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安徽四校(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十 月联考 语文试题 2017届安徽四校(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十 月联考 语文试题 铜陵一中命制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 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网红”,原本是“网络红人”的意思。然而在当下,“网红”一词逐渐特指那些依靠 秀脸蛋、秀身材、秀美食、秀财富而走红的青年女性。每当媒体提及“网红”,几乎都对其 加以挞伐,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更是一碰到“网红”就蹙眉,唯恐避之不及。“肤 浅”“拜金”“媚俗”等骂名与“网红”总是如影随形。对这些“网红”的鄙夷和批判,也 成为一种主流舆论 网红”们走红的方式的确肤浅,粉丝对“网红”的追捧,也确实物质了些,庸俗了些 然而,“网红”们为何能以如此肤浅的方式走红?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又为何毫无保留地把热 情和时间,献给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网红”?对于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鲜见具备 人文关怀的思考,这是不应该的。 其实,只要我们愿意试着去理解“网红”现象,年轻人追捧“网红”的真正原因并不难 找。“网红”之所以能够依靠发自拍、发美食赢得追捧,不就是因为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 人,需要依靠这些东西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吗?对 于大多已经在社会上立足的成年人,和少数有幸享受较好教育环境的年轻人而言,这种充实 精神生活的方式或许过于廉价,过于媚俗了。但对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而言,“网红 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正是他们最真实的内心向往。对他们来说 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多数青年都没有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叫他们 欣赏曲高和寡的高雅文化,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经济上的压力则让他们难以负担日益高昂的 文化消费成本,进一步挤压着他们的精神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 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我也是年轻人,我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他们可能甫一成 年,就挑起了生活的担子。我深知和他们相比,自己是幸运的,有幸生在小康之家,接受高
2017 届安徽四校(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十 月联考 语 文 试 题 2017 届安徽四校(蚌埠二中、合肥八中、铜陵一中、芜湖一中)十 月联考 语 文 试 题 铜陵一中命制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 “网红”,原本是“网络红人”的意思。然而在当下,“网红”一词逐渐特指那些依靠 秀脸蛋、秀身材、秀美食、秀财富而走红的青年女性。每当媒体提及“网红”,几乎都对其 加以挞伐,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更是一碰到“网红”就蹙眉,唯恐避之不及。“肤 浅”“拜金”“媚俗”等骂名与“网红”总是如影随形。对这些“网红”的鄙夷和批判,也 成为一种主流舆论。 “网红”们走红的方式的确肤浅,粉丝对“网红”的追捧,也确实物质了些,庸俗了些。 然而,“网红”们为何能以如此肤浅的方式走红?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又为何毫无保留地把热 情和时间,献给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网红”?对于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鲜见具备 人文关怀的思考,这是不应该的。 其实,只要我们愿意试着去理解“网红”现象,年轻人追捧“网红”的真正原因并不难 找。“网红”之所以能够依靠发自拍、发美食赢得追捧,不就是因为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 人,需要依靠这些东西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吗?对 于大多已经在社会上立足的成年人,和少数有幸享受较好教育环境的年轻人而言,这种充实 精神生活的方式或许过于廉价,过于媚俗了。但对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而言,“网红” 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正是他们最真实的内心向往。对他们来说, 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多数青年都没有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叫他们 欣赏曲高和寡的高雅文化,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经济上的压力则让他们难以负担日益高昂的 文化消费成本,进一步挤压着他们的精神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 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我也是年轻人,我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他们可能甫一成 年,就挑起了生活的担子。我深知和他们相比,自己是幸运的,有幸生在小康之家,接受高
等教育,因此绝不会对他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而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有更强的同理 心,去理解“网红”现象背后的社会现实。 说“网红”肤浅也好,低俗也好,既不是“网红”自己的错,也不是“网红”粉丝群体 的错。社会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形式,也需要有通俗的形式。如果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 雅,更加丰富,那么我们就应该对社会阶层差距的根源开刀,让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能 过得更富裕,更有尊严,让他们能够有余暇和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试想,如果有一天,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每个人都可以抽 出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那人们又何必要依靠追捧“网红”来 填充自己的心灵?努力去创造一个这样的社会,远比坐在清谈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网红” 更有意义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02月26日05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红”们以秀脸蛋、秀身材等肤浅的方式走红,并成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追捧的 对象,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需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 B.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因受到教育水平及经济收入的影响,其结果他们只能在 网络上用一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C.在当下,媒体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他们对“网红”几乎都是鄙夷和批判 的态度,这也成为现在看待“网红”的一种主流舆论 D.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通过“网红”发自拍、发美食等方式来满足自己对现实 和未来的幻想,这是“网红”能够赢得追捧的原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作者不对“网红”粉丝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这是由于作者幼时的玩 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 B.想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我们就应该从社会层面着手,让身处社 会中下层的年轻人有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C.“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是现在社会中大多数下 层年轻人最真实的内心向往 D.让每个人都能有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这远比坐在清谈 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网红”更有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红”原本是指“网络红人”,没有褒贬之意,然而在当下,“网红”却背负着 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 B.如果每个人都能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或抽出时间,摊开书本阅读 那人们就不必依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 C.对高雅文化欣赏的困难,以及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这些都挤压着生活在社会 下层青年人的精神空间。 D.社会文化既然需要有高雅与通俗的形式之分,因此在评判“网红”肤浅与低俗与否 时,不能将错误归咎于“网红”自己或“网红”粉丝群体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元彧,字文若。彧少有才学,时誉甚美。侍中崔光见彧,退而谓人曰:“黑头三公,当 此人也。”彧姿制闲裕,吐发流靡,琅邪王诵有名人也,见之未尝不心醉忘疲。奏郊庙歌
等教育,因此绝不会对他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而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有更强的同理 心,去理解“网红”现象背后的社会现实。 说“网红”肤浅也好,低俗也好,既不是“网红”自己的错,也不是“网红”粉丝群体 的错。社会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形式,也需要有通俗的形式。如果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 雅,更加丰富,那么我们就应该对社会阶层差距的根源开刀,让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能 过得更富裕,更有尊严,让他们能够有余暇和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试想,如果有一天,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每个人都可以抽 出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那人们又何必要依靠追捧“网红”来 填充自己的心灵?努力去创造一个这样的社会,远比坐在清谈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网红” 更有意义。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 年 02 月 26 日 05 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网红”们以秀脸蛋、秀身材等肤浅的方式走红,并成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追捧的 对象,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需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 B.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因受到教育水平及经济收入的影响,其结果他们只能在 网络上用一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C.在当下,媒体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他们对“网红”几乎都是鄙夷和批判 的态度,这也成为现在看待“网红”的一种主流舆论。 D.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通过“网红”发自拍、发美食等方式来满足自己对现实 和未来的幻想,这是“网红”能够赢得追捧的原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作者不对“网红”粉丝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这是由于作者幼时的玩 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 B.想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我们就应该从社会层面着手,让身处社 会中下层的年轻人有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 C.“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是现在社会中大多数下 层年轻人最真实的内心向往。 D.让每个人都能有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这远比坐在清谈 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网红”更有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网红”原本是指“网络红人”,没有褒贬之意,然而在当下,“网红”却背负着 “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 B.如果每个人都能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或抽出时间,摊开书本阅读, 那人们就不必依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 C.对高雅文化欣赏的困难,以及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这些都挤压着生活在社会 下层青年人的精神空间。 D.社会文化既然需要有高雅与通俗的形式之分,因此在评判“网红”肤浅与低俗与否 时,不能将错误归咎于“网红”自己或“网红”粉丝群体。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元彧,字文若。彧少有才学,时誉甚美。侍中崔光见彧,退而谓人曰:“黑头三公,当 此人也。” 彧姿制闲裕,吐发流靡,琅邪王诵有名人也,见之未尝不心醉忘疲。奏郊庙歌
辞,时称其美。彧本名亮,字仕明,时侍中穆绍与彧同署,避绍父讳.,启求改名。诏曰: 仕明风神运吐,常自以比荀文若,可名彧,以取定体相伦之美。”彧求复本封,诏许,复 封临淮,寄食相州魏郡。会尔朱荣入洛,杀害元氏。彧抚膺恸哭,遂奔萧衍。衍亦先闻名 深相器待,见彧于乐游园,因设宴乐。彧闻乐声,獻欷,涕泪交下,悲感傍人,衍为之不乐 自前后奔叛皆希旨称魏为伪唯彧上表启常云魏临淮王。衍体彧雅性,不以为责。及知庄帝践 阼,彧以母老请还,辞旨恳切。衍乃以礼遣。彧性至孝,事父母尽礼,自经违离,不进酒肉, 容貌憔悴,见者伤之。庄帝追崇武宣王为文穆皇帝,庙号肃祖,母李妃为文穆皇后,将迁神 主于太庙,以高祖为伯考。时庄帝意锐,朝臣无敢言者,唯彧与吏部尚书李神并有表闻。又 追尊兄彭城王为孝宣皇帝,彧又面谏曰:“陛下中兴,意欲宪章前古,作而不法,后世何观? 历寻书籍,未有其事。”帝不从。尔朱荣死,除彧司徒公。尔朱世隆率部北叛,诏彧防河.阴.及 尔朱兆率众奄至,彧出东掖门,为贼所获。见兆,辞色不屈,为群胡所殴薨。彧美风韵,善 进止,衣冠之下,雅有容则。博览群书,不为章句。所著文藻虽多亡失,犹有传于世者。 (节选自《魏书》卷十八列传第六)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前后奔叛/皆希旨称/魏为伪/唯彧上表/启常云魏临淮王 B.自前后奔叛/皆希旨称魏为伪/唯彧上表启/常云魏临淮王 C.自前后奔叛/皆希旨称/魏为伪/唯彧上表/启常云魏临淮王 D.自前后奔叛/皆希旨称魏为伪/唯彧上表/启常云魏临淮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名字:古人有名有字,有的还有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由父亲或尊 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B.太庙:封建皇帝为祭拜祖先而营建的庙宇。如欧阳修《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 矢先王”中的“太庙”即为此意 C.河阴:“河”特指黄河,“阴”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阳”则指山的北面或水 的南面,故“河阴”指黄河以北地区 D.避讳:中国封建社会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而避讳的 方法有代称法、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彧本名叫元亮,因避讳,所以启求改名,皇帝因为他谈吐具有风采神韵,且经常 自比荀文若,所以认为他可改名为彧。 B.元彧不忘前朝,敢于劝谏。在梁朝他上表时自称魏临淮王,萧衍没有责怪他但感到 不乐:面对一意孤行的庄帝,他一再劝谏。 C.元彧为人孝顺,心痛族人。他在庄帝继位时因为母亲年老请求回北方;元氏族人被 尔朱荣杀害,他得知后拍胸痛哭 D.他博览群书,文采斐然,但不为章句之学。所写的文章仍有流传在世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彧抚膺恸哭,遂奔萧衍。衍亦先闻名,深相器待,见彧于乐游园,因设宴乐。(5 (2)陛下中兴,意欲宪章前古,作而不法,后世何观?历寻书籍,未有其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辞,时称其美。彧本名亮,字仕明,时侍中穆绍与彧同署,避绍父讳.,启求改名。诏曰: “仕明风神运吐,常自以比荀文若,可名彧,以取定体相伦之美。”彧求复本封,诏许,复 封临淮,寄食相州魏郡。会尔朱荣入洛,杀害元氏。彧抚膺恸哭,遂奔萧衍。衍亦先闻名, 深相器待,见彧于乐游园,因设宴乐。彧闻乐声,歔欷,涕泪交下,悲感傍人,衍为之不乐。 自前后奔叛皆希旨称魏为伪唯彧上表启常云魏临淮王。衍体彧雅性,不以为责。及知庄帝践 阼,彧以母老请还,辞旨恳切。衍乃以礼遣。彧性至孝,事父母尽礼,自经违离,不进酒肉, 容貌憔悴,见者伤之。庄帝追崇武宣王为文穆皇帝,庙号肃祖,母李妃为文穆皇后,将迁神 主于太庙,以高祖为伯考。时庄帝意锐,朝臣无敢言者,唯彧与吏部尚书李神并有表闻。又 追尊兄彭城王为孝宣皇帝,彧又面谏曰:“陛下中兴,意欲宪章前古,作而不法,后世何观? 历寻书籍,未有其事。”帝不从。尔朱荣死,除彧司徒公。尔朱世隆率部北叛,诏彧防河.阴.及 尔朱兆率众奄至,彧出东掖门,为贼所获。见兆,辞色不屈,为群胡所殴薨。彧美风韵,善 进止,衣冠之下,雅有容则。博览群书,不为章句。所著文藻虽多亡失,犹有传于世者。 (节选自《魏书》卷十八列传第六)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自前后奔叛/皆希旨称/魏为伪/唯彧上表/启常云魏临淮王 B.自前后奔叛/皆希旨称魏为伪/唯彧上表启/常云魏临淮王 C.自前后奔叛/皆希旨称/魏为伪/唯彧上表/启常云魏临淮王 D.自前后奔叛/皆希旨称魏为伪/唯彧上表/启常云魏临淮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名字:古人有名有字,有的还有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由父亲或尊 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B.太庙:封建皇帝为祭拜祖先而营建的庙宇。如欧阳修《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 矢先王”中的“太庙”即为此意。 C.河阴:“河”特指黄河,“阴”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阳”则指山的北面或水 的南面,故“河阴”指黄河以北地区。 D.避讳:中国封建社会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而避讳的 方法有代称法、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元彧本名叫元亮,因避讳,所以启求改名,皇帝因为他谈吐具有风采神韵,且经常 自比荀文若,所以认为他可改名为彧。 B.元彧不忘前朝,敢于劝谏。在梁朝他上表时自称魏临淮王,萧衍没有责怪他但感到 不乐;面对一意孤行的庄帝,他一再劝谏。 C.元彧为人孝顺,心痛族人。他在庄帝继位时因为母亲年老请求回北方;元氏族人被 尔朱荣杀害,他得知后拍胸痛哭。 D.他博览群书,文采斐然,但不为章句之学。所写的文章仍有流传在世的。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彧抚膺恸哭,遂奔萧衍。衍亦先闻名,深相器待,见彧于乐游园,因设宴乐。(5 分) (2)陛下中兴,意欲宪章前古,作而不法,后世何观?历寻书籍,未有其事。(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 注]这首七言律诗,是李德裕在唐宣宗李忱即位后贬岭南时所作。 8.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分析它们的妙处?(5分) 9.清人沈德潜认为颔联“一语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请分析这种说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用“ ”两句写出了男女主人公少年时非常融洽的 关系 (2)白居易在《琵琶行》的开头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3)杜甫《春望》中“ ”两句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氛围,表现了深沉的 黍离之悲。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在途中 【美】兰斯顿·休斯 这是经济大萧条的年代,一个傍晚,大雪纷飞。萨劲特从一辆载货卡车上跳下来,面对 满天飞雪,反应麻木,视而不见。他实在是饿极了,困极了,累极了。 多赛牧师拧亮门厅的电灯,打开住宅的大门,他看到外面正下着雪,然而他发现,站在 他面前的,是个一脸粘满雪花的大个子黑人,显然是个夜游人,一个失业者。 萨劲特还未意识到自己是否已开口说话,牧师先生就抢先说:“对不起,不行。你顺着 这条街往前走四条马路,往左拐,再走七条马路,就看到收容所了。对不起,这里不行。” 牧师关上了住宅的大门 萨劲特想告诉那虔诚的人,他已经去过那个收容所了,在这萧条年代,他被迫去过上百 个收容所,而每到一处,得到的回答总是没有床位、晚饭已供应过、地方已被占满。不管是 真是假,他们反正歧视黑人。可是这位牧师先生,他竟然也说声“不行”,便关上了大门 显然,牧师不愿听他诉说这些,而人家也确实有扇门可以关啊! 大个子黑人转身走开了。满天飞雪,他依旧漠然地直冲冲往雪中走去,或许他已感觉到 在下雪了。他停下脚步,在人行道上弓下身子,他饥饿、疲倦、寒冷。他望望天,看看地, 忽然发现,他正站在一座教堂前。是啊!一座小教堂,就在牧师住宅的旁边。没错,是教堂 教堂有两扇门 在夜色中,宽宽的石阶上铺满了白雪。两扇高高的小圆顶拱门,门两旁各有一根细细的 石柱支撑着。正对面有一扇圆形的窗,里面衬着挑花纱窗帘,窗格中间镶着十字架,上面钉 着石雕的耶稣基督。这一切在街灯下显得那么宁静,那么殷实 萨劲特眨眨眼睛,抬头望望,雪花飘进了眼里。这个晚上他第一次注意到了雪。他感到 饥饿,感到寒冷,感到绝望,而又存着一线希望。他走上石阶,敲了敲门,没有回音。他转
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 [注]这首七言律诗,是李德裕在唐宣宗李忱即位后贬岭南时所作。 8.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分析它们的妙处?(5 分) 9.清人沈德潜认为颔联“一语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请分析这种说法。(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诗经·氓》中用“ , ”两句写出了男女主人公少年时非常融洽的 关系。 (2)白居易在《琵琶行》的开头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 , ”。 (3)杜甫《春望》中“ , ”两句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氛围,表现了深沉的 黍离之悲。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在途中 【美】兰斯顿·休斯 这是经济大萧条的年代,一个傍晚,大雪纷飞。萨劲特从一辆载货卡车上跳下来,面对 满天飞雪,反应麻木,视而不见。他实在是饿极了,困极了,累极了。 多赛牧师拧亮门厅的电灯,打开住宅的大门,他看到外面正下着雪,然而他发现,站在 他面前的,是个一脸粘满雪花的大个子黑人,显然是个夜游人,一个失业者。 萨劲特还未意识到自己是否已开口说话,牧师先生就抢先说:“对不起,不行。你顺着 这条街往前走四条马路,往左拐,再走七条马路,就看到收容所了。对不起,这里不行。” 牧师关上了住宅的大门。 萨劲特想告诉那虔诚的人,他已经去过那个收容所了,在这萧条年代,他被迫去过上百 个收容所,而每到一处,得到的回答总是没有床位、晚饭已供应过、地方已被占满。不管是 真是假,他们反正歧视黑人。可是这位牧师先生,他竟然也说声“不行”,便关上了大门。 显然,牧师不愿听他诉说这些,而人家也确实有扇门可以关啊! 大个子黑人转身走开了。满天飞雪,他依旧漠然地直冲冲往雪中走去,或许他已感觉到 在下雪了。他停下脚步,在人行道上弓下身子,他饥饿、疲倦、寒冷。他望望天,看看地, 忽然发现,他正站在一座教堂前。是啊!一座小教堂,就在牧师住宅的旁边。没错,是教堂。 教堂有两扇门。 在夜色中,宽宽的石阶上铺满了白雪。两扇高高的小圆顶拱门,门两旁各有一根细细的 石柱支撑着。正对面有一扇圆形的窗,里面衬着挑花纱窗帘,窗格中间镶着十字架,上面钉 着石雕的耶稣基督。这一切在街灯下显得那么宁静,那么殷实。 萨劲特眨眨眼睛,抬头望望,雪花飘进了眼里。这个晚上他第一次注意到了雪。他感到 饥饿,感到寒冷,感到绝望,而又存着一线希望。他走上石阶,敲了敲门,没有回音。他转
动了一下门的把手,门是上了锁的。他就用肩膀顶门,他有节奏地哼嘿着,就像被铁链拴在 起的囚犯在干活时喊着号子那样 门给撞开了 正当门板要往后倒的一刹那,两名警察乘着警车刚好赶到,他们手持警棍,跑上石阶 把抓住了萨劲特。这一次,萨劲特有了反抗意识,他抓住门边的一根高石柱,抱紧不放。 两个警察使劲拉他,他死死抱住石柱,街上过路的行人都跑到两个警察的背后,抱住他们的 腰,帮着一块儿拉。萨劲特仍死抱住石柱不放。 接着,教堂倒塌了。把两个警察和其他所有的人都埋在砖块、石头和瓦砾堆下,整个教 堂都倒在雪地里。 萨劲特从瓦砾堆中爬出来,一个劲地朝大街走去。 萨劲特起初还以为自己是独自一人在走着,可是,他还听到了另一个人的脚步声,在跟 他踩着同一个节拍。他回头看看,看见耶稣基督就在他身旁,和他齐步走着。他就是教堂圆 窗格十字架上的那个基督一—他仍然是石刻的,表面粗糙,好像就在教堂倒塌那会儿,从十 字架上脱落下来,在他身边跟着走的。 “真见鬼,”萨劲特说,“我这是头一回看到你从十字架上下来。” 是啊,”耶稣说,他的脚步把雪踩得沙沙作响。 “天啊!我明白,你一定乐意从十字架上下来。” “当然乐意。” “你真的在十字架上给钉了两千年?” “一点儿没错。” “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 俩人继续在雪地里走着,一直走到铁路旁。铁路上的红绿信号灯,被黑夜中的飞雪半遮 着。铁轨一边的远处,有一堆篝火,是一些无业游民点燃的 “我可要歇脚了。我实在累了。”萨劲特说 “我要继续往前走,到堪萨斯城去。”耶稣说。 “好吧,回头见!” 大约清晨六点,有一列货车经过,萨劲特沿着铁轨飞跑过来,紧接着一跃身抓住了货车 想翻进一节敞顶煤车。说也奇怪,那节煤车里全是警察。靠近他的那个警察用警棍狠狠地朝 他手指节上打。 他设法想翻进去,他直着嗓子嚷:“妈的!让我进车厢 “住嘴!”警察咆哮着,“你这疯黑鬼!” 忽然,萨劲特意识到,他确实在监狱里,哪来的什么十字架上下来的耶稣,火车。晚上 流的血,现在都干了。结在脸上,头痛得厉害。过道里的那个警察在狠狠地用警棍打他的手 指关节,因为他抓住监狱的铁栅门死劲地摇晃,想把这扇门撞开。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 期,一个失业的黑人在大雪纷飞的夜晚的遭遇。 B.“听到了另一个人的脚步声,在跟他踩着同一个节拍”“和他齐步走着”这些细节 描写,使本来是虚构的情节,却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 C.石人耶稣说:“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表现了耶稣对 萨劲特的友好,与现实社会中的人形成了对比。 D.萨劲特站在多赛牧师的家门口,希望多赛牧师收留他,但是多赛牧师拒绝了他,原 因是多赛牧师家已经没有床位,晚饭已经供应过,地方已被占满
动了一下门的把手,门是上了锁的。他就用肩膀顶门,他有节奏地哼嘿着,就像被铁链拴在 一起的囚犯在干活时喊着号子那样。 门给撞开了。 正当门板要往后倒的一刹那,两名警察乘着警车刚好赶到,他们手持警棍,跑上石阶, 一把抓住了萨劲特。这一次,萨劲特有了反抗意识,他抓住门边的一根高石柱,抱紧不放。 两个警察使劲拉他,他死死抱住石柱,街上过路的行人都跑到两个警察的背后,抱住他们的 腰,帮着一块儿拉。萨劲特仍死抱住石柱不放。 接着,教堂倒塌了。把两个警察和其他所有的人都埋在砖块、石头和瓦砾堆下,整个教 堂都倒在雪地里。 萨劲特从瓦砾堆中爬出来,一个劲地朝大街走去。 萨劲特起初还以为自己是独自一人在走着,可是,他还听到了另一个人的脚步声,在跟 他踩着同一个节拍。他回头看看,看见耶稣基督就在他身旁,和他齐步走着。他就是教堂圆 窗格十字架上的那个基督——他仍然是石刻的,表面粗糙,好像就在教堂倒塌那会儿,从十 字架上脱落下来,在他身边跟着走的。 “真见鬼,”萨劲特说,“我这是头一回看到你从十字架上下来。” “是啊,”耶稣说,他的脚步把雪踩得沙沙作响。 “天啊!我明白,你一定乐意从十字架上下来。” “当然乐意。” “你真的在十字架上给钉了两千年?” “一点儿没错。” “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 俩人继续在雪地里走着,一直走到铁路旁。铁路上的红绿信号灯,被黑夜中的飞雪半遮 着。铁轨一边的远处,有一堆篝火,是一些无业游民点燃的。 “我可要歇脚了。我实在累了。”萨劲特说。 “我要继续往前走,到堪萨斯城去。”耶稣说。 “好吧,回头见!” 大约清晨六点,有一列货车经过,萨劲特沿着铁轨飞跑过来,紧接着一跃身抓住了货车, 想翻进一节敞顶煤车。说也奇怪,那节煤车里全是警察。靠近他的那个警察用警棍狠狠地朝 他手指节上打。 他设法想翻进去,他直着嗓子嚷: “妈的!让我进车厢!” “住嘴!”警察咆哮着,“你这疯黑鬼!” 忽然,萨劲特意识到,他确实在监狱里,哪来的什么十字架上下来的耶稣,火车。晚上 流的血,现在都干了。结在脸上,头痛得厉害。过道里的那个警察在狠狠地用警棍打他的手 指关节,因为他抓住监狱的铁栅门死劲地摇晃,想把这扇门撞开。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 期,一个失业的黑人在大雪纷飞的夜晚的遭遇。 B.“听到了另一个人的脚步声,在跟他踩着同一个节拍”“和他齐步走着”这些细节 描写,使本来是虚构的情节,却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 C.石人耶稣说:“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表现了耶稣对 萨劲特的友好,与现实社会中的人形成了对比。 D.萨劲特站在多赛牧师的家门口,希望多赛牧师收留他,但是多赛牧师拒绝了他,原 因是多赛牧师家已经没有床位,晚饭已经供应过,地方已被占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