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博士同样是官名。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 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司职。 【太医】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秦、汉两代设太医令丞。汉代初期属太 常寺,后来改属少府。后世泛指皇帝的医生为太医或御医,把他“卫生部长”的 职权反而忘记了。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 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 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 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后逐渐 成为虚衔。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 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 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 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 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 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髙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 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 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 为“枢臣”。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 称为“小军机”。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 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 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 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 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 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 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 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 其地位渐低
【博士】博士同样是官名。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 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司职。 【太医】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秦、汉两代设太医令丞。汉代初期属太 常寺,后来改属少府。后世泛指皇帝的医生为太医或御医,把他“卫生部长”的 职权反而忘记了。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 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 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 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后逐渐 成为虚衔。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 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 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 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 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 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 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 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 为“枢臣”。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 称为“小军机”。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 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 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 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 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 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 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 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 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 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 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 郎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 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 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 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 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 造成割据局面。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 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 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 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抚军】参见“巡抚”条。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 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 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 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 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 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 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 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 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 郎。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 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 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 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 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 造成割据局面。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 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 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 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抚军】参见“巡抚”条。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 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 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 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 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 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 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
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 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2.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举、辟】举:举荐:辟:招用。 【征】君征召臣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除】拜官授职 【擢】提升官职。 【陟】提升,提拔。 【升】提升。 【假】临时充当使臣属吏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升级叫迁升、迁授、迁 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 叫迁复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 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革、削、免、罢、废、夺】革职、罢职或停职。 【退】(1)撤销或降低官职;(2)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 【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调】调动、调迁 【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 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 【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三、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 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 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 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 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 模式,特別是到晩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 年清政府废除科举。 2.科举前选拔官员
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 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2.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举、辟】举:举荐;辟:招用。 【征】君征召臣。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除】拜官授职。 【擢】提升官职。 【陟】提升,提拔。 【升】提升。 【假】临时充当使臣属吏。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升级叫迁升、迁授、迁 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 叫迁复。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 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革、削、免、罢、废、夺】革职、罢职或停职。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 【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调】调动、调迁。 【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 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 【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三、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 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 1300 余年。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 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 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 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 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 年清政府废除科举。 2.科举前选拔官员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 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 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 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 法,所以叫科举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 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 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 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 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 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 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 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 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 称,即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 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 高荣誉。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 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 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 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 四书文、八比文。文体有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 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 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 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 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 法,所以叫科举。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 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 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 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 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 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 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 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 称,即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 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 高荣誉。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 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 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 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 四书文、八比文。文体有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 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黄纸书写,故称黄甲、 金榜,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4.古代学校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 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庠序】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 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 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 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 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 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 最高学府,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 【书院】唐宋至明清岀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 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 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成虚名,捐钱就 能取得监生资格。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5.古代学官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 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 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 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为学官名。汉唐后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 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 又称国子助教。 四、风俗礼仪◆■※★● 1.古代节日习俗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黄纸书写,故称黄甲、 金榜,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4.古代学校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 xiá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庠序】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 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 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 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 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 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 最高学府,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 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 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 院”。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成虚名,捐钱就 能取得监生资格。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5.古代学官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 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 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 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为学官名。汉唐后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 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 又称国子助教。 四、风俗礼仪◆■※★● 1.古代节日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