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卡尔·马克思 尔巴哈的弱点仅仅在于他的唯物主义不够彻底,不够全面。马克 思认为费尔巴哈的“划时代的”世界历史作用,就在于他坚决同黑 格尔的唯心主义决裂,宜扬了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早“在十八 世纪特别是在法国,不仅是反对现存政治制度的斗争,同时是反对 宗教和神学的斗争,而且还是…反对一切形而上学《意即与“清 醒的哲学”相反的“醉熏熏的思辨》……的斗争”(《遗著》中的《神 圣家族》。马克思写道:“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 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创造 者、创立者……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 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资本论》第 卷第二版跋)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见该书,马克思看过该书 的手稿)中完全以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为依据,并阐明这个哲 学,他写道:“…”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 质性,这种物质性……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艰巨的发展 来证明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 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或没有物质的运动…如果要问 究竞什么是思维和认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末就会发现,它们 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 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不言而喻,人脑的产物,归根 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相 适应的。”“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就是说,在他看来,我们头脑中的 思想不是现实的事物和过程的多少抽象的反映< Abbild,意即 映象,恩格斯有时还称为“印象”>,相反地,在他看来,事物及其发 展是在世界出现以前已经在某个地方存在着的某种观念的反映。” 弗·恩格斯在叙述自已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看法的《路德 维希·费尔巴哈》①一书中(此书付排前,恩格斯重新阅读了他和
马克思的学说 马克思于1844-1845年写的论述黑格尔、费尔巴哈和唯物主义历 史观的原稿)写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 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两者孰先孰后的 问题;是精神先于自然界,还是自然界先于精神……哲学家依照 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先于自 然界,/从而归根到底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 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在其他任 何意义上运用哲学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概念都只能造 成混乱。马克思不但坚决驳斥了始终这样或那样地同宗教相连的、 唯心主义,而且坚决驳斥了现时特别流行的休谟观点和康德观点 形形色色的不可知论批判主义和实证论,认为这类哲学是对唯心 主义的一种“反动的”让步,至多是“把当众逐出的唯物主义羞答答 地从后门放进来”。关于这个问题,除上面已指出的马克思和恩格 斯的著作以外,还可参看1868年12月12日马克思给恩格斯的 信。在这封信中,马克思指出著名博物学家托·赫胥黎说过的比 通常“较为唯物主义的”言论,及其认为“当我们真正观察和思考的 时候,我们永远也不能离开唯物主义立场”的说法,而同时又斥责 赫胥黎留下了逃往不可知论和休谟主义去的“后路”。特别应当指 出马克思对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的观点。“必然在它没有被认识的 时候是窜目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恩格斯《反杜林论》),这也 就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承认必然向自由的辩证转化(也同 尚未认识但可以认识的“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转化或“物的本 质”向“现象”转化一样)。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包括费尔巴哈的唯 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尤其是毕希纳、福格特、摩莱肖特的 ①指《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本选集第4卷第210-254 页)。—編者注
列宁:卡尔·马克思 庸俗”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1)这种唯物主义“主要是机械 的”唯物主义,它没有考虑到化学和生物学(现时还应加上物质电 理论)的最新发展;(2)旧唯物主义是非历史的、非辩证的(是反辩 证法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它没有彻底而全面地遵循发展观; (3)旧唯物主义者抽象地了解“人的本质”,而不是把它了解为 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他们只是 解释”世界,但是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也就是说,他们不了解“革 命实践活动”的意义。 辩证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黑格尔辩证法这个最全面、最富有内 容、最深刻的发展学说,是德国古典哲学最大的成果。他们认为, 其他一切关于发展原理、进化原理的说法,都是片面的、内容贫乏 的,都是把自然界和社会的实际发展过程(往往伴有飞跃、剧变和 革命)弄得残缺不全。“当时几乎只有我和马克思两人决心拯救自 觉的辩证法〈使其不致与包括黑格尔主义在内的唯心主义同被粉 碎〉,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界是辩证法的证物 并且正是现代自然科学表明这种证物异常丰富《这是在镭、电子和 元素转化等等发现以前写的呵!>,每天都提供大量材料,证明自然 界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 恩格斯写道:“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由一成 不变的事物构成的,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 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 的不断变化中,—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从黑格尔以来,已经如 此深入一般人的意识,以致它在这种一般形式中未必会遭到反对 了。但是,口头上承认这个思想是一回事,把这个思想运用于每
马克思的学说 个个别场合和每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又是一回事。”“在辩证哲学看 来,不存在任何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 切事物都带有必然灭亡的迹象;在它面前,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 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任何东西都是站不住脚的 它本身也不过是这一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而已。”因此, 在马克思看来,辩证法是一门“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 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接受并发展了黑格尔哲学中这一革命的方面。辩证唯 物主义“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以往的哲学只 留下了“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而辩 证法,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同样也根据黑格尔的看法,其本身包括 现时所谓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同样应当历史地观察自己的对象, 研究并概括认识的起源和发展即从不知到知的转化。 现时,发展观念,进化观念,几乎完全深入社会的意识,但不是 通过黑格尔哲学,而是通过另外的道路。可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依 据黑格尔哲学所表述的这个观念,要比流行的进化观念全面得多, 内容丰富得多。发展似乎是重复以往的阶段但那是另一种重复 是在更高基础上的重复(“否定的否定”),发展是按所谓螺旋式而 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发展是飞跃式的、剧变的、革命的;渐进过 程的中断”;量到质的转化;对某一物体、或在某一现象范围内或在 某个社会内部发生作用的各种力量和趋势的矛盾或冲突造成发展 的内因;每种现象的一切方面(而历史不断揭示出新的方面),都是 互相依存的,彼此有极其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形成统一的、有 规律的世界运动过程,这就是辩证法这一内容更丰富的(比通 常的)发展学说的几个特点。(参看马克思1868年1月8日给恩 格斯的信,其中嘲笑施泰因的“死板的三分法”,认为把三分法同唯
列宁:卡尔·马克思 物主义辩证法混为一谈是荒谬的。) 唯物主义历史观 克思认识到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不完备性和片面性,因 此确信必须“使关于社会的科学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 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既然唯物主义总是用存在解释意识而不 是相反,那末要把唯物主义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就要用社会存在 来解释社会意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说道:“工艺学会揭 示出人类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类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类 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序言中,对运用到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 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如下的周密说明: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 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 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 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 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 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 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 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 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 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 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 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 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