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合作的必要条件就与国际政治的许多中心问题有关。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困境:国家往往通 过那些威胁到其他国家安全的手段来寻求自身的安全。这个问题体现在区域冲突和军备竞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问自己还要请多少次那些从来不回请我们的客人来就餐。一个机 构中的管理者为了得到一些回报而给另一位管理者提供帮助。一个得到绝密消息的新闻记者 为了得到进一步的消息而对来源保密。如果只有两个公司同时生产一个产品,一个公司定较 高的价格是为了期望另一个公司也能保持高价,因为这样,双方都能得到好处(当然消费者 吃亏了)。 合作中存在着一个根本问题,两个工业国家之间相互设置贸易壁垒便是一个很好的例 子。由于自由贸易能给双方带来好处,因此,如果两个国家消除这些贸易壁垒都能受益。问 题是,无论谁单方面采取行动消除自己一方的贸易壁垒,它都会发现自己处于不利于本国经 济的贸易状态下。事实上,不论一个国家如何做,另一个国家保持它的贸易壁垒总是比较有 利的。因此,每一个国家都有利益动机来保持贸易壁垒,尽管由此带来的结果比双方都合作 差得多 这个根本问题就是:个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会损害整体的利益。为进一步了解大量的具 有这类性质的情况,需要有一个方法来表示这些情况的共同点,同时避免陷于每个情况的具 体细节,即著名的“囚徒困境”游戏。 启示:一只河蚌正张开壳晒太阳,不料,飞来了一只鹬鸟,张嘴去啄它的肉,河蚌急忙 合起两张壳,紧紧地钳住鹬鸟的嘴巴。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 河蚌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死鹬鸟。”谁也不肯松口。有一个渔夫看见了 便走过来把它们一起捉走了一一在对手的背后,往往还有更大的、共同的敌人。 “囚徒困境”的故事 1950年,数学家塔克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在给一些心理学家作讲演时,他用两个 囚犯的故事,将当时专家们正研究的一类博弈论问题,作了形象化的解释。从此以后类似 的博弈问题便有了一个专门名称——“囚徒困境”。 借着这个故事和名称,“囚徒困境”广为人知,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 济学乃至生物学等学科中,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所谓的“囚徒困境”,大意是这个样子的 甲、乙两个人一起携枪准备作案,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警方怀疑,这两个人可能还犯 有其他重罪,但没有证据。于是分别进行审讯,为了分化瓦解对方,警方告诉他们,如果主 动坦白,可以减轻处罚:顽抗到底,一旦同伙招供,你就要受到严惩。当然,如果两人都坦 白,那么所谓“主动交代”也就不那么值钱了,在这种情况下,两人还是要受到严惩,只不 过比一人顽抗到底要轻一些。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可以作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他 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而不 是与警察合作。这样就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我们给每种情况设定
生合作的必要条件就与国际政治的许多中心问题有关。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困境:国家往往通 过那些威胁到其他国家安全的手段来寻求自身的安全。这个问题体现在区域冲突和军备竞赛 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问自己还要请多少次那些从来不回请我们的客人来就餐。一个机 构中的管理者为了得到一些回报而给另一位管理者提供帮助。一个得到绝密消息的新闻记者 为了得到进一步的消息而对来源保密。如果只有两个公司同时生产一个产品,一个公司定较 高的价格是为了期望另一个公司也能保持高价,因为这样,双方都能得到好处(当然消费者 吃亏了)。 合作中存在着一个根本问题,两个工业国家之间相互设置贸易壁垒便是一个很好的例 子。由于自由贸易能给双方带来好处,因此,如果两个国家消除这些贸易壁垒都能受益。问 题是,无论谁单方面采取行动消除自己一方的贸易壁垒,它都会发现自己处于不利于本国经 济的贸易状态下。事实上,不论一个国家如何做,另一个国家保持它的贸易壁垒总是比较有 利的。因此,每一个国家都有利益动机来保持贸易壁垒,尽管由此带来的结果比双方都合作 差得多。 这个根本问题就是:个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会损害整体的利益。为进一步了解大量的具 有这类性质的情况,需要有一个方法来表示这些情况的共同点,同时避免陷于每个情况的具 体细节,即著名的“囚徒困境”游戏。 启示:一只河蚌正张开壳晒太阳,不料,飞来了一只鹬鸟,张嘴去啄它的肉,河蚌急忙 合起两张壳,紧紧地钳住鹬鸟的嘴巴。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 河蚌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死鹬鸟。”谁也不肯松口。有一个渔夫看见了, 便走过来把它们一起捉走了——在对手的背后,往往还有更大的、共同的敌人。 “囚徒困境”的故事 1950 年,数学家塔克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在给一些心理学家作讲演时,他用两个 囚犯的故事,将当时专家们正研究的一类博弈论问题,作了形象化的解释。从此以后 类似 的博弈问题便有了一个专门名称——“囚徒困境”。 借着这个故事和名称,“囚徒困境”广为人知,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 济学乃至生物学等学科中,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所谓的“囚徒困境”,大意是这个样子的。 甲、乙两个人一起携枪准备作案,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警方怀疑,这两个人可能还犯 有其他重罪,但没有证据。于是分别进行审讯,为了分化瓦解对方,警方告诉他们,如果主 动坦白,可以减轻处罚;顽抗到底,一旦同伙招供,你就要受到严惩。当然,如果两人都坦 白,那么所谓“主动交代”也就不那么值钱了,在这种情况下,两人还是要受到严惩,只不 过比一人顽抗到底要轻一些。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可以作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他 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而不 是与警察合作。这样就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我们给每种情况设定
具体刑期) 如果两人都不坦白,警察会以非法携带枪支罪而将二人各判刑1年: 如果其中一人招供而另一人不招,坦白者作为证人将不会被起诉,另一人将会被重判 15年; 如果两人都招供,则两人都会因罪名各判10年 这两个囚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互相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 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他们俩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一一只判刑1年。但他们不得不仔细考 虑对方可能采取什么选择。问题就这样开始了,甲、乙两个人都十分精明,而且都只关心减 少自己的刑期,并不在乎对方被判多少年(人都是有私心的嘛) 甲会这样推理:假如乙不招,我只要一招供,马上可以获得自由,而不招却要坐牢1 年,显然招比不招好;假如乙招了,我若不招,则要坐牢15年,招了只坐10年,显然还是 以招认为好。无论乙招与不招,我的最佳选择都是招认。还是招了吧。 自然,乙也同样精明,也会如此推理 于是两人都作出招供的选择,这对他们个人来说都是最佳的,即最符合他们个体理性的 选择。照博弈论的说法,这是本问题的惟一平衡点。只有在这一点上,任何一人单方面改变 选择,他只会得到较差的结果。而在别的点,比如两人都拒认的场合,都有一人可以通过单 方面改变选择,来减少自己的刑期。 也就是说,对方背叛,你也背叛将会更好些。这意味着,无论对方如何行动,如果你认 为对方将合作,你背叛能得到更多;如果你认为对方将背叛,你背叛也能得到更多。你背叛 总是好的。这是一个有些让人寒心的结论 为什么聪明的囚犯,却无法得到最好的结果?两个人都招供,对两个人而言并不是集体 最优的选择。无论对哪个人来说,两个人都不招供,要比两个人都招供好得多 “囚徒困境”这个问题为我们探讨合作是怎样形成的,提供了极为形象的解说方式,产 生不良结局的原因是因为囚犯二人都基于自私的角度开始考虑,这最终导致合作没有产生 在这个游戏中,你将如何做呢?设想你认为对方将合作,你可以选合作,那么你将得到 对双方合作的奖励”。当然,你也可以选背叛,得到“对双方背叛的惩罚” 换言之,如果你认为对方合作,那么你背叛将能得到更多的好处。反过来,如果你认为 对方将背叛,那么你也有两个选择,你选择合作,那么你就是“笨蛋”;你选择背叛,就会 得到“对双方背叛的惩罚”。因此,对方背叛,你也背叛将会更好些。这就是说,无论对方 如何行动,你背叛总是好的。到现在为止,你似乎知道该怎样做;但是,要知道相同的逻辑 对另一个人也同样适用
具体刑期): 如果两人都不坦白,警察会以非法携带枪支罪而将二人各判刑 1 年; 如果其中一人招供而另一人不招,坦白者作为证人将不会被起诉,另一人将会被重判 15 年; 如果两人都招供,则两人都会因罪名各判 10 年。 这两个囚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互相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 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他们俩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只判刑 1 年。但他们不得不仔细考 虑对方可能采取什么选择。问题就这样开始了,甲、乙两个人都十分精明,而且都只关心减 少自己的刑期,并不在乎对方被判多少年(人都是有私心的嘛)。 甲会这样推理:假如乙不招,我只要一招供,马上可以获得自由,而不招却要坐牢 1 年,显然招比不招好;假如乙招了,我若不招,则要坐牢 15 年,招了只坐 10 年,显然还是 以招认为好。无论乙招与不招,我的最佳选择都是招认。还是招了吧。 自然,乙也同样精明,也会如此推理。 于是两人都作出招供的选择,这对他们个人来说都是最佳的,即最符合他们个体理性的 选择。照博弈论的说法,这是本问题的惟一平衡点。只有在这一点上,任何一人单方面改变 选择,他只会得到较差的结果。而在别的点,比如两人都拒认的场合,都有一人可以通过单 方面改变选择,来减少自己的刑期。 也就是说,对方背叛,你也背叛将会更好些。这意味着,无论对方如何行动,如果你认 为对方将合作,你背叛能得到更多;如果你认为对方将背叛,你背叛也能得到更多。你背叛 总是好的。这是一个有些让人寒心的结论。 为什么聪明的囚犯,却无法得到最好的结果?两个人都招供,对两个人而言并不是集体 最优的选择。无论对哪个人来说,两个人都不招供,要比两个人都招供好得多。 “囚徒困境”这个问题为我们探讨合作是怎样形成的,提供了极为形象的解说方式,产 生不良结局的原因是因为囚犯二人都基于自私的角度开始考虑,这最终导致合作没有产生。 在这个游戏中,你将如何做呢?设想你认为对方将合作,你可以选合作,那么你将得到 “对双方合作的奖励”。当然,你也可以选背叛,得到“对双方背叛的惩罚”。 换言之,如果你认为对方合作,那么你背叛将能得到更多的好处。反过来,如果你认为 对方将背叛,那么你也有两个选择,你选择合作,那么你就是“笨蛋”;你选择背叛,就会 得到“对双方背叛的惩罚”。因此,对方背叛,你也背叛将会更好些。这就是说,无论对方 如何行动,你背叛总是好的。到现在为止,你似乎知道该怎样做;但是,要知道相同的逻辑 对另一个人也同样适用
因此,另一个人也将背叛而不管你如何做。这样,你们将是双方背叛,只能一起坐牢很 久,这比你们双方合作所能得到的“奖励”(只需短期服刑)差很多。个体的理性导致双方得 到的比可能得到的少,这就是“困境”。 启示1:在“囚徒困境”中表现最好的策略直接取决于对方采用的策略,特别是取决于 这个策略为发展双方合作留出多大的余地。独立于对方所用策略之外的最好决策规则是不存 在的 启示2:“囚徒困境”是一些非常普遍而有趣的情形的简单抽象。在这些情形中,从个 人的角度来说,背叛是最好的选择,但双方背叛会导致不甚理想的结果出现。 选1还是选2 这个问题不仅让商人们苦恼不堪,也同样折磨着商学院的学生们。一位教授让自己班上 的27名学生进行一个博弈,而这个博弈会把他们带入“囚徒困境”。 假设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家企业,现在他必须决定自己应该1,生产高质量商品来帮助 维持较高价格,还是2,生产假货来通过别人所失换取自己所得。根据愿意选择1的学生总 数,将收入分给每个学生。 这是一个“事先设计好”的博弈,目的是确保每个选择2的学生总比选择1的学生多得 50美分,这个设定当然有现实意义,生产假货成本要比高质量商品低。不过,选择2的人 越多,他们的总收益就会越少,这个假设也有道理:假货太多,就会使市场混乱,产品信誉 降低。 假设全体27名学生一开始都打算选择1,那么他们各得1.08美元。假设有一个人打算 偷偷改变决定,选择2,那么,选择1的学生就有26名,各得1.04美元比原来少了4美 分,但那个改变主意的学生就能得到154美元比原来多了46美分。 实际上,不管最初选择1的学生总数是多少,结果都是一样,选择2是一个优势策略。 每一个改选2的学生都会多得46美分,同时会使他的26个同学分别少得4美分,结果全班 收入会少得58美分。等到全体学生一致选择自私的策略,尽可能使自己的收益达到最大 他们将各得50美分。反过来,假如他们联合起来,协同行动,不借将个人的收益减至最小, 他们将各得1.08美元。你会怎么抉择? 演练这个博弈的时候,起初不允许集体讨论,后来允许一点讨论,以便达成“合谋”, 结果愿意合作而选择1的学生总数从3到14不等。在最后的一次带有协议的博弈里,选择 1的学生总数是4,全体学生的总收益是15.82美元,比全体学生成功合作可以得到的收益 少了13.34美元。“我这辈子再也不会相信任何人了。”领导合谋的学生这样嘟囔。那么,他 自己又是怎么选择的呢?“噢,我选了2。”他答道 政治家们也会变成同样的困境中的囚徒。1984年,大多数人都很明白,美国联邦预算 赤字实在太高了。裁减必要的巨额开支在政治上并不可行,因此,大幅增税应该是不可避免 的。不过,谁愿意担当政治领导角色带头主张这么做呢?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沃尔特·蒙代尔
因此,另一个人也将背叛而不管你如何做。这样,你们将是双方背叛,只能一起坐牢很 久,这比你们双方合作所能得到的“奖励”(只需短期服刑)差很多。个体的理性导致双方得 到的比可能得到的少,这就是“困境”。 启示 1:在“囚徒困境”中表现最好的策略直接取决于对方采用的策略,特别是取决于 这个策略为发展双方合作留出多大的余地。独立于对方所用策略之外的最好决策规则是不存 在的。 启示 2:“囚徒困境”是一些非常普遍而有趣的情形的简单抽象。在这些情形中,从个 人的角度来说,背叛是最好的选择,但双方背叛会导致不甚理想的结果出现。 选 1 还是选 2 这个问题不仅让商人们苦恼不堪,也同样折磨着商学院的学生们。一位教授让自己班上 的 27 名学生进行一个博弈,而这个博弈会把他们带入“囚徒困境”。 假设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家企业,现在他必须决定自己应该 1,生产高质量商品来帮助 维持较高价格,还是 2,生产假货来通过别人所失换取自己所得。根据愿意选择 1 的学生总 数,将收入分给每个学生。 这是一个“事先设计好”的博弈,目的是确保每个选择 2 的学生总比选择 1 的学生多得 50 美分,这个设定当然有现实意义,生产假货成本要比高质量商品低。不过,选择 2 的人 越多,他们的总收益就会越少,这个假设也有道理:假货太多,就会使市场混乱,产品信誉 降低。 假设全体 27 名学生一开始都打算选择 1,那么他们各得 1.08 美元。假设有一个人打算 偷偷改变决定,选择 2,那么,选择 1 的学生就有 26 名,各得 1.04 美元 比原来少了 4 美 分 ,但那个改变主意的学生就能得到 1.54 美元 比原来多了 46 美分 。 实际上,不管最初选择 1 的学生总数是多少,结果都是一样,选择 2 是一个优势策略。 每一个改选 2 的学生都会多得 46 美分,同时会使他的 26 个同学分别少得 4 美分,结果全班 收入会少得 58 美分。等到全体学生一致选择自私的策略,尽可能使自己的收益达到最大, 他们将各得 50 美分。反过来,假如他们联合起来,协同行动,不惜将个人的收益减至最小, 他们将各得 1.08 美元。你会怎么抉择? 演练这个博弈的时候,起初不允许集体讨论,后来允许一点讨论,以便达成“合谋”, 结果愿意合作而选择 1 的学生总数从 3 到 14 不等。在最后的一次带有协议的博弈里,选择 1 的学生总数是 4,全体学生的总收益是 15.82 美元,比全体学生成功合作可以得到的收益 少了 13.34 美元。“我这辈子再也不会相信任何人了。”领导合谋的学生这样嘟囔。那么,他 自己又是怎么选择的呢?“噢,我选了 2。”他答道。 政治家们也会变成同样的困境中的囚徒。1984 年,大多数人都很明白,美国联邦预算 赤字实在太高了。裁减必要的巨额开支在政治上并不可行,因此,大幅增税应该是不可避免 的。不过,谁愿意担当政治领导角色带头主张这么做呢?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沃尔特·蒙代尔
想要在自己的竞选活动当中为这么一个政策转变制造声势,却被罗纳德·里根打得落花流水 因为里根许诺绝不加税。里根当选之后,这个议题陷入僵局,无论你怎么划分政治派别,民 主党对共和党,众议院对参议院,还是政府对国会,各方都希望把提出加税的主动权推给对 双方都知道,联合起来共同倡议加税和削减开支,可以共同分享荣誉,分担谴责。这么 做与同时坚守被动,眼看巨额赤字上升而无所作为相比,显然会对整个国家更有利,即便对 他们自己的政治生涯从长期而言也会有好处。反过来,假如自己提出这样的政策,而对方坚 守被动局面,并不附和,自己就会落得最糟糕的下场。从各方的角度看,最好的结果在于 对方有人提出加税和削减开支,并因此不得不付出政治代价。 我们可以将这个情况变成一个博弈。双方分别是民主党和共和党。为了表示谁更加倾向 于怎么做,显而易见,对每一方而言,保持被动是一个优势策略。而这正是真实发生的情况: 这一届国会根本没有作出任何加税决定。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却同时 又是最大的债务国的原因。 启示:这些情景使我们回想起尤塞里安在约瑟夫·海勒的小说《第22条军规》当中的 境遇。故事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在望,可是为了给自己捞取功劳,一个飞行大队 的指挥官没完没了地提高下属的任务定额,弄得所有人都人心惶惶。投弹手尤塞里安不想成 为胜利前夕最后一批牺牲者,千方百计逃避执行任务。他的上级军官问:“可是,假如我方 士兵都这么想呢(意思是“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家”)?”可尤塞里安答道: 我若是不这么想,岂不就成了一个大傻瓜?” 学生与囚犯 囚徒困境”不仅可以解释政治、经济领域的竞争,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这一困境的 影响也随处可见。例如,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可以说就是一个“囚徒困境”。 最近10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弊端已经为社会公认,目前要求“减负”的不仅是中小学 生和学生家长,也是教育专家和教育管理部门,也可以说是全社会的呼声。教育管理部门这 几年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但收效甚微,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很少有人否认,学校不断给学生增加负担是目前教育的实际状况。同样,大家普遍认为 呆板僵化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无论是专家还是家长,都在呼吁改变应试教育的 模式。但是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教育有问题,你的小孩都必须接受这个教育。如果没有改变整 体性的教育体制,个别人、个别学校、个别地方单独改变都可能使其付出代价。每个家长都 会这样想:尽管这种教育不好,但是其他小孩采取的是这种教育,衡量标准(如中考、高考) 也是依据这种教育,我的小孩如不这样做,在竞争方面就会吃亏。因此,每个孩子和家长已 经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囚徒困境 如果我国现有的考试制度没有改变,“减负”就是空谈。现在假设国家严格规定:所有 的学生都“减负”,少留作业,不补课、不做其他的练习题,是否能解决问题?可以肯定的 是,规定即使一时有效,但效果会很快消失,最终极可能的结果是规定成了一纸空文,学生 还是要背大书包、拼命做课外作业和各种练习题
想要在自己的竞选活动当中为这么一个政策转变制造声势,却被罗纳德·里根打得落花流水, 因为里根许诺绝不加税。里根当选之后,这个议题陷入僵局,无论你怎么划分政治派别,民 主党对共和党,众议院对参议院,还是政府对国会,各方都希望把提出加税的主动权推给对 方。 双方都知道,联合起来共同倡议加税和削减开支,可以共同分享荣誉,分担谴责。这么 做与同时坚守被动,眼看巨额赤字上升而无所作为相比,显然会对整个国家更有利,即便对 他们自己的政治生涯从长期而言也会有好处。反过来,假如自己提出这样的政策,而对方坚 守被动局面,并不附和,自己就会落得最糟糕的下场。从各方的角度看,最好的结果在于, 对方有人提出加税和削减开支,并因此不得不付出政治代价。 我们可以将这个情况变成一个博弈。双方分别是民主党和共和党。为了表示谁更加倾向 于怎么做,显而易见,对每一方而言,保持被动是一个优势策略。而这正是真实发生的情况: 这一届国会根本没有作出任何加税决定。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却同时 又是最大的债务国的原因。 启示:这些情景使我们回想起尤塞里安在约瑟夫·海勒的小说《第 22 条军规》当中的 境遇。故事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在望,可是为了给自己捞取功劳,一个飞行大队 的指挥官没完没了地提高下属的任务定额,弄得所有人都人心惶惶。投弹手尤塞里安不想成 为胜利前夕最后一批牺牲者,千方百计逃避执行任务。他的上级军官问:“可是,假如我方 士兵都这么想呢(意思是“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家”)?”可尤塞里安答道:“那 我若是不这么想,岂不就成了一个大傻瓜?” 学生与囚犯 “囚徒困境”不仅可以解释政治、经济领域的竞争,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这一困境的 影响也随处可见。例如,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可以说就是一个“囚徒困境”。 最近 10 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弊端已经为社会公认,目前要求“减负”的不仅是中小学 生和学生家长,也是教育专家和教育管理部门,也可以说是全社会的呼声。教育管理部门这 几年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但收效甚微,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很少有人否认,学校不断给学生增加负担是目前教育的实际状况。同样,大家普遍认为 呆板僵化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无论是专家还是家长,都在呼吁改变应试教育的 模式。但是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教育有问题,你的小孩都必须接受这个教育。如果没有改变整 体性的教育体制,个别人、个别学校、个别地方单独改变都可能使其付出代价。每个家长都 会这样想:尽管这种教育不好,但是其他小孩采取的是这种教育,衡量标准(如中考、高考) 也是依据这种教育,我的小孩如不这样做,在竞争方面就会吃亏。因此,每个孩子和家长已 经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囚徒困境。 如果我国现有的考试制度没有改变,“减负”就是空谈。现在假设国家严格规定:所有 的学生都“减负”,少留作业,不补课、不做其他的练习题,是否能解决问题?可以肯定的 是,规定即使一时有效,但效果会很快消失,最终极可能的结果是规定成了一纸空文,学生 还是要背大书包、拼命做课外作业和各种练习题
可以说,减负的状态是不稳定的,而“增负”的状态是稳定的均衡。原因就是,目前教 育的博弈结构规定了各种行动或行为的收益或好处:获得高分的会进入好的初中、高中,进 入好的初中、高中的学生可以考高分进入好的大学。而对于老师和学校来说,学生的升学率 高意味着名利双收、饭碗牢靠:如果整个规则都倾向“增负”,“负”又如何减得下来? 从理论上说,摆脱“增负”的囚徒困境的惟一办法是改变教育的博弈结构,即改变博弈 规则或游戏规则,让“全面发展”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可是要在实践中达到这个效果, 却又困难重重,除了教育投入不足、师资水平不高等现实问题,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找到 个更科学、合理,同时又能保证公平的新的“游戏规则 至少在现在,这还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启示:管理的目的不是让每个人做到最好,而是避免内耗过多 烟草商为何不反对禁止烟草广告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一旦陷入“囚徒困境”,其中任何一方都无法独善其身,即使双方 都有合作意愿,也很难达成合作。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逃脱“困境”?稍后将详细 讨论这个问题,这里只说一个外力干预打破困境的例子,它具有一些背谬甚至滑稽的色彩。 1971年,在“禁烟运动”的声势下,美国国会通过了禁止在电视上做烟草广告的法律 令许多人奇怪的是,这一回财大气粗的烟草公司反应相当平静,并没有动用其庞大的社会资 源和影响力阻止这个法律的通过。而且,后来的统计资料表明:尽管烟草广告因受到限制而 减少,可是烟草公司的利润却提高了 你是否知道烟草公司为什么不反对、甚至可能还欢迎这项法律?因为这个禁令使他们从 囚徒困境”中解放了出来 烟草行业同样竞争激烈,为了争夺市场,各大烟草公司都必须大做广告。为此,它们每 年都要花费巨额广告费用,这无疑降低了它们的利润水平。也就是说,如果烟草公司都不做 广告,它们的利润要更高。可是,如果其中一家公司不做广告,它的市场份额就会被其他公 司抢走。这正是一个囚徒困境:你合作,对方不合作,你就吃亏了。在这种情况下,做广告 就是优势策略。那么,烟草公司能否达成都不做广告的协议呢?不能,因为谁遵守协议,就 很可能被对手耍弄。 现在好了,烟草公司做不到的,国家为它做了:法律起到了协议的作用,而政府承担了 监督的成本,借用过去的一句话说,是“起到了阶级敌人想起而起不到的作用”,烟草公司 又何乐不为呢? 你可能会说:广告不但有竞争的作用,也有开拓市场的作用,在这方面,烟草公司不是 也有损失吗?当然如此。但是注意这个法律是有限的,被禁止的只是电视广告,而不包括其 他媒体;而且只禁止在美国做电视广告,而不包括其他国家。(几年前,我们不是都看过气 势不凡的“这里就是万宝路的世界”这个电视广告吗?)对于已经比较成熟的市场,像香烟
可以说,减负的状态是不稳定的,而“增负”的状态是稳定的均衡。原因就是,目前教 育的博弈结构规定了各种行动或行为的收益或好处:获得高分的会进入好的初中、高中,进 入好的初中、高中的学生可以考高分进入好的大学。而对于老师和学校来说,学生的升学率 高意味着名利双收、饭碗牢靠;如果整个规则都倾向“增负”,“负”又如何减得下来? 从理论上说,摆脱“增负”的囚徒困境的惟一办法是改变教育的博弈结构,即改变博弈 规则或游戏规则,让“全面发展”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可是要在实践中达到这个效果, 却又困难重重,除了教育投入不足、师资水平不高等现实问题,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找到一 个更科学、合理,同时又能保证公平的新的“游戏规则”。 至少在现在,这还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启示:管理的目的不是让每个人做到最好,而是避免内耗过多。 烟草商为何不反对禁止烟草广告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一旦陷入“囚徒困境”,其中任何一方都无法独善其身,即使双方 都有合作意愿,也很难达成合作。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逃脱“困境”?稍后将详细 讨论这个问题,这里只说一个外力干预打破困境的例子,它具有一些背谬甚至滑稽的色彩。 1971 年,在“禁烟运动”的声势下,美国国会通过了禁止在电视上做烟草广告的法律。 令许多人奇怪的是,这一回财大气粗的烟草公司反应相当平静,并没有动用其庞大的社会资 源和影响力阻止这个法律的通过。而且,后来的统计资料表明:尽管烟草广告因受到限制而 减少,可是烟草公司的利润却提高了。 你是否知道烟草公司为什么不反对、甚至可能还欢迎这项法律?因为这个禁令使他们从 “囚徒困境”中解放了出来。 烟草行业同样竞争激烈,为了争夺市场,各大烟草公司都必须大做广告。为此,它们每 年都要花费巨额广告费用,这无疑降低了它们的利润水平。也就是说,如果烟草公司都不做 广告,它们的利润要更高。可是,如果其中一家公司不做广告,它的市场份额就会被其他公 司抢走。这正是一个囚徒困境:你合作,对方不合作,你就吃亏了。在这种情况下,做广告 就是优势策略。那么,烟草公司能否达成都不做广告的协议呢?不能,因为谁遵守协议,就 很可能被对手耍弄。 现在好了,烟草公司做不到的,国家为它做了:法律起到了协议的作用,而政府承担了 监督的成本,借用过去的一句话说,是“起到了阶级敌人想起而起不到的作用”,烟草公司 又何乐不为呢? 你可能会说:广告不但有竞争的作用,也有开拓市场的作用,在这方面,烟草公司不是 也有损失吗?当然如此。但是注意这个法律是有限的,被禁止的只是电视广告,而不包括其 他媒体;而且只禁止在美国做电视广告,而不包括其他国家。(几年前,我们不是都看过气 势不凡的“这里就是万宝路的世界”这个电视广告吗?)对于已经比较成熟的市场,像香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