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月)语文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衡中西以相融 何家英 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 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 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 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 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 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 彼此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 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 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 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 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 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 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是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 继承优秀的传统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 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 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 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 悟心智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 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于堕入迷途。我意在表 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逐渐 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 于一个陕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 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引导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 获得新境界 (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
2017 届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 月)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衡中西以相融 何家英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 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 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 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 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 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 彼此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 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 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 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 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一 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 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是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 继承优秀的传统。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 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 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 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 悟心智。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 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于堕入迷途。我意在表 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逐渐 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 于一个陕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 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引导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 获得新境界。 (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
1.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2.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 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 C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 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交融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 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 性”。 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陕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 【答案】 3.C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错误,原文第一自然段表述为“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
1.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2.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 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 C.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 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 通。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交融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 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 性”。 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陕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 【答案】 1.D 2.C 3.C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错误,原文第一自然段表述为“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A“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错。B.“画家所处的时代”错。D. 因果关系不对,晋唐画风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主要是因为二者在创造上都经历了观察、审 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创新为用”错,应该是“巧取东西洋为 用”。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错误。D.“完全背离了晋 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错误。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 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 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 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 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 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 移兵而诛玉天子怜頁姓新劳具休之遺原授君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 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 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 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 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 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 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 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著汉!”乃大悦陆生, 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 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 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 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 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j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 A.“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错。B.“画家所处的时代”错。D. 因果关系不对,晋唐画风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主要是因为二者在创造上都经历了“观察、审 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创新‘为用’”错,应该是“巧取东西洋为 用”。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错误。D.“完全背离了晋 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错误。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 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 “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 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 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 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 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 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 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 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 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 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 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 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 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 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 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 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 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诚:倘若 B.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谢:感谢 C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 孰与:与…相比,谁更 D以其党为假守 假:代理 5.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侕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 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厌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 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厌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 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 授君王印 6.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 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愿为足下扫室布席 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 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 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髙祖信仼,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岀使南越,成功游说 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 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 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A.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 诚:倘若 B.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 谢:感谢 C.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 孰与:与……相比,谁更…… D.以其党为假守 假:代理 5.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 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 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 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 授君王印 6.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 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 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 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 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 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 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 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 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東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8.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答案】 8.(1)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 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 (2)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 【解析】 4.本题考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谢:道歉 5.本题考査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 言标志,如: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针对选 项中不同的断句点分析、排除。根据句意,此句是陆贾劝降尉佗的话。“天子”指的是“大汉 天子——汉高祖”,“大王”指的是“南越王——尉佗”;主语标志:天子、将相;“君王王南 指的是“尉佗在南越称王一事”,所以应在“南越”后断开,排除ABD 6.本题考查理解古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足下,常用于对平辈或是朋友之间的敬称 7.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从尉佗对陆贾说的话来看,他认 为自己有将相之才、帝王之能,但“南越君民同心”的理解属于无中生有 8.本题考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词要字字落 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关键词:(1)足下、捐、且。(2)中国、王、使。 【备注】【参考译文】 陆贾跟随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 出使各个诸侯国。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佗平定了南越,于是在那里自立为王。高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 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8.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答案】 4.B 5.C 6.A 7.B 8.(1)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 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 (2)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 【解析】 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 项,谢:道歉。 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 言标志,如: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针对选 项中不同的断句点分析、排除。根据句意,此句是陆贾劝降尉佗的话。“天子”指的是“大汉 天子——汉高祖”,“大王”指的是“南越王——尉佗”;主语标志:天子、将相;“君王王南越” 指的是“尉佗在南越称王一事”,所以应在“南越”后断开,排除 ABD。 6.本题考查理解古文化常识的能力。B 项,足下,常用于对平辈或是朋友之间的敬称。 7.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 项,从尉佗对陆贾说的话来看,他认 为自己有将相之才、帝王之能,但“南越君民同心”的理解属于无中生有。 8.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词要字字落 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关键词:(1)足下、捐、且。(2)中国、王、使。 【备注】【参考译文】 陆贾跟随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 出使各个诸侯国。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佗平定了南越,于是在那里自立为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