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 2014年1月13日上午9:00-11: 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啼唱(ti) 肄业(yi) 商榷(que)淇水汤汤( shang) B.袅娜(na) 陪衬(chen) 弭谤(mi) 将子无怒( qiang) C.相勖(xu) 造诣(zhi) 萎缩(wi)崇山峻岭( chong) D.诺言(ruo)兑现(dui) 訾詈(1)义愤填膺(yi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幽辟桑葚祈祷夙兴夜寐 惦记蜿延峰颠安之若素 C.目眩真缔枷锁曲水流觞 D.箕踞履行疲乏汹涌澎湃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朱自清在杭州、温州等地任教期间,参加了文学硏究会,与叶圣陶、俞平 伯等人志同道合,写出了不少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 B.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连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居无定所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行云流水,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廉”“霾”在国内词中多次被提及,夺标呼声甚嚣尘上,到了网 友投票阶段,“房”却一路领先,最终当选2013年度网络国内用词之首。 作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作人来写”,莫言的这段获 奖感言,必将抛砖引玉,引发整个文坛的思考和讨论。 4.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A.被网友们调侃为“中国式过马路”的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不只是行人的 错,恐怕某种程度上与“路权不平等”、与数不清的“中国式国情”之间也难脱 干系。 B.用“爱园”来感召年轻人投身工科没有说服力,这并不是说年轻人缺少爱 国情怀,或者爱国已经成为一种大而无当,而是将“投身工科”与“爱国”扯在 起存在致命的逻辑缺陷 C.“网络水军”或”网络推手”的现象,实际上是一种营销手段。他们有时 会左右舆论,误导受众,制造假民意,甚至影响政府决策,值得警惕与注意 D.昨天凌晨,嫦娥三号着陆器与“玉兔号”月球车进行了第五次互拍,并首 次传回着陆器携带五星红旗的全景照片,至此,两器互拍任务圆满结束。 5.下列依次在①②③处填入的句子,衔接都最恰当的一项是 如果说春天的花儿是草本的,①,那么秋天的花儿就是木本 的,。②。秋光照耀在一树一树的叶子上,③,铺天盖地,人就陶醉 得有些许震撼。 A.①娇嫩,柔弱,让人怜陆②灿烂,刚毅,让人赞叹③花朵沉淀成醇酒, 叶子燃烧成花朵 B.①灿烂,刚毅,让人赞叹②娇嫩,柔弱,让人怜惜②叶子燃烧成花朵, 花朵沉淀成醇酒
黄冈市 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 2014 年 1 月 13 日上午 9:00-11: 30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 15 分,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啼唱(tí) 肄业(yì) 商榷(què) 淇水汤汤(shāng) B.袅娜(nà) 陪衬(chèn) 弭谤(mí) 将子无怒(qiāng) C.相勖(xù) 造诣(zhǐ) 萎缩(wěi) 崇山峻岭(chóng) D.诺言(ruò) 兑现(duì) 訾詈(lì) 义愤填膺(yī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幽辟 桑葚 祈祷 夙兴夜寐 B.惦记 蜿延 峰颠 安之若素 C.目眩 真缔 枷锁 曲水流觞 D.箕踞 履行 疲乏 汹涌澎湃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朱自清在杭州、温州等地任教期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 伯等人志同道合,写出了不少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 B.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会连连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居无定所,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行云流水,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C.“梦”“廉”“霾”在国内词中多次被提及,夺标呼声甚嚣尘上,到了网 友投票阶段,“房”却一路领先,最终当选 2013 年度网络国内用词之首。 D.“作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作人来写”,莫言的这段获 奖感言,必将抛砖引玉,引发整个文坛的思考和讨论。 4.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A.被网友们调侃为“中国式过马路”的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不只是行人的 错,恐怕某种程度上与“路权不平等”、与数不清的“中国式国情”之间也难脱 干系。 B.用“爱园”来感召年轻人投身工科没有说服力,这并不是说年轻人缺少爱 国情怀,或者爱国已经成为一种大而无当,而是将“投身工科”与“爱国”扯在 一起存在致命的逻辑缺陷。 C.“网络水军”或”网络推手”的现象,实际上是一种营销手段。他们有时 会左右舆论,误导受众,制造假民意,甚至影响政府决策,值得警惕与注意。 D.昨天凌晨,嫦娥三号着陆器与“玉兔号”月球车进行了第五次互拍,并首 次传回着陆器携带五星红旗的全景照片,至此,两器互拍任务圆满结束。 5.下列依次在①②③处填入的句子,衔接都最恰当的一项是 如果说春天的花儿是草本的, ① ,那么秋天的花儿就是木本 的, ② 。秋光照耀在一树一树的叶子上, ③ ,铺天盖地,人就陶醉 得有些许震撼。 A.①娇嫩,柔弱,让人怜陆 ②灿烂,刚毅,让人赞叹 ③花朵沉淀成醇酒, 叶子燃烧成花朵 B.①灿烂,刚毅,让人赞叹 ②娇嫩,柔弱,让人怜惜 ②叶子燃烧成花朵, 花朵沉淀成醇酒
C.①娇嫩,柔弱,让人怜惜②灿烂,刚毅,让人赞叹③叶子燃烧成花朵, 花朵沉淀成醇酒 D.①灿烂,刚毅,让人赞叹②娇嫩,柔弱,让人怜惜③花朵沉淀成醇酒, 叶子燃烧成花朵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走向明天的三峡文化 李禹阶 在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存在着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相对稳定而又特征鲜明的 地域文化形态,这就是三峡文化。三峡文化是在区域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与人 文氛围中孕育、发展起来的:作为连接长江流域上下游的嚼喉要道,三峡是串接 长江下游吴越文化、中游剂楚文化、上游巴蜀文化的人文走廊、信息交流渠道和 物流通道,是中国东西部人类文化与信息交通的走廊要道,而峡江两岸鬼斧神工 的地理奇现,雄、壮、险、奇的天然美景,又形成富有人文色彩的三峡百里画廊, 构成三峡山水文化的奇幻性、神秘性、浪没性特征。三峡盛产的盐、丹资源,是 古代社会重要的经济资源,故人们以之为中心,形成富有盐丹资源文化特点的三 峡文化与社会生活特色。由于山高峡急、岭峻谷深,造成交通不便,当地民众生 存条件艰辛,性格耿直剽悍。三峡文化正是在这么一种地理空间和生态环境中形 成的地域性文化,是独有的大河流域走廊文化、神秘山水文化和盐丹资源文化的 结合体。 从商周时期的巴族开始,三峡文化就在巴、楚、蜀等文化的交融中开始形成。自 两千多年前秦灭巴、蜀、楚,中原文化的融入,使三峡文化发展到新的阶段,并 在历史发展中绵延不绝。明清以来,几次由东向西的大规模移民,使三峡地区的 民众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文化,其文亿内涵也在不断 发展。近代以来,三峡文化在与西方文化和国内其他区域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增 加了许多新的因紊,其内涵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几千年来,由于独特生态环境的 影响,三峡文化中的基本文化内涵一直保持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主线与传 统 在三峡神秘山水间,云遮雾罩,烟雨朦胧,霞蔚虹霓,常常给人奇幻、缥缈的感 觉。源自三峡的巫文化、易理哲学与山水文学,均与这种奇幻、浪漫的山水文化 有关。宋玉《神女赋》《高唐赋》,以“巫山云雨”为题材而至今为人思念;唐 代诗人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 缘修道半缘君”,将巫山云比之沧海水,将霞蔚霓蒸的巫山云雨诵到极致。正是 三峡神秘,奇幻的山水,产生出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和浓郁深厚的人文特色,对 于中国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三峡的艰难险阻,万丈狂涛,涡漩千回百转,惊心动魄,又使得 诗人游子望而生悲:在三峡的山水文学、易理哲学,乃至纤夫的川江号子之中 常常表现出那种悲怆之情。最典型而奇特的,是自古以来流传甚多的三峡咏猿诗 如唐代诗人杨炯“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高适“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 雁几封书”;元人赵孟颊“古今离恨拔难平,惆怅峡猿声”等,皆借猿的悲鸣声 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怀与境遇。因此,在三峡文化中,奇幻山水产生的浪漫主义 与万丈狂涛、千回百转的惊心动魄共同组成了其人文情怀的特性,使浪漫性与沉 郁性、悲怆性同在。 (选自《中国文艺》2013年7月,有删改)
C.①娇嫩,柔弱,让人怜惜 ②灿烂,刚毅,让人赞叹 ③叶子燃烧成花朵, 花朵沉淀成醇酒 D.①灿烂,刚毅,让人赞叹 ②娇嫩,柔弱,让人怜惜 ③花朵沉淀成醇酒, 叶子燃烧成花朵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走向明天的三峡文化 李禹阶 在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存在着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相对稳定而又特征鲜明的 地域文化形态,这就是三峡文化。三峡文化是在区域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与人 文氛围中孕育、发展起来的:作为连接长江流域上下游的嚼喉要道,三峡是串接 长江下游吴越文化、中游剂楚文化、上游巴蜀文化的人文走廊、信息交流渠道和 物流通道,是中国东西部人类文化与信息交通的走廊要道,而峡江两岸鬼斧神工 的地理奇现,雄、壮、险、奇的天然美景,又形成富有人文色彩的三峡百里画廊, 构成三峡山水文化的奇幻性、神秘性、浪没性特征。三峡盛产的盐、丹资源,是 古代社会重要的经济资源,故人们以之为中心,形成富有盐丹资源文化特点的三 峡文化与社会生活特色。由于山高峡急、岭峻谷深,造成交通不便,当地民众生 存条件艰辛,性格耿直剽悍。三峡文化正是在这么一种地理空间和生态环境中形 成的地域性文化,是独有的大河流域走廊文化、神秘山水文化和盐丹资源文化的 结合体。 从商周时期的巴族开始,三峡文化就在巴、楚、蜀等文化的交融中开始形成。自 两千多年前秦灭巴、蜀、楚,中原文化的融入,使三峡文化发展到新的阶段,并 在历史发展中绵延不绝。明清以来,几次由东向西的大规模移民,使三峡地区的 民众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文化,其文亿内涵也在不断 发展。近代以来,三峡文化在与西方文化和国内其他区域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增 加了许多新的因紊,其内涵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几千年来,由于独特生态环境的 影响,三峡文化中的基本文化内涵一直保持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主线与传 统。 在三峡神秘山水间,云遮雾罩,烟雨朦胧,霞蔚虹霓,常常给人奇幻、缥缈的感 觉。源自三峡的巫文化、易理哲学与山水文学,均与这种奇幻、浪漫的山水文化 有关。宋玉《神女赋》《高唐赋》,以“巫山云雨”为题材而至今为人思念;唐 代诗人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 缘修道半缘君”,将巫山云比之沧海水,将霞蔚霓蒸的巫山云雨诵到极致。正是 三峡神秘,奇幻的山水,产生出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和浓郁深厚的人文特色,对 于中国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三峡的艰难险阻,万丈狂涛,涡漩千回百转,惊心动魄,又使得 诗人游子望而生悲:在三峡的山水文学、易理哲学,乃至纤夫的川江号子之中, 常常表现出那种悲怆之情。最典型而奇特的,是自古以来流传甚多的三峡咏猿诗。 如唐代诗人杨炯“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高适“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 雁几封书”;元人赵孟颊“古今离恨拔难平,惆怅峡猿声”等,皆借猿的悲鸣声 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怀与境遇。因此,在三峡文化中,奇幻山水产生的浪漫主义 与万丈狂涛、千回百转的惊心动魄共同组成了其人文情怀的特性,使浪漫性与沉 郁性、悲怆性同在。 (选自《中国文艺》2013 年 7 月,有删改)
6.下列关于三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三峡文化是一种地域性文化,它是在区域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与人文氛 围中孕育、发展起来的。 B.三峡文化具有盐丹资源文化的特点,是与三峡盐、丹资源丰富且人们以之 为中心密不可分的 C.三峡文化自开始形成起就不断与其他文化碰撞、交融,但是几千年来,它 的基本文化内涵却一直得到保持 D.三峡文化历史悠久,向上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巴族,它是在巴、楚、蜀 等文化的交融中开始形成的。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巴、蜀、楚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三峡文化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相对 稳定和特征鲜明等三大特点。 B.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三峡地区艰险的自然环境和艰辛的生存条件,养育 了当地民众耿直剽悍的性格 C.宋玉《神女赋》《高唐赋》中“巫山云雨”的题材,与三峡神秘的山水带 给人奇幻、缥缈的感觉有关 D.明清以来,三峡地区的民众因为移民而发生了几次重要变化,但三峡文化 仍保持了稳定的文化形态。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三峡雄、壮、险、奇的自然景观,三峡山水文化中的奇幻性、神 秘性、浪漫性特征也就不复存在 B.近代以来,三峡文化张开它的双臂,与外来文化碰撞、交融,这使得三峡 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C.三峡神秘、奇幻的山水滋润着诗人,唐代诗人元稹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 水”这样的千古名句,将霞蔚霓蒸的巫山云雨诵到极致。 D.三峡的艰难险阻,万丈狂涛,激发了诗人游子的热情,比如,唐代诗人高 适就借“巫峡啼猿”来抒发自己的浪漫主义情怀。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9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 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 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 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 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 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 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 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 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6.下列关于三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三峡文化是一种地域性文化,它是在区域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与人文氛 围中孕育、发展起来的。 B.三峡文化具有盐丹资源文化的特点,是与三峡盐、丹资源丰富且人们以之 为中心密不可分的。 C.三峡文化自开始形成起就不断与其他文化碰撞、交融,但是几千年来,它 的基本文化内涵却一直得到保持。 D.三峡文化历史悠久,向上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巴族,它是在巴、楚、蜀 等文化的交融中开始形成的。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巴、蜀、楚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三峡文化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相对 稳定和特征鲜明等三大特点。 B.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三峡地区艰险的自然环境和艰辛的生存条件,养育 了当地民众耿直剽悍的性格。 C.宋玉《神女赋》《高唐赋》中“巫山云雨”的题材,与三峡神秘的山水带 给人奇幻、缥缈的感觉有关。 D.明清以来,三峡地区的民众因为移民而发生了几次重要变化,但三峡文化 仍保持了稳定的文化形态。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三峡雄、壮、险、奇的自然景观,三峡山水文化中的奇幻性、神 秘性、浪漫性特征也就不复存在。 B.近代以来,三峡文化张开它的双臂,与外来文化碰撞、交融,这使得三峡 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C.三峡神秘、奇幻的山水滋润着诗人,唐代诗人元稹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 水”这样的千古名句,将霞蔚霓蒸的巫山云雨诵到极致。 D.三峡的艰难险阻,万丈狂涛,激发了诗人游子的热情,比如,唐代诗人高 适就借“巫峡啼猿”来抒发自己的浪漫主义情怀。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共 7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1 题。(9 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 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 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 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 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 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 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 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 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 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 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 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盘绕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渚:江边 D.侣鱼虾而友麋鹿 友:友好 10.下列对选文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 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 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 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 发自己才智过人、足称“一世之雄”的豪情。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 间的清风、白露、髙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 B.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韵感情 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 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和积极进取的一面。 D.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 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王羲之《兰亭集序》)(3分)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王安石《游 褒禅山记》)(3分) (3)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13-14题。(10分) 山雨 翁卷 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3.作者是怎样描写“山雨”的?请简要赏析。(5分) 14.本诗写了什么内容?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 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 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 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盘绕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渚:江边 D.侣鱼虾而友麋鹿 友:友好 10.下列对选文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 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 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 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 发自己才智过人、足称“一世之雄”的豪情。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 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 B.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韵感情 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 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和积极进取的一面。 D.第 4 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 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王羲之《兰亭集序》)(3 分)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王安石《游 褒禅山记》)(3 分) (3)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 13-14 题。(10 分)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3.作者是怎样描写“山雨”的?请简要赏析。(5 分) 14.本诗写了什么内容?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 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5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诗经·氓》) (2)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3)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4)青青子衿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5)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 田居》) (6)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王羲 之《兰亭集序》) (7)或因寄所托 。(王羲之《兰亭集序》)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学而》)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慢慢老去的故乡 牧云 ①人们常说,城里是农村人的梦想,农村是城里人的精神家园。可是,我的家乡 就像我们的乡亲一样,年复一年地老去。 ②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田野依旧平静,炊烟依旧袅绕。除了平坦的乡 村道路延伸着一些希望,其他的都早已定格在记忆里。 ③我的故乡在湖北黄冈,坐落在倒水河畔,是著名的老区。那里远离都市,是 个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群山环绕的故乡被髙速公路、铁路抛在一边,更不用 说机场了。千百年来,人们或吃田地的出产,或靠一门手艺走村串户,或从事服 务业,或在小型企业做手工活,养活着穷二代、穷三代。 ④老家有百多户人家,胡同连通,鸡犬串户。老屋的一条巷子十二户屋连屋,脊 连脊。当年,人们吃饭的时候聚在某一家门前,尝“百家菜”;哪家有红白喜事, 大家纷纷自愿帮忙,那叫一个壮观。月儿升起了,竹床、藤椅、小凳搬到一块 劣质烟点燃了,一壶茶,几瓶水,天南海北地唠。小孩们财捉迷藏,从第一家 直藏到最后一家。月儿西斜,在大人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里,不知疲倦的孩子们才 依依不舍地散了。 ⑤如今,这条巷子只住着一个独身老人,今年七十多了。其余的都搬家做了城里 人。有两间屋子因年久失修、雨水冲刷倒塌,其余的被铁锁封存。走在巷子中, 满眼残破、衰败,连鸡犬猫都不见踪影。 ⑥新房子很少,穷二代、三代们把从城里挣的钱还给了城市 ⑦村里少见青壮年,他们纷纷到城里打工去了,家里有大事才回来。女孩子开了 眼界,宁可嫁给老头、多婚头、残疾人甚至做二奶,也要保留城里人的身份。只 有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着祖传的家业。晚辈给年迈多病的老父老母雇来保姆, 给田地请来小工。一句话,不差钱,缺的是宝贵时间。农村的扶贫款项很多,合 作医疗也很完备,但是老人缺的是在身边尽孝心的孩子 ③小学荒废了。斯壁残垣,荒草藤蔓,紧锁的木门。也不知道没有玻璃的窗户里, 除了藏着我儿时的回忆之外,还有什么宝贝物什。随着孩子自然和非自然的递减, 农村学校大都被并到乡镇里了。孩子在家门前上学的时代就这样远去。 ⑨村予旁有一个工厂,曾经机声隆隆。这里加工的半成品源源不断地送往武钢 能够到厂里做工是青年人的梦想。他们能够拿一份不错的薪水,每年还有几次去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 5 个小题作答)(5 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诗经·氓》) (2)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3)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4)青青子衿,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5)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 田居》) (6)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王羲 之《兰亭集序》) (7)或因寄所托, 。(王羲之《兰亭集序》)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学而》)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20 分,共 4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 慢慢老去的故乡 牧云 ①人们常说,城里是农村人的梦想,农村是城里人的精神家园。可是,我的家乡 就像我们的乡亲一样,年复一年地老去。 ②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田野依旧平静,炊烟依旧袅绕。除了平坦的乡 村道路延伸着一些希望,其他的都早已定格在记忆里。 ③我的故乡在湖北黄冈,坐落在倒水河畔,是著名的老区。那里远离都市,是一 个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群山环绕的故乡被高速公路、铁路抛在一边,更不用 说机场了。千百年来,人们或吃田地的出产,或靠一门手艺走村串户,或从事服 务业,或在小型企业做手工活,养活着穷二代、穷三代。 ④老家有百多户人家,胡同连通,鸡犬串户。老屋的一条巷子十二户屋连屋,脊 连脊。当年,人们吃饭的时候聚在某一家门前,尝“百家菜”;哪家有红白喜事, 大家纷纷自愿帮忙,那叫一个壮观。月儿升起了,竹床、藤椅、小凳搬到一块, 劣质烟点燃了,一壶茶,几瓶水,天南海北地唠。小孩们财捉迷藏,从第一家一 直藏到最后一家。月儿西斜,在大人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里,不知疲倦的孩子们才 依依不舍地散了。 ⑤如今,这条巷子只住着一个独身老人,今年七十多了。其余的都搬家做了城里 人。有两间屋子因年久失修、雨水冲刷倒塌,其余的被铁锁封存。走在巷子中, 满眼残破、衰败,连鸡犬猫都不见踪影。 ⑥新房子很少,穷二代、三代们把从城里挣的钱还给了城市。 ⑦村里少见青壮年,他们纷纷到城里打工去了,家里有大事才回来。女孩子开了 眼界,宁可嫁给老头、多婚头、残疾人甚至做二奶,也要保留城里人的身份。只 有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着祖传的家业。晚辈给年迈多病的老父老母雇来保姆, 给田地请来小工。一句话,不差钱,缺的是宝贵时间。农村的扶贫款项很多,合 作医疗也很完备,但是老人缺的是在身边尽孝心的孩子。 ③小学荒废了。斯壁残垣,荒草藤蔓,紧锁的木门。也不知道没有玻璃的窗户里, 除了藏着我儿时的回忆之外,还有什么宝贝物什。随着孩子自然和非自然的递减, 农村学校大都被并到乡镇里了。孩子在家门前上学的时代就这样远去。 ⑨村予旁有一个工厂,曾经机声隆隆。这里加工的半成品源源不断地送往武钢。 能够到厂里做工是青年人的梦想。他们能够拿一份不错的薪水,每年还有几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