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一310年。各自为政争夺权力的军事首领终于瓜分了整个 汉族土地:华北、长江下游、四明。华北建立起军事独裁制度,但 遇到日益强大的篆强家族抵抗。豪强家族是一至二世纪发展起来 的。 310一590年。非汉族居民自公元初年开始定居华比并在此建 立国家。其政权机构为下述两方面传统的综合体:华夏世界的政 制传统,草原牧民或汉藏疆界山地居民的传统。华北诸国日益汉 化并依靠混血的武吏贵族阶层,后由其中的最强盛者统一起来,而 在长江流域,四世纪初逃亡于此的中国精英之士则形成了内婚制 的贵族阶层。他们在北方帝国统一华夏诸国之前,一直掌握着先 后设于南京的各朝廷的实权。 590一755年。在新帝国之初居统治地位的华夷贵族阶级与为 强化国家行政结构而组成的新官吏阶层开始冲突起来。给农民分 田、对地主实行控制的制度自成立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便一直在 华北实行,此时已趋于衰退。从八世纪末开始,便改为对收成赋 税的制度,即耕地税代替人头税与劳役税。同时征兵制很快让位 于雇佣制。 755一960年。曾经统一华夏诸国、具有武士传统的贵族阶级 已被消灭,同时在前一时期形成的官吏新阶层亦被清除。军事冒 险者组成雇佣军,瓜分华夏土地。 三、1644年之前的官吏帝国 960一1280年。统一中国是其中某一军事首领的事。但是由于 管理人才匮乏加之国家经济发展,于是导致官吏阶层迅速增长,政 治与行政机器不断完善。文字材料的日常复制早于欧州五百年,这 ·25
就促进了教育的传播以及智识阶层的扩大,这一阶层直至现代都 一一直支配中国的政治生活。在蒙古人统治时期,智识阶层受到排 挤,由此便常常与中央政权发生冲突。 1280一1370年。借鉴中国政治体制的非汉族大帝国前一时期 已在北方接壤地区建成。从八世纪初起便被日益强大的蒙古所消 灭。蒙古的独裁、封建政权有其特殊性并一般依靠非汉族的人员。 这一制度通过征战于十三世纪末已扩展至中国南部,但后来被十 四世纪中叶开始的人民起义席卷而去。 1370一1520年。在元代末期通过人民起义而建立的帝国一开 始便表现出极强的君主专制倾向。中央政权不信任地方官吏,而 通过秘密警察监视之。 1520一1644年。由于经济、思想获得新发展,关系愈加紧张。 政权机构的僵化与十六世纪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二者之间相 互抵触。从1600年前后起,这一矛盾便导致严重的杜会、政治危 机,随之而来便是士兵与农民起义。 四、近代中国 16441800年。十七世纪上半叶已占据满洲的汉化居民此时 利用中原的一片混乱,以征服手段取代原先的汉族统治阶级。入 侵建立起来的军事封建制度日趋温和;满洲人基本上采用前朝的 政治结构,同时大力笼络前朝的士大夫阶级。阶级合作使新皇朝 避免了十七世纪上半叶所发生的紧张凶险。空前繁荣促进了社会 稳定。 1800一1900年。但自1800年前后起,财政危机出现,腐败之 ·26·
风增长,经济衰退,局势因此而更为严重。十九世纪上半叶形势 继续恶化,终于导致1850年至1870年间的社会激烈动荡。十九 世纪未年,由于西方诸国的高压(不久日本亦加入此行列)遂引 起国家与社会解体,导致经济破产,民族独立丧失。 五、当代中国 1900一1950年。出现新的政治潮流,其主要代表为实业资产 阶级。此阶级在各大口岸与东南亚形成。但借助列强势力的新军 首领掌握着实权。这漫长的危机由于军事专制政权建立而获得部 分解决。最后农民武装发展起来,扫荡了军事专制政权。农民军 队的众领袖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一1976年。仿效苏联制度的新政权重振经济并着手社会 的彻底改造。毛泽东的乌托邦观念引发了大跃进(1958一1959 年),随之而来的是变化节奏突然加速。1960一1961年的自然灾害 以及苏联与中国决裂标志1949-1976年的大转变。文化革命之 前,现实的考虑再度占上风。1966年,毛泽东在军队支持下发动 文化大革命以期重掌领导权,防止革命退化。但是模仿苏联模式 的机构顶往了风暴。 上列中国政治史的梗概极其简化,并未将其演变的其他重要 方面考虑在内,如以下九个方面就未涉及:华夏语言文化的人口 扩展,政治实体扩充;军事扩张周期,殖民化现象。中国远古的 小城邦无非是处于大片不毛之地中间的飞地,并未超越过黄河下 游流域的限度。华北平原之开发始于公元前四世纪至一世纪。南 方各省分的殖民地化是个长期现象,始于前三世纪末。六至八世 纪,尚武的中国转向中亚,终于将其势力扩展至帕米尔以外的地 区。十二至十三世纪,中国受草原诸帝国铁蹄的威助,成了航海 ·27·
与贸易的国度。十八世纪汉满帝国统治着亚洲大部份地区,更为 重视大陆问题而不是通商贸易,不过其时南部与东南部各临海省 份的通商贸易已非常活跃。 上述概要也没有将技术发展史的重大阶段考虑在内。技术不 断进展,跟着人口大增长。古代华夏地区大体只有几百万人口,后 来我们已知的第一次统计却表明,二世纪时已有五于七百万。人 口明显增长极可能是由于前四至二世纪技术大发展所致。第二次 技术革新的伟大时期处在八至十一世纪之间(发展水稻种植、选 种、印刷工艺、纸币、新机械、出现远洋大船…),随即导致人 口新增长,因而到十一世纪至十五世纪之间人口总数已超过一亿。 由于引进美洲作物而且十五世纪初以后手工业蓬勃发展终于自此 时期至1830年前后形成历史上的最大增长。新近的发展则自当代 开始,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相类似,至二十世纪下半叶人口 大澈增。 思想史、宗教史、文学史之所以在本书中占一席位置,并非 要作为自成一体的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之附属物,而是因为 这两方面的历史是一个整体,将二者区别开来不过是人为的划分。 华夏世界有其思想文化发展史,也就是说,在所有的知识领域与 思想领域中,都曾发生不断的经验积累,出现过纳新融旧、深化 演进的运动,举凡历史都有此特点。指出或揭示此点,至为重要。 必须强调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特殊倾向、其别树一帜之处,同时 还须指出外来成份的影响。后者将中国与世界其余地区紧密联系 起来而且反映出极为普遍的平行发展现象。中国佛教热的伟大运 动与中世纪基督教运动如出一辙,十七、八世纪伟大的中国思想 家与我们启蒙时代的哲学家遥相呼应,对于这种现象,谁都会感 到惊奇!况且,近代西方所能带给中国的事物,也并非是全新之 物,而外行人却这样以为。数学、伦理观念、政治思想、社会学、 历史评论、文献批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已经发展起来。在许多 领域里,西方有所发现的时候,中国都完全可以与之相比。 ·28*
华夏文明的一般特点 华夏文明的出现与发达农业类型相关,这种农业几平囿于平 原与河谷之内。中国或中国化地区,山地开发不多,山区一向是 另一类居民的领地。此外,性畜饲养亦只限于满足必不可少的驾 车与驮运的需要。而在印度、中东、地中海盆地乃至欧洲,牧畜 (牛、马、骆驼、绵羊、山羊)在经济上与观念上都起重大作用。 上述所有地区,农业与畜牧业都紧峦地联系在一起,而东亚则是 世界上畜牧阶层与农业阶层二者截然分开的唯一地方。此二者的 鲜明对照足以显示远东特色,其后果关系重大。它大致体现出文 明特有的选择方式之一,这也是由地理状况促成的:重要畜牧地 区位于肥沃的黄河流域大平原的北部与西北部。 现代人特别强调华夏地区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但看来是由 于晚近较为特殊的状况才促使他们过分注重华夏世界的乡村性质 并由此引伸出全面的结论来。事实上,经济严重衰退之后,中国 二十世纪上半叶便成了无组织的乡村社区群体,只靠农业资源已 难于生存下去。在东亚其他居民眼里以至对于世界其他地区而言, 中国至现代都表现出若千其他特征而不只限于经济上的农业基 础。 中国最出色的成就之一是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发展了复杂 的政治组织形式,成为人类社会史上最完善者。一种统一的行政 制度能够在如此早期便延伸到如欧洲幅员的广阔地域,而其居民 的多样性亦堪与欧洲相比,这确实令人惊讶,值得一书。请想一 下米拉博①就1789年之前的法国发表的言辞,他将其视作是: “一群分裂的缺乏组织的人民”!中国是这样的国度,它最留意系 ①米拉博(1749一179I)法国演说家、政治家,曾当选为议会议长。一泽注。 年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