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学情调查卷2014.12【教师卷】 命题人:周时富校对人:马素倩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辜(gu)负古刹(cha)贫瘠(j)奇诡(gui)茕(qing)茕孑立 B.烙(1ao)印遣绻(quan)憔悴(cui)悲怆( chuang)通渠(qu)大道 C坍圮(pi)恪(ke)守蝉蜕(tui)打夯(hang)亘(gen)古不变 D.猝(cui)然锱(zi)珠横槛(kan)鼎铛( cheng)不霁(qi)何虹 【明确】C(A:贫瘠,二声;奇诡,三声;B:缱绻:悲怆,四声;通衢;D:猝然 cu:锱铢;横槛jan;不霁何虹,j) 2.阅读下列文学常识,选出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先秦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他主张“性 善说”。《劝学》选自《荀子》 B.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 陈言之务去”的口号。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C.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北宋著名爱国词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慷慨悲 壮,笔力雄健,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D.赋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 阶段。苏轼首先开创了“文赋”,像《赤壁赋》《阿房宫赋》就是传颂千古的“文赋” 【明确】B(A:荀子主张“性恶论”;C:辛弃疾南宋词人:D:《阿房宫赋》是唐代 杜牧,非文赋。 3.按顺序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哈萨克白色的毡房错落在草地上,草地上白色羊群、棕色马群与湛蓝天空上的白云 相映成趣。 ②汽车颠来荡去,让人很不舒服,放眼窗外,却赏心悦目。 ③地势渐渐升高,白杨林荫道不见了,道路变得崎岖不平。 ④远方天山雪峰银光闪闪,近山却郁郁葱葱,山顶针叶林,山腰阔叶林,接近山麓则 是绿草如茵。 ⑤汽车驶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首府伊宁市,沿白杨夹道的公路向东飞驰,丰饶的原 野一如内地
高一年级语文学情调查卷 2014.12【教师卷】 命题人:周时富 校对人:马素倩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 分) A.辜(gū)负 古刹(chà) 贫瘠(jǐ) 奇诡(guī) 茕(qióng)茕孑立 B.烙(lào)印 遣绻(quǎn) 憔悴(cuì) 悲怆(chuāng) 通渠(qú)大道 C.坍圮(pǐ) 恪(kè)守 蝉蜕(tuì) 打夯(hāng) 亘(gèn)古不变 D.猝(cuì)然 锱(zī)珠 横槛(kǎn) 鼎铛(chēng) 不霁(qí)何虹 2.阅读下列文学常识,选出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先秦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他主张“性 善说”。《劝学》选自《荀子》。 B.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 陈言之务去”的口号。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C.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北宋著名爱国词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慷慨悲 壮,笔力雄健,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D. 赋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 阶段。苏轼首先开创了“文赋”,像《赤壁赋》《阿房宫赋》就是传颂千古的“文赋”。 3. 按顺序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 哈萨克白色的毡房错落在草地上,草地上白色羊群、棕色马群与湛蓝天空上的白云 相映成趣。 ② 汽车颠来荡去,让人很不舒服,放眼窗外,却赏心悦目。 ③ 地势渐渐升高,白杨林荫道不见了,道路变得崎岖不平。 ④ 远方天山雪峰银光闪闪,近山却郁郁葱葱,山顶针叶林,山腰阔叶林,接近山麓则 是绿草如茵。 ⑤ 汽车驶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首府伊宁市,沿白杨夹道的公路向东飞驰,丰饶的原 野一如内地。 【明确】B (A:荀子主张“性恶论”;C:辛弃疾南宋词人;D:《阿房宫赋》是唐代 杜牧,非文赋。) 【明确】C (A:贫瘠,二声;奇诡,三声;B:缱绻;悲怆,四声;通衢;D:猝然 cu;锱铢;横槛 jian;不霁何虹,ji)
A.⑤④①②③B.⑤③②④①C.⑤②①③④D.④①③②⑤ 【明确】B(通观全段,是写从车上所见,故句⑤是总领句,应放在段首,句③“白 杨林”呼应句⑤中的“白杨夹道”,然后依次按由近及远、由高到低的顺序连接②④①。) 4.下列每对诗句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3分) A.柿叶翻红霜景楸碧天如水倚红楼 B.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C.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D.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明确】D(对仗,词性相对) 漫画《求职遭遇》启示是( )(3分) 点(我烧研格得 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招 C.上善若水,大爱无声 D.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明确】B(简能、择善:选拔人才)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求职遭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盛庸,不知何许人。洪武中,累官至都指挥。建文初,以参将从耿炳文伐燕。李景隆代 炳文,遂隶景隆麾下。二年四月,景隆败于白沟河,走济南。燕师随至,景隆复南走。庸与 参政铁铉悉力固守,燕师攻围三月不克。庸、铉乘夜出兵掩击,燕众大败,解围去。乘胜复 德州。九月,论功封历城侯,禄干石。寻命为平燕将军,充总兵官。 时吴杰、平安守定州,庸驻德州,徐凯屯沧州,为犄角。是冬,燕兵袭沧州,破,擒凯。 掠其辎重,进薄济宁。庸引兵屯东昌以邀之,背城而阵。燕王帅兵直前薄膚军左翼,不动 复冲中坚,庸开阵纵王入,围之数重。燕将硃能帅番骑来救,王乘间突围出。而燕军为火器 所伤甚众,大将张玉死于阵。王独以百骑殿,退至馆陶。庸檄吴杰、平安自真定遮燕归路。 明年正月,杰、平安战深不利,燕师始得归。是役也,燕精锐丧失几尽,庸军声大振,帝为 亨庙告捷。三月,燕兵复南岀保定。庸营夹河。王将轻骑来觇,掠阵而过。膚遺干骑追之, 为燕兵射却。及战,庸军列盾以进。王令步卒先攻,骑兵乘间驰入。庸麾军力战,斩其将谭 渊。而硃能、张武等帅众殊死斗。王以劲骑贯阵与能合。庸部骁将庄得、阜旗张等俱战死
A.⑤④①②③ B.⑤③②④① C.⑤②①③④ D.④①③②⑤ 4.下列每对诗句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3 分) A.柿叶翻红霜景楸 碧天如水倚红楼 B.青云未得平行去 梦到江南身旅羁 C.白沙翠竹江村暮 相送柴门月色新 D.花须柳眼各无赖 紫蝶黄蜂俱有情 【明确】D (对仗,词性相对) 5.漫画《求职遭遇》启示是( )(3 分) 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C.上善若水,大爱无声 D.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明确】B (简能、择善:选拔人才)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盛庸,不知何许人。洪武中,累官至都指挥。建文初,以参将从耿炳文伐燕。李景隆代 炳文,遂隶景隆麾下。二年四月,景隆败于白沟河,走济南。燕师随至,景隆复南走。庸与 参政铁铉悉力固守,燕师攻围三月不克。庸、铉乘夜出兵掩击,燕众大败,解围去。乘胜复 德州。九月,论功封历城侯,禄千石。寻命为平燕将军,充总兵官。 时吴杰、平安守定州,庸驻德州,徐凯屯沧州,为犄角。是冬,燕兵袭沧州,破,擒凯。 掠其辎重,进薄济宁。庸引兵屯东昌以邀之,背城而阵。燕王帅兵直前薄庸军左翼,不动。 复冲中坚,庸开阵纵王入,围之数重。燕将硃能帅番骑来救,王乘间突围出。而燕军为火器 所伤甚众,大将张玉死于阵。王独以百骑殿,退至馆陶。庸檄吴杰、平安自真定遮燕归路。 明年正月,杰、平安战深不利,燕师始得归。是役也,燕精锐丧失几尽,庸军声大振,帝为 享庙告捷。三月,燕兵复南出保定。庸营夹河。王将轻骑来觇,掠阵而过。庸遣千骑追之, 为燕兵射却。及战,庸军列盾以进。王令步卒先攻,骑兵乘间驰入。庸麾军力战,斩其将谭 渊。而硃能、张武等帅众殊死斗。王以劲骑贯阵与能合。庸部骁将庄得、皁旗张等俱战死。 【明确】B (通观全段,是写从车上所见,故句⑤是总领句,应放在段首,句③“白 杨林”呼应句⑤中的“白杨夹道”,然后依次按由近及远、由高到低的顺序连接②④①。)
是日,燕军几败。明日复战,燕军东北,庸军西南,自辰至未,互胜负。两军皆疲,将士各 坐息。复起战,忽东北风大起,飞尘蔽天。燕兵乘风大呼,左右横击。庸大败走还德州,自 是气沮。已而燕将李远焚粮艘于沛县,庯军遂乏饷。明年,灵璧战败,平安等被执。庯独引 军而南,列战舰淮南岸。燕将邱福等潜济,出庸后。庸不能支,退为守江计。燕兵渡淮,由 盱眙陷扬州。庸御战于六合及浦孑口,皆失利,都督陈瑄帅舟师降燕,燕兵遂渡冮。庸仓卒 聚海艘出高资港迎战,复败,军益溃散。 成祖入京师,庸以余众降,即命守淮安 《明史·列传第三十二》 5.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隶景隆麾下隶:隶属B.燕王帅兵直前薄庸军左翼薄:靠近,接近 C.庸麾军力战,麾:旗帜D.燕将邱福等潜济 潜:秘密地 6.下列各组语句中,直接表述盛庸勇猛善战的一组是(3分)() ①庸、铉乘夜出兵掩击,燕众大败,解围去。②庸部骁将庄得、卓旗张等俱战死。 ③庸麾军力战,斩其将谭渊 ④庸军西南,自辰至未,互胜负。两军 皆疲 ⑤庸不能支,退为守江计 ⑥庸檄吴杰、平安自真定遮燕归路。 A.②④⑥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③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文二年七月,盛庸在夜间出兵击败燕军,乘胜收复德州,后来,盛庸战败,又退守德州。 B.在东昌之战中,燕王孤军冒进,被盛庸围困,幸好大将硃能、张玉带兵营救,燕王才脱困 C.保定战斗的失利的原因是突然刮起的大风,让燕军有了可乘之机,直接导致盛庸军队的全 线溃败 D.燕军渡过淮河后,盛庸屡战屡败,直到成祖入南京,盛庸才带着残部投降。 8.翻译文中划线句。(10分) (1)庸引兵屯东昌以邀之,背城而阵。(3分) (2)燕兵乘风大呼,左右横击。庸大败走还德州。(3分) (3)庸仓卒聚海艘出高资港迎战,复败,军益溃散。(4分) 【明确】
是日,燕军几败。明日复战,燕军东北,庸军西南,自辰至未,互胜负。两军皆疲,将士各 坐息。复起战,忽东北风大起,飞尘蔽天。燕兵乘风大呼,左右横击。庸大败走还德州,自 是气沮。已而燕将李远焚粮艘于沛县,庸军遂乏饷。明年,灵璧战败,平安等被执。庸独引 军而南,列战舰淮南岸。燕将邱福等潜济,出庸后。庸不能支,退为守江计。燕兵渡淮,由 盱眙陷扬州。庸御战于六合及浦子口,皆失利,都督陈瑄帅舟师降燕,燕兵遂渡江。庸仓卒 聚海艘出高资港迎战,复败,军益溃散。 成祖入京师,庸以余众降,即命守淮安。 《明史·列传第三十二》 5.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遂隶.景隆麾下 隶:隶属 B. 燕王帅兵直前薄.庸军左翼 薄:靠近,接近 C. 庸麾.军力战, 麾:旗帜 D. 燕将邱福等潜.济, 潜:秘密地 6.下列各组语句中,直接表述盛庸勇猛善战的一组是(3 分) ( ) ①庸、铉乘夜出兵掩击,燕众大败,解围去。 ②庸部骁将庄得、皁旗张等俱战死。 ③庸麾军力战,斩其将谭渊。 ④庸军西南,自辰至未,互胜负。两军 皆疲 ⑤庸不能支,退为守江计 ⑥庸檄吴杰、平安自真定遮燕归路。 A.②④⑥ B.②③⑤ C. ③④⑤ D.①③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建文二年七月,盛庸在夜间出兵击败燕军,乘胜收复德州,后来,盛庸战败,又退守德州。 B.在东昌之战中,燕王孤军冒进,被盛庸围困,幸好大将硃能、张玉带兵营救,燕王才脱困。 C.保定战斗的失利的原因是突然刮起的大风,让燕军有了可乘之机,直接导致盛庸军队的全 线溃败。 D.燕军渡过淮河后,盛庸屡战屡败,直到成祖入南京,盛庸才带着残部投降。 8.翻译文中划线句。(10 分) (1)庸引兵屯东昌以邀之,背城而阵。(3 分) (2)燕兵乘风大呼,左右横击。庸大败走还德州。(3 分) (3)庸仓卒聚海艘出高资港迎战,复败,军益溃散。(4 分) 【明确】
5.C(麾:指挥) 6.D(②部将勇猛善战⑤盛庸后退) 7B(没有张玉) 8.(1)盛庯带兵驻扎在东昌来迎战,背靠蓍堿池列阵迎击燕军。(屯:驻扎、邀:迎战、背:背着 三点各一分) (2)燕兵乘着风势大呼,向左向右出击。盛庸大败退走德州,从这次以后士气沮丧。(左右:从左右、 沮:沮丧,句意通顺,三点各一分) (3)庸短时间内召集海船从高资港出发迎战,又战败,军心溃乱涣散。(仓卒:短时间、复:又再、军: 军心散:涣散,四点各一分) 【译文】 盛庸,不知道他是那里人,洪武年间,多次升官,官至都指挥.建文初年,以参将的身份随 从耿炳文攻伐燕.后来李景隆取代耿炳文攻燕,于是他就隶属在李景隆的麾下.建文二年四月 李景隆在白河沟兵败,逃到济南.燕军随后杀到,李景隆再次向南方逃跑,盛庸与参政铁铉全 力固守,燕军围困攻打了三个月都没有攻克.盛庸和铁铉乘夜出兵袭击,燕军大败,解除了围 困.又乘胜收复德州。九月,论功行赏,被封为历城侯,俸禄千石。不久被任命为平燕将军, 充总兵官。 这时,吴杰、平安守定州,盛庸驻守德州,徐凯屯守沧州,为犄角之势。这年冬天,燕 兵袭击沧州,攻破城池,生擒徐凯.掠夺了他的辎重,接着进逼济宁。盛庸带兵驻扎在东昌 以应战,背着城池列阵迎击燕军。燕王带兵径自接近盛庸军队的左翼,没有攻克。有命令燕 军冲击盛庸军队中军,盛庸打开阵门任由燕王进入,盛庯把燕王围了好几层。燕将硃能带领 番骑来救,燕王乘机突围逃出。而被火器击伤的燕军很多,大将张玉在阵中被击毙。燕王惟 独带百骑殿后,退守到馆陶。盛庸传书要吴杰、平安在真定拦住燕军的归路。第二年正月 吴杰、平安攻战深州没有得手,燕师才得回师。在这次战斗中,燕军的精锐丧失殆尽,盛庸 的军队声威大振,建文帝为他在庙告捷。三月,燕兵再次向南出兵进军保定。盛庸驻守夹河 燕王带领轻骑来观战,掠阵而过。庸派遣千骑追击燕王,被燕兵射杀退却。战斗开始,盛庸 让军队拿者盾牌列队前进。燕王命令步兵先出击,骑兵乘机奔驰而入。盛庸指挥军队全力死 战,斩杀了敌方的大将谭渊。硃能、张武等帅众殊死战斗。燕王以强劲的骑兵入阵与硃能会 合。盛庸部下的骁将庄得、阜旗张等都战死。这一日,燕军几乎落败。明日又战,燕军在东 北,庸军在西南,从辰时到未时,各有胜负。两军都很疲惫,将士都坐在地上休息。又起兵 起再战,忽然东北风大起,飞尘蔽天。燕兵乘着风势大呼,左右横击。盛庸大败退回到德州, 从这次以后士气不振。不久燕将李远在沛县焚烧了运送粮草的船,庸军就缺乏粮草。第 年,在灵璧战败,平安等被俘虏。盛庸独自带兵冋南,在淮南岸列舰迎战。燕将邱福等人潜 暗中度过淮河,出现在盛庸的后方。盛庸独力难支,使用退守长江的计策。燕兵渡过淮河, 从盱眙攻陷扬州。盛庸在六合和浦子口迎战,都失利了,都督陈瑄带领水军投降燕军,燕兵 就渡过长江。庸短时间内召集海船从高资港出发迎战,又战败,军心溃乱涣散。 成祖入京师,盛庸带着残部投降,成祖让他守淮安 、古诗词鉴赏(8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译文】 盛庸,不知道他是那里人.洪武年间,多次升官,官至都指挥.建文初年,以参将的身份随 从耿炳文攻伐燕.后来李景隆取代耿炳文攻燕,于是他就隶属在李景隆的麾下.建文二年四月, 李景隆在白河沟兵败,逃到济南.燕军随后杀到, 李景隆再次向南方逃跑,盛庸与参政铁铉全 力固守,燕军围困攻打了三个月都没有攻克.盛庸和铁铉乘夜出兵袭击,燕军大败,解除了围 困.又乘胜收复德州。九月,论功行赏,被封为历城侯,俸禄千石。不久被任命为平燕将军, 充总兵官。 这时, 吴杰、平安守定州, 盛庸驻守德州, 徐凯屯守沧州,为犄角之势。这年冬天,燕 兵袭击沧州,攻破城池,生擒徐凯. 掠夺了他的辎重,接着进逼济宁。盛庸带兵驻扎在东昌 以应战,背着城池列阵迎击燕军。燕王带兵径自接近盛庸军队的左翼,没有攻克。有命令燕 军冲击盛庸军队中军,盛庸打开阵门任由燕王进入,盛庸把燕王围了好几层。燕将硃能带领 番骑来救,燕王乘机突围逃出。而被火器击伤的燕军很多,大将张玉在阵中被击毙。燕王惟 独带百骑殿后,退守到馆陶。盛庸传书要吴杰、平安在真定拦住燕军的归路。第二年正月, 吴杰、平安攻战深州没有得手,燕师才得回师。在这次战斗中,燕军的精锐丧失殆尽,盛庸 的军队声威大振,建文帝为他在庙告捷。三月,燕兵再次向南出兵进军保定。盛庸驻守夹河。 燕王带领轻骑来观战,掠阵而过。庸派遣千骑追击燕王,被燕兵射杀退却。战斗开始,盛庸 让军队拿者盾牌列队前进。燕王命令步兵先出击,骑兵乘机奔驰而入。盛庸指挥军队全力死 战,斩杀了敌方的大将谭渊。硃能、张武等帅众殊死战斗。燕王以强劲的骑兵入阵与硃能会 合。盛庸部下的骁将庄得、皁旗张等都战死。这一日,燕军几乎落败。明日又战,燕军在东 北,庸军在西南,从辰时到未时,各有胜负。两军都很疲惫,将士都坐在地上休息。又起兵 起再战,忽然东北风大起,飞尘蔽天。燕兵乘着风势大呼,左右横击。盛庸大败退回到德州, 从这次以后士气不振。不久燕将李远在沛县焚烧了运送粮草 的船,庸军就缺乏粮草。第二 年,在灵璧战败,平安等被俘虏。盛庸独自带兵向南,在淮南岸列舰迎战。燕将邱福等人潜 暗中度过淮河,出现在盛庸的后方。盛庸独力难支,使用退守长江的计策。燕兵渡过淮河, 从盱眙攻陷扬州。盛庸在六合和浦子口迎战,都失利了,都督陈瑄带领水军投降燕军,燕兵 就渡过长江。庸短时间内召集海船从高资港出发迎战,又战败,军心溃乱涣散。 成祖入京师,盛庸带着残部投降,成祖让他守淮安。 三、古诗词鉴赏(8 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身去国六干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 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4分) 【明确】(1)“一身”与“万死”对比(1分),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 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空间、时间各1分)上高度概括 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效果1分,酌情给 分)。 (2)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4分) 【明确】(2)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运用“黯然”“别泪”“去国”“投荒”“相思”等 词语,抒发了惜别、哀伤之情。(2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瘴”“云”“春”“水 “梦”“烟”等意象,表达了凄恻、惆怅之情。(2分) 【诗词翻译、背景介绍】 翻译:(1)宗一:柳宗元从弟,生平事迹不详 (2)零落:本指花、叶凋零飘落,此处用以自比遭贬漂泊。黯然:形容别时心绪暗淡伤感 (3)双:指宗元和宗一。越江:唐汝询《唐诗解》卷四十四:“越江,未详所指,疑即柳 州诸江也。按柳州乃百越地。”即粤江,这里指柳江 (4)去国:离开国都长安。六千里:《通典·州郡十四》:“(柳州)去西京五千二百七十里。” 极言贬所离京城之远 (5)万死:指历经无数次艰难险阻。投荒:贬逐到偏僻边远的地区。 ⑥6)桂岭:五岭之一,在今广西贺县东北,山多桂树,故名。柳州在桂岭南。这里泛指柳 州附近的山岭。《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七《岭南道贺州》载有桂岭县:“桂岭在县东十五里 瘴( zhang):旧指热带山林中的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这里指分别时柳州的景色 ()荆、郢(ying: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百家注柳集》引孙汝听曰:“荆、郢, 宗一将游之处。”何焯《义门读书记》曰:“《韩非子》:张敏与高惠二人为友,每相思不得相 见,敏便于梦中往寻。但行至半路即迷。落句正用其意。” 赏析: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首联写在送兄弟到越江边 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起势迅拔奇突,悲情无限,有极大的感染力。在二弟宗直暴病身 亡之后,大弟宗一又要北适湘鄂之地安家,作者经不起这样大的打击,故曰“残魂”且已“零 落”,神情“黯然”却又加“倍”,其中自有贬谪之苦,孤寂之意。此刻兄弟泣别,双双垂泪, 虽为人之常情,却另有深意:诗人在极度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生活,需要亲情友情支撑他那即 将崩溃的精神世界,然而贬谪以来,亲人相继弃世,此时宗一又要北去,诗人更觉形单影只 愁苦无依。这两句诗既是铺叙,又是情语,充分表现出诗人苦涩的心境和兄弟之间的骨肉情 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瘴来云似 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 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 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4 分) (2)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4 分) 【诗词翻译、背景介绍】 翻译:⑴宗一:柳宗元从弟,生平事迹不详。 ⑵零落:本指花、叶凋零飘落,此处用以自比遭贬漂泊。黯然:形容别时心绪暗淡伤感。 ⑶双:指宗元和宗一。越江:唐汝询《唐诗解》卷四十四:“越江,未详所指,疑即柳 州诸江也。按柳州乃百越地。”即粤江,这里指柳江。 ⑷去国:离开国都长安。六千里:《通典·州郡十四》:“(柳州)去西京五千二百七十里。” 极言贬所离京城之远。 ⑸万死:指历经无数次艰难险阻。投荒:贬逐到偏僻边远的地区。 ⑹桂岭:五岭之一,在今广西贺县东北,山多桂树,故名。柳州在桂岭南。这里泛指柳 州附近的山岭。《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七《岭南道贺州》载有桂岭县:“桂岭在县东十五里。” 瘴(zhàng):旧指热带山林中的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这里指分别时柳州的景色。 ⑺荆、郢(yǐng):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百家注柳集》引孙汝听曰:“荆、郢, 宗一将游之处。”何焯《义门读书记》曰:“《韩非子》:张敏与高惠二人为友,每相思不得相 见,敏便于梦中往寻。但行至半路即迷。落句正用其意。” 赏析: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首联写在送兄弟到越江边 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起势迅拔奇突,悲情无限,有极大的感染力。在二弟宗直暴病身 亡之后,大弟宗一又要北适湘鄂之地安家,作者经不起这样大的打击,故曰“残魂”且已“零 落”,神情“黯然”却又加“倍”,其中自有贬谪之苦,孤寂之意。此刻兄弟泣别,双双垂泪, 虽为人之常情,却另有深意:诗人在极度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生活,需要亲情友情支撑他那即 将崩溃的精神世界,然而贬谪以来,亲人相继弃世,此时宗一又要北去,诗人更觉形单影只, 愁苦无依。这两句诗既是铺叙,又是情语,充分表现出诗人苦涩的心境和兄弟之间的骨肉情 谊。 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瘴来云似 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 【明确】(2)①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运用“黯然”“别泪”“去国”“投荒”“相思”等 词语,抒发了惜别、哀伤之情。(2 分)②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瘴”“云”“春”“水” “梦”“烟”等意象,表达了凄恻、惆怅之情。(2 分) 【明确】(1)“一身”与“万死”对比(1 分),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 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空间、时间各 1 分)上高度概括 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效果 1 分,酌情给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