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6月1日09:00-11:30】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教师用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丨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 自己的姓名、 考生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书写在答题纸上。 2.第、Ⅱ卷选择题答案确定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3.作答时,主观题的答案一律书写在答案纸规定的范围之内,超出范围或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守德”如何不再难? 最近,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吉林长春一家小馄 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 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顾客自觉"天下无贼”,使人感到暖流涌动。 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场景、佛山ˆ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颇觉寒 意袭来。 其实,在冰火两重天"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道德两难问题。当道 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埋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岀被诬陷的司法代 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 撞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攀升,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集 束炸弹轰击传统道德理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 这确实是橫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现实问题的″题眼”,才
绝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6 月 1 日 09:00—11:30】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教师用卷)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 自己的姓名、 考生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书写在答题纸上。 2.第Ⅰ、Ⅱ卷选择题答案确定后,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3.作答时,主观题的答案一律书写在答案纸规定的范围之内,超出范围或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第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守德”如何不再难? 最近,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吉林长春一家小馄 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 郑州卖馒头的老太 7 年“无人售馍”,顾客自觉“天下无贼”,使人感到暖流涌动。 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场景、佛山“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颇觉寒 意袭来。 其实,在“冰火两重天”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道德两难”问题。当道 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埋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 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 撞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攀升,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集 束炸弹轰击传统道德理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 这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
能找到破解的钥匙。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却用信任、 爱心等朴素的情怀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 乏道德良知与勇气,个体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 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如果社会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恶 果,那么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道 德两难″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岀了迫切的课题: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 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破解"道德两难的现 实路径,也是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 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这就需要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 别让常理推定淹没道德情理;需要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 染;需要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而抛开自己去做道德评判。只有 这些成为常态,才能走出"道德两难的困境;只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 道德,才能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让俩两难变成受助者获益、道 德受鼓舞的“两全” “道德两难″的存在,也在提醒我们,当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的堤岸,对道德 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决不能让道德“亡羊”了才想起补牢”,“积重了才想起 雕难返”。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深入探究道德问题的演化轨迹,照亮其曲折路途, 疗治其存在病症以抓经济搞改革那样的干劲脚踏实地致力于精神家园的建设, 这样才能创造出与时代梦想相辉映的道德成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能找到破解的钥匙。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却用信任、 爱心等朴素的情怀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 乏道德良知与勇气,个体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 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如果社会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恶 果,那么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道 德两难”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迫切的课题: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 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破解“道德两难”的现 实路径,也是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 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这就需要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 别让常理推定淹没道德情理;需要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 染;需要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而抛开自己去做道德评判。只有 这些成为常态,才能走出“道德两难”的困境;只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 道德,才能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让“两难”变成受助者获益、道 德受鼓舞的“两全”。 “道德两难”的存在,也在提醒我们,当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的堤岸,对道德 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决不能让道德“亡羊”了才想起“补牢”,“积重”了才想起 “难返”。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深入探究道德问题的演化轨迹,照亮其曲折路途, 疗治其存在病症,以抓经济搞改革那样的干劲,脚踏实地致力于精神家园的建设, 这样才能创造出与时代梦想相辉映的道德成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1.下列事件中出现的“道德两难"困境没有被突破的一项是()(3分) A.一方面,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有经济损失;一方面乞讨老 人食不果腹,令人同情。爱心让老板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 B.一方面,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一方面,顾客自觉“天 下无贼”,无人“顺手牵羊〃。信任让彼此倍觉温暖。 C.一方面,倒地老人着实可怜,应当出手相帮;一方面,见义勇为可能付 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扶老人″这样简单的事竟要纠结、躲避 D.一方面,18名路人对车轮下的“小悦悦〃视而不见〃;一方面,拾荒老人 陈贤妹,出手相帮。朴素的情怀,简单的举动,令众人羞愧。 答案:c。(“扶老人’这样简单的事竟要纠结、躲避”,正说明人们意识到 道德两难”的困境,而不是解决了它。 2.下列关于解决“道德两难〃困境的措施,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法律在关键时刻应站在善良这一边,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人 们做出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B.减少行善的恶果对社会心理的消极甚至负面暗示,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 代价和成本,让人们敢于行善 C.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道德情理淹没常理推定;媒体坚守社会道义, 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负面事件的不良影响 D.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去做道德评判;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 复和维护道德,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 答案:C。(“别让道德情理淹没常理推定”曲解文意,应为“别让常理推定 淹没道德情理”。<注:此处主要指“彭宇案”的判决>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道德领域的"冰火两重天”是现象,“道德两难”是其本质,经济攀升、社 会急剧变迁是其根源,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是当务之急 B.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路 人不救“小悦悦″便是例证。这是造成“道德两难″困境的原因。 C.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所以,只 有社会才有力量让“两难”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两全”。 D.“道德两难”的存在,提醒我们,在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堤岸的时代,不 能当着道德问题“积重”了才想去解决,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 答案:D。(见文章结尾。A,说“经济攀升、社会急剧变迁是其根源”缺乏 依据也不合事理;B,因果倒置,“道德困境”是造成“见死不救”的原因;0, 说“只有社会才有力量”解决“道德两难”的问题,过于绝对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 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岀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 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 关被系,恢独曒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
1.下列事件中出现的“道德两难”困境没有被突破的一项是( )(3 分) A.一方面,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有经济损失;一方面乞讨老 人食不果腹,令人同情。爱心让老板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 B.一方面,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 年“无人售馍”;一方面,顾客自觉“天 下无贼”,无人“顺手牵羊”。信任让彼此倍觉温暖。 C.一方面,倒地老人着实可怜,应当出手相帮;一方面,见义勇为可能付 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扶老人”这样简单的事竟要纠结、躲避。 D.一方面,18 名路人对车轮下的“小悦悦”“视而不见”;一方面,拾荒老人 陈贤妹,出手相帮。朴素的情怀,简单的举动,令众人羞愧。 答案:C。(“‘扶老人’这样简单的事竟要纠结、躲避”,正说明人们意识到 “道德两难”的困境,而不是解决了它。) 2.下列关于解决“道德两难”困境的措施,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法律在关键时刻应站在善良这一边,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人 们做出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B.减少行善的恶果对社会心理的消极甚至负面暗示,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 代价和成本,让人们敢于行善。 C.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道德情理淹没常理推定;媒体坚守社会道义, 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负面事件的不良影响。 D.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去做道德评判;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 复和维护道德,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 答案:C。(“别让道德情理淹没常理推定”曲解文意,应为“别让常理推定 淹没道德情理”。<注:此处主要指“彭宇案”的判决>)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道德领域的“冰火两重天”是现象,“道德两难”是其本质,经济攀升、社 会急剧变迁是其根源,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是当务之急。 B.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路 人不救“小悦悦”便是例证。这是造成“道德两难”困境的原因。 C.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所以,只 有社会才有力量让“两难”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两全”。 D.“道德两难”的存在,提醒我们,在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堤岸的时代,不 能当着道德问题“积重”了才想去解决,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 答案:D。(见文章结尾。A,说“经济攀升、社会急剧变迁是其根源”缺乏 依据也不合事理;B,因果倒置,“道德困境”是造成“见死不救”的原因;C, 说“只有社会才有力量”解决“道德两难”的问题,过于绝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 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 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 关被系,恢独曒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
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 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 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 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 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 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 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 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 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 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 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蘰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 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得罪于令,收将杀之 收:拘禁 B.恢谢不与通 谢:感谢怜悯 C.诸公多其行,连辟之 多:称赞 D.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 矜: 答案:B(谢,谢绝。) 5.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耿介”性格的一组 )(3分) ①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曒然不污于法 ②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③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④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⑤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 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 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 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 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 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 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 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 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 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 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 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得罪于令,收.将杀之 收:拘禁 B.恢谢.不与通 谢:感谢怜悯 C.诸公多.其行,连辟之 多:称赞 D.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 矜: 答案:B(谢,谢绝。) 5.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耿介”性格的一组( )( 3 分) ①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曒然不污于法 ②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③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④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⑤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⑥弟子繚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②⑤ 答案:D(此题可用排除法,首先排除第③句,第③句讲的是宴宪兄弟的行 为,不能说明乐恢的性格。从0、D里面选,可以排除第⑥句,“(死后)穿丧服 哀丧的弟子有几百人,广大百姓非常悲痛”不能直接表现他的耿介。故选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 他的行为让县令动了恻隐之心,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 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C.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 窦宪兄弟放纵,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故不与他们交往。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 劾。乐恢还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 反而被迫害而死 答案:G(第三段,由“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可知,选项G“乐恢 恨他们不依附自己”理解有误,意思说反了) 7.把材料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5分) 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 界)人物交往。 (得分点:“为”“之”“交”,省略句的翻译。) (2)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5分 后来(他)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 有乐恢为他奔丧守孝。 (得分点:“仕”,“坐”“诛”“莫”“独”“奔丧行服”。)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 兄弟。 8.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5分)
⑥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②⑤ 答案:D(此题可用排除法,首先排除第③句,第③句讲的是窦宪兄弟的行 为,不能说明乐恢的性格。从 C、D 里面选,可以排除第⑥句,“(死后)穿丧服 哀丧的弟子有几百人,广大百姓非常悲痛”不能直接表现他的耿介。故选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 他的行为让县令动了恻隐之心,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 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C.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 窦宪兄弟放纵,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故不与他们交往。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 劾。乐恢还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 反而被迫害而死。 答案:C(第三段,由“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可知,选项 C“乐恢 恨他们不依附自己”理解有误,意思说反了。) 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5 分) 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 界)人物交往。 (得分点:“为”“之”“交”,省略句的翻译。) (2)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5 分) 后来(他)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 有乐恢为他奔丧守孝。 (得分点:“仕”,“坐”“诛”“莫”“独”“奔丧行服”。)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 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 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 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 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 兄弟。 8.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