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莫高窟创建的历史文化背景 刘进宝 自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中原文化不断传播到敦煌,并生根发芽。同时,由于 敦煌地接西域,交通极为便利,也就较早地接受了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西亚 中亚的文化也随着印度佛教文化的东传而到了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都在这里汇 聚、碰撞和交融。 由于敦煌与河西其他地区都偏处西北,远离中原,因而能避免魏晋以降诸如“八 王之乱”“永嘉之乱”那样的兵祸之灾,保持境内长期安定的环境,从而使大量 避难百姓流亡到此,使河西的文人学士大为增加,并对保留中原先进文化及推动 河西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外,随着汉代对河西的开发,丝绸之路的 畅通,河西文化与河西经济一起迂回上升。一批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士”, 便在西北边陲的河西一隅破土而出。因此,自汉以来,河西地区特别是敦煌,已 是文化极盛之地,文人学士大量涌现 河西地区有重大影响的文士学人,大多都出自敦煌。可以说,没有汉魏以来敦煌 文化的发展,便不可能孕育出像刘昞这样的儒学大师。而一些退隐或隐居的知识 分子能够离开中原地区的物质文明,来到敦煌和河西各地,固然有当时政治上的 原因,但也说明当时的敦煌已具有了他们从事著述和讲学的物质条件。而这些都 说明汉晋文化传统在河西,尤其是在敦煌已打下了坚实而深厚的基础,以敦煌为 中心的五凉文化,不仅继承了汉晋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渐趋成熟。 敦煌佛教艺术,正是在这种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十六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连绵,但佛教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河西地 区,佛教更为流行,并对南北朝佛教的广泛传播起到了桥梁作用 河西地区佛教的兴盛,首先表现在译经方面。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河西地区出 现了不少高僧,他们不辞艰辛,跋涉于冰天雪地和荒漠沙碛之中,西行求经,瞻 仰圣迹,归来时又携回大量梵文或胡语佛经。在河西境内开窟建寺,或聚徒讲经 或从事译著,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做出了贡献。 河西地区佛教活动的兴盛,还表现在开窟建寺的活动十分活跃,石窟寺是佛教治 动的标志。河西地区现存的石窟寺之多,在全国是少有的。这些石窟寺虽没有兴 盛于汉魏,但若追溯其建窟渊源,则大都产生于十六国时期。 从早期佛教在敦煌传播的历史看,僧人崇尚开窟建寺,静坐修禅,因此选择了鸣 沙山下这片沙漠绿洲。由于它既远离闹市,又能得到人间烟火的供应,在这里凿 窟修禅,的确是很理想的。早在西晋时,就有月氏后裔竺法护在敦煌译经布道。 前凉时,单道开、竺昙猷等髙僧又在敦煌修习禅法。到了前秦建元二年,沙门乐 傅便在鸣沙山上开凿了莫髙窟的第一个石窟,敦煌佛教艺术之花从此绽开 (摘编自《文史知识》,2016年第l1期《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敦煌与莫高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敦煌从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成为文化交流中心,中原和西亚、中亚文化在相 同时间传播到敦煌并不断汇聚、碰撞和交融
江西省萍乡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莫高窟创建的历史文化背景 刘进宝 自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中原文化不断传播到敦煌,并生根发芽。同时,由于 敦煌地接西域,交通极为便利,也就较早地接受了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西亚、 中亚的文化也随着印度佛教文化的东传而到了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都在这里汇 聚、碰撞和交融。 由于敦煌与河西其他地区都偏处西北,远离中原,因而能避免魏晋以降诸如“八 王之乱”“永嘉之乱”那样的兵祸之灾,保持境内长期安定的环境,从而使大量 避难百姓流亡到此,使河西的文人学士大为增加,并对保留中原先进文化及推动 河西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外,随着汉代对河西的开发,丝绸之路的 畅通,河西文化与河西经济一起迂回上升。一批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士", 便在西北边陲的河西一隅破土而出。因此,自汉以来,河西地区特别是敦煌,已 是文化极盛之地,文人学士大量涌现。 河西地区有重大影响的文士学人,大多都出自敦煌。可以说,没有汉魏以来敦煌 文化的发展,便不可能孕育出像刘昞这样的儒学大师。而一些退隐或隐居的知识 分子能够离开中原地区的物质文明,来到敦煌和河西各地,固然有当时政治上的 原因,但也说明当时的敦煌已具有了他们从事著述和讲学的物质条件。而这些都 说明汉晋文化传统在河西,尤其是在敦煌已打下了坚实而深厚的基础,以敦煌为 中心的五凉文化,不仅继承了汉晋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渐趋成熟。 敦煌佛教艺术,正是在这种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十六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连绵,但佛教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河西地 区,佛教更为流行,并对南北朝佛教的广泛传播起到了桥梁作用。 河西地区佛教的兴盛,首先表现在译经方面。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河西地区出 现了不少高僧,他们不辞艰辛,跋涉于冰天雪地和荒漠沙碛之中,西行求经,瞻 仰圣迹,归来时又携回大量梵文或胡语佛经。在河西境内开窟建寺,或聚徒讲经, 或从事译著,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做出了贡献。 河西地区佛教活动的兴盛,还表现在开窟建寺的活动十分活跃,石窟寺是佛教治 动的标志。河西地区现存的石窟寺之多,在全国是少有的。这些石窟寺虽没有兴 盛于汉魏,但若追溯其建窟渊源,则大都产生于十六国时期。 从早期佛教在敦煌传播的历史看,僧人崇尚开窟建寺,静坐修禅,因此选择了鸣 沙山下这片沙漠绿洲。由于它既远离闹市,又能得到人间烟火的供应,在这里凿 窟修禅,的确是很理想的。早在西晋时,就有月氏后裔竺法护在敦煌译经布道。 前凉时,单道开、竺昙猷等高僧又在敦煌修习禅法。到了前秦建元二年,沙门乐 傅便在鸣沙山上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石窟,敦煌佛教艺术之花从此绽开。 (摘编自《文史知识》,2016 年第 11 期《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敦煌与莫高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敦煌从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成为文化交流中心,中原和西亚、中亚文化在相 同时间传播到敦煌并不断汇聚、碰撞和交融
B.敦煌与河西其他地区位置偏僻、远离中原,使得该地区避免了一些战乱,这 种安定环境对推动河西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 C.汉魏以来,敦煌文化发展十分迅速,使得这里产生了很多有着重大影响的文 人学士,更孕育出了如刘昞这样的儒学大师。 D.五凉文化是以敦煌为中心的,它继承了在敦煌打下坚实而深厚基础的汉晋文 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发展而渐趋于成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敦煌佛教文化兴盛与其地域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敦煌地接西域,加上 交通的便利,就比较早地接受了印度佛教文化。 B.敦煌成为文化极盛之地,文人学士大量涌现是汉代对河西开发、丝绸之路畅 通使得河西文化、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结果。 C.对佛经的翻译也使河西地区佛教得以广泛传播,河西很多髙僧不辞艰辛,西 行求经,回到河西地区后开窟建寺翻译佛经等。 D.敦煌地区的佛教传播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竺法护的译经布道,但在敦煌鸣沙 山开凿洞窟的时间要晚些,可追溯到前秦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西地区的安定环境使河西文人学士大量增加,河西地区物质条件的丰富使 些退隐或隐居的中原知识分子来这里著述和讲学 B.十六国时期的社会动荡、连绵战争使得当时的佛教更为迅速发展,河西地区 的佛教更为流行,并影响了南北朝佛教的广泛流行 C.河西地区开窟建寺活动的活跃体现了这个地区佛教活动的兴盛,这里现存的 大多产生于十六国时的石窟寺数量之多也全国少有。 D.僧人们在鸣沙山上开窟建寺的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鸣沙山下有一片绿洲, 并且这里远离闹市,但又能够得到人间烟火的供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 清文学史”课的助教。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两年后被打为右派,从北 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 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五六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 年”。他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 书为业。傅璇琮在《<学林漫录>忆旧及其他》一文里回忆初拾编辑行当:“一下 班,我就搬岀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手执一卷 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 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每逢星期天,他 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开水当一顿午饭。 20世纪80年代学界尚且冷清,傅璇琮先生接二连三发表几部重要著作,其中, 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 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 诗坛的样貌。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 最广为人知的是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
B.敦煌与河西其他地区位置偏僻、远离中原,使得该地区避免了一些战乱,这 种安定环境对推动河西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 C.汉魏以来,敦煌文化发展十分迅速,使得这里产生了很多有着重大影响的文 人学士,更孕育出了如刘昞这样的儒学大师。 D.五凉文化是以敦煌为中心的,它继承了在敦煌打下坚实而深厚基础的汉晋文 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发展而渐趋于成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敦煌佛教文化兴盛与其地域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敦煌地接西域,加上 交通的便利,就比较早地接受了印度佛教文化。 B.敦煌成为文化极盛之地,文人学士大量涌现是汉代对河西开发、丝绸之路畅 通使得河西文化、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结果。 C.对佛经的翻译也使河西地区佛教得以广泛传播,河西很多高僧不辞艰辛,西 行求经,回到河西地区后开窟建寺翻译佛经等。 D.敦煌地区的佛教传播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竺法护的译经布道,但在敦煌鸣沙 山开凿洞窟的时间要晚些,可追溯到前秦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西地区的安定环境使河西文人学士大量增加,河西地区物质条件的丰富使 一些退隐或隐居的中原知识分子来这里著述和讲学。 B.十六国时期的社会动荡、连绵战争使得当时的佛教更为迅速发展,河西地区 的佛教更为流行,并影响了南北朝佛教的广泛流行。 C.河西地区开窟建寺活动的活跃体现了这个地区佛教活动的兴盛,这里现存的 大多产生于十六国时的石窟寺数量之多也全国少有。 D.僧人们在鸣沙山上开窟建寺的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鸣沙山下有一片绿洲, 并且这里远离闹市,但又能够得到人间烟火的供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傅璇琮 1955 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 清文学史”课的助教。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两年后被打为右派,从北 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 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五六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 年”。他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 书为业。傅璇琮在《<学林漫录>忆旧及其他》一文里回忆初拾编辑行当:“一下 班,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手执一卷 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 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每逢星期天,他 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开水当一顿午饭。 20 世纪 80 年代学界尚且冷清,傅璇琮先生接二连三发表几部重要著作,其中, 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 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 诗坛的样貌。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 最广为人知的是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
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万历十五 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诘屈聱牙之处。傅 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 各章的修改润色稿。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直到 1981年6月才大致定稿。《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27500册,几乎顷 刻售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料峭春风乍起还寒”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 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进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中华书局的出版物是国内外古 典学界的“高天风筝”,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 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传校笺》、《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煌 煌巨制。但对他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这套丛书收集了 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漫录”的“漫” 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傅璇琮以为,只有像 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 漫不经心。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钱仲联、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 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1981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 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傅璇琮读到了他的文章《<全唐诗>误收诗 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2005年起,傅璇琮先后 被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傅璇琮在清 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 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盛况空前。 30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 书、写书、审阅书稿中度过的。他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 个人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2016年2月4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2016年1月23日,傅璇琮先生走了。然而可以置信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集 出版家、学者于一身的傅先生曾经成为一座丰碑,永远被仰视,永远受崇敬。(罗 时进《傅璇琮:一座永远被仰视的学术丰碑》) ②他喜欢到学生宿舍和我们小坐谈学,亲自帮我们借论文资抖,他同学生谈论问 题时态度和蔼,总是乐呵呵,从不发怒。(清华学生追忆傅璇琮)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不落学人关注大作家的窠臼,将研究目光投向中 小作家群体,这说明独辟蹊径在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 B.作者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在赞美傅璇琮无私地帮助 了无数学术后辈,引领他们在学术的天空中高飞、远行。 C.傅璇琮编辑的《学林漫录》丛书虽然被称为“漫录”,但却能记述学人的创 作经历,反映学人创作经验,富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D.傅璇琮虽然学术成就卓越,但他没有大师的架子,为人平易谦和,能够深入 到大学生中去,表现出了一个学术大家的修养和风范。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傅璇琮参加工作不久就被打成右派,这给他的内心带来沉重打击,但来到商 务印书馆,也让傅璇琮获得了静心读书的机会
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万历十五 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诘屈聱牙之处。傅 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 各章的修改润色稿。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直到 1981 年 6 月才大致定稿。《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 27500 册,几乎顷 刻售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料峭春风乍起还寒”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 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进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中华书局的出版物是国内外古 典学界的“高天风筝”,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 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传校笺》、《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煌 煌巨制。但对他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这套丛书收集了 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漫录”的“漫” 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傅璇琮以为,只有像 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 漫不经心。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钱仲联、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 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1981 年 6 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 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傅璇琮读到了他的文章《<全唐诗>误收诗 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2005 年起,傅璇琮先后 被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傅璇琮在清 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 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盛况空前。 30 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 书、写书、审阅书稿中度过的。他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 个人。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2016 年 2 月 4 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2016 年 1 月 23 日,傅璇琮先生走了。然而可以置信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集 出版家、学者于一身的傅先生曾经成为一座丰碑,永远被仰视,永远受崇敬。(罗 时进《傅璇琮:一座永远被仰视的学术丰碑》) ②他喜欢到学生宿舍和我们小坐谈学,亲自帮我们借论文资抖,他同学生谈论问 题时态度和蔼,总是乐呵呵,从不发怒。(清华学生追忆傅璇琮)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不落学人关注大作家的窠臼,将研究目光投向中 小作家群体,这说明独辟蹊径在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 B.作者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在赞美傅璇琮无私地帮助 了无数学术后辈,引领他们在学术的天空中高飞、远行。 C.傅璇琮编辑的《学林漫录》丛书虽然被称为“漫录”,但却能记述学人的创 作经历,反映学人创作经验,富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D.傅璇琮虽然学术成就卓越,但他没有大师的架子,为人平易谦和,能够深入 到大学生中去,表现出了一个学术大家的修养和风范。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傅璇琮参加工作不久就被打成右派,这给他的内心带来沉重打击,但来到商 务印书馆,也让傅璇琮获得了静心读书的机会
B.在学术界冷清的情况下,傅璇琮能够不断发表重要著作,得益于他勤奋、肯 吃苦的研究态度,他几乎牺牲所有假日休息时间。 C.傅璇琮请好友沈玉成对《万历十五年》译稿加以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却坚持 自我修改,书稿历经了多次跨洋寄递,才得以定稿 D.《学林漫录》中“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 意在表现所选文章都是作者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的。 E.傅璇琮主动邀请尚未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参加学术会议,因为这位年轻人专 程拜访学术前辈的态度、主动求学的精神打动了傅璇琮。 6.为什么说傅璇琮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请 简要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橘子 李培俊 他上衣破了,裤子也撕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脸上还有几条浅色的灰道子,其中 条越过眉梢,在腮帮上拐了个S形的小弯,一直延伸到嘴角那里。他显得异常 狼狈。天快黑时,他出现在卖橘子的小摊前。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对于又渴又 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恨不得立即拿起一个,剥去外皮,塞进嘴里!但他 没有。他用力咽下一口口水,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 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这时,摊主拿起一只又圆又大的橘子递到他手上,那只橘子是摊子上最为鲜亮的 只。摊主笑笑说:忘记带钱了吧?以后记住,男人出门,口袋可不能空。吃吧, 吃吧,自家树上结的。 他说了声谢谢,拿着橘子离开了。 两天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个卖橘子的小摊前。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橘子塞 给他,不是一只,而是四只。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么,可他欲言又止,终 于什么也没说,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走了。晚上摊主收摊, 发现了那份报纸,打开一看,摊主惊呆了,上面有一则公安部门的悬赏通缉令 照片上那个通缉犯,竟是他!自己竟两次送橘子给他吃!几经犹豫之后,摊主还是 拨通了报警电话。 公安部门调集警力,在小摊周围设伏,静等着逃犯的再次出现。三天后的中午, 逃犯果然出现了。他没有马上进入警方的埋伏圈,而是远远站着,朝四周张望 阵之后,做出了一连串令人费解的动作: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高高 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后五指一松,尖刀在阳光下划出一缕寒光,哐当一声落 到地上。随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埋伏圈。警察一拥而上,给他戴上手铐, 推向远处的警车。他说,请等一下,能让我和卖橘子的老板说句话吗?带队的警 长犹豫片刻答应了,两个警察架着他,来到卖橘子的摊主面前。他对摊主说:那 张报纸是我故意放在你这里的。说完,逃犯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长气,跟着警察 上了警车。 摊主连忙找出那份报纸,发现背面有几行用铅笔写下的小字:长期以来,我像 只被猎人追赶的兔子,东躲西藏,白天钻进不见天日的密林,晚上睡在阴暗潮湿
B.在学术界冷清的情况下,傅璇琮能够不断发表重要著作,得益于他勤奋、肯 吃苦的研究态度,他几乎牺牲所有假日休息时间。 C.傅璇琮请好友沈玉成对《万历十五年》译稿加以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却坚持 自我修改,书稿历经了多次跨洋寄递,才得以定稿。 D.《学林漫录》中“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 意在表现所选文章都是作者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的。 E.傅璇琮主动邀请尚未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参加学术会议,因为这位年轻人专 程拜访学术前辈的态度、主动求学的精神打动了傅璇琮。 6.为什么说傅璇琮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请 简要分析。(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橘 子 李培俊 他上衣破了,裤子也撕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脸上还有几条浅色的灰道子,其中 一条越过眉梢,在腮帮上拐了个 S 形的小弯,一直延伸到嘴角那里。他显得异常 狼狈。天快黑时,他出现在卖橘子的小摊前。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对于又渴又 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恨不得立即拿起一个,剥去外皮,塞进嘴里!但他 没有。他用力咽下一口口水,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 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这时,摊主拿起一只又圆又大的橘子递到他手上,那只橘子是摊子上最为鲜亮的 一只。摊主笑笑说:忘记带钱了吧?以后记住,男人出门,口袋可不能空。吃吧, 吃吧,自家树上结的。 他说了声谢谢,拿着橘子离开了。 两天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个卖橘子的小摊前。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橘子塞 给他,不是一只,而是四只。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么,可他欲言又止,终 于什么也没说,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走了。晚上摊主收摊, 发现了那份报纸,打开一看,摊主惊呆了,上面有一则公安部门的悬赏通缉令, 照片上那个通缉犯,竟是他!自己竟两次送橘子给他吃!几经犹豫之后,摊主还是 拨通了报警电话。 公安部门调集警力,在小摊周围设伏,静等着逃犯的再次出现。三天后的中午, 逃犯果然出现了。他没有马上进入警方的埋伏圈,而是远远站着,朝四周张望一 阵之后,做出了一连串令人费解的动作: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高高 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后五指一松,尖刀在阳光下划出一缕寒光,哐当一声落 到地上。随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埋伏圈。警察一拥而上,给他戴上手铐, 推向远处的警车。他说,请等一下,能让我和卖橘子的老板说句话吗?带队的警 长犹豫片刻答应了,两个警察架着他,来到卖橘子的摊主面前。他对摊主说:那 张报纸是我故意放在你这里的。说完,逃犯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长气,跟着警察 上了警车。 摊主连忙找出那份报纸,发现背面有几行用铅笔写下的小字:长期以来,我像一 只被猎人追赶的兔子,东躲西藏,白天钻进不见天日的密林,晚上睡在阴暗潮湿
的山洞,吃没吃的,喝没喝的,我都快疯了……当我为选择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 犹豫不决时,你送给我橘子吃,还对我微笑。老实说,是你的善良感动了我。对 你,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2万元的赏金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报答吧。 公安部门按照通缉令的承诺,第三天便把2万元赏金送给摊主。摊主接过钱,颤 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8年之后,劳改农场的储油仓库发生火灾,危急关头,他冲进火海,搬出了8桶 汽油,避免了一次灾难性的事故发生,又因一辆失控的卡车冲向一个狱友的时候, 他及时推开狱友,却永远失去了左腿 他获准减刑4年。出狱那天,他没有回家去见妻子儿子,而是拄着双拐去了那个 小镇,去找送他橘子的摊主。摊主的妻子红着双眼告诉他,丈夫已经在两年前去 世了。说着,她递给他一个沉甸甸的纸包,对他说,临死前让我把这包东西交给 你,说你用得着。他让你也摆个水果摊,挣钱虽然不多,可那是自己挣的,花着 踏实。他打开纸包,里面是那2万元钱的赏金,分文未动。包钱的报纸,也是他 当年留给摊主的那张。 几年时间,纸张已经发黄,通缉令上的照片也已有点模糊不清。 (选自《小小说精选》,有改动) 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到的“他”的衣着、神情、动作、心理等,都暗示出“他”是个 逃亡在外的罪犯,并为下文“他”接受橘子、报恩等情节做了铺垫。 B.摊主两次送给“他”橘子,一方面显示出摊主对“他”的同情,另一方面也 有摊主对“他”感到畏惧,因为摊主拨打报警电话前,有过一番心理博弈 C.“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其中“颤抖” 词含义丰富,既有得到两万块钱的激动,也有对“他”报恩的感动。 小说叙事紧凑而不散乱,语言细腻而生动,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对摊主这样 的普通人善良品质的歌颂,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 8.文中的“他”三次来到水果摊,试简要分析“他”来水果摊的目的。(5分) 9.小说结尾出乎意料,试结合全文,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6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封常清,蒲州猗氏人也。外祖教之读书,多所历览。外祖死,常清孤贫,年过三 十,未有名。 将军高仙芝为都知兵马使,颇有材能,每出军,奏慊从三十馀人,衣服鲜明。常 清慨然发愤,投牒请预。常凊细瘦,脚短而跛,仙芝见其貌寝,不纳。明日复至, 仙芝谢曰:“慊已足,何烦复来?”常清怒曰:“慕公髙义,愿事鞭辔,故无媒 自前,公何见拒之深乎?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公其念之。”仙芝犹未纳。乃 日候门下,仙芝不得已,补为慊
的山洞,吃没吃的,喝没喝的,我都快疯了……当我为选择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 犹豫不决时,你送给我橘子吃,还对我微笑。老实说,是你的善良感动了我。对 你,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 2 万元的赏金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报答吧。 公安部门按照通缉令的承诺,第三天便把 2 万元赏金送给摊主。摊主接过钱,颤 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8 年之后,劳改农场的储油仓库发生火灾,危急关头,他冲进火海,搬出了 8 桶 汽油,避免了一次灾难性的事故发生,又因一辆失控的卡车冲向一个狱友的时候, 他及时推开狱友,却永远失去了左腿。 他获准减刑 4 年。出狱那天,他没有回家去见妻子儿子,而是拄着双拐去了那个 小镇,去找送他橘子的摊主。摊主的妻子红着双眼告诉他,丈夫已经在两年前去 世了。说着,她递给他一个沉甸甸的纸包,对他说,临死前让我把这包东西交给 你,说你用得着。他让你也摆个水果摊,挣钱虽然不多,可那是自己挣的,花着 踏实。他打开纸包,里面是那 2 万元钱的赏金,分文未动。包钱的报纸,也是他 当年留给摊主的那张。 几年时间,纸张已经发黄,通缉令上的照片也已有点模糊不清。 (选自《小小说精选》,有改动) 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写到的“他”的衣着、神情、动作、心理等,都暗示出“他”是个 逃亡在外的罪犯,并为下文“他”接受橘子、报恩等情节做了铺垫。 B.摊主两次送给“他”橘子,一方面显示出摊主对“他”的同情,另一方面也 有摊主对“他”感到畏惧,因为摊主拨打报警电话前,有过一番心理博弈。 C.“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其中“颤抖” 一词含义丰富,既有得到两万块钱的激动,也有对“他”报恩的感动。 D.小说叙事紧凑而不散乱,语言细腻而生动,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对摊主这样 的普通人善良品质的歌颂,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 8.文中的“他”三次来到水果摊,试简要分析“他”来水果摊的目的。(5 分) 9.小说结尾出乎意料,试结合全文,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封常清,蒲州猗氏人也。外祖教之读书,多所历览。外祖死,常清孤贫,年过三 十,未有名。 将军高仙芝为都知兵马使,颇有材能,每出军,奏傔从三十馀人,衣服鲜明。常 清慨然发愤,投牒请预。常清细瘦,脚短而跛,仙芝见其貌寝,不纳。明日复至, 仙芝谢曰:“傔已足,何烦复来?”常清怒曰:“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故无媒 自前,公何见拒之深乎?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公其念之。”仙芝犹未纳。乃 日候门下,仙芝不得已,补为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