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学说 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 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 形式。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 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 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 冲突中去解释”…“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 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 代。”(参看马克思1866年7月7日给恩格斯的信中的简短表述: “我们的关于生产资料决定劳动组织的理论”。) 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更确切地说,彻底发挥唯物主义,即 把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现象,就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 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 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 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 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 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 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 学至多是积累了片断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 的个别方面。马克思主义则指出了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发 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径,因为它考察了一切 矛盾趋向的总和,并把这些趋向归结为可以确切判明的社会各阶 级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排除了人们选择某一“主导”思想或解释这 个思想时所抱的主观主义和武断态度,揭示了物质生产力的状况 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源。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人们即人民群众的动机由什么决定,各种矛盾思想或意向间的
列宁:卡尔·马克思 冲突由什么引起,一切人类社会中所有这些冲突的总和究竟怎样, 造成人们全部历史活动基础的客观物质生活生产条件究竟怎样 这些条件的发展规律又是怎样,—马克思对这一切都注意到了, 并指出以科学态度研究历史的途径,即把历史当做一个十分复杂 并充满矛盾但毕竟是有规律的统一过程来研究的途径。 个社会中一部分人的意向同另一部分人的意向相抵触,社 会生活充满着矛盾,历史告诉我们,各民族之间、各社会之间以及 各民族、各社会内部经常进行斗争,此外还有革命时期和反动时 期、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停滞时期和迅速发展时期或衰落时期的 不断更换,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 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 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只有把某一社会或某几 个社会的全体成员的意向的总和加以研究,才能对这些意向的结 果作出科学的判断。其所以有各种矛盾的意向,是因为每个社会 所分成的各阶级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条件不同。马克思在《共产党 宣言》中写道:“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恩格斯后来补充说 明,原始公社的历史除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 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 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抗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 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 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从灭亡的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出来的现 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矛盾。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 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但是,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 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矛盾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
马克思的学说 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 无产阶级。”从法国大革命时起,欧洲许多国家的历史非常明显地 揭示出事变的这种真实内幕,即阶级斗争。法国复辟时代就有一 些历史学家(梯叶里、基佐、米涅、梯也尔)在总结当时的事变时,不 能不承认阶级斗争是了解全部法国历史的钥匙。现今这个时代 即资产阶级取得完全胜利、设立代议机关、实行广泛的(甚至是普 遍的)选举制、创办深入群众的廉价的日报等等的时代,势力强大 的、范围不断扩大的工人联合会和企业主联合会等等出现的时代, 更加清楚地(虽然有时是用很片面的、“和平的”、“宪政的”形式)表 明阶级斗争是事变的推动力。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中有一段话 表明,马克思怎样要求社会科学用客观态度去分析现代社会中每 个阶级所处的地位,并且同对每个阶级的发展条件的分析结合起 来。这段话就是:“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 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 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中间等级,即 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 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生存以免于灭亡。所以,他们不是革命 的,而是保守的。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是反动的,因为他们力图使 历史的车轮倒转。如果说他们是革命的,那是鉴于他们行将转入 无产阶级的队伍,这样,他们就不是维护他们目前的利益,而是维 护他们将来的利益,他们就离开自己原来的立场而站到无产阶级 的立场上来。”在许多历史著作(见参考书目)中,马克思提供了用 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历史、分析每个阶级以至每个阶级内部各个集 团或阶层所处地位的光辉而深刻的范例,透彻地指明为什么和怎 么“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我们上面摘录的那段话清楚地 说明,马克思为了估计历史发展的全部合力分析了社会关系以及
列宁;卡尔·马克思 从一个阶级到另一个阶级、从过去到将来的许多过渡阶段的复杂 情景。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就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 证明和运用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写道:“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 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研究 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没落,就是马克思 的经济学说的内容。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所 以马克思的分析就从商品的分析着手。 价值 商品是这样一种物,一方面,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另方 面,它能用来交换别种物。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交换价 值(或简称价值)首先是一定量的一种使用价值同一定量的另一种 使用价值相交换的关系或比例。每天的经验都向我们表明,这种 重复亿万次的交换,使得千差万别的不能相比的使用价值经常彼 此相等。在一定社会关系体系内经常彼此相等的这些不同物之间, 究竟有什么共同的东西呢?它们之间的共同的东西就是它们都是 劳动产品。人们在交换产品时,使各种不同的劳动相等。商品生 产是一种社会关系体系,在这种社会关系体系下各个生产者制造 各种各样的产品(社会分工),而所有这些产品在交换中彼此相等。 因此,一切商品的共同东西,并不是某一生产部门的具体劳动,并 不是某种形态的劳动,而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一般的人类劳动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 某一社会内表现于所有商品价值总额中的全部劳动力,都是同 人类劳动力亿万次的交换事实都证明这一点。因此,每个单个商 品只表现某一部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量 决定,或者说,由生产某种商品,即某种使用价值所消耗的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决定。“人们在交换中使他们的各种产品彼此相等,也 就使他们的各种劳动彼此相等。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 们这样做了。”一位旧经济学家说过,价值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关 系。他只是还应当补充一句:被物外壳掩盖着的关系。只有从某个 定的历史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来看,并且从表现在重 复亿万次的大量交换现象中的关系体系来看,才能了解什么是价 值。“作为价值,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马克思仔 细分析了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以后,就进而分析价值形式 和货币。这里马克思提出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货币的价值形式的 起源,研究交换发展的历史过程,从单个的偶然的交换行为起(“简 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定量的一种商品同一定量的 另一种商品交换),直到一般价值形式,即几种不同的商品同一种 固定的商品交换以至货币的价值形式,这时金便成为这种固定的 商品,即一般等价物。货币是交换和商品生产发展的最高产物,它 把私人劳动的社会性、各个生产者通过市场所发生的社会联系遮 蔽和掩盖起来。马克思极其详细地分析了货币的各种职能,而且 在这里(如同在《资本论》的前几章中一样)也特别应当指出,这里 所作的抽象的有时好象是纯粹演绎式的叙述实际上是再现了交 换和商品生产发展史的大量实际材料。“货币是以商品交换的 定发展高度为前提的。货币的各种形式—如单纯的商品等价 物,或者沆通手段,或者支付手段贮藏货币和世界货币—一按照 其中这种或那种职能的不同作用范围和相对占优势的情况,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