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2013年元月28日上 午9:00-11:30 本试卷共8页。全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孝悌 睇视 凝神谛听 瓜熟蒂落 B.劲头 痉挛 不胫而走 大相径庭 C.舐犊 吞噬 有恃无恐 嗜酒如命 D.韧性 妊娠 壁立千仞 玉润珠圆 C(A.“悌”读t,其他读d;B.“劲”读jn,其他读jng;C.都读sh;D.“润” 读rn,其他读re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气概 凑合 不孚众望 真知灼见 B.坐落 撕杀 尾大不掉 无上荣光 C.针砭 精典 曲意逢迎 寥若晨星 D.青睐 博弈 群贤必至 老羞成怒 A(B撕-厮;C精经;D必一毕) 3.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关于人生的意义的讨论 在我们的周围。很多说法,由于熟悉 和重复,已让我们从 滑到了厌烦。可是,这不是问题的真谛 真谛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 他多么正确 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 A.充盈见怪不惊尽管只要 B.充盈漠不关心尽管如 果 C.充斥漠不关心无论如果 D.充斥见怪不惊无论只 要 C(“充斥”与“充盈”都有“充满”的意思,但“充斥”含厌恶意,符合语境。 漠不关心”指形容对事物一点也不关心;“见怪不惊”指奇怪的事看多了 就不觉得奇怪。“无论”表示在任何情况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尽管”表示姑 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还是”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 应。“如果”表示假设关系,“只要”表示条件关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京广高铁北京至郑州段的开通运营及全线的贯通,对于缓解京广铁路通道运 输能力紧张局面,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短沿线城市间时空距离,均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人社部专家表示,要积极探索和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 实行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双轨制导致的养老金待遇不公 平 C.为积极增强进口,满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及消费需求,明年中国将对780多 种进口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年度进口暂定税率。 D.结束瑞典之行回国后的莫言保持一贯的低调,近期又消失在公众视野之中, 但是围绕着他的话题却仍然没有消停的迹象
湖北省黄冈市 2013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 2013 年元月 28 日上 午 9:00-11:30 本试卷共 8 页。全卷共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 15 分,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孝悌 睇视 凝神谛听 瓜熟蒂落 B.劲头 痉挛 不胫而走 大相径庭 C.舐犊 吞噬 有恃无恐 嗜酒如命 D.韧性 妊娠 壁立千仞 玉润珠圆 C(A.“悌”读 tì,其他读 dì;B.“劲”读 jìn,其他读 jìng;C.都读 shì;D.“润” 读 rùn,其他读 rè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气概 凑合 不孚众望 真知灼见 B.坐落 撕杀 尾大不掉 无上荣光 C.针砭 精典 曲意逢迎 寥若晨星 D.青睐 博弈 群贤必至 老羞成怒 A (B 撕-厮;C 精-经;D 必-毕) 3.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关于人生的意义的讨论, 在我们的周围。很多说法,由于熟悉 和重复,已让我们从 滑到了厌烦。可是,这不是问题的真谛。 真谛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 他多么正确, 它 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 A.充盈 见怪不惊 尽管 只要 B.充盈 漠不关心 尽管 如 果 C.充斥 漠不关心 无论 如果 D.充斥 见怪不惊 无论 只 要 C(“充斥”与“充盈”都有“充满”的意思,但“充斥”含厌恶意,符合语境。 “漠不关心”指形容对事物一点也不关心;“见怪不惊”指奇怪的事看多了, 就不觉得奇怪。“无论”表示在任何情况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尽管”表示姑 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还是”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 应。“如果”表示假设关系,“只要”表示条件关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京广高铁北京至郑州段的开通运营及全线的贯通,对于缓解京广铁路通道运 输能力紧张局面,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短沿线城市间时空距离,均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人社部专家表示,要积极探索和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 实行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双轨制导致的养老金待遇不公 平。 C.为积极增强进口,满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及消费需求,明年中国将对 780 多 种进口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年度进口暂定税率。 D.结束瑞典之行回国后的莫言保持一贯的低调,近期又消失在公众视野之中, 但是围绕着他的话题却仍然没有消停的迹象
D(A语序不当,并列分句的顺序应为“对于缩短沿线城市间时空距离,缓解京 广铁路通道运输能力紧张局面,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B成分残缺,在 不公平”后加“问题”;C搭配不当,“增强”改为“增加”)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呐喊》是鲁迅1918至1922年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创作意图为描写 “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狂人日记》《孔乙己》 《药》《阿Q正传》都收在《呐喊》中。 B.《论语》是记载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是儒家 思想的经典著作,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C.小说《边城》中,船总的儿子大老天保特别善于泅水,他能够潜入水中,又 突然出现在鸭子面前抓住它,他就是在赛完龙舟并抓住水中的五只鸭子之后,在 河边认识了在那里等候爷爷的翠翠。 D.曹禺在《雷雨》中塑造了一个具有“雷雨式”性格的人物—一—繁漪。她对周 朴园表面上是屈从的,但内心里却充满了仇恨和反抗,作者着力描写了她因“环 境的窒息”而做出的“困兽的搏斗”。 C(善于泅水抓鸭子的是傩送,龙舟赛后和翠翠在河边认识的也是傩送。)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国学热中的大众心态 贾秀云 近年来,国学逐渐走热。国学热一方面表现为学者们对国学的热烈讨论,一时出 现百家争鸣的景象。国学热另一方面的表现是大众对国学的热情不断增加,从电 视里的国学节目广受众为何对国学充满热情?探讨国学热中的大众心态,对于更 好地促进国学研究颇有意义。而国学热中的大众心态,一些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国学囊括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精华,其中的许多内容涉及修身养性的方 法、为人处世的哲理、成就大业的路径等,反映了先哲们对人生的种种体悟,蕴 含着超越时空的智慧。这些智慧,对于现代人的生存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 义。由于历史原因,我们曾经对国学持否定态度,普通大众对国学比较陌生。但 随着学者们对国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国学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渴 望得到国学中所蕴含的智慧的滋养。 其次,大众对国学充满热情不只是因为国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还因为国学中 蕴含着传统美德。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一些领域道德失范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有的人精神世界空虚,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扭曲。道德领域的这些问题引起了大众对传统美德的关注和期待, 希望用传统的仁爱、宽容、知礼、孝敬等美德来纠正当下道德领域的一些偏差。 最后是对儒雅风度的向往。儒雅风度是中国传统社会对男子形象的重要审美要 求。男子不仅要相貌堂堂、威仪赫赫,而且要学识渊博、能力出众,品德高尚 谦和温润。关于女子,“窈窕淑女”则是一个理想形象。这种审美要求对于当下 的人们依然具有导向作用。比如,当今社会,企业家最不愿意听到的是“暴发户” 这个称号,而对“儒商”这样的评价都会欣然接受。人们相信,懂一点国学可以 培养自己的儒雅风度。这是大众对国学充满热情的重要原因 国学热中大众的这些心态,对于国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D(A 语序不当,并列分句的顺序应为“对于缩短沿线城市间时空距离,缓解京 广铁路通道运输能力紧张局面,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B 成分残缺,在 “不公平”后加“问题”;C 搭配不当,“增强”改为“增加”)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呐喊》是鲁迅 1918 至 1922 年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创作意图为描写 “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狂人日记》《孔乙己》 《药》《阿 Q 正传》都收在《呐喊》中。 B.《论语》是记载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是儒家 思想的经典著作,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它 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C.小说《边城》中,船总的儿子大老天保特别善于泅水,他能够潜入水中,又 突然出现在鸭子面前抓住它,他就是在赛完龙舟并抓住水中的五只鸭子之后,在 河边认识了在那里等候爷爷的翠翠。 D.曹禺在《雷雨》中塑造了一个具有“雷雨式”性格的人物——繁漪。她对周 朴园表面上是屈从的,但内心里却充满了仇恨和反抗,作者着力描写了她因“环 境的窒息”而做出的“困兽的搏斗”。 C(善于泅水抓鸭子的是傩送,龙舟赛后和翠翠在河边认识的也是傩送。)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国学热中的大众心态 贾秀云 近年来,国学逐渐走热。国学热一方面表现为学者们对国学的热烈讨论,一时出 现百家争鸣的景象。国学热另一方面的表现是大众对国学的热情不断增加,从电 视里的国学节目广受众为何对国学充满热情?探讨国学热中的大众心态,对于更 好地促进国学研究颇有意义。而国学热中的大众心态,一些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国学囊括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精华,其中的许多内容涉及修身养性的方 法、为人处世的哲理、成就大业的路径等,反映了先哲们对人生的种种体悟,蕴 含着超越时空的智慧。这些智慧,对于现代人的生存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 义。由于历史原因,我们曾经对国学持否定态度,普通大众对国学比较陌生。但 随着学者们对国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国学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渴 望得到国学中所蕴含的智慧的滋养。 其次,大众对国学充满热情不只是因为国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还因为国学中 蕴含着传统美德。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一些领域道德失范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有的人精神世界空虚,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扭曲。道德领域的这些问题引起了大众对传统美德的关注和期待, 希望用传统的仁爱、宽容、知礼、孝敬等美德来纠正当下道德领域的一些偏差。 最后是对儒雅风度的向往。儒雅风度是中国传统社会对男子形象的重要审美要 求。男子不仅要相貌堂堂、威仪赫赫,而且要学识渊博、能力出众,品德高尚、 谦和温润。关于女子,“窈窕淑女”则是一个理想形象。这种审美要求对于当下 的人们依然具有导向作用。比如,当今社会,企业家最不愿意听到的是“暴发户” 这个称号,而对“儒商”这样的评价都会欣然接受。人们相信,懂一点国学可以 培养自己的儒雅风度。这是大众对国学充满热情的重要原因。 国学热中大众的这些心态,对于国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国学研究应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唯有如此才能打开国学研究的新局面。 无论是对中华智慧的渴求,还是对传统美德的期待、对儒雅风度的向往,其实都 反映出当前大众的一种需求。国学能不能继续吸引大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 学能否满足大众的需求。如果国学研究不关注现实问题,不满足社会需求,不能 把国学与现实生活很好地联系起来,国学不可能长期热下去。对于国学研究,胡 适曾提出要“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思路,这对于当下 的国学研究仍然有启发。 另一方面,国学研究的成果应该更多走向大众。目前,国学热一个层面是在学术 圈,一个层面是在普通大众。这两个层面有沟通、有联系,但显然还不够,国学 研究的成果并没有很好地走向大众,致使国学热中出现一些乱象。国学研究的成 果要走向大众,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从事国学研究的学者要愿意并善于把自己的 研究成果介绍给大众。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不仅要给学术界看,还要给普通大众 看,应该追求学术性和普及性的统一。当然,要把研究成果普及给大众,还有 个“善于”的问题。在这方面,除了学者的努力,还需要相关部门的推动,这也 可以说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内容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下列关于原文前四个自然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国学博大精深,人们逐渐意识到其中所蕴含的先哲们的智慧的重要性, 对中华智慧的渴求,使得国学走热。 B.当前经济发展较快,但道德观念中的一些境遇令人困扰不安,这引起人们禁 不住开始关注传统道德,进而助推国学走热。 探讨当前人们对国学充满热情的原因,无疑可以对研究我国博大精深的国学 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D.中国传统社会注重个人形象的审美要求,而国学中的一些知识无疑可以培养 自己的儒雅风度,这是当前大众对国学充满热情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D(原文为“这是大众对国学充满热情的重要原因”,“重要原因”不等于“最 为重要的原因”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胡适提出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国学研究思 路实际上就是强调国学研究应该关照现实问题,国学与现实生活相互结合才能更 好地推动国学的良性持续发展 B.国学研究的成果要走向大众,不仅需要研究者把研究成果普及给大众,追求 学术性和普及性的统一,更需要相关部门的推动 C.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领域出现的道德精神层面上的失范,这使得当 前大众对以国学中的传统美德纠偏道德失范的期待变得强烈 D.当前国学的研究更多地还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而与普通大众之间的沟通与 联系还远远不够,导致国学热中出现了一些乱象 B(原文中两个方面是并列关系,而此处为递进关系,不符合原文意思)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乐于接受“儒商”的评价而不愿听到“暴发户”的称号,是中国传统社会对 个人形象作出重要审美要求这一观念的延续与体现。 B。无论是大众对国学的热情不断增加,还是学者们对国学的热烈讨论,都是推 动国学逐渐走热的原因
一方面,国学研究应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唯有如此才能打开国学研究的新局面。 无论是对中华智慧的渴求,还是对传统美德的期待、对儒雅风度的向往,其实都 反映出当前大众的一种需求。国学能不能继续吸引大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 学能否满足大众的需求。如果国学研究不关注现实问题,不满足社会需求,不能 把国学与现实生活很好地联系起来,国学不可能长期热下去。对于国学研究,胡 适曾提出要“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思路,这对于当下 的国学研究仍然有启发。 另一方面,国学研究的成果应该更多走向大众。目前,国学热一个层面是在学术 圈,一个层面是在普通大众。这两个层面有沟通、有联系,但显然还不够,国学 研究的成果并没有很好地走向大众,致使国学热中出现一些乱象。国学研究的成 果要走向大众,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从事国学研究的学者要愿意并善于把自己的 研究成果介绍给大众。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不仅要给学术界看,还要给普通大众 看,应该追求学术性和普及性的统一。当然,要把研究成果普及给大众,还有一 个“善于”的问题。在这方面,除了学者的努力,还需要相关部门的推动,这也 可以说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内容。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下列关于原文前四个自然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国学博大精深,人们逐渐意识到其中所蕴含的先哲们的智慧的重要性, 对中华智慧的渴求,使得国学走热。 B.当前经济发展较快,但道德观念中的一些境遇令人困扰不安,这引起人们禁 不住开始关注传统道德,进而助推国学走热。 C.探讨当前人们对国学充满热情的原因,无疑可以对研究我国博大精深的国学 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D.中国传统社会注重个人形象的审美要求,而国学中的一些知识无疑可以培养 自己的儒雅风度,这是当前大众对国学充满热情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D(原文为“这是大众对国学充满热情的重要原因”,“重要原因”不等于“最 为重要的原因”)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胡适提出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国学研究思 路实际上就是强调国学研究应该关照现实问题,国学与现实生活相互结合才能更 好地推动国学的良性持续发展。 B.国学研究的成果要走向大众,不仅需要研究者把研究成果普及给大众,追求 学术性和普及性的统一,更需要相关部门的推动。 C.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领域出现的道德精神层面上的失范,这使得当 前大众对以国学中的传统美德纠偏道德失范的期待变得强烈。 D.当前国学的研究更多地还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而与普通大众之间的沟通与 联系还远远不够,导致国学热中出现了一些乱象。 B(原文中两个方面是并列关系,而此处为递进关系,不符合原文意思)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于接受“儒商”的评价而不愿听到“暴发户”的称号,是中国传统社会对 个人形象作出重要审美要求这一观念的延续与体现。 B。无论是大众对国学的热情不断增加,还是学者们对国学的热烈讨论,都是推 动国学逐渐走热的原因
C.普通大众能够由对国学比较陌生到开始重新认识到国学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并渴望得到其中超越时空的智慧,这与学者们对国学的研究分不开 D.如果要打开国学研究的新局面,让国学热持续地热下去,那么国学的研究就 必须关注现实问题,就必须满足大众的需求 B(不是原因,而是国学逐渐走热的表现)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桑维翰论 【清】王夫之 谋国而贻天下之大患,斯为天下之罪人,而有差等焉。祸在一时之天下,则一时 之罪人,卢杞是也;祸及一代,则一代之罪人,李林甫是也;祸及万世,则 万世之罪人,自生民以来,唯桑维翰当之。 1]卢杞:字子良,唐滑州录昌(今河南滑县)人。以门荫入仕。德宗时,累官 至门下侍郎、同门中书下平章事。他忌能妒贤,陷害大臣,搜括财货,任意榜 棰,怨声载道。后贬死澧州。 [2]李林甫:唐宗室,权臣。开元中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为人阴柔狡 猾,为相十九年,厚结宦官、嫔妃,迎合玄宗意图,又排斥异己,使唐政日益 败坏,酿成“安史之乱”。 为国家出谋划策但给天下遗留下大祸患,这样的人是天下的罪人,但这样的人 是有等级的。祸患天下比较短的时间,就是短时间的罪人,卢杞就是这样的人 祸患殃及一代人的,就是一代人的罪人,李林甫就是;祸患殃及万代的,就是 万代罪人,自有人以来,只有桑维翰称得上是这样的人了 刘知远决策以劝石敬瑭之反,倚河山之险,恃士马之强,而知李从珂之浅顿, 无难摧拉,其计定矣。而维翰急请屈节以事契丹。敬瑭智劣胆虚,遽以其策, 称臣割地,授予夺之权于夷狄,知远争之而不胜。于是而生民之肝脑,五曾三 王之衣冠礼乐,驱以入于狂流。契丹弱,而女直乘之;女直弱,而蒙古乘之 贻祸无穷,人胥为夷。非敬瑭之始念也,维翰尸之也。 [3]刘知远:五代时沙陀人,世居太原,初从石敬瑭起兵。石敬瑭称帝,以功拜 中书令,封太原王。后契丹灭晋,乃即帝位,国号汉,为后汉高祖。石敬瑭: 即后晋高祖。后唐末,以军功封河东节度使。契丹南侵,石敬瑭为后唐末帝李 从珂所疑,惧诛,乃用桑维翰谋,引契丹兵灭后唐,称臣于契丹,并割燕云十 六州之地。 [4]李从珂:后唐末帝,为明宗养子。初以功封潞王,后自立。为石敬瑭借契丹 兵灭之。浅:浅薄软弱,粳,同“软 5]契丹:源于东胡,北魏时建国,五代初始强,改国号为辽。后被金所灭 [6]知远争之而不胜:以上史实见《资治通鉴后晋纪一》。王夫之《桑维翰论》 即据之而发。 [7]女直:即“女真”,古代少数民族名,五代时称女真,后属于辽,因避辽主 耶律宗真讳,改称女宜。后建立金朝,亡于蒙古。 [8]胥:相与,皆。 [9]尸:主 刘知远出谋划策来鼓励石敬瑭谋反,倚仗山河险要,依靠兵马强壮,并且知道 李从珂的浅薄、懦弱,势力不难推倒,这样的计谋就确定了。但桑维翰急切地 请求折节来侍奉契丹。石敬瑭智力低微、胆子很小,就急忙听从桑维翰的计策
C.普通大众能够由对国学比较陌生到开始重新认识到国学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并渴望得到其中超越时空的智慧,这与学者们对国学的研究分不开。 D.如果要打开国学研究的新局面,让国学热持续地热下去,那么国学的研究就 必须关注现实问题,就必须满足大众的需求。 B(不是原因,而是国学逐渐走热的表现)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共 7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桑维翰论 【清】王夫之 谋国而贻天下之大患,斯为天下之罪人,而有差等焉。祸在一时之天下,则一时 之罪人,卢杞是也[1];祸及一代,则一代之罪人,李林甫是也[2];祸及万世,则 万世之罪人,自生民以来,唯桑维翰当之。 [1]卢杞:字子良,唐滑州录昌(今河南滑县)人。以门荫入仕。德宗时,累官 至门下侍郎、同门中书下平章事。他忌能妒贤,陷害大臣,搜括财货,任意榜 棰,怨声载道。后贬死澧州。 [2]李林甫:唐宗室,权臣。开元中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为人阴柔狡 猾,为相十九年,厚结宦官、嫔妃,迎合玄宗意图,又排斥异己,使唐政日益 败坏,酿成“安史之乱”。 为国家出谋划策但给天下遗留下大祸患,这样的人是天下的罪人,但这样的人 是有等级的。祸患天下比较短的时间,就是短时间的罪人,卢杞就是这样的人; 祸患殃及一代人的,就是一代人的罪人,李林甫就是;祸患殃及万代的,就是 万代罪人,自有人以来,只有桑维翰称得上是这样的人了。 刘知远决策以劝石敬瑭之反[3],倚河山之险,恃士马之强,而知李从珂之浅輭[4], 无难摧拉,其计定矣。而维翰急请屈节以事契丹[5]。敬瑭智劣胆虚,遽以其策, 称臣割地,授予夺之权于夷狄,知远争之而不胜[6]。于是而生民之肝脑,五曾三 王之衣冠礼乐,驱以入于狂流。契丹弱,而女直乘之[7];女直弱,而蒙古乘之; 贻祸无穷,人胥为夷[8]。非敬瑭之始念也,维翰尸之也[9]。 [3]刘知远:五代时沙陀人,世居太原,初从石敬瑭起兵。石敬瑭称帝,以功拜 中书令,封太原王。后契丹灭晋,乃即帝位,国号汉,为后汉高祖。石敬瑭: 即后晋高祖。后唐末,以军功封河东节度使。契丹南侵,石敬瑭为后唐末帝李 从珂所疑,惧诛,乃用桑维翰谋,引契丹兵灭后唐,称臣于契丹,并割燕云十 六州之地。 [4]李从珂:后唐末帝,为明宗养子。初以功封潞王,后自立。为石敬瑭借契丹 兵灭之。浅輭:浅薄软弱,輭,同“软”。 [5]契丹:源于东胡,北魏时建国,五代初始强,改国号为辽。后被金所灭。 [6]知远争之而不胜:以上史实见《资治通鉴后晋纪一》。王夫之《桑维翰论》 即据之而发。 [7]女直:即“女真”,古代少数民族名,五代时称女真,后属于辽,因避辽主 耶律宗真讳,改称女直。后建立金朝,亡于蒙古。 [8]胥:相与,皆。 [9]尸:主。 刘知远出谋划策来鼓励石敬瑭谋反,倚仗山河险要,依靠兵马强壮,并且知道 李从珂的浅薄、懦弱,势力不难推倒,这样的计谋就确定了。但桑维翰急切地 请求折节来侍奉契丹。石敬瑭智力低微、胆子很小,就急忙听从桑维翰的计策
割地称臣,给了契丹生杀予夺的权利,刘知远据理力争但没有胜利。于是把百 姓的生命、五帝三王的规矩都付之东流。契丹变弱小,女真乘机壮大;女真变 弱小,蒙古乘机壮大;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祸患,百姓都沦落为夷狄的奴隶。这 不是石敬瑭当初的想法,恰恰是桑维翰主使他这样。 夫维翰起家文墨,为敬瑭书记,固唐教养之士人也,何仇于李氏,而必欲灭之? 何德于敬瑭,而必欲戴之为天子?敬瑭而死于从珂之手。维翰自有余地以居。敬 瑭之篡已成,己抑不能为知远而相因而起。其为喜祸之奸人,姑不足责;即使必 欲石氏之成乎,抑可委之刘知远辈,而徐收必得之功。乃力拒群言,决意以戴犬 羊为君父也,吾不知其何心!终始重贵之廷,唯以曲媚契丹为一定不迁之策, 使重贵糜天下以奉契丹。民财竭,民心解,帝昺压山之祸凹,势所固然。毁夷夏 之大防,为万世患;不仅重贵缧系,客死穹庐而已也。论者乃以亡国之罪归 景延广,不亦诬乎?延广之不胜,特不幸耳;即其智小谋强,可用为咎,亦仅 倾臬捩鸡徼幸之宗社,非有损于尧封禹甸之中原也。义问已昭,虽败犹荣。 石氏之存亡,恶足论哉! [10]重贵:石重贵,石敬瑭之侄。石敬瑭死,嗣位为出帝,始终媚事契丹。后 为契丹所俘。 [11景员:指南宋最末一个皇帝赵员,迁压山(今广东新会县南,也作崖山), 元兵攻陷匪山,陆秀夫负帝员投海死 [12]缧系:囚系。 [13]穹庐:毡帐。 [14]景延广:字航川。石敬瑭时官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石重贵时,加同平章事, 兼侍卫马步都指挥使。主张对契丹称孙不称臣,契丹怒,景声言“晋朝有十万 口横磨剑,翁若要战则早来”。契丹愈怒,举兵入侵,延广又闭壁不出。由此 结怨。被出帝贬为河南尹。后被俘自杀。 [15]臬捩鸡:石敬瑭之父 [16]尧封禹甸:意指中华。尧之封域,禹之治地。甸,治。 [17]义问:或作“义闻”。 桑维翰起家于刀笔文墨,是石敬塘的书记官,本来是后唐教育培养的士子,对 李氏有何仇恨,却一定要消灭他?对石敬瑭有何感恩戴德,却一定要拥戴他为 天子?石敬瑭如果死于李从珂德之手,桑维翰自有居住、生活的地方。石敬瑭 篡位的图谋已经实现,却不能说因为刘知远的计谋而起的。他是一个喜欢祸乱 的奸人,暂且不足以责备;假使一定想让石敬瑭成功,也可以交给给刘知远这 类人,慢慢地收获必定得到的成功。(桑维翰)却力排众议,一心以异族为君 父,我不知道是何用心石重贵在位期间,(桑维翰)只知道把曲意逢迎契丹 作为确定不移的策略,使重贵耗费天下财富来侍奉契丹。百姓财产耗尽,民心 涣散,后来南宋皇帝赵员在崖山的灾祸,就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毁坏野蛮 民族与华夏民族最大的防线,给世世代代带来祸患;就不仅是重贵被俘虏、客 死他乡而已了。议论的人把亡国的罪过归于景延广,(这)难道不是诬陷吗? 景延广的失败,只是不幸运罢了!他智慧太小而图谋过大,可以把这个看作他 的过错,可也仅仅是倾亡了臬捩鸡侥幸得来的国家,并不是对传统的中华造成 了损害。正义的名声已经昭显,即使败了也是光荣的。至于石敬瑭的生死存亡, 还哪里值得讨论呢
割地称臣,给了契丹生杀予夺的权利,刘知远据理力争但没有胜利。于是把百 姓的生命、五帝三王的规矩都付之东流。契丹变弱小,女真乘机壮大;女真变 弱小,蒙古乘机壮大;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祸患,百姓都沦落为夷狄的奴隶。这 不是石敬瑭当初的想法,恰恰是桑维翰主使他这样。 夫维翰起家文墨,为敬瑭书记,固唐教养之士人也,何仇于李氏,而必欲灭之? 何德于敬瑭,而必欲戴之为天子?敬瑭而死于从珂之手。维翰自有余地以居。敬 瑭之篡已成,己抑不能为知远而相因而起。其为喜祸之奸人,姑不足责;即使必 欲石氏之成乎,抑可委之刘知远辈,而徐收必得之功。乃力拒群言,决意以戴犬 羊为君父也,吾不知其何心!终始重贵之廷[10],唯以曲媚契丹为一定不迁之策, 使重贵糜天下以奉契丹。民财竭,民心解,帝昺厓山之祸[11],势所固然。毁夷夏 之大防,为万世患;不仅重贵缧系[12],客死穹庐而已也[13]。论者乃以亡国之罪归 景延广[4],不亦诬乎?延广之不胜,特不幸耳;即其智小谋强,可用为咎,亦仅 倾臬捩鸡徼幸之宗社[15],非有损于尧封禹甸之中原也[16]。义问已昭[17],虽败犹荣。 石氏之存亡,恶足论哉! [10]重贵:石重贵,石敬瑭之侄。石敬瑭死,嗣位为出帝,始终媚事契丹。后 为契丹所俘。 [11]景昺:指南宋最末一个皇帝赵昺,迁厓山(今广东新会县南,也作崖山), 元兵攻陷厓山,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死。 [12]缧系:囚系。 [13]穹庐:毡帐。 [14]景延广:字航川。石敬瑭时官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石重贵时,加同平章事, 兼侍卫马步都指挥使。主张对契丹称孙不称臣,契丹怒,景声言“晋朝有十万 口横磨剑,翁若要战则早来”。契丹愈怒,举兵入侵,延广又闭壁不出。由此 结怨。被出帝贬为河南尹。后被俘自杀。 [15]臬捩鸡:石敬瑭之父。 [16]尧封禹甸:意指中华。尧之封域,禹之治地。甸,治。 [17]义问:或作“义闻”。 桑维翰起家于刀笔文墨,是石敬瑭的书记官,本来是后唐教育培养的士子,对 李氏有何仇恨,却一定要消灭他?对石敬瑭有何感恩戴德,却一定要拥戴他为 天子?石敬瑭如果死于李从珂德之手,桑维翰自有居住、生活的地方。石敬瑭 篡位的图谋已经实现,却不能说因为刘知远的计谋而起的。他是一个喜欢祸乱 的奸人,暂且不足以责备;假使一定想让石敬瑭成功,也可以交给给刘知远这 类人,慢慢地收获必定得到的成功。(桑维翰)却力排众议,一心以异族为君 父,我不知道是何用心!石重贵在位期间,(桑维翰)只知道把曲意逢迎契丹 作为确定不移的策略,使重贵耗费天下财富来侍奉契丹。百姓财产耗尽,民心 涣散,后来南宋皇帝赵昺在崖山的灾祸,就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毁坏野蛮 民族与华夏民族最大的防线,给世世代代带来祸患;就不仅是重贵被俘虏、客 死他乡而已了。议论的人把亡国的罪过归于景延广,(这)难道不是诬陷吗? 景延广的失败,只是不幸运罢了!他智慧太小而图谋过大,可以把这个看作他 的过错,可也仅仅是倾亡了臬捩鸡侥幸得来的国家,并不是对传统的中华造成 了损害。正义的名声已经昭显,即使败了也是光荣的。至于石敬瑭的生死存亡, 还哪里值得讨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