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寅旭之生(1628-1682),正当历议争哄时.利、徐翻译书既盛行, 学者转相诵习,或未研其理法而拾以自炫.旧派则杨光先为领袖,作 枝词游词与之争.寅旭少即嗜此学,潜心测定,”每夜辄登屋卧鸱、 尾间,仰观星象,竟夕不寐,复发历算书玩索精思,于推步之理洪亮 而不滞.久之则中西两家异说,皆能条其原委,考镜其得失”. P159. 39.他(王寅旭)说:“…当顺天以求合,不当为合以验天法所以差. 固必有致差之故,法所吻合,犹恐有偶合之缘.测愈久则数愈密,思 愈精则理愈出.”又说:“…其合其违,虽可预信,而分杪远近之细, 必屡经实测而后可知.合则审其偶合与确合,违则求其理违与数违, 不敢苟焉以自欺而已.”又说:“专术之赜,纠缈万端,不可以一发 燥心浮气乘于其间.”又说:天运渊元,韧智浅末,学之愈久而愈知其 不及,入之弥深而愈知其穷.….若仅能握觚而即以创法自命,师心 任目,撰为卤莽之术,约略一合,傲然自足,胸无古人,其庸妄不学未 尝 艰 苦 可 知 矣 P159. 40.读这些话,可以知道寅旭的学问是怎样得来的了.我们常说,治 科学能使人虚心,能使人静气,能使人忍耐努力,能使人忠实不欺. 寅旭便是绝好模范.历算学所以能给好影响于清学全部者,亦即在
38.寅旭之生(1628-1682),正当历议争哄时.利、徐翻译书既盛行, 学者转相诵习,或未研其理法而拾以自炫.旧派则杨光先为领袖,作 枝词游词与之争.寅旭少即嗜此学,潜心测定,”每夜辄登屋卧鸱、 尾间,仰观星象,竟夕不寐,复发历算书玩索精思,于推步之理洪亮 而不滞.久之则中西两家异说,皆能条其原委,考镜其得失”. P159. 39.他(王寅旭)说:“…当顺天以求合,不当为合以验天法所以差. 固必有致差之故,法所吻合,犹恐有偶合之缘.测愈久则数愈密,思 愈精则理愈出.”又说:“…其合其违,虽可预信,而分杪远近之细, 必屡经实测而后可知.合则审其偶合与确合,违则求其理违与数违, 不敢苟焉以自欺而已.”又说: “专术之赜,纠缈万端,不可以一发 燥心浮气乘于其间.”又说:天运渊元,韧智浅末,学之愈久而愈知其 不及,入之弥深而愈知其穷.….若仅能握觚而即以创法自命,师心 任目,撰为卤莽之术,约略一合,傲然自足,胸无古人,其庸妄不学未 尝 艰 苦 可 知 矣 ”. P159. 40.读这些话,可以知道寅旭的学问是怎样得来的了.我们常说,治 科学能使人虚心,能使人静气,能使人忍耐努力,能使人忠实不欺. 寅旭便是绝好模范.历算学所以能给好影响于清学全部者,亦即在
此. P159-160. 41.寅旭对于当时新旧之争,当然不以守旧为然,然亦非一味的盲从 新法.他说:“近代西洋新法,大抵与土盘历同源,而书器尤备,测候 加精.….徐文定以为,欲求超生,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翻 译有绪,然后令深知法意者参详考定.其意原欲因西法求进,非尽更 成宪也.文定既逝,继其事者仅能终翻译之绪,未遑及会通知法,至 矜其师说,齮龁异己,廷议纷纷.….今西法且盛行,向之异议者亦詘 而不复争矣.然以西法有验于今,可也;如谓不易之法无事求进,不 可也。….”.他批评当时所谓西法,有不知法意者五,当辨者十.他自 著《晓庵新法》六篇,自言:“会通若干事,考正若干事,表明若干事, 增葺若干事.旧法虽舛而未遽废者两存之,理虽可知而非上下千年 不得其数者阙之.虽得其数,而远引古测未经目信者,别为补遗.”他 那种不设成见、实事求是的精神,大略可见了· P160. 42.依我最粗浅的推测,则梅定九在学界所贡献之成绩大略如下: 第一,自来言历法者,多杂以占验迷信.看《汉书•艺文志》之“数 术略”及各史历志便知,虽唐、元两代所输入之西域学亦所不免。 历学脱离了占验独立,而建设在真正科学基础之上,自利、徐始启其 绪,至定九才把这种观念确定.《学历说》讲的最透快 第二,历学之历史的研究,自定九始-一恐怕直到现在,还没有第
此. P159-160. 41.寅旭对于当时新旧之争,当然不以守旧为然,然亦非一味的盲从 新法.他说:“近代西洋新法,大抵与土盘历同源,而书器尤备,测候 加精.….徐文定以为,欲求超生,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翻 译有绪,然后令深知法意者参详考定.其意原欲因西法求进,非尽更 成宪也.文定既逝,继其事者仅能终翻译之绪,未遑及会通知法,至 矜其师说,齮龁异己,廷议纷纷.….今西法且盛行,向之异议者亦詘 而不复争矣.然以西法有验于今,可也;如谓不易之法无事求进,不 可也.….”.他批评当时所谓西法,有不知法意者五,当辨者十.他自 著《晓庵新法》六篇,自言:“会通若干事,考正若干事,表明若干事, 增葺若干事.旧法虽舛而未遽废者两存之,理虽可知而非上下千年 不得其数者阙之.虽得其数,而远引古测未经目信者,别为补遗.”他 那 种 不 设 成 见 、 实 事 求 是 的 精 神 , 大 略 可 见 了 . P160. 42.依我最粗浅的推测,则梅定九在学界所贡献之成绩大略如下: 第一,自来言历法者,多杂以占验迷信.看《汉书•艺文志》之“数 术略”及各史历志便知,虽唐、元两代所输入之西域学亦所不免. 历学脱离了占验独立,而建设在真正科学基础之上,自利、徐始启其 绪,至定九才把这种观念确定.《学历说》讲的最透快. 第二,历学之历史的研究,自定九始--恐怕直到现在,还没有第
二个人比他研究得更博更通.凡一种学问经过历史的研究,自然一 不会笼统,二不会偏执.定九所以能成为斯学大家者,以此 第三,向来治历学者,多认为一种单纯技术,虽黄梨洲、王寅旭似 尚不免.定九认为历学必须建立在数学基础之上,所以明末清初因 历学发生争议,其结果仅能引起学者社会对于历学之兴味.自《梅氏 历算全书》出世,始引起多数人对于算学之兴味.老实说,从前算学 是历学附庸,定九以后才“蔚为大国”,且“取而代之”了 第四,定九并不是专阐发自己的“绝学”,打“藏诸名山”的主意, 他最努力于斯学之普及.他说:“吾为此学,皆历最艰苦之后,而后的 简易.从吾游者,坐进此道,而吾一生勤苦,皆为若用矣.吾唯求此理 大显,使古人绝学不致无传,则死且无憾,不必身擅其名也.”《畸人 传·本传》。观此可以见大学者之态度及愿力.历算能成为清代的显 学,多由定九的精神和方法濬发出来 第五,定九生当中西新旧两派交哄正剧时,他虽属新派的人,但不 盲从,更不肯用门户之见压迫人;专采“求是”的态度,对于旧派不 椎不抹杀,而且把许多古书重新解释,回复其价值,令学者起一番自 觉,力求本国学问的独立.后此戴东原震、焦里堂循、李尚之锐、汪 孝婴莱等辈,皆因研究古算书得有新发明.这种学风,不能不说是定 九 开 辟 出 来 P165-166. 43.自《崇祯历书》刊行以后,治历学者骤盛.若黄梨洲及其弟晦木
二个人比他研究得更博更通.凡一种学问经过历史的研究,自然一 不会笼统,二不会偏执.定九所以能成为斯学大家者,以此. 第三,向来治历学者,多认为一种单纯技术,虽黄梨洲、王寅旭似 尚不免.定九认为历学必须建立在数学基础之上.所以明末清初因 历学发生争议,其结果仅能引起学者社会对于历学之兴味.自《梅氏 历算全书》出世,始引起多数人对于算学之兴味.老实说,从前算学 是历学附庸,定九以后才“蔚为大国”,且“取而代之”了. 第四,定九并不是专阐发自己的“绝学”,打“藏诸名山”的主意, 他最努力于斯学之普及.他说:“吾为此学,皆历最艰苦之后,而后的 简易.从吾游者,坐进此道,而吾一生勤苦,皆为若用矣.吾唯求此理 大显,使古人绝学不致无传,则死且无憾,不必身擅其名也.”《畸人 传·本传》。观此可以见大学者之态度及愿力.历算能成为清代的显 学,多由定九的精神和方法濬发出来. 第五,定九生当中西新旧两派交哄正剧时,他虽属新派的人,但不 盲从,更不肯用门户之见压迫人;专采“求是”的态度,对于旧派不 惟不抹杀,而且把许多古书重新解释,回复其价值,令学者起一番自 觉,力求本国学问的独立.后此戴东原震、焦里堂循、李尚之锐、汪 孝婴莱等辈,皆因研究古算书得有新发明.这种学风,不能不说是定 九 开 辟 出 来 . P165-166. 43.自《崇祯历书》刊行以后,治历学者骤盛.若黄梨洲及其弟晦木
若毛西河,若阎百诗,皆有所撰述.青年史家潘力田亦与王寅旭共学, 有往复讨论书,见《晓庵遗书》中;其弟次耕,事寅旭,有著书.明史 馆中专任历志之人,如吴任臣志伊等,并有名于时.而其间专以历算 名家者,则有: 薛凤祚,字仪甫,淄川人.作《天学会通》,以对数立算 揭宜,字子宜,广昌人,深明西术,而又别有悟入,谓”七政之小轮, 皆出自然,亦如盘水之运旋,而周遭以行,急而生旋涡,遂成留逆”, 当时共指为创论. 方中通,字位伯,桐城人,以智子.著《数度衍》二十五卷,于《九 章》之外搜罗甚富. 孔兴泰,字林宗,睢州人.著《大测精义》,求半弧正弦法,与梅氏 《正弦简法补》之说,不謀而合 杜知耕,字端甫,柘城人.著《几何论约》及《数学钥》图注.梅氏 谓其释《九章》,颇中肯綮.毛乾乾,字心易.与定九论周径之理,因 复推论及方圆相容相变诸比率, 梅文鼐,字和仲,文,字尔素,俱定九弟,与兄同治历算 这几位都是定九同时人,学有心得,而薛仪甫最名家,时亦称梅、 王、薛云.清神圣祖喜历算,故揣摩风气者亦往往学之,李光地辈是 也,然不能有所发明.同时有杨光先者,专著书难西术,名《不得已》 书,然不解数理,弇陋强辩,徒争意气,此非学者也. P167. 43.自王、梅提倡斯学之后,许多古算书渐渐复活,经学大师大率兼
若毛西河,若阎百诗,皆有所撰述.青年史家潘力田亦与王寅旭共学, 有往复讨论书,见《晓庵遗书》中;其弟次耕,事寅旭,有著书.明史 馆中专任历志之人,如吴任臣志伊等,并有名于时.而其间专以历算 名家者,则有: 薛凤祚,字仪甫,淄川人.作《天学会通》,以对数立算. 揭宣,字子宣,广昌人,深明西术,而又别有悟入,谓"七政之小轮, 皆出自然,亦如盘水之运旋,而周遭以行,急而生旋涡,遂成留逆", 当时共指为创论. 方中通,字位伯,桐城人,以智子.著《数度衍》二十五卷,于《九 章》之外搜罗甚富. 孔兴泰,字林宗,睢州人.著《大测精义》,求半弧正弦法,与梅氏 《正弦简法补》之说,不謀而合. 杜知耕,字端甫,柘城人.著《几何论约》及《数学钥》图注.梅氏 谓其释《九章》,颇中肯綮.毛乾乾,字心易.与定九论周径之理,因 复推论及方圆相容相变诸比率. 梅文鼐,字和仲,文 ,字尔素,俱定九弟,与兄同治历算. 这几位都是定九同时人,学有心得,而薛仪甫最名家,时亦称梅、 王、薛云.清神圣祖喜历算,故揣摩风气者亦往往学之,李光地辈是 也,然不能有所发明.同时有杨光先者,专著书难西术,名《不得已》 书,然不解数理,弇陋强辩,徒争意气,此非学者也. P167. 43.自王、梅提倡斯学之后,许多古算书渐渐复活,经学大师大率兼
治算.戴东原校《算经十种》,大辟町畦;而李尚之、汪孝婴、董方 立能为深沉之思,发明算理不少.晚清则西欧新算输入,而李壬叔、 华若汀辈能名家.盖有清一代,作者繩繩不绝,当别为专篇论列之. P168. 44.方以智,字密之,安徽桐城人.明祟祯庚辰进士,官翰林院检讨. 国变后从永历帝于云南,永历亡,出家为僧,号药地.他著有《通雅》 五十二卷,考证名物、象数、训诂音声. 顾、阎辈是否受密之影响,尚难证明.要之密之学风,确与明季之 空疏武断相反,而为清代考证学开其先河,则无可疑.他的治学方法 有特征三端,一曰尊疑,二曰尊证,三曰尊今 依我看,《通雅》这一部书,总算近代声音训诂学第一流作品. P169-171. 45.桐城方氏,在全清三百年间,代有闻人,最初贻谋之功,自然要推 密之.但后来桐城学风并不循着密之的路走,而循着灵皋方苞的路 走,我说这也是很可惜的事. P172. 46.可以代表清儒《易》学者不过三家,曰惠定宇,曰张皋文,曰焦里 堂 ●●年●● ●●·●9● 焦里堂所著书,有《易章句》十二卷,《易通释》二十卷,《易图 略》八卷.统名《雕菰楼易学三书》.阮云台说他:“石破天惊,处处
治算.戴东原校《算经十种》,大辟町畦;而李尚之、汪孝婴、董方 立能为深沉之思,发明算理不少.晚清则西欧新算输入,而李壬叔、 华若汀辈能名家.盖有清一代,作者繩繩不绝,当别为专篇论列之. P168. 44.方以智,字密之,安徽桐城人.明崇祯庚辰进士,官翰林院检讨. 国变后从永历帝于云南,永历亡,出家为僧,号药地.他著有《通雅》 五十二卷,考证名物、象数、训诂音声. 顾、阎辈是否受密之影响,尚难证明.要之密之学风,确与明季之 空疏武断相反,而为清代考证学开其先河,则无可疑.他的治学方法 有特征三端,一曰尊疑,二曰尊证,三曰尊今. 依我看,《通雅》这一部书,总算近代声音训诂学第一流作品. P169-171. 45.桐城方氏,在全清三百年间,代有闻人,最初贻谋之功,自然要推 密之.但后来桐城学风并不循着密之的路走,而循着灵皋方苞的路 走,我说这也是很可惜的事. P172. 46.可以代表清儒《易》学者不过三家,曰惠定宇,曰张皋文,曰焦里 堂. …… …… …… 焦里堂所著书,有《易章句》十二卷,《易通释》二十卷,《易图 略》八卷.统名《雕菰楼易学三书》.阮云台说他:“石破天惊,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