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学习指导 总论 一、要求掌握的内容 1.中药鉴定的依据 2.《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凡例和附录中与中药材鉴别有关的规定 3.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 4.中药鉴定的常用方法 二、要求熟悉的内容 1.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2.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 3.中药材采收 4.中药材产地加工 5.中药的贮藏 6.中药的显微测量 7.中药显微常数测定 8.中药中常见有害物质的检测 三、要求了解的内容 1.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2.中药材拉丁名的命名原则 3.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4.中药鉴定常见的物理常数 5.《中国药典》中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6.中药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习题集与答案 一、习题集 A型题 B型题 X型题 二、答案 A型题答案
中药鉴定学学习指导 总 论 一、要求掌握的内容 1.中药鉴定的依据 2.《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凡例和附录中与中药材鉴别有关的规定 3.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 4.中药鉴定的常用方法 二、要求熟悉的内容 1.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2.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 3.中药材采收 4.中药材产地加工 5.中药的贮藏 6.中药的显微测量 7.中药显微常数测定 8.中药中常见有害物质的检测 三、要求了解的内容 1.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2.中药材拉丁名的命名原则 3.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4.中药鉴定常见的物理常数 5.《中国药典》中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6.中药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习题集与答案 一、习题集 A型题 B型题 X型题 二、答案 A型题答案
X型题 二、答案 A型题答案 B型题答案 X型题答案 模拟试题与答案 一、模拟试题 模拟试题一 模拟试题二 模拟试题三 模拟试题四 模拟试题五 二、答案 模拟试题一答案 模拟试题二答案 模拟试题三答案 模拟试题四答案 模拟试题五答案 总论 一、要求掌握的内容 1.中药鉴定的依据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国家颁布的有关药品标准。 (1)国家药品标准及其内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和药品标 准是国家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监督管理的法定依据。 《中国药典》的内容:规定了药品的来源、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中国药典》的版本:迄今为止,《中国药典》发行了7个版本,即1953年版、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1990 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 (2)地方药品标准:地方药品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颁布的药品标准。 注:1985年施行的《药品管理法》允许有地方药品标准存在,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则取消 了地方药品标准。 2.《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凡例和附录中与中药材鉴别有关的规定
X型题 二、答案 A型题答案 B型题答案 X型题答案 模拟试题与答案 一、模拟试题 模拟试题一 模拟试题二 模拟试题三 模拟试题四 模拟试题五 二、答案 模拟试题一答案 模拟试题二答案 模拟试题三答案 模拟试题四答案 模拟试题五答案 总 论 一、要求掌握的内容 1.中药鉴定的依据 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国家颁布的有关药品标准。 (1)国家药品标准及其内容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和药品标 准是国家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监督管理的法定依据。 《中国药典》的内容:规定了药品的来源、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中国药典》的版本:迄今为止,《中国药典》发行了7个版本,即1953年版、1963年版 、1977年版、1985年版、1990 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 (2)地方药品标准:地方药品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颁布的药品标准。 注:1985年施行的《药品管理法》允许有地方药品标准存在,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则取消 了地方药品标准。 2.《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凡例和附录中与中药材鉴别有关的规定
(1)药材取样法:取样要求:总包件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100~1000件的,按5%取样:超过1000件的,超过的 部分按1%取样:贵重药材及不足5件的一般药材,逐件取样。破碎的、粉末状的或大小在1cm以下的药材,每一包件至少在 不同部位抽取2~3份样品,包件少的抽样总量应不少于实验用量的3倍:包件多的,取样量一般按下列规定执行:一般药材 500~1000g:粉末状药材25g:贵重药材5~10g。 抽取样品的原则: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足够的数量。在取样时还要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和取样数量之间的关系。取得的 样品量一般不得少于检验所需的3倍,即1/3供检验用、1/3供复核用、1/3留样保存。 (2)中药的杂质检查法:通常用肉眼或放大镜进行观察,较大的杂质可以直接拣出。 较小可筛分的杂质,可用适当的筛将杂质筛出。 个别肉眼难以识别的杂质,可采用显微或化学分析的方法进行检查。 各类杂质确定后,应分别称重,计算出被检中药中杂质的含量。 (3)水分测定法 烘干法:烘干法又称"干燥失重法",适用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中药的水分测定。取供试品2一5g,平铺于干燥至 恒重的扁形称瓶中,厚度不超过5mm,疏松供试品不超过10mm,精密称定,打开瓶盖在100~150℃干燥5h,将瓶盖盖 好,移置干燥器中,冷却30min,精密称定重量,再在上述温度下干燥1h,冷却,称重,至连续2次称重的差异不超过5mg为 止,根据减失的重量,计算供试品中含水量(%)。 甲苯法:甲苯法又称"甲苯蒸馏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中药的水分测定。 减压干燥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贵重中药的水分测定。 气相色谱法。 (4)灰分测定法:将中药粉碎加热,高温炽灼至灰化,则细胞组织及其内含物灰烬成为灰分而残留,由此所得的灰分 称为"生理灰分”。各种中药的生理灰分应在一定范围以内,所测灰分数值高于正常范围时,说明有其他无机物污染和掺杂。 主要有总灰分测定和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3.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在中药鉴定的常规工作中,一般按照下列程序进行:样品登记(包括送检单位、日期、鉴定目 的、样品数量、一般状态和包装等),取样,鉴定(根据《中国药典》规定,以中药材为例,主要内容为:来源一→性状→鉴 别一→检查→含量测定)。鉴定程序通常按上述排列依次进行。 4.中药鉴定的常用方法 (1)来源鉴定法:来源鉴定法,又称"基原鉴定法",它是中药鉴定的基础,也是中药研究、生产、开发利用的主要依 据。来源鉴定法就是应用植物、动物或矿物形态和分类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中药的来源或原料药进行鉴定,确定其正确的 学名(或矿物的名称)或中成药的原料组成,以保证在应用中品种准确的一种方法。 来源鉴定法的特点:宏观,主要用于完整的植物、动物、矿物类药材的真伪鉴别。 来源鉴定的步骤(以植物药为例):形态观察及描述,查阅文献资料,核对标本(或采集、制备标本),学名的确 定。 (2)性状鉴定法:性状鉴定法也叫"直观鉴定法",是用感观来鉴定中药性状是否与规定的标准或对照品相符合的一种方 法。 它是由传统鉴别方法与现代生物和矿物形态学相结合而形成的。具体地说,就是用眼看、手摸、鼻嗅、口尝、感试等 十分简便的方法来鉴别中药的真伪、纯度或粗略估计品质的优劣。它包括看、量、噢、尝、试5种主要的传统经验鉴别法, 具有简单、易行、迅速的特点。 性状特征的描述方法:通常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一是使用生物学或矿物学的形态、组织学等名词:二是采用广大医药 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生动、形象的经验鉴别术语。 中药材性状鉴定观察的主要内容(要点):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气、味、水试和火试
(1)药材取样法:取样要求:总包件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100~1000件的,按5%取样;超过1000件的,超过的 部分按1%取样;贵重药材及不足5件的一般药材,逐件取样。破碎的、粉末状的或大小在1cm以下的药材,每一包件至少在 不同部位抽取2~3份样品,包件少的抽样总量应不少于实验用量的3倍;包件多的,取样量一般按下列规定执行:一般药材 500~1000g;粉末状药材25g;贵重药材5~10g。 抽取样品的原则: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足够的数量。在取样时还要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和取样数量之间的关系。取得的 样品量一般不得少于检验所需的3倍,即1/3供检验用、1/3供复核用、1/3留样保存。 (2)中药的杂质检查法:通常用肉眼或放大镜进行观察,较大的杂质可以直接拣出。 较小可筛分的杂质,可用适当的筛将杂质筛出。 个别肉眼难以识别的杂质,可采用显微或化学分析的方法进行检查。 各类杂质确定后,应分别称重,计算出被检中药中杂质的含量。 (3)水分测定法 烘干法:烘干法又称"干燥失重法",适用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中药的水分测定。取供试品2~5g,平铺于干燥至 恒重的扁形称瓶中,厚度不超过5mm,疏松供试品不超过10mm,精密称定,打开瓶盖在100~150℃干燥5h,将瓶盖盖 好,移置干燥器中,冷却30min,精密称定重量,再在上述温度下干燥1h,冷却,称重,至连续2次称重的差异不超过5mg为 止,根据减失的重量,计算供试品中含水量(%)。 甲苯法:甲苯法又称"甲苯蒸馏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中药的水分测定。 减压干燥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贵重中药的水分测定。 气相色谱法。 (4)灰分测定法:将中药粉碎加热,高温炽灼至灰化,则细胞组织及其内含物灰烬成为灰分而残留,由此所得的灰分 称为"生理灰分"。各种中药的生理灰分应在一定范围以内,所测灰分数值高于正常范围时,说明有其他无机物污染和掺杂。 主要有总灰分测定和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3.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 在中药鉴定的常规工作中,一般按照下列程序进行:样品登记(包括送检单位、日期、鉴定目 的、样品数量、一般状态和包装等),取样,鉴定(根据《中国药典》规定,以中药材为例,主要内容为:来源→性状→鉴 别→检查→含量测定)。鉴定程序通常按上述排列依次进行。 4.中药鉴定的常用方法 (1)来源鉴定法:来源鉴定法,又称"基原鉴定法",它是中药鉴定的基础,也是中药研究、生产、开发利用的主要依 据。来源鉴定法就是应用植物、动物或矿物形态和分类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中药的来源或原料药进行鉴定,确定其正确的 学名(或矿物的名称)或中成药的原料组成,以保证在应用中品种准确的一种方法。 来源鉴定法的特点:宏观,主要用于完整的植物、动物、矿物类药材的真伪鉴别。 来源鉴定的步骤(以植物药为例):形态观察及描述,查阅文献资料,核对标本(或采集、制备标本),学名的确 定。 (2)性状鉴定法:性状鉴定法也叫"直观鉴定法",是用感观来鉴定中药性状是否与规定的标准或对照品相符合的一种方 法。 它是由传统鉴别方法与现代生物和矿物形态学相结合而形成的。具体地说,就是用眼看、手摸、鼻嗅、口尝、感试等 十分简便的方法来鉴别中药的真伪、纯度或粗略估计品质的优劣。它包括看、量、嗅、尝、试5种主要的传统经验鉴别法, 具有简单、易行、迅速的特点。 性状特征的描述方法:通常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一是使用生物学或矿物学的形态、组织学等名词;二是采用广大医药 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生动、形象的经验鉴别术语。 中药材性状鉴定观察的主要内容(要点):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气、味、水试和火试
(3)显微鉴定法:显微鉴定法就是利用显微镜、显微技术及显微化学方法等对中药进行分析鉴定,以确定其真伪、纯 度、品质以及鉴别依据。 中药显微鉴定观察的内容:植(动)物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内含物的特征以及矿物的光学特性等内容。 显微标本片的种类:根据制作方法和保存的需要分为半永久制片、永久制片和临时制片: 根据制片方法分为切片标本片(包括横切片、纵切片,纵切片又包括切向纵切片和径向纵切片)、解离组织标本片、表面标本 片、粉末标本片和磨片等。 各类显微制片观察的主要内容:横切片多用于观察组织的排列特征:纵切片多用于观察茎、木类中药的某些细胞组 织,如射线的特征:解离组织片用于观察某些细胞的形状,如纤维、石细胞等:表面片多用于观察叶、花、全草、果实和 种子等的表面特征,一般取某一部分制片:粉末片多用于观察组织碎片、细胞及后含物或某些中药颗粒的特征;磨片用于 坚硬药材如骨类、贝壳类及石的显微特征观察。 显微化学反应的主要内容包括:细胞壁的鉴别(如木质化细胞壁、木栓化细胞壁、角质化细胞壁、纤维素细胞壁、半 纤维素细胞壁、硅质化细胞壁、黏液化细胞壁、几丁质细胞壁),糖类的鉴别(如淀粉、菊糖、可溶性糖类、黏液质和果 胶质类),蛋白质(糊粉粒)类的鉴别,鞣质类成分的鉴别,草酸盐的鉴别,碳酸盐的鉴别和生物碱等化学成分的鉴别等。 (4)理化鉴定法:理化鉴定法就是利用中药中存在某些化学成分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化学的、物理的或仪器 分析的手段,鉴定其真伪、纯度、内在质量,以及有害物质的有无或含量多少。 化学定性分析法:化学定性分析是指利用某些化学试剂能与中药中的某种或某类化学成分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沉 淀或结晶等反应,来作为鉴别真伪的手段。 一般来说,在对中药进行化学定性分析时,通常可用其提取液、粉末或切片等来进行。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①将化 学试剂直接加到中药表面、切片或粉末上,观察产生的结晶以及特殊的颜色反应:取切片或粉末也可装置在玻片或滤纸 上,滴加相应的试剂进行直接观察。如山豆根中药材表面滴加10%氢氧化钠试液,立即由橙红色变为血红色(北豆根无此 反应)。②取适量中药粉末于小试管中,加适当溶剂提出其化学成分。然后将溶液滴于玻片上、滤纸上或加入小试管中, 滴加一定的试剂并观察其现象。③利用微量升华法,将中药中可升华的成分分出,加适当的试剂观察其化学反应现象。如 牡丹皮粉末的微量升华物为丹皮酚,加三氯化铁醇溶液呈暗紫色。 微量升华法:微量升华是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能够升华的性质,获得升华物后,在显微镜 下观察其升华物的形状、颜色或加某种化学试剂观察其化学反应作为鉴别的特征。必要时可用显微熔点测定器测定升华结 晶物的熔点。如斑蝥的升华物为白色柱状或小片状结晶(130~140℃),加碱溶解,加酸又析出结晶:小儿化毒散经微量 升华可得冰片的结晶,其熔点应在205~210℃之间。 荧光分析法:荧光分析法又称"荧光光谱法"和"发射光谱法"。是利用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在吸收自然光或紫外光后能发 生荧光的性质,对中药及其所含成分进行鉴定的一种方法。荧光分析的常用仪器主要有荧光分析灯、光电荧光计、荧光分 光光度计、显微荧光计等。 必须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中药或其成分都有发生荧光的性质。有些中药本身不发生荧光,但若用酸、碱或荧光染色处 理后,就可能使某些成分在紫外光线下变为可见色彩。有的中药附有地衣或有多量霉菌生长,也可能有荧光出现,因此荧 光分析还可用于检查某些中药的变质情况。此外,在色谱分析应用上,也可能使吸附在吸附柱上、纸条上及薄层板上的各 种成分产生荧光色谱。 1)荧光定性分析:其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一是直接取中药的饮片、粉末或其浸出液在紫外光下进行观察,如秦皮水 浸液显碧蓝色荧光,日光下亦明显(含荧光物质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二是本身无荧光的中药,经化学方法处理后,在紫外 光下进行观察:三是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中药的粉末或切片。 2)荧光定量分析:利用被测物质的荧光强度和溶液浓度成正比的关系,对中药所含的成分进行含量测定。荧光分析用 于物质的定量分析,测定方法与紫外光谱法基本相同,采用的方法有标准曲线法和比较法。本法对多组分混合物的分析, 不经分离就可以测得被测组分的含量。在中药鉴定中,也可通过色谱等手段,先将供试品中的预测成分分离后,然后取样 测定。 显微化学分析法:即用显微化学反应来检查中药中细胞壁和细胞内含物的化学物质的性质从而达到鉴定目的的一种方 法。包括显微化学反应和显微定位
(3)显微鉴定法:显微鉴定法就是利用显微镜、显微技术及显微化学方法等对中药进行分析鉴定,以确定其真伪、纯 度、品质以及鉴别依据。 中药显微鉴定观察的内容:植(动)物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内含物的特征以及矿物的光学特性等内容。 显微标本片的种类:根据制作方法和保存的需要分为半永久制片、永久制片和临时制片; 根据制片方法分为切片标本片(包括横切片、纵切片,纵切片又包括切向纵切片和径向纵切片)、解离组织标本片、表面标本 片、粉末标本片和磨片等。 各类显微制片观察的主要内容:横切片多用于观察组织的排列特征;纵切片多用于观察茎、木类中药的某些细胞组 织,如射线的特征;解离组织片用于观察某些细胞的形状,如纤维、石细胞等;表面片多用于观察叶、花、全草、果实和 种子等的表面特征,一般取某一部分制片;粉末片多用于观察组织碎片、细胞及后含物或某些中药颗粒的特征;磨片用于 坚硬药材如骨类、贝壳类及矿石的显微特征观察。 显微化学反应的主要内容包括:细胞壁的鉴别(如木质化细胞壁、木栓化细胞壁、角质化细胞壁、纤维素细胞壁、半 纤维素细胞壁、硅质化细胞壁、黏液化细胞壁、几丁质细胞壁),糖类的鉴别(如淀粉、菊糖、可溶性糖类、黏液质和果 胶质类),蛋白质(糊粉粒)类的鉴别,鞣质类成分的鉴别,草酸盐的鉴别,碳酸盐的鉴别和生物碱等化学成分的鉴别等。 (4)理化鉴定法:理化鉴定法就是利用中药中存在某些化学成分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化学的、物理的或仪器 分析的手段,鉴定其真伪、纯度、内在质量,以及有害物质的有无或含量多少。 化学定性分析法:化学定性分析是指利用某些化学试剂能与中药中的某种或某类化学成分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沉 淀或结晶等反应,来作为鉴别真伪的手段。 一般来说,在对中药进行化学定性分析时,通常可用其提取液、粉末或切片等来进行。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①将化 学试剂直接加到中药表面、切片或粉末上,观察产生的结晶以及特殊的颜色反应;取切片或粉末也可装置在玻片或滤纸 上,滴加相应的试剂进行直接观察。如山豆根中药材表面滴加10%氢氧化钠试液,立即由橙红色变为血红色(北豆根无此 反应)。②取适量中药粉末于小试管中,加适当溶剂提出其化学成分。然后将溶液滴于玻片上、滤纸上或加入小试管中, 滴加一定的试剂并观察其现象。③利用微量升华法,将中药中可升华的成分分出,加适当的试剂观察其化学反应现象。如 牡丹皮粉末的微量升华物为丹皮酚,加三氯化铁醇溶液呈暗紫色。 微量升华法:微量升华是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能够升华的性质,获得升华物后,在显微镜 下观察其升华物的形状、颜色或加某种化学试剂观察其化学反应作为鉴别的特征。必要时可用显微熔点测定器测定升华结 晶物的熔点。如斑蝥的升华物为白色柱状或小片状结晶(130~140℃),加碱溶解,加酸又析出结晶;小儿化毒散经微量 升华可得冰片的结晶,其熔点应在205~210℃之间。 荧光分析法:荧光分析法又称"荧光光谱法"和"发射光谱法"。是利用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在吸收自然光或紫外光后能发 生荧光的性质,对中药及其所含成分进行鉴定的一种方法。荧光分析的常用仪器主要有荧光分析灯、光电荧光计、荧光分 光光度计、显微荧光计等。 必须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中药或其成分都有发生荧光的性质。有些中药本身不发生荧光,但若用酸、碱或荧光染色处 理后,就可能使某些成分在紫外光线下变为可见色彩。有的中药附有地衣或有多量霉菌生长,也可能有荧光出现,因此荧 光分析还可用于检查某些中药的变质情况。此外,在色谱分析应用上,也可能使吸附在吸附柱上、纸条上及薄层板上的各 种成分产生荧光色谱。 1)荧光定性分析:其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一是直接取中药的饮片、粉末或其浸出液在紫外光下进行观察,如秦皮水 浸液显碧蓝色荧光,日光下亦明显(含荧光物质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二是本身无荧光的中药,经化学方法处理后,在紫外 光下进行观察;三是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中药的粉末或切片。 2)荧光定量分析:利用被测物质的荧光强度和溶液浓度成正比的关系,对中药所含的成分进行含量测定。荧光分析用 于物质的定量分析,测定方法与紫外光谱法基本相同,采用的方法有标准曲线法和比较法。本法对多组分混合物的分析, 不经分离就可以测得被测组分的含量。在中药鉴定中,也可通过色谱等手段,先将供试品中的预测成分分离后,然后取样 测定。 显微化学分析法:即用显微化学反应来检查中药中细胞壁和细胞内含物的化学物质的性质从而达到鉴定目的的一种方 法。包括显微化学反应和显微定位
本法主要用于药材的临时切片(新鲜的材料效果尤佳)或粉末,主要进行细胞壁的鉴别:如木质化细胞壁、木栓化细胞 壁、角质化细胞壁、纤维素细胞壁、半纤维素细胞壁、硅质化细胞壁、黏液化细胞壁、几丁质细胞壁等:糖类的鉴别:如 淀粉、菊糖、可溶性糖类、黏液质和果胶质类:蛋白质(糊粉粒)类的鉴别:鞣质类成分的鉴别:草酸盐的鉴别:碳酸盐的鉴 别和生物碱等化学成分的鉴别等。 显微定位:就是用显微化学的方法确定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存在部位(有效部位),以此鉴定药材的质量和品种。显微定位 的应用必须在所鉴定的药材有效成分明确的情况下,然后选择对有效成分具有特殊反应的化学试剂,使之产生颜色或结 晶,用显微镜确定有效成分的存在部位。具体方法是:取药材用水浸软或软化后,切成薄片,滴加特定的化学试剂,封片 检查。本法是中药鉴别和质量评价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但选择特有反应的化学试剂较为困难。 色谱法:色谱鉴定法又称"层析法”,根据其分离原理,有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与排阻色谱等。吸附色 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吸附剂上被吸附能力的不同,用溶剂或气体洗脱使组分分离,常用的吸附剂有氧化铝、硅胶、聚酰 胺等有吸附活性的物质。分配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中进行分配使组分分离,其中一相为液体,涂布或使之键合在 固体载体上称为固定相:另一相为液体或气体称为流动相,常用的载体有硅胶、硅藻土、硅镁型吸附剂与纤维素粉等。离 子交换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离子交换树脂上的离子交换作用使组分分离,常用的有不同强度的阳、阴离子交换树脂, 流动相一般为水或含有机溶剂的缓冲液。排阻色谱又称”凝胶色谱"或"凝胶渗透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分子量大小不同在 填充剂上渗透程度不同使组分分离:常用的填充剂有分子筛、葡聚糖凝胶、微孔聚合物、微孔硅胶或玻璃珠等,可根据载 体和供试品的性质选用水或有机溶剂为流动相。分离方法有柱色谱法、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 谱法等。色谱法反映的是中药提取物化学组成及含量情况,能定性定量地反映中药的鉴别特征,具有分离能力强、分析速 度快、定量准确等特点。在进行色谱鉴定时,所用溶剂应与供试品不起化学反应,除另有规定外,应用纯度较高的溶剂: 色谱时的温度,除气相色谱法或另有规定外,系指在室温条件操作。 分光光度法:光谱鉴定法又称分光光度法,它是通过测定中药中被测物质在某些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 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药品分析一般用200~400nm的紫外光区:400~850nm的可见光区:2.5~15μm(或按波数计为4000~667cm)的红 外光区。所用仪器为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或比色计)、红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 光光度计等。 挥发油测定法:利用中药中所含挥发油成分能与水蒸气同时蒸馏出来的性质,在特制的挥发油测定器中测定其含量。 测试用的供试品,除另有规定外,须粉碎使能通过24~50目筛。包括:相对密度在1.0以下的挥发油测定方法,相对密度在 1.0以上的挥发油测定方法。 浸出物测定法:浸出物含量测定根据浸出溶剂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类:水溶性浸出物测定(冷浸法,热浸法),醇溶性 浸出物的测定,醚溶性浸出物测定。 二、要求熟悉的内容 1.中药鉴定学的任务中药鉴定学的任务的核心是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效提供科学依据、为中药的生产提供质量 标准和鉴定方法、为中药研究的准确性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一:中药鉴定学的首要任务是鉴定中药的品种(真伪)和基原:基本任务是鉴定中药的质量(优劣):历史任务是继承 和弘扬祖国医药学遗产;战略任务是制定规范化的质量标准。长期任务是保护和开发中药资源(张贵君主编,科学出版 社)。 参考二:基本任务如下: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研究和制订中药质量标准,寻找 和扩大新药源(康廷国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中药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物质群的组成和有效成分的含量,而有效物质的组成和含 量除了受药用品种(内部因素)的影响外,还与栽培条件和产地(生长环境因素)、采收时间、加工方法和生产工艺、药 用部位、贮藏环境、运输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一般是以其所含有效成分的种类、含量、稳定 性、毒性和生物效应的强度等为指标。 3.中药材采收 (1)中药材的采收与中药质量的关系:中药材的采收是否适宜合理,直接影响着药材的产量和质量,也是中药生产中的关 键技术之一。中药材采收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采收的时间性和技术性。时间性是指采收期和生长年限:技术性是指采收方
本法主要用于药材的临时切片(新鲜的材料效果尤佳)或粉末,主要进行细胞壁的鉴别:如木质化细胞壁、木栓化细胞 壁、角质化细胞壁、纤维素细胞壁、半纤维素细胞壁、硅质化细胞壁、黏液化细胞壁、几丁质细胞壁等;糖类的鉴别:如 淀粉、菊糖、可溶性糖类、黏液质和果胶质类;蛋白质(糊粉粒)类的鉴别;鞣质类成分的鉴别;草酸盐的鉴别;碳酸盐的鉴 别和生物碱等化学成分的鉴别等。 显微定位:就是用显微化学的方法确定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存在部位(有效部位),以此鉴定药材的质量和品种。显微定位 的应用必须在所鉴定的药材有效成分明确的情况下,然后选择对有效成分具有特殊反应的化学试剂,使之产生颜色或结 晶,用显微镜确定有效成分的存在部位。具体方法是:取药材用水浸软或软化后,切成薄片,滴加特定的化学试剂,封片 检查。本法是中药鉴别和质量评价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但选择特有反应的化学试剂较为困难。 色谱法:色谱鉴定法又称"层析法",根据其分离原理,有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与排阻色谱等。吸附色 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吸附剂上被吸附能力的不同,用溶剂或气体洗脱使组分分离,常用的吸附剂有氧化铝、硅胶、聚酰 胺等有吸附活性的物质。分配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中进行分配使组分分离,其中一相为液体,涂布或使之键合在 固体载体上称为固定相;另一相为液体或气体称为流动相,常用的载体有硅胶、硅藻土、硅镁型吸附剂与纤维素粉等。离 子交换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离子交换树脂上的离子交换作用使组分分离,常用的有不同强度的阳、阴离子交换树脂, 流动相一般为水或含有机溶剂的缓冲液。排阻色谱又称"凝胶色谱"或"凝胶渗透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分子量大小不同在 填充剂上渗透程度不同使组分分离;常用的填充剂有分子筛、葡聚糖凝胶、微孔聚合物、微孔硅胶或玻璃珠等,可根据载 体和供试品的性质选用水或有机溶剂为流动相。分离方法有柱色谱法、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 谱法等。色谱法反映的是中药提取物化学组成及含量情况,能定性定量地反映中药的鉴别特征,具有分离能力强、分析速 度快、定量准确等特点。在进行色谱鉴定时,所用溶剂应与供试品不起化学反应,除另有规定外,应用纯度较高的溶剂; 色谱时的温度,除气相色谱法或另有规定外,系指在室温条件操作。 分光光度法:光谱鉴定法又称分光光度法,它是通过测定中药中被测物质在某些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 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药品分析一般用200~400nm的紫外光区;400~850nm的可见光区;2.5~15μm(或按波数计为4 000~667cm-1)的红 外光区。所用仪器为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或比色计)、红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 光光度计等。 挥发油测定法:利用中药中所含挥发油成分能与水蒸气同时蒸馏出来的性质,在特制的挥发油测定器中测定其含量。 测试用的供试品,除另有规定外,须粉碎使能通过24~50目筛。包括:相对密度在1.0以下的挥发油测定方法,相对密度在 1.0以上的挥发油测定方法。 浸出物测定法:浸出物含量测定根据浸出溶剂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类:水溶性浸出物测定(冷浸法,热浸法),醇溶性 浸出物的测定,醚溶性浸出物测定。 二、要求熟悉的内容 1.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的核心是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效提供科学依据、为中药的生产提供质量 标准和鉴定方法、为中药研究的准确性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一:中药鉴定学的首要任务是鉴定中药的品种(真伪)和基原;基本任务是鉴定中药的质量(优劣);历史任务是继承 和弘扬祖国医药学遗产;战略任务是制定规范化的质量标准。长期任务是保护和开发中药资源(张贵君主编,科学出版 社)。 参考二:基本任务如下: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研究和制订中药质量标准,寻找 和扩大新药源(康廷国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 中药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物质群的组成和有效成分的含量,而有效物质的组成和含 量除了受药用品种(内部因素)的影响外,还与栽培条件和产地(生长环境因素)、采收时间、加工方法和生产工艺、药 用部位、贮藏环境、运输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一般是以其所含有效成分的种类、含量、稳定 性、毒性和生物效应的强度等为指标。 3.中药材采收 (1)中药材的采收与中药质量的关系:中药材的采收是否适宜合理,直接影响着药材的产量和质量,也是中药生产中的关 键技术之一。中药材采收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采收的时间性和技术性。时间性是指采收期和生长年限;技术性是指采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