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教育技术概述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群体中的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 应用,优化了教学过程,已经成为除教师、学生、教材等传统教学过程基本要素 之外的第四要素。随着现代教育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技术 的理解和认识在不断地深入,它的理论,概念和方法还在不断地完善中。 1.1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1.1.1教育技术的定义 教育技术的AECT'9定义 关于教育技术的AECT‘94定义是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目前国内一般将上述定义译为: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 实践。 上述定义明确地指出了教育技术的两个研究对象(学习过程、学习资源)和五个 研究领域(设计、开发、运用、管理与评价) 二、教育技术的内涵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学习过程是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对象 ?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 图1-1给出了教育技术AECT94定义中的研究形态、内容与对象以及它们 之间的关系。定义中没有具体描述作为物化形态的媒体,这表明教育技术关注的 重点已经从“硬件”向“软件”进化,即愈来愈重视技术方法和方法论 而不是设施本身
第 1 章 教育技术概述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群体中的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 应用,优化了教学过程,已经成为除教师、学生、教材等传统教学过程基本要素 之外的第四要素 。随着现代教育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技术 的理解和认识在不断地深入,它的理论,概念和方法还在不断地完善中。 1.1 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1.1.1 教育技术的定义 一、教育技术的 AECT '94 定义 关于教育技术的 AECT‘94 定义是: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目前国内一般将上述定义译为: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 实践。 上述定义明确地指出了教育技术的两个研究对象(学习过程、学习资源)和五个 研究领域(设计、开发、运用、管理与评价)。 二、教育技术的内涵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 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 学习过程是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对象 ? 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 图 1 - 1 给出了教育技术 AECT'94 定义中的研究形态、内容与对象以及它们 之间的关系。定义中没有具体描述作为物化形态的媒体,这表明教育技术关注的 重点已经从 “ 硬件 ” 向 “ 软件 ” 进化,即愈来愈重视技术方法和方法论 而不是设施本身
理论 (开发) 资源 实践 程 研究形态 研宄容 研究对象 图1-1教育技术AECT94定义的基本结构 教育技术的其它描述 对于什么是教育技术,尽管目前在国内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或描述,但是分析各种 定义,可以得出教育技术的以下共同特征: (1)教育技术支持和优化教学,最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教育技术围绕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 (3)教育技术的基本要素包括方法、工具、技能。 因此,我们不妨可以这样理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 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以实现教与学过程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四、教育技术、教学技术与电化教育 从概念的本质上来看,“教育技术”、“教学技术”与“电化教育” 都是相同的,都具有应用科学的属性,目的都是要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 育最优化。但是从概念的涵盖面来看,教育技术的范围要比教学技术、电化教育 广泛得多。因此,1993年我国正式确定将“电化教育”专业更名为“教 育技术学”专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高校已将电化教育中心相继 改为教育技术中心,中国电化教育协会也于2002年11月更名为中国教育技术 协会( China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2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 按照教育技术的AECT94定义,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 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其具体的内容 ?设计: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的四个主要方面:教学系统设计、信息设计、教学 策略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
图 1-1 教育技术 AECT'94 定义的基本结构 三、教育技术的其它描述 对于什么是教育技术,尽管目前在国内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或描述,但是分析各种 定义 , 可以得出教育技术的以下共同特征: (1) 教育技术支持和优化教学,最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 教育技术围绕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 (3) 教育技术的基本要素包括方法、工具、技能。 因此,我们不妨可以这样理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 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以实现教与学过程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四、教育技术、教学技术与电化教育 从概念的本质上来看,“ 教育技术 ” 、“ 教学技术 ” 与 “ 电化教育 ” 都是相同的,都具有应用科学的属性,目的都是要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 育最优化。但是从概念的涵盖面来看,教育技术的范围要比教学技术、电化教育 广泛得多。因此, 1993 年我国正式确定将 “ 电化教育 ” 专业更名为 “ 教 育技术学 ” 专业,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许多高校已将电化教育中心相继 改为教育技术中心,中国电化教育协会也于 2002 年 11 月更名为中国教育技术 协会 (China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1.1.2 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 按照教育技术的 AECT'94 定义,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 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其具体的内容: ? 设计: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的四个主要方面:教学系统设计、信息设计、教学 策略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
?开发:是把设计方案转化为物理形态的过程。需要使用印刷技术、视听技术 计算机辅助技术、整合技术等 ?运用:包括媒体的运用、革新与推广、实施和制度化、政策和法规等。 ?管理: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等。 ?评价:包括问题分析、参照标准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 从我国教育技术界的研究与应用实际来看,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可以归纳成以下 七个方面: ?教育技术的学科基础理论:包括教育技术学科的性质、任务、基本概念、研究 方法、教育技术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 ?视听教育的理论与技术:包括常规视听媒体的教育功能、常规媒体教材的设计、 制作、使用与评价技术,各种常规媒体的组合应用,利用常规媒体优化教学过程 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理论与技术:包括计算杋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测试、计算 机管理教学等 ?教学设计与评价的理论与技术: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系 统方法论的应用研究,以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代科学 测量评价技术与方法的应用研究。 ?远程教育的理论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建设与教学应用、远程教育的形式、 特点、组织、实施与管理等。 ?教育技术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包括教育技术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的管理方法 教育技术的专业设置、组织机构以及相关的方针、政策等的研究 ?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想在教育中的应用:包括网络新技术、人工智能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研究、开发与运用。 综合国、内外专家对于教育技术的理解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在系 统科学方法论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对教育、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实施并给予评价 和修改,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促进学习者的更良好发展。 1.1.3教育技术与教师信息素养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也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里以中、美两国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 技术的要求为例进行说明
? 开发:是把设计方案转化为物理形态的过程。需要使用印刷技术、视听技术、 计算机辅助技术、整合技术等。 ? 运用:包括媒体的运用、革新与推广、实施和制度化、政策和法规等。 ? 管理: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等。 ? 评价:包括问题分析、参照标准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 从我国教育技术界的研究与应用实际来看,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可以归纳成以下 七个方面 : ? 教育技术的学科基础理论:包括教育技术学科的性质、任务、基本概念、研究 方法、教育技术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 ? 视听教育的理论与技术:包括常规视听媒体的教育功能、常规媒体教材的设计、 制作、使用与评价技术,各种常规媒体的组合应用,利用常规媒体优化教学过程 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理论与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测试、计算 机管理教学等。 ? 教学设计与评价的理论与技术: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系 统方法论的应用研究,以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代科学 测量评价技术与方法的应用研究。 ? 远程教育的理论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建设与教学应用、远程教育的形式、 特点、组织、实施与管理等。 ? 教育技术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包括教育技术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的管理方法、 教育技术的专业设置、组织机构以及相关的方针、政策等的研究。 ? 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想在教育中的应用:包括网络新技术、人工智能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研究、开发与运用。 综合国、内外专家对于教育技术的理解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在系 统科学方法论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对教育、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实施并给予评价 和修改,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促进学习者的更良好发展。 1.1.3 教育技术与教师信息素养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也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里以中、美两国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 技术的要求为例进行说明
一、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作为一个信息时代的合格教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有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技 能和素养,具备哪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地在课堂教 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早在1993年,国际教育技术联合会(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简称ISTE)就制定了美国国家教师 教育技术标准(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 for Teachers 简称NETS),具体说明了教师在教学中有效运用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所必 须具备的技能和知识。美国国家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 The National Counc i1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简称 NCATE)将这个标准作为审 核教师认证、培训相关项目的依据。 2000年,美国教育部还颁布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标准》,它与ISTE 制定的国家教师技术标准相一致,明确规定各年级的中小学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 习中,除了达到学科课程标准外,还必须学会利用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进行学科 学习,达到“教育技术标准”的要求。如果学生只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未 达到“教育技术标准”,仍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毕业生 二、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为了加强对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 中的有效应用,中国教育部于2003年4月开始《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规 范(标准)》的制订工作,该标准的内容涉及相关人员的技术能力结构要求和相 关的评估细则,以及达到各技能等级的培训课程所需的基本内容。 作为信息时代教师信息素质的基本要求,中、美两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内容与 我国教育界目前所关注的人才“信息素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事实上,信 息素养包含有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在技术层面上,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 们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 的技能;从人文层面上看,信息素养则反映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它建立在技术层面的基础之上,涉及到独立学习、协同工作,个人和社会责 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将在信息社会 合格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教育技术的发展与趋势 1.2.1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由于教育和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教育技术在不同的国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 阶段。一般说来,发达国家的教育技术是在视觉教育、视听教育、教育传播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我国则是在电化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名词演变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教育技术,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一、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作为一个信息时代的合格教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有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技 能和素养,具备哪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地在课堂教 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早在 1993 年,国际教育技术联合会(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简称 ISTE )就制定了美国国家教师 教育技术标准(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 for Teachers , 简称 NETS ) ,具体说明了教师在教学中有效运用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所必 须具备的技能和知识。美国国家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 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简称 NCATE )将这个标准作为审 核教师认证、培训相关项目的依据。 2000 年,美国教育部还颁布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标准》,它与 ISTE 制定的国家教师技术标准相一致,明确规定各年级的中小学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 习中,除了达到学科课程标准外,还必须学会利用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进行学科 学习,达到 “ 教育技术标准 ” 的要求。如果学生只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未 达到 “ 教育技术标准 ” ,仍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毕业生。 二、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为了加强对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 中的有效应用,中国教育部于 2003 年 4 月开始《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规 范(标准)》的制订工作,该标准的内容涉及相关人员的技术能力结构要求和相 关的评估细则,以及达到各技能等级的培训课程所需的基本内容。 作为信息时代教师信息素质的基本要求,中、美两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内容与 我国教育界目前所关注的人才 “ 信息素养 ”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事实上,信 息素养包含有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在技术层面上,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 们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 的技能;从人文层面上看,信息素养则反映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它建立在技术层面的基础之上,涉及到独立学习、协同工作,个人和社会责 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将在信息社会 合格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 教育技术的发展与趋势 1.2.1 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由于教育和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教育技术在不同的国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 阶段。一般说来,发达国家的教育技术是在视觉教育、视听教育、教育传播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我国则是在电化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名词演变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教育技术,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1.视觉教育阶段(20世纪初~30年代) 19世纪末,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科技成果引进教育领域,对教育技术的发展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照相、幻灯、无声电影等新媒体相继应用于教学,向学生提 供了生动的视觉形象,使教学获得了不同以往的良好效果。1906年美国宾夕法 尼亚州一家公司出版了《视觉教育》一书,介绍照片拍摄、制作与使用幻灯片 这是最早使用“视觉教育”术语。随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对新媒 体应用的研究。1913年,托马斯爱迪生( Thomas edison)宣布:“不久 将在学校中废弃书本……有可能利用电影来教授人类知识的每一个分支。在未 来的10年里,我们的学校将会得到彻底的改造”。10年过去了,爱迪生预 期的变化没有出现。然而,视觉教育活动却有了长足的发展。1923年,美国教 育协会建立了视觉教学分会( Department of Visual Instruction),视觉教 育工作者开始发展他们自己的学说,并把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论作为视觉教育的 理论基础,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关于视觉教育的教科书《学校中的视觉教育》, 并断言“视觉经验对学习的影响比其它各种经验都强的多”。 1924年,在美国心理学会的会议上,S.L.普莱西宣布他设计出了第一台可以 教学、测验和记分的教学机器。它不仅能呈现视觉材料,还能针对学生的学习情 况提供反馈信息,这是教学机器与音像媒体的重要区别。该教学机器用于个别化 教学活动,于是产生了早期的个别化教学。 2.视听教育阶段(20世纪3050年代) 20世纪30年代后期,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先后在教学中获得应用 人们开始在文章中使用视听教育的术语。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视觉教学分会正 式改名为视听教育分会 1931年7月,美国辛克斯公司在华盛顿做了一个电影教学的实验:在儿童看电 影的前后,分别用5种测验表格考查他们的学习成绩,看电影后比看电影前成 绩平均增加88分,学生增加知识量35%。美国哈佛大学在麻省3个城市中学 所进行的实验也证明,用电影教学的学生比不用电影教学的学生成绩提高 20.5%。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生产工业培训电影457部,为军队购买 了5.5万部电影放映机,花费在影片上的投资达10亿美元,将教学电影用于 作战人员和军工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也提高了人们对战后学校教 学使用视听媒体的兴趣和热情。 20世纪50年代电视的出现为视听教育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手段,与电影相比, 电视具有制作周期短,传播、复制容易等优点,被迅速应用到教育领域。从30年 代到50年代,在美国掀起了一场视听教育运动。与此同时,关于视听教育的理 论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视听教育的发展,其中以戴尔(Dale)的“经验之 塔”理论最具代表性,被做为视听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设计了新 代的教学机器,被称之为斯金纳程序教学机,并由试验阶段转入实用阶段,在大 学和军队中得到应用
1. 视觉教育阶段( 20 世纪初~ 30 年代) 19 世纪末,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科技成果引进教育领域,对教育技术的发展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照相、幻灯、无声电影等新媒体相继应用于教学,向学生提 供了生动的视觉形象,使教学获得了不同以往的良好效果。 1906 年美国宾夕法 尼亚州一家公司出版了《视觉教育》一书,介绍照片拍摄、制作与使用幻灯片, 这是最早使用 “ 视觉教育 ” 术语。随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对新媒 体应用的研究。 1913 年,托马斯爱迪生( Thomas Edison )宣布: “ 不久 将在学校中废弃书本 …… 有可能利用电影来教授人类知识的每一个分支。在未 来的 10 年里,我们的学校将会得到彻底的改造 ” 。 10 年过去了,爱迪生预 期的变化没有出现。然而,视觉教育活动却有了长足的发展。 1923 年,美国教 育协会建立了视觉教学分会( Department of Visual Instruction ),视觉教 育工作者开始发展他们自己的学说,并把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论作为视觉教育的 理论基础, 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关于视觉教育的教科书《学校中的视觉教育》, 并断言 “ 视觉经验对学习的影响比其它各种经验都强的多 ” 。 1924 年,在美国心理学会的会议上, S.L. 普莱西宣布他设计出了第一台可以 教学、测验和记分的教学机器。它不仅能呈现视觉材料,还能针对学生的学习情 况提供反馈信息,这是教学机器与音像媒体的重要区别。该教学机器用于个别化 教学活动,于是产生了早期的个别化教学。 2. 视听教育阶段( 20 世纪 30~50 年代)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先后在教学中获得应用, 人们开始在文章中使用视听教育的术语。1947 年美国教育协会视觉教学分会正 式改名为视听教育分会。 1931 年 7 月,美国辛克斯公司在华盛顿做了一个电影教学的实验:在儿童看电 影的前后,分别用 5 种测验表格考查他们的学习成绩,看电影后比看电影前成 绩平均增加 88 分,学生增加知识量 35% 。美国哈佛大学在麻省 3 个城市中学 所进行的实验也证明,用电影教学的学生比不用电影教学的学生成绩提高 20.5%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生产工业培训电影 457 部,为军队购买 了 5.5 万部电影放映机,花费在影片上的投资达 10 亿美元,将教学电影用于 作战人员和军工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也提高了人们对战后学校教 学使用视听媒体的兴趣和热情。 20 世纪 50 年代电视的出现为视听教育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手段,与电影相比, 电视具有制作周期短,传播、复制容易等优点,被迅速应用到教育领域。从 30 年 代到 50 年代,在美国掀起了一场视听教育运动。与此同时,关于视听教育的理 论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视听教育的发展,其中以戴尔( Dale )的 “ 经验之 塔 ” 理论最具代表性,被做为视听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设计了新一 代的教学机器,被称之为斯金纳程序教学机,并由试验阶段转入实用阶段,在大 学和军队中得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