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 人民出版社,2008.12 摘录 (2011.6-2011.7) 1.可以把宋元明三朝总括为一个单位-公元1000至1600-那 个时代有一种新学术体系出现,名曰“道学”那六百年间,便 是“道学”自发生成长以至衰落的全时期. P2. 2.道学派别,虽然不少,但有一共同之点,是想把儒家言建设在 形而上学一即玄学的基础之上, P2. 3.明朝以八股取士,一般士子,除了永乐皇帝钦定的“性理大 全”外,几乎一书不读学术界本身,本来就像贫血症的人,衰 弱得可怜. P3. 4.大反动的成功自然在明亡清兴以后.但晚明最末之二三十年, 机兆已经大露,试把各方面的趋势一一指陈. 第一,王学自身的反动 第二,自然界探索的反动. 第三,明末有一场大公案,为中国学术史上应该大笔特书者,曰:欧 洲历算学之输入.先是马丁路德既创新教,罗马旧教在欧洲大受打 击,于是有所谓“耶稣会”者起,想从旧教内部改革振作他的计划是 要传教海外,中国及美洲实为其最主要之目的地.于是利玛窦、庞迪 我、熊三拔、龙华民、邓玉涵、阳玛诺、罗雅谷、艾儒略、汤若望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 人民出版社,2008.12 摘 录 (2011.6—2011.7) 1.可以把宋元明三朝总括为一个单位--公元 1000 至 1600--那 个时代有一种新学术体系出现,名曰“道学”.那六百年间,便 是“道学”自发生成长以至衰落的全时期. P2. 2.道学派别,虽然不少,但有一共同之点,是想把儒家言建设在 形而上学—即玄学的基础之上. P2. 3. 明朝以八股取士,一般士子, 除了永乐皇帝钦定的“性理大 全”外,几乎一书不读.学术界本身,本来就像贫血症的人,衰 弱得可怜. P3. 4.大反动的成功自然在明亡清兴以后.但晚明最末之二三十年, 机兆已经大露,试把各方面的趋势一一指陈. 第一,王学自身的反动. 第二,自然界探索的反动. 第三,明末有一场大公案,为中国学术史上应该大笔特书者,曰:欧 洲历算学之输入.先是马丁.路德既创新教,罗马旧教在欧洲大受打 击,于是有所谓“耶稣会”者起,想从旧教内部改革振作.他的计划是 要传教海外,中国及美洲实为其最主要之目的地.于是利玛窦、庞迪 我、熊三拔、龙华民、邓玉涵、阳玛诺、罗雅谷、艾儒略、汤若望
等,自万历末年至天启崇祯间先后入中国.中国学者如徐文定,名光 启,号元扈,上海人,崇祯六(1633)年卒,今上海徐家汇即其故宅.李 凉庵名之藻,仁和人.等都和他们往来,对于各种学问有精深的研究. 先是所行“大统历”,循元郭守敬“授时历”之旧,错谬很多.万历 末年,朱载堉、邢云路先后上疏指出他的错处,请重为厘正.天启崇 祯、祟祯两朝十几年间,很拿这件事当一件大事办.经屡次辩争的结 果,卒以徐文定、李凉庵领其事,而请利、庞、熊诸客卿共同参预, 卒完成历法改革之业.此外中外学者合译或分撰的书籍,不下百数 十种.最著名者,如利、徐合译之《几何原本》,字字精金美玉,为 千古不朽之作,无用我再为赞叹了.其余《天学初函》、《崇祯历书》 中几十部书,都是我国历算学界很丰厚的遗产又《辨学》一编, 为西洋祥论理学输入之鼻祖.又徐文定之《农政全书》六十卷,熊三 拔之《泰西水法》六卷,实农学界空前之著作。我们只要肯把当时 那班人的著译书目一翻,便可以想见他们对于新知识之传播如何的 努力.只要肯把那个时代的代表作品--如《几何原本》之类一两部 细读一过,便可以知道他们对于学问如何的忠实要而言之,中国知 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 是第二次.中国元代时和阿拉伯文化有接触,但影响不大.在这种新 环境之下,学界空气,当然变换,后此清朝一代学者,对于历算学都有 兴趣,而且最喜欢谈经世致用之学,大概受利、徐诸人影响不小 第四,藏书及刻书的风气渐盛. 第五,还有一件很可注意的现象,这种反动,不独儒学方面为
等,自万历末年至天启崇祯间先后入中国.中国学者如徐文定,名光 启,号元扈,上海人,崇祯六(1633)年卒,今上海徐家汇即其故宅.李 凉庵名之藻,仁和人.等都和他们往来,对于各种学问有精深的研究. 先是所行“大统历”,循元郭守敬“授时历”之旧,错谬很多.万历 末年,朱载堉、邢云路先后上疏指出他的错处,请重为厘正.天启崇 祯、崇祯两朝十几年间,很拿这件事当一件大事办.经屡次辩争的结 果,卒以徐文定、李凉庵领其事,而请利、庞、熊诸客卿共同参预, 卒完成历法改革之业.此外中外学者合译或分撰的书籍,不下百数 十种.最著名者,如利、徐合译之《几何原本》,字字精金美玉,为 千古不朽之作,无用我再为赞叹了.其余《天学初函》、《崇祯历书》 中几十部书,都是我国历算学界很丰厚的遗产.又《辨学》一编, 为西洋论理学输入之鼻祖.又徐文定之《农政全书》六十卷,熊三 拔之《泰西水法》六卷,实农学界空前之著作。我们只要肯把当时 那班人的著译书目一翻,便可以想见他们对于新知识之传播如何的 努力.只要肯把那个时代的代表作品---如《几何原本》之类一两部 细读一过,便可以知道他们对于学问如何的忠实.要而言之,中国知 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 是第二次.中国元代时和阿拉伯文化有接触,但影响不大.在这种新 环境之下,学界空气,当然变换,后此清朝一代学者,对于历算学都有 兴趣,而且最喜欢谈经世致用之学,大概受利、徐诸人影响不小. 第四,藏书及刻书的风气渐盛. 第五,还有一件很可注意的现象,这种反动,不独儒学方面为
然,即佛教徒方面也很明显. 以上所举五点,都是明朝煞尾二三十年间学术界所发生的新现象 虽然读黄梨洲《明儒学案》,一点看不出这些消息,然而我认为关系 极重大.后来清朝各方面的学术,都从此中孕育出来.P7-11. 5.满洲人虽仅用四十日工夫便奠定北京,却须用四十年工夫才得有 全中国.他们在这四十年头里,对于统治中国人方针,积了好些经验 他们觉得用武力制服那降将悍卒没有多大困难,最难缠的是一班 “念书人”--尤其是少数有学问的学者.因为他们是民众的指导人, 统治前途暗礁,都在他们身上.满洲政府用全副精神对付这问题,政 策也因时因人而变.略举大概可分三期: 第一期,顺治元年至十年,约十年间,利用政策 第二期,顺治十一、二年至康熙十年,约十七八年间,高压政策. 第三期,康熙十一、二年以后,怀柔政策 第一期为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时代.满兵仓猝入关,一切要靠汉人 为虎作伥.所以一面极力招降纳臣,一面运用明代传来的愚民工具 -一八股科举,年年闹什么“开科取士”,把那些热中富贵的人先行绊 住.第二期,自多尔衮死去,顺治帝亲政,顺治七年政策渐变.那时除 了福建、两广、云南尚有问题外,其余全国大部分,都已在实力统 治之下.….到第三期,值康熙帝亲政后数年,三藩之乱继起.康熙 本人的性格,本来是阔达大度一路,当着这变乱时代,更不能不有戒 心,于是一变高压手段为怀柔手段.他的怀柔政策,分三着实施.第 一着,为康熙十二年之荐举山林隐逸.第二着,为康熙十七年之荐举
然,即佛教徒方面也很明显. 以上所举五点,都是明朝煞尾二三十年间学术界所发生的新现象. 虽然读黄梨洲《明儒学案》,一点看不出这些消息,然而我认为关系 极重大.后来清朝各方面的学术,都从此中孕育出来. P7-11. 5.满洲人虽仅用四十日工夫便奠定北京,却须用四十年工夫才得有 全中国.他们在这四十年头里,对于统治中国人方针,积了好些经验. 他们觉得用武力制服那降将悍卒没有多大困难,最难缠的是一班 “念书人”---尤其是少数有学问的学者.因为他们是民众的指导人, 统治前途暗礁,都在他们身上.满洲政府用全副精神对付这问题,政 策也因时因人而变.略举大概可分三期: 第一期,顺治元年至十年,约十年间,利用政策. 第二期,顺治十一、二年至康熙十年,约十七八年间,高压政策. 第三期,康熙十一、二年以后,怀柔政策. 第一期为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时代.满兵仓猝入关,一切要靠汉人 为虎作伥.所以一面极力招降纳臣,一面运用明代传来的愚民工具 --八股科举,年年闹什么“开科取士”,把那些热中富贵的人先行绊 住.第二期,自多尔衮死去,顺治帝亲政,顺治七年政策渐变.那时除 了福建、两广、云南尚有问题外,其余全国大部分,都已在实力统 治之下.…….到第三期,值康熙帝亲政后数年,三藩之乱继起.康熙 本人的性格,本来是阔达大度一路,当着这变乱时代,更不能不有戒 心,于是一变高压手段为怀柔手段.他的怀柔政策,分三着实施.第 一着,为康熙十二年之荐举山林隐逸.第二着,为康熙十七年之荐举
博学鸿儒.但这两着总算失败了,被收买的都是二三等人物,稍好点 的也不过新进后辈.那些负重望的大师,一位也网罗不着,倒惹起许 多恶感.第三着为康熙十八年之开《明史》馆这一着却有相当的成 功.因为许多学者,对于故国文献,十分爱恋他们别的事不肯和满洲 人合作,这件事到底不是私众之力所能办到,只得勉强将就了.以上 所讲,是满洲入关后三四十年对汉政策变迁之大概除第一期没有多 大关系外,第二期的高压和第三期的怀柔,都对于当时学风很有影 响. P15-17. 6.其时学术重要潮流,约有四支:一阎百诗、胡东樵一派之经学,承 顾、王之绪,直接开后来乾嘉学派:二梅定九、王寅旭一派之历算书, 承晚明利、徐之绪,作科学先锋;三陆桴亭、陆稼书一派之程朱学, 在王学与汉学之间,折衷过渡:四颜习斋、李刚主一派之实践学,完 成前期对王学革命事业而进一步.此则康熙一朝六十年间全学界之 大 概 情 形 也 P18. 7.讲到这里,当然会发生两个疑问:第一,那时候科学象有点新兴的 机运,为什么嘎然中止?第二,那时候学派潮流很多,为什么后来只 偏向考证学一路发展?我现请先解答第一个问题. 学术界最大的障碍物,自然是八股.八股和一切学问都不相容,而 科学为尤甚.….所以科举制度,我认为是科学不兴的一个原因
博学鸿儒.但这两着总算失败了,被收买的都是二三等人物,稍好点 的也不过新进后辈.那些负重望的大师,一位也网罗不着,倒惹起许 多恶感.第三着为康熙十八年之开《明史》馆.这一着却有相当的成 功.因为许多学者,对于故国文献,十分爱恋.他们别的事不肯和满洲 人合作,这件事到底不是私众之力所能办到,只得勉强将就了.以上 所讲,是满洲入关后三四十年对汉政策变迁之大概.除第一期没有多 大关系外,第二期的高压和第三期的怀柔,都对于当时学风很有影 响. P15—17. 6.其时学术重要潮流,约有四支:一阎百诗、胡东樵一派之经学,承 顾、王之绪,直接开后来乾嘉学派;二梅定九、王寅旭一派之历算书, 承晚明利、徐之绪,作科学先锋;三陆桴亭、陆稼书一派之程朱学, 在王学与汉学之间,折衷过渡;四颜习斋、李刚主一派之实践学,完 成前期对王学革命事业而进一步.此则康熙一朝六十年间全学界之 大 概 情 形 也 . P18. 7.讲到这里,当然会发生两个疑问:第一,那时候科学象有点新兴的 机运,为什么嘎然中止?第二,那时候学派潮流很多,为什么后来只 偏向考证学一路发展?我现请先解答第一个问题. 学术界最大的障碍物,自然是八股.八股和一切学问都不相容,而 科学为尤甚.…….所以科举制度,我认为是科学不兴的一个原因
此外还有很重大的原因,是耶稣会内部的分裂. 还有一件附带原因,也是教会行动影响到学界.….相传当时耶稣 会教徒党于皇太子允礽,喇嘛寺僧党于雍正帝胤祯,双方暗斗,黑幕 重重.后来雍正帝获胜,耶稣会势力遂一败涂地.这种史料,现时虽 未得有充分证据,然而口碑相传,大致可信.雍正元年浙闽总督满宝 奏请,除在钦天监供职之西洋人外,其余皆驱往澳门看管,不许阑入 内地,得旨施行.这件事是否于宫廷阴谋有关,姑且不论.总之康熙 五六十年间所延揽的许多欧洲学者,到雍正帝即位之第一年,忽然 驱除净尽.中国学界接近欧化的机会从此错过,一搁便阁了二百年 了.P20. 8.明季道学反动,学风自然要由蹈空变为核实一由主观的推想变为 客观的考察.客观的考察有两条路:一自然界现象方面;二社会文献 方面.以康熙间学界形势论,本来有趋重自然科学的可能性,且当时 实在也有点这种机兆.然而到底不成功者,其一如前文所讲,因为种 种事故把科学媒介人失掉了.其二,则因中国学者根本习气,看轻了 “艺成而下”的学问,所以结果逼着专走文献这条路.但还有个问题, 文献所包范围很广,为什么专向古典部分发展,其他多付阙如呢?问 到这里,又须拿政治现象来说明. 康熙帝是比较有自由思想的人.他早年虽间兴文字之狱,大抵都 是他未亲政以前的事,而且大半由奸民告诉官吏邀功,未必出自朝 廷授意.他本身却是阔达大度的人,不独政治上常采宽仁之义,对于
此外还有很重大的原因,是耶稣会内部的分裂. 还有一件附带原因,也是教会行动影响到学界.….相传当时耶稣 会教徒党于皇太子允礽,喇嘛寺僧党于雍正帝胤祯,双方暗斗,黑幕 重重.后来雍正帝获胜,耶稣会势力遂一败涂地.这种史料,现时虽 未得有充分证据,然而口碑相传,大致可信.雍正元年浙闽总督满宝 奏请,除在钦天监供职之西洋人外,其余皆驱往澳门看管,不许阑入 内地,得旨施行.这件事是否于宫廷阴谋有关,姑且不论.总之康熙 五六十年间所延揽的许多欧洲学者,到雍正帝即位之第一年,忽然 驱除净尽.中国学界接近欧化的机会从此错过,一搁便阁了二百年 了.P20. 8.明季道学反动,学风自然要由蹈空变为核实—由主观的推想变为 客观的考察.客观的考察有两条路:一自然界现象方面;二社会文献 方面.以康熙间学界形势论,本来有趋重自然科学的可能性,且当时 实在也有点这种机兆.然而到底不成功者,其一如前文所讲,因为种 种事故把科学媒介人失掉了.其二,则因中国学者根本习气,看轻了 “艺成而下”的学问,所以结果逼着专走文献这条路.但还有个问题, 文献所包范围很广,为什么专向古典部分发展,其他多付阙如呢?问 到这里,又须拿政治现象来说明. 康熙帝是比较有自由思想的人.他早年虽间兴文字之狱,大抵都 是他未亲政以前的事,而且大半由奸民告诉官吏邀功,未必出自朝 廷授意.他本身却是阔达大度的人,不独政治上常采宽仁之义,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