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 201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铅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 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号码 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铅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 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 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级号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 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锦瑟(se)粗糙(ao)湍急( ( tuan)掎角之势(j) B、浣女(huan)石栈(zhan)谄媚(xian)相形见绌(chu) C、惘然(wang)哨卡(qa)癖好(pi) 锲而不舍(qe) D、穿凿(Z0)歼灭(jian)暴殄(tian)心无旁骛(wu)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蔡元培到校的那一天,校工们排队毕恭毕敬地向他行礼,他一反以前历任校长目中无人 习以为常、不予理睬的惯例,脱下自己的礼帽,煞有其事地向校工们鞠躬,这使得校工和学 生们大为惊讶,其人其品,可见一斑。 A、毕恭毕敬 B、习以为常 煞有其事 D、可见一斑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一篇报道里,赵小东说,拥有同样的阳光、空气、水以及一切有益的东西,未必 都能长成参天大树 B、据欧洲媒体报道,美国已经拒绝了伊拉克提出的可以让美国中央情报局派员参与伊 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核查工作 C、将于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属于综合性博览会,每五年举办一次,每次 会期6个月。 D、我们坚信,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奔小康这个宏伟蓝图,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 努力,一定会实现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只有这样,才能在金钱面前保持自由的心态,做一个自由人
广东省中山市 2011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共 24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铅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 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号码 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铅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 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 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 2B 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级号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 多涂的,答案无效。 5.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锦瑟.(sè) 粗糙.(zāo) 湍.急(tuān) 掎.角之势(jǐ) B、浣.女(huàn) 石栈.(zhàn) 谄.媚(xiàn) 相形见绌.(chù) C、惘.然(wǎng) 哨卡.(qiǎ) 癖.好(pǐ) 锲.而不舍(qiè) D、穿凿.(zuó) 歼.灭(jiān) 暴殄.(tiǎn) 心无旁骛.(wù)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蔡元培到校的那一天,校工们排队毕恭毕敬 ....地向他行礼,他一反以前历任校长目中无人、 习以为常 ....、不予理睬的惯例,脱下自己的礼帽,煞有其事 ....地向校工们鞠躬,这使得校工和学 生们大为惊讶,其人其品,可见..一斑..。 A、毕恭毕敬 B、习以为常 C、煞有其事 D、可见一斑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一篇报道里,赵小东说,拥有同样的阳光、空气、水以及一切有益的东西,未必 都能长成参天大树。 B、据欧洲媒体报道,美国已经拒绝了伊拉克提出的可以让美国中央情报局派员参与伊 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核查工作。 C、将于 2010 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属于综合性博览会,每五年举办一次,每次 会期 6 个月。 D、我们坚信,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奔小康这个宏伟蓝图,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 努力,一定会实现。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只有这样,才能在金钱面前保持自由的心态,做一个自由人
②如同古希腊哲学家彼翁在谈到一个富有的守财奴时所说:“他并没有得到财富,而是 财富得到了他。” ③也就是真正把钱看做身外之物,不管是已到手的还是将到手的,都与之拉开距离,随 时可以放弃 ④凡是对钱抱占有态度的人,他同时也就被钱占有,成了钱的奴隶 ⑤做金钱的主人,关键是戒除对金钱的占有欲,抱一种不占有的态度 A.④②⑤③①B.⑤③①④②C.⑤①③②④ D.④②⑤①③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 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摽①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 希。过华严,鲍甥率众登,探石龙鼻流处,余止山下。或曰:龙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 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岀。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 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干里, 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舆者坦 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帷余 足迹是瞻。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 时乃归。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日: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目易也 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②,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③于过客不能谴 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④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 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清方苞《记寻大龙湫瀑布》) 【注】①摽:把持。②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③暴:施加恶行,欺侮。④毒:怨恨。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访于众僧 访:拜访 B.舆者坦步里许 步:步行 C.蔓草被径 被:覆盖
②如同古希腊哲学家彼翁在谈到一个富有的守财奴时所说:“他并没有得到财富,而是 财富得到了他。” ③也就是真正把钱看做身外之物,不管是已到手的还是将到手的,都与之拉开距离,随 时可以放弃。 ④凡是对钱抱占有态度的人,他同时也就被钱占有,成了钱的奴隶。 ⑤做金钱的主人,关键是戒除对金钱的占有欲,抱一种不占有的态度。 A.④②⑤③① B.⑤③①④② C.⑤①③②④ D.④②⑤①③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小题。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 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摽①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 希。”过华严,鲍甥率众登,探石龙鼻流处,余止山下。或曰:龙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 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出。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 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 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舆者坦 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帷余 足迹是瞻。”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 时乃归。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 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②,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③于过客不能谴 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④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 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清·方苞《记寻大龙湫瀑布》) 【注】①摽:把持。②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③暴:施加恶行,欺侮。④毒:怨恨。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访.于众僧 访:拜访 B.舆者坦步.里许 步:步行 C.蔓草被.径 被:覆盖
D.委舆于地 委:丢弃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按图记以求名迹 或摽田宅以便其私 B.舆者安坐于草间 委舆于地 C.至崖而反者 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 D.则芜没者十之七矣 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舆者之诳”的一组是() ①故蹊径可寻者希 ②舆者同声以险远辞 ③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 ④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 ⑤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⑥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 A.①②⑥ C.③④⑥ D.①④⑤ 8.下列对作者有关观点与文章手法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寻大龙湫瀑布”为线索,由按图记到问众僧,继而鲍甥寻,乘舆寻,老僧引, 从中可见作者寻找大龙湫瀑布费尽了周折 B.作者认为,那些名胜古迹之所以荒芜废弃,是因为继承者或把持田宅来为自己求得 利益,或苦于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它地方去了。 C.抬轿子的人曾三次欺骗作者等人,因此作者在结尾发出感慨:只要有“识道”的人带 路,远道可以成为近道,难道可以变为易道。 D.文章结尾缘事明理,从“寻大龙湫瀑布”之行联想到孔、孟、程、朱的学问在当今不 能流行的原因,从而丰富了文章的社会内涵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夫舆者之诳即暴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 况小人毒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 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3分) ②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3分) 10、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怀吴中冯秀才唐杜牧 长洲苑①外草萧萧,却计邮程②岁月遥。 惟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注】:①长洲苑,吴中古迹;②邮程ˇ即旅程。 客意金元好问
D.委.舆于地 委:丢弃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按图记以.求名迹 或摽田宅以.便其私 B.舆者安坐于.草间 委舆于.地 C.至崖而.反者 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 D.则芜没者十之.七矣 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舆者之诳”的一组是( ) ①故蹊径可寻者希 ②舆者同声以险远辞 ③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 ④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 ⑤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 ⑥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④⑤ 8.下列对作者有关观点与文章手法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以“寻大龙湫瀑布”为线索,由按图记到问众僧,继而鲍甥寻,乘舆寻,老僧引, 从中可见作者寻找大龙湫瀑布费尽了周折。 B.作者认为,那些名胜古迹之所以荒芜废弃,是因为继承者或把持田宅来为自己求得 利益,或苦于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它地方去了。 C.抬轿子的人曾三次欺骗作者等人,因此作者在结尾发出感慨:只要有“识道”的人带 路,远道可以成为近道,难道可以变为易道。 D.文章结尾缘事明理,从“寻大龙湫瀑布”之行联想到孔、孟、程、朱的学问在当今不 能流行的原因,从而丰富了文章的社会内涵。 9.断句和翻译。(10 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 分) 夫 舆 者 之 诳 即 暴 于 过 客 不 能 谴 呵 而 创 惩 之 也 而 怀 怒 蓄 怨 至 此 况 小 人 毒 正 侧 目 于 君 子 之 道 以 为 不 利 于 其 私 者 哉 此 严 光 管 宁 之 俦 所 以 匿 迹 销 声 而 不 敢 以 身 试 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①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3 分) ②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3 分) 10、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怀吴中冯秀才 唐 杜牧 长洲苑①外草萧萧,却计邮程②岁月遥。 惟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注】:①长洲苑,吴中古迹;②“邮程”即旅程。 客 意 金 元好问
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见归途。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1)解释元诗诗题“客意”的含义。(2分) (2)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但写法上同中有异,试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5分) 答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①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引壶觞以自酌, 倚南窗以寄傲, 。(《归去来兮辞》) 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荒野、城市与文明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荒野与文明是对立的,现代人则认为,城市才代表着文明。荒野 是充满野物的地方,在其中生存的—切只遵循严格意义上的自然法则,如弱肉强食的丛林 原则”。对文明的人来讲,荒野是危险的、残酷的、粗暴的,是与文明人相敌对的。欧洲人 到了美洲大陆以后,就是通过征服荒野(包括印第安人)而建立文明的。任何一种文明的发 展都必然经历着征服荒野、拓展生活世界的艰难历程。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物质需求的扩 大,人们必须不断寻找新的栖居地。寻找新栖居地的过程就是征服荒野、开垦新土地的过程。 我国上个世纪60年代还曾迫于粮食短缺的压力,而在全国很多地方开垦新土地。例如,开 发北大荒。被开垦前的北大荒¨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当人们这么形 容“北大荒时,绝不是在赞颂北大荒”,而是形容北大荒ˆ的荒凉。在现代人的心目中,荒 野越少,这个世界就越文明、越美丽。 生态学知识的逐渐普及,让我们看到了荒野的重要价值。荒野对人类文明的价值绝不 仅在于为在城市呆腻了的人们提供某种新鲜的美感,荒野的存在甚至是文明存在的必要条
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见归途。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1)解释元诗诗题“客意”的含义。(2 分) 答: (2)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但写法上同中有异,试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5 分) 答: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6 分) ①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锦瑟》) ② ,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引壶觞以自酌, 。倚南窗以寄傲, 。(《归去来兮辞》) 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春望》)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荒野、城市与文明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荒野与文明是对立的,现代人则认为,城市才代表着文明。荒野 是充满野物的地方,在其中生存的一切只遵循严格意义上的自然法则,如弱肉强食的“丛林 原则”。对文明的人来讲,荒野是危险的、残酷的、粗暴的,是与文明人相敌对的。欧洲人 到了美洲大陆以后,就是通过征服荒野(包括印第安人)而建立文明的。任何一种文明的发 展都必然经历着征服荒野、拓展生活世界的艰难历程。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物质需求的扩 大,人们必须不断寻找新的栖居地。寻找新栖居地的过程就是征服荒野、开垦新土地的过程。 我国上个世纪 60 年代还曾迫于粮食短缺的压力,而在全国很多地方开垦新土地。例如,开 发“北大荒”。被开垦前的“北大荒”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当人们这么形 容“北大荒”时,绝不是在赞颂“北大荒”,而是形容“北大荒”的荒凉。在现代人的心目中,荒 野越少,这个世界就越文明、越美丽。 生态学知识的逐渐普及,让我们看到了荒野的重要价值。荒野对人类文明的价值绝不 仅在于为在城市呆腻了的人们提供某种新鲜的美感,荒野的存在甚至是文明存在的必要条
件。如果你是个科技万能论者”,你当然不会这么看。你仍然会坚持认为,荒野与人类文明 是敌对的,只有彻底消灭了荒野,把地球彻底人工化,才是人类文明的终极目标。好在正有 越来越多的人摒弃了科技万能论”,接受了生态学。生态学告诉我们,人类只能生活在生物 圈之中,不能凌驾于生物圈之上;人类的生存依赖于地球生物圈的健康,人类必须让其他生 物好好繁衍、生长,自己才能好好繁衍、生活;人类的制造活动只是物质变换而已,人类不 能像“上帝ˆ那样通过说话(逻格斯)而从无到有地创造事物;人类的食物只能来自生物圈内 的其他生物,归根结底只能来自作为生产者”的植物等自养生物,人类无法用泥土(或无机 物)直接合成有营养的食物;森林是地球生物圈的肺”,湿地是地球生物圈的ˆ肾”,保护好 森林和湿地是维护地球生态健康的必要条件。而森林和湿地就是典型的荒野!可见,生态学 对文明的启示是:文明必须与荒野相伴,文明必须与荒野共存!彻底消灭荒野之日就是生态 系统总崩溃之时,从而是人类文明总崩溃之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现代城市不仅与荒野相对,而且是反生态的。在法国生态学家克洛德阿莱格尔看来, 城市的“人类与自然之间对抗最为激烈的地点”,是威胁整个地球、最大量的污染的源头”。 城市地面被水泥或沥青硬化的比例最髙城市毎天都产生巨量的垃圾大城市用水极为浪费, 城市人的粪便不再返回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等。尽管城市有许多的生态缺陷,它仍有巨 大的吸引力。它是文化集中的地方,是医疗水平高的地方,是娱乐活动丰富的地方,是发财 机会多的地方,是竟争卓越性的地方.…现代化过程必然也是城市化过程。一个国家随着现 代化过程的推进,其城市势必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中国正迅速推进其现代化进程,其城市 建设也便随之迅速发展。如今许多城镇之升格为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迅速扩张,城市 人口(包括暂住人口)的迅速增加,都是明证 这是福,还是祸?要看我们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走对了是福,走错了是祸!中国 的城市化进程不能简单地步欧美的后尘。欧洲人踏上美洲大陆时面对那么广袤的一片土地
件。如果你是个“科技万能论者”,你当然不会这么看。你仍然会坚持认为,荒野与人类文明 是敌对的,只有彻底消灭了荒野,把地球彻底人工化,才是人类文明的终极目标。好在正有 越来越多的人摒弃了“科技万能论”,接受了生态学。生态学告诉我们,人类只能生活在生物 圈之中,不能凌驾于生物圈之上;人类的生存依赖于地球生物圈的健康,人类必须让其他生 物好好繁衍、生长,自己才能好好繁衍、生活;人类的制造活动只是物质变换而已,人类不 能像“上帝”那样通过说话(逻格斯)而从无到有地创造事物;人类的食物只能来自生物圈内 的其他生物,归根结底只能来自作为“生产者”的植物等自养生物,人类无法用泥土(或无机 物)直接合成有营养的食物;森林是地球生物圈的“肺”,湿地是地球生物圈的“肾”,保护好 森林和湿地是维护地球生态健康的必要条件。而森林和湿地就是典型的荒野!可见,生态学 对文明的启示是:文明必须与荒野相伴,文明必须与荒野共存!彻底消灭荒野之日就是生态 系统总崩溃之时,从而是人类文明总崩溃之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现代城市不仅与荒野相对,而且是反生态的。在法国生态学家克洛德·阿莱格尔看来, 城市的“人类与自然之间对抗最为激烈的地点”,是“威胁整个地球、最大量的污染的源头”。 城市地面被水泥或沥青硬化的比例最高,城市每天都产生巨量的垃圾,大城市用水极为浪费, 城市人的粪便不再返回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等。尽管城市有许多的生态缺陷,它仍有巨 大的吸引力。它是文化集中的地方,是医疗水平高的地方,是娱乐活动丰富的地方,是发财 机会多的地方,是竞争卓越性的地方……现代化过程必然也是城市化过程。一个国家随着现 代化过程的推进,其城市势必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中国正迅速推进其现代化进程,其城市 建设也便随之迅速发展。如今许多城镇之升格为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迅速扩张,城市 人口(包括暂住人口)的迅速增加,都是明证。 这是福,还是祸?要看我们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走对了是福,走错了是祸!中国 的城市化进程不能简单地步欧美的后尘。欧洲人踏上美洲大陆时面对那么广袤的一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