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节诗的现代复兴及原因 桑翠林 内容提要六节诗是中世纪出现的一种精密复杂的诗歌形式。英语 诗歌中的六节诗曾一度沉寂,但自20世纪起重新振兴,其诗歌结构和 诗律含有丰富的时间信息,成为现代诗人缅怀非线性时间的场所。毕肖 普与奥登等现代诗人的六节诗充分利用了这种诗歌形式与现代语境形成 的张力,揭示出时间与现代人类世界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现代六节诗时间毕肖普奥登 第一批吟游诗人出现在12世纪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这些宫廷诗人为了自 己的声誉和财富而竞技,由此催生出最精巧、难度最高的诗歌体式。其中,阿 诺·丹尼尔始创的六节诗( sestina)①是专家级的吟游诗人才能够驾驭的诗体。② 就英语世界而言,六节诗虽然在16世纪传人英国,但在“横跨17、18、19世纪 的三本牛津选集中没有一首六节诗”③。不过,自20世纪前半叶开始,这种中世 纪的诗体陡然复活,勃发之势出人意表,乃至有论者把20世纪50年代称为“六 节诗的时代”④。祖科夫斯基、毕肖普、奥登、希尼等诗人都曾用这种诗体进行 创作,而当代诗人阿什贝里、墨温、赫希特、贾斯蒂斯等人也在继续为六节诗这 ①一首六节诗的主要规则为:诗歌共有39行,包括六个每节六行的主干诗节加一个三节诗行的跋;第一诗节开始 使用的六个尾词贯穿全诗;从第二诗节开始,每一诗节的第一行的尾词与上一诗节最后一行的尾词相同,每一诗节第 行的尾词与上一诗节第一行的尾词相同,用数字来表示每个诗节尾词的顺序就是123456,615243,364125,532614 451362,246531;在第七部分也就是三节诗行组成的跋(enoi或 toman)中,这六个尾词都要出现 (2 See Mark Strand Eavan Boland, eds, The Making of A Poem: A Norton Anthology of Poetic Forms, New York: W.w. Norton Company, 2000, pp 22-23 C John Frederick Nims, td, in David Caplan, Questions of possibility: Contemporary Poetry and Poetic For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20. o James Breslin, gtd. in Stephen Burt, Sestina! Or, The Fate of The Idea of Form", in Modern Philology,105,No I (2007),p219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六 节 诗 的 现 代 复 兴 及 原 因 桑 翠 林 内容提要 六节诗是 中世纪出现的一种精 密复杂的诗歌形式。英语 诗歌 中的六节诗 曾一度沉寂,但 自20世纪起重新振兴 ,其诗歌结构和 诗律含 有 丰 富的 时间信 息 ,成为现代 诗 人缅 怀 非线 性 时 间的场 所 。毕 肖 普与奥登等现代诗人的六节诗充分利用 了这种诗歌形 式与现代语境形成 的张力,揭示出时间与现代人类世界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现代六节诗 时间 毕肖普 奥登 第一批吟游诗人 出现在 12世纪法 国南部 的普罗旺斯 ,这些宫廷诗人为 了自 己的声誉和财富而竞技 ,由此催 生出最精 巧、难度最高 的诗歌体式。其 中,阿 诺 ·丹尼尔始创的六节诗 (sestina)① 是专家级的吟游诗人才能够驾驭 的诗体 。② 就英语世界而言 ,六节诗虽然在 16世纪传人英国 ,但在 “横跨 17、18、l9世纪 的三本牛津选集中没有一首六节诗”⑧。不过 ,自20世纪前半 叶开始 ,这种中世 纪的诗体陡然复活,勃发之势出人意表 ,乃至有论者把 2O世纪 50年代称为 “六 节诗的时代”④。祖科夫斯基、毕 肖普、奥登、希尼等诗人都曾用这 种诗体进行 创作 ,而当代诗人阿什贝里、墨温 、赫希特 、贾斯蒂斯等人也在继续为六节诗这 ① 一首六节诗 的主要规则为 :诗歌共有 39行 ,包括六个每节六行 的主干诗节加一个三节诗行 的跋 ;第一诗 节开始 使用 的六个尾词贯穿全诗 ;从第二诗节开始 ,每一诗节 的第一行 的尾词与上 一诗节最后一 行的尾词相 同 ,每一诗节 第二 行 的尾词 与上一 诗节 第一 行的尾 词 相同 ,用 数 字来表 示 每个 诗节 尾词 的 顺序 就是 123456,615243,364125,532614, 451362,246531;在第七部分也就是三节诗行组成的跋 (envoi或 tornada) 中,这六个尾词都要 出现 。 ② SeeMarkStrand& Eavan Boland,eds., eMakingofA Poem:ANortonAnthologyofPoeticForma,NewYork: W .W .Norton & Compan y. 2000. PP.22 —23. ③ JohnFrederickNims,qtd.inDavidCaplan,QuestionsofPossibility:ContemporaryPoetryandPoeticForm,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20. ④ JamesBreslin,qtd.inStephenBurt,“Sestina!Or,TheFateofTheIdeaofForm”,inModernPhilology,105,No.1 (2007),P.219 · 138 ·
六节诗的现代复兴及原因 种形式添加精品。 现代诗歌领袖埃兹拉·庞德的《六节诗:阿尔塔福德》是“文艺复兴之后 对这种诗体最有名的尝试”,同时也可能是20世纪第一首广为人知的英语六节 诗。它采用独白形式,独白者是法国12世纪的好战贵族伯赫特朗·德·伯恩。 这个曾被但丁写人地狱的伯恩,在庞德的笔下抒发了莎士比亚剧中人物理查三世 的愿望:渴望战争,消灭和平。在六节诗的“奇妙的回旋与重现”2中,“和 平”、“音乐”、“撞击”、“抵牾”、“绯红”和“欢欣”六个尾词在伯恩的舌头上 不断翻滚,“和平”一词经历了各种形式的鄙薄,而其他五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 被伯恩的狂热一次次包围。相比莎翁理查三世的精神分析式独白,伯恩没有自我 剖析,他的情绪因六节诗重复的诗律显得更加贲张,从诗歌的前两节就可以感受 到这种炽烈: 全都去见鬼吧!我这片南方的土地充溢着和平。 你这无赖的家伙,帕比奥,来!上点音乐! 我毫无生趣,除非听到刀剑的撞击。 啊!当我看见金色、青白和紫色战旗的抵牾 当在它们之下的广袤战场变得绯红, 我的心嚎叫到几欲疯狂,充满欢欣。 Ⅱ 在酷热的夏天我最大的欢欣 是当暴风雨杀死大地虚假的和平, 当阵阵电光从黑色天穹中闪出绯红 当凶猛的雷鸣为我咆哮它们的音乐 当四面狂风透过云层疯狂尖叫,相互抵牾, 当上帝之剑在撕裂的天空中撞击。③ O See David Caplan, Questions of Possibility: Contemporary Poetry and Poetic Fon 2 Exra Pound, Early Writings, Penguin Classics, 2005, p.214. 6 Ezra Pound, "Sestina: Altaforte", in Mark Strand Eavan Boland, eds., The Making of A Poem: A Norton Anthology of Poetic Form,p.34.本文中的译诗除标明译者之外均为笔者自译 国家哲学社会 期刊数
种形式添加精品。 现代诗歌领袖埃兹拉 ·庞德的 《六节诗 :阿尔塔福德》 是 “文艺复兴之后 对这种诗体最有名的尝试”,同时也可能是 2O世纪第一首广为人知 的英语六节 诗。① 它采用独 自形式 ,独自者是法国 12世纪的好 战贵族伯赫特朗 ·德 ·伯恩。 这个曾被但丁写入地狱的伯恩 ,在庞德的笔下抒发了莎士比亚剧 中人物理查三世 的愿望 :渴望战争 ,消灭和平。在六节 诗的 “奇妙 的回旋 与重现”② 中, “和 平 ”、“音乐”、“撞击”、“抵牾”、“绯红” 和 “欢欣”六个尾词在伯恩的舌头上 不断翻滚 ,“和平”一词经历 了各种形式 的鄙薄,而其他五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 被伯恩的狂热一次次包围。相 比莎翁理查三世的精神分析式独白,伯恩没有 自我 剖析 ,他的情绪 因六节诗重复的诗律显得更加贲张 ,从诗歌的前两节就可以感受 到这种炽烈 : l 全都去见鬼 吧!我这 片南方的土地充溢着和平。 你这无赖的家伙,帕比奥 ,来 !上点音乐 ! 我毫 无生趣 ,除非 听到 刀剑 的撞 击。 啊!当我看见金色、青 白和紫色战旗的抵牾 , 当在它们之下的广袤战场变得绯红 , 我 的心嚎叫到几欲疯狂,充满欢欣。 Ⅱ 在酷热的夏天我最大的欢欣 是 当暴风雨杀死大地虚假的和平 , 当阵阵电光从黑色天穹中闪出绯红, 当凶猛的雷鸣为我咆哮它们 的音乐 当四面狂风透过云层疯狂尖 叫,相互抵牾 , 当上帝之剑在撕裂的天空中撞击。③ ① SeeDavidCaplan,QuestionsofPossibility:ContemporaryPoetry andPoeticForm,P.19. ② EzraPound, rtyWritings,PenguinClassics,2005,P.214. ③ EzraPound,“Sestina:Altaforte”,inMarkStrand&EavanBoland,eds.,TheMak/ngofAPoem:ANortonAnthology ofPoeticForms,P.34.本文中的译诗除标明译者之外均为笔者 自译。 · 139 ·
外国文学评论No.2,2012 庞德对六节诗的理解独特而感性,他曾将六节诗的故乡法国南部的景色与六 节诗本身联系起来:“通往塞尔( Celles)的路真是一种六节诗,是小岬与小山 开开合合的景象,或者是排成直线的橡树与白杨的六节诗。六节诗vs.自然中的 重现。”①普罗旺斯的吟游诗人已去,但风景犹在。在庞德的眼中,此时的风景 与好几个纪元前的诗情已然融为一体,走在法国南部的小路上,就像是走进了 首优美的六节诗。假如把他自己这首《六节诗:阿尔塔福德》转换为风景,我 们也许会走进一片伴随着电闪雷鸣与狂风暴雨的奇崛诡异的中世纪森林:一个嗜 血的战争狂人在“撞击”、“抵牾”、“绯红”的各种重复中兴奋,在“和平”被 暴力取代的时刻感到“欢欣”,把自然的愤怒当做“音乐”。正如诗人自己所言 读他这首诗需要朗诵者“有57英寸的胸膛”②;另一方面,感受诗中的热量也需 要听众各种感官的主动付出。 在这首诗中,庞德几乎化身为一个中世纪的吟游诗人,为纯粹的感官愉悦而 作诗;连现代语言也在他的指挥之下披盔戴甲,俨然成为具有中世纪夯实感的语 言。在很大程度上,庞德的六节诗是对中世纪吟游诗人诗艺的致敬,是中世纪的 吟游诗情在现代的还魂,因此他的六节诗充满中世纪的时代感。然而,尽管诗人 自己也认为这首六节诗从“技术上来说也许是我最好的一首…但这种主题的诗 歌永远都不会成为重要的诗歌”③ 庞德的这首诗是现代六节诗中的一个特例。现代诗人的确对六节诗的形式发 生了兴趣,但目的却不在于用它来还原中世纪情怀,而是看重这种形式与现代语 境之间的张力。六节诗的形式技巧一直是它最引人瞩目的地方,布鲁纳就把六节 诗在上世纪50年代繁荣的原因归结为“在一个专业化的时代……这种需要投入 大量精力的形式注定会呈上升趋势”④;而伯特则认为当代诗人之所以选择六节 诗是为了借其形式技巧本身抒发对诗歌专业化小众化的不满。⑤六节诗经历几个 世纪的沉寂在现代的兴起肯定与它的形式有关,但这种形式与20世纪之后的现 代世界之间在时间观方面产生的对抗才是现代诗人重新使用六节诗的重要原因 六节诗的形式是其所有的秘密和能量的贮藏之所,尤其是在时间信息方面,它更 o Qtd in Daniel Albright, "Early Cantos I-XLI", in Ira B Nadel,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xa Pound,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p. 82. Questions of Possibility: Contemporary Poetry and Poetic Form, p 19 Early Writings, P. 214 o td. in Stephen Burt, Sestina! Or, The Fate of The Idea of Form",p.219 See Stephen Burt, "Sestina! Or, The Fate of The Idea of Form",p.219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
外 国文学评论 No.2,2012 庞 德对 六节 诗 的理解 独特 而感 性 ,他 曾将 六节 诗 的故 乡法 国南 部 的景 色 与六 节诗本身联系起来 : “通往塞尔 (Celles)的路 真是一种六节诗 ,是小岬与小 山 开开合合的景象 ,或者是排成直线的橡树与白杨的六节诗 。六节诗 VS.自然中的 重现。”① 普罗旺斯的吟游诗人 已去 ,但风景犹在。在庞德 的眼中,此 时的风景 与好几个纪元前 的诗情已然融为一体 ,走在法国南部的小路上 ,就像是走进了一 首优美的六节诗。假如把他 自己这首 《六节诗 :阿尔塔 福德》转换 为风景 ,我 们也许会走进一片伴随着电闪雷鸣与狂风暴雨的奇崛诡异 的中世纪森林 :一个嗜 血的战争狂人在 “撞击”、“抵牾 ”、“绯红”的各种重复 中兴奋 ,在 “和平”被 暴力取代 的时刻感到 “欢欣”,把 自然的愤怒当做 “音乐”。正如诗人 自己所言 , 读他这首诗需要朗诵者 “有 57英寸的胸膛”②;另一方面 ,感受诗 中的热量也需 要听众各种感官的主动付出。 在这首诗中,庞德几乎化身为一个中世纪的吟游诗人 ,为纯粹的感官愉悦而 作诗 ;连现代语言也在他的指挥之下披盔戴甲,俨然成为具有中世纪夯实感的语 言。在很大程度上 ,庞德的六节诗是对中世纪吟游诗人诗艺 的致敬 ,是 中世纪 的 吟游诗情在现代的还魂 ,因此他的六节诗充满 中世纪的时代感 。然而 ,尽管诗人 自己也认为这首六节诗从 “技术上来说也许是我最好的一首……但这种 主题的诗 歌永远都不会成为重要的诗歌”⑧。 庞德的这首诗是现代六节诗中的一个特例。现代诗人的确对六节诗的形式发 生了兴趣 ,但 目的却不在于用它来还原 中世纪情怀 ,而是看重这种形式与现代语 境之 间 的张力 。六 节诗 的形式 技巧 一直 是它 最 引人 瞩 目的地方 ,布鲁 纳就 把 六节 诗在上世纪 50年代繁荣的原 因归结为 “在一个专业化 的时代 ……这种需要投入 大量精力 的形式注定会呈上升趋 势”④;而伯特则认为 当代诗人之所 以选择六节 诗是为了借其形式技巧本身抒发对诗歌专业化小众化的不满。⑤ 六节诗经历几个 世纪的沉寂在现代 的兴起肯定 与它的形式有关 ,但这种形式与 20世纪之后 的现 代世界之间在时间观方面产生 的对抗才是现代诗人重新使用六节诗 的重要原因。 六节诗的形式是其所有 的秘密和能量的贮藏之所 ,尤其是在时间信息方面 ,它更 ① Qtd.inDanielAlbright, “EarlyCantosI-XLI”,inIraB.Nadcl,ed ,TheCambridgeCompaniontoEzraPound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P.82. ② DavidCaplan,QuestionsofPossibility:ContemporaryPoetry andPoeticForm,P.19. ③ EzraPound,EarlyWritings,P.214. ④ Qtd.inStephenBurr,“Sestina!Or,TheFateofTheIdeaofForm”,P.219 ⑤ SeeStephenBurL,“Sestina!Or,TheFateofTheIdeaofForm” P.219. · 140 ·
六节诗的现代复兴及原因 具有宝贵的价值。六节诗正如一副时间的模型,能够让现代诗人更深刻地揭示现 代人类世界的面目。 六节诗:时间的模型 与时间相关的历史和当下一直是现代诗人关注的紧要主题。从艾略特、圣 佩·琼斯到W.S.墨温乃至苏珊·豪,现当代诗人对时间的敏感度一直没有降 低。有论者指出,“世纪末( fin de siecle)现代主义最突出的或者说最持久的特 征可能就是文学与历史的交结;这是无处不在的历史给现代传统留下的遗产”①。 此处的“历史”即是指线性时间中的历史。在简化多样性时间经验2、于工业革 命后以线性切割的时间为主要社会特征的现代,诗人们关心的是如何丰富被线性 历史变得贫瘠的现实,如何用充满着“现在”的时间构成历史 历史感深重的线性时间观主要源自基督教的时间哲学。③自中世纪以来,它 长期影响着西方思想,形成“现在”、“过去”与“未来”的概念。这种时间观 令社会有组织而且高效,但也禁锢了人们对时间概念的理解,蒙蔽了时间的多样 性。诗歌作为“时间的构成模型( constructed models of time)”④并不囿于这种线 性时间观,它能够打乱时间表面的稳定连续,制造时间的暗流 在诗歌中,]当未来成为过去,时间的其他方方面面都体现出来:诗 体结构与每个诗行的变换过程之间的张力……;韵脚暗示词汇的变形,一方 面连接时间,一方面否定重复;被诵读的辞令与被书写固定的文字之间的张 力;句法的逆反和重组与句法和节奏之间的不连贯;诗节结构提供的周期性 稳定与由诸如行间停顿、转折、叠句、叠歌、画外主题等等一系列形式变化 制造的时空隔断效果;以及在诸如换词歌体( contrafacta)和戏仿等等在诗 律方面用典的‘诗体结构’实践中的历史积淀、借用和喻比接近(meta phorical approximations)。⑤ O Ming-Qian Ma, "Poetry as History Revised: Susan Howe's'Scattering as Behavior Toward Risk", in American Litera History,6.4(wner1994),p.716. (2) See also Elaine Baldwin, et al., Introducing Culural Studie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p. 181 ③详见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年,第362页注释4。后 文凡出自同一著作的引文,将随文标出该著名称首字和引文出处页码,不另作注 C Susan Stewart, Poetry and The Fate of The Sens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2, p. 227. Susan Stewart, Poetry and The fate of The Senses, p.227.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具有宝贵的价值 。六节诗正如一副时间的模型 ,能够让现代诗人更深刻地揭示现 代人类世界的面 目。 六节诗 :时间的模型 与时间相关的历史 和当下一直是 现代诗人关 注的紧要 主题 。从艾略特 、圣 佩 ·琼斯到 w.s.墨温乃至苏珊 ·豪 ,现当代 诗人对时间 的敏感度一直没有 降 低。有论者指出,“世纪末 (矗ndesiecle)现代主义最突出的或者说最持久 的特 征可能就是文学与历史 的交结 ;这是无处不在的历史给现代传统留下的遗产 ”①。 此处 的 “历史 ”即是指线性时间中的历史。在简化多样性时问经验②、于工业革 命后 以线性切割的时间为主要社会特征的现代 ,诗人们关心 的是如何丰富被线性 历史变得贫瘠 的现实 ,如何用充满着 “现在” 的时间构成历史。 历史感深重的线性时间观主要源 自基督教的时间哲学。⑧ 自中世纪 以来 ,它 长期影响着西方思想 ,形成 “现在”、“过去” 与 “未来 ”的概念。这种 时间观 令社会有组织而且高效 ,但也禁锢了人们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蒙蔽了时间的多样 性 。诗歌作为 “时间的构成模型 (constructedmodelsoftime)”④ 并不 囿于这种线 性时间观 ,它能够打乱时间表面的稳定连续 ,制造时间的暗流 : [在诗歌 中,] 当未来成为过去 ,时间的其他方方面面都体 现 出来 :诗 体结构 与每个诗行 的变换过程之 间的张力…… ;韵脚 暗示词汇的变形,一方 面连接 时间,一方面否定重复;被诵读 的辞令与被书写 固定的文字之间的张 力;句法的逆反和重组与句法和节奏之间的不连贯;诗节结构提供的周期性 稳定与由诸如行 间停顿、转折 、叠句、叠歌 、画外主题等等一系列形 式变化 制造的时空隔断效果 ;以及在诸如换词歌体 (contrafacta)和戏仿等等在诗 律方面用典 的 ‘诗体 结构 ’实践 中的历 史积淀 、借 用和 喻 比接 近 (metaphoricalapproximations)。⑤ ① Ming—Qia兀Ma,“PoetryasHistoryRevised:SusanHowe’S‘ScatteringasBehaviorTowardRisk”’,inAmericanLiterary History,6.4 (Winter1994),P.716. ( SeealsoElmneBaldwin,eta1.,IntroducingCulturalStudies,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2004,P.181. ③ 详见马泰 ·卡林 内斯库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 、李瑞华译 ,商务印书馆 ,2002年 ,第 362页 注释 4。后 文凡出 自同一著作的引文 ,将随文标 出该著名称首字和引文 出处页码 ,不另作注 。 ④ SusanStewart,PoetryandTheFateofTheSenses,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2,P.227. ⑤ Susan Stewart,PoetryandThe FateofTheSenses,P.227.
外国文学评论N 可以说,诗歌本身就是时间的展厅,而“当诗歌作品由数字构建时,它们自 己就是移动的时间模型”①。这也许是因为“数的理念天然与比例概念相关, 组自然数序列总是在暗示大小或数量之间的比较”②,而“最神秘的比例问题都 关乎时间—它既是流动的又是非流动的”③。六节诗诞生于毕达哥拉斯学派影 响盛大的年代,它的形式中隐含着丰富的数字信息:6是第一个完全数,又是3 和2的最小公倍数,在几何中代表双三角形;而交叠的双三角又可以被理解为所 罗门的封印( seal of solomon)或大卫之盾( star of david),象征天与地、男与女 的结合。⑤因此,六节诗可谓突出的时间模型,就像一块播下了时间种子的耕 地,在其他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会结出各式各样的时间之果。 美国学者玛丽安·夏皮罗在《时间的象形文:彼特拉克体六节诗》中称 六节诗可以算作西方诗歌里最全方位地将时间作为结构原理的诗歌形式”⑥,并 把六节诗的尾词安排与首尾相连的环形蛇结构联系起来,用后者特指六节诗的诗 律特征及其在时间重现方面的暗示。③因此六节诗至少体现了两种时间概念的对 立与统一:前六个诗节体现了循环的时间观—通过六个尾词折叠式的舞步,时 间的圆环渐渐地首尾相连;在作为跋的第七诗节中,由于只有三行,六个尾词出 现的节奏加快了一倍,“给听者或读者一个明确的信号,预示诗歌将要结束”③。 在这三行中,尾词不再需要只出现在每行的结尾,而是可能出现在诗行的任何 个位置,两两排成一行,成为一条线上的两点,与“一条线上的片段”之基督 教时间似乎有所对应。无穷尽的循环时间与有始终的线性分割时间在六节诗中 彼此对立、制约,在动荡的现实中达到暂时的平稳,又在这种平稳中不断动荡。 法国“知识的吟游诗人”米歇尔·塞内曾对时间有过精辟论述,认为“时 o Susan Stewart, Poetry and The Fate of The Senses, p. 228 2) Angus Fletcher, A New Theory for American Poetry: Democracy,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Future of Imagination,Cam- 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 214. 3 Angus Fletcher, A New Theory for American Poetry, p.211 4 See Angus Fletcher, A New Theory for American Poetry, p. 214 6 See Marilyn Krysl, "Sacred and Profane: The Sestina as Rite", in The American Poetry Review, March/April(2004) 6 Marianne Shapiro, Hieroglyph of Time: The Petrarchan Sestina,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0 o See Marianne Shapiro, Hieroglyph of Time: The Petrarchan Sestina (8 Marianne Shapiro, Hieroglyph of Time: The Petrarchan Sestina, p.18 9 See Marianne Shapiro, Hieroglyph of Time: The Petrarchan Sestina
外 国文学评论 No.2,2012 可以说 ,诗歌本身就是时间的展厅 ,而 “当诗歌作品由数字构建时 ,它们 自 己就是移动的时间模型”①。这也许 是因为 “数 的理念天然与 比例概念相关 ,一 组 自然数序列总是在暗示 大小或数量之间的比较 ”②,而 “最神秘 的比例 问题都 关乎时间——它既是流动的又是非流动的”③。六节诗诞生于毕达哥拉斯 学派影 响盛大的年代 ,它的形式 中隐含着丰富的数字信息:6是第一个完全数 ,④ 又是 3 和 2的最小公倍数 ,在几何中代表双三角形 ;而交叠的双三角又可以被理解为所 罗门的封印 (sealofSolomon)或大卫之盾 (starofDavid),象征天与地 、男与女 的结合。⑤ 因此 ,六节诗 可谓突 出的时 间模 型,就像一块播 下 了时间种子 的耕 地 ,在其他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 ,会结出各式各样 的时间之果。 美国学者玛丽安 ·夏皮罗在 《时间的象形文 :彼特 拉克体六 节诗》 中称 “六节诗可以算作西方诗歌里最全方位地将时间作为结构原理 的诗歌形式”⑥,并 把六节诗的尾词安排与首尾相连的环形蛇结构联系起来 ,用后者特指六节诗 的诗 律特征及其在时间重现方面的暗示。⑦ 因此六节诗至少体现 了两种 时间概念 的对 立与统一 :前六个诗节体现了循环的时间观——通过六个尾词折叠式的舞步 ,时 间的圆环渐渐地首尾相连 ;在作为跋的第七诗节中,由于只有三行 ,六个尾词 出 现的节奏加快了一倍 ,“给听者或读者一个明确的信号 ,预示诗歌将要结束 ”⑧。 在这三行中,尾词不再需要 只出现在每行 的结尾 ,而是可能 出现在诗行 的任何一 个位置 ,两两排成一行 ,成为一条线上 的两点 ,与 “一条线上的片段”之基督 教时间似乎有所对应 。⑨ 无穷尽的循环时间与有始终 的线性分割时间在六节诗中 彼此对立 、制约,在动荡的现实中达到暂时的平稳 ,又在这种平稳中不断动荡。 法国 “知识 的吟游诗人”米歇尔 ·塞 内曾对 时间有过精辟论述 ,认 为 “时 ① SusanStewart,PoetryandTheFateofTheSenses,P.228. ② AngusFletcher,ANewTheoryforAmericanPoetry:Democracy,the EnvironmentandtheFutureofImagination,Cam 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4,P.214. ③ AngusFletcher,ANewTheoryforAmericanPoetry,P.211. ④ SeeAngusFletcher,ANewTheoryforAmericanPoetry,P.214. ⑤ SeeMarilynKrysl,“SacredandProfane:TheSestinaasRite”,inTheAmericanPoetryReview,March/April(2004), P.9. ⑥ MarianneShapiro,Hieroglyphof Time :ThePetrarchanSestina,Minneapolis: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1980. P.6. ⑦ SeeMarianneShapiro.Hieroglyphof Time :ThePetrarchanSestina.PP.5—6. ⑧ MarianneShapiro,HieroglyphofTime :ThePetrarchanSestina.P.18. ⑨ SeeMarianneShapiro,HieroglyphofTime :ThePetrarchanSestina.P.59. · 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