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难点突破:人物传记阅读 人物传记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叙人物的生命历程、精神风貌及其 影响。人物传记阅读考点具体有:(1)筛选与整合信息;(2)鉴赏评价传主精 神品质、细节描写及语言特色:(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关键问题,如文本反映 出的人生价值观和时代精神,作者对传主所持的态度,或者根据传主人生轨迹谈 成长成才的感悟、启示等。 考查角度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一个常见的考查要点。对于实用类文本而言,其逻 辑性、理论性均要比文学类文本高出一筹,所以虽然看起来篇幅不长,而实际上 文本所包含的信息量并不少。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就需要特别注重对文本信息的 筛选、归纳和整理。对于这种题型,信息范围大多为整个文本,紧扣提示信息是 最重要的原则 所谓“文中信息”除了“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之外,还包括文本中 能够满足某个“专题”的特定内容。这些信息都掺杂在文本的其他文字信息之 中,这就需要我们能够迅速地淘汰无效信息,准确地把有效的信息提取出来,这 就是“筛选”。筛选出来的信息往往是零乱的,甚至是零碎的,这就需要我们对 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使之完整化、条理化,这就是整合。筛选整合信 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完全排除我们自己主观因素的干扰,不以个人 平素所获得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个人的是非为是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 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尊重文本,应该是我们筛选整合 信息时必须遵守的原则。“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深入阅读的基础,不管是 欣赏还是探究,都必须以这一点为前提。 典题探究 【典题】(2012·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克罗齐的求索 事业成功的种子往往播撒在苦难的土壤之中。1883年,卡萨米西奥拉大地震夺 去了贝尼代托·克罗齐的双亲和妹妹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下的他侥幸得救。当时 他17岁,温馨的生活在暴虐的自然面前顷刻灰飞烟灭。这场灾难给青年时代的 克罗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也使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自我心 灵的充实和人类社会的精神景况。 1886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 斯以及欧洲的历史研究,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的解脱。期间,他 结合自己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他发现,历史 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 则。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 实有的真实,表现为真实发生过的一切。 1902年,克罗齐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美学》,为现代美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对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曾作过专章介绍。意 大利哲学家金蒂雷赞赏克罗齐不仅发现了想象的规律,而且引入了心灵发展的概 念。在共同的学术兴趣和理论探讨中,克罗齐和金蒂雷的友谊也由此得到发展。 在《美学》中,克罗齐重点对过去时代的“错误的美学”,尤其是“自然主义美
2014 年高考语文难点突破:人物传记阅读 人物传记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叙人物的生命历程、精神风貌及其 影响。人物传记阅读考点具体有:(1)筛选与整合信息;(2)鉴赏评价传主精 神品质、细节描写及语言特色;(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关键问题,如文本反映 出的人生价值观和时代精神,作者对传主所持的态度,或者根据传主人生轨迹谈 成长成才的感悟、启示等。 考查角度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一个常见的考查要点。对于实用类文本而言,其逻 辑性、理论性均要比文学类文本高出一筹,所以虽然看起来篇幅不长,而实际上 文本所包含的信息量并不少。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就需要特别注重对文本信息的 筛选、归纳和整理。对于这种题型,信息范围大多为整个文本,紧扣提示信息是 最重要的原则。 所谓“文中信息”除了“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之外,还包括文本中 能够满足某个“专题”的特定内容。这些信息都掺杂在文本的其他文字信息之 中,这就需要我们能够迅速地淘汰无效信息,准确地把有效的信息提取出来,这 就是“筛选”。筛选出来的信息往往是零乱的,甚至是零碎的,这就需要我们对 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使之完整化、条理化,这就是整合。筛选整合信 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完全排除我们自己主观因素的干扰,不以个人 平素所获得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个人的是非为是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 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尊重文本,应该是我们筛选整合 信息时必须遵守的原则。“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深入阅读的基础,不管是 欣赏还是探究,都必须以这一点为前提。 典题探究 【典题】(2012·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 题。 克罗齐的求索 事业成功的种子往往播撒在苦难的土壤之中。1883 年,卡萨米西奥拉大地震夺 去了贝尼代托·克罗齐的双亲和妹妹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下的他侥幸得救。当时 他 17 岁,温馨的生活在暴虐的自然面前顷刻灰飞烟灭。这场灾难给青年时代的 克罗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也使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自我心 灵的充实和人类社会的精神景况。 1886 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 斯以及欧洲的历史研究,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的解脱。期间,他 结合自己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他发现,历史 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 则。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 实有的真实,表现为真实发生过的一切。 1902 年,克罗齐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美学》,为现代美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对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曾作过专章介绍。意 大利哲学家金蒂雷赞赏克罗齐不仅发现了想象的规律,而且引入了心灵发展的概 念。在共同的学术兴趣和理论探讨中,克罗齐和金蒂雷的友谊也由此得到发展。 在《美学》中,克罗齐重点对过去时代的“错误的美学”,尤其是“自然主义美
学”和“唯理主义美学”进行批驳,肯定了艺术的“心灵性”和“非逻辑性”等 特点,把艺术和美学从对道德与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 然而,学术上的创获并未使克罗齐摆脱椎心的痛苦和深刻的孤独。在潜意识里, 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1903年他开始创办涉及文学、历史与哲学的 文化刊物一—《批评》。克罗齐在《自传》中曾说:“创办《批评》杂志标志着 我的生活中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他主要负责文学与历史,前期曾邀请金蒂雷负 责哲学。在长达42年的办刊过程中,克罗齐渐渐达到了他所期待的理论家和实 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理想。1920年6月至1921年7月,克罗齐担任意大利教育 部长,发起了意大利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改革运动。 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的理论学说。他在一次交流活动 中说:“正如每一个对自己所做事情感到要负责的人一样,我喜欢反复思索我写 过的并发表过的那些东西,喜欢经常回味和审查它们,以求看一看是否可以发现 一些不妥之处,是否可以进一步加以展开……‘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这 就是说,他所懂得的事情只是慢慢才学会的;似乎还应当加上一句 人也不 是死后才会的’。因此,人往往要像前几年那不勒斯的一位外科医生所做的那样, 他也是我在参议院的一位同事,有一次做手术时他突然感到不舒服,觉得自己要 死了,于是把手术刀交给一位同行,说‘请你来干下去 克罗齐不仅勤奋钻硏,而且注重研究方法。方法是抵达学术高原的重要途径和手 段。在办刊前期,克罗齐完成了“心灵哲学”的系统阐发工作。在他看来,历史 是人的创造,体现为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要受心灵的支配,因此把握历史的关 键在于把握心灵活动。哲学不过是历史学的方法论,追求美、真、益、善的心灵 哲学,作为对心灵活动形式与规律的研究,其意义在于为创造历史和阐释历史提 供方法论的依据。 在克罗齐心中,意大利民族始终具有美丽的形象。它从遥远的古罗马走来,创造 过文艺复兴的灿烂文化。但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的历史脚步踏上“迷途” 身处残酷的历史情境,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着坚守,坚持以著 述和主编的刊物抵抗法西斯专制主义。1923年,金蒂雷加入了法西斯党。克罗 齐以巨大的道义勇气,与宣扬极权主义理论的金蒂雷展开针锋相对的公开论战, 彼此持续几十年的友谊宣告破裂。1925年,克罗齐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知 识分子宣言》,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签名。他的寓所在 1926年几次遭到法西斯党徒的洗劫。1944年4月,金蒂雷被击毙于佛罗伦萨街 头,克罗齐闻讯,曾长久地倚在寓所的门框上,遥望北方深邃的蓝天… “我将死于工作。”这是晚年的克罗齐在他人问及自己健康状况时一句平静的回 答。创造性的努力、自由的激情以及深刻的公民责任感,既是意大利民族性格的 基本素质,亦折射出克罗齐的人格理想。 (摘自张敏《克罗齐美学论稿》,有删改) 1.(考点题)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克罗齐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 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力。 B.克罗齐把艺术从对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而他对艺术的认识又有别于世俗 的理解,他认为艺术不是用来娱乐的 C.本文择取了克罗齐的重要人生阶段,记述了这位20世纪前半期有重要影响的 理论家兼社会活动家,以史带论,史论结合
学”和“唯理主义美学”进行批驳,肯定了艺术的“心灵性”和“非逻辑性”等 特点,把艺术和美学从对道德与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 然而,学术上的创获并未使克罗齐摆脱椎心的痛苦和深刻的孤独。在潜意识里, 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1903 年他开始创办涉及文学、历史与哲学的 文化刊物——《批评》。克罗齐在《自传》中曾说:“创办《批评》杂志标志着 我的生活中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他主要负责文学与历史,前期曾邀请金蒂雷负 责哲学。在长达 42 年的办刊过程中,克罗齐渐渐达到了他所期待的理论家和实 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理想。1920 年 6 月至 1921 年 7 月,克罗齐担任意大利教育 部长,发起了意大利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改革运动。 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的理论学说。他在一次交流活动 中说:“正如每一个对自己所做事情感到要负责的人一样,我喜欢反复思索我写 过的并发表过的那些东西,喜欢经常回味和审查它们,以求看一看是否可以发现 一些不妥之处,是否可以进一步加以展开……‘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这 就是说,他所懂得的事情只是慢慢才学会的;似乎还应当加上一句——‘人也不 是死后才会的’。因此,人往往要像前几年那不勒斯的一位外科医生所做的那样, 他也是我在参议院的一位同事,有一次做手术时他突然感到不舒服,觉得自己要 死了,于是把手术刀交给一位同行,说‘请你来干下去’。” 克罗齐不仅勤奋钻研,而且注重研究方法。方法是抵达学术高原的重要途径和手 段。在办刊前期,克罗齐完成了“心灵哲学”的系统阐发工作。在他看来,历史 是人的创造,体现为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要受心灵的支配,因此把握历史的关 键在于把握心灵活动。哲学不过是历史学的方法论,追求美、真、益、善的心灵 哲学,作为对心灵活动形式与规律的研究,其意义在于为创造历史和阐释历史提 供方法论的依据。 在克罗齐心中,意大利民族始终具有美丽的形象。它从遥远的古罗马走来,创造 过文艺复兴的灿烂文化。但 20 世纪 20 年代,意大利的历史脚步踏上“迷途”。 身处残酷的历史情境,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着坚守,坚持以著 述和主编的刊物抵抗法西斯专制主义。1923 年,金蒂雷加入了法西斯党。克罗 齐以巨大的道义勇气,与宣扬极权主义理论的金蒂雷展开针锋相对的公开论战, 彼此持续几十年的友谊宣告破裂。1925 年,克罗齐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知 识分子宣言》,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签名。他的寓所在 1926 年几次遭到法西斯党徒的洗劫。1944 年 4 月,金蒂雷被击毙于佛罗伦萨街 头,克罗齐闻讯,曾长久地倚在寓所的门框上,遥望北方深邃的蓝天…… “我将死于工作。”这是晚年的克罗齐在他人问及自己健康状况时一句平静的回 答。创造性的努力、自由的激情以及深刻的公民责任感,既是意大利民族性格的 基本素质,亦折射出克罗齐的人格理想。 (摘自张敏《克罗齐美学论稿》,有删改) 1.(考点题)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克罗齐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 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力。 B.克罗齐把艺术从对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而他对艺术的认识又有别于世俗 的理解,他认为艺术不是用来娱乐的。 C.本文择取了克罗齐的重要人生阶段,记述了这位 20 世纪前半期有重要影响的 理论家兼社会活动家,以史带论,史论结合
D.文中“我将死于工作”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克罗齐终生的创造性努力,同时 也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 E.克罗齐主张,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都以人为焦点,历史与艺 术的区分界限在于真实和虚构。 解题思路:本题考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A项,“全方位展示”表达错误。 E项,“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错,原文为“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 别的事实”。D项,“充分体现了克罗齐终生的创造性努力”是正确的,但“对 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在文中没有体现 参考答案: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 2.(考点题)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请结合全文 概述。 解题思路:本题考査把握文章结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解 题时要分析题干,明确答题的三个角度(理论成就、实践活动、协调统一), 后梳理文章思路,确定答题区间,筛选相关信息,最后整合信息概括作答。 参考答案:克罗齐自主学习、独立研究,把自己的理论思考推到一个高峰,在诸 多理论领域造诣很高,但理论创获并未使他停止追求。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 所关注,创办文化刊物《批评》,发起教育改革运动,参与抵抗法西斯等社会活 动。在进行社会活动时,他不断修正完善理论学说,继续勤奋钻研,注意研究方 法,从而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3.“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克罗齐在其后又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 会的”。如何理解克罗齐这一拓展的内涵?请结合原文简析。 解题思路:本题考査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 值和时代精神。答题时要挖掘“不是生来”和“不是死后”所揭示的内涵,同时 结合语句所在的第五段的中心意思与克罗齐的人生实践展开分析。 参考答案:克罗齐的拓展不仅强调人获取知识靠后天的学习,而且强调了这种学 习的紧迫性,学习、追求要贯穿生命整个过程,体现了克罗齐勤勉探究、不断自 我完善、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文中克罗齐从青年开始自主学习、持之以恒,珍 惜在世时光,提升生命质量,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对这句话的拓展 4.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 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解题思路ε本题考査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重点和 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本题为探究题,首先注意观点要明确,切忌面面俱到, 观点模糊;其次要结合文中克罗齐的人生经历进行分析,不要脱离文章泛泛而谈: 同时还要联系现实适当拓展,个性化地表述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参考答案:观点一: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的确成就了克罗齐。青年时期经历的大地震给他带来了心理创伤,这推动他 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中年之后的克罗齐又因社 会动荡和战争苦难进一步历练,更加成熟。 观点二:不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并非克罗齐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面对的。如果没有大地震和战争, 在安宁和平的正常环境和社会生活中,思想深邃、有志于学术和社会活动的克罗 齐,同样会大有作为 观点三:辩证理解
D.文中“我将死于工作”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克罗齐终生的创造性努力,同时 也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 E.克罗齐主张,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都以人为焦点,历史与艺 术的区分界限在于真实和虚构。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A 项,“全方位展示”表达错误。 E 项,“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错,原文为“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 别的事实”。D 项,“充分体现了克罗齐终生的创造性努力”是正确的,但“对 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在文中没有体现。 参考答案:答 C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A、E 不给分。 2.(考点题)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请结合全文 概述。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解 题时要分析题干,明确答题的三个角度(理论成就、实践活动、协调统一),然 后梳理文章思路,确定答题区间,筛选相关信息,最后整合信息概括作答。 参考答案:克罗齐自主学习、独立研究,把自己的理论思考推到一个高峰,在诸 多理论领域造诣很高,但理论创获并未使他停止追求。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 所关注,创办文化刊物《批评》,发起教育改革运动,参与抵抗法西斯等社会活 动。在进行社会活动时,他不断修正完善理论学说,继续勤奋钻研,注意研究方 法,从而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3.“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克罗齐在其后又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 会的”。如何理解克罗齐这一拓展的内涵?请结合原文简析。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 值和时代精神。答题时要挖掘“不是生来”和“不是死后”所揭示的内涵,同时 结合语句所在的第五段的中心意思与克罗齐的人生实践展开分析。 参考答案:克罗齐的拓展不仅强调人获取知识靠后天的学习,而且强调了这种学 习的紧迫性,学习、追求要贯穿生命整个过程,体现了克罗齐勤勉探究、不断自 我完善、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文中克罗齐从青年开始自主学习、持之以恒,珍 惜在世时光,提升生命质量,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对这句话的拓展。 4.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 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重点和 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本题为探究题,首先注意观点要明确,切忌面面俱到, 观点模糊;其次要结合文中克罗齐的人生经历进行分析,不要脱离文章泛泛而谈; 同时还要联系现实适当拓展,个性化地表述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参考答案:观点一: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的确成就了克罗齐。青年时期经历的大地震给他带来了心理创伤,这推动他 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中年之后的克罗齐又因社 会动荡和战争苦难进一步历练,更加成熟。 观点二:不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并非克罗齐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面对的。如果没有大地震和战争, 在安宁和平的正常环境和社会生活中,思想深邃、有志于学术和社会活动的克罗 齐,同样会大有作为。 观点三:辩证理解
苦难本身不是人生财富,苦难通过心灵转化才能成为人生财富;此外苦难分自然 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情况,它们给人的影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 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方法归纳 如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通读全文,提取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感知 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认识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明确作者 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或者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传记的重要事实包括传主及其作品陈述的事实,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 旨的语句等。 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需要正确地理解并择取、概括。结合题干在文本中找到 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 在总体把握文意时,还要弄清作者是怎样把材料组合起来的,文中的关键性句子 表达了什么意思。 传记选材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 现传主的人格特点,答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理清文本陈述的基本事实, 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第二,提取传记中的关键句,如每段的首句或末句:第三, 抓住有关传主事迹、成就的关键词;第四,概括时要准确具体,不可笼统 例如:从文中看,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 要论述。(2010年高考辽宁卷《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语段信息:l891年11月1日,黄遵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到任后 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当地英国殖民者设 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甚至敲诈勒索。黄遵 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 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同 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 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瘼。当 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用“遂令蛮貊 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 解题思路:语段介绍了黄遵宪到新加坡后的具体行动与做法,可以从三个方面对 黄遵宪活动进行概括:对侨民、对殖民者、对南洋诸生。 参考答案:①详察南洋各岛情形,査访侨民疾苦,改善侨胞待遇;②与当地英国 华民政务司斗争,以《大清律例》保护华侨财产;③改会贤社为图南社,积极发 展华文教育。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报告厅里,正在举 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 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
苦难本身不是人生财富,苦难通过心灵转化才能成为人生财富;此外苦难分自然、 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情况,它们给人的影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 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方法归纳 如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通读全文,提取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感知 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认识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明确作者 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或者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传记的重要事实包括传主及其作品陈述的事实,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 旨的语句等。 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需要正确地理解并择取、概括。结合题干在文本中找到 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 在总体把握文意时,还要弄清作者是怎样把材料组合起来的,文中的关键性句子 表达了什么意思。 传记选材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 现传主的人格特点,答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理清文本陈述的基本事实, 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第二,提取传记中的关键句,如每段的首句或末句;第三, 抓住有关传主事迹、成就的关键词;第四,概括时要准确具体,不可笼统。 例如:从文中看,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 要论述。(2010 年高考辽宁卷《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语段信息:1891 年 11 月 1 日,黄遵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到任后, 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当地英国殖民者设 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甚至敲诈勒索。黄遵 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 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同 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 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瘼。当 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用“遂令蛮貊 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 解题思路:语段介绍了黄遵宪到新加坡后的具体行动与做法,可以从三个方面对 黄遵宪活动进行概括:对侨民、对殖民者、对南洋诸生。 参考答案:①详察南洋各岛情形,查访侨民疾苦,改善侨胞待遇;②与当地英国 华民政务司斗争,以《大清律例》保护华侨财产;③改会贤社为图南社,积极发 展华文教育。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 题。 杂交水稻之父 1982 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报告厅里,正在举 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 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
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 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 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 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帽儿,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 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 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 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 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 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 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呀!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 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 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定的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 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 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内 疚。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斯瓦米纳森爽朗地一笑,便竹筒倒豆 子般地把那件往事兜底揭穿了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 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 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作‘不打 不相识’。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 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块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见面就‘打 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会更加长久。是不是?”袁隆平说。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 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 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 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 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 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 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 后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去的人才都 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短见浅识。中 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 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 他们提供世界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 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 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 1.(考点题)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 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
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 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 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 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帽儿,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 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 ‘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 呀!”“可我 1980 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 800 美 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 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 每月工资提到 1 750 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呀!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 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 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定的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 10 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 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 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内 疚。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斯瓦米纳森爽朗地一笑,便竹筒倒豆 子般地把那件往事兜底揭穿了。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 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 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作‘不打 不相识’。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 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块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见面就‘打 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会更加长久。是不是?”袁隆平说。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 20%以上。这项世界领 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以仅占世界 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 22%的人口,而 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 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 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 7 000 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 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 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 后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去的人才都 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短见浅识。中 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 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 他们提供世界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 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 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 1.(考点题)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 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