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行会议,以动员世界舆论支持西藏的建议。在13 政,妄图把西藏拿了过去’。直指英印,不要躲 日的一次集会讲演中,尼赫鲁指责中国没有遵守 闪。但又特别叮嘱,不要直接攻击尼赫鲁,一定 给予西藏自治的协议和对印度提出的保证,那里 要留有余地。④当晚,毛泽东又对起草社论的胡 发生了武装干涉。18日,达赖一行到达印度政府 乔木和吴冷西讲:我们反击印度的反华活动,着重 为其提供的驻地提斯普尔,印度外交部向记者散 同尼赫鲁大辩论。现在我们对尼赫鲁,要尖锐地 发了用英文写作的“达赖喇嘛声明”。声明说: 批评他,不怕刺激他,不怕跟他闹翻,要斗争到底。 “西藏人一向有要求独立的强烈愿望”,“中国政 但我们不是执意要跟印度闹翻,不怕闹翻不等于 府把它的宗主权强加在西藏身上”,1951年《什七 以闹翻为目的,我们是以斗争求团结。对尼赫鲁 条协议也是“在中国政府的压力下达成的。声 要有分析,好的要肯定,只批评他不好的,不要把 明还称:达赖喇嘛愿意断然声明,他离开拉萨和 话说绝,还要讲究必要的礼貌,既尖锐又委婉,不 西藏到印度来,是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而不是被 能谩骂,要给尼赫鲁下楼的台阶。对达赖也不是 劫持的。”24日,尼赫鲁到穆索里单独会见达赖, 当作叛国者,还是采取争取他回来的方针,人大还 并与其长谈。① 要选他当副委员长。⑤ 这时,毛泽东决定开始反击。4月8日,毛泽 尼赫鲁夹在印度右派势力与中国之间,既要 东在杭州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强调要马上准备 安抚国内舆论,保持政治稳定,又不能得罪中国, 对西藏叛乱事件以及印度当局的态度发表评论, 引起双边关系紧张,颇有些举步维艰。中国发起 要求《人民日报泻一篇比较充分的、把问题展开 的宣传攻势,对印度政府形成了巨大压力。在5 来讲的社论。毛指出,现在英国、美国、印度搞反 月8日一次宴会上,印度驻苏代办主动向中国使 华大合唱,支持西藏上层叛乱集团。我们要沉着 馆人员表示:印度珍视同中国的关系。印度给达 应战,要准备在宣传上加以反击。②4月18日印 赖政治避难合乎国际法,也是迫于形势。印度有 度官员散发达赖声明,毛泽东在第二天指示:要抓 住这个机会开始反击。22日,毛又指出:从3月 大量佛教徒,他们把达赖视为活佛。印度希望达 17日起,尼赫鲁仅在议会中就发表了五六次讲 赖自愿回到中国,欢迎中国派代表与达赖面谈。⑥ 话,我们一直保持沉默,为的看看他要走多远,有 尽管迫于舆论压力,逐渐放松了对达赖公开活动 意后发制人,现在可以回答他了,《人民日报要 的限制,但印度政府尽力要显示与西藏问题保持 抓紧写出评论尼赫鲁讲话的文章。③4月25日, 距离。22日印度国防部长回答记者问时强调中 毛泽东给胡乔木等人写了一封信,为反击定了调 印友好,说印度不会改变不结盟政策,也不愿卷入 子:“帝国主义、蒋匪帮及外国反动派策动西藏 冷战。印度渐渐感到,达赖和难民己经成为包袱, 叛乱、干涉中国内政’。这个说法,讲了很久,全 多次表示希望周恩来与尼赫鲁会谈,解决达赖返 不适当,要立即改过来,改为英国帝国主义分子 回西藏的问题。⑦6月20日达赖在记者招待会上 与印度扩张主义分子,狼狈为奸,公开干涉中国内 要求成立大西藏,恢复1950年前西藏的地位,中 ①西藏叛乱事件发生以来涉及同印度等国关系大事记,1959年4月23日,外档,105.00650.01,第12一17页:关于西藏 叛乱事件印度动态大事记,1959年4月30日,印度对西藏问题的反应,1959年4月1一23日,外档,105,00658,02,第 41一75、74一181页:中印来往文件汇编》第56一57页。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报告:尼赫鲁会见达赖前,先派外交部 代表PM梅农与达赖进行商谈。关于达赖喇嘛的声明,梅农曾“力劝达赖喇嘛不要做出这样的声明”,外交部又建议 以第三人称发表一个简短的新闻声明,“以求达到委婉的效果”。后来达赖同意了声明的形式,但坚持自己所说的内 容。DCS-3/396、258,23 April,1959.DDRS,CK3100063380-CK3100063383. ②吴冷西:忆毛主席》,第122页。 ③吴冷西:《忆毛主席》,第117一119页;《周恩来年谱(1949一1976)冲卷,第219页。 ④ 《凭泽东西藏工作文选》,第186一187页。 ⑤吴冷西:《忆毛主席》,第126页。 ⑥驻苏使馆致外交部电,1959年5月9日,外档,105.00659.01,第42一43页。 ⑦驻印使馆致外交部电,1959年5月21日、23日、30日,外档,105.00659.01,第108一109、115、137一138页。 。10。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行会议 ,以动员世界舆论支持西藏的建议。在 13 日的一次集会讲演中 ,尼赫鲁指责中国没有遵守 给予西藏自治的协议和对印度提出的保证 ,那里 发生了武装干涉。18日 ,达赖一行到达印度政府 为其提供的驻地提斯普尔 ,印度外交部向记者散 发了用英文写作的“达赖喇嘛声明 ”。声明说 : “西藏人一向有要求独立的强烈愿望 ”,“中国政 府把它的宗主权强加在西藏身上 ”, 1951年《十七 条协议 》也是“在中国政府的压力下 ”达成的。声 明还称 :“达赖喇嘛愿意断然声明 ,他离开拉萨和 西藏到印度来 ,是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 ,而不是被 劫持的。”24日 ,尼赫鲁到穆索里单独会见达赖 , 并与其长谈。① 这时 ,毛泽东决定开始反击。4月 8日 ,毛泽 东在杭州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 ,强调要马上准备 对西藏叛乱事件以及印度当局的态度发表评论 , 要求《人民日报 》写一篇比较充分的、把问题展开 来讲的社论。毛指出 ,现在英国、美国、印度搞反 华大合唱 ,支持西藏上层叛乱集团。我们要沉着 应战 ,要准备在宣传上加以反击。② 4月 18日印 度官员散发达赖声明 ,毛泽东在第二天指示 :要抓 住这个机会开始反击。22日 ,毛又指出 :从 3月 17日起 ,尼赫鲁仅在议会中就发表了五六次讲 话 ,我们一直保持沉默 ,为的看看他要走多远 ,有 意后发制人 ,现在可以回答他了 ,《人民日报 》要 抓紧写出评论尼赫鲁讲话的文章。③ 4月 25日 , 毛泽东给胡乔木等人写了一封信 ,为反击定了调 子 :“‘帝国主义、蒋匪帮及外国反动派策动西藏 叛乱、干涉中国内政 ’。这个说法 ,讲了很久 ,全 不适当 ,要立即改过来 ,改为‘英国帝国主义分子 与印度扩张主义分子 ,狼狈为奸 ,公开干涉中国内 政 ,妄图把西藏拿了过去 ’。直指英印 ,不要躲 闪。”但又特别叮嘱 ,不要直接攻击尼赫鲁 ,一定 要留有余地。④ 当晚 ,毛泽东又对起草社论的胡 乔木和吴冷西讲 :我们反击印度的反华活动 ,着重 同尼赫鲁大辩论。现在我们对尼赫鲁 ,要尖锐地 批评他 ,不怕刺激他 ,不怕跟他闹翻 ,要斗争到底。 但我们不是执意要跟印度闹翻 ,不怕闹翻不等于 以闹翻为目的 ,我们是以斗争求团结。对尼赫鲁 要有分析 ,好的要肯定 ,只批评他不好的 ,不要把 话说绝 ,还要讲究必要的礼貌 ,既尖锐又委婉 ,不 能谩骂 ,要给尼赫鲁下楼的台阶。对达赖也不是 当作叛国者 ,还是采取争取他回来的方针 ,人大还 要选他当副委员长。⑤ 尼赫鲁夹在印度右派势力与中国之间 ,既要 安抚国内舆论 ,保持政治稳定 ,又不能得罪中国 , 引起双边关系紧张 ,颇有些举步维艰。中国发起 的宣传攻势 ,对印度政府形成了巨大压力。在 5 月 8日一次宴会上 ,印度驻苏代办主动向中国使 馆人员表示 :印度珍视同中国的关系。印度给达 赖政治避难合乎国际法 ,也是迫于形势。印度有 大量佛教徒 ,他们把达赖视为活佛。印度希望达 赖自愿回到中国 ,欢迎中国派代表与达赖面谈。⑥ 尽管迫于舆论压力 ,逐渐放松了对达赖公开活动 的限制 ,但印度政府尽力要显示与西藏问题保持 距离。22日印度国防部长回答记者问时强调中 印友好 ,说印度不会改变不结盟政策 ,也不愿卷入 冷战。印度渐渐感到 ,达赖和难民已经成为包袱 , 多次表示希望周恩来与尼赫鲁会谈 ,解决达赖返 回西藏的问题。⑦ 6月 20日达赖在记者招待会上 要求成立大西藏 ,恢复 1950年前西藏的地位 ,中 ·10·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西藏叛乱事件发生以来涉及同印度等国关系大事记 , 1959年 4月 23日 ,外档 , 105 - 00650 - 01,第 12—17页 ;关于西藏 叛乱事件印度动态大事记 , 1959年 4月 30日 ,印度对西藏问题的反应 , 1959年 4月 1—23日 ,外档 , 105 - 00658 - 02,第 41—75、74—181页 ;《中印来往文件汇编 》,第 56—57页。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报告 :尼赫鲁会见达赖前 ,先派外交部 代表 P. M. 梅农与达赖进行商谈。关于达赖喇嘛的声明 ,梅农曾“力劝达赖喇嘛不要做出这样的声明 ”,外交部又建议 以第三人称发表一个简短的新闻声明 ,“以求达到委婉的效果 ”。后来达赖同意了声明的形式 ,但坚持自己所说的内 容。TDCS - 3 /396、258, 23 Ap ril, 1959. DDRS, CK3100063380 - CK3100063383。 吴冷西 :《忆毛主席 》,第 122页。 吴冷西 :《忆毛主席 》,第 117—119页 ;《周恩来年谱 (1949—1976) 》中卷 ,第 219页。 《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 》,第 186—187页。 吴冷西 :《忆毛主席 》,第 126页。 驻苏使馆致外交部电 , 1959年 5月 9日 ,外档 , 105 - 00659 - 01,第 42—43页。 驻印使馆致外交部电 , 1959年 5月 21日、23日、30日 ,外档 , 105 - 00659 - 01,第 108—109、115、137—138页
沈志华:难以弥合的裂痕 国人退出西藏。23日印度外交部发言人拒绝对 定的原则是:“支持中国的正义事业,但不要恶化 达赖的讲话发表意见,但对记者说,达赖所说成立 与尼赫鲁的关系。”⑦ 流亡政府的情况不会在印度出现,因为印度政府 为了保持与印度的关系,防止尼赫鲁倒向帝 不承认西藏是主权国家。①6月30日,印度政府 国主义方面,苏联在此期间极力向印度示好:提供 发表声明,不承认单独的西藏政府。中国驻印使 15亿卢布贷款:帮助建设一系列重要企业:外交、 馆报告,7月以来,印官方人士多次主动与中方外 经济和文化交往频繁。以至中国驻苏使馆认为, 交官接触,“虽仅寒暄,但故示友好,这是西藏问 苏联的这些做法与中国对印度的步调“甚不调 题发生以来少见的现象”。② 和”。©另一方面,苏联也开始劝导中国人。5月 中国政府所采取的强硬态度,不仅引起了印 4日,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对来访的中国副外长张 度的恐慌,也让苏联感到突然。直到1958年底苏 闻天说,最近尼赫鲁对西藏问题的认识似乎己经 联外交部南亚司仍然认为,“印度对华政策是印 比较清醒了,并暗示说,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政策不 度全盘外交政策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虽然印度 应无端地使中印关系趋向尖锐。言语中透露了莫 和中国在解决一系列国际问题的方法和态度上存 斯科的考虑:担心中印关系紧张不利于中国和整 在着分歧,但这并没有对两国的合作造成严重阻 个社会主义阵营。@5月6日,苏驻印文化参赞叶 碍”。③西藏问题初起,苏联一方面公开支持评定 菲莫夫向中方转述了印度官方私下表示的立场, 西藏叛乱,一方面表示非常关心,希望知道中方的 说印方的担心有四点:西藏自治地位的丧失使其 态度,还劝告不要让达赖跑掉,以免引起后患。④ 不能成为中印之间的缓冲地带:印度就边界问题 得知“中国朋友们打算暂不公布他们掌握的印度 一再向中国提出意见,而中国迄今没有明确表示; 干预西藏事件的事实”,目前主要任务是中立和 印藏贸易将断绝并直接影响印度经济;尼赫鲁要 争取印度后,莫斯科稍有放心。3月31日苏共中 求访问西藏,中国开始没有表示,后来加以拒绝。 央联络部部长安德罗波夫的报告,在对事实的描 印方希望苏联能为消除中印误会和改善中印关系 述和结论方面,与中国的说法基本一致。⑤自中 做些事情。©5月8日,尤金向陈毅外长递交了一 国开展针对印度的宣传攻势后,苏联的态度有所 些有关印度想要平息冲突的情报材料,并说,尼赫 变化。虽然在西藏问题上继续支持和配合中国, 鲁的处境很困难,由于受到国内外的压力,他是动 但是凡涉及印度的问题,则一概保持沉默。如谈 摇的,但也在设法找出路。中印关系的进一步恶 到叛乱的原因时,从不摘引有关“外国反对派的 化和分歧加深,是有利于帝国主义的,首先是被美 字样,有关达赖的消息也很少报道。对此,苏联外 帝国主义加以利用。陈毅表示感谢,并重申了中 交部解释说,把叛乱镇压下去就算了,没有必要大 国的立场:主要是争取达赖,争取尼赫鲁,孤立叛 张旗鼓宣传,以免影响中印关系。⑥苏共中央确 国集团及印度扩张主义分子和帝国主义。但是不 ①驻印使馆致外交部电,1959年6月21日、24日,外档,105.00406.01,第33一34、39页。 ②驻印使馆致外交部电,1959年7月3日、14日,外档,105.00659.03,第155、157页。 ③利哈切夫关于印度的备忘录,1958年12月25日,PTAH中5,o030,1302,14049。 ④驻苏使馆致外交部电,1959年3月27日,外档,109.01354,04,第54页;《人民日报》1959年4月1日第5版。 ⑤安德罗波夫给苏共中央的报告,1959年3月31日,IXC1中5,on49,1238,D8929,142.48。 驻苏使馆致外交部电,1959年4月8日、23日、29日,外档,109,01354·02,第7一12页:新华社编:《内部参考》1959 年5月1日第2763号,第22一23页。 ⑦关于苏共中央会议的笔记,1959年4月12日,TsKhSD,f5,op30,d302,175。转引自Prozmenschikov,The Sino·n dian Conflict,CIHP Bulletin,Issues 8-9,W inter 1996/1997,p 251. ⑧《友军情况第19期,1959年5月12日,外档,109.01354,04,第6263页,《内部参考》1959年12月9日第2930号, 第14一15页;驻苏使馆致外交部电,1959年9月30日,外档,105,00946-04,第38一40页。 @张闻天致外交部电,1959年5月5日,外档,109.01354.04,第55一56页。 ⑩驻印使馆致外交部并中央调查部电,1959年5月6日,外档,109.01354.04,第6061页。 ·1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国人退出西藏。23日印度外交部发言人拒绝对 达赖的讲话发表意见 ,但对记者说 ,达赖所说成立 流亡政府的情况不会在印度出现 ,因为印度政府 不承认西藏是主权国家。① 6月 30日 ,印度政府 发表声明 ,不承认单独的西藏政府。中国驻印使 馆报告 , 7月以来 ,印官方人士多次主动与中方外 交官接触 ,“虽仅寒暄 ,但故示友好 ,这是西藏问 题发生以来少见的现象 ”。② 中国政府所采取的强硬态度 ,不仅引起了印 度的恐慌 ,也让苏联感到突然。直到 1958年底苏 联外交部南亚司仍然认为 ,“印度对华政策是印 度全盘外交政策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虽然印度 和中国在解决一系列国际问题的方法和态度上存 在着分歧 ,但这并没有对两国的合作造成严重阻 碍 ”。③ 西藏问题初起 ,苏联一方面公开支持评定 西藏叛乱 ,一方面表示非常关心 ,希望知道中方的 态度 ,还劝告不要让达赖跑掉 ,以免引起后患。④ 得知“中国朋友们打算暂不公布他们掌握的印度 干预西藏事件的事实 ”,目前主要任务是中立和 争取印度后 ,莫斯科稍有放心。3月 31日苏共中 央联络部部长安德罗波夫的报告 ,在对事实的描 述和结论方面 ,与中国的说法基本一致。⑤ 自中 国开展针对印度的宣传攻势后 ,苏联的态度有所 变化。虽然在西藏问题上继续支持和配合中国 , 但是凡涉及印度的问题 ,则一概保持沉默。如谈 到叛乱的原因时 ,从不摘引有关“外国反对派 ”的 字样 ,有关达赖的消息也很少报道。对此 ,苏联外 交部解释说 ,把叛乱镇压下去就算了 ,没有必要大 张旗鼓宣传 ,以免影响中印关系。⑥ 苏共中央确 定的原则是 :“支持中国的正义事业 ,但不要恶化 与尼赫鲁的关系。”⑦ 为了保持与印度的关系 ,防止尼赫鲁倒向帝 国主义方面 ,苏联在此期间极力向印度示好 :提供 15亿卢布贷款 ;帮助建设一系列重要企业 ;外交、 经济和文化交往频繁。以至中国驻苏使馆认为 , 苏联的这些做法与中国对印度的步调“甚不调 和 ”。⑧ 另一方面 ,苏联也开始劝导中国人。5月 4日 ,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对来访的中国副外长张 闻天说 ,最近尼赫鲁对西藏问题的认识似乎已经 比较清醒了 ,并暗示说 ,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政策不 应无端地使中印关系趋向尖锐。言语中透露了莫 斯科的考虑 :担心中印关系紧张不利于中国和整 个社会主义阵营。⑨ 5月 6日 ,苏驻印文化参赞叶 菲莫夫向中方转述了印度官方私下表示的立场 , 说印方的担心有四点 :西藏自治地位的丧失使其 不能成为中印之间的缓冲地带 ;印度就边界问题 一再向中国提出意见 ,而中国迄今没有明确表示 ; 印藏贸易将断绝并直接影响印度经济 ;尼赫鲁要 求访问西藏 ,中国开始没有表示 ,后来加以拒绝。 印方希望苏联能为消除中印误会和改善中印关系 做些事情。λυ 5月 8日 ,尤金向陈毅外长递交了一 些有关印度想要平息冲突的情报材料 ,并说 ,尼赫 鲁的处境很困难 ,由于受到国内外的压力 ,他是动 摇的 ,但也在设法找出路。中印关系的进一步恶 化和分歧加深 ,是有利于帝国主义的 ,首先是被美 帝国主义加以利用。陈毅表示感谢 ,并重申了中 国的立场 :主要是争取达赖 ,争取尼赫鲁 ,孤立叛 国集团及印度扩张主义分子和帝国主义。但是不 ·11· 沈志华 :难以弥合的裂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λυ 驻印使馆致外交部电 , 1959年 6月 21日、24日 ,外档 , 105 - 00406 - 01,第 33—34、39页。 驻印使馆致外交部电 , 1959年 7月 3日、14日 ,外档 , 105 - 00659 - 03,第 155、157页。 利哈切夫关于印度的备忘录 , 1958年 12月 25日 , РГАНИ, ф. 5, оп. 30, д. 302, л. 40 - 49。 驻苏使馆致外交部电 , 1959年 3月 27日 ,外档 , 109 - 01354 - 04,第 54页 ;《人民日报 》1959年 4月 1日第 5版。 安德罗波夫给苏共中央的报告 , 1959年 3月 31日 , ЦХСД, ф. 5, оп. 49, д. 238, р. 8929, л. 42 - 48。 驻苏使馆致外交部电 , 1959年 4月 8日、23日、29日 ,外档 , 109 - 01354 - 02,第 7—12页 ;新华社编 :《内部参考 》1959 年 5月 1日第 2763号 ,第 22—23页。 关于苏共中央会议的笔记 , 1959年 4月 12日 , TsKhSD, f. 5, op. 30, d. 302, l. 75。转引自 Prozumenschikov, The Sino - In2 dian Conflict, CW IHP B ulletin, Issues 8 - 9,W inter 1996 /1997, p. 251。 《友军情况 》第 19期 , 1959年 5月 12日 ,外档 , 109 - 01354 - 04,第 62—63页 ;《内部参考 》1959年 12月 9日第 2930号 , 第 14—15页 ;驻苏使馆致外交部电 , 1959年 9月 30日 ,外档 , 105 - 00946 - 04,第 38—40页。 张闻天致外交部电 , 1959年 5月 5日 ,外档 , 109 - 01354 - 04,第 55—56页。 驻印使馆致外交部并中央调查部电 , 1959年 5月 6日 ,外档 , 109 - 01354 - 04,第 60—61页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批评不行,反华行动会越闹越凶。① 决,目前应维持现状。3月23日尼赫鲁再函,要 到7月下旬,苏联驻印大使告诉中方,印度政 求中国政府正式承认麦克马洪线,因为这条线是 府为避免发生尖锐冲突,想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在1914年西姆拉会议上由中国政府、西藏和印度 苏联使馆还转告了一位接近尼赫鲁的议员的话: 三方划定的。④中方在内部讨论时提出,中印边 “整个西藏问题正在消失中。”②然而,就在莫斯科 界问题近来争议较多,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 感到冲突即将过去时,一场新的危机正在逼近。 1959年边界工作任务是为合理地解决边界问题 作好准备。除对争议地区进行必要的交涉,加强 二、中印冲突升级 边防,防止新的侵占外,必须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全 与苏联的中立态度 面部署和大力加强边界的调查和勘察工作,并分 别拟出解决方案。中印边界是重点,鉴于一时尚 西藏问题给印度政府带来的只是麻烦,而真 难勘察完毕,无法很快提出一个系统详尽的解决 正令其不安和恐慌的是中印边界问题。中印之间 方案,应先就目前几个争执地点进行调查研究,拟 存在着1700余公里未定的边界线。印度独立以 出谈判方案,以应需要。⑤然而,未等中方答复, 后,坚持认为1814年英国殖民者单方提出的麦克 印度便开始单方面行动。4月印度军队在东段边 马洪线就是中印东部边界线。新中国政府成立后 界向北推进,并越过麦线建立边境哨卡。5月5 曾表示,尽管清王朝、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均未承 日,周恩来于昆明致电中共中央并毛泽东:建议令 认过麦线,但中国方面不会越过此线,并愿在此基 西藏和南疆军区抓紧目前时机和气候条件,在 础上商谈和确定中印东部边界线。由于这一地区 我国边境线上比如在数公里以内控制有利地形, 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故双方虽主张不合,却也未 先机增设哨所,但在增设哨所以后,责成部队仍继 发生实际争端。从中方来看,除少数地区(如山 续停止巡逻。如印军入侵,我当劝其撤走,避免武 南)有藏军驻守外,边界地带实际上处于有边无 装冲突”。次日,毛泽东批示:照办”。8月9日 防的状态。1959年4月,追剿叛匪的中国军队进 印军再次越线建卡,占据了朗久地区一个叫马及 驻山南边防要地,在完成剿匪任务的同时封锁边 墩的小村子。8月25日,中国军队行至马及墩, 境,控制了麦线以北的边界地区,但从未越线 与印军遭遇,随即发生枪战。双方战斗约1小时, 南下。③ 印军被击毙2名后退回朗久,8月27日又撤出朗 西藏局势动荡引起了印度的担心,1958年12 久退往麦线以南。© 月14日尼赫鲁致函周恩来,提出中印之间不存在 在没有相互承认边界线的情况下,边界争端 边界争议问题。1959年1月23日周恩来回信指 是不可避免的。笔者同意马克斯韦尔的论断: 出: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建议通过友好协商解 “朗久事件是一次偶然的冲突”,当双方对峙的武 ①陈毅与尤金谈话记录,1959年5月8日,外档,105.00657.03.第9一21页。 ②驻印使馆致外交部电,1959年7月25日,外档,105,00659.03,第164页。 ③古普塔:《仲印边界秘史》,第62一69页:编写组:仲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86一 88页。 ④《仲印往来文件汇编》,第172一183页。周恩来对尼赫鲁3月23日来信的答复,即9月26日函,见第184一190页。关 于西姆拉会议的中方档案,现存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根据中国档案记载,中方的确派遣专员陈贻范( Chn)参加了1914年的西姆拉会议,会议也的确草签了一个有关中印边界的条约。但是,4月28日中国外交部训令陈 贻范,通知英方所签条约无效。直到7月3日会议结束,中方没有同意签约,并拒绝继续参加讨论这一问题的会议。参 见唐屹等编:《外交部档案丛书·界务类第五册·西藏卷(一)》台北:“中华民国外交部编印,2005年,第1一55页。 ⑤罗贵波在第二次外事工作会议上的发言,1959年3月4日,广西档案馆,X50-3-6,第99一120页。 ©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印度对华战争》,陆仁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第100一101、112一115页;《仲印边境 自卫反击作战史》,第95一96页,《周恩来年谱(1949一1976)冲卷,第315一316页。有关印度在东段地区的管辖状况 及麦克马洪线走向的地图,见印度现行政区中所谓东北边区概况,1959年3月20日,外档,105.00944·02,第53一60 页。 。12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批评不行 ,反华行动会越闹越凶。① 到 7月下旬 ,苏联驻印大使告诉中方 ,印度政 府为避免发生尖锐冲突 ,想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苏联使馆还转告了一位接近尼赫鲁的议员的话 : “整个西藏问题正在消失中。”②然而 ,就在莫斯科 感到冲突即将过去时 ,一场新的危机正在逼近。 二、中印冲突升级 与苏联的中立态度 西藏问题给印度政府带来的只是麻烦 ,而真 正令其不安和恐慌的是中印边界问题。中印之间 存在着 1 700余公里未定的边界线。印度独立以 后 ,坚持认为 1814年英国殖民者单方提出的麦克 马洪线就是中印东部边界线。新中国政府成立后 曾表示 ,尽管清王朝、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均未承 认过麦线 ,但中国方面不会越过此线 ,并愿在此基 础上商谈和确定中印东部边界线。由于这一地区 人烟稀少 ,交通不便 ,故双方虽主张不合 ,却也未 发生实际争端。从中方来看 ,除少数地区 (如山 南 )有藏军驻守外 ,边界地带实际上处于有边无 防的状态。1959年 4月 ,追剿叛匪的中国军队进 驻山南边防要地 ,在完成剿匪任务的同时封锁边 境 ,控制了麦线以北的边界地区 ,但从未越线 南下。③ 西藏局势动荡引起了印度的担心 , 1958年 12 月 14日尼赫鲁致函周恩来 ,提出中印之间不存在 边界争议问题。1959年 1月 23日周恩来回信指 出 :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 ,建议通过友好协商解 决 ,目前应维持现状。3月 23日尼赫鲁再函 ,要 求中国政府正式承认麦克马洪线 ,因为这条线是 在 1914年西姆拉会议上由中国政府、西藏和印度 三方划定的。④ 中方在内部讨论时提出 ,中印边 界问题近来争议较多 ,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 1959年边界工作任务是为合理地解决边界问题 作好准备。除对争议地区进行必要的交涉 ,加强 边防 ,防止新的侵占外 ,必须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全 面部署和大力加强边界的调查和勘察工作 ,并分 别拟出解决方案。中印边界是重点 ,鉴于一时尚 难勘察完毕 ,无法很快提出一个系统详尽的解决 方案 ,应先就目前几个争执地点进行调查研究 ,拟 出谈判方案 ,以应需要。⑤ 然而 ,未等中方答复 , 印度便开始单方面行动。4月印度军队在东段边 界向北推进 ,并越过麦线建立边境哨卡。5月 5 日 ,周恩来于昆明致电中共中央并毛泽东 :建议令 “西藏和南疆军区抓紧目前时机和气候条件 ,在 我国边境线上比如在数公里以内控制有利地形 , 先机增设哨所 ,但在增设哨所以后 ,责成部队仍继 续停止巡逻。如印军入侵 ,我当劝其撤走 ,避免武 装冲突 ”。次日 ,毛泽东批示 :“照办 ”。8月 9日 印军再次越线建卡 ,占据了朗久地区一个叫马及 墩的小村子。8月 25日 ,中国军队行至马及墩 , 与印军遭遇 ,随即发生枪战。双方战斗约 1小时 , 印军被击毙 2名后退回朗久 , 8月 27日又撤出朗 久 ,退往麦线以南。⑥ 在没有相互承认边界线的情况下 ,边界争端 是不可避免的。笔者同意马克斯韦尔的论断 : “朗久事件是一次偶然的冲突 ”,当双方对峙的武 ·12·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陈毅与尤金谈话记录 , 1959年 5月 8日 ,外档 , 105 - 00657 - 03,第 9—21页。 驻印使馆致外交部电 , 1959年 7月 25日 ,外档 , 105 - 00659 - 03,第 164页。 古普塔 :《中印边界秘史 》,第 62—69页 ;编写组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 1994年 ,第 86— 88页。 《中印往来文件汇编 》,第 172—183页。周恩来对尼赫鲁 3月 23日来信的答复 ,即 9月 26日函 ,见第 184—190页。关 于西姆拉会议的中方档案 ,现存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根据中国档案记载 ,中方的确派遣专员陈贻范 ( Ivan Chen)参加了 1914年的西姆拉会议 ,会议也的确草签了一个有关中印边界的条约。但是 , 4月 28日中国外交部训令陈 贻范 ,通知英方所签条约无效。直到 7月 3日会议结束 ,中方没有同意签约 ,并拒绝继续参加讨论这一问题的会议。参 见唐屹 等编 :《外交部档案丛书 ·界务类第五册 ·西藏卷 (一 ) 》,台北 :“中华民国外交部 ”编印 , 2005年 ,第 1—55页。 罗贵波在第二次外事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 1959年 3月 4日 ,广西档案馆 , X50 - 3 - 6,第 99—120页。 内维尔 ·马克斯韦尔 :《印度对华战争 》,陆仁译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 1981年 ,第 100—101、112—115页 ;《中印边境 自卫反击作战史 》,第 95—96页 ;《周恩来年谱 (1949—1976) 》中卷 ,第 315—316页。有关印度在东段地区的管辖状况 及麦克马洪线走向的地图 ,见印度现行政区中所谓东北边区概况 , 1959年 3月 20日 ,外档 , 105 - 00944 - 02,第 53—6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