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贵 阳 医 学 院 教 案 2005 年 11 月 3 日 授课年级 预防医学 专业 2002 级 授课时间:05-10-25 至 05-12-22 课 程 名 称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总学时 72 本人授课学时 22 教 研 室 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 讲课学时 46 考试课/考查课 :考试 教 师 孙晓红 实验学时 27 教学地点 室主任审核签字 教学内容:教材名称(版次)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第五版 起止章节页码 第七章 第二节 P242-253 讲授题目 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预防 计划用学时 2 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内容:掌握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与控制措施。掌握食品中有害金 属的来源及有害金属的毒作用特点。影响金属毒物毒作用强度的因素 熟悉内容:熟悉食品中常见的农药残留及毒性。熟悉几种主要有害金属 对食品的污染、毒性及预防措施:汞,镉,铅,砷 了解内容:了解食品储藏和加工过程对农药残留量的影响。了解有害金 属在食品中的允许限量 教学要点:重点、难点: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食品中有害金属的来源及预防措 施。 疑点:农药残留的管理;防止食品中有害金属污染的措施 教学进程: 农药残留概述 15 分钟 食品中常见的农药残留及毒性 35 分钟 有害金属对食品的污染概述 15 分钟 常见有害金属对食品的污染及防治 35 分钟 教学方法: 多媒体讲授为主 参考资料: 现代食品卫生学 陈炳卿 刘志诚 王茂起主编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作 业: 1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2 有机磷农药毒作用特点是什么? 3 有害金属污染食品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食物链,生物富集
7 贵 阳 医 学 院 教 案 2005 年 11 月 3 日 授课年级 预防医学 专业 2002 级 授课时间:05-10-25 至 05-12-22 课 程 名 称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总学时 72 本人授课学时 22 教 研 室 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 讲课学时 46 考试课/考查课 :考试 教 师 孙晓红 实验学时 27 教学地点 室主任审核签字 教学内容:教材名称(版次)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第五版 起止章节页码 第七章 第二节 P242-253 讲授题目 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预防 计划用学时 2 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内容:掌握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与控制措施。掌握食品中有害金 属的来源及有害金属的毒作用特点。影响金属毒物毒作用强度的因素 熟悉内容:熟悉食品中常见的农药残留及毒性。熟悉几种主要有害金属 对食品的污染、毒性及预防措施:汞,镉,铅,砷 了解内容:了解食品储藏和加工过程对农药残留量的影响。了解有害金 属在食品中的允许限量 教学要点:重点、难点: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食品中有害金属的来源及预防措 施。 疑点:农药残留的管理;防止食品中有害金属污染的措施 教学进程: 农药残留概述 15 分钟 食品中常见的农药残留及毒性 35 分钟 有害金属对食品的污染概述 15 分钟 常见有害金属对食品的污染及防治 35 分钟 教学方法: 多媒体讲授为主 参考资料: 现代食品卫生学 陈炳卿 刘志诚 王茂起主编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作 业: 1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2 有机磷农药毒作用特点是什么? 3 有害金属污染食品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食物链,生物富集
8 贵 阳 医 学 院 教 案 讲解内容 第二节 食品的化学性污染及其预防 一. 农药残留(pesticide residue)及其预防 一)概念:农药是指用于消灭、控制危害农作物的害虫、病菌、鼠 类、杂草、及其它有害动植物和调节植物生长的药物。 分类:按用途分九种:杀虫剂、杀螨剂、杀线虫剂、杀软体动物剂、 杀鼠剂、杀菌剂、除草剂、脱叶剂、植物生长调节剂 农药进入人体的途径 二)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 1. 施用农药对农作物的直接污染 2. 农作物从污染的环境中吸收农药 3. 通过食物链、生物富集(bioconcentration)污染食品 4. 其他来源的污染 三).食品中常见的农药残留及其毒性 1.有机磷农药 有机磷农药多为磷酸酯类或硫代磷酸酯:对硫磷(1605)、内 吸磷(1059)、马拉硫磷(4049)、乐果、敌百虫、敌敌畏。 1)理化特性和代谢: 较易降解,以急性中毒为主 2)中毒机理 抑制胆碱酯酶活性,造成乙酰胆碱大量积聚 胆碱能神经功能紊乱. 3)食品中农药残留管理 A. 农药登记制度 见插图 B. 制定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规定: 农药品种使用范围;最高使用量、最多使用次数;安全间隔期 C 制定食品农残标准,加强监测管理 2.氨基甲酸酯类 特点:对虫害选择性强,作用快,对人、畜毒性低,易分解,在体 内不蓄积。常用产品有西维因、杀灭威、速灭威、叶蝉散 中毒机理是:抑制胆碱酯酶活力 在胃内酸性条件下易与食物中的亚硝酸盐类反应生成亚硝基 化合物而呈现诱变性和致突变性。 3.拟除虫菊酯类 在环境中易降解,多是中等毒或低毒,神经毒性,对皮肤有 刺激或致敏作用
8 贵 阳 医 学 院 教 案 讲解内容 第二节 食品的化学性污染及其预防 一. 农药残留(pesticide residue)及其预防 一)概念:农药是指用于消灭、控制危害农作物的害虫、病菌、鼠 类、杂草、及其它有害动植物和调节植物生长的药物。 分类:按用途分九种:杀虫剂、杀螨剂、杀线虫剂、杀软体动物剂、 杀鼠剂、杀菌剂、除草剂、脱叶剂、植物生长调节剂 农药进入人体的途径 二)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 1. 施用农药对农作物的直接污染 2. 农作物从污染的环境中吸收农药 3. 通过食物链、生物富集(bioconcentration)污染食品 4. 其他来源的污染 三).食品中常见的农药残留及其毒性 1.有机磷农药 有机磷农药多为磷酸酯类或硫代磷酸酯:对硫磷(1605)、内 吸磷(1059)、马拉硫磷(4049)、乐果、敌百虫、敌敌畏。 1)理化特性和代谢: 较易降解,以急性中毒为主 2)中毒机理 抑制胆碱酯酶活性,造成乙酰胆碱大量积聚 胆碱能神经功能紊乱. 3)食品中农药残留管理 A. 农药登记制度 见插图 B. 制定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规定: 农药品种使用范围;最高使用量、最多使用次数;安全间隔期 C 制定食品农残标准,加强监测管理 2.氨基甲酸酯类 特点:对虫害选择性强,作用快,对人、畜毒性低,易分解,在体 内不蓄积。常用产品有西维因、杀灭威、速灭威、叶蝉散 中毒机理是:抑制胆碱酯酶活力 在胃内酸性条件下易与食物中的亚硝酸盐类反应生成亚硝基 化合物而呈现诱变性和致突变性。 3.拟除虫菊酯类 在环境中易降解,多是中等毒或低毒,神经毒性,对皮肤有 刺激或致敏作用
9 贵 阳 医 学 院 教 案 4.有机氯农药: 代表性产品: 666 粉、DDT、林丹等 1983 年停止生产使用 毒性特点: 中等毒性、难分解、半衰期 10 年左右;脂溶性强,蓄积于脂肪和含 脂高的组织器官 主要靶作用器官:肝脏 5.简介杀虫剂、除草剂、混配农药的毒性。 四)食品贮藏、加工过程对农药残留的影响 五)控制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措施 1 加强对农药生产、经营的管理 2 安全、合理的使用农药 3 制订和严格执行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4 制订适合我国的农药政策 二 有害金属对食品的污染和预防 一) 有害金属污染食品的途径、毒作用特点和控制措施: 污染食品的途径: 1.使用农用化学物质;2.工业三废排放;3.自然环境高本底含量; 4.食品管道、容器、食品添加剂引起的污染 有害金属毒作用特点: 1.在体内不变化、不消失,半衰期长 2.可代谢富集,或转化为毒性更大化合物 3.体内达到一定数量――毒性反应:急慢性中毒、三致作用 影响有害金属毒性的因素 1. 金属元素的存在形式 2. 食物营养成分 3. 金属间相互作用 预防措施: 1. 消除污染源 2. 制订食品中有害金属的最高允许限量标准 3. 妥善保管有害金属及化合物,防止污染和意外 4. 对已污染食品处理 二)几种有害金属对食品的污染及毒性 1 汞中毒(Mercury poisoning) 1)理化特性 银白色液态金属,比重 13.59,熔点-38.9℃,沸点 375℃, 在常温下蒸发。表面张力大,洒落地面形成汞珠。 2)对食品污染 含汞废水污染农田水体导致食品污染。 甲基汞(Methymercury):在水中由无机汞经厌氧菌作用形成。 经食物链富集后在鱼体内可形成较高浓度,从而对人体产生有害作 用。如日本水俣病(Minamata disease)
9 贵 阳 医 学 院 教 案 4.有机氯农药: 代表性产品: 666 粉、DDT、林丹等 1983 年停止生产使用 毒性特点: 中等毒性、难分解、半衰期 10 年左右;脂溶性强,蓄积于脂肪和含 脂高的组织器官 主要靶作用器官:肝脏 5.简介杀虫剂、除草剂、混配农药的毒性。 四)食品贮藏、加工过程对农药残留的影响 五)控制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措施 1 加强对农药生产、经营的管理 2 安全、合理的使用农药 3 制订和严格执行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4 制订适合我国的农药政策 二 有害金属对食品的污染和预防 一) 有害金属污染食品的途径、毒作用特点和控制措施: 污染食品的途径: 1.使用农用化学物质;2.工业三废排放;3.自然环境高本底含量; 4.食品管道、容器、食品添加剂引起的污染 有害金属毒作用特点: 1.在体内不变化、不消失,半衰期长 2.可代谢富集,或转化为毒性更大化合物 3.体内达到一定数量――毒性反应:急慢性中毒、三致作用 影响有害金属毒性的因素 1. 金属元素的存在形式 2. 食物营养成分 3. 金属间相互作用 预防措施: 1. 消除污染源 2. 制订食品中有害金属的最高允许限量标准 3. 妥善保管有害金属及化合物,防止污染和意外 4. 对已污染食品处理 二)几种有害金属对食品的污染及毒性 1 汞中毒(Mercury poisoning) 1)理化特性 银白色液态金属,比重 13.59,熔点-38.9℃,沸点 375℃, 在常温下蒸发。表面张力大,洒落地面形成汞珠。 2)对食品污染 含汞废水污染农田水体导致食品污染。 甲基汞(Methymercury):在水中由无机汞经厌氧菌作用形成。 经食物链富集后在鱼体内可形成较高浓度,从而对人体产生有害作 用。如日本水俣病(Minamata disease)
10 贵 阳 医 学 院 教 案 3)食品中汞对人体危害 甲基汞通过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睾屏障,引起脑和神经系 统损伤,并可致胎儿和新生儿的中毒,影响胎儿发育、致畸。 2.镉(cadmium)对食品污染 食品中镉来源:含镉“三废”污染――食物链富集;食品容器 (合金、釉、颜料、镀层成分) 毒性:半衰期 10+年,主要蓄积于肝肾,抑制巯基酶活性 病理变化: 肾脏:肾小管损害、重吸收障碍 骨骼:骨钙析出、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重度骨痛-痛痛病 有致畸作用 2.铅中毒(Lead poisoning) 1)食品污染途径 工农业使用含铅化合物:农药、油漆、颜料、添加剂、汽油防 爆剂、食品容器、管道、设备: 锡壶、锡箔 2)食品中铅对人体的危害 主要对造血系统、神经系统和肾脏的损害尤其严重。 A.急性中毒:主要为生活性事件,口内金属味、恶心、呕吐、便 秘、腹绞痛、头痛、头晕、皮肤苍白等。 B. 亚急性中毒: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腹绞痛等;肝脏肿大, 可伴黄疸,肝功能异常。 C.慢性中毒 有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肝肾损害、妇女月经失调、流 产等。 4.砷(Arsenic) 1)来源:含砷农药;工业三废;食品添加剂 2)污染食品:粮谷类受含砷农药污染,用含砷煤燃烧烘烤粮谷类、 辣椒;水产品对砷有很强的富积能力。3)砷对人体的危害 影响砷对人体毒性的因素:A 砷的形式 As3+ >As5+;B 溶 解性高的毒性大于溶解性低的;C 有机砷毒性大于无机砷;D 硒 降低砷在体内毒性 毒性: 砷在体内有强蓄积性,可于酶蛋白巯基结合,阻碍细胞呼吸. 急性中毒:主要为胃肠炎症状,严重可致中枢神经系统麻痹而死亡; 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征候群,皮肤色素异常着色,皮肤 过度角化和末梢神经炎。无机砷可引起“三致”作用。 4)允许限量: 五)预防金属毒物污染食品及对人体危害的措施 1 消除污染源 2 制订食品中有害金属的最高允许限量标准 3 妥善保管有毒有害金属及化合物 4 对污染的食品进行处理
10 贵 阳 医 学 院 教 案 3)食品中汞对人体危害 甲基汞通过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睾屏障,引起脑和神经系 统损伤,并可致胎儿和新生儿的中毒,影响胎儿发育、致畸。 2.镉(cadmium)对食品污染 食品中镉来源:含镉“三废”污染――食物链富集;食品容器 (合金、釉、颜料、镀层成分) 毒性:半衰期 10+年,主要蓄积于肝肾,抑制巯基酶活性 病理变化: 肾脏:肾小管损害、重吸收障碍 骨骼:骨钙析出、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重度骨痛-痛痛病 有致畸作用 2.铅中毒(Lead poisoning) 1)食品污染途径 工农业使用含铅化合物:农药、油漆、颜料、添加剂、汽油防 爆剂、食品容器、管道、设备: 锡壶、锡箔 2)食品中铅对人体的危害 主要对造血系统、神经系统和肾脏的损害尤其严重。 A.急性中毒:主要为生活性事件,口内金属味、恶心、呕吐、便 秘、腹绞痛、头痛、头晕、皮肤苍白等。 B. 亚急性中毒: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腹绞痛等;肝脏肿大, 可伴黄疸,肝功能异常。 C.慢性中毒 有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肝肾损害、妇女月经失调、流 产等。 4.砷(Arsenic) 1)来源:含砷农药;工业三废;食品添加剂 2)污染食品:粮谷类受含砷农药污染,用含砷煤燃烧烘烤粮谷类、 辣椒;水产品对砷有很强的富积能力。3)砷对人体的危害 影响砷对人体毒性的因素:A 砷的形式 As3+ >As5+;B 溶 解性高的毒性大于溶解性低的;C 有机砷毒性大于无机砷;D 硒 降低砷在体内毒性 毒性: 砷在体内有强蓄积性,可于酶蛋白巯基结合,阻碍细胞呼吸. 急性中毒:主要为胃肠炎症状,严重可致中枢神经系统麻痹而死亡; 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征候群,皮肤色素异常着色,皮肤 过度角化和末梢神经炎。无机砷可引起“三致”作用。 4)允许限量: 五)预防金属毒物污染食品及对人体危害的措施 1 消除污染源 2 制订食品中有害金属的最高允许限量标准 3 妥善保管有毒有害金属及化合物 4 对污染的食品进行处理
11 贵 阳 医 学 院 教 案 2005 年 11 月 8 日 授课年级 预防医学 专业 2002 级 授课时间:05-10-25 至 05-12-22 课 程 名 称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总学时 72 本人授课学时 22 教 研 室 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 讲课学时 46 考试课/考查课 :考试 教 师 孙晓红 实验学时 27 教学地点:50、60 教 室主任审核签字 教学内容:教材名称(版次)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第五版 起止章节页码 第七章 第二节 P253-277 讲授题目 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预防 计划用学时 2 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内容:掌握 N-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及食品污染来源,掌握预防 N-亚硝基化合物危害的措施;掌握食品中苯并(a)芘的来源及预防措 施。掌握塑料分类、基本的卫生问题及卫生要求,掌握橡胶的基本卫 生问题。 熟悉内容:熟悉 N-亚硝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特点、毒性; 熟悉苯并 (a)芘毒性;熟悉几种常用塑料制品的安全性。 了解内容:了解 N-亚硝基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了解苯并(a)芘理化性及 体内代谢,了解杂环胺化合物的毒性、对食品的污染及防止其危害的 措施; 了解二恶英对食品的污染、危害及预防其危害的措施;了解常 用塑料添加剂;了解常用涂料及卫生问题;了解陶瓷,搪瓷及其他包 装材料的卫生问题;了解复合包装材料的卫生问题 教学要点:重点、难点:掌握 N-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食品污染来源及预防其物 危害的措施; 掌握食品中苯并(a)芘的来源及预防措施。掌握塑料分 类、基本的卫生问题及卫生要求,掌握橡胶的基本卫生问题 疑点:食品中 N-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及其影响其合成的因素;塑料 单体、低聚合物等概念 教学进程: N-亚硝基化合物的污染及预防 20 分钟 多环芳族化合物的污染及预防 20 分钟 二恶英的危害及其预防危害的措施 10 分钟 塑料及其卫生问题 15 分钟 橡胶及其卫生问题 10 分钟 涂料及其卫生问题 10 分钟 陶瓷、搪瓷及其他 15 分钟 教学方法: 多媒体讲授为主 参考资料: 现代食品卫生学 陈炳卿 刘志诚 王茂起主编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作 业: 1 N-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前体有哪些? 2 食品中 N-亚硝基化合物的污染来源及预防污染的措施有哪些? 3 防止苯并(a)芘危害的措施有哪些?
11 贵 阳 医 学 院 教 案 2005 年 11 月 8 日 授课年级 预防医学 专业 2002 级 授课时间:05-10-25 至 05-12-22 课 程 名 称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总学时 72 本人授课学时 22 教 研 室 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 讲课学时 46 考试课/考查课 :考试 教 师 孙晓红 实验学时 27 教学地点:50、60 教 室主任审核签字 教学内容:教材名称(版次)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第五版 起止章节页码 第七章 第二节 P253-277 讲授题目 食品的化学性污染与预防 计划用学时 2 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内容:掌握 N-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及食品污染来源,掌握预防 N-亚硝基化合物危害的措施;掌握食品中苯并(a)芘的来源及预防措 施。掌握塑料分类、基本的卫生问题及卫生要求,掌握橡胶的基本卫 生问题。 熟悉内容:熟悉 N-亚硝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特点、毒性; 熟悉苯并 (a)芘毒性;熟悉几种常用塑料制品的安全性。 了解内容:了解 N-亚硝基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了解苯并(a)芘理化性及 体内代谢,了解杂环胺化合物的毒性、对食品的污染及防止其危害的 措施; 了解二恶英对食品的污染、危害及预防其危害的措施;了解常 用塑料添加剂;了解常用涂料及卫生问题;了解陶瓷,搪瓷及其他包 装材料的卫生问题;了解复合包装材料的卫生问题 教学要点:重点、难点:掌握 N-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食品污染来源及预防其物 危害的措施; 掌握食品中苯并(a)芘的来源及预防措施。掌握塑料分 类、基本的卫生问题及卫生要求,掌握橡胶的基本卫生问题 疑点:食品中 N-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及其影响其合成的因素;塑料 单体、低聚合物等概念 教学进程: N-亚硝基化合物的污染及预防 20 分钟 多环芳族化合物的污染及预防 20 分钟 二恶英的危害及其预防危害的措施 10 分钟 塑料及其卫生问题 15 分钟 橡胶及其卫生问题 10 分钟 涂料及其卫生问题 10 分钟 陶瓷、搪瓷及其他 15 分钟 教学方法: 多媒体讲授为主 参考资料: 现代食品卫生学 陈炳卿 刘志诚 王茂起主编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作 业: 1 N-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前体有哪些? 2 食品中 N-亚硝基化合物的污染来源及预防污染的措施有哪些? 3 防止苯并(a)芘危害的措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