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文化知识,需要逐项分析。B项“因此本业指的就是农业”说法错误,古代一 般指农业,有时也指根本事物、本身的行业等。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文意初断句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 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臼,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部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 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本句话的意思为:“等到发生战乱流离后,朝廷变迁,执掌 选拔人才的职位,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当道执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根据划 线句意思来划分层次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此題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应逐项分析。B项,“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 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特指梁朝贵族子弟。 考点:分析积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要求原文文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文字在原 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译出原文大意。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实在难以 翻译时可辅以意译。翻译语句要准确調译关键词语,如(1)句中,关键词“或”译为“有的”、“-一阶半 级”译为“一官半职”、“足”译为“满足”;(2)句中关键词“即”译为“既然”、“师”译为“效仿 踪迹”译为“勤奋好学的榜样”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之人呢!这类事情遍见於经籍 史书,我也不能一一列举,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你们。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上 没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读到《礼记》、《左传》,少的也起码读。了《诗经》和《论语》。到 了加冠成婚年纪,体质性情稍稍定型,凭著这天赋的机灵,应该加倍教训诱导。有志向的 就能因此磨炼,成就士族的事业;没有成就功业志向的,从此怠惰,就成为庸人。人生在世, 应当有所专业,农民则商议耕稼,商人则讨论货财,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 法技术,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 於从事工技,射箭则不能穿铠甲,握笔则才记起姓名,饱食醉酒,恍惚空虚,以此来打法日 子,以此来终尽夭年。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遇到婚丧 大事,议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 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神懒腰。有见识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无处容身。为什么不 愿用几年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长时间受愧辱呢? 梁朝全盛时期,士族子弟,多数没有学问,以至有俗读说:“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 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没有人不讲究熏衣剃面,涂脂抹粉,驾著长檐车,踏著高齿屐, 坐著有棋盘图案的方块褥子,靠著用染色丝织成的软囊,左右摆满了器用玩物,从容地出入
【参考译文】 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之人呢!这类事情遍见於经籍 史书,我也不能一一列举,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你们。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上, 没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读到《礼记》、《左传》,少的也起码读 了《诗经》和《论语》。到 了加冠成婚年纪,体质性情稍稍定型,凭著这天赋的机灵,应该加倍教训诱导。有志向的, 就能因此磨炼,成就士族的事业;没有成就功业志向的,从此怠惰,就成为庸人。人生在世, 应当有所专业,农民则商议耕稼,商人则讨论货财,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 法技术,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 於从事工技,射箭则不能穿铠甲,握笔则才记起姓名,饱食醉酒,恍惚空虚,以此来打法日 子,以此来终尽夭年。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遇到婚丧 大事,议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 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神懒腰。有见识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无处容身。为什么不 愿用几年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长时间受愧辱呢? 梁朝全盛时期,士族子弟,多数没有学问,以至有俗读说:“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 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没有人不讲究熏衣剃面,涂脂抹粉,驾著长檐车,踏著高齿屐, 坐著有棋盘图案的方块褥子,靠著用染色丝织成的软囊,左右摆满了器用玩物,从容地出入
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到明经义求取及第时,那就雇人回答考试问题:要出席朝廷显贵的 宴会,就请人帮助作文赋诗。在这种时候,也算得上是个“才子佳士”。等到发生战乱流离 后,朝廷变迁,执掌选拔人才的职位,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当道执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 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施之世事一无所用,外边披上粗麻短衣,而内里没有真正本领,外 边失去虎皮外表,而里边肉里露出羊质,呆然像段枯木,泊然像条乾涸的水流,落拓兵马之 间,辗转死亡沟壑之际,在这种时候,真成了驽才。只有有学问才艺的人,才能随处可以安 身。从战乱以来,所见被俘虏的,即使世代寒士,懂得读《论语》、《孝经》的,还能给人 家当老师:虽是历代做大官,不懂得书牍的,没有不是去耕田养马,从这点来看,怎能不自 勉呢?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 有位客人追问我说:“我看见有的人只凭藉强弓长戟,就去讨伐叛逆,安抚民众,以取 得公侯的爵位:有的人只凭藉精通文史,就去救助时代,使国家富强,以取得卿相的官职。 而学贯古今,文武双全的人,却没有官禄爵位,妻子儿女饥寒交迫,类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 学习又怎么值得崇尚呢?”我回答说:“人的命运坎坷或者通达,就好像金玉木石:钻硏学 问,掌握本领,就好像琢磨与雕刻的手艺。琢磨过的金玉之所以光亮好看,是因为金玉本身 是美物:一截木头,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但我们怎么能说雕刻过的 木石胜过尚未琢磨过的宝玉呢?同样,我们不能将有学问的贫贱之士与没有学问的富贵之人 相比。况且,身怀武艺的人,也有去当小兵的:满腹诗书的人,也有去当小吏的,身死名灭 的人多如牛毛,出类拔萃的人少如芝草。埋头读书,传扬道德文章的人,劳而无益的,少如 日蚀:追求名利,耽於享乐的人,多如秋草。二者怎么能相提并论呢?另外,我又听说: 生下来不学就会的人,是天才;经过学习才会的人,就差了一等。因而,学习是使人增长知 识,明白通达道理。只有天才才能出类拔萃,当将领就暗合于孙子、吴起的兵法;执政者就 同于管仲、子产的政治素养,像这样的人,即使不读书,我也说他们己经读过了。你们现在 既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如果不效仿古人勤奋好学的榜样,就像盖著被子蒙头大睡,什么 也不知道 (二)古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题目。(11分)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① 李峤② 汉帝抚戎臣,丝言命锦轮。还将弄机女,远嫁织皮人 曲怨关山月,妆消道路尘。所嗟秾李树,空对小榆春 【注】①此诗是崔日用作《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后所做。②李峤,唐代诗人,他前 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 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
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到明经义求取及第时,那就雇人回答考试问题;要出席朝廷显贵的 宴会,就请人帮助作文赋诗。在这种时候,也算得上是个“才子佳士”。等到发生战乱流离 后,朝廷变迁,执掌选拔人才的职位,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当道执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 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施之世事一无所用,外边披上粗麻短衣,而内里没有真正本领,外 边失去虎皮外表,而里边肉里露出羊质,呆然像段枯木,泊然像条乾涸的水流,落拓兵马之 间,辗转死亡沟壑之际,在这种时候,真成了驽才。只有有学问才艺的人,才能随处可以安 身。从战乱以来,所见被俘虏的,即使世代寒士,懂得读《论语》、《孝经》的,还能给人 家当老师;虽是历代做大官,不懂得书牍的,没有不是去耕田养马,从这点来看,怎能不自 勉呢?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 有位客人追问我说:“我看见有的人只凭藉强弓长戟,就去讨伐叛逆,安抚民众,以取 得公侯的爵位;有的人只凭藉精通文史,就去救助时代,使国家富强,以取得卿相的官职。 而学贯古今,文武双全的人,却没有官禄爵位,妻子儿女饥寒交迫,类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 学习又怎么值得崇尚呢?”我回答说:“人的命运坎坷或者通达,就好像金玉木石;钻研学 问,掌握本领,就好像琢磨与雕刻的手艺。琢磨过的金玉之所以光亮好看,是因为金玉本身 是美物;一截木头,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但我们怎么能说雕刻过的 木石胜过 尚未琢磨过的宝玉呢?同样,我们不能将有学问的贫贱之士与没有学问的富贵之人 相比。况且,身怀武艺的人,也有去当小兵的;满腹诗书的人,也有去当小吏的,身死名灭 的人多如牛毛,出类拔萃的人少如芝草。埋头读书,传扬道德文章的人,劳而无益的,少如 日蚀;追求名利,耽於享乐的人,多如秋草。二者怎么能相提并论呢?另外,我又听说:一 生下来不学就会的人,是天才;经过学习才会的人,就差了一等。因而,学习是使人增长知 识,明白通达道理。只有天才才能出类拔萃,当将领就暗合于孙子、吴起的兵法;执政者就 同于管仲、子产的政治素养,像这样的人,即使不读书,我也说他们已经读过了。你们现在 既然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如果不效仿古人勤奋好学的榜样,就像盖著被子蒙头大睡,什么 也不知道。” (二)古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题目。(11 分)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① 李峤② 汉帝抚戎臣,丝言命锦轮。还将弄机女,远嫁织皮人。 曲怨关山月,妆消道路尘。所嗟秾李树,空对小榆春。 【注】①此诗是崔日用作《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后所做。 ②李峤,唐代诗人,他前 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 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