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尸斑的发展尸班常自死后1~2小时开始,但因环境温度和死因等因素的影响,也有的早 在死后半小时或迟至6时才开始出现。如在寒冷环境中,尸斑的发生发展较一般气温条件下 缓慢:大失血的尸体,尸斑出现晚而弱;死亡过程长伴有心衰者,尸斑在濒死期就可开始出 根据尸斑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形态特征大致分为三期。但这三期的分界并非绝对,它们之间 可有重叠;有的学者只分为早、晚两期。有的欧美法医学书籍并不对尸斑分期 (1)沉降期尸斑:一般指自开始出现至死后12小时以内的尸斑。尸斑开始时呈散在的小块 或条纹状,经3~6小时融合成片状,逐步扩大,颜色加深呈紫红色,周围边界模糊不清。此期尸 斑的特点是因下坠的血液局限于血管内,用手指按压尸斑(以按压的手指指甲变色为度)可以 暂时褪色,移去手指又重新出现;切开尸斑处的皮肤,可见血液从血管断面流出,容易用纱布 擦去,且边擦边流出。死后约6小时内,如改变尸体的位置,则原已形成的尸斑可逐渐消失,而 在新的低下部位重新出现尸斑,这种现象称为尸斑的转移( shift of lividity);在死亡6小时以后 再改变尸体的体位时,则原有的尸斑不再完全消失,而在新的低下部位又可出现尸斑,此称两 侧性尸斑。光镜下,真皮和皮下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充满红细胞;大部分红细胞 外形完整,并粘着成团,少数红细胞可破坏,其外形不完整。 (2)扩散期尸斑:一般指死后12~24小时的尸斑。此期尸斑中血管周围的组织液渗透入血 管内促进红细胞溶血,血浆被稀释并被血红蛋白染色后,又向血管外渗出,即为扩散期。尸斑 的颜色进一步加深、范围扩大,呈紫红色、大片状。用手指按压仅稍微褪色:改变尸体的体位 后,原有尸斑不会消失、新的低下部位也不易形成尸斑;有的在体位改变较长时间后,新的尸 斑虽可出现,但颜色甚淡。切开尸斑处皮肤,可见血管断面有血滴缓慢流出,自组织间隙中有 浅黄色或淡红色液体滴出。光镜下,有的管腔内可见完整的红细胞,而溶解的红细胞则呈均质 状,有的红细胞仅残存外围的一圈脂膜(溶血):血管壁被染成橘红色:组织间隙可见粉红色 或淡红色液体。 (3)浸润期尸斑:一般为死亡24小时以后的尸斑。被血红蛋白染色的液体不仅渗入组织间隙, 而且浸染组织细胞,使之着色,称为浸润期。此期尸斑完全固定,无论直接按压或改变体位 原尸斑不再褪色或消失,也不能形成新尸斑。切开尸斑处皮肤,切面呈暗紫色或紫红色,无血 液从血管断面流出。光镜下,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脱落,管腔内充满均质淡染的粉红色液体 (图3-2)。有时可见残存的红细胞轮廓及蓝染的细菌菌落。此期持续时间较长,有时尸体实际 上已开始腐败。 图3-2尸斑(浸润期 真皮及皮下组织内小血管扩张,腔内充满均匀的粉红色液体 尸斑的分布尸斑现的部位依户体姿势而异。仰卧位时,尸斑显于枕、项、背、腰 臀及四肢低下部位背侧面未受压处,也可见于肩部和躯干的两侧面。俯卧时则在颜面、颈 胸、腹及四肢的低下部位未受压处。悬垂或直立位(如缢死尸体)时,尸斑见于腹、腰部裤带 的上缘区、双上肢的腕关节以下部位、双下肢的足部。水中尸体因受冷水的刺激,体表毛细血 管收缩,或因溺死者血液被稀释,故尸斑多不明显,或呈浅淡红色微弱的尸斑;如尸体随水流 翻动、体位不固定,则尸斑的位置与尸斑形成时的体位有关;静止水中尸体的尸斑分布与上述 仰卧或俯躺的位置一致。 5.尸斑的颜色主要取决于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的颜色。正常人血中的氧合血红蛋白呈鲜 红色。人死后血中氧合血红蛋白转变成还原血红蛋白,而呈暗红色,透过皮肤呈暗紫红色。此 外,尸斑的颜色还受种族、死因、死亡时间和环境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在尸斑的发展过 程中,尸体经历的时间愈长,坠积的血液愈多,其颜色愈深。白种人和黄种人尸斑的颜色较黑 种人明显。冻死者因尸体在寒冷情况下组织内氧耗量减少,氧合血红蛋白不易解离,故尸斑呈 氧合血红蛋白的鲜红色。死后很快被冷藏或冷冻的尸体,其尸斑也较鲜红。因此,应注意现代 冷藏条件对尸体颜色的影响。氰化物中毒的尸体,由于血中氰化血红蛋白形成,尸斑也可呈鲜 红色。一氧化碳中毒的尸体,因血液中有碳氧血红蛋白,尸斑呈较特殊的樱红色(彩图1)。氯
3.尸斑的发展 尸班常自死后1~2小时开始,但因环境温度和死因等因素的影响,也有的早 在死后半小时或迟至6~8小时才开始出现。如在寒冷环境中,尸斑的发生发展较一般气温条件下 缓慢;大失血的尸体,尸斑出现晚而弱;死亡过程长伴有心衰者,尸斑在濒死期就可开始出 现。 根据尸斑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形态特征大致分为三期。但这三期的分界并非绝对,它们之间 可有重叠;有的学者只分为早、晚两期。有的欧美法医学书籍并不对尸斑分期。 (1)沉降期尸斑:一般指自开始出现至死后12小时以内的尸斑。尸斑开始时呈散在的小块 或条纹状,经3~6小时融合成片状,逐步扩大,颜色加深呈紫红色,周围边界模糊不清。此期尸 斑的特点是因下坠的血液局限于血管内,用手指按压尸斑(以按压的手指指甲变色为度)可以 暂时褪色,移去手指又重新出现;切开尸斑处的皮肤,可见血液从血管断面流出,容易用纱布 擦去,且边擦边流出。死后约6小时内,如改变尸体的位置,则原已形成的尸斑可逐渐消失,而 在新的低下部位重新出现尸斑,这种现象称为尸斑的转移(shift of lividity);在死亡6小时以后 再改变尸体的体位时,则原有的尸斑不再完全消失,而在新的低下部位又可出现尸斑,此称两 侧性尸斑。光镜下,真皮和皮下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充满红细胞;大部分红细胞 外形完整,并粘着成团,少数红细胞可破坏,其外形不完整。 (2)扩散期尸斑:一般指死后12~24小时的尸斑。此期尸斑中血管周围的组织液渗透入血 管内促进红细胞溶血,血浆被稀释并被血红蛋白染色后,又向血管外渗出,即为扩散期。尸斑 的颜色进一步加深、范围扩大,呈紫红色、大片状。用手指按压仅稍微褪色;改变尸体的体位 后,原有尸斑不会消失、新的低下部位也不易形成尸斑;有的在体位改变较长时间后,新的尸 斑虽可出现,但颜色甚淡。切开尸斑处皮肤,可见血管断面有血滴缓慢流出,自组织间隙中有 浅黄色或淡红色液体滴出。光镜下,有的管腔内可见完整的红细胞,而溶解的红细胞则呈均质 状,有的红细胞仅残存外围的一圈脂膜(溶血);血管壁被染成橘红色;组织间隙可见粉红色 或淡红色液体。 (3)浸润期尸斑:一般为死亡24小时以后的尸斑。被血红蛋白染色的液体不仅渗入组织间隙, 而且浸染组织细胞,使之着色,称为浸润期。此期尸斑完全固定,无论直接按压或改变体位, 原尸斑不再褪色或消失,也不能形成新尸斑。切开尸斑处皮肤,切面呈暗紫色或紫红色,无血 液从血管断面流出。光镜下,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脱落,管腔内充满均质淡染的粉红色液体 (图3-2)。有时可见残存的红细胞轮廓及蓝染的细菌菌落。此期持续时间较长,有时尸体实际 上已开始腐败。 图3-2 尸斑(浸润期) 真皮及皮下组织内小血管扩张,腔内充满均匀的粉红色液体 4.尸斑的分布 尸斑呈现的部位依尸体姿势而异。`仰卧位时,尸斑显于枕、项、背、腰、 臀及四肢低下部位背侧面未受压处,也可见于肩部和躯干的两侧面。俯卧时则在颜面、颈、 胸、腹及四肢的低下部位未受压处。悬垂或直立位(如缢死尸体)时,尸斑见于腹、腰部裤带 的上缘区、双上肢的腕关节以下部位、双下肢的足部。水中尸体因受冷水的刺激,体表毛细血 管收缩,或因溺死者血液被稀释,故尸斑多不明显,或呈浅淡红色微弱的尸斑;如尸体随水流 翻动、体位不固定,则尸斑的位置与尸斑形成时的体位有关;静止水中尸体的尸斑分布与上述 仰卧或俯躺的位置一致。 5.尸斑的颜色 主要取决于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的颜色。正常人血中的氧合血红蛋白呈鲜 红色。人死后血中氧合血红蛋白转变成还原血红蛋白,而呈暗红色,透过皮肤呈暗紫红色。此 外,尸斑的颜色还受种族、死因、死亡时间和环境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在尸斑的发展过 程中,尸体经历的时间愈长,坠积的血液愈多,其颜色愈深。白种人和黄种人尸斑的颜色较黑 种人明显。冻死者因尸体在寒冷情况下组织内氧耗量减少,氧合血红蛋白不易解离,故尸斑呈 氧合血红蛋白的鲜红色。死后很快被冷藏或冷冻的尸体,其尸斑也较鲜红。因此,应注意现代 冷藏条件对尸体颜色的影响。氰化物中毒的尸体,由于血中氰化血红蛋白形成,尸斑也可呈鲜 红色。一氧化碳中毒的尸体,因血液中有碳氧血红蛋白,尸斑呈较特殊的樱红色(彩图1)。氯 图3-1 图3-2 (三版图3- 1)
酸钾、亚硝酸盐等中毒死者,因形成正铁血红蛋白,所以尸斑呈灰褐色。硝基苯中毒尸体的尸 斑为蓝绿色。 6.影响尸斑的因素 (1)尸体内在因素:包括种族、死因、死亡时间和临死时的姿势等。其中,尤以死因关系 密切。急性大失血、贫血、多器官功能衰竭或恶病质等死者,尸斑出现晚、程度轻,多呈淡红 色或浅淡红色;而猝死、急性中毒和机械性窒息的尸体,因尸血不凝、易于沉积,故尸斑出现 早、程度重,一般为暗红色或暗紫红色。 2)外界环境因素:主要是尸体所处的环境和温度。尸斑在低温情况下比高温时发展晚、 慢而弱。体表有物体压迫时,因接触处皮肤的毛细血管内的血液被挤压到别处,无血液坠积, 常呈苍白色而不见尸斑。在仰卧位尸体的背和臀部,有时还能反映出所压物体表面的形状,如 悬位缢死者腰部一圈的裤带压痕等。 7.尸斑与皮下出血的鉴别死后变化中最需要与生前损伤或病变鉴别的是尸斑与皮下出血 的鉴别 表3-1尸斑与皮下出血的鉴别 皮下出血(挫伤) 形成死后血液坠积而成 生前外伤所致 部位尸体低下部位未受压处 体表的任何部位 范围 广泛,境界不清 局限,境界清楚 主要与死因、环境温度和死后经 与受伤时间和出血程度有 颜色 过时间有关,可提示冻死和某种 关,颜色有一定的变化规 中毒等死因 律 表面 般无损伤,呈大片状分布;受 局部肿胀,常伴表皮剥 情况 压处不出现尸斑,可反映所压迫 脱;多为片状,有时能反 物体的形状 映致伤物的形状 指压 变化 早期指压褪色,晚期指压不褪色 指压不褪色 体位 早期可消失、并出现新尸斑,晚 改变 期无变化 翻动尸体后无变化 组织内无凝血、出血;早期尸斑 局部 血管内有血液流出,用纱布易擦 局部组织内有凝血、出 切开 去;扩散期尸斑组织间隙中有浅 血,水冲、纱布擦抹不能 黄色或淡红色液体滴出 除去 早期尸斑,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 张,充满红细胞;晚期尸斑,血 血管周围有大量红细胞 镜下 管内皮细胞肿胀,脱落,管腔内 出血处有纤维蛋白网形 所见 充满均质红染液体、溶血的红细 成;血管不扩张,管腔内 红细胞较少 8.法医学意义 (1)尸斑是最早出现的死亡征象之一 (2)根据尸斑的发展规律可大致推测死亡时间 (3)尸斑的颜色有时可提示死因 (4)根据尸斑的位置和分布情况可推测死亡时的体位及死后尸体位置是否被移动。 (5)尸斑能提示停尸环境对尸体的影响,如停尸物体接触面的表面形状等。 (6)尸斑最易与生前皮下出血相混淆,故应注意鉴别 七、内部器官血液坠积
酸钾、亚硝酸盐等中毒死者,因形成正铁血红蛋白,所以尸斑呈灰褐色。硝基苯中毒尸体的尸 斑为蓝绿色。 6.影响尸斑的因素 (1)尸体内在因素:包括种族、死因、死亡时间和临死时的姿势等。其中,尤以死因关系 密切。急性大失血、贫血、多器官功能衰竭或恶病质等死者,尸斑出现晚、程度轻,多呈淡红 色或浅淡红色;而猝死、急性中毒和机械性窒息的尸体,因尸血不凝、易于沉积,故尸斑出现 早、程度重,一般为暗红色或暗紫红色。 (2)外界环境因素:主要是尸体所处的环境和温度。尸斑在低温情况下比高温时发展晚、 慢而弱。体表有物体压迫时,因接触处皮肤的毛细血管内的血液被挤压到别处,无血液坠积, 常呈苍白色而不见尸斑。在仰卧位尸体的背和臀部,有时还能反映出所压物体表面的形状,如 悬位缢死者腰部一圈的裤带压痕等。 7.尸斑与皮下出血的鉴别 死后变化中最需要与生前损伤或病变鉴别的是尸斑与皮下出血 的鉴别。 表3 – 1 尸斑与皮下出血的鉴别 项目 尸 斑 皮下出血(挫伤) 形成 死后血液坠积而成 生前外伤所致 部位 尸体低下部位未受压处 体表的任何部位 范围 广泛,境界不清 局限,境界清楚 颜色 主要与死因、环境温度和死后经 过时间有关,可提示冻死和某种 中毒等死因 与受伤时间和出血程度有 关,颜色有一定的变化规 律 表面 情况 一般无损伤,呈大片状分布;受 压处不出现尸斑,可反映所压迫 物体的形状 局部肿胀,常伴表皮剥 脱;多为片状,有时能反 映致伤物的形状 指压 变化 早期指压褪色,晚期指压不褪色 指压不褪色 体位 改变 早期可消失、并出现新尸斑,晚 期无变化 翻动尸体后无变化 局部 切开 组织内无凝血、出血;早期尸斑 血管内有血液流出,用纱布易擦 去;扩散期尸斑组织间隙中有浅 黄色或淡红色液体滴出 局部组织内有凝血、出 血,水冲、纱布擦抹不能 除去 镜下 所见 早期尸斑,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 张,充满红细胞;晚期尸斑,血 管内皮细胞肿胀,脱落,管腔内 充满均质红染液体、溶血的红细 胞, 血管周围有大量红细胞, 出血处有纤维蛋白网形 成;血管不扩张,管腔内 红细胞较少 8.法医学意义 (1)尸斑是最早出现的死亡征象之一。 (2)根据尸斑的发展规律可大致推测死亡时间。 (3)尸斑的颜色有时可提示死因。 (4)根据尸斑的位置和分布情况可推测死亡时的体位及死后尸体位置是否被移动。 (5)尸斑能提示停尸环境对尸体的影响,如停尸物体接触面的表面形状等。 (6)尸斑最易与生前皮下出血相混淆,故应注意鉴别。 七、内部器官血液坠积
1.定义人死后,内部器官的血液因自身重力而坠积于这些器官的低下部位的血管内,称 为内部器官血液坠积( visceral hypostasis)。在血管内红细胞沉积的同时,发生小血管的被动扩 张,这与活体所患炎症时的充血明显不同。 死后血液坠积不仅发生于体表,形成尸斑,同时也发生于尸体的内部器官,使这些器官内 的血量分布不均,上部少而下部多,注意勿与生前病变相混淆 2.各器官的血液坠积 (1)颅脑:仰卧位的尸体枕部头皮下因血液坠积可致血液积聚,易被误认为钝器伤所致 开颅时可见上矢状窦和横窦的后方充满血液或凝血块。大脑枕叶、顶叶后部、小脑等处软脑膜 血管的血液坠积明显,该处的脑实质血管内血液的含量多于其它他部位的脑组织 (2)肺:肺的血液坠积最为明显。仰卧位尸体,靠胸前的肺组织因含血和水分少,呈浅灰 色;而靠脊柱的背侧肺组织由于血液坠积则呈暗红色,与肺淤血的改变相似。 (3)心:膈面和侧面的心外膜下静脉扩张充满血液,该处心外膜原有的出血点可因血液坠 积而扩大。 (4)胃:胃后壁和胃大弯处的粘膜下血管扩张,树枝状分支更明显,呈暗红色 (5)肠;小肠的血液坠积多见于各肠曲的下垂部,呈节段性分布,有时易被误认为是出血坏 死 3.法医学意义内部器官的血液坠积,有时容易与生前病变相混淆,特别是肺的血液坠 积,应注意鉴别。尸检取材和阅读病理切片时必须考虑到血液坠积的影响 八、尸僵 定义人死后,各肌群发生僵硬并将关节固定的现象称为尸僵( rigor mortis, cadaveric rigidity)。有时尸僵发展得快而程度强,可使尸体呈强直状态。 2.尸僵发生和缓解的时间尸僵一般自死后1~3小时开始,先在一些小肌群出现;46小时发展到 全身,12~15小时达到高峰,全身关节僵硬;到2448小时开始缓解,3~7天完全缓解。在尸僵的发 展过程中,约在死后4~6小时内,如人为地将已形成的尸僵破坏,很快又可重新发生,这种现象称 为再僵直(re- stiffness)。但强度较原尸僵为弱。在死后6-8小时以后破坏尸僵,则不易形成新的尸 僵。由于尸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故其发生、发展直到缓解均有较大的时间差别。有的可早在死后 30分钟、或晚至6~8小时才出现尸僵。冬季尸僵可持续72小时或更久,而夏季仅3648小时即可完全 缓解。 3.尸僵形成的顺序尸僵形成的顺序与肌群的大小有关,小肌群出现早、大肌群出现较迟。一般 分为上行型和下行型两型,以后者多见,原因和机制尚不清楚。 (1)上行型:尸僵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至头面部 (2)下行型:尸僵自下颌和颈部关节周围的小肌群开始,逐渐向下扩展到全身, 尸僵缓解和消失的顺序常与发生的顺序相同。 4.心肌和平滑肌尸僵尸僵不仅见于骨骼肌,也可发生于心肌和平滑肌。死后1~2小时,心尖 部心肌开始出现尸僵,7~8小时累及全心,持续1天左右。发生尸僵的心脏变硬、体积缩小,心血被 挤出,左心室腔空虚。左心室较右心室的尸僵显著。有病变的心脏可不发生或仅有微弱的尸僵 平滑肌尸僵发生的时间,因不同部位而异。胃、肠平滑肌尸僵一般在死后1小时开始,约5小时 达到高峰,7小时左右缓解。 5.尸僵形成的机制尸僵形成的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有几种不同学说。有学者认为尸僵的 形成与肌肉中的乳酸和神经因素等有关,目前较多学者认为尸僵的发生与尸体肌肉内三磷酸腺苷 (ATP)的消耗有关 人体肌肉依靠足够量的ATP保持弹性和收缩性,因而柔软、伸屈自如。在活体内,因新陈代谢 使ATP的产生和分解维持相对平衡,当在AIP酶的作用下,ATP分解成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 产生的能量使肌原纤维内的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肌节缩短,使肌肉保持着正常的舒缩功能
1.定义 人死后,内部器官的血液因自身重力而坠积于这些器官的低下部位的血管内,称 为内部器官血液坠积(visceral hypostasis)。在血管内红细胞沉积的同时,发生小血管的被动扩 张,这与活体所患炎症时的充血明显不同。 死后血液坠积不仅发生于体表,形成尸斑,同时也发生于尸体的内部器官,使这些器官内 的血量分布不均,上部少而下部多,注意勿与生前病变相混淆。 2.各器官的血液坠积 (1)颅脑:仰卧位的尸体枕部头皮下因血液坠积可致血液积聚,易被误认为钝器伤所致。 开颅时可见上矢状窦和横窦的后方充满血液或凝血块。大脑枕叶、顶叶后部、小脑等处软脑膜 血管的血液坠积明显,该处的脑实质血管内血液的含量多于其它他部位的脑组织。 (2)肺:肺的血液坠积最为明显。仰卧位尸体,靠胸前的肺组织因含血和水分少,呈浅灰 色;而靠脊柱的背侧肺组织由于血液坠积则呈暗红色,与肺淤血的改变相似。 (3)心:膈面和侧面的心外膜下静脉扩张充满血液,该处心外膜原有的出血点可因血液坠 积而扩大。 (4)胃:胃后壁和胃大弯处的粘膜下血管扩张,树枝状分支更明显,呈暗红色。 (5)肠;小肠的血液坠积多见于各肠曲的下垂部,呈节段性分布,有时易被误认为是出血坏 死。 3.法医学意义 内部器官的血液坠积,有时容易与生前病变相混淆,特别是肺的血液坠 积,应注意鉴别。尸检取材和阅读病理切片时必须考虑到血液坠积的影响。 八、尸僵 1.定义 人死后,各肌群发生僵硬并将关节固定的现象称为尸僵(rigor mortis, cadaveric rigidity)。有时尸僵发展得快而程度强,可使尸体呈强直状态。 2.尸僵发生和缓解的时间 尸僵一般自死后1~3小时开始,先在一些小肌群出现;4~6小时发展到 全身,12~15小时达到高峰,全身关节僵硬;到24~48小时开始缓解,3~7天完全缓解。在尸僵的发 展过程中,约在死后4~6小时内,如人为地将已形成的尸僵破坏,很快又可重新发生,这种现象称 为再僵直(re-stiffness)。但强度较原尸僵为弱。在死后6~8小时以后破坏尸僵,则不易形成新的尸 僵。由于尸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故其发生、发展直到缓解均有较大的时间差别。有的可早在死后 30分钟、或晚至6~8小时才出现尸僵。冬季尸僵可持续72小时或更久,而夏季仅36~48小时即可完全 缓解。 3.尸僵形成的顺序 尸僵形成的顺序与肌群的大小有关,小肌群出现早、大肌群出现较迟。一般 分为上行型和下行型两型,以后者多见,原因和机制尚不清楚。 (1)上行型:尸僵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至头面部。 (2)下行型:尸僵自下颌和颈部关节周围的小肌群开始,逐渐向下扩展到全身。 尸僵缓解和消失的顺序常与发生的顺序相同。 4.心肌和平滑肌尸僵 尸僵不仅见于骨骼肌,也可发生于心肌和平滑肌。死后1~2小时,心尖 部心肌开始出现尸僵,7~8小时累及全心,持续1天左右。发生尸僵的心脏变硬、体积缩小,心血被 挤出,左心室腔空虚。左心室较右心室的尸僵显著。有病变的心脏可不发生或仅有微弱的尸僵。 平滑肌尸僵发生的时间,因不同部位而异。胃、肠平滑肌尸僵一般在死后1小时开始,约5小时 达到高峰,7小时左右缓解。 5.尸僵形成的机制 尸僵形成的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有几种不同学说。有学者认为尸僵的 形成与肌肉中的乳酸和神经因素等有关,目前较多学者认为尸僵的发生与尸体肌肉内三磷酸腺苷 (ATP)的消耗有关。 人体肌肉依靠足够量的ATP保持弹性和收缩性,因而柔软、伸屈自如。在活体内,因新陈代谢 使ATP的产生和分解维持相对平衡,当在ATP酶的作用下,ATP分解成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 产生的能量使肌原纤维内的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肌节缩短,使肌肉保持着正常的舒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