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道不从君 “从道不从君”这句千古以来曾激励过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的口 号,出自《荀子·臣道》。作为口号,这句话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的独立 人格。其精神,是对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的传承和发挥。但 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口号和精神既非荀子的发明,也不是荀子的本意。 荀子一方面接过了孟子暴君放伐论的旗帜,明确宣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 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但另一方面又严格界定了君与民的主从身份及地位。称 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可 见荀子秉承的民本主义主张安政惠民,是以君主对民众的绝对统治为前提和基础 的。民众不过是水,而君主则是凌驾其上的舟舆。水是工具或手段,而舟舆才是 主体,才是目的。荀子说:“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 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 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这最后一句,才是点题:所谓重民爱民,无非 是“求其为己用,为己死”。这与西周以来作为统治智慧结晶的敬德保民思想 脉相承 理解“从道不从君”,关键在一“道”字。春秋以来,道在道路、道理含义基础 上升华为一个颇具哲学意义且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甚至被称为中国思想传统中 最崇髙的概念。然而,先秦诸子的“道”具有主观性的终极价值,含摄的乃是最 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最高原则。这仅限于政术或治道层面,而没有达 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对先秦诸子来说,“他们全部思考的是对曾经称为‘天 的权威的道德和政治秩序之瓦解的回应;而且,对于他们所有人来说关键问题并 不是西方哲学的所谓‘真理是什么’,而是‘道在哪里’的问题,这是规范国家 与指导个人生活的道。”有人将道与真理等量齐观,但我们知道,首先,“道” 是主观建构之“路”,其本质是“人道”;而“真理”是客观发现之“真”,具 有绝对性和先验性。其次,“道”可以是多元的,可以变化的:而“真理”是唯 的,永恒的。第三,“道”追问“可”与“不可”;“真理”追问“是”与“不 是”。荀子之“道”与真理无关,归根结底是超验性的“圣王之道”,就本质而 言,在上者乃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在下者则流为具体的安邦治国 之道术。在荀子心中,“道”的这种本质属性十分明确。他说:“道也者,治之 经理也。”“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道也者何也?曰:礼义辞让忠信 是也。”可见荀子的“道”与孔、孟之道一样,属于形下意义的治道,是借助先 王的名义而抽象出来的君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它不是科学与理性的结晶,而是统 治术以及经验的提炼。 “从道不从君”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髙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先王之道构 建了社会的政治秩序,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明确了个人在宗法人伦关系 网络中的名分与地位。“从道不从君”的提出,意味着超越了对具体的君主个人 的忠诚,将作为整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而不是君主个人奉为终极权 威 1.下列对“从道不从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从道不从君”作为口号曾想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的独立人格
云南省玉溪 2013-2014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从道不从君 “从道不从君”这句千古以来曾激励过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的口 号,出自《荀子·臣道》。作为口号,这句话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的独立 人格。其精神,是对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条的传承和发挥。但 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口号和精神既非荀子的发明,也不是荀子的本意。 荀子一方面接过了孟子暴君放伐论的旗帜,明确宣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 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但另一方面又严格界定了君与民的主从身份及地位。称 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可 见荀子秉承的民本主义主张安政惠民,是以君主对民众的绝对统治为前提和基础 的。民众不过是水,而君主则是凌驾其上的舟舆。水是工具或手段,而舟舆才是 主体,才是目的。荀子说:“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 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 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这最后一句,才是点题:所谓重民爱民,无非 是“求其为己用,为己死”。这与西周以来作为统治智慧结晶的敬德保民思想一 脉相承。 理解“从道不从君”,关键在一“道”字。春秋以来,道在道路、道理含义基础 上升华为一个颇具哲学意义且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甚至被称为中国思想传统中 最崇高的概念。然而,先秦诸子的“道”具有主观性的终极价值,含摄的乃是最 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为与道德的最高原则。这仅限于政术或治道层面,而没有达 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对先秦诸子来说,“他们全部思考的是对曾经称为‘天’ 的权威的道德和政治秩序之瓦解的回应;而且,对于他们所有人来说关键问题并 不是西方哲学的所谓‘真理是什么’,而是‘道在哪里’的问题,这是规范国家 与指导个人生活的道。”有人将道与真理等量齐观,但我们知道,首先,“道” 是主观建构之“路”,其本质是“人道”;而“真理”是客观发现之“真”,具 有绝对性和先验性。其次,“道”可以是多元的,可以变化的;而“真理”是唯 一的,永恒的。第三,“道”追问“可”与“不可”;“真理”追问“是”与“不 是”。荀子之“道”与真理无关,归根结底是超验性的“圣王之道”,就本质而 言,在上者乃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则,在下者则流为具体的安邦治国 之道术。在荀子心中,“道”的这种本质属性十分明确。他说:“道也者,治之 经理也。”“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道也者何也?曰:礼义辞让忠信 是也。”可见荀子的“道”与孔、孟之道一样,属于形下意义的治道,是借助先 王的名义而抽象出来的君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它不是科学与理性的结晶,而是统 治术以及经验的提炼。 “从道不从君”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先王之道构 建了社会的政治秩序,确立了基本的道德伦理原则,明确了个人在宗法人伦关系 网络中的名分与地位。“从道不从君”的提出,意味着超越了对具体的君主个人 的忠诚,将作为整个君主制秩序与文化象征的君道而不是君主个人奉为终极权 威。 1.下列对“从道不从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B ) A.“从道不从君”作为口号曾想挑战君主政治,倡导体制外的独立人格
B.“从道不从君”的精神,传承和发挥了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 条 C.“从道不从君”作为精神被推祟,虽不是荀子的本意,但作为口号被提出,却 是荀子的发明 D.“从道不从君”的关键在“道”字。春秋以来,“道”升华为中国思想传统中 最崇高的概念 1.答案:B(A.“曾想”错,C.原文是“既非荀子的发明,也不是荀子的本意” D.第二句错) 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D) A.荀子主张“安政惠民”,是由他所秉承的民本主义决定的,他并不主张权力回 归人民,而认同君主对人民的绝对统治。 B.先王之道明确了个人在宗法人伦关系网络中的名分与地位,认可君主政治前提 下的最高道德原则 C.“尊重爱民”是指统治者认为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体恤民众,给民众 定的生存空间,让民众心甘情愿为其服务,达到“求其为己用,为己死”的目 的 D.荀子一方面接过了孟子暴君放伐论的旗帜,另一方面又严格界定了君与民的主 从身份及地位,宣称“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2.答案:D(后面解释的是第一方面的内容)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C) A.“从道不从君”的观点之所以成了激励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的 口号,是因为它符合文人士子的精神追求。 B.“从道不从君”超越了对具体的君主个人的忠诚,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 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在今天仍有一定进步意义 C.无论是“主观建构之路”的道,还是“多元的,可以变化的”道,抑或是追问 “可”与“不可”的道,其本质都是荀子认为的“人道”。 D.先秦诸子思考的关键问题不是西方哲学的所谓“真理是什么”,而是“道在哪 里”的问题,说明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3.答案:C(不是荀子认为,是我们认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参知政事安仁子也。知平阳县。邻邑有大囚十数,破 械夜逸,杀居民,将犯境,出捕,曰:“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 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尉既出,又遣徼巡兵蹑其后,悉获之。知忠州,俗 畜蛊①杀人,尚宽揭方②书市中,教人服药,募索为蛊者穷治,置于理,大化其 俗。转运使持盐数十万斤,谭③民易白金,期会促,尚宽发官帑所储副其须,徐 与民为市,不扰而集 嘉祐中,以考课第一知唐州。唐素沃壤,经五代乱,田不耕,土旷民稀,赋不足 以充役,议者欲废为邑。尚宽曰:“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 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④陂⑤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
B.“从道不从君”的精神,传承和发挥了充溢着民本主义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 条。 C.“从道不从君”作为精神被推祟,虽不是荀子的本意,但作为口号被提出,却 是荀子的发明。 D.“从道不从君”的关键在“道”字。春秋以来,“道”升华为中国思想传统中 最崇高的概念。 1.答案:B(A.“曾想”错,C.原文是“既非荀子的发明,也不是荀子的本意”, D.第二句错) 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D ) A.荀子主张“安政惠民”,是由他所秉承的民本主义决定的,他并不主张权力回 归人民,而认同君主对人民的绝对统治。 B.先王之道明确了个人在宗法人伦关系网络中的名分与地位,认可君主政治前提 下的最高道德原则。 C.“尊重爱民”是指统治者认为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体恤民众,给民众 一定的生存空间,让民众心甘情愿为其服务,达到“求其为己用,为己死”的目 的。 D.荀子一方面接过了孟子暴君放伐论的旗帜,另一方面又严格界定了君与民的主 从身份及地位,宣称“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2.答案:D(后面解释的是第一方面的内容)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3 分) ( C ) A.“从道不从君”的观点之所以成了激励无数文人士子抱持独立个性与品格的 口号,是因为它符合文人士子的精神追求。 B.“从道不从君”超越了对具体的君主个人的忠诚,是对以君主政治为最高目标 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恪守,在今天仍有一定进步意义。 C.无论是“主观建构之路”的道,还是“多元的,可以变化的”道,抑或是追问 “可”与“不可”的道,其本质都是荀子认为的“人道”。 D.先秦诸子思考的关键问题不是西方哲学的所谓“真理是什么”,而是“道在哪 里”的问题,说明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3.答案:C(不是荀子认为,是我们认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参知政事安仁子也。知平阳县。邻邑有大囚十数,破 械夜逸,杀居民,将犯境,出捕,曰:“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 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尉既出,又遣徼巡兵蹑其后,悉获之。知忠州,俗 畜蛊①杀人,尚宽揭方②书市中,教人服药,募索为蛊者穷治,置于理,大化其 俗。转运使持盐数十万斤,谭③民易白金,期会促,尚宽发官帑所储副其须,徐 与民为市,不扰而集。 嘉祐中,以考课第一知唐州。唐素沃壤,经五代乱,田不耕,土旷民稀,赋不足 以充役,议者欲废为邑。尚宽曰:“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 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④陂⑤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
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 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尚宽勤于农政,治有 异等之效,三司使包拯与部使者交上其事,仁宗闻而嘉之,下诏褒焉,仍进秩赐 金。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而王安石、苏轼作《新田》、《新渠》诗以美之 徙同、宿二州,河中府神勇卒苦大校贪虐,刊匿名书告变,尚宽命焚之,曰:“妄 言耳。”众乃安。已而奏黜校,分士卒隶他营。又徙梓州。尚宽去唐数岁,田日 加辟,户日益众,朝廷推功,自少府监以直龙图阁知梓州。积官至司农卿,卒, 诏赐钱五十万。 (节选自《宋史》 【注释】①蛊:传说中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②方书:记载药方的医书。 ③谭:通“谈”,与……商谈 ④召信臣:西汉水利名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 ⑤陂(bei):池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尚宽趣尉出捕 趣:催促 B.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 像:形象 C.尚宽发官帑所储副其须 副:帮助 D.谭民易白金,期会促, 期:约定 5.下列句子全都直接体现赵尚宽“勤于农政”的一组是(3分)(C) ①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 ②教人服药,募索为蛊者穷治,置于理③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 ④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 ⑤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 浸灌 ⑥尚宽去唐数岁,田日加辟,户日益众 A.②④⑤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④⑤⑥ 5.答案:C(②与农政无关;④从侧面反映出;⑥并未表明其勤于农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赵尚宽善于地方治理。他任平阳县令时,临县有十几名重囚逃逸,杀死居民, 且将犯平阳。赵尚宽利用罪犯们嚣张、麻痹的心态,果断出击,将罪犯全部杀死 B.治理忠州时,赵尚宽到任后,提供药方,教人服用,并对养蛊的人彻底追査, 改变了当地蓄蛊杀人的恶俗;还果断拿出官币为当地百姓垫付盐银 C.在同州、宿州任职期间,赵尚宽对河中府神勇卒与他们的校尉之间的矛盾冲 突进行了妥善处理,既扑灭了士兵中动乱的苗头,也让贪婪暴虐的校尉受到了惩 罚 D.治理唐州时,赵尚宽率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垦辟荒田,彻底改变了当地先 前土旷民稀的状况,受到了仁宗的的褒奖。王安石、苏轼作诗赞美他。 6.答案:A(原文是“蹑其后,悉获之。”不是杀死 7.把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 贼人以为我们不可能前往,(所以)正处于懈怠慵懒的状态,这样正好容易捉拿。 应该赶紧去,不要让他们散开,又去为非作歹。_(5分)
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 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尚宽勤于农政,治有 异等之效,三司使包拯与部使者交上其事,仁宗闻而嘉之,下诏褒焉,仍进秩赐 金。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而王安石、苏轼作《新田》、《新渠》诗以美之。 徙同、宿二州,河中府神勇卒苦大校贪虐,刊匿名书告变,尚宽命焚之,曰:“妄 言耳。”众乃安。已而奏黜校,分士卒隶他营。又徙梓州。尚宽去唐数岁,田日 加辟,户日益众,朝廷推功,自少府监以直龙图阁知梓州。积官至司农卿,卒, 诏赐钱五十万。 (节选自《宋史》) 【注释】①蛊:传说中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②方书:记载药方的医书。 ③谭:通“谈”,与……商谈。 ④召信臣:西汉水利名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 ⑤陂(bēi):池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 A.尚宽趣尉出捕 趣:催促 B.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 像:形象 C.尚宽发官帑所储副其须 副:帮助 D.谭民易白金,期会促, 期:约定 5.下列句子全都直接体现赵尚宽“勤于农政”的一组是(3 分)( C ) ①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 ②教人服药,募索为蛊者穷治,置于理 ③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 ④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 ⑤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 浸灌 ⑥尚宽去唐数岁,田日加辟,户日益众 A.②④⑤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④⑤⑥ 5.答案:C(②与农政无关;④从侧面反映出;⑥并未表明其勤于农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 A.赵尚宽善于地方治理。他任平阳县令时,临县有十几名重囚逃逸,杀死居民, 且将犯平阳。赵尚宽利用罪犯们嚣张、麻痹的心态,果断出击,将罪犯全部杀死。 B.治理忠州时,赵尚宽到任后,提供药方,教人服用,并对养蛊的人彻底追查, 改变了当地蓄蛊杀人的恶俗;还果断拿出官币为当地百姓垫付盐银。 C.在同州、宿州任职期间,赵尚宽对河中府神勇卒与他们的校尉之间的矛盾冲 突进行了妥善处理,既扑灭了士兵中动乱的苗头,也让贪婪暴虐的校尉受到了惩 罚。 D.治理唐州时,赵尚宽率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垦辟荒田,彻底改变了当地先 前土旷民稀的状况,受到了仁宗的的褒奖。王安石、苏轼作诗赞美他。 6.答案:A(原文是“蹑其后,悉获之。”不是杀死) 7.把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 贼人以为我们不可能前往,(所以)正处于懈怠慵懒的状态,这样正好容易捉拿。 应该赶紧去,不要让他们散开,又去为非作歹。 (5 分)
解析:谓、亟、且每个一分,语句通顺2分 (2)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 赵尚宽又请求把荒地按照人口分给他们,并且用官方的钱贷给百姓让他们购买耕 牛。等到三年后,长淸丛杂草木的荒地变成了肥沃的十地。(5分) 解析:计、贷、比、膏腴每个一分,语句通顺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寒食江州满塘驿 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 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 【注】满塘驿:江州的一个小驿站,是宋之问被贬钦州过江州时停住的地方。 8这首诗的尾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5分) ①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感慨身为逐臣,漂泊异乡,明朝骑马上路,不知前途在何 方,因此夜闻清猿悲啼,更添肠断之痛。(3分)②表达的是思归怀乡之情以及 对遭贬南行的哀伤之情。(2分) 9这首诗的颔联中“应”和“新”两字极富意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 人身 不忍离京却无奈被逐出京 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想象京洛之地花开正盛,表现了内心的留恋之情 ②“新”字足见并非第一次所见。诗人身处江州,眼前的绿草触动心中的思归之 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懿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5)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責雀黄龙之舳。(《滕王阁序》)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1-14题。 钱玄同:真的猛士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 化运动”代表人物。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 字 那是1917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他 常到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 弟投稿。此时,周树人因对现实失望,正用抄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他婉拒钱的 约稿:“这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 灭,并不感到临死的悲哀。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
解析:谓、亟、且每个一分,语句通顺 2 分。 (2)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 赵尚宽又请求把荒地按照人口分给他们,并且用官方的钱贷给百姓让他们购买耕 牛。等到三年后,长满丛杂草木的荒地变成了肥沃的土地。(5 分) 解析:计、贷、比、膏腴每个一分,语句通顺 1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寒食江州满塘驿 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 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 【注】满塘驿:江州的一个小驿站,是宋之问被贬钦州过江州时停住的地方。 8.这首诗的尾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5 分) ①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感慨身为逐臣,漂泊异乡,明朝骑马上路,不知前途在何 方,因此夜闻清猿悲啼,更添肠断之痛。(3 分)②表达的是思归怀乡之情以及 对遭贬南行的哀伤之情。(2 分) 9.这首诗的颔联中“应”和“新”两字极富意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①“应”字有推测之意,富于想象。诗人身为逐臣,不忍离京却无奈被逐出京, 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想象京洛之地花开正盛,表现了内心的留恋之情; ②“新”字足见并非第一次所见。诗人身处江州,眼前的绿草触动心中的思归之 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5)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滕王阁序》)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 11—14 题。 钱玄同:真的猛士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 化运动”代表人物。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 字。 那是 1917 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他 常到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 弟投稿。此时,周树人因对现实失望,正用抄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他婉拒钱的 约稿:“这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 灭,并不感到临死的悲哀。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
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钱玄同立刻辩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 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段对话,被周树人如实记录在他的小说集《呐 喊》的序言中。从这时起,周树人动笔写了抨击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发表 在《新青年》1918年4月号上,署名鲁迅,并一发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 主将。 钱玄同为人之刚猛,由此可见一斑。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 慷慨激昂。由于年轻气盛,甚至鼓吹过“废除汉字”,称“汉字不死,中国必亡” 他在报上与保守派论战,竟愤言道:“人到40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但钱玄同绝非有勇无谋,他提出用“国语”作文,文章加西化标点符号,用阿拉 伯数字书写数目,采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都是中国 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1918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他化名为“王敬 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 罪状。随后,刘半农撰写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的所有观点 一一加以驳斥,将其批驳得体无完肤。其时,这场论战引起各界强烈关注,也标 志着改革派的“大胜战”。 有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学者评论道:“……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 要流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 难开新地,非有猛士难摧敌垒 但这个猛士却又是一个病夫。如果细细清理钱玄同的日记,可以整理出一本厚厚 的病史资料。从早年留日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到晚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神经衰弱、视网膜炎,他常要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与折磨 然而,他从不讳言“死”字。1927年,钱玄同年届四十,还打算在《语丝周刊》 上发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他与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语 调幽默。不明内情的人一见目录,信以为真,并相互转告,一时间,钱玄同的朋 友、学生纷纷致函吊唁。 钱玄同一生狂放不羁。在北大任教时,上课从不看一眼究竟有无学生缺席,便用 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全到。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末批定成绩时,便按点 名册的先后,起评60分,61分……如若选课的学生共40人,最后一人就得100 分;若是40人以上,便重新从60分开始。 随后,他在燕京大学任教,亦不改考卷,直接交与学校。学校退回,他仍是不看, 也退回。于是,校方依照制度,称如不判卷,将扣发薪金,钱玄同回复,并附上 钞票一包,“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 这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了叫骂声”的浙江人,对人严苛,对己更甚。其 文字学课讲义《文字学音篇》,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音韵学课的最早一部教材 但钱对其极为不满,说它“百孔千疮”,“多一个人看见,就使我心中加一分难 受”。在1921年重印时,钱在《再版序》中“自打耳光”,列出书中的六大不 足 钱玄同的最大爱好,便是逛厂甸旧书肆,只要前往,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才罢 休,被人戏称为“厂甸巡阅使”。而其一生最惧之物,竟是好友刘半农家养的 条黑狗,前去做客,定要躲在刘家孩子身后,等孩子把狗引走,才敢进门。 1939年1月17日,钱玄同患脑溢血辞世。《文献》发表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 先生》一文,为其盖棺定论称:“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之中,钱玄同的斗 争精神,表现几在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
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钱玄同立刻辩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 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段对话,被周树人如实记录在他的小说集《呐 喊》的序言中。从这时起,周树人动笔写了抨击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发表 在《新青年》1918 年 4 月号上,署名鲁迅,并一发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 主将。 钱玄同为人之刚猛,由此可见一斑。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 慷慨激昂。由于年轻气盛,甚至鼓吹过“废除汉字”,称“汉字不死,中国必亡”。 他在报上与保守派论战,竟愤言道:“人到 40 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但钱玄同绝非有勇无谋,他提出用“国语”作文,文章加西化标点符号,用阿拉 伯数字书写数目,采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都是中国 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1918 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他化名为“王敬 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 罪状。随后,刘半农撰写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的所有观点 一一加以驳斥,将其批驳得体无完肤。其时,这场论战引起各界强烈关注,也标 志着改革派的“大胜战”。 有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学者评论道:“……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 要流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 难开新地,非有猛士难摧敌垒。” 但这个猛士却又是一个病夫。如果细细清理钱玄同的日记,可以整理出一本厚厚 的病史资料。从早年留日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到晚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神经衰弱、视网膜炎,他常要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与折磨。 然而,他从不讳言“死”字。1927 年,钱玄同年届四十,还打算在《语丝周刊》 上发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他与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语 调幽默。不明内情的人一见目录,信以为真,并相互转告,一时间,钱玄同的朋 友、学生纷纷致函吊唁。 钱玄同一生狂放不羁。在北大任教时,上课从不看一眼究竟有无学生缺席,便用 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全到。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末批定成绩时,便按点 名册的先后,起评 60 分,61 分……如若选课的学生共 40 人,最后一人就得 100 分;若是 40 人以上,便重新从 60 分开始。 随后,他在燕京大学任教,亦不改考卷,直接交与学校。学校退回,他仍是不看, 也退回。于是,校方依照制度,称如不判卷,将扣发薪金,钱玄同回复,并附上 钞票一包,“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 这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了叫骂声”的浙江人,对人严苛,对己更甚。其 文字学课讲义《文字学音篇》,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音韵学课的最早一部教材, 但钱对其极为不满,说它“百孔千疮”,“多一个人看见,就使我心中加一分难 受”。在 1921 年重印时,钱在《再版序》中“自打耳光”,列出书中的六大不 足。 钱玄同的最大爱好,便是逛厂甸旧书肆,只要前往,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才罢 休,被人戏称为“厂甸巡阅使”。而其一生最惧之物,竟是好友刘半农家养的一 条黑狗,前去做客,定要躲在刘家孩子身后,等孩子把狗引走,才敢进门。 1939 年 1 月 17 日,钱玄同患脑溢血辞世。《文献》发表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 先生》一文,为其盖棺定论称:“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之中,钱玄同的斗 争精神,表现几在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