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一章导言:旧秋序 引起争论的第二个原因是那种把历史事件主要参与者分割开 来的百大的精神文化鸿沟一一这不但是指十九世纪外国侵略者和 进行抵抗的中国统治阶级之间在语言、思想以及价值观念上的差 异,面且地指在二十世纪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一旦成为革命者时, 在中国统治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的类似的差异。简言 之,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两出巨型戏剧一一第一出是扩张的、进行 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同坚持农业经济和官僚致治的中国文明之 间的文化对抗,第二出是从第一出派生出来的,它揭示了中国在 一场最巨大的革命中所发生的基本变化。 这些巨大的冲突和变革的运动,即发生在中国和外部世界之 间以及在新旧中国之闻的这些运动,已经在历史记载和历史学家 中引起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对西方历史学家来说,最突出的就是维 多利亚时代对世界的霜法,英国、法国和美国的扩张主义者就是 按照这种看法,在十九世纪中期建立了不平等条约制度的。他们 信仰民族国家、法治、个人的权益、基督教和科学技术,以及使 用战争来为进步服务。 田中国统治阶级对于世界的看法也是一清二楚的。它信仲经 典的儒家教义和天子在整个世界中至高无上的权力:关子高居于 一个和谐的、存在着等级和名分的社会秩序之巅,以他的富有教 导意义的道德行为的榜样来维系自己的统治。在这个旧秩序里面, 经典的教义只能容忍限于传统内部的变化,扩大的家庭制度支配 着个人,格守职责的信条高于享受权利的信条,文官控制者军事, 并且使商人为其所用,道德行为的准则凌驾于人的情欲、物质利 益和法律条文之上。诚然,两种文明是冰炭不相容的。 当比较古老和变化较缓慢的文明在较现代和更有生气的文明 面前步步退却时,中国知识分子和官员中一代先行者寻求改革的 目标,并逐渐形成对于世界以及中国在这个世界中的地位的新的 观点。产生于季世的这种新观点,不可避免地缺乏它以前的传统观
历史和中国的革命 3 点的一致性。随着中央权力的衰落,思想领域的混乱增长了,只 是到了二十世纪中叶,通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中国的毛泽 东思想,一一种新的历史正统观念才得以建立。 随着伟大的中国革命的继续发展,毛泽东主义的历史观也将 继续发展,西方的、日本的和其他外国的历史观也同样如此。可 以预期,它们之间在一定程度上会吻合的。不过关于近代中国发 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和为什么会发生,当代的 各种思想对这些问题仍会继续进行激烈的争论。十九世纪对中国 的和外国的、需家的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各种历史观的对立,现在 已被各种水火不相容的观点的论战所代替。现在的这些互不相容 的观点都涉及到近代史的性质这一领域,这一事实只会加剧它们 之间的争论。但是,在了解今天的历史渊源的努力中,各种思想的 继续论战归根到底只会加强促使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的共同纽带。 虽然历史学界关注的中心问题一代与一代有所不同,但就近 代中国而膏,某些尚未解决而又需要阐明的问题,似乎可能在以后 的一段时期内先引起注意。一个需要阐明的重大问题就是外来影 响的程度和性质。十九世纪外国人在中国的活动显著增加,并且 变得越来越有影响,越来越向社会各方面渗透,最后终于促使中 国人的生活御底改观。然而外国人的冲击和中国人的反应的进程 是逐渐开始的,儿乎不能党察出来。对这一过程的觉察,是经过 了其强度和复杂性不断增长的一系列阶段才显示出来的。 在最初阶段,中国和外国的观察家都认识到:古老的农业经 济官僚政治的中华帝国,远非进行扩张的、推行国际贸易和炮舰 政策的英帝国和其他帝国的对手。外国对中国侵略的速度一直在 加快。在1840一1842年鸦片战争以后不到十五年,就有1857一1860 年的英法联军之役,又过了十年左右,发生1871年俄国侵占伊犁 和1874年日本夺取琉球的事件,又不到十年,爆发了1883一1885 年的中法战争。九年以后,日本在1894一1895年大败中国,紧接
第一章导言常旧秩序 着是1898年争夺租借地和1900年的义和团之役。伴随着这些戏刷 性的灾难而来的,是传统中国的自我形象一即它以中国为中心 看待世界的观念一的破灭,这一一破灭与那些灾难相比,虽然几 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 因此,·回顾起来,中国在十九世纪的经历成了一出完全的悲 剧,成了一次确是巨大的、史无前例的崩遗和衰落过程。这场悲 剧是如此缓慢、无情而又彻底,因而它就愈如铺苦。旧秩序为自 卫而战,它缀慢地退却,但始终处子劣势,灾难接踵而至,一次 比一次厉害,直到中国对外国人的妄自尊大、北京皇帝的中央集 权、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正统观念、以及由士大夫所组成的统治上 层等事物,一个接一个被破坏或被璀毁为止。 还有第二种认识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革命者中很普遍,即他 们发党自己处在一个不同的世界,犹如民族主义者发觉自己置身 于个扩大了的民族主义的国际社会一样。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 清王朝旧政权在十九世纪后期所承受的外国特权的负担日益沉 重。不平等条约体制的不断扩大就表明了这一点:通商口岸从1842 年的五个增加到1911年的大约五十个,缔约列强各国的侨民及其 财产、贸易和工业都逐步享有领事栽判权,外国船只在中国水域 航行的范围,从沿海的炮舰扩大到行驶于主要河流的商轮上,不 但在中国海关,·甚至在某些内地税卡、邮局和盐务官署都雇用了 外国官员,传教士的活动渗入到每一个省份和文教卫生部门。还 有许多其他的特征,如1900年以后外国在北京驻军,1911年以后 海关收入先拨作偿付外债和赔款之用。这一切都表明了外国人对 中国人民生活的特殊影响。对近代的民族主义者来说,还有什么 能比这一切更能激起爱国的义愤呢?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 这种外国的侵赂就日益被称为“帝国主义”,并且帝国主义的侵略 被认为是必须加以消除的国耻。 伴随着这个观点而来的还有另-“种认识,即帝国主义在中国
历史和中园的革命 5 之所以得迳,是借助于中国人的弱点,这弱点不但在于军事方面, 也在于精神方面,也即中国人缺乏爱国主义的献身精神:这表现 在他们为外国人工作,并且从罪恶的鸦片贸易、贩卖苦力以及在 沿海港口建立工业来剥削劳工的罪恶活动中同外国人一起牟利。 道德的堕落也同样明显地表现在军阀的割据、地主的自私自利、 家庭第一的裙带关系等方面。中国的这一切弱点大多是根源于腐 朽的统治阶级的各个阶层一即满洲人的异族朝廷、古代经典圳 练出来的陈腐官吏、享有垄断较高文化知识特权的文人学若和剥 削贫苦佃农的地主。所有这些制度和积习的总和可以用“封建主 义”一词来概括。 这样,在二十世纪,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这对李生兄弟就被 认为是十九世纪中国成难的根源。在人民共和国时期,这些术语 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对它们的阐述,就 被用来描述中国的近代史。在一个农民依然占绝大多数并对二十 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日本的侵略记忆犹新的广袤国度里,园 内统治阶级和外国的侵略仍突出地成为过去遗留下来、而今天仍 然必须与之搏斗的两大罪魁祸首。 当中国运用帝国主义的概念时,它已被扩大了。回顾起来,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无论是在国民党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思想中,帝国主义的作用有增无已。它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 帝国主义从鸦片战争时起就活动开了,这比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列 宁主义的金融-资本型的帝国主义的兴起要早得多。毛泽东关于帝 国主义的概念,不但远湖到包括维多利亚早期商业扩张时代的战 争和炮舰外交,它还把帝国主义概念扩大到儿乎包括十九世纪外 国与中国的一切形式的接触,把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当作文化帝国 主义就是一例。由于西方国家经常的侵略扩张活动在历史记载中 是一目了然的,历史学家一般认为有理由作出这一广泛的结论, 即中国人民遗到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和欺凌。作为一般性的
6 第-一章导言:旧秩序 债 准尔门 车 士告地 好 塔望木盆地 王门 塔克拉玛沙德 紫达木盐地 路仓山口 仑 西 白 喜 马 日时 尼泊尔 拉、 传满都·雅、山2禄 巴特那 不丹 地因1,清帝国地因 600公里 306英里 ≤工面示亚清府线 山好网 W长塘 山 随莲风运★士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