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糖原和葡萄糖的形式存在,其分解形式有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两种。超长时间的运动可导致机体糖原的耗竭,因此应适当补糖。(二)脂肪是细胞能量的主要储存形式,1克脂肪在体内完全氧化可释放约9.5kcal的热量。机体摄入并吸收过多的能源物质,在活动量减少时,脂肪储存会增多。(三)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成人每天约有18%的能量来源于蛋白质,1克蛋白质在体内完全氧化可释放约4.3kcal的热量,体内储备的能源物质不断被消耗且不能及时补充时,脂肪和蛋白质提供的能量会增多。四、ATP的生成过程(一)ATP生成的无氧代谢过程1.磷酸原供能系统:ADP+CP→ATP+C2.糖酵解供能系统:糖在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一过程中糖不完全分解生成乳酸。(二)ATP生成的有氧代谢过程第一阶段:葡萄糖→丙酮酸第二阶段:丙酮酸经脱羧、脱氢反应生成乙酰辅酶A。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五、不同途径合成ATP的总量及效率磷酸原系统ATP供应总量最低,但能提供最高的ATP合成效率:有氧氧化提供的总量最多,但效率最低;糖酵解系统介于两者之间,1.简述ATP的分解释能机制。作业布置2.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有哪些途径?3.简述ATP的生成过程
以糖原和葡萄糖的形式存在,其分解形式有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两种。超长时间的运动可导致机 体糖原的耗竭,因此应适当补糖。 (二)脂肪 是细胞能量的主要储存形式,1 克脂肪在体内完全氧化可释放约 9.5kcal 的热量。机体摄入 并吸收过多的能源物质,在活动量减少时,脂肪储存会增多。 (三)蛋白质 主要由氨基酸组成,成人每天约有 18%的能量来源于蛋白质,1 克蛋白质在体内完全氧化可 释放约 4.3kcal 的热量,体内储备的能源物质不断被消耗且不能及时补充时,脂肪和蛋白质提供 的能量会增多。 四、ATP 的生成过程 (一)ATP 生成的无氧代谢过程 1.磷酸原供能系统:ADP+CP→ATP+C 2.糖酵解供能系统:糖在缺氧的条件下合成 ATP,这一过程中糖不完全分解生成乳酸。 (二)ATP 生成的有氧代谢过程 第一阶段:葡萄糖→丙酮酸 第二阶段:丙酮酸经脱羧、脱氢反应生成乙酰辅酶 A。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五、不同途径合成 ATP 的总量及效率 磷酸原系统 ATP 供应总量最低,但能提供最高的 ATP 合成效率;有氧氧化提供的总量最多, 但效率最低;糖酵解系统介于两者之间。 作业布置 1.简述 ATP 的分解释能机制。 2.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有哪些途径? 3.简述 ATP 的生成过程
第六次课2学时章节第二章第1、2节课题运动的能量代谢(二)1.了解能源物质的消化、吸收与机体能量的利用。2.掌握基础代谢的定义。目的3.掌握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对慢性运动的适应。要求4.掌握不同体力活动项目的能量代谢特点。5.了解与运动相关的能量代谢检测与评价。重点1.基础代谢的定义、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对慢性运动的适应。难点2.不同体力活动项目的能量代谢特点以人体能量的供给为例,认识健康第一,科学健身的重要作用,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课程思政元素生观、价值观。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面授、启发提问教学内容:一、能源物质的消化与吸收(一)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1.口腔内消化2.胃内消化3.小肠内消化(二)吸收1.吸收的部位:胃、小肠、大肠教学过程2.糖、脂肪、蛋白质的吸收二、机体能量的利用:化学能、机械能、热能三、基础代谢: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第二节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一、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1.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谢
第六次课 2 学时 章节 第二章 第 1、2 节 课题 运动的能量代谢(二) 目的 要求 1.了解能源物质的消化、吸收与机体能量的利用。 2.掌握基础代谢的定义。 3.掌握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对慢性运动的适应。 4.掌握不同体力活动项目的能量代谢特点。 5.了解与运动相关的能量代谢检测与评价。 重点 难点 1.基础代谢的定义、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对慢性运动的适应。 2.不同体力活动项目的能量代谢特点 课程思政 元素 以人体能量的供给为例,认识健康第一,科学健身的重要作用,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课堂面授、启发提问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能源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一)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 1.口腔内消化 2.胃内消化 3.小肠内消化 (二)吸收 1.吸收的部位:胃、小肠、大肠 2.糖、脂肪、蛋白质的吸收 二、机体能量的利用:化学能、机械能、热能 三、基础代谢: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第二节 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一、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 1.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谢
开始阶段主要来源于ATP、CP的分解,若运动维持足够的强度,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动员一旦不能满足运动骨骼肌对氧的需求,酵解系统逐渐占据能量供应的主导地位,2.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谢运动刚开始的短时间内,摄氧量在短时间内呈上升趋势,这一阶段的供能主要来源于无氧代谢。继续运动,强度小于无氧阈时,呼吸和循环的动员能够满足运动骨骼肌对样氧的需求,有氧代谢开始占据主导地位。3.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运动强度不同,三个供能系统在总体能量供应中所占比例不同。二、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慢性运动可上调其主要能量代谢系统的酶活性,使急性运动对神经、激素的调节更加敏感内环境变化时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更加协调,同时加速能源物质以及各代谢系统的恢复。慢性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还可以用能量节省化反映,当机体在同等负荷运动下能够达到更大的功率输出或更高的摄氧量水平,表明机体的运动节省化程度提高三、不同体力活动项目的能量代谢特点田径项目中,随运动距离的延长,有氧代谢供能在总体能量供应中的比例逐渐增多,能耗总量增多。球类项目中,低、中强度以及大强度爆发性体力活动在比赛中均有存在。四、与运动相关的能量代谢检测与评价用运动前后ATP、CP含量变化来评价ATP一CP供能系统:用运动骨骼肌运动前后丙酮酸或乳酸含量变化反映糖酵解功能系统:用运动骨骼肌运动前后线粒体ATP合成速率及量的变化反映有氧运动能力
开始阶段主要来源于 ATP、CP 的分解,若运动维持足够的强度,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动员一旦 不能满足运动骨骼肌对氧的需求,酵解系统逐渐占据能量供应的主导地位。 2.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谢 运动刚开始的短时间内,摄氧量在短时间内呈上升趋势,这一阶段的供能主要来源于无氧代 谢。继续运动,强度小于无氧阈时,呼吸和循环的动员能够满足运动骨骼肌对样氧的需求,有氧 代谢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3.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 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运动强度不同,三个供能系统在总体能量供应中所占比例不同。 二、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 慢性运动可上调其主要能量代谢系统的酶活性,使急性运动对神经、激素的调节更加敏感, 内环境变化时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更加协调,同时加速能源物质以及各代谢系统的恢复。慢性运动 对能量代谢的影响还可以用能量节省化反映,当机体在同等负荷运动下能够达到更大的功率输出 或更高的摄氧量水平,表明机体的运动节省化程度提高。 三、不同体力活动项目的能量代谢特点 田径项目中,随运动距离的延长,有氧代谢供能在总体能量供应中的比例逐渐增多,能耗总 量增多。球类项目中,低、中强度以及大强度爆发性体力活动在比赛中均有存在。 四、与运动相关的能量代谢检测与评价 用运动前后 ATP、CP 含量变化来评价 ATP—CP 供能系统;用运动骨骼肌运动前后丙酮酸或乳 酸含量变化反映糖酵解功能系统;用运动骨骼肌运动前后线粒体 ATP 合成速率及量的变化反映有 氧运动能力
第七次课2学时章节第三章第1.2节课题躯体运动的神经调控(一)1.掌握神经元和突触的结构与基本功能。目的2.了解神经递质、受体、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营养因子的结构与功能。要求3.掌握位觉和本体感觉的感受装置及其感受机制。重点1.神经元和突触的结构和基本功能难点2.各种感觉的产生机理以神经、免疫、内分泌是人体的调节,神经系统是中枢核心,理解和实践四个自信、四个意识、课程思政元素两个维护:同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同学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面授、启发提问教学内容:第一节神经系统基本组件的一般功能一、神经元(一)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结构:每个神经元依据某些结构特征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细胞体、树突和轴突。功能:接受刺激,传递信息(二)神经元的类型: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三)神经纤维:神经元的轴突和包被它的结构总称神经纤维。教学过程(四)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五)神经冲动的传导1.局部电流方式传导2.跳跃式传导二、突触及突触传递(一)突触及其分类:化学性突触、电突触、混合性突触(二)突触传递1.化学突触传递
第七次课 2 学时 章节 第三章 第 1.2 节 课题 躯体运动的神经调控(一) 目的 要求 1.掌握神经元和突触的结构与基本功能。 2.了解神经递质、受体、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营养因子的结构与功能。 3.掌握位觉和本体感觉的感受装置及其感受机制。 重点 难点 1.神经元和突触的结构和基本功能 2.各种感觉的产生机理 课程思政 元素 以神经、免疫、内分泌是人体的调节,神经系统是中枢核心,理解和实践四个自信、四个意识、 两个维护;同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同学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课堂面授、启发提问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神经系统基本组件的一般功能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 结构:每个神经元依据某些结构特征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功能:接受刺激,传递信息 (二)神经元的类型: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三)神经纤维:神经元的轴突和包被它的结构总称神经纤维。 (四)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五)神经冲动的传导 1.局部电流方式传导 2.跳跃式传导 二、突触及突触传递 (一)突触及其分类:化学性突触、电突触、混合性突触 (二)突触传递 1.化学突触传递
(1)突触的微细结构(2)突触的传递过程(3)突触后电位2.电突触传递(三)突触的整合作用(四)突触可塑性三、神经递质和受体(一)神经递质: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二)受体四、神经胶质细胞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一、感受器(-)感受器的定义和分类(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机体部分感觉信息的产生过程二、(-)视觉:1.光感受和光信息处理2.视觉中枢的神经机制(二)听觉:1.声音信息的感受与传递2.听觉的中枢分析(三)位觉:1.位觉产生的机制2.前庭反应和前庭稳定性(四)本体感觉1.肌梭2.腱器官
(1)突触的微细结构 (2)突触的传递过程 (3)突触后电位 2.电突触传递 (三)突触的整合作用 (四)突触可塑性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神经递质: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 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二)受体 四、神经胶质细胞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 感受器 (一) 感受器的定义和分类 (二)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二、 机体部分感觉信息的产生过程 (一) 视觉:1.光感受和光信息处理 2.视觉中枢的神经机制 (二) 听觉:1.声音信息的感受与传递 2.听觉的中枢分析 (三) 位觉:1.位觉产生的机制 2.前庭反应和前庭稳定性 (四) 本体感觉 1.肌梭 2.腱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