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变质。 1、食品的细菌及其毒素污染及预防 (1)污染源及污染途径 食品细菌中影响食品卫生质量(不包括致病菌)的,主要有: ①假单胞菌属 ②微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 ③芽胞杆菌属与梭菌属 ④肠杆菌科各属 ⑤弧菌属与黄杆菌属 ⑥嗜盐杆菌属与嗜盐球菌属。 ⑦ 乳杆菌属与丙酸杆菌属 上述各类细菌,可通过下列途径污染食品:食品加工用原料受 污染;食品人业人员或生产环境卫生状况不良而间接污染食品;通 过用具与杂物来污染食品;加工食品时,生熟食品可引起交叉污染 等。 (2)食品卫生意义 反映食品卫生质量的细菌污染指标,是常用的食品卫生微生物 学检验指标,包括细菌菌相、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及致病菌。 ①细菌菌相 由于食品菌相及其优势菌种不同,食品腐败变质也表现出不同 的特征。因此,可通过食品腐败变质的特征来推测菌相,即推测优 势菌种,便可采取针性的措施来防治。 ②细菌总数 指每 g、每 ml 或每 cm2 面积的食品中细菌的数目。通过细菌 总数的多少可判断出食品被污染程度并推测耐存放的时间;也可观 察细菌在食品中繁殖的动态,以便对食品进行卫生学评价。 ③大肠菌群 指一群在 35—37℃条件下,可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 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④致病菌 指肠道致病菌和致病性球菌。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指标菌, 一但进入人体,可造成食物中毒及慢性危害等。国家卫生标准中明 确规定各种食品中不得检出致病菌。 (3)食品腐败变质 食品腐败变质是指在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作用下,食品降低
腐败、变质。 1、食品的细菌及其毒素污染及预防 (1)污染源及污染途径 食品细菌中影响食品卫生质量(不包括致病菌)的,主要有: ①假单胞菌属 ②微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 ③芽胞杆菌属与梭菌属 ④肠杆菌科各属 ⑤弧菌属与黄杆菌属 ⑥嗜盐杆菌属与嗜盐球菌属。 ⑦ 乳杆菌属与丙酸杆菌属 上述各类细菌,可通过下列途径污染食品:食品加工用原料受 污染;食品人业人员或生产环境卫生状况不良而间接污染食品;通 过用具与杂物来污染食品;加工食品时,生熟食品可引起交叉污染 等。 (2)食品卫生意义 反映食品卫生质量的细菌污染指标,是常用的食品卫生微生物 学检验指标,包括细菌菌相、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及致病菌。 ①细菌菌相 由于食品菌相及其优势菌种不同,食品腐败变质也表现出不同 的特征。因此,可通过食品腐败变质的特征来推测菌相,即推测优 势菌种,便可采取针性的措施来防治。 ②细菌总数 指每 g、每 ml 或每 cm2 面积的食品中细菌的数目。通过细菌 总数的多少可判断出食品被污染程度并推测耐存放的时间;也可观 察细菌在食品中繁殖的动态,以便对食品进行卫生学评价。 ③大肠菌群 指一群在 35—37℃条件下,可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 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④致病菌 指肠道致病菌和致病性球菌。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指标菌, 一但进入人体,可造成食物中毒及慢性危害等。国家卫生标准中明 确规定各种食品中不得检出致病菌。 (3)食品腐败变质 食品腐败变质是指在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作用下,食品降低
或失去食用价值或失去商品价值的一切变化。它是以食品本身的组 成和性质为基础,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主要由微生物的作用而引起 的结果。 腐败变质的食品具有使人难以接受的感官变化,如剌激气味、 异常颜色、酸臭味和腐烂、粘液等并使食品中营养成分被分解,营 养价值严重下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无机盐等 大量破坏和流失。腐败变质食品一般由于微生物污染严重,菌相复 杂和菌量增多,因而增加了致辞病菌和产毒霉菌等存在的机会。目 前,不能把食品腐败变质和食物中毒直接联系起来。 为了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常对食品采用低温保藏、高温灭菌保 藏、脱水保藏、提高渗透压保藏(盐腌、糖渍)提高氢离子浓度保 藏(酸发酵)、电离辐射保藏和超生波及植物杀菌素等方法来保藏 食品。 (4)预防细菌性污染措施 原料必须清洗并认真筛选,剔除腐烂、变质及污秽不洁的原料, 保证卫生;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卫生操作规格,做到 每班(次)生产完工时必须清洗干净,确保彻底杀菌、消毒;尽量 缩短工艺操作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严格遵守杀 菌规程,控制灭菌温度和时间,注意防止交叉污染和外来物的污染; 严格履行个人卫生制度,食品从业人员必须每半年进行一次健康检 查,只有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上岗;进行食品加工前,须洗手、 消毒,并采取相应的卫生防护措施;车间内不应存放与生产无关的 杂物及个人生活用品,不得吸烟、吐痰,时时刻刻保持环境卫生。 2.食品的霉菌污染及预防 (1)污染源及污染途径 目前已知的霉菌毒素约有 200 余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有近百 种,食品中霉菌及其毒素的污染源主要有: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 素、岛青霉素、展青霉毒素、构巢曲霉毒素、单端孢霉毒素、黄绿 青霉素、桔青霉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红天精、黄天精等 等。 霉菌污染食物可使其食用价值降低,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甚至完 全不能食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霉菌毒素大多可通过被霉菌污 染的食物而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危害。 (2)食品的卫生学意义 霉菌和霉菌毒素污染食品后,从食品卫生学角度,应考虑两方
或失去食用价值或失去商品价值的一切变化。它是以食品本身的组 成和性质为基础,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主要由微生物的作用而引起 的结果。 腐败变质的食品具有使人难以接受的感官变化,如剌激气味、 异常颜色、酸臭味和腐烂、粘液等并使食品中营养成分被分解,营 养价值严重下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无机盐等 大量破坏和流失。腐败变质食品一般由于微生物污染严重,菌相复 杂和菌量增多,因而增加了致辞病菌和产毒霉菌等存在的机会。目 前,不能把食品腐败变质和食物中毒直接联系起来。 为了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常对食品采用低温保藏、高温灭菌保 藏、脱水保藏、提高渗透压保藏(盐腌、糖渍)提高氢离子浓度保 藏(酸发酵)、电离辐射保藏和超生波及植物杀菌素等方法来保藏 食品。 (4)预防细菌性污染措施 原料必须清洗并认真筛选,剔除腐烂、变质及污秽不洁的原料, 保证卫生;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卫生操作规格,做到 每班(次)生产完工时必须清洗干净,确保彻底杀菌、消毒;尽量 缩短工艺操作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严格遵守杀 菌规程,控制灭菌温度和时间,注意防止交叉污染和外来物的污染; 严格履行个人卫生制度,食品从业人员必须每半年进行一次健康检 查,只有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上岗;进行食品加工前,须洗手、 消毒,并采取相应的卫生防护措施;车间内不应存放与生产无关的 杂物及个人生活用品,不得吸烟、吐痰,时时刻刻保持环境卫生。 2.食品的霉菌污染及预防 (1)污染源及污染途径 目前已知的霉菌毒素约有 200 余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有近百 种,食品中霉菌及其毒素的污染源主要有: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 素、岛青霉素、展青霉毒素、构巢曲霉毒素、单端孢霉毒素、黄绿 青霉素、桔青霉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红天精、黄天精等 等。 霉菌污染食物可使其食用价值降低,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甚至完 全不能食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霉菌毒素大多可通过被霉菌污 染的食物而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危害。 (2)食品的卫生学意义 霉菌和霉菌毒素污染食品后,从食品卫生学角度,应考虑两方
面的问题:一是其毒素通过食品引起食物中毒;二是霉菌可导致食 品变质。 ①人类霉菌毒素中毒 ②霉菌污染引起的食品变质 (3)防霉去毒措施 首先应防止食品受霉菌污染,一但该霉菌污染食品产毒,应采 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除毒素,从而可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及可食用 性。 ①防霉措施: 由于霉菌生长繁殖或产毒均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因此食品 在贮存中应严格控制湿度和湿度是保证食品不受霉菌毒素污染的 关键。 首先,注意粮食收割后应及时晾晒、烘干、脱粒并入库,保证 水分含量降低到安全水分以下再进行贮存;其次,由于粮粒本身是 活的有机体,在贮存中其仍呼吸和新陈代谢,会产生一定的代谢热, 而使温度升高,故在贮存时应该注意通风降温,改善贮粮环境,控 制生态环境,可制菌防霉;第三,虫害、鼠咬或脱粒时增加籽粒外 皮的损伤,都会使真菌侵入粮粒而繁殖,引起霉变,故应尽量减少 籽粒破损,保证粮粒完整和改善贮存的卫生条件;第四,根据大多 数霉菌具有需氧的特点,可在贮存粮食或食品时采用充氮气或充惰 性气体代替空气的措施来防霉;第五,加强农业技术改造,培育抗 霉性强的粮油新品种也很有必要。 ②去毒措施 一但粮食或食品已被霉菌污染且产生了毒素后,应设法将毒素 破坏或去除。 首先,对花生米、玉米等粮食作物,可采取挑选霉粒法去除霉 坏、破损、皱皮、变色及虫粒等籽粒;其次,可通过碾轧加工法去 除米糠,谷皮及胚部中大部分毒素;第三,油料种子污染霉菌毒素 后,可使该种子榨出的油中含毒素,可采取加碱法去除;第四,对 已含毒的植物油可采用加入活性白陶土或活性炭等吸附剂来吸附 毒素的物理方法去毒;同时,还可采用加水搓洗、微生物去毒、日 晒、紫外线照射破坏毒素和高温高压等方法去毒。 为了更有效地防止霉菌及其毒素对人的危害,国家于 1982 年 制定并实施 GB2761-81,规定了黄曲霉毒素 B1 在食品中允许量标 准:
面的问题:一是其毒素通过食品引起食物中毒;二是霉菌可导致食 品变质。 ①人类霉菌毒素中毒 ②霉菌污染引起的食品变质 (3)防霉去毒措施 首先应防止食品受霉菌污染,一但该霉菌污染食品产毒,应采 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除毒素,从而可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及可食用 性。 ①防霉措施: 由于霉菌生长繁殖或产毒均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因此食品 在贮存中应严格控制湿度和湿度是保证食品不受霉菌毒素污染的 关键。 首先,注意粮食收割后应及时晾晒、烘干、脱粒并入库,保证 水分含量降低到安全水分以下再进行贮存;其次,由于粮粒本身是 活的有机体,在贮存中其仍呼吸和新陈代谢,会产生一定的代谢热, 而使温度升高,故在贮存时应该注意通风降温,改善贮粮环境,控 制生态环境,可制菌防霉;第三,虫害、鼠咬或脱粒时增加籽粒外 皮的损伤,都会使真菌侵入粮粒而繁殖,引起霉变,故应尽量减少 籽粒破损,保证粮粒完整和改善贮存的卫生条件;第四,根据大多 数霉菌具有需氧的特点,可在贮存粮食或食品时采用充氮气或充惰 性气体代替空气的措施来防霉;第五,加强农业技术改造,培育抗 霉性强的粮油新品种也很有必要。 ②去毒措施 一但粮食或食品已被霉菌污染且产生了毒素后,应设法将毒素 破坏或去除。 首先,对花生米、玉米等粮食作物,可采取挑选霉粒法去除霉 坏、破损、皱皮、变色及虫粒等籽粒;其次,可通过碾轧加工法去 除米糠,谷皮及胚部中大部分毒素;第三,油料种子污染霉菌毒素 后,可使该种子榨出的油中含毒素,可采取加碱法去除;第四,对 已含毒的植物油可采用加入活性白陶土或活性炭等吸附剂来吸附 毒素的物理方法去毒;同时,还可采用加水搓洗、微生物去毒、日 晒、紫外线照射破坏毒素和高温高压等方法去毒。 为了更有效地防止霉菌及其毒素对人的危害,国家于 1982 年 制定并实施 GB2761-81,规定了黄曲霉毒素 B1 在食品中允许量标 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