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黑龙江省虎林市高三全市联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 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 叶也罢,摸起来全像玻璃.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人 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 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 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 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953年偶然发现的。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吗 林克罗德特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 些,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 种精确的频率振荡。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 就有电荷堆积起来.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 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 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这种 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 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 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 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测试表明,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 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赫兹时,屏幕摸起来像一张纸,而在80赫 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原则上,设计者还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 页或者应用程序.例如,我们可以把电子书的页面做成像真实的纸张一样粗糙.当然了,这 种虚拟的质地感目前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的手机或者ipad上
2017 届黑龙江省虎林市高三全市联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 I 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 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 叶也罢,摸起来全像玻璃.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人 有 5 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 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 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 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 1953 年偶然发现的。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马 林克罗德特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 些,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 种精确的频率振荡。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 就有电荷堆积起来.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 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 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这种 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 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 物体. 2010 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 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测试表明,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 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比如,当电流频率在 400 赫兹时,屏幕摸起来像一张纸,而在 80 赫 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原则上,设计者还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 页或者应用程序.例如,我们可以把电子书的页面做成像真实的纸张一样粗糙.当然了,这 种虚拟的质地感目前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的手机或者 ipad 上
任何图标再不会摸起来千篇一律都像玻璃了 在现实世界中,一个装满东西的筐总比没装东西时提起来更加费劲些。可是在触屏手 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 前的触屏比起真实世界来还缺少一样元素:力感。 美国科学家伊德·科格特正致力于改进虚拟键盘,使它用起来感觉更像真实的键盘:当 你按下一个键的时候,你的手指会感到有一股轻微的抵挡力.科格特的设计也用到了电振动 的原理.他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所以,最 后的效果是两个方向上的振动之合力.我们只要事先把两个振动调整到合适的“步调”(在 物理学上称为相位),这股合力就可以把手指一瞬间推向左边,一瞬间推向右边。由于振动 频率非常高,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垂直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经测量, 这个力大约70毫牛顿,大致相当于按下一个真实的键时所受的抵抗力.通过这种技术,我 们就可以在虚拟键盘上获得真实的按键体验.中/华-资*源%库 总而言之,未来触屏技术将极大地改变我们跟数字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对于信息,我们 将不仅局限于看和听,还可以触摸.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 了 1.下列关于“触幻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借助触幻觉,在触摸屏上,你手指下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看、听,还是摸、闻,都可 像一件真实的物品。 B.在指尖大小的地方,要达到对虚拟事物的操作与操作真实物体差不多的效果,唯有借 触幻觉 C.灯亮时插座表面好像变粗糙了,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移动时会感受到轻微的 震动, 都可以表明正是交流电导致触幻觉的产生 D.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可以安装在自动取 机、手机上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味觉和嗅
任何图标再不会摸起来千篇一律都像玻璃了. 在现实世界中,一个装满东西的筐总比没装东西时提起来更加费劲些。可是在触屏手 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 前的触屏比起真实世界来还缺少一样元素:力感。 美国科学家伊德·科格特正致力于改进虚拟键盘,使它用起来感觉更像真实的键盘:当 你按下一个键的时候,你的手指会感到有一股轻微的抵挡力.科格特的设计也用到了电振动 的原理.他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所以,最 后的效果是两个方向上的振动之合力.我们只要事先把两个振动调整到合适的“步调”(在 物理学上称为相位),这股合力就可以把手指一瞬间推向左边,一瞬间推向右边。由于振动 频率非常高,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垂直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经测量, 这个力大约 70 毫牛顿,大致相当于按下一个真实的键时所受的抵抗力.通过这种技术,我 们就可以在虚拟键盘上获得真实的按键体验.中/华-资*源%库 总而言之,未来触屏技术将极大地改变我们跟数字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对于信息,我们 将不仅局限于看和听,还可以触摸.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 了. 1.下列关于“触幻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借助触幻觉,在触摸屏上,你手指下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看、听,还是摸、闻,都可 以 像一件真实的物品。 B.在指尖大小的地方,要达到对虚拟事物的操作与操作真实物体差不多的效果,唯有借 助 触幻觉。 C.灯亮时插座表面好像变粗糙了,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移动时会感受到轻微的 震动, 都可以表明正是交流电导致触幻觉的产生。 D.2010 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可以安装在自动取 款 机、手机上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人有 5 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味觉和嗅
还完全没有,而对触觉的模拟已经开始。 B.由于大脑能把手指皮肤的周期性振动解释成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所以这类皮 肤的 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 C.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设计者可以用这个效应 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应用程序。 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 别 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让人产生力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即将到来的超级触屏时代,触屏手机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触觉体验,使人们对虚拟 物的操作跟真实物体毫无差别 B.科格特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而我们 最 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水平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 C.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因此,未来的世界将不会 再有虚拟与真实的区别 目前,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它的虚拟质地感 让 人感觉还不太自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王忠诚院士:当个好医生不容易 1952年,王忠诚从朝鲜战场回到天津。碰巧国家卫生部在天津筹建神经外科培训班,他毫 不犹豫地申请加入,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神经外科医生
觉 还完全没有,而对触觉的模拟已经开始。 B.由于大脑能把手指皮肤的周期性振动解释成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所以这类皮 肤的 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 C.-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设计者可以用这个效应 来 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应用程序。 D.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 别。 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让人产生力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在即将到来的超级触屏时代,触屏手机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触觉体验,使人们对虚拟 事 物的操作跟真实物体毫无差别。 B.科格特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而我们 最 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水平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 C.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因此,未来的世界将不会 再有虚拟与真实的区别。 D.目前,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它的虚拟质地感 让 人感觉还不太自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王忠诚院士:当个好医生不容易 1952 年,王忠诚从朝鲜战场回到天津。碰巧国家卫生部在天津筹建神经外科培训班,他毫 不犹豫地申请加入,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神经外科医生
“人脑就像豆腐一样,很软,一捏就坏了。里面集中了人体20%的血液,神经纤维比头发丝 还细,线路非常复杂。”王忠诚上大学时解剖课曾考满分,可学习脑神经外科还是明显感到 有难度。“大脑是人的生命、思想、行动的中枢系统。神经系统一旦患病,通常表现都较严 重,轻则瘫痪、痴呆,重则往往有生命危险。 那时,学习科研条件艰苦。王忠诚白天上班,晚上学习。由于西方对中国实行封锁政策,他 们只能靠着少得可怜的翻译材料进行摸索。一年后,王忠诚首次为脑部肿瘤患者实施手术, 获得成功,这极大地鼓舞了他的信心。当时,中国能初部掌握的脑部疾病诊断办法是气体造 影,这种方法有2%~3%的危险性,且病人要承受巨大的痛苦,头疼欲裂。此时,国外已有 较先进的脑血管造影技术,危险性降至0.1%~0.3%,病人基本感受不到痛苦 为此,整整一个夏天,王忠诚和同伴泡在医院一间密不透风的房间里,反复在尸体上进行研 究和试验,终于自主成功掌握脑血管造影技术 然而,由于那时隔离防护措施较差,王忠诚长期几乎是完全暴露在放射线中,他的白血球数 降至3000多,不及正常人的一半。为此,他特别怕感冒发烧,曾先后八次患肺炎,两次险 些丧命。可他说:“豁出去了!外国人能做,我们也一定要想办法研究出来。”自此,数不 清的病人受益。 2001年9月16日,在悉尼召开的“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第12次国际大会”上,王忠诚被 授予“最高荣誉奖章”。 几十年如一日,始终面对脑部造影和手术台,会不会觉得乏味?王忠诚说:“人的情况太复 杂,每个病例都不一样,都是全新的挑战。每天都在进步。” 20世纪80年代,CT技术、显微手术等引进中国,王忠诚的神经外科医疗技术也日臻完善 他曾是世界唯一完成开颅手术逾万例的医生,这个数字曾被国外同行误以为多写了一个零, 王忠诚也因此被誉为“万颅之魂 王忠诚又试着向一直被国际医学界视为手术禁区的“脑干”进行探索。脑干是人的生命中枢, 在这里“动刀子”,被称作是“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可能关系到生死 存亡。在医学攻关的道路上,王忠诚循序渐进,终于突破了这个禁区。1995年11月,他在 悉尼召开的国际神经外科大会上作了题为《脑干肿瘤250例》的学术报告,震惊了世界同行 至今,他已做了600余例脑干肿瘤手术,数量之多,死亡率之低,始终保持世界第
“人脑就像豆腐一样,很软,一捏就坏了。里面集中了人体 20%的血液,神经纤维比头发丝 还细,线路非常复杂。”王忠诚上大学时解剖课曾考满分,可学习脑神经外科还是明显感到 有难度。“大脑是人的生命、思想、行动的中枢系统。神经系统一旦患病,通常表现都较严 重,轻则瘫痪、痴呆,重则往往有生命危险。” 那时,学习科研条件艰苦。王忠诚白天上班,晚上学习。由于西方对中国实行封锁政策,他 们只能靠着少得可怜的翻译材料进行摸索。一年后,王忠诚首次为脑部肿瘤患者实施手术, 获得成功,这极大地鼓舞了他的信心。当时,中国能初部掌握的脑部疾病诊断办法是气体造 影,这种方法有 2%~3%的危险性,且病人要承受巨大的痛苦,头疼欲裂。此时,国外已有 较先进的脑血管造影技术,危险性降至 0.1%~0.3%,病人基本感受不到痛苦。 为此,整整一个夏天,王忠诚和同伴泡在医院一间密不透风的房间里,反复在尸体上进行研 究和试验,终于自主成功掌握脑血管造影技术。 然而,由于那时隔离防护措施较差,王忠诚长期几乎是完全暴露在放射线中,他的白血球数 降至 3000 多,不及正常人的一半。为此,他特别怕感冒发烧,曾先后八次患肺炎,两次险 些丧命。可他说:“豁出去了!外国人能做,我们也一定要想办法研究出来。”自此,数不 清的病人受益。 2001 年 9 月 16 日,在悉尼召开的“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第 12 次国际大会”上,王忠诚被 授予“最高荣誉奖章”。 几十年如一日,始终面对脑部造影和手术台,会不会觉得乏味?王忠诚说:“人的情况太复 杂,每个病例都不一样,都是全新的挑战。每天都在进步。” 20 世纪 80 年代,CT 技术、显微手术等引进中国,王忠诚的神经外科医疗技术也日臻完善。 他曾是世界唯一完成开颅手术逾万例的医生,这个数字曾被国外同行误以为多写了一个零, 王忠诚也因此被誉为“万颅之魂”。 王忠诚又试着向一直被国际医学界视为手术禁区的“脑干”进行探索。脑干是人的生命中枢, 在这里“动刀子”,被称作是“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可能关系到生死 存亡。在医学攻关的道路上,王忠诚循序渐进,终于突破了这个禁区。1995 年 11 月,他在 悉尼召开的国际神经外科大会上作了题为《脑干肿瘤 250 例》的学术报告,震惊了世界同行。 至今,他已做了 600 余例脑干肿瘤手术,数量之多,死亡率之低,始终保持世界第一
“所谓‘好医生’,不是不犯错,而是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尽可能少犯错。” 尽管手术死亡率已经是全世界最低,但王忠诚仍然说,人的实际情况太复杂,每个案例都不 尽相同,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即使非常小心有时也难免出错。所以,他总是告诫学生, “下诊断永远别说百分之百。” 病人也对我们的成长做出很大贡献。”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每次手术后,王忠诚总是不放心,总想去看看,或者打电话询问康复病人情况。他说:“我 们不但要把人救活,还要让他能活蹦乱跳才行。” 他还强调,对于医生而言,一重技术,二重品质,“没有好的医德,再好的医术也发挥不出 来 相关链接 王忠诚(1925.12.20—2012.09.30),世界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 者和创始人之一。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1月荣获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 技术奖”。 ②经多年临床实践和对己有理论的不断完善,王忠诚于1965年出版了《脑血管造影术》。 这本专著被视为中国神经外科划时代的进步标志,使中国神经外科诊断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 缩短了30年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段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大脑的特点和作用,又以王忠诚上大学时满分的成绩作衬托 突出了学习脑外科的难度 B.气体造影诊断脑部疾病的高风险和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促使王忠诚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 和同伴不畏艰难地进行研究和实验 C.文本以王忠诚院士在国际上获得的巨大声誉和崇高荣誉,从正面表现出他在神经外科领域 取得的非凡成就 D.文本在叙述王忠诚向手术禁区“脑干”进行探索时,用“循序渐进”一词,体现了他在突 破这个禁区时严谨的科学态度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所谓‘好医生’,不是不犯错,而是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尽可能少犯错。” 尽管手术死亡率已经是全世界最低,但王忠诚仍然说,人的实际情况太复杂,每个案例都不 尽相同,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即使非常小心有时也难免出错。所以,他总是告诫学生, “下诊断永远别说百分之百。” “病人也对我们的成长做出很大贡献。”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每次手术后,王忠诚总是不放心,总想去看看,或者打电话询问康复病人情况。他说:“我 们不但要把人救活,还要让他能活蹦乱跳才行。” 他还强调,对于医生而言,一重技术,二重品质,“没有好的医德,再好的医术也发挥不出 来。” 相关链接 王忠诚(1925.12.20—2012.09.30),世界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 者和创始人之一。1994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 年 1 月荣获 2008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 技术奖”。 ②经多年临床实践和对已有理论的不断完善,王忠诚于 1965 年出版了《脑血管造影术》。 这本专著被视为中国神经外科划时代的进步标志,使中国神经外科诊断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 缩短了 30 年。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段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大脑的特点和作用,又以王忠诚上大学时满分的成绩作衬托, 突出了学习脑外科的难度。 B.气体造影诊断脑部疾病的高风险和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促使王忠诚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 和同伴不畏艰难地进行研究和实验。 C.文本以王忠诚院士在国际上获得的巨大声誉和崇高荣誉,从正面表现出他在神经外科领域 取得的非凡成就。 D.文本在叙述王忠诚向手术禁区“脑干”进行探索时,用“循序渐进”一词,体现了他在突 破这个禁区时严谨的科学态度。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