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牟定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 (命题:王家金审题:王家金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和解释有错的一组是 A.福祉zhi:幸福 风声鹤唳li:鸟鸣叫 小人长戚戚qi:忧惧的样子 恶乎定wu:疑问代词,怎样 稗官bai:比喻微小、琐碎的 僭越jian:超越身份 C.妍媸毕露 yanchi:妍,美:媸,丑春迷 chong: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 口讷ne:嘴笨 祓除ba:消除、清除 怃然w:形容失望的样子 胼手胝足 pian zhi:形容手足兄弟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可以说是绠短汲深 B.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自 己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由“觉”产生的意义,使他的人生踌躇满志 C.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可比拟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D.孔子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就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 C.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 D.我想,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现时的把握。 4.下面的文字语序已被打乱,重新调整后比较合理的一组是 ①若是不管那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②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③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④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B.③④①②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 1 - 云南省牟定一中 2010 届高三上学期 9 月月考(语文) (命题:王家金 审题:王家金 考试时间:150 分钟 分 值:150 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0 分) 一、(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和解释有错的一组是 ( ) A.福祉.zhǐ:幸福 风声鹤唳.lì:鸟鸣叫 小人长戚戚..qī:忧惧的样子 B.恶.乎定wū:疑问代词,怎样 稗.官 bài:比喻微小、琐碎的 僭.越 jiàn:超越身份 C.妍媸..毕露 yánchī :妍,美;媸,丑 舂.迷 chōng: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 口讷.nè:嘴笨 D.祓.除 bá:消除、清除 怃.然 wú:形容失望的样子 胼.手胝.足 pián zhī:形容手足兄弟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可以说是绠短汲深 ....。 B.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自 己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由“觉”产生的意义,使他的人生踌躇满志 ....。 C.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可比拟 ....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D.孔子能够以“君子坦荡荡 .....”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 .....”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就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B.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 C.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 D.我想,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现时的把握。 4.下面的文字语序已被打乱,重新调整后比较合理的一组是 ( ) ①若是不管那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②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③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④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A.②①④③ B.③④①②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吴组缃 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 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问的界 限很难确切划分,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 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 录下来的,因此叫做“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 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 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 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 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 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 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 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讲求文采,则正是“义归乎翰藻”。 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 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 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 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的再创作。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 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见 长: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不同的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 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 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 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沿着《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道路,《红楼梦》 问世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 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而外国的小说起源只有一个,即 神话传说。 B.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问的界限有明确的划分。 C.最初的小说,它们是历史而不是创作。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史书上却把它归 于帝王“起居注”一类 D.我国真正的小说是进入唐代之后才有的事 6.以下关于小说发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 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志”是记录的意思,是一种创作
- 2 - 吴组缃 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 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问的界 限很难确切划分。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 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 录下来的,因此叫做“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 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 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 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 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 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 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 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讲求文采,则正是“义归乎翰藻”。 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 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 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 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的再创作。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 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见 长;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不同的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 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 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 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沿着《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道路,《红楼梦》 问世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 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的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而外国的小说起源只有一个,即 神话传说。 B.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问的界限有明确的划分。 C.最初的小说,它们是历史而不是创作。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史书上却把它归 于帝王“起居注”一类。 D.我国真正的小说是进入唐代之后才有的事。 6.以下关于小说发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 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志”是记录的意思,是一种创作
B.唐代小说被后人称为唐传奇,是小说成熟的标志,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和讲 求文采上。 C.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后来的历史小说 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D.明清时期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再发展而达到高峰,代表作《金瓶梅》写平凡人和生活 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开创意义,《红楼梦》就是沿着《金瓶梅》开辟的现实主义道路走到了一个辉煌的顶 点。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代萧统在《文选》中给文学的定义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事出于沉思” 即富于想象、虚构,“义归乎翰藻”即讲求文采。 B.唐代应运而生的传奇小说,已脱离了历史领域,其代表作是陈鸿写的《长恨歌传》和白 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 C.话本小说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跃的 人物性格见长的经过文人加工进行再创作的专供人阅读的小说 D.萧统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小说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保民而王 《孟子·梁惠王上》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 “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 “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 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 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 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一一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 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 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 3 - B.唐代小说被后人称为唐传奇,是小说成熟的标志,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和讲 求文采上。 C.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后来的历史小说 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D.明清时期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再发展而达到高峰,代表作《金瓶梅》写平凡人和生活 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开创意义,《红楼梦》就是沿着《金瓶梅》开辟的现实主义道路走到了一个辉煌的顶 点。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梁代萧统在《文选》中给文学的定义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事出于沉思” 即富于想象、虚构,“义归乎翰藻”即讲求文采。 B.唐代应运而生的传奇小说,已脱离了历史领域,其代表作是陈鸿写的《长恨歌传》和白 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 C.话本小说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跃的 人物性格见长的经过文人加工进行再创作的专供人阅读的小说.。 D.萧统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小说等。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保民而王 《孟子·梁惠王上》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 “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 “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 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 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 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 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 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 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 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B.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C.吾何爱一牛 爱:吝啬 D.刑于寡妻 刑:惩罚 9.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盂子“推恩”主张的一组是()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是心足以王矣。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④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⑤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⑥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D.②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 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B.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 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C.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说明王道并不难 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D.孟子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顺着对方的思路来谈话。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写作上比较曲 折委婉,层层深入,而且说理既逻辑严密,又注意形象生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3分) 翻译: (2)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3分) 翻译: (3)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4 翻译 1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柳
- 4 -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 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 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B.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C.吾何爱.一牛 爱:吝啬 D.刑.于寡妻 刑:惩罚 9.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子“推恩”主张的一组是( )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是心足以王矣。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④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⑤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⑥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②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 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B.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 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C.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说明王道并不难, 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D.孟子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顺着对方的思路来谈话。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写作上比较曲 折委婉,层层深入,而且说理既逻辑严密,又注意形象生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120 分) 四.(23 分) 1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3 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3 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4 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①这首诗一、二句用什么技法写柳树,写出了什么形象?(4分) 答: ②“不知”一词,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请鉴赏(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和文学常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哉!(李白《蜀道难》)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 暮成雪。(李白《将( qIang)进酒》) ③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以笔为刀,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 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鲁迅创作《 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2)①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②奥地利小说家 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祖师,《变形记》是他的代表作品之 五、(22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17题。 黄仁宇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 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 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 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 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 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 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 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而且“老羸 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这样的话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 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 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 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 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 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 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重视。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 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厚葬颜渊:又 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
- 5 -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①这首诗一、二句用什么技法写柳树,写出了什么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知”一词,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请鉴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和文学常识。(两题任选一题)(5 分) (1)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哉!(李白《蜀道难》)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 暮成雪。(李白《将(qiāng)进酒》) ③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以笔为刀,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 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鲁迅创作《___________》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2)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②奥地利小说家__________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祖师,《变形记》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五、(22 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14--17 题。 孔 孟 黄仁宇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 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 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 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 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 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 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 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而且“老羸 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这样的话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中,“仁”字出现了 66 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 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 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 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 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 70 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 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 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重视。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 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厚葬颜渊;又 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