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而产生的重复出现或机能的同化也能引起同化的泛化(由吮乳 而泛化为吮其他物体)和认识上的同化(能辨别奶头和其他物体)。 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不能把吮乳的这些变化称为习得行为, 因为同化的练习还没有超出固有的遗传装置的范围。但是,同化 在发展这种活动中却完成了一种基本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把 反射视为纯粹的自动化作用,而且这也可用以说明往后反射图式 的扩展,以及说明最初习惯的形成。以吮乳为例,我们看到第二个 月的婴儿有时就会吮吸姆指,甚至初生婴儿的第一天也可偶然看 到能有吮吸姆指的现象。至于比较高级的吮吸姆指活动则是一种 有系统的动作,它有赖于臂、手和口的联合运动。联想主义者在这 里只看到重复的结果(但是,单纯的重复既然不受外部联系的影 响,那么这种重复的原因是什么呢?)。而精神分析者则看到由于姆 指和乳头在表象上的一致性所产生的象征性行为(但是,在最早一 次心理表象形成之前,这种象征性行为的来源又是什么呢)。我们 认为,早在婴儿形成反射时,这种同化作用就已发生作用,而且这 种习得行为可被解释为感知一运动的同化作用的扩展。很显然,从 广义上讲,这是习得行为的真实情况,因为在吮吸姆指时并不存在 反射或本能(诚然,这种动作的出现和它的出现次数是有个别差异 的)。但是,这种习得行为并非偶然的事:它是引进到早已形成的 一个反射图式之中,并通过原先与这图式无关的感知-运动因素的 整合作用来扩展这个图式。这样的整合作用成为第二阶段的特 征。在并无任何物质联系的因果关系上,儿童的动作虽然似乎反 映出一种幻术性的想法,但是当儿童采用同样方法试图达到不同 效果时,这可表明儿童已处在智慧的萌芽状态。 三、第二阶段 象上述的一些行为模式标志着最初习惯的形成的特征,无论
它们是直接依赖于儿童本身的动作(如前面所述),或是它们受到 外部的影响(如在“条件反射”的情况下)。条件反射决不是仅仅因 为它的联结力量而巩固下来,而必须由于同化图式的形成才得到 巩固:即是说,当达到的结果能满足同化作用中固有的需要时,这 种条件反射才获得巩固。(例如,巴甫洛夫在狗的实验中,当铃声 代表食物的信号时,狗听到铃声就流唾液,但如果铃声出现而不伴 随食物,那么狗就停止流唾液了。) 我们即使采用“习惯”这名词(因为尚无其他较好的名词),来 指明习得行为的形成以及这种习得行为形成后变为自动化的动 作,但是习惯仍然与智慧不同。一个基本的“习惯”是以一般的感 知-运动图式为基础的,而且,从儿童主体方面来看,在这图式中, 方法和目的之间还没有分化(区别)。这种目的的达到仅是引向目 的的一系列动作的必要连续。因此,人们无从区别在动作开始时 所追求的目的以及从各种可能的图式中所选择的方法。而智慧活 动则不然,从动作开始时就确定了目的,并寻求适当方法以达到此 目的。这些方法是由儿童已知的图式(或是“习惯”的图式)所提供 的,但是这些方法也可用以达到另一个目的,而这个目的却来源于 其他不同的图式。 四、第三阶段 在儿童头一年内,感知一运动的发展中最有兴趣的一个方面, 即是它不仅引向初步的学习经验一这是简单习惯的起源,从严 格意义上讲,还未达到智慧的水平;而且,它还提供了一连串位于 习惯和智慧反应之间的中介物。这样,在反射阶段(即第一阶段) 与最初习惯阶段(即第二阶段)之后,有一个第三阶段,它是在视党 和抓握开始协调后过渡到这一阶段的,平均约在四个月到四个半 月左右。婴儿开始抓弄和操作他身边所见到的一切东西。例如, 9
这年龄的婴儿抓住挂在他摇篮顶上的一根线,拉动这线,使悬在他 上面的拨浪鼓发出咕隆隆的声音。他立即多次重复这一动作,而 每一次动作所引起的兴趣又促成这种重复。这就是鲍尔特温(丁 M.Baldwin)所谓“循环反应”或称为初生状态的新习惯,这里所得 到的结果还没有和所用的方法发生分化。往后,你只需在播篮顶 上挂一个新玩具,引起儿童寻找这根线,这就使目的和方法两者之 间开始分化。再后,你从离摇篮两码远的一根竹竿上摇动一个物 体,并在幕后作出意外的机械的声音,当这些情景和声音消失后, 儿童又将寻找并拉动原先那根魔术似的线。基于后面的情况,这 时期的儿童在并无任何物质联系的因果关系上,他们的动作虽然 似乎反映出一种幻术性的想法,但是当儿童采用同样方法试图达 到不同效果时,这可表明儿童已处在智慧的萌芽状态。 五、第四和第五阶段 在第四阶段,我们看到比较完备的实际智慧动作。此时儿童 开始不依赖原有的方法而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例如,取得伸手拿 不到的物体,或是取得被一块布或一个坐垫遮盖了的物体。工具 性的动作虽出现稍晚,但这种动作从刚开始时就可明显地看出它 是作为方法之用的:例如,婴儿抓住成人的手,向不能取得的物体 方向拉动;或是要成人的手揭开被遮盖了的物体。在这第四阶段的 进程中,目的和方法之间的协调是新生的,而且在无法预见的情况 下每次的创造性都有所不同(否则,我们就不会称之为智慧),但所 用的方法只是从已知的同化图式中产生。(在遮盖的物体被寻到 的情况下,这种联合动作也是新生的,这将在下面阶段加以阐明。 但抓住和移动一个坐垫的事实,则相当于一个习惯图式。) 在第五阶段的进程中,这阶段大约出现在第十一个月到十二 个月左右,一个新成分渗入前述的行为中:由于分化作用,从已知 10
的图式中寻找新的方法。这种事例即所谓“支持物的行为模式”。 例如,把一物体放在毯子上婴儿拿不到的地方。婴儿企图直接取得 这物体失败后,偶而会抓住毯子的一角(凭凑巧或作为一种替代), 从而观察到毯子的运动同物体的运动间的关系,逐渐开始拖动这 毯子以便取得物体。最初由彪勒开始研究,后由许多别人继续研 究,他们发现一个类似的事实,标志着“线”的行为模式的特征:儿 童拉动牵引物体的线,可使物体移近婴儿自己。 六、第六阶段 最后,第六阶段标志着感知一运动时期的终结和向下一时期过 渡。在这一阶段中,儿童能够寻找新方法,不仅用外部的或身体的 摸索,而且也用内部的联合,达到突然的理解或顿悟(insight)。例 如,儿童面临着一只稍微开口的火柴盒,内有一只顶针,他首先使 用身体摸索,试图打开这火柴盒(这是第五阶段的动作),但终于失 败了,继之以一种完全新的反应:他停止动作,细心地观察情况(在 这过程中,他把自己的小嘴巴缓慢地一张一合了几次,或是如另一 个儿童所做的,他的手好象在模仿所要得到的结果,即是把火柴盒 的口张大),然后,他突然把手指插进盒口,成功地打开了火柴盒, 取得了顶针。 在这同一阶段,一般能看出众所周知的“棍子”的行为模式,它 首先是由苛勒对黑猩猩做的研究,后由别人对人类婴儿作过研究。 但苛勒和彪勒一样,他认为只有在突然理解的情况下,智慧的动作 才存在。他从智慧领域内排除了探索的行为,而把探索的行为归属 为替代的行为。但另一方面,克拉巴莱德则把探索行为看作智慧 的标准,而把假设的开始看作是外化了的探索。这一标准无疑是 太广泛了。我们认为,两者均不足取。因为探索行为在反射和习 惯的形成时期早已存在。但顿悟标准却过于狭窄,因为顿悟依赖 11
于感知-运动图式在各种不同水平(第一到第五阶段)上持续不断 的同化作用,才能导致新联合和内化作用,最后才能对一定情境立 即理解。因此,这最后水平(第六阶段)不能和上述各阶段相割裂, 它仅标志着以上各阶段的终结而已。 第二节现实的构成 感知-运动图式的一系列的同化作用最后发展成为一种动作 的逻辑,包括各种关系和对应(即函数)的建立以及图式的分类(指 相对于逻辑的分类而言);简言之,发展成为先后有次序的和彼此 集合的结构,组成日后思维运算的基础。但从主体世界的结构来 说,感知-运动智慧仍然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尽管它在实际水平上 是有限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感知一运动智慧构成现实,是凭 借永久客体、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等图式组成广大的动作范 畴,成为日后这些相应的概念产生的基础。这些范畴中没有一个 是在开始就产生的,儿童最初的世界是完全以他自己的身体和动 作为中心的“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它完全是无意识的(因 为还不能意识到自己)。但是,在儿童头十八个月的过程中,发生 一种好比“哥白尼式”的革命,或者更简单地说,发生一种普遍的 “脱离自我中心”的过程,使儿童把自己看做是由许多永久客体(即 是以空间-时间状态组成的永久客体)组成的世界中的一个客体。 而在这永久客体中,因果关系在起着作用,它既在空间上得到确 定的位置,并使各种事物都成为客体化。 一、永久的客体 儿童在第二年内建成的实际世界,其第一个特征即是这世界 乃是由永久的客体所组成。幼年婴儿的世界是一个没有客体的世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