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和药用部位的成熟程度等。 (2)中药材的传统采收方法:传统采收方法的确定通常要考虑诸多自然因素,如药材基原的生物学特性、药用部位的 生长特点、成熟程度、采收的难易和产量等,以决定每种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和采收方法。 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菱时以及春初发芽前采收。部分中药由于植株生长周期较短, 植株枯萎时间较早,则可在夏季采收。 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落叶后或春初萌芽前采收。 木类药材:全年均可采收。 皮类药材:一般在清明至夏至之间采收。 叶类药材:通常在花前盛叶期或花盛期时采收。部分应采集落叶。 花类药材:一般在花蕾期或花初开时采收。 果实类药材:一般多在充分生长近成熟或完全成熟后采收。少数在近成熟或幼果时采收。 种子类药材:必须在完全成熟后方可采收。 全草类药材:多在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收,有的在花开时采收。亦有在初春采其嫩苗的。 藻类、菌类、地衣类及孢子类药材:采收情况不一,如茯苓在立秋后采收质量较好: 马勃宜在子实体刚成熟期采收:冬虫夏草宜在夏初子实体出土孢子未发散时采挖:海藻在夏、秋二季采捞:松萝全年均可 采收。 树脂或以植物液汁入药的其他类药材:一般是根据植物的不同采收时间和不同药用部位决定采收期和采收方式。 哺乳类:由于品种不同,采收的季节也不同。采收时既要注意季节,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 两栖类:应根据季节的变化,在药材质量最好时采收。 贝壳类:采捕大多在夏、秋二季,因为这时是动物发育最旺盛的时节,贝壳钙质足。 蜕化皮壳类:一般在春末夏初之际拾取。 昆虫类:必须随季节变化采收,因为虫的孵化发育皆有定时。 生理产物和病理产物:在捕捉后或在屠宰场采收。部分动物的产物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内进行人工采集和精制加工。 矿物类药材:一般没有季节性限制,可全年采挖,大多是与矿藏的采掘相结合进行收集和选取的。有些矿物药系经人 工治炼或升华方法制得。 (3)中药材的现代采收原则:在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要确定适宜的采收期, 必须把有效成分的含量、药材的产量以及毒性成分的含量这3个指标结合起来考虑。每个指标的确定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分 析研究,以找出适宜的采收期。 4.中药材产地加工 (1)中药材产地加工的目的: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保持药材的纯净:进行初步处理,如蒸、煮、熏、晒等,促使药材 干燥,以符合商品的要求:通过整形和分等,筛选出不同规格或等级,便于按质论价:包装成件,便于储存和运输。 (2)药材产地加工通则: 根及根茎类:根及根茎类中药一般于采挖后去净地上茎叶、泥土和须毛等,迅速晒干、烘干或阴干:有的须先刮去或 撞去外皮使色泽洁白:质地坚硬或较粗的药材,需趁鲜切片或剖开而后干燥:富含黏液质或淀粉类药材,需用开水稍烫或 蒸后再干燥。 皮类:皮类中药一般在采收后须修切成一定大小而后晒干:或加工成单卷筒、双卷筒状:或削去栓皮
法和药用部位的成熟程度等。 (2)中药材的传统采收方法:传统采收方法的确定通常要考虑诸多自然因素,如药材基原的生物学特性、药用部位的 生长特点、成熟程度、采收的难易和产量等,以决定每种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和采收方法。 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以及春初发芽前采收。部分中药由于植株生长周期较短, 植株枯萎时间较早,则可在夏季采收。 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落叶后或春初萌芽前采收。 木类药材:全年均可采收。 皮类药材:一般在清明至夏至之间采收。 叶类药材:通常在花前盛叶期或花盛期时采收。部分应采集落叶。 花类药材:一般在花蕾期或花初开时采收。 果实类药材:一般多在充分生长近成熟或完全成熟后采收。少数在近成熟或幼果时采收。 种子类药材:必须在完全成熟后方可采收。 全草类药材:多在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收,有的在花开时采收。亦有在初春采其嫩苗的。 藻类、菌类、地衣类及孢子类药材:采收情况不一,如茯苓在立秋后采收质量较好; 马勃宜在子实体刚成熟期采收;冬虫夏草宜在夏初子实体出土孢子未发散时采挖;海藻在夏、秋二季采捞;松萝全年均可 采收。 树脂或以植物液汁入药的其他类药材:一般是根据植物的不同采收时间和不同药用部位决定采收期和采收方式。 哺乳类:由于品种不同,采收的季节也不同。采收时既要注意季节,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 两栖类:应根据季节的变化,在药材质量最好时采收。 贝壳类:采捕大多在夏、秋二季,因为这时是动物发育最旺盛的时节,贝壳钙质足。 蜕化皮壳类:一般在春末夏初之际拾取。 昆虫类:必须随季节变化采收,因为虫的孵化发育皆有定时。 生理产物和病理产物:在捕捉后或在屠宰场采收。部分动物的产物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内进行人工采集和精制加工。 矿物类药材:一般没有季节性限制,可全年采挖,大多是与矿藏的采掘相结合进行收集和选取的。有些矿物药系经人 工冶炼或升华方法制得。 (3)中药材的现代采收原则:在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要确定适宜的采收期, 必须把有效成分的含量、药材的产量以及毒性成分的含量这3个指标结合起来考虑。每个指标的确定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分 析研究,以找出适宜的采收期。 4.中药材产地加工 (1)中药材产地加工的目的: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保持药材的纯净;进行初步处理,如蒸、煮、熏、晒等,促使药材 干燥,以符合商品的要求;通过整形和分等,筛选出不同规格或等级,便于按质论价;包装成件,便于储存和运输。 (2)药材产地加工通则: 根及根茎类:根及根茎类中药一般于采挖后去净地上茎叶、泥土和须毛等,迅速晒干、烘干或阴干;有的须先刮去或 撞去外皮使色泽洁白;质地坚硬或较粗的药材,需趁鲜切片或剖开而后干燥;富含黏液质或淀粉类药材,需用开水稍烫或 蒸后再干燥。 皮类:皮类中药一般在采收后须修切成一定大小而后晒干;或加工成单卷筒、双卷筒状;或削去栓皮
叶及全草类:这类中药含挥发油的较多,故采后宜置通风处阴干:有的则需先行捆扎,使成一定的重量或体积后干 燥。 花类:花类中药在加工时要注意花朵的完整和保持色泽的鲜艳,一般是直接晒干或烘干,并应注意控制烘晒时间。 果实类:果实类中药一般采后直接干燥:有的需经烘烤、烟熏等加工过程:或经切割加工使成一定形态:有的为了加 速干燥,可在沸水中微烫后,再捞出晒干。 种子类:种子类中药通常在采收的果实干燥后取出种子,或直接采收种子干燥:也有将果实直接干燥储存,用时取种 子入药。 动物药类:药用动物捕捉后进行产地加工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要求加工处理必须及时得当,常用的方法有洗涤、清选、 干燥、冷冻或加入适宜防腐剂等,特别是干燥处理法最为常用。 矿物药类:矿物类药材的产地加工主要是清除泥土和非药用部位,以保持药材的纯净度。 (3)常用的加工方法:洗涤与挑选,修整与去皮,蒸、煮、烫,熏硫,发汗,干燥,挑选分等。 5.中药的贮藏 (1)中药材在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主要有虫蛀、生霉、走油、变色、自燃、挥发、自然分解、风化等。 (2)走油的概念:走油又称"泛油",是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 物质的变化。 (3)防治中药材变质的主要措施:干燥,避光,密封(密闭),冷藏。 (4)中药材、饮片贮藏与保管的基本方法:要严格控制其水分在9%~13%之间。库房应保持通风、阴凉和干燥,避免 日光的直射,室温应控制在30℃以下,相对湿度保持在75%以下为宜。 要根据药物的性质、不同辅料和不同加工方法,对其进行分类保管。 (5)中成药贮藏与保管的基本方法:除了遵循一般仓储管理规章制度外,还要着重检查其外观性状,以便及时发现问 题,及时处理。同时还要根据各种剂型的不同特性,分别对其进行保管和养护。 (6)特殊中药贮藏与保管的基本方法:特殊中药是指除具有中药一般性质以外,还具有特殊性质的中药。它包括贵细 类中药以及毒麻类中药。贵细类中药价格昂贵,保管具有一定的经济责任:毒麻类中药使用危险,保管具有极强的责任 心,这些特殊中药必须单独贮藏在安全可靠的库房内,专人、专柜保管。 6.中药的显微测量一般用标化的目镜量尺测量显微特征的大小或进行显微定量。 (1)显微定量:是利用显微镜及显微测量的某些手段,对一定重量单味药材粉末中的某些显微特征数量进行分析,或 测定粉末性中成药中某个组分百分含量的一种方法。本法亦适用于粉末中药混存物的含量测定。显微定量的常用方法:定 重量、定面积法,比率计数定量法等。 (2)显微特征大小和数量的描述:有3种方式可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当目的物的大小或数量差异很小时,可记载1个 数字,如直径约30m。当目的物的大小或数量有不很大的差距时,可记载2个数字,即最小值与最大值,如长为15~ 40um:如有少数达50μm,则可记其长为15~40(50)μm。若目的物的大小或数量有很大差距时,可记载3个数字,即最小 值、常见值(不是平均值)和最大值,如长20~40~80μm。 在大小和数量的描述上,允许有少量超出上下限范围的数值,但超出的数字一般不得超过±10%。 7.中药显微常数测定主要有用于叶类中药鉴别的栅表细胞比、气孔数、气孔指数、脉岛数和脉端数等测定。 8.中药中常见有害物质的检测中药中常见的有害物质有黄曲霉毒素、有机氯和有机磷农药残留量、重金属等。 (1)黄曲霉毒素的种类及主要分析方法: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为黄曲霉菌(Aspergillus1 favs)等一些菌类的代谢 产物,目前已发现的主要有8种毒素(B1,B2,B2a,G1,G2,G2a,M1,M2)。黄曲霉毒素中以B1的毒性最强,可使多 种实验动物发生癌症。目前世界各国对药品和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限量作了严格的规定(一般为3~5μgkg)。主要检测方 法有:薄层-荧光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示波极谱法等
叶及全草类:这类中药含挥发油的较多,故采后宜置通风处阴干;有的则需先行捆扎,使成一定的重量或体积后干 燥。 花类:花类中药在加工时要注意花朵的完整和保持色泽的鲜艳,一般是直接晒干或烘干,并应注意控制烘晒时间。 果实类:果实类中药一般采后直接干燥;有的需经烘烤、烟熏等加工过程;或经切割加工使成一定形态;有的为了加 速干燥,可在沸水中微烫后,再捞出晒干。 种子类:种子类中药通常在采收的果实干燥后取出种子,或直接采收种子干燥;也有将果实直接干燥储存,用时取种 子入药。 动物药类:药用动物捕捉后进行产地加工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要求加工处理必须及时得当,常用的方法有洗涤、清选、 干燥、冷冻或加入适宜防腐剂等,特别是干燥处理法最为常用。 矿物药类:矿物类药材的产地加工主要是清除泥土和非药用部位,以保持药材的纯净度。 (3)常用的加工方法:洗涤与挑选,修整与去皮,蒸、煮、烫,熏硫,发汗,干燥,挑选分等。 5.中药的贮藏 (1)中药材在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主要有虫蛀、生霉、走油、变色、自燃、挥发、自然分解、风化等。 (2)走油的概念:走油又称"泛油",是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 物质的变化。 (3)防治中药材变质的主要措施:干燥,避光,密封(密闭),冷藏。 (4)中药材、饮片贮藏与保管的基本方法:要严格控制其水分在9%~13%之间。库房应保持通风、阴凉和干燥,避免 日光的直射,室温应控制在30℃以下,相对湿度保持在75%以下为宜。 要根据药物的性质、不同辅料和不同加工方法,对其进行分类保管。 (5)中成药贮藏与保管的基本方法:除了遵循一般仓储管理规章制度外,还要着重检查其外观性状,以便及时发现问 题,及时处理。同时还要根据各种剂型的不同特性,分别对其进行保管和养护。 (6)特殊中药贮藏与保管的基本方法:特殊中药是指除具有中药一般性质以外,还具有特殊性质的中药。它包括贵细 类中药以及毒麻类中药。贵细类中药价格昂贵,保管具有一定的经济责任;毒麻类中药使用危险,保管具有极强的责任 心,这些特殊中药必须单独贮藏在安全可靠的库房内,专人、专柜保管。 6.中药的显微测量 一般用标化的目镜量尺测量显微特征的大小或进行显微定量。 (1)显微定量:是利用显微镜及显微测量的某些手段,对一定重量单味药材粉末中的某些显微特征数量进行分析,或 测定粉末性中成药中某个组分百分含量的一种方法。本法亦适用于粉末中药混存物的含量测定。显微定量的常用方法:定 重量、定面积法,比率计数定量法等。 (2)显微特征大小和数量的描述:有3种方式可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当目的物的大小或数量差异很小时,可记载1个 数字,如直径约30μm。当目的物的大小或数量有不很大的差距时,可记载2个数字,即最小值与最大值,如长为15~ 40μm;如有少数达50μm,则可记其长为15~40(50) μm。若目的物的大小或数量有很大差距时,可记载3个数字,即最小 值、常见值(不是平均值)和最大值,如长20~40~80μm。 在大小和数量的描述上,允许有少量超出上下限范围的数值,但超出的数字一般不得超过±10%。 7.中药显微常数测定 主要有用于叶类中药鉴别的栅表细胞比、气孔数、气孔指数、脉岛数和脉端数等测定。 8.中药中常见有害物质的检测 中药中常见的有害物质有黄曲霉毒素、有机氯和有机磷农药残留量、重金属等。 (1)黄曲霉毒素的种类及主要分析方法: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为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等一些菌类的代谢 产物,目前已发现的主要有8种毒素(B1,B2,B2a,G1,G2,G2a,M1,M2)。黄曲霉毒素中以B1的毒性最强,可使多 种实验动物发生癌症。目前世界各国对药品和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限量作了严格的规定(一般为3~5μg/kg)。主要检测方 法有:薄层-荧光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示波极谱法等
(2)中药一般杂质限量检查的内容:包括:重金属的检查,砷盐的检查,铁盐的检查,氯化物的检查。 三、要求了解的内容 1.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1)中药鉴定知识的起源与本草 古代记载中药的著作称为本草",从秦汉时期到清代,本草著作约有400种之多。 《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 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首推《神农本草经》(三卷)。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不详,载中药材365种,按医疗作用分 为上、中、下三品,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公元220~265年,《吴普本草》记载了40余种中药材的形态识别方法,可谓是最早较完整地记载中药性状鉴别内容的 本草著作。 公元420~479年,南北朝时期刘宋时代,雷敩撰写了《雷公炮炙论》,该书对中药质量鉴别方面的内容记载颇多,出 现了采用比重法评价中药材质量的实例。 公元502~536年,梁陶弘景著成《神农本草经集注》(七卷),该书收载中药材730种,尤其重视中药材真伪优劣的对比 鉴别。 公元659年,唐·李勣、苏敬等22人撰成《新修本草》(五十四卷),该书又称《唐本草》,载药850种,按药材的属性分 为11部。该书由政府颁布,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具有《药典》性质的本草。 大约在公元908~923年,《日华子诸家本草》(二十卷)对中药的形态、炮制、性味功能等记载颇详,书中有采用水试 法综合鉴定品种和质量的记载。 公元973年,宋·刘翰、马志等撰成《开宝新详定本草》(二十一卷),简称《开宝本草》,载药983种。 1061年,苏颂等校注药种图说,编成《图经本草》(二十一卷),对中药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该书首创 版印墨线药图,图的绝大多数为实地写生绘制,药图的名称大多冠以州县名,反映了当时十分重视道地药材和药材的质量 评价。是现今本草考证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1108年前,北宋蜀医唐慎微汇集了前代主要本草中有关中药鉴定的内容,编撰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三十一卷, 简称《证类本草》),该书载药1746种,是研究中药鉴定方法的重要文献,是现今研究宋代以前本草发展最完备的,也是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重要本草著作。 1116年,著名的药物学家寇宗奭,根据实地考察和医疗实践经验,著成《本草衍义》(二十卷),该书载药470种,侧 重药材的鉴别,提出了药材产地与质量关系的论点,甚为后世推崇。 1505年,刘文泰等编写了《本草品汇精要》(四十二卷),该书载药1815种,分别以苗、形、色、味、嗅等项逐条记 载了与性状鉴别有关的内容,并附有彩色药图,具备了现代中药性状鉴定法的雏形。 1566年,陈嘉谟在《本草蒙筌》(十二卷,载药742种)一书中对中药材的"生产择土地"、"收采按时月"、"贸易别真 假"进行了专述。提出了药用植物体与其生长环境统一的规律性、不同药用部位采收的一般规律,以及产地与药材质量的关 系。 1593年,李中立总结了明代以前的中药鉴别经验,著成了《本草原始》,全书载药材图379幅,其中绝大多数是药材写 生图,图旁注有药材的优劣标准。该书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药材鉴定性质的本草著作。 1596年,明·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五十二卷),载药材1892种、药方11096首、药图1109幅。为自然分类的先驱,集 明代以前本草学说之大成。该书对中药材的性状鉴别记载较为完善。 1765年,赵学敏著成《本草纲目拾遗》(十卷),载药材921种,书中有716种中药材是《本草纲目》中未记载的,它是清 代新增中药材品种最多的一部本草著作
(2)中药一般杂质限量检查的内容:包括:重金属的检查,砷盐的检查,铁盐的检查,氯化物的检查。 三、要求了解的内容 1.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1)中药鉴定知识的起源与本草 古代记载中药的著作称为"本草",从秦汉时期到清代,本草著作约有400种之多。 《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 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首推《神农本草经》(三卷)。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不详,载中药材365种,按医疗作用分 为上、中、下三品,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公元220~265年,《吴普本草》记载了40余种中药材的形态识别方法,可谓是最早较完整地记载中药性状鉴别内容的 本草著作。 公元420~479年,南北朝时期刘宋时代,雷敩撰写了《雷公炮炙论》,该书对中药质量鉴别方面的内容记载颇多,出 现了采用比重法评价中药材质量的实例。 公元502~536年,梁·陶弘景著成《神农本草经集注》(七卷),该书收载中药材730种,尤其重视中药材真伪优劣的对比 鉴别。 公元659年,唐·李勣、苏敬等22人撰成《新修本草》(五十四卷),该书又称《唐本草》,载药850种,按药材的属性分 为11部。该书由政府颁布,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具有《药典》性质的本草。 大约在公元908~923年,《日华子诸家本草》(二十卷)对中药的形态、炮制、性味功能等记载颇详,书中有采用水试 法综合鉴定品种和质量的记载。 公元973年,宋·刘翰、马志等撰成《开宝新详定本草》(二十一卷),简称《开宝本草》,载药983种。 1061年,苏颂等校注药种图说,编成《图经本草》(二十一卷),对中药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该书首创 版印墨线药图,图的绝大多数为实地写生绘制,药图的名称大多冠以州县名,反映了当时十分重视道地药材和药材的质量 评价。是现今本草考证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1108年前,北宋·蜀医唐慎微汇集了前代主要本草中有关中药鉴定的内容,编撰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三十一卷, 简称《证类本草》),该书载药1746种,是研究中药鉴定方法的重要文献,是现今研究宋代以前本草发展最完备的,也是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重要本草著作。 1116年,著名的药物学家寇宗奭,根据实地考察和医疗实践经验,著成《本草衍义》(二十卷),该书载药470种,侧 重药材的鉴别,提出了药材产地与质量关系的论点,甚为后世推崇。 1505年,刘文泰等编写了《本草品汇精要》(四十二卷),该书载药1 815种,分别以苗、形、色、味、嗅等项逐条记 载了与性状鉴别有关的内容,并附有彩色药图,具备了现代中药性状鉴定法的雏形。 1566年,陈嘉谟在《本草蒙筌》(十二卷,载药742种)一书中对中药材的"生产择土地"、"收采按时月"、"贸易别真 假"进行了专述。提出了药用植物体与其生长环境统一的规律性、不同药用部位采收的一般规律,以及产地与药材质量的关 系。 1593年,李中立总结了明代以前的中药鉴别经验,著成了《本草原始》,全书载药材图379幅,其中绝大多数是药材写 生图,图旁注有药材的优劣标准。该书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药材鉴定性质的本草著作。 1596年,明·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五十二卷),载药材1892种、药方11096首、药图1109幅。为自然分类的先驱,集 明代以前本草学说之大成。该书对中药材的性状鉴别记载较为完善。 1765年,赵学敏著成《本草纲目拾遗》(十卷),载药材921种,书中有716种中药材是《本草纲目》中未记载的,它是清 代新增中药材品种最多的一部本草著作
1848年,吴其濬编著了《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和《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分别收载植物838种和 1714种,该书为药用植物学专著。 (2)中药鉴定学的发展:19世纪中叶,在传统本草学的基础上,欧洲出现了中药鉴定学的相关学科一生药学。生药 学是从药物学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学科,当时生药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商品生药的来源、鉴定商品药材的真伪优劣(品种 和质量)。"生药”一般指取自生物的药物,有生货原药之意,亦称为"药材"。 1803年,法国学者Derosne等从植物药中分离得到了生物碱,并证明了其药理作用。 1806年,德国药师Sertuner/从阿片中分离得到了吗啡碱,开创了生药有效成分研究的先河,对植物药中化学成分的定性 和定量的研究方法逐渐应用到了中药的品种和质量鉴定,出现了化学鉴定法。 1838年,在德国学者Schleiden阐明了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构造单位之后,显微镜随即被利用来研究植物药的组织构 造,出现了中药的显微鉴定法。 1857年,Schleiden出版了《植物性生药学基础》(Grundniss der Pharmakognosie des Pflanzenreiches)一书,记载了部分 植物药的显微鉴别特征。从此,植物药的显微鉴定逐渐成为了鉴别中药的重要手段之一。 1880年,日本学者大井玄洞译著生药学,系由德文"Pharmakognosie'"一词日译而成,并将生药学研究的对象"drogen"译 为"生药”。 1890年,山下顺一郎编著的第一部《生药学》问世。 1916年,英国生物学家Wallis首创了显微定量的方法一石松孢子法(lycopodium spore method),并出现了植物药的 显微常数测定法,如栅表细胞比、气孔数、气孔指数、脉岛数和脉端数(细脉末端数)等。 20世纪30年代,国外的生药学传入我国。在这一时期,采用药物作用强度(生物效价法)鉴别生药的方法得到了迅速 的发展,为中药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 1930年以后,物理化学的分析方法如荧光分析法、毛细管像分析法、比色法等逐渐应用到中药鉴定中来。 1934年赵燏黄和徐伯鋆编著出版了《现代本草生药学》(上卷)。 1937年叶三多编写了《生药学》(下卷),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医药教育的必修课。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一些用现代植物学、生物学、药物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对传统的本草学进行整理研究的实例,开 始了专门的中药教学和研究工作。 1964年,我国中医药院校开设了《中药材鉴定学》课程。 1977年,由成都中医学院主编出版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协编教材《中药鉴定学》,并作为中药专业的专业课程: 根据教学的需要,相继对《中药鉴定学》进行了3次修订(1980年,1986年,1996年),其基本内容是研究和探讨中药材的 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指标和寻找新药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美国药典》把X衍射技术作为药物鉴定的方法之一。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将X衍射法试用于中药鉴定。 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用X衍射傅里叶谱分析研究道地药材的实例:与此同时,出现了非线性科学用于中药分类 的技术,如采用工程技术手段模拟生物神经网结构、特征、功能一类的人工神经网络鉴定系统,并对厚朴等中药进行了质 量评价研究。 1985年Muis首创了PCR技术之后,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和mRNA差异显示技术也相继试用于中药的品种和质量鉴 定。中药鉴定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为了加快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速度,国家在"七五”、"八·五"期间,组织专家对223种常用中药材进行了品种整理和质 量研究:1983年,国家组织了全国性中药资源普查,基本查清了我国中药资源的现状。"九·五"期间,组织实施了"中药复方 药物标准化(范例)研究"项目,进行了71种常用"中药材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和5个代表性方剂的研究:实施了"中药现代 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进行了中药材化学对照准品的研究
1848年,吴其濬编著了《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和《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分别收载植物838种和 1714种,该书为药用植物学专著。 (2)中药鉴定学的发展:19世纪中叶,在传统本草学的基础上,欧洲出现了中药鉴定学的相关学科—生药学。生药 学是从药物学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学科,当时生药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商品生药的来源、鉴定商品药材的真伪优劣(品种 和质量)。"生药"一般指取自生物的药物,有生货原药之意,亦称为"药材"。 1803年,法国学者Derosne等从植物药中分离得到了生物碱,并证明了其药理作用。 1806年,德国药师Sertüner从阿片中分离得到了吗啡碱,开创了生药有效成分研究的先河,对植物药中化学成分的定性 和定量的研究方法逐渐应用到了中药的品种和质量鉴定,出现了化学鉴定法。 1838年,在德国学者Schleiden阐明了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构造单位之后,显微镜随即被利用来研究植物药的组织构 造,出现了中药的显微鉴定法。 1857年,Schleiden出版了《植物性生药学基础》(Grundniss der Pharmakognosie des Pflanzenreiches)一书,记载了部分 植物药的显微鉴别特征。从此,植物药的显微鉴定逐渐成为了鉴别中药的重要手段之一。 1880年,日本学者大井玄洞译著生药学,系由德文"Pharmakognosie"一词日译而成,并将生药学研究的对象"drogen"译 为"生药"。 1890年,山下顺一郎编著的第一部《生药学》问世。 1916年,英国生物学家Wallis首创了显微定量的方法——石松孢子法(lycopodium spore method),并出现了植物药的 显微常数测定法,如栅表细胞比、气孔数、气孔指数、脉岛数和脉端数(细脉末端数)等。 20世纪30年代,国外的生药学传入我国。在这一时期,采用药物作用强度(生物效价法)鉴别生药的方法得到了迅速 的发展,为中药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 1930年以后,物理化学的分析方法如荧光分析法、毛细管像分析法、比色法等逐渐应用到中药鉴定中来。 1934年赵燏黄和徐伯鋆编著出版了《现代本草生药学》(上卷)。 1937年叶三多编写了《生药学》(下卷),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医药教育的必修课。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一些用现代植物学、生物学、药物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对传统的本草学进行整理研究的实例,开 始了专门的中药教学和研究工作。 1964年,我国中医药院校开设了《中药材鉴定学》课程。 1977年,由成都中医学院主编出版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协编教材《中药鉴定学》,并作为中药专业的专业课程; 根据教学的需要,相继对《中药鉴定学》进行了3次修订(1980年,1986年,1996年),其基本内容是研究和探讨中药材的 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指标和寻找新药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美国药典》把X衍射技术作为药物鉴定的方法之一。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将X衍射法试用于中药鉴定。 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用X衍射傅里叶谱分析研究道地药材的实例;与此同时,出现了非线性科学用于中药分类 的技术,如采用工程技术手段模拟生物神经网结构、特征、功能一类的人工神经网络鉴定系统,并对厚朴等中药进行了质 量评价研究。 1985年Mullis首创了PCR技术之后,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和mRNA差异显示技术也相继试用于中药的品种和质量鉴 定。中药鉴定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为了加快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速度,国家在"七·五"、"八·五"期间,组织专家对223种常用中药材进行了品种整理和质 量研究;1983年,国家组织了全国性中药资源普查,基本查清了我国中药资源的现状。"九·五"期间,组织实施了"中药复方 药物标准化(范例)研究"项目,进行了71种常用"中药材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和5个代表性方剂的研究;实施了"中药现代 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进行了中药材化学对照准品的研究
近年来,由于边缘学科新技术的发现,中药鉴定的方法不断创新,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电化学分析 (ECA)技术、色谱与光谱联用技术、差热分析技术、免疫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等离子体光 谱(ICP)、药效学和药动学等边缘学科现代先进手段的应用,弥补了传统中药鉴定方法和技术上的不足,使对中药的品种 鉴定与质量评价从朴素的认识论向客观化、科学化的方法论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中药鉴定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已经形成了中药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和生物鉴定五大方法学 体系,其中生物鉴定法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中药鉴定的概念逐渐趋于完善,研究对象已经由传统的中药材扩展到了饮 片和中成药,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宽。 2.中药材拉丁名的命名原则药材拉丁名命名的基本格式为:药用部位或剂型名(名词主格)加药名(名词属格)。即药 用部位或剂型名用名词单数主格形式位于前,药名用名词单数属格形式置于后,当然也有例外。其中药名通常使用药用 动、植物的学名或原矿物的拉丁名等,亦有使用汉语拼音的和俗名的。中药拉丁名中的名词和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均大写, 连词和前置词一般均小写。 3.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1)扫描电镜技术:主要用于研究光学显微镜下不易察见或图像不清晰、或难于判断的各种中药粉末微观特征的识 别,以及花粉、叶类、果皮和种子类等中药表面特征的观察。目前在研究中药表面构造和细胞微观特征方面,均取得了不 少具有重大意义的结果。如通过观察植物药的气孔、毛茸、腺体、蜡质、角质层、导管、纤维、石细胞、花粉粒、孢子和 动物的体壁和鳞片等细胞和组织,以及矿物药的晶体等,对中药的品种鉴定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研究曾发现:麻黄 导管具有的麻黄式穿孔板是由具缘纹孔退化形成的:珍珠粉中的掺伪物珍珠层粉是斜方柱状排列成行的棱柱层碎片等,解 决了中药鉴定中的部分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问题。 (2)偏光显微镜技术:偏光显微技术主要适用于物类中药的鉴定,通常适用于矿物的磨片、细粒集合体的矿物药 以及矿物粉末。透明的矿物利用透射偏光显微镜(简称偏光显微镜),不透明的矿物利用反射偏光显微镜鉴定,主要观察 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性的正负、折射率和必要的物理常数。折射率常用来鉴定透明矿物,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常数。 这两种显微镜都要求矿物磨片后才能观察。 矿物磨片的制法:偏光显微镜下鉴定矿物药,是利用薄片和碎屑来进行的。用碎屑时将药材的细小颗粒置于载玻片上,并 且往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滴入水或浸油,即可观察有关光学性质。若利用薄片进行鉴定,就需要专门磨制薄片。 薄片是将标本在切片机切下一小块(大小一般为2cm×2cm;药材薄片多根据具体情况尽量加大),先把一面磨平,用加拿 大树胶把这一平面粘在载玻片(大小为25mm×42mm或更大,厚为0.1~0.2mm)上:再磨另一面,磨到厚约0.03mm为 止。用加拿大树胶把盖玻片(大小为15mm×15mm~20mm×20mm或更大,厚为0.1~0.2mm)粘在它的表面。因此,薄片 是由很薄的矿物药切片、载玻片与盖玻片组成的。矿物切片的顶部和底部都涂有加拿大树胶。 应当注意,由于磨制薄片用的是金刚砂,无论这种金刚砂多细,薄片表面总会被磨出许多沟痕,而不是绝对平滑的表面。 有的样品,在磨制薄片时,须进行一些特殊处理。例如松散(土状、多孔状等)的样品,须先将样品浸在加拿大树胶中煮 过,加以黏结,然后切磨制成薄片。对于那些溶于水的样品(如大青盐),在研磨时不能用水,制片的全部过程中,可用 机油或松节油代替水。 单偏光镜下观测的特征:在单偏光镜下,观测的是矿物的某些外表特征,如形态、解理、 颜色、多色性、贝克线(Becke line)、突起、糙面等。 多色性:一轴晶具有对应于Ne和No振动方向的两种颜色,二轴晶具有对应于Ng、Nm和Np振动方向的三种颜色,这种性质 称为多色性。 贝克线:在矿物药与树胶接界处,将光圈缩小,视域照明变暗,此时在矿物药边缘附近,可见到一条明亮的细线,升降镜 筒,亮线发生移动,这条较亮的细线,称为贝克线。 突起和糙面:矿物药的突起决定于矿物药折射率与树胶折射率(标准树胶折射率为1.54)之差,差数愈大突起愈高。如 物药的折射率大于树胶折射率为正突起,反之为负突起。决定突起正负,可利用贝克线。提升镜筒,贝克线向矿物药移 动,表明矿物药折射率大于树胶,如贝克线向树胶移动,则矿物药折射率较树胶小。糙面是矿物药表面对人的视觉产生的 一种现象,有些矿物药表面看起来很平滑,有的好象很粗糙,凹凸不平;一般突起愈高,糙面亦愈显著。在集合体中,矿 物药与矿物药的折射率可相互比较
近年来,由于边缘学科新技术的发现,中药鉴定的方法不断创新,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电化学分析 (ECA)技术、色谱与光谱联用技术、差热分析技术、免疫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等离子体光 谱(ICP)、药效学和药动学等边缘学科现代先进手段的应用,弥补了传统中药鉴定方法和技术上的不足,使对中药的品种 鉴定与质量评价从朴素的认识论向客观化、科学化的方法论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中药鉴定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已经形成了中药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和生物鉴定五大方法学 体系,其中生物鉴定法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中药鉴定的概念逐渐趋于完善,研究对象已经由传统的中药材扩展到了饮 片和中成药,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宽。 2.中药材拉丁名的命名原则 药材拉丁名命名的基本格式为:药用部位或剂型名(名词主格)加药名(名词属格)。即药 用部位或剂型名用名词单数主格形式位于前,药名用名词单数属格形式置于后,当然也有例外。其中药名通常使用药用 动、植物的学名或原矿物的拉丁名等,亦有使用汉语拼音的和俗名的。中药拉丁名中的名词和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均大写, 连词和前置词一般均小写。 3.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1)扫描电镜技术:主要用于研究光学显微镜下不易察见或图像不清晰、或难于判断的各种中药粉末微观特征的识 别,以及花粉、叶类、果皮和种子类等中药表面特征的观察。目前在研究中药表面构造和细胞微观特征方面,均取得了不 少具有重大意义的结果。如通过观察植物药的气孔、毛茸、腺体、蜡质、角质层、导管、纤维、石细胞、花粉粒、孢子和 动物的体壁和鳞片等细胞和组织,以及矿物药的晶体等,对中药的品种鉴定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研究曾发现:麻黄 导管具有的麻黄式穿孔板是由具缘纹孔退化形成的;珍珠粉中的掺伪物珍珠层粉是斜方柱状排列成行的棱柱层碎片等,解 决了中药鉴定中的部分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问题。 (2)偏光显微镜技术:偏光显微技术主要适用于矿物类中药的鉴定,通常适用于矿物的磨片、细粒集合体的矿物药 以及矿物粉末。透明的矿物利用透射偏光显微镜(简称偏光显微镜),不透明的矿物利用反射偏光显微镜鉴定,主要观察 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性的正负、折射率和必要的物理常数。折射率常用来鉴定透明矿物,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常数。 这两种显微镜都要求矿物磨片后才能观察。 矿物磨片的制法:偏光显微镜下鉴定矿物药,是利用薄片和碎屑来进行的。用碎屑时将药材的细小颗粒置于载玻片上,并 且往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滴入水或浸油,即可观察有关光学性质。若利用薄片进行鉴定,就需要专门磨制薄片。 薄片是将标本在切片机切下一小块(大小一般为 2cm×2cm ;药材薄片多根据具体情况尽量加大),先把一面磨平,用加拿 大树胶把这一平面粘在载玻片(大小为25mm×42mm或更大,厚为 0.1~0.2mm )上;再磨另一面,磨到厚约0.03mm为 止。用加拿大树胶把盖玻片(大小为15mm×15mm ~20mm× 20mm或更大,厚为0.1~0.2mm)粘在它的表面。因此,薄片 是由很薄的矿物药切片、载玻片与盖玻片组成的。矿物切片的顶部和底部都涂有加拿大树胶。 应当注意,由于磨制薄片用的是金刚砂,无论这种金刚砂多细,薄片表面总会被磨出许多沟痕,而不是绝对平滑的表面。 有的样品,在磨制薄片时,须进行一些特殊处理。例如松散(土状、多孔状等)的样品,须先将样品浸在加拿大树胶中煮 过,加以黏结,然后切磨制成薄片。对于那些溶于水的样品(如大青盐),在研磨时不能用水,制片的全部过程中,可用 机油或松节油代替水。 单偏光镜下观测的特征:在单偏光镜下,观测的是矿物的某些外表特征,如形态、解理、 颜色、多色性、贝克线(Becke line)、突起、糙面等。 多色性:一轴晶具有对应于Ne和No振动方向的两种颜色,二轴晶具有对应于Ng、Nm和Np振动方向的三种颜色,这种性质 称为多色性。 贝克线:在矿物药与树胶接界处,将光圈缩小,视域照明变暗,此时在矿物药边缘附近,可见到一条明亮的细线,升降镜 筒,亮线发生移动,这条较亮的细线,称为贝克线。 突起和糙面:矿物药的突起决定于矿物药折射率与树胶折射率(标准树胶折射率为1.54)之差,差数愈大突起愈高。如矿 物药的折射率大于树胶折射率为正突起,反之为负突起。决定突起正负,可利用贝克线。提升镜筒,贝克线向矿物药移 动,表明矿物药折射率大于树胶,如贝克线向树胶移动,则矿物药折射率较树胶小。糙面是矿物药表面对人的视觉产生的 一种现象,有些矿物药表面看起来很平滑,有的好象很粗糙,凹凸不平;一般突起愈高,糙面亦愈显著。在集合体中,矿 物药与矿物药的折射率可相互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