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卡尔·马克思 着社会生产过程的极不相同的发展阶段。”(《资本论》第1卷) 剩余价值 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货币就变为资本。商品流通的公 式是T(商品)—(货币)—T(商品),这就是说,卖出一种商品 是为了买进另一种商品。相反,资本的一般公式是具货币)—T (商品)——n(货币),这就是说,为卖(加上利润)而买。马克思把 投入周转的货币的原有价值的这种增殖额叫做剩余价值。货币在 资本主义周转中的这种“增殖”,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正是这种“增 殖”使货币变为资本,即变为一种特别的、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 关系。剩余价值不能从商品流通中产生,因为商品流通只不过是 等价物的交换;也不能从加价中产生,因为买主和卖主间的盈亏必 会抵销,并且这里所谈的正是大量的、平均的、社会的现象,而不是 个别的现象。为要获得剩余价值,“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在市场上找 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泉源的独特属 性”,它的使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的创造过程。这种商品确是有的, 这就是人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则创造价值。 货币所有者按劳动力的价值购买劳动力,而劳动力的价值,和其他 任何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即由工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费用的价值)决定的。货币所有者购 买了劳动力,就有权使用劳动力,即强迫他整天做工,譬如说做十 二小时的工。其实工人在六小时内(“必要”劳动时间)就能创造出 补偿其生活费用的产品,而在其余六小时内(“剩余”劳动时间)则 创造资本家不付报酬的“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因此,从生产过 程看来,必须把资本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耗费在生产资料(机 器、劳动工具、原料等等)上面的不变资本,它的价值(一下子或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 17 部分一部分)不变地转到成品上去;另一部分是耗费在劳动力上面 的可变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并不是不变的,而是在劳动过程中 增殖起来,因为它创造出剩余价值。因此,为要说明资本对劳动力 的剥削程度,不应当把剩余价值同全部资本相比较,而只应当同可 变资本相比较。这种比率,马克思称做剩余价值率,按上述例子来 看,就是6/6,即100% 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是:第一、在一般商品生产发展到比较高 的水平时,一部分人手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货币;第二、存在两种 意义上“自由的”工人,一方面他们出卖劳动力不受任何拘束或限 制,另一方面他们脱离土地和脱离任何生产资料,这是无产业的工 人,是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工人“无产者”。 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基本方法:延长工作日(“绝对剩余 价值”)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分析第 种方法时,描绘了工人阶级要求缩短工作日的斗争、政府为延长工 作目(十四至十七世纪)和缩短工作日(十九世纪的工厂立法)而进 行干预的情景。《资本论》问世后世界一切文明国家的工人运动史, 提供了成千成万件表明这种情景的新事实。 马克思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时,考察了资本主义提高劳 动生产率的三个基本历史阶段:(1)简单协作;(2)分工和工场手 工业;(3)机器和大工业。马克思在这里是如何深刻地揭露了资 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特征,就从对俄国的所谓“手工业”的考察提供 了说明这三个阶段的前两个阶段的极丰富的材料这一点也可以看 出。马克思在1867年所描写的大机器工业的革命作用,从那时到 现在这半个世纪以来,在许多“新”国家(俄国、日本等等)里都显示 出来了。 其次,马克思对资本积累的分析是极其重要的和新颖的
列宁:卡尔·马克思 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变为资本,不是把它用来满足资本 家的个人需要或奢欲,而是投入新的生产。马克思指出所有先前 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从亚当·斯密起)的一个错误,在于认为变成 资本的全部剩余价值都用作可变资本。事实上,剩余价值分为生 产资料和可变资本。在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过程 中,不变资本部分(在全部资本中)比可变资本部分增长得较快的 事实,有巨大的意义。 资本积累加速机器对工人的排挤,在一极造成富有,在另一极 造成贫困,因而产生所谓“劳动后备军”,即工人“相对过剩”或“资 本主义的人口过剩”,其表现形式极其纷繁,使资本有可能异常迅 速地扩大生产。这种可能性加上信用制度及生产资料方面的资本 积累就给了我们一把了解生产过剩危机的钥匙,这种危机在资本 主义国家里总是周期性地发生,起初平均每隔十年一次,后来相隔 的时间则比较长,比较不定。必须把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资本积累 和所谓原始积累区别开。原始积累就是强使劳动者同生产资料分 离,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霸占村社土地,实行殖民制度、国债制 度、保护关税制度等等。“原始积累”在一极造成“自由的”无产者, 在另一极造成货币所有者即资本家。 马克思曾用下面的一段名言说明“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 势”:“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 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私有者〈农 民和手工业者>靠自已劳动挣得的私有制,即以各个独立劳动者 与其劳动工具和劳动资料相结合为基础的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 有制,即以剥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劳动力为基础的私有制 所排挤 现在要剥夺的已经不是独立经营的劳动者,而是剥 削许多工人的资本家了。这种剥夺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 在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的集中进行的。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 资本家。随着这种集中或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规模 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 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 能集体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劳动的 生产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 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 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 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构所训练 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的垄断成了 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 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 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资本论》第1卷) 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的 分析,也是极其重要的和新颖的。马克思在这里考察的也不是个 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不是社会经济的零星部分,而是全部社会 经济的总和。马克思纠正古典经济学家的上述错误,而将全部社 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即(I)生产资料的生产和(Ⅱ)消费品的 生产,并通过他所列举的数字例证来详细考察社会总资本在实现 原有规模的再生产和实行积累时的周转情形。在《资本论》第三卷 里,解决了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平均利润率的问题。马克思 把经济学推进了一大步,这表现在他是根据普遍的经济现象、根据 全部社会经济来分析问题,而不是象庸俗政治经济学或现代的“边 际效用论”那样,往往只限于分析个别偶然现象或竞争的表面现 象。马克思先分析了剩余价值的来源,然后考察剩余价值分为利
列宁:卡尔·马克恩 润、利息和地租的情况。利润是剩余价值和投入企业的全部资本 之比。“有机构成高的”资本(即不变资本超过可变资本的数额高 于社会平均数)所提供的利润率,低于平均利润率。而“有机构成 低的”资本所提供的利润率,则高于平均利润率。资本间的竞争, 资本从一个部门自由地转入另一个部门,使上述两种情况下的利 润率趋向平均。一个社会的全部商品价值总量是与商品价格总和 相等的,但由于竞争的影响,在个别企业和个别生产部门内,商品 不是按它的价值,而是按等于所耗费的资本加平均利润的生产的 价格(或生产价格)出卖的。 这样,价格离开价值和利润平均化这个众所周知的、无可置辩 的事实,就为马克思根据价值规律充分说明了,因为一切商品的价 值总量是与价格总和相等的。然而价值(社会的)转化为价格(个 别的),不是经过简单的直接的道路,而是经过极其复杂的道路,因 为很自然,在只有通过市场才能把各个分散的商品生产者联系起 来的社会内,规律性只能表现为平均的社会的、普遍的规律性,至 于个别偏差情形则会相互抵销。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示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长得较快 既然产生剩余价值的只是可变资本所以利润率(剩余价值和全部 资本之比,不只是和可变资本之比)就有下降的趋势。马克思详细 分析了这一趋势和掩盖或阻碍这一趋势的许多情况。现在我们不 去转述《资本论》第三卷中专论高利贷资本、商业资本和货币资本 等饶有兴趣的章节,只谈最主要的:地租论。在资本主义国家中 土地全被各个业主占有,面积有限所以农产品的生产价格不是取 决于中等地的生产费用,而是取决于劣等地的生产费用,不是取决 于产品运往市场的中等条件,而是取决于产品运往市场的劣等条 件。这种生产价格与优等地(或优等条件下)的生产价格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