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综合检测卷(二)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文人认为进入作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涵泳”与“玩味”的无声接 受方式,注重悉心揣摸与反复咀嚼,如嚼橄榄,如品香茗。“涵泳”这一概念由 朱熹率先提出,他认为诗的“语言有个血脉流通,但涵泳久之,自然见得条畅浃 洽,不必多引外来道理言语,却壅滞诗人话底意思也”。诗的意象是一个活的整 体,内部有血脉贯通流转,而读诗之人反复涵泳感受,就会领悟到贯通整体的内 在血脉,如果多引外来道理对诗进行分解,必然破坏作品的艺术生命,感受不到 诗人的真正意思。与此同时,朱熹认为读诗要“玩味义理,咀嚼滋味”,强调接 受者细膩感受的重要性。清代况周颐对此认识更为深入,“读诗之法,取前人名 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往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 泳玩索之”。接受者以空明之心,充分调动艺术想象,通过语言的揣摸去创造作 品的意境,沉入其中,思而得之,感而契之。 其二,与“涵泳”和“玩味”的无声接受方式相补充的是“熟读”与“讽咏”的 有声接受方式,通过反复的吟咏讽诵逐渐悟入作品。明代胡应麟曾将文学作品分 成“体格声调”与“兴象风神”两个层面,他认为,“体格声调,有则可循;兴 象风神,无方可执”。前者是作品的表层形式,有迹可循,能进行规范化的分析, 是进入作品内部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后者是形式所暗示的意蕴与旨趣,不可坐实, 具有不确定性,它依附于形式而存在。这就决定了读者只能在“熟读”和“讽 咏”中通过语言的节奏、声调与韵律去领略它。严羽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 须歌之抑扬,涕痍满襟,然后方识《离骚》。”沈德潜说:“读者静气按节,密 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都说明了读者按照作品 语言的节奏、声调去高吟低唱,紧咏慢吟,从而领会到作品的妙处与味道。桐城 派散文家对此有更深入认识,刘大櫆认为读散文之法,重在音节揣摸,摸透了音 节,也就把握了作品内在风神,因此桐城派极力标举髙声诵读。 无论是无声的接受方式,还是有声的接受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领会作者的 旨趣与作品的神韵,需要接受者以己之心参与作品的创造,为此,古代文人又推 出了“以意逆志”的观点。“以意逆志”并非如某些论者所说的是一种具体的接 受方式,而是贯穿于各种具体方式之中的一般接受原则。“意”是接受者的思想 情感,“志”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在作品中的体现,“以意逆志”是接受者从自己 主观感受出发,通过想象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中国古代的接受者对此有较深 入认识,梅尧臣的“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的观点就强调了要以己之意去领 会作者之心;王夫之说,“读古人文字须以心入古文中”,才能得其神髓。这些 文学接受观,高扬了读者的主体性,承认了读者可以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去理 解作品,不一定要与作者之意相合。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以“涵泳”和“玩味”作为阅读作品的方式,注重的是对作品进行悉心揣摸 与反复咀嚼,这是一种无声的接受方式 B.“涵泳”这一阅读方式是朱熹率先提出的,他认为通过涵泳就能把诗读得通 畅,否则就不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2017 届高三综合检测卷(二) (满分 150 分,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古代文人认为进入作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涵泳”与“玩味”的无声接 受方式,注重悉心揣摸与反复咀嚼,如嚼橄榄,如品香茗。“涵泳”这一概念由 朱熹率先提出,他认为诗的“语言有个血脉流通,但涵泳久之,自然见得条畅浃 洽,不必多引外来道理言语,却壅滞诗人话底意思也”。诗的意象是一个活的整 体,内部有血脉贯通流转,而读诗之人反复涵泳感受,就会领悟到贯通整体的内 在血脉,如果多引外来道理对诗进行分解,必然破坏作品的艺术生命,感受不到 诗人的真正意思。与此同时,朱熹认为读诗要“玩味义理,咀嚼滋味”,强调接 受者细腻感受的重要性。清代况周颐对此认识更为深入,“读诗之法,取前人名 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往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 泳玩索之”。接受者以空明之心,充分调动艺术想象,通过语言的揣摸去创造作 品的意境,沉入其中,思而得之,感而契之。 其二,与“涵泳”和“玩味”的无声接受方式相补充的是“熟读”与“讽咏”的 有声接受方式,通过反复的吟咏讽诵逐渐悟入作品。明代胡应麟曾将文学作品分 成“体格声调”与“兴象风神”两个层面,他认为,“体格声调,有则可循;兴 象风神,无方可执”。前者是作品的表层形式,有迹可循,能进行规范化的分析, 是进入作品内部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后者是形式所暗示的意蕴与旨趣,不可坐实, 具有不确定性,它依附于形式而存在。这就决定了读者只能在“熟读”和“讽 咏”中通过语言的节奏、声调与韵律去领略它。严羽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 须歌之抑扬,涕洟满襟,然后方识《离骚》。”沈德潜说:“读者静气按节,密 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都说明了读者按照作品 语言的节奏、声调去高吟低唱,紧咏慢吟,从而领会到作品的妙处与味道。桐城 派散文家对此有更深入认识,刘大櫆认为读散文之法,重在音节揣摸,摸透了音 节,也就把握了作品内在风神,因此桐城派极力标举高声诵读。 无论是无声的接受方式,还是有声的接受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领会作者的 旨趣与作品的神韵,需要接受者以己之心参与作品的创造,为此,古代文人又推 出了“以意逆志”的观点。“以意逆志”并非如某些论者所说的是一种具体的接 受方式,而是贯穿于各种具体方式之中的一般接受原则。“意”是接受者的思想 情感,“志”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在作品中的体现,“以意逆志”是接受者从自己 主观感受出发,通过想象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中国古代的接受者对此有较深 入认识,梅尧臣的“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的观点就强调了要以己之意去领 会作者之心;王夫之说,“读古人文字须以心入古文中”,才能得其神髓。这些 文学接受观,高扬了读者的主体性,承认了读者可以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去理 解作品,不一定要与作者之意相合。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以“涵泳”和“玩味”作为阅读作品的方式,注重的是对作品进行悉心揣摸 与反复咀嚼,这是一种无声的接受方式。 B.“涵泳”这一阅读方式是朱熹率先提出的,他认为通过涵泳就能把诗读得通 畅,否则就不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C.清代的况周颐认为,在阅读诗歌时接受者要以空明之心,充分调动艺术想象, 通过语言的揣摸去创造作品的意境 D.“熟读”与“讽咏”是古人阅读作品的另一种方式,注重的是反复的吟咏讽 诵逐渐悟入,这是一种有声的接受方式。 解析:选B。B项“否则就不能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不当,绝对化。朱熹强调 的是涵泳对解读诗文的重要性,而并非唯一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代的胡应麟认为,文学作品的“体格声调”是作品的表层形式,是读者进 入作品内部的立足点和突破口。 B.“兴象风神”是作品所蕴含的意蕴和旨趣,它依附于形式而存在,具有不确 定性,应该有其相应的领略方法。 C.严羽和沈德潜的话都说明了领悟作品时诵读的重要性,读者要通过高吟低唱 紧咏慢吟去领会作品的妙处与味道。 D.“以意逆志”指的是无声或有声的接受方式,领会作者的旨趣与作品的神韵, 以己之心参与作品的创造。 解析:选D。原文说“以意逆志”并非如某些论者所说的是一种具体的接受方式, 而是贯穿于各种具体方式之中的一般接受原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在读诗的认识上,既从诗的整体贯通上要求读诗之人须反复涵泳感受, 也从“玩味义理,咀嚼滋味”上强调接受者去细腻感受。 B.刘大櫆认为读散文重在从揣摸音节上去把握作品内在风神,这与胡应麟认为 读者应该通过节奏等去领略作品的意蕴与旨趣是一致的 C.从“以意逆志”的原则出发,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就应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 入作品中,从而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情感上达成一致。 D.梅尧臣和王夫之都强调了要领会文章的神髓,必须用“心”,必须充分发挥 读者的主体性,读者要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去理解作品。 解析:选C。C项“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情感上达成一致”分析不当,原文为‘以 意逆志’是接受者从自己主观感受出发,通过想象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袁公可立,字礼卿,以英年成进士,理苏郡报最①,召入西台。既上稍厌诸激聒, 政府动以“卖直沽名”抑正论。公乃抗疏曰:“近年以来,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 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 毁名者庸。”抗疏归 凡公值事,多长算,得大体,洞于要会。方为苏理时,湖州董宗伯以厚赀为乱民 所窘,哄甚,两台檄公解之。公至,即博收讼牒下各县以杀其势,徐取一二倡乱 者抵法,事遂定。又值倭警,吴中豪子弟王士绣、乔一琦辈驰骤自命,怨家诋为 不轨。两台急诃之。公独谓是狂生,无他。卒谳不得实,乃已。众谓公长者也 及在登莱,方元宵宴客,有传辽将李性忠与张尔心谋叛者,诸监司怖甚。公问沈 帅曰:“李性忠固公所用人,令何状?”沈帅百口保其无他。公曰:“吾固知其 无他,但且令释兵柄安坐耳。”于是公之整暇②再见之矣
C.清代的况周颐认为,在阅读诗歌时接受者要以空明之心,充分调动艺术想象, 通过语言的揣摸去创造作品的意境。 D.“熟读”与“讽咏”是古人阅读作品的另一种方式,注重的是反复的吟咏讽 诵逐渐悟入,这是一种有声的接受方式。 解析:选 B。B 项“否则就不能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不当,绝对化。朱熹强调 的是涵泳对解读诗文的重要性,而并非唯一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明代的胡应麟认为,文学作品的“体格声调”是作品的表层形式,是读者进 入作品内部的立足点和突破口。 B.“兴象风神”是作品所蕴含的意蕴和旨趣,它依附于形式而存在,具有不确 定性,应该有其相应的领略方法。 C.严羽和沈德潜的话都说明了领悟作品时诵读的重要性,读者要通过高吟低唱、 紧咏慢吟去领会作品的妙处与味道。 D.“以意逆志”指的是无声或有声的接受方式,领会作者的旨趣与作品的神韵, 以己之心参与作品的创造。 解析:选 D。原文说“以意逆志”并非如某些论者所说的是一种具体的接受方式, 而是贯穿于各种具体方式之中的一般接受原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在读诗的认识上,既从诗的整体贯通上要求读诗之人须反复涵泳感受, 也从“玩味义理,咀嚼滋味”上强调接受者去细腻感受。 B.刘大櫆认为读散文重在从揣摸音节上去把握作品内在风神,这与胡应麟认为 读者应该通过节奏等去领略作品的意蕴与旨趣是一致的。 C.从“以意逆志”的原则出发,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就应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 入作品中,从而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情感上达成一致。 D.梅尧臣和王夫之都强调了要领会文章的神髓,必须用“心”,必须充分发挥 读者的主体性,读者要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去理解作品。 解析:选 C。C 项“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情感上达成一致”分析不当,原文为‘以 意逆志’是接受者从自己主观感受出发,通过想象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袁公可立,字礼卿,以英年成进士,理苏郡报最①,召入西台。既上稍厌诸激聒, 政府动以“卖直沽名”抑正论。公乃抗疏曰:“近年以来,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 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 毁名者庸。”抗疏归。 凡公值事,多长算,得大体,洞于要会。方为苏理时,湖州董宗伯以厚赀为乱民 所窘,哄甚,两台檄公解之。公至,即博收讼牒下各县以杀其势,徐取一二倡乱 者抵法,事遂定。又值倭警,吴中豪子弟王士绣、乔一琦辈驰骤自命,怨家诋为 不轨。两台急诇之。公独谓是狂生,无他。卒谳不得实,乃已。众谓公长者也。 及在登莱,方元宵宴客,有传辽将李性忠与张尔心谋叛者,诸监司怖甚。公问沈 帅曰:“李性忠固公所用人,令何状?”沈帅百口保其无他。公曰:“吾固知其 无他,但且令释兵柄安坐耳。”于是公之整暇②再见之矣
又公为苏理时,以汛期出海滋③。有李弁者邀公饮,示三倭刀。公谛视还之。后 半载,报海上擒倭二十人,覆夷器,则三刀俱在。公心疑之。亡何而琉球贡使至, 称数月前有飘舟坠此岸,出其人视之,则皆琉球也。众咸谓公神明 又公为苏理时,郡守石昆玉以廉直忤中丞。中丞露章劾之。事下四郡,四郡推公 秉笔,公伸牍尽雪其冤,同列为缩项。公曰:“吾自任之!吾奈何以上台故诬贤 太守?”谳成,对中丞诵之,其声琅琅。中丞愧甚,举屏自障。公读法声益厉, 中丞遂自劾去。众咸谓公强项也 及在御史台,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救,辅臣以上意为辞 公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辅臣拂然。先是雷震景德门,公上疏陈阚 政,如郊祀、讲朝六七大事,章未下。政府用是谪公,再收再黜,以底于削甚哉! 救之罔效也 寿至七十有二卒。卒之前夕,有巨星陨西南,坠地有声。 (节选自《明史·节寰袁公传》,有删改) 【注】①报最:旧时长官考察下属,把政绩最好的列名报告给朝廷。②整暇 形容既严谨而又从容不迫。③海潋:海滨之意。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直 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 B.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 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 C.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 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 D.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直 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 解析:选D。根据大意,这段文字前几句句式整齐,前两句是主谓短语:后几句 句式也整齐,是对偶句。句中的“圣怒”“夫卖直者退”等词语,都是断句的重 要参考因素。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抗疏,古代指臣子向皇帝上书直言。如“匡衡抗疏功名簿”中,以“匡衡抗 疏”暗指自己因抗疏触怒皇上, B.讼牒,诉状,封建社会打官司的文书。讼,诉讼:牒,诉状,也常指古代官 府的往来文书。 C.琉球,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岀使琉球群岛,诏书中称其琉球,当时的琉球实 际上是中国的属国。 D.御史,古代行政官职,自秦朝至清朝,专为史官性质的官职,是负责掌管文 书、记录时事的官吏 解析:选D。“御史”,古代行政官职,自秦朝至清朝,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负责监察朝廷、诸侯的官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袁公年轻时考中进士,任苏州府推官,官员考察时政绩第一,被召入西台。 当时皇上不喜欢大臣频繁议论朝政,袁公却直言上疏,得罪皇帝而罢官 B.袁公为官时,倭寇出没,吴中一带豪侠青年王士绣、乔一琦等人迅速集结, 以保家护国自许,却遭到仇家诬告而入狱。袁公替他们辩解,从而洗清了冤屈
又公为苏理时,以汛期出海澨③。有李弁者邀公饮,示三倭刀。公谛视还之。后 半载,报海上擒倭二十人,覆夷器,则三刀俱在。公心疑之。亡何而琉球贡使至, 称数月前有飘舟坠此岸,出其人视之,则皆琉球也。众咸谓公神明。 又公为苏理时,郡守石昆玉以廉直忤中丞。中丞露章劾之。事下四郡,四郡推公 秉笔,公伸牍尽雪其冤,同列为缩项。公曰:“吾自任之!吾奈何以上台故诬贤 太守?”谳成,对中丞诵之,其声琅琅。中丞愧甚,举屏自障。公读法声益厉, 中丞遂自劾去。众咸谓公强项也。 及在御史台,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救,辅臣以上意为辞。 公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辅臣拂然。先是雷震景德门,公上疏陈阚 政,如郊祀、讲朝六七大事,章未下。政府用是谪公,再收再黜,以底于削甚哉! 救之罔效也! 寿至七十有二卒。卒之前夕,有巨星陨西南,坠地有声。 (节选自《明史•节寰袁公传》,有删改) 【注】 ①报最:旧时长官考察下属,把政绩最好的列名报告给朝廷。②整暇: 形容既严谨而又从容不迫。③海澨:海滨之意。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直 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 B.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 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 C.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 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 D.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直 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 解析:选 D。根据大意,这段文字前几句句式整齐,前两句是主谓短语;后几句 句式也整齐,是对偶句。句中的“圣怒”“夫卖直者退”等词语,都是断句的重 要参考因素。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抗疏,古代指臣子向皇帝上书直言。如“匡衡抗疏功名簿”中,以“匡衡抗 疏”暗指自己因抗疏触怒皇上。 B.讼牒,诉状,封建社会打官司的文书。讼,诉讼;牒,诉状,也常指古代官 府的往来文书。 C.琉球,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出使琉球群岛,诏书中称其琉球,当时的琉球实 际上是中国的属国。 D.御史,古代行政官职,自秦朝至清朝,专为史官性质的官职,是负责掌管文 书、记录时事的官吏。 解析:选 D。“御史”,古代行政官职,自秦朝至清朝,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负责监察朝廷、诸侯的官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袁公年轻时考中进士,任苏州府推官,官员考察时政绩第一,被召入西台。 当时皇上不喜欢大臣频繁议论朝政,袁公却直言上疏,得罪皇帝而罢官。 B.袁公为官时,倭寇出没,吴中一带豪侠青年王士绣、乔一琦等人迅速集结, 以保家护国自许,却遭到仇家诬告而入狱。袁公替他们辩解,从而洗清了冤屈
C.袁公在苏州府任职期间,中丞因郡守石昆玉忤逆了他,竟然公开奏章内容来 弹劾陷害石昆玉,袁公不畏权势,秉公执法,为石昆玉雪冤,中丞终自离职。 D.袁公曾上疏针砭朝政时弊,抨击京郊祭祀大典、皇帝的早朝讲读等六七项大 事,加之触怒辅臣,而被贬职,再用再贬,最后竟然被削职为民。 解析:选B。B项“后来是袁公替他们辩解,从而洗清了冤屈”错,根据原文, 是认为他们不过是狂放不羁的青年,没有其他事情。后来经过两台官员审查,没 有发现什么问题,事情才停止 7.把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事下四郡,四郡推公秉笔,公伸牍尽雪其冤,同列为缩项。(5分) 译文 (②)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救,辅臣以上意为辞。(5分) 译文 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下”,交付;“秉笔”,执笔,引申为办理 “雪”,昭雪:“同列”,同僚;“值”,适逢;“诣”,到;“政府”,引申 为朝廷;“以”,介词,把;“辞”,借口。注意语意的畅通 答案:(1)事情交付四郡处理,四郡的官员推举袁公执笔(处理此事),袁公依法 书写供状为石昆玉洗雪冤屈,同僚们都十分害怕。 (2)碰到别的御史触怒了皇帝,将要受到廷杖的责罚,各位御史都到内阁为这位 御史求情,辅臣把皇帝的意思作为理由拒绝了。 【参考译文】 袁公名可立,字礼卿,年轻时考中进士,治理苏州,官员考察时以政绩第一上报 朝廷,被召入西台(官署名)。这时候皇上有些厌恶大臣频繁地议论朝政,朝廷动 不动就以“卖直沽名”压制正当的言论。袁可立直言上疏道:“近年来,大臣们 的言论很多,言辞激烈直率,以致触怒了皇上,因此罢黜的官员不下一百人,而 且都说是‘卖直沽名’。这些正直敢言的官员都被斥退,而不正直的人却能得到 升迁;爱惜名节的官员遭罢免,而坏名声的官员却能得到重用。”因直言抗疏(遭 罢官)归里。 大凡袁可立经手处理事情,都有长远的考虑和安排,深得事物的要领和精髓。袁 可立为苏州府推官时,浙江湖州董宗伯,因为广敛资财被乱民围攻,闹得非常厉 害,两台官员下文书授权袁可立处理此事。袁可立到任后,立即广泛收集诉状分 发到各县衙门以削弱哄乱的声势,然后缉捕一两个带头闹事的人依法处理,事件 很快得到平息。又正当倭寇出没战备吃紧的时候,吴中一带豪侠青年王士绣、乔 琦等人聚集人马自称保家护国,他们的仇家向官府诬告他们图谋叛乱。两台官 员马上对他们侦査勘问。唯独袁公认为他们不过是狂放不羁的青年,没有其他事 情。后来经过审查果然没有发现什么,事情才停止。大家一致认为袁可立是一个 德高望重的人。 袁可立在登莱的时候,正值元宵节大宴宾客,忽然有报说辽将李性忠与张尔心要 谋反,众位负责监察之责的官员听到这消息都很害怕。袁可立问沈有容大将:“李 性忠本来是你任用的人,这人怎么样啊?”沈有容满口担保没有问题。袁可立说: “我本来也知道他没什么问题,只是暂且让他解除兵权休息一下吧。”由此又 次看到袁可立处事的严谨而又从容不迫
C.袁公在苏州府任职期间,中丞因郡守石昆玉忤逆了他,竟然公开奏章内容来 弹劾陷害石昆玉,袁公不畏权势,秉公执法,为石昆玉雪冤,中丞终自离职。 D.袁公曾上疏针砭朝政时弊,抨击京郊祭祀大典、皇帝的早朝讲读等六七项大 事,加之触怒辅臣,而被贬职,再用再贬,最后竟然被削职为民。 解析:选 B。B 项“后来是袁公替他们辩解,从而洗清了冤屈”错,根据原文, 是认为他们不过是狂放不羁的青年,没有其他事情。后来经过两台官员审查,没 有发现什么问题,事情才停止。 7.把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事下四郡,四郡推公秉笔,公伸牍尽雪其冤,同列为缩项。(5 分) 译文: (2)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救,辅臣以上意为辞。(5 分) 译文: 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下”,交付;“秉笔”,执笔,引申为办理; “雪”,昭雪;“同列”,同僚;“值”,适逢;“诣”,到;“政府”,引申 为朝廷;“以”,介词,把;“辞”,借口。注意语意的畅通。 答案:(1)事情交付四郡处理,四郡的官员推举袁公执笔(处理此事),袁公依法 书写供状为石昆玉洗雪冤屈,同僚们都十分害怕。 (2)碰到别的御史触怒了皇帝,将要受到廷杖的责罚,各位御史都到内阁为这位 御史求情,辅臣把皇帝的意思作为理由拒绝了。 【参考译文】 袁公名可立,字礼卿,年轻时考中进士,治理苏州,官员考察时以政绩第一上报 朝廷,被召入西台(官署名)。这时候皇上有些厌恶大臣频繁地议论朝政,朝廷动 不动就以“卖直沽名”压制正当的言论。袁可立直言上疏道:“近年来,大臣们 的言论很多,言辞激烈直率,以致触怒了皇上,因此罢黜的官员不下一百人,而 且都说是‘卖直沽名’。这些正直敢言的官员都被斥退,而不正直的人却能得到 升迁;爱惜名节的官员遭罢免,而坏名声的官员却能得到重用。”因直言抗疏(遭 罢官)归里。 大凡袁可立经手处理事情,都有长远的考虑和安排,深得事物的要领和精髓。袁 可立为苏州府推官时,浙江湖州董宗伯,因为广敛资财被乱民围攻,闹得非常厉 害,两台官员下文书授权袁可立处理此事。袁可立到任后,立即广泛收集诉状分 发到各县衙门以削弱哄乱的声势,然后缉捕一两个带头闹事的人依法处理,事件 很快得到平息。又正当倭寇出没战备吃紧的时候,吴中一带豪侠青年王士绣、乔 一琦等人聚集人马自称保家护国,他们的仇家向官府诬告他们图谋叛乱。两台官 员马上对他们侦查勘问。唯独袁公认为他们不过是狂放不羁的青年,没有其他事 情。后来经过审查果然没有发现什么,事情才停止。大家一致认为袁可立是一个 德高望重的人。 袁可立在登莱的时候,正值元宵节大宴宾客,忽然有报说辽将李性忠与张尔心要 谋反,众位负责监察之责的官员听到这消息都很害怕。袁可立问沈有容大将:“李 性忠本来是你任用的人,这人怎么样啊?”沈有容满口担保没有问题。袁可立说: “我本来也知道他没什么问题,只是暂且让他解除兵权休息一下吧。”由此又一 次看到袁可立处事的严谨而又从容不迫
袁可立任职苏州府推官时,在汛期出海(到海滨)巡查。有一个李姓军官邀请袁可 立宴饮,席间出示三把精美的日本武士刀。袁可立接过刀仔细查看后返还于他。 半年后,有战报说在海上擒获倭寇二十人,并搜查到很多倭人的物资,那个军官 让袁可立看过的三把日本武士刀也在这次的上报之列,因此袁可立很是怀疑。不 久,琉球来朝廷进贡的使者到了,说几个月前曾有船只随风漂流到这边,把那些 人放出来给他看,贡使一眼便看出他们都是琉球良民。众人都称赞袁可立明智如 神 当其为苏州府推官时,太守石昆玉因为廉洁刚正而得罪应天巡抚(李涞)。巡抚公 开奏章内容对石昆玉进行弹劾陷害。事情交付四郡处理,四郡的官员推举袁公执 笔(处理此事),袁公书写文书卷宗为石昆玉洗雪冤屈,同僚们都十分害怕。袁可 立说:“万事由我一人承担。我怎么会因为上司的淫威来诬陷贤明的太守呢?” 案件调査完毕,袁可立对李巡抚宣读供状,声音铿锵有力。巡抚十分羞愧,以屏 风遮住颜面。袁可立宣读的声音更加洪亮严厉,巡抚无地自容不得已自己弹劾去 职。朝野上下都称颂袁可立是一个刚正不屈的好官。 袁可立在御史台任职的时候,碰到别的御史触怒了皇帝,将要受到廷杖的责罚, 各位御史都到内阁为这位御史求情,辅臣把皇帝的意思作为理由拒绝了。袁可立 在后面高声说道:“只是宰相不愿意吧!”辅臣闻听此言恼羞成怒。在此之前, 景德门被雷击,袁可立上疏针砭朝政时弊,譬如京郊的祭祀大典、皇帝的早朝讲 读等六七项大事,奏章没有往下分发。朝廷因此事将袁可立降职,再用再贬,最 后竟然被削职为民,百官相救也无效。 (袁可立)七十二岁时去世。去世的前一天晚上,西南方向有一颗很亮的星体陨落 了,这颗星落地时有很大声响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11分) 百字令·德祐①乙亥 褚生 半堤花雨,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春色尚堪描画在,万紫千红尘土。鹃促归期, 莺收佞舌,燕作留人语。绕栏红药,韶华留此孤主 真个恨杀东风,几番过了,不似今番苦。乐事赏心磨灭尽,忽见飞书传羽②。湖 水湖烟,峰南峰北,总是堪伤处。新塘杨柳,小腰犹自歌舞。 【注】①德祐,宋恭帝赵年号,德祐乙亥,1275年。次年,元兵攻入临安 南宋灭亡。②飞书传羽,指元兵将至的军情报告,有人曾作诗句“羽书莫报樊城 8.从上阕到下阕,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简要分析。(5分) 答 解析:把握词人的情感变化除了读懂诗歌内容外,还要结合背景作出分析,这样 才能全面。词人游览西湖,有惜春伤春之情,再结合“忽见飞书传羽”及背景, 又传达了兴亡之恨 答案:上阕写杭州西湖景色,重写“无奈”。词人面对满地落花,听着杜鹃哀啼, 顿觉空虚无奈,凄凉幽怨,内心充满惜春伤春之情。下阕重写词人之“恨”,春 意阑珊,是恨的外象。词人真心所恨的是南宋君臣在军情紧急、北兵将至之时, 依然宴乐狂欢,作者所恨是兴亡之恨 9.有人说,本词下阕所写“新塘杨柳,小腰犹自歌舞”和杜牧诗句“商女不知 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是否赞同?请简要分析。(6分)
袁可立任职苏州府推官时,在汛期出海(到海滨)巡查。有一个李姓军官邀请袁可 立宴饮,席间出示三把精美的日本武士刀。袁可立接过刀仔细查看后返还于他。 半年后,有战报说在海上擒获倭寇二十人,并搜查到很多倭人的物资,那个军官 让袁可立看过的三把日本武士刀也在这次的上报之列,因此袁可立很是怀疑。不 久,琉球来朝廷进贡的使者到了,说几个月前曾有船只随风漂流到这边,把那些 人放出来给他看,贡使一眼便看出他们都是琉球良民。众人都称赞袁可立明智如 神。 当其为苏州府推官时,太守石昆玉因为廉洁刚正而得罪应天巡抚(李涞)。巡抚公 开奏章内容对石昆玉进行弹劾陷害。事情交付四郡处理,四郡的官员推举袁公执 笔(处理此事),袁公书写文书卷宗为石昆玉洗雪冤屈,同僚们都十分害怕。袁可 立说:“万事由我一人承担。我怎么会因为上司的淫威来诬陷贤明的太守呢?” 案件调查完毕,袁可立对李巡抚宣读供状,声音铿锵有力。巡抚十分羞愧,以屏 风遮住颜面。袁可立宣读的声音更加洪亮严厉,巡抚无地自容不得已自己弹劾去 职。朝野上下都称颂袁可立是一个刚正不屈的好官。 袁可立在御史台任职的时候,碰到别的御史触怒了皇帝,将要受到廷杖的责罚, 各位御史都到内阁为这位御史求情,辅臣把皇帝的意思作为理由拒绝了。袁可立 在后面高声说道:“只是宰相不愿意吧!”辅臣闻听此言恼羞成怒。在此之前, 景德门被雷击,袁可立上疏针砭朝政时弊,譬如京郊的祭祀大典、皇帝的早朝讲 读等六七项大事,奏章没有往下分发。朝廷因此事将袁可立降职,再用再贬,最 后竟然被削职为民,百官相救也无效。 (袁可立)七十二岁时去世。去世的前一天晚上,西南方向有一颗很亮的星体陨落 了,这颗星落地时有很大声响。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11 分) 百字令•德祐①乙亥 褚生 半堤花雨,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春色尚堪描画在,万紫千红尘土。鹃促归期, 莺收佞舌,燕作留人语。绕栏红药,韶华留此孤主。 真个恨杀东风,几番过了,不似今番苦。乐事赏心磨灭尽,忽见飞书传羽②。湖 水湖烟,峰南峰北,总是堪伤处。新塘杨柳,小腰犹自歌舞。 【注】 ①德祐,宋恭帝赵年号,德祐乙亥,1275 年。次年,元兵攻入临安, 南宋灭亡。②飞书传羽,指元兵将至的军情报告,有人曾作诗句“羽书莫报樊城 急”。 8.从上阕到下阕,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简要分析。(5 分) 答: 解析:把握词人的情感变化除了读懂诗歌内容外,还要结合背景作出分析,这样 才能全面。词人游览西湖,有惜春伤春之情,再结合“忽见飞书传羽”及背景, 又传达了兴亡之恨。 答案:上阕写杭州西湖景色,重写“无奈”。词人面对满地落花,听着杜鹃哀啼, 顿觉空虚无奈,凄凉幽怨,内心充满惜春伤春之情。下阕重写词人之“恨”,春 意阑珊,是恨的外象。词人真心所恨的是南宋君臣在军情紧急、北兵将至之时, 依然宴乐狂欢,作者所恨是兴亡之恨。 9.有人说,本词下阕所写“新塘杨柳,小腰犹自歌舞”和杜牧诗句“商女不知 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是否赞同?请简要分析。(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