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一中高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 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 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 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 吾与也。”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 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 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 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 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 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 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 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 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 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 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祀典。可见书院规模,本 来是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 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 终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
玉溪一中高 2013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卷 答 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 分,第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 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 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 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 吾与也。”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 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 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 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 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 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 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 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 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 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 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祀典。可见书院规模,本 来是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 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 终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
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 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 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 可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 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 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淅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 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 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 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 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 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 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 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 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 文化史导论》) 1.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2.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 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 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 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 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 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 可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 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 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 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 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 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 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 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 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 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 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 文化史导论》) 1.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2.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 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 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 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 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 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答案]: 1.B(原文是“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B项 “以天下为己任,……狂热的宗教热忱”言过其实了。A项可根据信息“中国社 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判断正确 C、D项,可根据信息“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 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判断正确。) 2.C(A项,根据信息“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 亦极盛。……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在那时期里,政府仍 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以判断,选项将某一时期的特点 说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说是犯了“以局部代替整体”的错误。B项根 据信息“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仿佛寺而产生 的”可知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的原因是模仿佛寺讲学而来的;D项 “唯一的教育形式”错,根据信息“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 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判断国家办的公立学校一直存在。) 3.D(A项,根据文中信息“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 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判断正确;B项,根据信息 “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 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判断正确。C项,根据信息“……如是则私家 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 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等信息判断正确。D项原文是“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 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 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 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答案]: 1.B (原文是“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B 项 “以天下为己任,……狂热的宗教热忱”言过其实了。A 项可根据信息“中国社 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判断正确。 C、D 项,可根据信息“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 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判断正确。) 2.C (A 项,根据信息“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 亦极盛。……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在那时期里,政府仍 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以判断,选项将某一时期的特点 说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说是犯了“以局部代替整体”的错误。B 项根 据信息“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仿佛寺而产生 的”可知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的原因是模仿佛寺讲学而来的;D 项 “唯一的教育形式”错,根据信息“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 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判断国家办的公立学校一直存在。) 3.D (A 项,根据文中信息“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 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判断正确;B 项,根据信息 “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 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判断正确。C 项,根据信息“……如是则私家 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 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等信息判断正确。D 项原文是“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 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
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根据信息,东林党本身只是学术团体 而不是政治团体,而是被人们视为“政治集团”。)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 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 “子恶死乎?”曰:“然。” 任曰:“予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粉粉轶軼, 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肋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 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平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闻之 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 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是 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至人不闻,子何喜哉!” 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 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 孔子问子桑雴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 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雩曰:“子独不闻假 (古国名)人之亡与?林回(假国之逃民)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 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 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 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 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孔子 曰:“敬闻命矣!”ˆ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 选 自《庄子·山木》)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公任往吊之 慰问 B.自伐者无功 夸耀
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根据信息,东林党本身只是学术团体 而不是政治团体,而是被人们视为“政治集团”。)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 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 “子恶死乎?”曰:“然。” 任曰:“予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 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肋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 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闻之 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 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是 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至人不闻,子何喜哉!” 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 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 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 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 (古国名)人之亡与?林回(假国之逃民)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 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 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 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 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孔子 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 (选 自《庄子·山木》)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大公任往吊.之 慰问 B.自伐.者无功 夸耀
C.为其布与 财帛 D.绝学捐书 捐献 4、【答案】D 【解析】捐:抛弃,据上下文“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 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可以推知,“捐”不是“捐献”的意思。 5.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孔子“全身远祸”的一项是()(3分) ①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②辞其交游③逃于大泽 ④伐树于宋,削迹于卫⑤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5、【答案】B 【解析】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弄明白“全身远祸”的含义是 孔子全身而退,远离祸患”,据此筛査:①说明孔子招致祸害的原因④叙述 孔子在宋国卫国被驱逐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中的孔子是一个谦虚而又勇于改错的人物形象,和《论语》中的孔子不 能等而视之。 B.太公任认为至人心地纯一,行为平常,不求声名,不显露自己,所以能免受 伤害。 C.子桑雴认为假国人林回丢掉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逃命,正可说明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不应以利害相维系,而应以天性相联结 D.这两段文字,借孔子的故事说明无欲无用、因顺自然的处世哲学,说明庄子 思想与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有着共同之处。 6、【答案】D 【解析】考査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能说明庄子思想与儒家“独善其身” 的思想有着共同之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 (5分)
C.为其布.与 财帛 D.绝学捐.书 捐献 4、【答案】 D 【解析】捐:抛弃,据上下文“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 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可以推知,“捐”不是“捐献”的意思。 5.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孔子“全身远祸”的一项是( )(3 分) ①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 ②辞其交游 ③逃于大泽 ④伐树于宋,削迹于卫 ⑤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5、【答案】B 【解析】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弄明白“全身远祸”的含义是 “孔子全身而退,远离祸患”,据此筛查:①说明孔子招致祸害的原因 ④叙述 孔子在宋国卫国被驱逐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中的孔子是一个谦虚而又勇于改错的人物形象,和《论语》中的孔子不 能等而视之。 B.太公任认为至人心地纯一,行为平常,不求声名,不显露自己,所以能免受 伤害。 C.子桑雽认为假国人林回丢掉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逃命,正可说明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不应以利害相维系,而应以天性相联结。 D.这两段文字,借孔子的故事说明无欲无用、因顺自然的处世哲学,说明庄子 思想与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有着共同之处。 6、【答案】D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能说明庄子思想与儒家“独善其身” 的思想有着共同之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 (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