选自《丰子恺散文集》,有删改)
的痛楚,最终还被丈夫离弃,但她积极治疗,坚强地活下来并舞出精彩人生。依 据文意,试对苦难在廖智不幸生活中所发挥的精神价值作简要解析(4 分)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 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 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 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 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 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 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 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 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 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 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 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 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 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 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 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 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 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 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 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 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 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 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 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 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选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 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 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 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 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 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 们,但都没收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 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 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选自《丰子恺散文集》,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