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综合检测卷(一)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乡村社会的权力网络 耿元骊 在唐代官府的文书格式中,“尚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皆曰符” 这意味着,乡在中央政府看来就是最低一层的管理层级。但是“乡”的地位,在 唐代也有比较大的变化。武德七年,唐朝律令规定:“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 家为邻,四邻为保。”其中对乡里的地位,没有明确说明。《通典》则提到:“大 唐百户为里,里置正一人;五里为乡,乡置耆老一人。……贞观九年,每乡置长 人,佐二人,至十五年省。”由此可见唐初延续了汉魏以来的“乡官”之制, 里正、耆老或者乡长都算是正式(或比照)的官府成员。但是随着承平日久,到贞 观十五年,就不得不废罢“乡长”及属官(佐),废除了乡官之制。“乡长”及乡 的建制虽然废除,但是县以下的地域仍然需要管理,“乡”作为区块名称仍得以 继续存在。只不过将管理“乡”的权力转到了“里正”身上,“里正”一词也逐 渐转变为职务名称。 “里正”成为乡领导的称呼的同时,“里”本身却逐渐消失,取代“里”地位的 则是村。唐初的乡里制,在贞观十五年以后就逐渐向乡村制转化。“乡”和“里 都是设计概念,由上至下加以推行,试图把县以下地域的居民纳入一个统一的网 络当中。但是这种由“五”“百”之类整数所构成充满结构感的设计规划,却很 难与乡村居民的居住实情相吻合。由非正式纳入官府序列但又受官府严密掌控的 “乡”直接面对自然形成的聚落“村”成为相对合理的选择。 在赋役征派过程当中,乡村社会中的权力网络得以高效运转起来。当然,乡村文 化习俗活动、纠纷调解等等也都是乡村权力运作的载体,但是最基本的运作模式 还是通过赋役征派而得以展现。唐代里正的四项职责“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 察非违,催驱赋役”当中,最关键也最重要的就是“催驱赋役”。官府为了尽可 能多和快地取得赋役收入(包括劳力),多倾向于直接派人下乡征收选派。其正常 程序为“刺史……下文帖付县……县令付案,案司出帖,分付里正”,而里正常 常借机谋私,“赤帖怀中藏却,巡门掠敛一遍”,在乡村中造成“忽闻扣门急, 云是下乡隶”的惊恐局面。 在由县级官员主导而成的乡村社会权力网络中,里正、村正这样的基层实际管理 者成为重要的网络节点。经由里正、村正的上传下达、左右协调,权力网络得以 运转并最大程度地为朝廷管理县以下地域。对村民来说,里正、村正代表国家意 志对乡村百姓进行管理;对朝廷来说,里正、村正生活在乡村社会当中,是村民 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处于一个微妙的境地,既不敢也不想与朝廷对抗,又不能完 全站在朝廷的立场。从朝廷的角度,既不得不依赖于他们,又经常借机加以惩处 打压。里正、村正处于乡村社会事务、经济事务的中心,上下有事均责成在他们 身上,是朝廷、州县和村民的交汇点。 (《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7 届高三综合检测卷(一) (满分 150 分,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唐代乡村社会的权力网络 耿元骊 在唐代官府的文书格式中,“尚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皆曰符”。 这意味着,乡在中央政府看来就是最低一层的管理层级。但是“乡”的地位,在 唐代也有比较大的变化。武德七年,唐朝律令规定:“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 家为邻,四邻为保。”其中对乡里的地位,没有明确说明。《通典》则提到:“大 唐百户为里,里置正一人;五里为乡,乡置耆老一人。……贞观九年,每乡置长 一人,佐二人,至十五年省。”由此可见唐初延续了汉魏以来的“乡官”之制, 里正、耆老或者乡长都算是正式(或比照)的官府成员。但是随着承平日久,到贞 观十五年,就不得不废罢“乡长”及属官(佐),废除了乡官之制。“乡长”及乡 的建制虽然废除,但是县以下的地域仍然需要管理,“乡”作为区块名称仍得以 继续存在。只不过将管理“乡”的权力转到了“里正”身上,“里正”一词也逐 渐转变为职务名称。 “里正”成为乡领导的称呼的同时,“里”本身却逐渐消失,取代“里”地位的 则是村。唐初的乡里制,在贞观十五年以后就逐渐向乡村制转化。“乡”和“里” 都是设计概念,由上至下加以推行,试图把县以下地域的居民纳入一个统一的网 络当中。但是这种由“五”“百”之类整数所构成充满结构感的设计规划,却很 难与乡村居民的居住实情相吻合。由非正式纳入官府序列但又受官府严密掌控的 “乡”直接面对自然形成的聚落“村”成为相对合理的选择。 在赋役征派过程当中,乡村社会中的权力网络得以高效运转起来。当然,乡村文 化习俗活动、纠纷调解等等也都是乡村权力运作的载体,但是最基本的运作模式 还是通过赋役征派而得以展现。唐代里正的四项职责“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 察非违,催驱赋役”当中,最关键也最重要的就是“催驱赋役”。官府为了尽可 能多和快地取得赋役收入(包括劳力),多倾向于直接派人下乡征收选派。其正常 程序为“刺史……下文帖付县……县令付案,案司出帖,分付里正”,而里正常 常借机谋私,“赤帖怀中藏却,巡门掠敛一遍”,在乡村中造成“忽闻扣门急, 云是下乡隶”的惊恐局面。 在由县级官员主导而成的乡村社会权力网络中,里正、村正这样的基层实际管理 者成为重要的网络节点。经由里正、村正的上传下达、左右协调,权力网络得以 运转并最大程度地为朝廷管理县以下地域。对村民来说,里正、村正代表国家意 志对乡村百姓进行管理;对朝廷来说,里正、村正生活在乡村社会当中,是村民 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处于一个微妙的境地,既不敢也不想与朝廷对抗,又不能完 全站在朝廷的立场。从朝廷的角度,既不得不依赖于他们,又经常借机加以惩处 打压。里正、村正处于乡村社会事务、经济事务的中心,上下有事均责成在他们 身上,是朝廷、州县和村民的交汇点。 (《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官府的文书格式看,乡被中央政府看作是最低一层的管理层级,并纳入官 府序列,但受官府严密掌控 B.到了贞观十五年,虽然乡作为区块名称仍存在,但是乡官之制被废除,而赋 予里正以管理“乡”的权力 C.“乡”“里”作为一种设计概念,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力图把其居民纳入统 一网络,遭到乡村居民的抵触 D.贞观十五年,乡里制逐渐向乡村制转化,官府直接面向“村”,而其办理事 务还是通过“乡”来进行相关处理。 解析:选C。C项“遭到乡村居民的抵触”无中生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由乡在唐代地位的变化,引出乡官之制的废除,管理乡的权力转到了“里 正”身上,里正逐渐转变为职务名称 B.文章由“里正”引出“里”,介绍唐代乡里制向乡村制的转化,并解释了乡 里制的不合理之处与乡村制出现的必然。 C.经由里正、村正的上传下达、左右协调,权力网络得以运转并最大程度地为 朝廷管理乡以下地域 D.文章介绍了里正、村正在权力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并从里正、村正的身份角 度揭示朝廷与里正、村正之间的微妙关系 解析:选C。C项“管理乡以下地域”理解错误,应为“管理县以下地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的官府文书,由尚书省下发到州,再到县再到乡,都称为“符”。武德 七年,唐朝律令没有明确规定乡里地位 B.在赋役征派过程中,乡村的权力网络得到高效体现,同时乡村文化习俗活动 纠纷调解也是乡村权力运作的基础。 C.乡村社会权力网络由县级官员主导,里正职责是“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 察非违,催驱赋役”。“催驱赋役”最为重要。 D.对朝廷来说,里正、村正代表国家意志进行相关管理,既是依赖的对象,又 是需要惩处打压的对象,有事责成他们办理 解析:选B。B项偷换概念。根据原文“乡村文化习俗活动、纠纷调解等等也都 是乡村权力运作的载体”可知是“载体”而不是“基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扈蒙,字日用,幽州安次人。曾祖洋,涿州别驾。祖智周,卢龙军节度推官。父 曾,内园使。蒙少能文,晋天福中,举进士,入汉为鄂县主簿。赵思绾叛,遣郭 从义讨之。郡县吏供给【注】皆戎服趋事,蒙冠服褒博,举止舒缓,从义颇讶之。 转运使李谷谓曰:“蒙文学名流,不习吏事。”遂不之问。 周广顺中,扈蒙知制诰。蒙从弟载时为翰林学士,兄弟并掌内外制,时号“二扈” 宋初,由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坐请托于同年仇华,黜为太子左赞善大夫,稍迁 左补阙,掌大名市征。开宝五年,连知贡举。六年,复知制诰,充史馆修撰。七 年,蒙上书言:“昔唐文宗每召大臣论事,必命人执笔立于殿侧,以纪时政,故 《文宗实录》稍为详备。至后唐明宗,亦命端明殿学士以及枢密直学士轮修日历, 送史官。近来此事都废,帝王言动,莫得而书。缘宰相以漏泄为虞,昧于宣播
A.从官府的文书格式看,乡被中央政府看作是最低一层的管理层级,并纳入官 府序列,但受官府严密掌控。 B.到了贞观十五年,虽然乡作为区块名称仍存在,但是乡官之制被废除,而赋 予里正以管理“乡”的权力。 C.“乡”“里”作为一种设计概念,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力图把其居民纳入统 一网络,遭到乡村居民的抵触。 D.贞观十五年,乡里制逐渐向乡村制转化,官府直接面向“村”,而其办理事 务还是通过“乡”来进行相关处理。 解析:选 C。C 项“遭到乡村居民的抵触”无中生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由乡在唐代地位的变化,引出乡官之制的废除,管理乡的权力转到了“里 正”身上,里正逐渐转变为职务名称。 B.文章由“里正”引出“里”,介绍唐代乡里制向乡村制的转化,并解释了乡 里制的不合理之处与乡村制出现的必然。 C.经由里正、村正的上传下达、左右协调,权力网络得以运转并最大程度地为 朝廷管理乡以下地域。 D.文章介绍了里正、村正在权力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并从里正、村正的身份角 度揭示朝廷与里正、村正之间的微妙关系。 解析:选 C。C 项“管理乡以下地域”理解错误,应为“管理县以下地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的官府文书,由尚书省下发到州,再到县再到乡,都称为“符”。武德 七年,唐朝律令没有明确规定乡里地位。 B.在赋役征派过程中,乡村的权力网络得到高效体现,同时乡村文化习俗活动、 纠纷调解也是乡村权力运作的基础。 C.乡村社会权力网络由县级官员主导,里正职责是“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 察非违,催驱赋役”。“催驱赋役”最为重要。 D.对朝廷来说,里正、村正代表国家意志进行相关管理,既是依赖的对象,又 是需要惩处打压的对象,有事责成他们办理。 解析:选 B。B 项偷换概念。根据原文“乡村文化习俗活动、纠纷调解等等也都 是乡村权力运作的载体”可知是“载体”而不是“基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扈蒙,字日用,幽州安次人。曾祖洋,涿州别驾。祖智周,卢龙军节度推官。父 曾,内园使。蒙少能文,晋天福中,举进士,入汉为鄠县主簿。赵思绾叛,遣郭 从义讨之。郡县吏供给【注】皆戎服趋事,蒙冠服褒博,举止舒缓,从义颇讶之。 转运使李谷谓曰:“蒙文学名流,不习吏事。”遂不之问。 周广顺中,扈蒙知制诰。蒙从弟载时为翰林学士,兄弟并掌内外制,时号“二扈”。 宋初,由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坐请托于同年仇华,黜为太子左赞善大夫,稍迁 左补阙,掌大名市征。开宝五年,连知贡举。六年,复知制诰,充史馆修撰。七 年,蒙上书言:“昔唐文宗每召大臣论事,必命人执笔立于殿侧,以纪时政,故 《文宗实录》稍为详备。至后唐明宗,亦命端明殿学士以及枢密直学士轮修日历, 送史官。近来此事都废,帝王言动,莫得而书。缘宰相以漏泄为虞,昧于宣播
史官疏远,何得与闻。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 臣及参知政事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从之,即以参知政事卢多逊典其事。 九年正月,蒙上《圣功颂》,以述太祖受禅、平一天下之功,其词夸丽,有诏褒 之。其后为卢多逊所恶,出知江陵府 太宗即位,召拜中书舍人,旋复翰林学士。太平兴国四年,从征太原还,转户部 侍郎,加承旨。雍熙三年,被疾,以工部尚书致仕。未几,卒,年七十二。赠右 仆射。 自张昭、窦仪卒,典章仪注,多蒙所刊定。初,太祖受周禅,追尊四庙,亲郊, 以宣祖配天。及太宗即位,礼官以为舜郊喾,商郊冥,周郊后稷,王业所因兴也。 若汉高之太公,光武之南顿君,虽有帝父之尊,而无预配天之祭。故自太平兴国 年、六年再郊,并以太祖配,于礼为允。太宗将东封,蒙定议曰:“严父莫大 于配天,请以宣祖配天。”自雍熙元年罢封禅为郊祀,遂行其礼,识者非之。 蒙性沉厚,不言人是非,好释典,不喜杀,缙绅称善人。多著述,有《鳌山集》 行于世 (《宋史·列传第二十八》,有节选) 【注】供给:提供给养物资。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 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B.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 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C.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 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D.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 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解析:选B。这段文字,句式整齐,可依据“之”字在语段中的作用,以及 “者”“以”的用法,逐句切断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从”称谓在典籍中使用非常多,如“从父”、“从舅”、“从子”等, 指的是同一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人,意为“与父类从”,文中的“从弟”即此类, 相当于今天的堂弟 B.贡举是我国科举制度的种类之一,是由特命大臣主持、定期举行的科考,文 中的“知贡举”,指的是扈蒙参加贡举科考 C.翰林院始设于唐,初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学士担当 起草诏书职责,宋朝后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 D.郊祀,也叫“郊祭”,即祭祀天地日月,是古代至高至重的国家祭典。汉董 仲舒有言“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 之礼也”。 解析:选B。B项“知贡举”是指主持贡举考试。 6.下列对原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扈蒙出身官宦世家,自小文才显露,后晋时中进士,并担任鄂县主簿;但此 时的他还只是一介文学名流,对官场吏事不够练达,以至于怠慢了平叛主将郭从 义
史官疏远,何得与闻。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 臣及参知政事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从之,即以参知政事卢多逊典其事。 九年正月,蒙上《圣功颂》,以述太祖受禅、平一天下之功,其词夸丽,有诏褒 之。其后为卢多逊所恶,出知江陵府。 太宗即位,召拜中书舍人,旋复翰林学士。太平兴国四年,从征太原还,转户部 侍郎,加承旨。雍熙三年,被疾,以工部尚书致仕。未几,卒,年七十二。赠右 仆射。 自张昭、窦仪卒,典章仪注,多蒙所刊定。初,太祖受周禅,追尊四庙,亲郊, 以宣祖配天。及太宗即位,礼官以为舜郊喾,商郊冥,周郊后稷,王业所因兴也。 若汉高之太公,光武之南顿君,虽有帝父之尊,而无预配天之祭。故自太平兴国 三年、六年再郊,并以太祖配,于礼为允。太宗将东封,蒙定议曰:“严父莫大 于配天,请以宣祖配天。”自雍熙元年罢封禅为郊祀,遂行其礼,识者非之。 蒙性沉厚,不言人是非,好释典,不喜杀,缙绅称善人。多著述,有《鳌山集》 行于世。 (《宋史•列传第二十八》,有节选) 【注】 供给:提供给养物资。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 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B.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 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C.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 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D.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 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解析:选 B。这段文字,句式整齐,可依据“之”字在语段中的作用,以及 “者”“以”的用法,逐句切断。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冠“从”称谓在典籍中使用非常多,如“从父”、“从舅”、“从子”等, 指的是同一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人,意为“与父类从”,文中的“从弟”即此类, 相当于今天的堂弟。 B.贡举是我国科举制度的种类之一,是由特命大臣主持、定期举行的科考,文 中的“知贡举”,指的是扈蒙参加贡举科考。 C.翰林院始设于唐,初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学士担当 起草诏书职责,宋朝后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 D.郊祀,也叫“郊祭”,即祭祀天地日月,是古代至高至重的国家祭典。汉董 仲舒有言“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 之礼也”。 解析:选 B。B 项“知贡举”是指主持贡举考试。 6.下列对原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扈蒙出身官宦世家,自小文才显露,后晋时中进士,并担任鄠县主簿;但此 时的他还只是一介文学名流,对官场吏事不够练达,以至于怠慢了平叛主将郭从 义
B.扈蒙官位几起几落。宋太祖时由中书舍人升为翰林学士,却因曾请托同年进 士仇华而被贬,然后又逐渐一路升迁成为重臣;不过后来还是遭人憎恶而出京都。 C.太宗即位后,贬为江陵府知府的扈蒙被召回朝复任中书舍人和翰林学士。出 征太原后更官至户部侍郎,最后以工部尚书退休,去世后还被追赠,可谓一路加 官,荣禄身后。 D.宋太宗时有礼官援引历代以开国始祖配享祭天之礼的惯例,主张太宗以太祖 配享祭祀上天。后扈蒙却以“尊敬父亲”之辞说动了太宗,改行以其父宣祖配享 祭天的礼仪,此举遭有识之士非难。 解析:选A。A项“后晋时中进士,并担任鄂县主簿”理解错误,应为“后晋中 进士,后汉担任了鄂县主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郡县吏供给皆戎服趋事,蒙冠服褒博,举止舒缓,从义颇讶之。(5分) 译文 (2)缘宰相以漏泄为虞,昧于宣播,史官疏远,何得与闻。(5分) 译文: 解析:翻译这两句话要注意:“戎服”,穿军装;“趋”,小步紧走,赶赴;“冠 服褒博”,衣帽宽大;“虞”,担忧:“昧”,不公开;“闻”,知晓;注意反 问句式的翻译。 答案:(1)州县提供给养的官吏都身穿军服赶去事奉,扈蒙(却)衣帽宽大,举动 缓慢,郭从义对此感到惊讶 (2)因为宰相以泄露(朝政)为忧,使(朝政)宣扬传播不明(或“不公开”),史官 被疏远,怎么能够知晓(这些)呢。 【参考译文】 扈蒙,字日用,幽州安次人。曾祖扈洋,为涿州别驾。祖父扈智周,为卢龙军节 度推官。父亲扈曾,为内园使。扈蒙年少时能写文章,后晋天福年间,举为进士, 入后汉为鄂县主簿。赵思绾叛乱,派遣郭从义讨伐他。州县提供给养的官吏都身 穿军服赶去事奉,扈蒙(却)衣帽宽大,举动缓慢,郭从义对此感到惊讶。转运使 李谷对郭从义说:“扈蒙是文学名流,不熟悉吏事。”郭从义于是没有追究他。 后周广顺年间,扈蒙(担任)知制诰。扈蒙堂弟扈载当时为翰林学士,兄弟一起掌 管内外诏令文书,当时号称“二扈” 宋初,扈蒙由中书舍人升为翰林学士,因为曾请托同年进士仇华,贬为太子左赞 善大夫,逐渐升为左补阙,掌管大名市征。开宝五年,接连主持贡举科考。六年, 又任知制诰,充史馆修撰。七年,扈蒙上书说:“过去唐文宗每次召见大臣议论 政事,必定命人执笔站立在殿旁来记录时政,所以《文宗实录》稍微详备。到了 后唐明宗,也命令端明殿学士以及枢密直学士轮流写日历,移送史官。近来这事 都被废除,帝王的言语行动,没能写下来。因为宰相以泄露(朝政)为忧,使(朝 廷政议的)宣扬传播不明,史官被疏远,哪里能够参与并知晓(这些)呢。希望从 现在起凡有裁决之事,体恤的言辞,发自帝王的心意、可写下来的,一同委托宰 相和参知政事每月轮流主持抄录,以备史官撰述收集。”(建言)被采纳,(朝廷) 就让参知政事卢多逊主管这件事 九年正月,扈蒙献上《圣功颂》,陈述太祖接受禅让、平定统一天下的功业,文 词夸张华丽,诏令表扬他。此后扈蒙被卢多逊憎恶,出京为江陵府知府
B.扈蒙官位几起几落。宋太祖时由中书舍人升为翰林学士,却因曾请托同年进 士仇华而被贬,然后又逐渐一路升迁成为重臣;不过后来还是遭人憎恶而出京都。 C.太宗即位后,贬为江陵府知府的扈蒙被召回朝复任中书舍人和翰林学士。出 征太原后更官至户部侍郎,最后以工部尚书退休,去世后还被追赠,可谓一路加 官,荣禄身后。 D.宋太宗时有礼官援引历代以开国始祖配享祭天之礼的惯例,主张太宗以太祖 配享祭祀上天。后扈蒙却以“尊敬父亲”之辞说动了太宗,改行以其父宣祖配享 祭天的礼仪,此举遭有识之士非难。 解析:选 A。A 项“后晋时中进士,并担任鄠县主簿”理解错误,应为“后晋中 进士,后汉担任了鄠县主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郡县吏供给皆戎服趋事,蒙冠服褒博,举止舒缓,从义颇讶之。(5 分) 译文: (2)缘宰相以漏泄为虞,昧于宣播,史官疏远,何得与闻。(5 分) 译文: 解析:翻译这两句话要注意:“戎服”,穿军装;“趋”,小步紧走,赶赴;“冠 服褒博”,衣帽宽大;“虞”,担忧;“昧”,不公开;“闻”,知晓;注意反 问句式的翻译。 答案:(1)州县提供给养的官吏都身穿军服赶去事奉,扈蒙(却)衣帽宽大,举动 缓慢,郭从义对此感到惊讶。 (2)因为宰相以泄露(朝政)为忧,使(朝政)宣扬传播不明(或“不公开”),史官 被疏远,怎么能够知晓(这些)呢。 【参考译文】 扈蒙,字日用,幽州安次人。曾祖扈洋,为涿州别驾。祖父扈智周,为卢龙军节 度推官。父亲扈曾,为内园使。扈蒙年少时能写文章,后晋天福年间,举为进士, 入后汉为鄠县主簿。赵思绾叛乱,派遣郭从义讨伐他。州县提供给养的官吏都身 穿军服赶去事奉,扈蒙(却)衣帽宽大,举动缓慢,郭从义对此感到惊讶。转运使 李谷对郭从义说:“扈蒙是文学名流,不熟悉吏事。”郭从义于是没有追究他。 后周广顺年间,扈蒙(担任)知制诰。扈蒙堂弟扈载当时为翰林学士,兄弟一起掌 管内外诏令文书,当时号称“二扈”。 宋初,扈蒙由中书舍人升为翰林学士,因为曾请托同年进士仇华,贬为太子左赞 善大夫,逐渐升为左补阙,掌管大名市征。开宝五年,接连主持贡举科考。六年, 又任知制诰,充史馆修撰。七年,扈蒙上书说:“过去唐文宗每次召见大臣议论 政事,必定命人执笔站立在殿旁来记录时政,所以《文宗实录》稍微详备。到了 后唐明宗,也命令端明殿学士以及枢密直学士轮流写日历,移送史官。近来这事 都被废除,帝王的言语行动,没能写下来。因为宰相以泄露(朝政)为忧,使(朝 廷政议的)宣扬传播不明,史官被疏远,哪里能够参与并知晓(这些)呢。希望从 现在起凡有裁决之事,体恤的言辞,发自帝王的心意、可写下来的,一同委托宰 相和参知政事每月轮流主持抄录,以备史官撰述收集。”(建言)被采纳,(朝廷) 就让参知政事卢多逊主管这件事。 九年正月,扈蒙献上《圣功颂》,陈述太祖接受禅让、平定统一天下的功业,文 词夸张华丽,诏令表扬他。此后扈蒙被卢多逊憎恶,出京为江陵府知府
太宗即位,召回为中书舍人,随即又为翰林学士。太平兴国四年,跟随出征太原 返回,转为户部侍郎,加官承旨。雍熙三年,生病,以工部尚书退休回家。不久, 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赠官右仆射。 自从张昭、窦仪死后,典章礼仪制度,大多由扈蒙校定。当初,太祖接受后周禅 让,为祖宗四庙追加尊号,亲自到郊外祭天,以宣祖配享上天。到太宗即位,礼 官以为舜祭天以喾配享,商以冥配享,周以后稷配享,帝王的基业因此兴盛。像 汉高祖的太公,光武帝的南顿君,虽然有帝王父亲的尊贵,但没有配享祭祀上天 所以,从太平兴国三年、六年两次到郊外祭天,都以太祖配享,对于礼是允当的 太宗将要封禅,扈蒙议论说:“尊敬父亲没有比配享祭天更大的,请以宣祖配享 祭天。”从雍熙元年起停止封禅改为到郊外祭天,就举行他(所主张)的礼仪,有 见识的人非难这种做法。 扈蒙性格深沉忠厚,不说他人的是非,喜欢佛经,不喜欢杀生,士大夫称他为善 人。著述很多,有《鳌山集》流行于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①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8.“浮萍破处见山影”一句诗与张先的另一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有异曲同 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5分 答 解析:异曲同工是说虽然语言形式不同,但表达效果却是一样的好,我们首先考 虑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再考虑练字的内容。从两句诗来看,主要体现在 “破”“弄”两个字上,从练字角度分析其手法作答即可 答案:“浮萍破处见山影”与“云破月来花弄影”,两句都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浮萍破处见山影”句中“破”字,寓动于静。小艇去来,水波开合,山影映在 浮萍破处,形容自然之静。“云破月来花弄影”,“破”、“弄”两个动作,以 动衬静,月被云遮,花随风摇,凸显了自然的静谧。 9.张先绰号“张三影”,这首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也有暗写。请找出 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内容的考査,重要的是读懂诗歌,然后找出诗中的描写“影” 的诗句,最后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从内容看,“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影, “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影,“莫放修芦碍月生”也是暗写影。 答案:①“过桥人似鉴中行”,过桥的人好似行走在镜子中,写出了人在水面上 的倒影,暗写人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 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暗写月影。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太宗即位,召回为中书舍人,随即又为翰林学士。太平兴国四年,跟随出征太原 返回,转为户部侍郎,加官承旨。雍熙三年,生病,以工部尚书退休回家。不久, 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赠官右仆射。 自从张昭、窦仪死后,典章礼仪制度,大多由扈蒙校定。当初,太祖接受后周禅 让,为祖宗四庙追加尊号,亲自到郊外祭天,以宣祖配享上天。到太宗即位,礼 官以为舜祭天以喾配享,商以冥配享,周以后稷配享,帝王的基业因此兴盛。像 汉高祖的太公,光武帝的南顿君,虽然有帝王父亲的尊贵,但没有配享祭祀上天。 所以,从太平兴国三年、六年两次到郊外祭天,都以太祖配享,对于礼是允当的。 太宗将要封禅,扈蒙议论说:“尊敬父亲没有比配享祭天更大的,请以宣祖配享 祭天。”从雍熙元年起停止封禅改为到郊外祭天,就举行他(所主张)的礼仪,有 见识的人非难这种做法。 扈蒙性格深沉忠厚,不说他人的是非,喜欢佛经,不喜欢杀生,士大夫称他为善 人。著述很多,有《鳌山集》流行于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 ①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8.“浮萍破处见山影”一句诗与张先的另一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有异曲同 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5 分) 答: 解析:异曲同工是说虽然语言形式不同,但表达效果却是一样的好,我们首先考 虑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再考虑练字的内容。从两句诗来看,主要体现在 “破”“弄”两个字上,从练字角度分析其手法作答即可。 答案:“浮萍破处见山影”与“云破月来花弄影”,两句都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浮萍破处见山影”句中“破”字,寓动于静。小艇去来,水波开合,山影映在 浮萍破处,形容自然之静。“云破月来花弄影”,“破”、“弄”两个动作,以 动衬静,月被云遮,花随风摇,凸显了自然的静谧。 9.张先绰号“张三影”,这首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也有暗写。请找出 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简要分析。(6 分) 答: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内容的考查,重要的是读懂诗歌,然后找出诗中的描写“影” 的诗句,最后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从内容看,“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影, “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影,“莫放修芦碍月生”也是暗写影。 答案:①“过桥人似鉴中行”,过桥的人好似行走在镜子中,写出了人在水面上 的倒影,暗写人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 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暗写月影。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