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其语言状况已显示出人口的复杂性,但尚有其他因素可将远 东居民的生活状况鲜明地显露出来。采摘、狩猎、捕鱼、牧养、农 业,形式不一,都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因为民以食为天。此类生 活手段,加上掠夺活动(行劫、抢掠、海盗劫掠)及商业活动,均 与文化密切相关,生活手段又作为文化的基础。因此,生活方式 是对历史作任何综合解释之根据。 首先依据的是地域。地域导致采纳某种生活方式,并对其有 所限定。在某一海拔高度之上,超乎某种气候条件,小麦便无法 生长而要让位于大麦与小米。蒙古的广阔草原地带更有利于畜牧 业而不宜于农业。水稻种植最适宜之处是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的灌 溉平原…不过,也不应受某种地理决定论所支配:因为凭借梯 田,水稻也可以上山,而且依靠灌溉手段,水田亦能直达干旱地 带。华北与蒙古南部不但适宜于农业而且亦宜于放牧马牛羊。地 域规定着各种生活方式,反映出其发展、消退以及共存状态。此 类现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而且能部分说明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与 相互借鉴。但是人类社会总是趋向于将其依附之生活方式推到自 然限度之外,而且地域条件也容许人类活动有相对的自由。上述 根深蒂固的倾向及相对自由,与各种生活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各 种文化及文明摸式的总体分布亦无抵触之处。在东亚这片广阔地 域上可以识别出与特定生活方式相联系的四大文化群: 1.以从事发达农业为主的定居人群。具有华夏文明的居民以 及所有深受其影响的居民均属此种文化模式。 2.草原与沙漠地区的游牧人群;这片地区从西伯利亚泰加森 林延伸至华北农业地带,自满洲伸展至伏尔加河下游流域。 3.喜马拉雅广阔山系及其附近地区半畜牧半农耕的山居人 群。 4.将狩猎、畜牧与多少带点原始形式的农业结合起来的热带 地区混合文化群。这种文化从前十分发达,现已日趋消失。 为完整起见,除上述四大文化群之外,尚应加上中亚绿洲的 ·15•
定居居民与商人之群体。 以从事发达农业为主的定居居民 人口之增长,庞大储备库之建立,有组织的国家之形成,均 有赖于发达的农业形式,世界其他地方,莫不如此。伟大文明便 由此而发端。这部分居民散布于东亚所有平原、河谷以及富庶的 高原,其生活方式还影响地理条件相类似的居民,而其农业模式 则可分为两类: 1.旱作物农业,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其谷物产品为大麦、 小麦以及各种粟类。华北地区便是旱作物地带,此处灌溉不过偶 一为之,实行灌溉则可以提高产量,获得稳定收成。这片地区虽 则以农业为主,但在远古时代(前2000年至前1000年),畜牧 (牛、羊、马)仍然相当重要,而且长时期维持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不过,农业定居居民与游牧居民及山地居民不同,他们不喜欢饮 用奶类,而且逐渐缩减肉类在饮食中的份量。 2.水稻种植,公元1000年以前的十个世纪期间其增长仍非 常缓慢,到此时期末期,才达到充分发展。农业技术极可能发源 于多处(主要为印度北部与长江下游),但都获得巨大成功,推广 到凡灌溉可及的温热潮湿地区(中国热带、亚热带之平原、河谷, 印度支那半岛各地,印度尼西亚、朝鲜、日本)。在东亚居民的历 史中,水稻种植的发展标志一个新阶段。它从八世纪至十世纪开 始,便为此地区的文明带来新活力。 再者,东亚发达农业形态的历史异常丰富,也十分复杂。这 段历史以一系列的进展与变化为其标志。不唯水稻种植技术完善, 而且由于品种精选,十三世纪高粱引进以及美洲品种(红薯、花 生、玉米、烟草、马铃薯)自十六世纪起移入,遂引起已延续千 余年的农业形态的根本变化。 ◆16
草原地带的游牧居民 此处属“原始阿尔泰”与“阿尔泰”语系的居民在华夏世界 历史中曾起过重要作用,而且对其文明产生过深刻影响。彼等之 主要特点为: 1,住所(蒙古包)、畜群(牛、羊、马、骆驼、牦牛)以及 其他财产的迁移(妇女首饰是游牧居民的动产之一)。在夏季平原 牧场之间以及在冬季避风牧场之间的流动往往不超过150公里。 但必要时牧人部落亦可作长途迁徙。一般来说,受到更强大部落 威胁之时便有此举。 2.作为经常备战训练的生活方式(聊马,狩猎,马上弓箭或 射击操练)。 3.畜产品满足基本需要的经济(奶、奶酒、奶酪、羊毛及其 他动物毛料、毛皮、燃料用干粪)。劫掠活动(窜犯定居居民或邻 近部落,抢劫商队),定居居民赠物,交易活动等可给予此种经济 以若干补充:自十世纪起便带来金属、谷物、丝织品、奢侈品、茶 叶。劫掠的目标是补充些谷物过冬,但往往也为了迫使定居居民 开放市场。不过游牧居民也并非对大麦、小麦、小米等作物种植 完全无知。某些时候他们还从事治金工艺。此外,定居居民(农 民和手工业者)生活于游牧居民当中,也是历史上一向存在的事 实。 4.草原人口在如下几部分人当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西伯 利亚森林地带捕毛皮兽类的猎人,生产织物与金属的定居居民,喜 马拉雅山系的山地居民,从华北(甘肃省)延伸至外奥克散①的 绿洲地带的固定商人;中东与东欧的居民。 ①古亚洲地区名,在乌浒水之外,包括粟特和大夏部分地区。一译注。 ·17w
5.基于强部落控制弱部落以及基于牧畜主贵族与奴隶或农奴 阶层对立的部族社会。 6.部落结盟与政治单位的不稳定性:此处尚须指出:当选首 领的权力受到骑士或武士议会节制。与定居居民的接触及商业往 来促进借鉴,导致经济变革与社会变革。最初倒可以使政治组织 获得加强,使草原社会富庶起来,后来由于一部分部族或其贵族 人士定居下来,久而久之便引起关系紧张与内部分裂。 喜马拉雅山系及其交接地区的山地居民 山地居民的栖息地带有400万平方公里左右,今天估计其人 口可有300万至400万。谷物并不丰绕但能酵风寒(主要种大麦, 有时在避风的河谷中也种小米、黑麦、荞麦、小麦)。谷物农作生 产与马、牛、羊、耗牛牧养结合起来。类似于草原地带牧民从事 的大畜牧在西藏、青海高原中也可见到。但在起伏不平的山区中 仍然以冬栏饲养与转地饲养为主。自然条件不同(高原、山地、河 谷)可说明何以牧民与农民专业化分工或同类居民实行农牧结合。 牧人的暗黑帐蓬与农人的砖瓦平顶房(有时甚至是多层的塔楼式 房子)形成鲜明对照。喜马拉雅山地居民(西藏人、羌人或唐古 特人、羌戌人、彝人、纳西或麼些人…)有尚武习俗,袭击商 队,窜犯定居农民区域。他们在历史上曾经向东部扩展,进入现 时的甘肃、四川、陕西等省,也曾往北发展,拥向绿洲地带。 华南与东南亚之混合文化 目下这类文化正在衰退之中,但从前却十分发达,一直推进 到长江流域乃至东南亚。它将采摘、狩猎、饲养、次于汉族农业 ~18-
的耕作形式,沿海捕鱼与江河捕鱼等结合起来。由于平原水稻种 植者的扩张,它便向山区后撤,而且普遍往南方退缩,因而要重 现其古代状况并非易事。为了适应更困难的自然条件,若干部族 便不得不改变生活方式,转而采取流动的农业形式。这类农业远 古时代已见于东亚,当前华南与印支半岛的少数民族仍从事于此, 例如: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的苗族、瑶族,北越的苗人或蒙 人,海南岛山区的黎族,等等。此种简陋农业要火烧灌木或森林, 而且随着地力衰竭(四五年后即出现)便导致村庄迁徙。作物为 块根植物(芋头、山药蛋),用棍棒挖地下种,还有旱作谷物,山 区稻米,最近几百年还种植玉米。这种古老居民(尤其是住于沿 海,以渔业为主要活动者)其中一部分目下已经消失或者说已与 从事发达农业的定居居民融合起来,后者则采纳其海上技术。某 些种族改而从事水稻种植一如西南的重要少数民族棣族,195? 年已有?80万人口的壮族,缅甸的掸人,越南的泰人(土人、黑 白泰人、侬人)便都是这种情况。他们在印支半岛长江大河的三 角洲建立起有组织的国家。这些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较为众人 所知,而且凭此可以追潮其从华裁接壤地带、中国南部再往南方 地区迁移的踪迹(缅甸人经伊洛瓦底河谷,泰人经湄南河流域,高 棉人经湄公河流域,越南人经红河流域)。 虽然历史进程已将水稻种植从长江流域推至爪哇,因而使原 先的格局大大改变,但中国华南地区无论从人口、语言、古老文 化来说,仍然与东南亚息息相关。裁缅、傣、苗、瑶、孟一高棉 等少数民族既存在于中国南方,亦定居于印支半岛山区。 这类具有多样文化的居民,其中一些特点我们从文字材料与 考古发现中已有所知。某些特点至今依然存在:流动式农业,吊 脚居屋,水牛饲养,腌制鲜鱼,咀嚼蒌叶、槟榔,应用背筐,吹 奏管乐器(老挝语称Knene,中国称“笙”),蔽击铜鼓,流传关于 种族开创与大洪水的神话,崇拜龙、蛇、虎、狗,信奉萨满教,… 其中好几方面的文化特点甚而在中国南部与印支半岛发展程度最 。19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