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斑病自学 四、玉米茎腐病( Corn stalk rot) 玉米茎腐病又名青枯病,在世界各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美国的玉米每年因此 病减产10%-20%,重病区达25%-33%,甚至超过50%,是美国玉米的首要病 害。中国东起浙江,南达广西,西至新疆,北止黑龙江都有发生。据调查,目前 生产上应用的115个玉米品种、杂交组合及其亲本自交系,田间发病株率在20% 以上的感病品种占调查总数的46%,其中高感品种的发病株率达50% [一)症状 病害在玉米进入乳熟期发生,造成玉米整株叶片突然出现青灰色枯萎的早死 现象,根和茎基部则呈水渍状腐烂,果穗常下垂。此症状与瓜果腐霉引起的玉米 茎腐病不相同。腐霉菌玉米茎腐病一般在玉米拔节后至抽雄前的植株中部或近地 表的茎节间发生局部性水浸状腐烂,组织软化,致使病株从腐烂部位倒折。由于 维管柬未受害,病株尚能维持数天绿色。 (二)病原 (三)侵染循环 病菌存在于土壤中或随病残体和种子越冬,来年病菌借雨水飞溅进行传播, 形成再侵染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品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一般认为施肥不足,茎基腐发病重:施足氮、磷、 钾肥发病轻。此外,低洼积水的玉米田,以及高温、多雨年份,尤其在玉米灌竽 飞间,如遇暴雨后转晴,有利于病害的流行。 (五)防治方法 玉米品种或杂交组合间对此病的抗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中单2号、丹玉 16号、掖单4号等杂交种在田间发病较轻。因此,选用抗病品种、增施肥料、以 及排除田间积水,均可减轻病情。 五、玉米干腐病( Dry rot of corn) 玉米干腐病在德国、意大利、法国、日本、俄罗斯、南罗得西亚、津巴布韦、 美国、阿根廷和巴西等国家均有分布,以美国和南非发生普遍严重。在我国的四 川、云南、广东、江 苏、陕西和辽宁等省份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玉米受害后,果穗提早成熟,不 仅产量降低,种子发芽率差,而且有病的籽粒不能食用,如用病株的秆和玉米芯 喂牲畜会发生麻痹性中毒现象, 实行检疫的省份有黑龙江、吉林省和天津市 (一)症状 主要危害果穗、茎秆、叶片和叶鞘,幼苗也有发生。果穗和叶鞘上的症状最 为明显。 果穗:病果穗一般成熟早,僵化变轻,剥去苞叶,则果穗下部或全穗籽粒皱 缩,呈暗褐色或污浊状,失去光泽,粒间常有紧密的灰白色菌丝体,穗轴松软变 轻,易于折断破裂。严重时,籽粒基部甚至全粒均有少量白色菌丝体,散生许多 小黑点(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劈开穗轴,则穗轴和护颖上也常生许多小黑点。病
玉米小斑病 自学 四、玉米茎腐病(Corn Stalk Rot) 玉米茎腐病又名青枯病,在世界各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美国的玉米每年因此 病减产 10%—20%,重病区达 25%-33%,甚至超过 50%,是美国玉米的首要病 害。中国东起浙江,南达广西,西至新疆, 北止黑龙江都有发生。据调查,目前 生产上应用的 115 个玉米品种、杂交组合及其亲本自交系,田间发病株率在 20% 以上的感病品种占调查总数的 46%,其中高感品种的发病株率达 50%。。 [一)症状 病害在玉米进入乳熟期发生,造成玉米整株叶片突然出现青灰色枯萎的早死 现象,根和茎基部则呈水渍状腐烂,果穗常下垂。 此症状与瓜果腐霉引起的玉米 茎腐病不相同。腐霉菌玉米茎腐病一般在玉米拔节后至抽雄前的植株中部或近地 表的茎节间发生局部性水浸状腐烂,组织软化,致使病株从腐烂部位倒折。由于 维管柬未受害,病株尚能维持数天绿色。 (二)病原 (三)侵染循环 病菌存在于土壤中或随病残体和种子越冬,来年病菌借雨水飞溅进行传播, 形成再侵染。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品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一般认为施肥不足,茎基腐发病重:施足氮、磷、 钾肥发病轻。此外,低洼积水的玉米田,以及高温、多雨年份,尤其在玉米灌竽 飞间,如遇暴雨后转晴,有利于病害的流行。 (五)防治方法 玉米品种或杂交组合间对此病的抗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中单 2 号、丹玉 16 号、掖单 4 号等杂交种在田间发病较轻。因此,选用抗病品种、增施肥料、以 及排除田间积水,均可减轻病情。 五、玉米干腐病(Dry rot of corn) 玉米干腐病在德国、意大利、法国、日本、俄罗斯、南罗得西亚、津巴布韦、 美国、阿根廷和巴西等国家均有分布,以美国和南非发生普遍严重。在我国的四 川、云南、广东、江 苏、陕西和辽宁等省份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玉米受害后,果穗提早成熟,不 仅产量降低,种子发芽率差,而且有病的籽粒不能食用,如用病株的秆和玉米芯 喂牲畜会发生麻痹性中毒现象。 实行检疫的省份有黑龙江、吉林省和天津市。 (一)症状 主要危害果穗、茎秆、叶片和叶鞘,幼苗也有发生。果穗和叶鞘上的症状最 为明显。 果穗:病果穗一般成熟早,僵化变轻,剥去苞叶,则果穗下部或全穗籽粒皱 缩,呈暗褐色或污浊状,失去光泽,粒间常有紧密的灰白色菌丝体,穗轴松软变 轻,易于折断破裂。严 重时,籽粒基部甚至全粒均有少量白色菌丝体,散生许多 小黑点(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劈开穗轴,则穗轴和护颖上也常生许多小黑点。病
果穗和苞叶之间常有白色菌丝体,以致苞叶和果穗粘连,不易剥离。 茎秆:在基部4-5节处或果穗节的节部,或穗梗和苞叶上生褐色、紫红色或 黑褐色大形病斑,叶鞘和茎秆之间常有白色菌丝体,后期也生大量小黑点。 叶片:叶片受害时,在叶背面生褐色不规则的长形病斑,大小为5X1-2(厘 米)。一般很少产生小黑点。 (二)病原 玉米干腐病菌有三种,它们是玉米色二胞壳菌[ Diplodia zeae(Schw.)Lev]、 纵列色二胞壳菌( Diplodia frumenti E11.EtEV.)和大孢色二胞壳菌( Diplodia macrospora Earle),均属于半知菌亚门,球壳菌目真菌。色二孢属 此病菌只危害玉米。] 六、玉米其它常见病害 (一)玉米褐斑病( Corn brown sport) 多发生在叶片和叶鞘连接处,其主要症状为:病斑圆形或椭圆形,褐色至紫 褐色,病斑常密集成行,或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附近的叶片组织呈粉红色, 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褐色粉末(即病菌休眠孢子囊)。病叶撕裂后,叶脉和维 管束组织残存如丝状。 病菌的休眠孢子生于寄主体内,数量很大,近椭圆至卵圆形,深褐色,膜厚 而光滑,一侧稍扁平,越冬后,休眠孢子的圆盖打开,游出游动孢子。 病菌以体眠孢子囊在病残体中或土壤中越冬。春季借风雨传播,引起玉米发 病 防治方法以清除病残体及深翻: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注意田间排水;及时 中耕除草等 友业措施为主。 (二)玉米赤霉穗腐病[ Gibberella zeae(Schw.) Perch. 在近成熟的果穗易受害,多从果穗顶端开始发病,向下蔓延。其主要症状为: 病部紫红色。籽粒间隙有灰白色菌丝体或粉红色霉状物;病粒变红褐色,无光泽 不饱满,质脆,果穗病苞叶常被菌丝贯穿,彼此紧密地粘结在一起,于果穗上不 易剥离。 病菌:镰刀菌 病菌以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玉米播种后,病菌萌发侵染根系,引 起发病 防治方法以消除病残体,轮作及深翻,精耕细作,提髙整地质量,增施有机 肥等农业措施 谷子病害( Mi l let diseases) 谷子病害的种类较多,全世界已报道50多种,中国报道近40种。在东北三 省报道有?余种,其中以白发病发生最为普遍,而且危害最重,其次为谷瘟病, 其它病害发生较少、而且很轻。 谷子白发病( Millet downy mildew) 谷子(粟)白发病又名看谷老,亚洲、非洲和欧洲的谷子产区均有此病发生, 尤其以中国、朝鲜、日本和印度等谷子栽培面积较大的国家发生普遍严重。在全 国谷子产区均有发生,以西北和东北地区发生严重。在黑龙江省一些地区发生很 重,对产量影响很大。一般发病率为5%-10%,个别地块可达50%以上。近年来
果穗和苞叶之间常有白色菌丝体,以致苞叶和果穗粘连,不易剥离。 茎秆:在基部 4-5 节处或果穗节的节部,或穗梗和苞叶上生褐色、紫红色或 黑褐色大形病斑,叶鞘和茎秆之间常有白色菌丝体,后期也生大量小黑点。 叶片:叶片受害时,在叶背面生褐色不规则的长形病斑,大小为 5X1—2(厘 米)。一 般很少产生小黑点。 (二)病原 玉米干腐病菌有三种,它们是玉米色二胞壳菌[Diplodia zeae (Schw.) Lev]、 纵列色二胞壳菌(Diplodia frumenti Ell.Et EV.)和大孢色二胞壳菌(Diplodia macrospora Earle),均属于半知菌亚门,球壳菌目真菌。色二孢属 此病菌只危害玉米。 ] 六、玉米其它常见病害 (一)玉米褐斑病(Corn brown sport) 多发生在叶片和叶鞘连接处,其主要症状为:病斑圆形或椭圆形,褐色至紫 褐色,病斑常密集成行,或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附近的叶片组织呈粉红色, 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褐色粉末(即病菌休眠孢子囊)。病叶撕裂后,叶脉和维 管束组织残存如丝状。 病菌的休眠孢子生于寄主体内,数量很大,近椭圆至卵圆形,深褐色,膜厚 而光滑,一侧稍扁平,越冬后,休眠孢子的圆盖打开,游出游动孢子。 病菌以体眠孢子囊在病残体中或土壤中越冬。春季借风雨传播,引起玉米发 病。 防治方法以清除病残体及深翻;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注意田间排水;及时 中耕除草等 友业措施为主。 (二)玉米赤霉穗腐病[Gibberella zeae(Schw.)Perch.] 在近成熟的果穗易受害,多从果穗顶端开始发病,向下蔓延。其主要症状为: 病部紫红色。籽粒间隙有灰白色菌丝体或粉红色霉状物;病粒变红褐色,无光泽, 不饱满,质脆,果穗病苞叶常被菌丝贯穿,彼此紧密地粘结在一起,于果穗上不 易剥离。 , 病菌:镰刀菌 病菌以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玉米播种后,病菌萌发侵染根系,引 起发病。 防治方法以消除病残体,轮作及深翻,精耕细作,提高整地质量,增施有机 肥等农业措施 谷子病害(Millet diseases) 谷子病害的种类较多,全世界已报道 50 多种,中国报道近 40 种。在东北三 省报道有?余种,其中以白发病发生最为普遍,而且危害最重,其次为谷瘟病, 其它病害发生较少、而且很轻。 一、谷子白发病(Millet downy mildew) 谷子(粟)白发病又名看谷老,亚洲、非洲和欧洲的谷子产区均有此病发生, 尤其以中国、朝鲜、日本和印度等谷子栽培面积较大的国家发生普遍严重。在全 国谷子产区均有发生,以西北和东北地区发生严重。 在黑龙江省一些地区发生很 重,对产量影响很大。一般发病率为 5%-10%,个别地块可达 50%以上。近年来
此病有回升趋势,是谷子生产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一)症状 白发病是系统性侵染的病害。从开始萌芽到成熟,在不同生育阶段均呈现症 状,幼苗期呈现苗枯,成株期叶片上呈现灰背,拔节到孕穗期呈现白尖、枪杆和 白发等症状,抽穗后呈现看谷老。 幼苗:在未出土前,病苗呈扭曲状变褐,重者未及出土而枯死,即为“苗枯” 症状 叶片:苗高10厘米以上时,受害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淡黄色条斑,病斑 在叶片背面产生一层灰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及孢子囊),即为“灰背”症 状,病叶最后枯死。 成株:植株生长到35厘米高到抽穗前,顶部1-2片叶不能分开,呈黄白色, 即为“白尖”。接着黄白色顶叶逐渐变为黄褐色而枯死,直立田间,即“枪杆”症 状。这种直立成束的病叶不久便呈纵向开裂,同时散出大量黄棕色粉状物(即病菌 的卵孢子),最后心叶组织完全破碎,仅留灰白色叶脉,散乱成毛发状,即为“白 发”症状。这种病株常常不能抽穗。 穗部:有的感病植株能抽穗,所抽岀的穗常呈畸形,颖片变为小叶状而丛生, 全穗肥大呈刺猬状,直立田间,即“看谷老”症状。病穗不能结实,或仅局部结 实。肥大的颖片初呈红色或绿色,后变为褐色,破裂后散出大量黄棕色粉状物(即 病菌的卵孢子)。 (二)病原 学名:谷子白发病菌[ Sclerosporagraminicola(Sate) Schret:,属于鞭毛菌 亚门,霜霉目真菌,指梗霉属。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粪肥中或粘着在种子表面越冬。来年播种后,当谷 子幼芽尚未出土时,卵孢子即已萌发,借机械压力经根、中胚轴或幼芽鞘直接侵 入,菌丝蔓延到生长,重时引起苗枯。轻者,菌丝随着生长点组织的分化而发展 到达叶片和花序,分别在不同位引起发病,相继出现灰背、白尖、枪杆、白发或 看谷老。空气潮湿时,病叶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在一般条件下可以萌发, 由气孔侵入叶片造成局部性病斑,造成多次重复侵染;但在高湿条件下病菌的孢 子囊也能从谷子的分生组织、分蘖、分枝、幼芽、幼穗、幼叶、幼苗和胚芽上侵 入而形成系统性侵染发病。在系统侵染过程中,卵孢子造成的侵染和孢子囊造成 的侵染在致病症状上并无差异,在后期均能产生卵孢子而越冬。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白发病菌以卵孢子侵染幼苗,因此苗期土壤环境和菌源数量对病害发生的 轻重有直接影向。 1.土壤温、湿度 一般幼苗2厘米以下最易感病,当长到2.5-3厘米则感病少,3厘米以上就 不易感病:当幼苗处于2厘米以下,土温在11℃-32℃和土壤相对湿度20%-80% 之间均可感病;但以土温19″C-21℃和土壤相对湿度50%(半干土)时感病最重。 土壤湿度大于80%就不利于此病发生。 2.栽培条件 连作地比轮作地发病重,因连作地菌源多。试验结果表明,如连作地的发病 为38.3%,轮作1年的发病率为3.7%,轮作2年的发病率为2%,轮作3年 的发病率则为0.5%
此病有回升趋势,是谷子生产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一)症状 白发病是系统性侵染的病害。从开始萌芽到成熟,在不同生育阶段均呈现症 状,幼苗期呈现苗枯,成株期叶片上呈现灰背,拔节到孕穗期呈现白尖、枪杆和 白发等症状,抽穗后呈现看谷老。 幼苗:在未出土前,病苗呈扭曲状变褐,重者未及出土而枯死,即为“苗枯” 症状。 叶片:苗高 10 厘米以上时,受害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淡黄色条斑,病斑 在叶片背面产生一层灰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及孢子囊),即为“灰背”症 状,病叶最后枯死。 成株:植株生长到 35 厘米高到抽穗前,顶部 1—2 片叶不能分开,呈黄白色, 即为“白尖”。接着黄白色顶叶逐渐变为黄褐色而枯死,直立田间,即“枪杆”症 状。这种直立成束的病叶不久便呈纵向开裂,同时散出大量黄棕色粉状物(即病菌 的卵孢子),最后心叶组织完全破碎,仅留灰白色叶脉,散乱成毛发状,即为“白 发”症状。这种病株常常不能抽穗。 穗部:有的感病植株能抽穗,所抽出的穗常呈畸形,颖片变为小叶状而丛生, 全穗肥大呈刺猬状,直立田间,即“看谷老”症状。病穗不能结实,或仅局部结 实。肥大的颖片初呈红色或绿色,后变为褐色,破裂后散出大量黄棕色粉状物(即 病菌的卵孢子)。 (二)病原 学名:谷子白发病菌[Sclerosporagraminicola(Sate)Schret:,属于鞭毛菌 亚门,霜霉目真菌,指梗霉属。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粪肥中或粘着在种子表面越冬。来年播种后,当谷 子幼芽尚未出土时,卵孢子即已萌发,借机械压力经根、中胚轴或幼芽鞘直接侵 入,菌丝蔓延到生长,重时引起苗枯。轻者,菌丝随着生长点组织的分化而发展, 到达叶片和花序,分别在不同位引起发病,相继出现灰背、白尖、枪杆、白发或 看谷老。空气潮湿时,病叶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在一般条件下可以萌发, 由气孔侵入叶片造成局部性病斑,造成多次重复侵染;但在高湿条件下病菌的孢 子囊也能从谷子的分生组织、分蘖、分枝、幼芽、幼穗、幼叶、幼苗和胚芽上侵 入而形成系统性侵染发病。在系统侵染过程中,卵孢子造成的侵染和孢子囊造成 的侵染在致病症状上并无差异,在后期均能产生卵孢子而越冬。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白发病菌以卵孢子侵染幼苗,因此苗期土壤环境和菌源数量对病害发生的 轻重有直接影向。 1.土壤温、湿度 一般幼苗 2 厘米以下最易感病,当长到 2.5-3 厘米则感病少,3 厘米以上就 不易感病:当幼苗处于2厘米以下,土温在11℃—32℃和土壤相对湿度20%—80% 之间均可感病;但以土温 19"C—21℃和土壤相对湿度 50%(半干土)时感病最重。 土壤湿度大于 80%就不利于此病发生。 2.栽培条件 连作地比轮作地发病重,因连作地菌源多。试验结果表明,如连作地的发病 为 38.3%,轮作 1 年的发病率为 3.7%,轮作 2 年的发病率为 2%,轮作 3 年 的发病率则为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