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测而得,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王伯申说他:“凿破混沌,扫除 云雾,可谓精锐之兵.”阮王都是一代大儒,不轻许可,对于这几部 书佩服到如此,他的价值可推见了.里堂之学,不能叫做汉学,因为 他并不依附汉人.不惟不依附,而且对于汉人所纠缠不休的什么“飞 伏”、“卦气”、“爻辰”、“纳甲”…之类一一辨斥,和黄胡诸人辨 斥陈邵易图同一摧陷廓清之功.里堂精于算理,又精于声音训诂,他 靠这种学问做帮助,而从本经中贯穴钩稽,生出妙解.王伯申说:“要 其法,则比例二字尽之.所谓比例者,固不在他书而在本书也.”里堂 这几部书.是否算得《易经》真解,虽不敢说,但他确能脱出二千年 传注重围,表现他极大的创作力.他的创作却又非凭空臆断,确是用 考证家客观研究的方法得来,所以可贵.他发明几个重要原则,曰旁 通,曰相错,曰时行,曰当位、失道,曰比例,都是从彖、象、系辞所 说中推勘出来.我细绎里堂所说明,我相信孔子治《易》确曾用这种 方法.我对于里堂有些不满的,是嫌他太鹜于旁象而忽略本象.“旁 通”“相错”等是各卦各爻相互变化衍出来的义理,是第二步义理; 本卦本爻各自有其义理,是第一步义理.里堂专讲第二步,把第一步 几乎完全抛弃,未免喧宾夺主了· P201-203. 47.嘉道以降,今文学兴,魏默深著《书古微》,提出《古文尚书》根 本曾否存在之问题,是为阎百诗以后第二重公案,至今未决.P206
从实测而得,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王伯申说他:“凿破混沌,扫除 云雾,可谓精锐之兵.”阮王都是一代大儒,不轻许可,对于这几部 书佩服到如此,他的价值可推见了.里堂之学,不能叫做汉学,因为 他并不依附汉人.不惟不依附,而且对于汉人所纠缠不休的什么“飞 伏”、“卦气”、“爻辰”、“纳甲”……之类一一辨斥,和黄胡诸人辨 斥陈邵易图同一摧陷廓清之功.里堂精于算理,又精于声音训诂,他 靠这种学问做帮助,而从本经中贯穴钩稽,生出妙解.王伯申说:“要 其法,则比例二字尽之.所谓比例者,固不在他书而在本书也.”里堂 这几部书.是否算得《易经》真解,虽不敢说,但他确能脱出二千年 传注重围,表现他极大的创作力.他的创作却又非凭空臆断,确是用 考证家客观研究的方法得来,所以可贵.他发明几个重要原则,曰旁 通,曰相错,曰时行,曰当位、失道,曰比例,都是从彖、象、系辞所 说中推勘出来.我细绎里堂所说明,我相信孔子治《易》确曾用这种 方法.我对于里堂有些不满的,是嫌他太鹜于旁象而忽略本象.“旁 通”“相错”等是各卦各爻相互变化 衍出来的义理,是第二步义理; 本卦本爻各自有其义理,是第一步义理.里堂专讲第二步,把第一步 几 乎 完 全 抛 弃 , 未 免 喧 宾 夺 主 了 . P201-203. 47.嘉道以降,今文学兴,魏默深著《书古微》,提出《古文尚书》根 本曾否存在之问题,是为阎百诗以后第二重公案,至今未决.P206
48.虽后起者胜,而前人之功万不可没 P213. 49.音韵学为清儒治经之副产物,然论者或谓其成绩为诸学之冠.清 代音韵学,从一个源头上分开两条支路发展,一是古音学,一是切音 学 清代的音韵学的鼻祖公推顾亭林.他著有《音学五书》,为生平 得意之作,凡经三十五年,五易其稿。 P238-239. 50.校勘之学,为清儒所特擅,其得力处真能发蒙振落.他们著释工 夫所以能加精密者,大半因为先求基础于校勘,所以我在论次他们 所校注的古书以前,先把“前代校勘学的特质”说说. 校勘之意义及范围有多种,方法当然随之而异 第一种校勘法,是拿两本对照,或根据前人所征引,记其异同,择 善而从 第二种校勘法,是根据本书或他书的旁证反证校正文句之原始 的讹误 第三种校勘法是:发见出著书人的原定体例,根据它来刊正全部 通有的讹误. 第四种校勘法是:根据别的资料,校正原著之错误或遗漏 以上四种,大概可以包括清儒校勘学了.别有章实斋《校通义》 里头所讨论,专在书籍的分类簿录法,或者也可以名为第五种, P250-253
48.虽后起者胜,而前人之功万不可没. P213. 49.音韵学为清儒治经之副产物,然论者或谓其成绩为诸学之冠.清 代音韵学,从一个源头上分开两条支路发展,一是古音学,一是切音 学.清代的音韵学的鼻祖公推顾亭林.他著有《音学五书》,为生平 得意之作,凡经三十五年,五易其稿。 P238-239. 50.校勘之学,为清儒所特擅,其得力处真能发蒙振落.他们著释工 夫所以能加精密者,大半因为先求基础于校勘,所以我在论次他们 所校注的古书以前,先把“前代校勘学的特质”说说. 校勘之意义及范围有多种,方法当然随之而异. 第一种校勘法,是拿两本对照,或根据前人所征引,记其异同,择 善而从. 第二种校勘法,是根据本书或他书的旁证反证校正文句之原始 的讹误. 第三种校勘法是:发见出著书人的原定体例,根据它来刊正全部 通有的讹误. 第四种校勘法是:根据别的资料,校正原著之错误或遗漏. 以上四种,大概可以包括清儒校勘学了.别有章实斋《校 通义》 里头所讨论,专在书籍的分类簿录法,或者也可以名为第五种. P250-253
51.历算学在清学界占极重要位置,不容予不说明. 历算学在中国发达盖甚早.六朝唐以来,学校以之课士,科举以 之取士:学者与其理与法,殆童而习焉.宋元两朝名家辈出,斯学称 盛.明代,心宗与文士交哄,凡百实学,悉见鄙夷,及其末叶,始生反 动.入清,则学尚专门,万流骈进,历算一科,旧学新知,迭相摩荡,其 所树立乃斐然也.计自明末迄清末,斯学演进,略分五期: 第一期.明万历中叶迄清顺治初叶约三十年间,耶稣会士欧 洲新法东来中国少数学者以极恳挚极虚心的态度欢迎之,极忠实 以从事翻译.同时旧派反抗颇烈,新派以不屈不挠之精神战胜之.其 代表人物则为李凉庵之藻、徐元扈光启等 第二期.清顺治中叶迄乾隆初叶约八十年间,将所输入之新法尽 量消化,彻底理会;更进一步,融会贯通之,以求本国斯学之独立.其 代表人物为王寅旭锡阐、梅文鼎定九等. 第三期.乾隆中叶以后迄嘉庆末约三四十年间,因求学问独力之 结果,许多重要古算书皆复活,好古有识之学者,为之悉心整理校注. 其代表人物则戴东原震、钱竹汀大昕、焦里堂循等 第四期.嘉庆道光咸丰三朝有四五十年间,因古算书整理就绪之 结果,引起许多创造发明,完成学问独立之业.其代表人物则汪孝婴 莱、李四香锐、董立方祐诚、罗茗香士琳等 第五期.同治初迄光绪中叶约三十年间,近代新法再输入,忠实 翻译之业不让晚明其代表人物为李壬叔善兰华若汀蘅芳 第六期.光绪末迄近日,以过去历史推之,应为第二次消化会通
51.历算学在清学界占极重要位置,不容予不说明. 历算学在中国发达盖甚早.六朝唐以来,学校以之课士,科举以 之取士;学者与其理与法,殆童而习焉.宋元两朝名家辈出,斯学称 盛.明代,心宗与文士交哄,凡百实学,悉见鄙夷,及其末叶,始生反 动.入清,则学尚专门,万流骈进,历算一科,旧学新知,迭相摩荡,其 所树立乃斐然也.计自明末迄清末,斯学演进,略分五期: 第一期. 明万历中叶迄清顺治初叶约三十年间,耶稣会士欧 洲新法东来,中国少数学者以极恳挚极虚心的态度欢迎之,极忠实 以从事翻译.同时旧派反抗颇烈,新派以不屈不挠之精神战胜之.其 代表人物则为李凉庵之藻、徐元扈光启等. 第二期.清顺治中叶迄乾隆初叶约八十年间,将所输入之新法尽 量消化,彻底理会;更进一步,融会贯通之,以求本国斯学之独立.其 代表人物为王寅旭锡阐、梅文鼎定九等. 第三期.乾隆中叶以后迄嘉庆末约三四十年间,因求学问独力之 结果,许多重要古算书皆复活,好古有识之学者,为之悉心整理校注. 其代表人物则戴东原震、钱竹汀大昕、焦里堂循等. 第四期.嘉庆道光咸丰三朝有四五十年间,因古算书整理就绪之 结果,引起许多创造发明,完成学问独立之业.其代表人物则汪孝婴 莱、李四香锐、董立方祐诚、罗茗香士琳等. 第五期.同治初迄光绪中叶约三十年间,近代新法再输入,忠实 翻译之业不让晚明其代表人物为李壬叔善兰华若汀蘅芳. 第六期.光绪末迄近日,以过去历史推之,应为第二次消化会通
发展独立之期. P362-363. 52.历与算本相倚也,而三百年来斯学之兴,则假途于历而归宿于算. 故吾所论述,在前两期历算并重,后三期则详算而略历. 晚明因天官失职,多年沿用之大统历,屡发见测算上之误,至万 历末而朱载堉邢云路先后抗言改历之必要.我国向以观象授时为国 之大政,故朱邢之论忽惹起朝野注意,历议大喧哄,而间接博得西欧 科学之输入. P363. 53.东元虽遍校古算经,然其自著历算书,则仍宗西法.其专以提创 中法闻者,则推钱竹汀.竹汀著《元史朔表》、《三统木衍》、《算经答 问》等书,罗香茗推之甚至,谓宜城犹逊彼一筹.其言或稍过.虽然, 自戴钱而君以经学大师笃嗜历算,乾嘉以降,历算随成经生副业,而 专门算家,亦随之而出,其影响岂不巨哉! P368. 54.乾嘉以后治算之人大约可分三类: 第一类,台官.台官者,奉职于钦天监者也. 第二类,经师 第三类,专门算学家 55
发展独立之期. P362-363. 52.历与算本相倚也,而三百年来斯学之兴,则假途于历而归宿于算. 故吾所论述,在前两期历算并重,后三期则详算而略历. 晚明因天官失职,多年沿用之大统历,屡发见测算上之误,至万 历末而朱载堉邢云路先后抗言改历之必要.我国向以观象授时为国 之大政,故朱邢之论忽惹起朝野注意,历议大喧哄,而间接博得西欧 科学之输入. P363. 53.东元虽遍校古算经,然其自著历算书,则仍宗西法.其专以提创 中法闻者,则推钱竹汀.竹汀著《元史朔表》、《三统木衍》、《算经答 问》等书,罗香茗推之甚至,谓宣城犹逊彼一筹.其言或稍过.虽然, 自戴钱而君以经学大师笃嗜历算,乾嘉以降,历算随成经生副业,而 专 门 算 家 , 亦 随 之 而 出 , 其 影 响 岂 不 巨 哉 ! P368. 54.乾嘉以后治算之人大约可分三类: 第一类,台官.台官者,奉职于钦天监者也. 第二类,经师. 第三类,专门算学家. 55
56. 57.清代算学,顺康间仅消化西法,乾隆初仅杂释经典.其确能独立 有所发明者,实自乾隆中叶后,而嘉道咸同为盛.推阙所由,则皆天 元四元两术之复活有以牅之.徐文定所谓“会通以求超胜”,盖实现
56. 57.清代算学,顺康间仅消化西法,乾隆初仅杂释经典.其确能独立 有所发明者,实自乾隆中叶后,而嘉道咸同为盛.推阙所由,则皆天 元四元两术之复活有以牅之.徐文定所谓"会通以求超胜",盖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