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除了自然 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 有不同理解和表现。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 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 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 感触也不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 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 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 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 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 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 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 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 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这就需要探讨自然 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是 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前者 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 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 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 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 客观属性了。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 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的含义。可是 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时,写“泪飞顿作倾 盆雨”时,谁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筋?在人们看来,这些自然 物所包含的愤怒、悲伤、愉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它本身必定也具 有能够使人赋予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被西方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 姆称为“力的结构”。由于人的情感也受着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力的结构的制 约,所以,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 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载体 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是一种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 影响的活动。这个活动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自然的物性特征也 不可忽略。 (摘编自尚永亮《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 1.下列各项中的情境,不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3分)
云南省玉溪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除了自然 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 有不同理解和表现。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 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 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 感触也不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 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 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 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 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 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 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 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 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这就需要探讨自然 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前者 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 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 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 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 客观属性了。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 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的含义。可是 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时,写“泪飞顿作倾 盆雨”时,谁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筋?在人们看来,这些自然 物所包含的愤怒、悲伤、愉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 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它本身必定也具 有能够使人赋予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被西方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 姆称为“力的结构”。由于人的情感也受着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力的结构的制 约,所以,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 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载体。 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是一种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 影响的活动。这个活动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自然的物性特征也 不可忽略。 (摘编自尚永亮《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 1.下列各项中的情境,不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3 分) ( )
A.《红楼梦》中,暮春时节,林黛玉来到大观园,看到繁花落尽,满地堆红, 于是带着扫把、篮子、花锄,扫起落花,埋在土里,做成花冢 B.《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到家,端起酒杯自斟自饮,看到院子里的松树傲 然挺立,菊花灿然怒放,他感觉到心中涌出一种久违的快乐。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严冬时节,林冲看到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雪纷 纷扬扬,他觉到身上寒冷,为了御寒,便挑起酒葫芦出外买酒。 D.《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坐在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的小石潭边,四周寂静无人, 寒气透骨,幽静深远,感到过于冷清,心神凄凉,于是起身离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中,自然界的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施加着一定的影响, 而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B.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是人赋予它们的,只不过时间久了, 这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就成了这些自然物与生俱来的东西。 C.“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现象,也体现着自然与人 异构与同质的问题,它是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 D.要让某个自然物表现人的某种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这个自然 物本身也必须具有能够使人赋予其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运用了总一一分—一总的结构,论述了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B.第1段运用了引证法,引用了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的是为了说明人 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的观点。 C.第3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生命的共感难以解释的现象引出了对 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问题的探讨。 D.第4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 涛”“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等使语言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奔走的大树 刘 ①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这驿站来过伟岸的 松树,来过繁花似锦的野海棠,还来过秋叶如金蝶翻飞的银杏,但长则一年短则 几个月就都走了。不知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奔向何处去。 ②我对树的记忆就是从奔走开始的,但那时候奔走的不是树,是我 ③小时候最怕一个人走路,但偏偏有些路却非你一个人走不行,从那时候起,我 对树就有了一种无由的依赖和信任。每每提心吊胆地在那山与山、村与村之间奔 跑时,只要远远地望见一棵大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似乎那在风中哗 哗摇曳的树们真在呼喊:来,到我身边来。所以当我奔向那一棵棵大树时,好像 那树也迎着我奔来。也只有跑到那树下,我才敢歇一口气,擦一把头上的热汗。 ④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等过上三年五载,我也长高了,胆大了,再走小时候走 过的路时,发现那些树还在,就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 ⑤我们村最大的一棵槐树得十个孩子才能合抱,树冠能占三亩地。站在远处找我 们村,那树就是标志。由于它长在一片坟茔里,所以就连那树下的灌木丛也没人 敢动,密密扎扎连成一片,成了鹰鹞狐兔出没的地方。其实我们的村子基本处在 槐树的包围之中,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迎接你的都是一棵大槐树。迎娶新媳妇
A.《红楼梦》中,暮春时节,林黛玉来到大观园,看到繁花落尽,满地堆红, 于是带着扫把、篮子、花锄,扫起落花,埋在土里,做成花冢。 B.《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到家,端起酒杯自斟自饮,看到院子里的松树傲 然挺立,菊花灿然怒放,他感觉到心中涌出一种久违的快乐。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严冬时节,林冲看到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雪纷 纷扬扬,他觉到身上寒冷,为了御寒,便挑起酒葫芦出外买酒。 D.《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坐在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的小石潭边,四周寂静无人, 寒气透骨,幽静深远,感到过于冷清,心神凄凉,于是起身离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在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中,自然界的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施加着一定的影响, 而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 B.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是人赋予它们的,只不过时间久了, 这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就成了这些自然物与生俱来的东西。 C.“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现象,也体现着自然与人 异构与同质的问题,它是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 D.要让某个自然物表现人的某种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这个自然 物本身也必须具有能够使人赋予其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论述了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 B.第 1 段运用了引证法,引用了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的是为了说明人 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的观点。 C. 第 3 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生命的共感难以解释的现象引出了对 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问题的探讨。 D. 第 4 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 涛”“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等使语言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一 6 题。 奔走的大树 刘江 ①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这驿站来过伟岸的 松树,来过繁花似锦的野海棠,还来过秋叶如金蝶翻飞的银杏,但长则一年短则 几个月就都走了。不知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奔向何处去。 ②我对树的记忆就是从奔走开始的,但那时候奔走的不是树,是我。 ③小时候最怕一个人走路,但偏偏有些路却非你一个人走不行,从那时候起,我 对树就有了一种无由的依赖和信任。每每提心吊胆地在那山与山、村与村之间奔 跑时,只要远远地望见一棵大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似乎那在风中哗 哗摇曳的树们真在呼喊:来,到我身边来。所以当我奔向那一棵棵大树时,好像 那树也迎着我奔来。也只有跑到那树下,我才敢歇一口气,擦一把头上的热汗。 ④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等过上三年五载,我也长高了,胆大了,再走小时候走 过的路时,发现那些树还在,就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 ⑤我们村最大的一棵槐树得十个孩子才能合抱,树冠能占三亩地。站在远处找我 们村,那树就是标志。由于它长在一片坟茔里,所以就连那树下的灌木丛也没人 敢动,密密扎扎连成一片,成了鹰鹞狐兔出没的地方。其实我们的村子基本处在 槐树的包围之中,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迎接你的都是一棵大槐树。迎娶新媳妇
进村时几班子吹手摆擂台在槐树下,送过世的老人搭路祭也是在槐树下;远行的 人儿告别在槐树下,回家的游子团聚也是在槐树下。所以老人们在讲述村里发生 的大事时都离不开那些老槐树。经年累月,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 在,它们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护佑着一村的男女老幼。秋夜 里,躺在谷场上,你能听见风经过每一棵大树的脚步,能听见树与树的对话。 ⑥不只是村口,田间地头也是很有一些树的,或挺拔的白杨,或解馋的山杏,或 苍劲的椿树,那树是田野的风韵。劳累时,擦一把汘,望一眼树,心头就会生出 一种慰藉和希望。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添了几许 田园的诗情画意。 ⑦万万想不到,有一天攀上走过了千百遍的山峁抬头望去时,路边的槐树不见了。 站在那槐树离去的地方再向村口望去时,村口的大树也都不知奔向了何方。没有 了大树遮蔽的村庄,就像失去了灵魂的人,散摊在那里,明晃晃地暴露在天地之 间,任风吹雨打无遮无拦。沟畔上挂满了废弃的白色地膜,风起时像有一种悲切 的呐喊,简直惨不忍睹。据说理由是分田到户了,一分地要有一分地的收入,树 影响庄稼的生长。一家举斧,家家效仿,能伐的伐,能挖的挖,似乎一切只有变 了现装进自己的腰包里才可靠 ⑧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 ⑨一日出门,楼下停着一辆车,车上载着一棵大树,开车的是老家的一位相识。 他说,那棵树卖了四万。我的心口一震,但又从另一方面幻想,若是各地进城的 大树都能站成一道风景,对那些来自同一块土地的务工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 事,想那劳苦之余他们若能指认自己家乡的树木,在它下面歇歇脚、说说话,就 是抹抹委屈的眼泪,也可以聊解乡愁。可惜的是人们尽管给那棵来自我们家乡的 树又是搭棚又是输液,很是享受了一番城市的待遇,但它只捱过了一个夏季,在 一个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以何种方式奔向了何方 ⑩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树能够给你指引;但真到了路边连一棵树都没有的那 天,不知道人还能不能找到自己的 家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开头, 意在引出对大树的描写,说明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B.文章写“我”在成长过程中,对树的依赖和信任,并详细叙述人与树之间密 不可分的联系,以此来暗示作品的主题。 C.第⑨段中的“另一方面的幻想”,是指那些大树被卖到城里后,能够慰藉进 城务工者的乡愁,从而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 D.文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成功刻画了那些从乡村“奔走”到城市里的大树形 象,警示人们一旦失去树木,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5.请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5分) 6.联系全文说说标题“奔走的大树”有何含义。(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9题。 材料
进村时几班子吹手摆擂台在槐树下,送过世的老人搭路祭也是在槐树下;远行的 人儿告别在槐树下,回家的游子团聚也是在槐树下。所以老人们在讲述村里发生 的大事时都离不开那些老槐树。经年累月,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 在,它们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护佑着一村的男女老幼。秋夜 里,躺在谷场上,你能听见风经过每一棵大树的脚步,能听见树与树的对话。 ⑥不只是村口,田间地头也是很有一些树的,或挺拔的白杨,或解馋的山杏,或 苍劲的椿树,那树是田野的风韵。劳累时,擦一把汗,望一眼树,心头就会生出 一种慰藉和希望。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添了几许 田园的诗情画意。 ⑦万万想不到,有一天攀上走过了千百遍的山峁抬头望去时,路边的槐树不见了。 站在那槐树离去的地方再向村口望去时,村口的大树也都不知奔向了何方。没有 了大树遮蔽的村庄,就像失去了灵魂的人,散摊在那里,明晃晃地暴露在天地之 间,任风吹雨打无遮无拦。沟畔上挂满了废弃的白色地膜,风起时像有一种悲切 的呐喊,简直惨不忍睹。据说理由是分田到户了,一分地要有一分地的收入,树 影响庄稼的生长。一家举斧,家家效仿,能伐的伐,能挖的挖,似乎一切只有变 了现装进自己的腰包里才可靠。 ⑧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 ⑨一日出门,楼下停着一辆车,车上载着一棵大树,开车的是老家的一位相识。 他说,那棵树卖了四万。我的心口一震,但又从另一方面幻想,若是各地进城的 大树都能站成一道风景,对那些来自同一块土地的务工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 事,想那劳苦之余他们若能指认自己家乡的树木,在它下面歇歇脚、说说话,就 是抹抹委屈的眼泪,也可以聊解乡愁。可惜的是人们尽管给那棵来自我们家乡的 树又是搭棚又是输液,很是享受了一番城市的待遇,但它只捱过了一个夏季,在 一个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以何种方式奔向了何方。 ⑩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树能够给你指引;但真到了路边连一棵树都没有的那一 天,不知道人还能不能找到自己的 家?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以“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开头, 意在引出对大树的描写,说明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B.文章写“我”在成长过程中,对树的依赖和信任,并详细叙述人与树之间密 不可分的联系,以此来暗示作品的主题。 C.第⑨段中的“另一方面的幻想”,是指那些大树被卖到城里后,能够慰藉进 城务工者的乡愁,从而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 D.文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成功刻画了那些从乡村“奔走”到城市里的大树形 象,警示人们一旦失去树木,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5.请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5 分) 6.联系全文说说标题“奔走的大树”有何含义。(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一 9 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经济硏究所课题组、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学会联合开展了 青年创业者调査。调查显示,受访的创业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40岁(80.8%), 他们从最终的全日制学校毕业时多为21~25岁(60%)。在这一群体中,仅有9% 选择了在校期间创业或者一毕业就创业,且这些在校创业者多为硕士或博士研究 生学历。值得关注的是,接近一半(46.8%)的创业者在毕业4~9年后才进行 首次创业。超过半数(55%)的创业者把创业动机归于发现了合适的商机,比如 有好的创业项目或有好的政策机遇,另有22%左右的创业者创业是想自己当老 板或想出来闯荡一番 受访者普遍认为,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创业前还应有一些相关工作经验,尤 其是刚毕业的学生应先就业后创业;对创业者来说,在名校学到的东西也很重要, 特别是高学历或理工科的创业者,非常认可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在创业 后如果不继续学习,创业者比普通上班族更容易被市场淘汰。 (摘编自2017年4月1日《光明日报》 创业者创业动机数据统计 交他人 m角了 附图: 材料二: 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与就业关系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 随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进一步鼓励以及工商注册等领域简政放权力度的加大, 全国高校毕业生创办私营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而缺乏启动资金是高校毕业生创业 面对的首要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食药监局副局长刘蓉华针对一些学生落入信贷陷阶的现 象,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增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并普及信贷知识,保护大学生远离 非法网络借贷平台。她建议将大学生使用网络金融借货纳入央行的个人征信系 统,从校园开始培养大学生增强诚信意识。 (摘编自2017年3月20日中国工商报网《完善信用体 系助力创业创新》) 材料三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学会联合开展了 青年创业者调查。调查显示,受访的创业者年龄主要集中在 31~40 岁(80.8 % ) , 他们从最终的全日制学校毕业时多为 21~25 岁(60%)。在这一群体中,仅有 9% 选择了在校期间创业或者一毕业就创业,且这些在校创业者多为硕士或博士研究 生学历。值得关注的是,接近一半(46.8 %)的创业者在毕业 4~9 年后才进行 首次创业。超过半数(55%)的创业者把创业动机归于发现了合适的商机,比如 有好的创业项目或有好的政策机遇,另有 22%左右的创业者创业是想自己当老 板或想出来闯荡一番。 受访者普遍认为,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创业前还应有一些相关工作经验,尤 其是刚毕业的学生应先就业后创业;对创业者来说,在名校学到的东西也很重要, 特别是高学历或理工科的创业者,非常认可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在创业 后如果不继续学习,创业者比普通上班族更容易被市场淘汰。 (摘编自 2017 年 4 月 1 日《光明日报》) 附图: 材料二: 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与就业关系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 随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进一步鼓励以及工商注册等领域简政放权力度的加大, 全国高校毕业生创办私营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而缺乏启动资金是高校毕业生创业 面对的首要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食药监局副局长刘蓉华针对一些学生落入信贷陷阶的现 象,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增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并普及信贷知识,保护大学生远离 非法网络借贷平台。她建议将大学生使用网络金融借货纳入央行的个人征信系 统,从校园开始培养大学生增强诚信意识。 (摘编自 2017 年 3 月 20 日中国工商报网《完善信用体 系助力创业创新》)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您认为政策效果会知 杨德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以休学创业来说,学生在 创办、经营企业一段时间后能够再回到学校,我认为这是一大进步,因为它使学 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是对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一种保护。我曾与斯坦福大学和 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合作进行过一项研究,在对多种因素进行控制后发现,能给 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制度,会使处于其中的人们更愿意去创业,创业效果也会更 好。允许休学创业等许多新政策就属于这类性质的制度,肯定能够鼓励一部分人 去创业。当然,在具体落实上,会有一个磨合和调整的阶段。 (摘自2017年4月6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陈博群是安徽师范大学2013级空乘专业的大四学生,他发现,政府工作报告提 到了“鼓励髙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这令他振奋。他在校期间经历了数次创 业。在这个最好的创业时代,陈博群仍面临着很多挑战。 大二那年,他创办了服务合肥市大学城师生的送餐网络平台“点小二”,但不久 就以失败告终。 陈博群此前的不少创业伙伴在毕业后选择就业。他们发现,自己找工作比同龄人 要得心应手,实习期也表现得更好。 这些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已经通过创业获得成长。从报税到企业运营,从和人打 交道到发掘市场需求,他们都已在创业期间实践过了 (摘编自2017年3月16日新华网《大学生创业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的受访者普遍认为,就创业而言,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比创业 时机的选择更为重要。 B.材料一的统计数据显示发现商机和为了梦想是创业者创业的主要动机,这说 明大多数创业者是主动创业 C.材料二表明缺乏启动资金是高校毕业生创业面临的困境,对此有关部门应完 善信用体系,助力大学生创业 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出台很多扶持政策,材料三指出允许休学创业的政策 将会提高在校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表明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材料四报道陈博群创业失败的经历意在 提醒大学生创业需谨慎选择时机 B.材料一引用北大及专业机构的调查数据,材料二引用国家工商总局的研究报 告,显示信息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C.材料三是访谈节选,针对访问者的提问,受访者对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许多新 政策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并对其效果毫无保留地表明了乐观态度 D.关于大学生创业的问题,材料一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创业状况,材料三关注的 则是政府扶持政策的效果。 E.四则材料都呈现了大学生创业的现实状况,直面大学生的创业困境,同时不 回避政策存在的问题,客观性较强。 9.根据上述材料,你觉得大学生要进行创业,自身应具备哪些条件?(4分
中国青年报: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您认为政策效果会知 何? 杨德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以休学创业来说,学生在 创办、经营企业一段时间后能够再回到学校,我认为这是一大进步,因为它使学 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是对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一种保护。我曾与斯坦福大学和 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合作进行过一项研究,在对多种因素进行控制后发现,能给 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制度,会使处于其中的人们更愿意去创业,创业效果也会更 好。允许休学创业等许多新政策就属于这类性质的制度,肯定能够鼓励一部分人 去创业。当然,在具体落实上,会有一个磨合和调整的阶段。 (摘自 2017 年 4 月 6 日 《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陈博群是安徽师范大学 2013 级空乘专业的大四学生,他发现,政府工作报告提 到了“鼓励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这令他振奋。他在校期间经历了数次创 业。在这个最好的创业时代,陈博群仍面临着很多挑战。 大二那年,他创办了服务合肥市大学城师生的送餐网络平台“点小二”,但不久 就以失败告终。 陈博群此前的不少创业伙伴在毕业后选择就业。他们发现,自己找工作比同龄人 要得心应手,实习期也表现得更好。 这些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已经通过创业获得成长。从报税到企业运营,从和人打 交道到发掘市场需求,他们都已在创业期间实践过了。 (摘编自 2017 年 3 月 16 日新华网《大学生创业,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材料一的受访者普遍认为,就创业而言,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比创业 时机的选择更为重要。 B.材料一的统计数据显示发现商机和为了梦想是创业者创业的主要动机,这说 明大多数创业者是主动创业。 C.材料二表明缺乏启动资金是高校毕业生创业面临的困境,对此有关部门应完 善信用体系,助力大学生创业。 D.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出台很多扶持政策,材料三指出允许休学创业的政策 将会提高在校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材料一表明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材料四报道陈博群创业失败的经历意在 提醒大学生创业需谨慎选择时机。 B. 材料一引用北大及专业机构的调查数据,材料二引用国家工商总局的研究报 告,显示信息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C.材料三是访谈节选,针对访问者的提问,受访者对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许多新 政策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并对其效果毫无保留地表明了乐观态度。 D.关于大学生创业的问题,材料一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创业状况,材料三关注的 则是政府扶持政策的效果。 E.四则材料都呈现了大学生创业的现实状况,直面大学生的创业困境,同时不 回避政策存在的问题,客观性较强。 9.根据上述材料,你觉得大学生要进行创业,自身应具备哪些条件?(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