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评论》 世界和中国人口结构决定了 中国经济中心将西移 易富贤 近代西方国家人口增加和经济崛起,加上海运的相对廉价,给中国东部沿海带来 了发展机遇,使得中国经济中心在1840年之后一再东移。但发达国家人口结构老化催 化了经济衰退,其人口占全球比例已经从1950年的32.1%下降到2010年的17%,占 全球经济份额也正在下降。而印度等中南亚国家由于年轻的人口结构,经济开始腾 飞。今后中印陆地铁路贸易将不断加强。中国内部的生育率也是西高东低,西部后备 年轻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世界和中国人口结构决定了中国经济中心将西移。 关键词:人口学劳动力总和生育率经济中心中国经济世界经济 近代中国经济中心不断东移 古代粮食来源有限,人口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改善都非常缓慢。哥伦布1492 年发现美洲后,美洲高产作物(如土豆、玉米、红薯等)的推广使得粮食大增, 加上其他农业科技和医疗科技的进步,世界人口在近300年快速增长,1804年世 界人口达到10亿,1927年增长到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 987年上升到50亿,1999年达到60亿。 人口爆炸导致科技爆炸,传播加速和市场容量扩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按 照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逊( Angus Maddison)的估算,从公元元年到1820 年,世界人均GDP从467美元(以1990年的美元为基准)到667美元,花了1820 作者易富贤供职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世界和中国人口结构决定了 中国经济中心将西移 易富贤 近 代 西方 国家人 口增加 和 经济 崛起 ,加 上 海运 的相 对廉价 ,给 中国 东部 沿海 带来 了发 展 机 遇 ,使 得 中 国经 济 中心 在 1840年 之 后一 再 东移 。但 发 达 国家人 口结 构 老化 催 化 了 经 济 衰 退 , 其 人 口 占全 球 比 例 已 经 从 19 50 年 的 32 .1% 下 降 到 2 0 10 年 的 17 .9%, 占 全 球 经济 份 额也 正在 下 降 。 而 印度 等 中南 亚 国家 由于年 轻 的人 口结构 , 经 济 开始腾 飞 。今 后中印陆地铁路贸易将 不断加强 。中国内部 的生育率也是西高东低 ,西部后备 年轻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 。世 界和中国人 口结构决定 了中国经济中心将 西移 。 关键 词 :人 口学 劳动 力 总和 生育 率 经 济 中心 中国经 济 世 界 经济 近代中国经济中心不断东移 古代粮食来源有限 ,人 口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改善都非常缓慢 。哥伦布 1492 年发现美洲后 ,美洲高产作物 (如土豆 、玉米 、红薯等)的推广使得粮食大增 , 加上其他农业科技和医疗科技的进步 ,世界人 口在 近 300年 快速增长 ,1804年世 界 人 口达 到 10 亿 , 19 27年 增 长 到 20 亿 , 19 60 年 达 到 30 亿 , 1975 年 达 到 4 0 亿 , 19 87年 上 升 到 50亿 , 19 99年 达 到 60亿 。 人 口爆炸导致科技爆炸 ,传播加速和市场容量扩大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按 照 经 济 史 学 家 安 格 斯 ·麦 迪 逊 (A ngus M addison) 的 估 算 , 从 公 元 元 年 到 1820 年 ,世 界 人 均 G D P 从 4 67美 元 (以 1990年 的美 元 为基 准 )到 667美 元 ,花 了 1820 作者易富贤供职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易富贤 年才增加了43%,而从1820年到2006年的短短186年里,世界人均GDP却增长 了近10倍,从667美元上升到7385美元(同期世界人口从10亿增加到65亿,增 加了5倍多) 1820年,中国人口(38亿)占世界(104亿)的366%,GDP占世界的 329%。然而,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口增长非常缓慢,到1900年只有4亿(占 全球25%),到1950年也仅增加到5.5亿(占全球22%)。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均 GDP不增反降,从1820年的600美元降低到1950年的448美元,GDP占全球比 例也从32.9%下降到1950年的46%。而同期西方国家人口却增加迅猛,从1820 年的144亿(占全球13.8%)增加到1950年的4.81亿(占全球190%),GDP占 全球比例从250%上升到568%,主导了历次产业革命。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面 对的是西方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日本、韩国、台湾地区、新加坡、香港地区 也是中国大陆的重要贸易伙伴,这为中国东南沿海提供了发展条件,使得中国经 济中心一再东移。中国历史上沿海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重要过,昔日的边陲小渔 村崛起为国际大都市。 人口涨落决定国家兴衰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人口结构的变化是导致全球经济格局变化 的长期因素之 根据联合国2010年版《世界人口前景》的“保持现有固定生育率”的资 料,发达国家在20世纪40年代之后总抚养比一直稳定在50%左右(二战后的婴 儿潮期间还稍有增加),总劳动力也一直在增加,因此经济一直保持上升势头 但以2010年为转折点,劳动力开始减少,总抚养比开始快速增加(老年抚养比 增加所致),意味着其占全球经济份额即将下降。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其实是 西方经济衰退的标志,2011年希腊、意大利的债务危机并非偶然,一些国家甚 至可能出现政治动荡。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结构可能面临重大调整 日本在1948年的时候,出口只占全球的044%,但20世纪50年代在年轻劳 动力的推动下,开始经济腾飞,出口占全球比例快速增加到1953年的1.52% 1963年的348%、1973年的64%、1983年的80%、1993年的99%,成为世界第 二大经济体。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豪气万丈,人均GDP超出美国,1989年索尼 买下了美国文化标志哥伦比亚公司,三菱买下了美国地标性建筑群洛克菲勒中 138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年 才 增 加 了 4 3%, 而 从 1820年 到 2006年 的短 短 186年 里 ,世 界 人 均 G D P 却 增 长 了近 10 倍 ,从 667美 元 上 升 到 7 385美 元 (同期 世 界 人 口从 10 亿 增 加 到 6 5亿 , 增 加 了5倍 多) 。 18 2 0 年 , 中 国 人 口 (3 .8 亿 ) 占 世 界 (10 .4 亿 ) 的 3 6 .6 %, G D P 占 世 界 的 32.9%。 然 而 ,鸦 片战争 以来 ,中国人 口增 长非常缓慢 ,到 1900年 只有 4 亿 (占 全 球 25% ) ,到 19 50年 也 仅 增 加 到 5.5 亿 (占全 球 2 2% ) 。这 个 过 程 中 ,中国人 均 G D P 不增反降 ,从 1820年 的 600美 元 降低到 1950年 的 448美 元 , G D P 占全球 比 例 也 从 32 .9% 下 降 到 19 50 年 的 4 .6%。 而 同 期 西 方 国 家 人 口却 增 加 迅 猛 , 从 1820 年 的 1.4 4 亿 (占 全 球 13 .8 % ) 增 加 到 19 50 年 的 4 .8 1 亿 (占 全 球 19 .0 % ) ,G D P 占 全 球 比例 从 2 5.0% 上 升 到 56.8%, 主 导 了历 次 产 业 革 命 。 中 国改 革 开 放 之 后 ,面 对 的是西方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日本 、韩 国 、台湾地区 、新加坡 、香港地区 也是中国大陆的重要贸易伙伴 ,这为中国东南沿海提供了发展条件 ,使得中国经 济 中心一再东移 。中国历史上沿海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重要过 ,昔 日的边陲小渔 村崛起为国际大都市 。 人 口涨落决定国家兴衰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 ,人 口结构的变化是导致全球经济格局变化 的长期因素之一 。 根 据联合 国 2010 年 版 《世 界人 口前 景 》的 “ 保 持现有 固定 生育率” 的资 料 ,发 达 国家在 20世 纪 40年 代之后总抚 养 比一直稳定在 50% 左右 (二 战后 的婴 儿潮期间还稍有增加 ) ,总劳动力也一直在增加 ,因此经济一直保持上升势头 。 但 以 2010 年 为转折点 ,劳动力开始减少 ,总抚 养 比开始快速增加 (老 年抚养 比 增加所致 ) ,意 味着其 占全球经济份额即将下降 。2008年 开始的金融危机其实是 西方经济衰退的标志 ,2011年希腊 、意大利的债务危机并非偶然 ,一些国家甚 至可能出现 政治动荡 。发 达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结构可能面临重大调整 。 日本 在 1948年 的时 候 , 出 口只 占全 球 的 0 .44%, 但 20世 纪 50年 代 在 年 轻 劳 动 力 的推 动下 ,开 始 经 济 腾 飞 , 出 口占全 球 比例 快 速 增加 到 1953年 的 1.52%、 19 6 3 年 的 3 .4 8%、 19 7 3 年 的 6 .4 %、 19 83 年 的 8 .0 %、 19 9 3 年 的 9 .9 %, 成 为 世 界 第 二大经济体 。 日本 在 20世 纪 80年 代豪气万丈 ,人 均 G D P 超 出美 国 ,19 89年 索尼 买下 了美 国文化标志哥伦 比亚公司 ,三 菱买下了美 国地标性建筑群洛克菲勒中
世界和中国人口结构决定了中国经济中心将西移 心。但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15-64岁的总劳动力开始减少后,经济上升势 头戛然而止,国力开始“日”薄西山,出口占全球比例下降到2009年的48%, 今后更将是“日”暮途穷。现在日本人均购买力只相当于美国的2/3了。根据麦 肯锡全球研究院的调査,到2024年,日本家庭的收入只相当于1997年的水平。 很多经济学家为日本的衰退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认为日本的衰退是经济政策 失误,是周期性的。但哪有十多年还走不出来的周期?劳动力是面粉,巧妇难为 无米之炊,日本是无“人”为力了! 在发达国家和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不断降低的同时,印度等中南亚国家人口 占全球比例却在不断上升。印度在1991年经济改革之后,进出口总额占全球比 例从1993年的0.59%增加到2010年的1.8%。根据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数 2011》,1991年印度实际利用外资仅为074亿美元,只相当于中国的17%;2009 年增加到356亿美元,相当于中国的31%。中国年轻劳动力正在迅速减少,而印 度年轻劳动力还在不断增加,印度吸引外资的能力将增强。 印度2010年的人类发展指数(HD,联合国用来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 标)相当于中国1995年的水平。印度目前城市化为30%,即将进入城市化加速 阶段,即将进城的数亿人口所释放的经济能量将是巨大的。目前发达国家的劳动 力中24%-30%从事第二产业(工业),中国是28%,等到这一比例在印度由目前 的14%增加到25%以上的时候,将彻底改变世界制造业的格局 高盛全球研究预测,2020年之前印度将保持8%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并成 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到2050年则会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摩根斯坦 利认为印度经济增长率2013年超中国。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德华从人口结构分 析,认为印度将超过中国,而中国永远赶不上美国。印度的人口规模(市场规 模)将远远超过整个发达国家地区的总和,并且印度的人口结构年轻(2010年 印度中位年龄只有25岁,中国为345岁),印度的繁荣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必 将改变世界经济格局。 中国经济中心的西移 目前发达国家给中国东南沿海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得西部人口大量流 往东部。但是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生育率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人 口占全球比例下降,消费者数量下降;人口结构老化使得人均消费能力也将下 国际经济评论/2013年/第3期139
心 。但 是 20世 纪 90年 代 中期 日本 15-64 岁 的总劳动力开 始减 少后 ,经 济上升势 头 戛然而止 ,国力开始 “ 日” 薄西 山 ,出 口占全 球 比例下 降到 2009年 的 4.8%, 今后更将是 “ 日” 暮途穷 。现 在 日本人均购买力只相当于美国的 2/3 了 。根据麦 肯锡全球研究院的调查 ,到 2024年 , 日本 家庭的收入只相当于 1997年 的水平 。 很多经济学家为 日本 的衰退找各种各样的理 由 ,认为 日本 的衰退是经济政策 失误 ,是周期性的 。但哪有十多年还走不出来的周期 ?劳动力是面粉 ,巧妇难为 无米之炊 ,日本是无 “ 人” 为力了 ! 在发达国家和中国人 口占全球比例不断降低的同时 ,印度等中南亚国家人 口 占全球 比例却在不断上升 。印度 在 1991年 经济改革之后 ,进 出 口总额 占全球 比 例 从 19 93 年 的 0 .59% 增 加 到 20 10 年 的 1.8%。 根 据 世 界 银 行 的 《世 界 发 展 指 数 20 11》 ,19 9 1年 印度 实 际 利用外 资仅 为 0 .74亿 美 元 ,只 相 当于 中国 的 1.7%; 2009 年 增加到 356亿 美元 ,相 当于中国的 3 1%。 中国年轻劳动力正在迅速减少 ,而 印 度年轻劳动力还在不断增加 ,印度吸引外资的能力将增强 。 印度 2010年 的人类发展指数 (H D I,联 合国用来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 标 )相 当于 中国 1995年 的水平 。印度 目前 城市化为 30%, 即将 进入城市化加速 阶段 ,即将进城的数亿人 口所释放的经济能量将是巨大的 。目前发达国家的劳动 力 中 24% ~30% 从 事第 二 产 业 (工 业 ) ,中 国是 2 8%, 等 到这 一 比例在 印度 由 目前 的 14% 增加到 25% 以上的时候 ,将 彻底改变世界制造业 的格局 。 高盛全球研 究预测 ,2020年 之前印度将保持 8% 以上 的经济增长速度 ,并成 为世 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到 2050年 则会取代美 国成 为第一大经济体 。摩 根斯坦 利认 为 印度 经济增长率 2013 年 超 中国 。澳 大利亚前 总理 霍德华从人 口结构分 析 ,认为印度将超过中国 ,而 中国永远赶不上美国 。印度 的人 口规模 (市场规 模 )将 远远超过整个发达国家地 区的总和 ,并 且印度 的人 口结构年轻 (2010 年 印度 中位 年龄只有 25岁 ,中国为 34.5 岁 ) ,印度 的繁荣将 持续相 当长 的时间 ,必 将 改变世界经济格局 。 中国经济中心的西移 目前 发达 国家给中国东南沿海提供了大 量的就业机会 ,使 得西部人 口大量流 往 东部 。但 是发达 国家 从 20世 纪 70年 代初开始 ,生育率低于世代更替水平 ,人 口占全球 比例下 降 ,消费者数量下降 ;人 口结构老化使得人均消费能力也将下
易富贤 降,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将减弱。这些都意味着中国沿海的贸易规模和就业机会 将收缩 从中国商务部网站的贸易数据也可以看出这种趋势。中国对日贸易占中国对 外贸易比重,1985年曾高达23.6%。但20世纪90年代日本由于劳动力下降、老 年化而引起经济衰落之后,这一比重不断下降,1996年为21%,2000年降至 175%,2010年更降至1002%。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目前总人口近2亿,但 由于生育率只有09-1.2,今后三地总消费人口规模和劳动力规模都将快速萎 缩,占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比重也将不断下降。 欧洲情况也类似。欧盟成员国由2002年的15国增加到2010年的27国,但中 欧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比重仅从13.98%增加到16.14%,并没有成比例地迅速增 长。欧盟人口将在2016年开始负增长,生产规模和消费规模都将萎缩。中欧贸 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比重将继续下降。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査资料,中国西部的人口结构远比东部要年轻。西南地 区的15岁以下儿童比例(后备劳动力资源和消费人口)最高,而东北地区比例 最低。虽然东部沿海由于先发优势,目前有能力吸引西部人口,但是如果西部能 够发展起来,西部人口还是会流回本地(尤其是还有户籍制度的因素)。从近年 郑州、武汉、长沙、重庆、成都等中西部城市的崛起可以看出这种趋势。比如 2010年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的GDP增长率分别为151%、17.1%,高于东部地 区的广东(122%)、上海(9.9%)、北京(10.2%)、浙江(11:8%)。2010年重庆 直接利用外资63.7亿美元,占全国60%(人口只占全国22%)。2008年到2010 年,四川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100亿美元,而此前的30年,这一数据仅为 9379亿美元。中西部地区正由劳务输出地逐步变成劳务需求地。就地务工的综 合收益比去沿海打工要高,既能照顾孩子和老人,还可以节省交通成本。 东盟和印度的崛起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中心的西移。2010年中国一东盟 中印贸易额分别为29278亿美元、617亿美元(相当于1999年的中美贸易额), 增长势头凶猛 东盟社会发展水平与中国基本一致,正处于进发经济活力的时期。2001 2010年中国一东盟贸易额增加6倍,年增24.2%,占中国对外贸易比重从2001年 的8.16%上升到2010年的985%。东盟目前人口6亿(超过5亿人口的欧盟,更 超过2亿人口的日、韩、台地区),其中3亿人口的地区可以通过铁路与中国经济 融为一体。东盟人均消费能力虽然目前还远不如欧盟和日、韩、台地区,但由于 140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降 ,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将减弱 。这些都意味着中国沿海的贸易规模和就业机会 将收缩 。 从 中国商务部网站的贸易数据也可以看出这种趋势 。中国对 日贸易占中国对 外 贸 易 比重 , 19 85年 曾高 达 2 3.6%。 但 20 世 纪 90年 代 日本 由于 劳 动 力 下 降 、老 年 化 而 引起 经 济 衰 落之 后 ,这 一 比重 不 断 下 降 , 1996 年 为 2 1%, 2000 年 降至 17 .5%, 20 10 年 更 降 至 10 .0 2%。 日本 、 韩 国 以及 台湾 地 区 目前 总人 口近 2 亿 , 但 由于 生 育 率 只 有 0 .9~1.2, 今 后 三 地 总 消 费 人 口规 模 和 劳 动 力 规 模 都 将 快 速 萎 缩 ,占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比重也将不断下降 。 欧 洲情况也类似 。欧盟成员国 由2002年 的 15 国增加到 20 10 年 的 27 国 ,但 中 欧 贸 易 占中 国对 外 贸 易 比重 仅 从 13.9 8% 增 加 到 16 .14%, 并 没 有 成 比例 地 迅 速 增 长 。欧盟人 口将在 2016年 开始负增长 ,生产规模和消费规模都将萎缩 。中欧贸 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比重将继续下降 。 根 据 2010 年 人 口普 查资料 ,中国西部的人 口结构远 比东部要年轻 。西 南地 区的 15 岁 以下儿童 比例 (后备劳动力资源和消费人 口)最 高 ,而 东北地 区比例 最低 。虽然东部沿海由于先发优势 ,目前有能力吸引西部人 口 ,但 是如果西部能 够发展起来 ,西部人 口还是会流回本地 (尤其是还有户籍制度的因素 ) 。从近年 郑州 、武汉 、长沙 、重庆 、成都等中西部城市的崛起可以看 出这种趋势 。比如 20 10 年 西 部 地 区 的 四川 、 重 庆 的 G D P 增 长 率 分 别 为 15 .1%、 17 .1%, 高 于 东 部 地 区 的 广 东 (12 .2% ) 、上 海 (9 .9% ) 、北 京 (10 .2 % ) 、浙 江 (11.8% ) 。2 0 10 年 重 庆 直 接 利 用 外 资 6 3.7 亿 美 元 , 占 全 国 6 .0 % (人 口只 占 全 国 2 .2% ) 。2 00 8 年 到 2 0 10 年 ,四川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 100亿 美元 ,而此前的 30年 ,这 一数据仅为 9 3.79亿 美元 。中西 部地 区正 由劳 务输 出地 逐 步变成劳务需求地 。就 地 务工 的综 合收益比去沿海打工要高 ,既能照顾孩子和老人 ,还可以节省交通成本 。 东盟和印度的崛起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中心 的西移 。2010 年 中国— 东盟 、 中 印 贸 易 额 分 别 为 2927.8 亿 美 元 、 6 17 亿 美 元 (相 当 于 1999年 的 中美 贸 易 额 ) , 增长势头凶猛 。 东盟社会发展水平与中国基 本一致 ,正 处于进发经济活力的时期 。2001— 20 10 年 中 国— 东盟 贸易额 增加 6倍 ,年 增 2 4.2%, 占中 国对 外 贸易 比重 从 2 00 1年 的 8 .16 % 上 升 到 2 0 10 年 的 9 .8 5%。 东 盟 目前 人 口 6 亿 (超 过 5 亿 人 口的 欧 盟 , 更 超 过2亿人 口的 日 、韩 、台地区) ,其 中3亿人口的地区可以通过铁路与中国经济 融为一体 。东盟人均消费能力虽然 目前还远不如欧盟和 日 、韩 、台地区 ,但 由于
世界和中国人口结构决定了中国经济中心将西移 人口结构年轻,中位年龄只有27.5岁(欧洲40.1岁,日本44.7岁),尤其是生育 率还在世代更替水平附近,人口还将有所增长,市场潜力非常巨大。但是从长远 看,东盟的经济潜力远不如印度,一方面是人口和市场规模比印度小,另一方面 是生育率比印度、巴基斯坦要低,并且可能将快速下降(泰国、越南已经下降)。 2000年中印两国贸易额不到30亿美元,但2010年增加到617亿美元,年均 增长35%,其中2010年更是高达42.4%。中印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比重从2000 年的0.6%上升到2010年的21%。目前中国是印度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 出口市场,印度还只是中国的第九大贸易伙伴。2010年印度人口达到121亿,生 育率还为26(中国只有14),10年左右总人口将超过中国,今后将达到15亿。 中印这两个十多亿人口大国之间的贸易必将有更大发展空间。如果保持目前这种 势头,中印贸易额10年之内将超过中日贸易,20年之内将超过中美、中欧贸 易。其他中南亚国家(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也保持比较年轻的人口结构和较 高的生育率。南亚2007年人类发展指数为0.612,相当于中国1991年的水平,意 味着该区域即将迎来经济快速发展。巴基斯坦今后将是2亿多人口的市场。而包 括中东地区人口增长更快。今后中南亚和西亚将是世界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全 球1/3的市场)。 中印、中巴贸易如果通过陆海联运,产品从内地陆运到港口,再绕道马六甲 海峡到对方的港口,最后陆运到内地市场,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更高,还不如直 接铁路贸易。中国正在修建成都到拉萨的快速铁路,今后将分别延伸到印度、尼 泊尔。中国也在考虑修建从新疆到巴基斯坦的铁路。目前学者和官员们还在讨论 修建第三条欧亚铁路大陆桥:由沪昆高铁的昆明站经缅甸、孟加拉国、印度、巴 基斯坦、伊朗,从土耳其进入欧洲。其实从人口规模和结构看,该铁路沿线人口 密集,结构年轻,将是今后世界上最具有经济活力的一条铁路。 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标志,中国经济中心西移呈加速趋势,但要完成这个 过程可能还需要20年左右时间。 从海防到塞防 百多年前,清朝政府内发生了一场“海防”与“塞防”之争。左宗棠高瞻 远瞩地指出:中国的山川形胜,皆起自西北,“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 古者所以卫京师”。现在世界人口格局发生空前巨变,左宗棠当年的主张更具有 国际经济评论/2013年/第3期141
人 口结 构 年 轻 , 中位 年 龄 只 有 2 7.5 岁 (欧 洲 4 0.1岁 , 日本 4 4.7 岁 ) ,尤 其 是 生 育 率还在世代更替水平附近 ,人 口还将有所增长 ,市场潜力非常巨大 。但 是从长远 看 ,东盟的经济潜力远不如印度 ,一方面是人口和市场规模比印度小 ,另一方面 是生育率比印度 、巴基斯坦要低 ,并且可能将快速下降 (泰 国 、越南已经下降) 。 2000年 中印两 国贸易额 不到 30亿 美元 ,但 20 10 年 增加 到 6 17 亿 美元 ,年 均 增 长 35%, 其 中 20 10 年 更 是 高 达 4 2.4%。 中 印 贸 易 占 中 国对 外 贸 易 比重 从 2000 年 的 0 .6% 上 升 到 20 10 年 的 2 .1%。 目前 中 国是 印度 的第 一 大 进 口来 源 地 和 第 三 大 出口市 场 ,印度还只是 中国的第九大贸易伙伴 。20 10年 印度人 口达 到 12.1亿 ,生 育 率 还 为 2.6 (中 国只 有 1.4 ) ,10 年 左 右 总 人 口将 超 过 中 国 ,今 后 将 达 到 15 亿 。 中印这两个十多亿人 口大 国之间的贸易必将有更大发展空间 。如果保持 目前这种 势 头 ,中印贸易额 10 年 之 内将 超过 中 日贸易 ,20年之 内将 超过 中美 、中欧贸 易 。其他中南亚国家 (如 巴基斯坦 、孟加拉国)也保持比较年轻的人 口结构和较 高 的生 育 率 。南 亚 2007年 人 类 发展 指 数 为 0 .6 12,相 当 于 中国 19 9 1年 的水 平 ,意 味着该区域即将迎来经济快速发展 。巴基斯坦今后将是 2亿 多人 口的市场 。而包 括 中东地区人 口增长更快 。今后中南亚和西亚将是世界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 (全 球1/3的市场) 。 中印 、中巴贸易如果通过陆海联运 ,产 品从 内地 陆运到港 口 ,再绕道马六 甲 海峡到对方的港 口 ,最后陆运到内地市场 ,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更高 ,还不如直 接铁路贸易 。中国正在修建成都到拉萨的快速铁路 ,今 后将分别延伸到印度 、尼 泊尔 。中国也在考虑修建从新疆到巴基斯坦的铁路 。目前学者和官员们还在讨论 修建第三条欧亚铁路大陆桥 :由沪 昆高铁的昆明站经缅甸 、孟加拉国 、印度 、巴 基斯坦 、伊 朗 ,从土耳其进入欧洲 。其 实从人 口规模和结构看 ,该铁路沿线人 口 密集 ,结构年轻 ,将是今后世界上最具有经济活力的一条铁路 。 以2008年 金融危机为标志 ,中国经济中心西移呈加速趋势 ,但要完成这个 过 程可能还需要 20年 左右时间 。 从海防到塞防 一百多年前 ,清朝政府内发生了一场 “ 海防” 与 “ 塞防” 之争 。左宗棠高瞻 远 瞩地指出 :中国的山川形胜 ,皆起 自西北 ,“ 是故重新疆者所 以保蒙古 ,保 蒙 古者所 以卫京师”。 现在世界人 口格局发生空前巨变 ,左 宗棠当年 的主张更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