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数213年第1期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李扬 内容提要:以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为起点,全球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开始进入一种 新常态”。在新的发展阶段,各国之间的“货币战争”已然开始。同时,由于产业结构和生产 要素结构的变化,中国经济增长也已进入结构性减速通道。在高度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宏 观经济运行的重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挤出增长率中的水分,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与质 量。与此对应,宏观调控则应抛弃需求管理的传统范式,着力通过激发企业和市场的活力 通过推进新一轮改革,创造并收获新的改革红利。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妥善 应对美国量宽退出的影响;应积极推进上海自贸区建设,掀起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高潮。 关键词:中国经济结构性减速经济发展方式宏观调控政策框架 作者简介;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100732。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102(2013)11-0005-08 2007年3月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标志着完全以发达经济体为主导的全球化旧格局已渐入迟 暮;在未来的全球发展中,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可望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这样一个翻天覆地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其对我国的 影响,更应关注经过30余年高速增长之后,支持我国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已发生 变化,经济增长进入了一个次高的新平台。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 值此战略转型的关节点,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应静观其变、平心静气、小心翼翼 全球危机步入“新常态” 正在展开的本轮全球金融危机是一场非常深重的危机,其程度之深,堪比20世纪30年代危机 和70年代危机。用长周期的眼光来分析此次危机,我们就会看到,危机之前,全世界曾经产生过 资本主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一个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这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 直到这次危机之前,长达近20年。其基本特征,就是高增长、低通胀、低利率同时并存。而且,与 过去不同,此间,各类国家都获得相当程度的发展。发达经济体增长总体比较平稳,自不待言。新 兴经济体,特别是亚洲的新兴经济体,更是如此。在拉美地区,经历了70年代“失去十年”的困顿 之后,各国经济也真正得到恢复和发展,现正方兴未艾。非洲地区尤其突出。自从民族独立之后, 那里的经济一直没有经历过像样的增长,而在过去的20年中,非洲的增长令世人瞩目 本文系作者在“第二届中国财经科学博士后论坛: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上的主题演讲文稿
手 靖2013年第11期 中 国 经 济 发 展 的 新 阶 段 李 扬 内容提 要 :以 2007年 开始 的次 贷危机 为 起 点 ,全球 经济 陷入 长期低 迷 ,开始 进入 一 种 “新 常态”。在 新的发展 阶段 ,各 国之 间的“货 币战争”已然 开始 。 同时,由于产业结 构和 生产 要 素结构 的变化 ,中国经济增 长也 已进入 结构性减速通 道 。在 高度 复杂的 国 内外形势 下 ,宏 观 经 济运行 的 重点 是转 变 经济发展 方式 ,挤 出增 长 率 中的水分 ,提 高经 济运行 的效 率与 质 量。与此 对应 ,宏观调控 则应抛 弃需求 管理 的传 统 范式 ,着力通 过激 发企 业和 市场 的 活力 , 通过推 进新 一轮改 革 ,创 造 并收 获 新 的改 革 红利 。在 经 济转 型过 程 中 ,应 密切 关 注 、妥 善 应 对 美 国量 宽退 出的影 响 ;应积极 推 进上 海 自贸 区建设 ,掀起 中国改革 开放 的新 高潮 。 关 键 词 :中国经 济 结构性 减 速 经济发 展 方式 宏观 调控 政 策框 架 作 者简 介 :李 扬 ,中国社会 科 学 院副 院长 、学部委 员 ,100732。 中图分 类 号 :FI20.3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002—8102(2013)I1—0005—08 2007年 3月 开始 的全 球金 融危 机 ,标 志着 完全 以发 达 经济体 为 主导 的全球 化 旧格局 已渐人 迟 暮 ;在未 来 的全球 发展 中 ,发展 中经济体 和 新兴 经济 体可 望发 挥更 大 的作 用 。 在 这样 一个 翻天 覆地 的历 史进 程 中 ,我们不 仅要 密 切关 注 全球 经 济 形势 的变化 及 其 对我 国 的 影 响 ,更 应关 注 经过 3O余 年高 速增 长 之后 ,支持 我 国经 济增 长 的产业 结 构 和要 素投 入 结 构 已发 生 变 化 ,经 济增 长进 入 了一个 次 高 的新平 台 。 当前 ,我 国经 济正 处 于增 长速 度 换 档期 、结 构 调整 阵痛 期 、前 期 刺 激 政 策 消化 期 叠 加 的阶 段 。 值 此战 略转 型 的关节 点 ,我们 的宏 观经 济政 策更 应静 观其 变 、平心静 气 、小心 翼翼 。 一 、 全球 危机步入“新常态” 正 在展 开 的本轮 全球 金融 危 机是一 场 非常 深重 的危 机 ,其 程度 之深 ,堪 比 2O世 纪 3O年代危 机 和 70年 代危 机 。用长 周期 的眼光来 分析 此 次危 机 ,我 们 就 会 看 到 ,危 机 之 前 ,全 世 界 曾经 产 生 过 资本 主义 历 史上从 来 没有 过 的一个 经济 发展 的上升 阶段 ,这个 阶段 ,从 2O世 纪 8O年 代末 开 始 ,一 直 到这次 危 机之前 ,长 达 近 2O年 。其 基本 特 征 ,就是 高 增 长 、低 通 胀 、低 利 率 同时 并 存 。而 且 ,与 过去 不 同 ,此 间 ,各 类 国家 都获 得相 当程 度 的发 展 。发 达经 济 体增 长 总体 比较 平稳 ,自不 待 言 。新 兴经 济体 ,特 别是 亚洲 的新 兴经 济 体 ,更 是 如 此 。在 拉 美 地 区 ,经历 了 70年代 “失 去 十 年 ”的 困顿 之后 ,各 国经 济也 真正 得 到恢复 和 发展 ,现正 方 兴未 艾 。非 洲 地 区尤 其 突 出 。 自从 民族独 立 之 后 , 那 里 的经 济一 直没 有 经历 过像 样 的增长 ,而 在过 去 的 20年 中 ,非洲 的增 长令 世人 瞩 目。 * 本 文系作 者在“第二届 中国财 经科学 博士后 论坛 :深化 改革 创新发展”上 的主题演讲文稿 。 5
Finance Trade Economics, No. 11. 2013 然而,危机之前全球长期增长的历史,也带来了一些误解。最大的误解就是,有些人误以为如 今世界这么美好,都是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以至于有“历史终结”的妄言 历史并未因人们对其误读而改变自己的轨迹。长期繁荣之后,长期的衰退接踵而来。2007年 开始的全球危机,结束了本轮经济长周期的上升阶段,至今虽已过去了6年,但仍无恢复的明显迹 象。作此判断的根据有二:其一,导致危机发生的主要因素,即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财政结构 和金融结构的严重扭曲,基本依然故我;其二,在救助危机的过程中,各国相继推出的超常规调控 措施,在防止危机产生多米诺骨牌死亡效应的同时,也逐渐显现出巨大的副作用来,过度的货币供 应、政府债台继续高筑、松懈的市场纪律,以及社会动荡愈演愈烈,便是其中最显著者 因此,美国的财政、债务及经济危机,欧洲的债务和经济危机,以及日本的政府债务和经济危机 等,都将长期持续。我们判断,5到10年后世界经济是否能够恢复正常轨道,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这一判断在国际社会上可以找到诸多印证。例如,2013年2月在俄罗斯结束的G20财长及央 行行长会议,就确认了这一趋势。会议公报称:“由于政策不确定、私人去杠杆化、财政拖累、信贷 中介受损以及全球需求仍处于再平衡过程中,全球经济继续表现疲弱。”就是说,如果各国宏观政 策不能回归稳定、私人去杠杄化进程未能最终完成、财政悬崖问题依然不能得到决定性缓解、金融 功能不能真正恢复、各国间的国际收支尚未重归均衡,危机就将仍然继续。 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全球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传统上,经济危机可能表现为连续若 干年的负增长,但是,由于大剂量的调控政策被强力推出,现阶段的危机并不表现为负增长,而是 表现为经济增长在低水平上波动、全球流动性过剩、大宗产品价格和资产价格变动不居、贸易保护 主义升温、地缘政治紧张,等等。我们应当学会在这种新形势下生 、新的“货币战争”已然开始 危机既然在持续,各国间为争夺最好的恢复条件的明争暗斗自然盛行。在此情势下,新的“货 币战争”事实上已经开始,我们可以从“量”和“价”两个角度,清楚地观察到它的产生和发展。 就量而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世界的货币当局几乎都在印钞票“放水”:美联储4次数量 宽松在前,欧洲央行启动最后贷款人机制随后;安倍政府立足未稳,日本央行便在其胁迫下,在不 到2个月的时间内,使日元对美元汇价下降7%,对一揽子货币汇价更急降20%;中国亦未“免俗”, 自2009年推出4万亿投资以来,一直受困于货币信贷供给过多—M2走势重攀高位并一路上 升,形成令人生畏的“堰塞湖”。再加上密如蛛网的各国央行间的货币互换,这个世界实际上已经 处在货币泛滥的洪水之中。但是,为了解救危机的燃眉之急,各国政府依然热衷于放水,大有“我 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之恶势。这些事实说明,新的货币战争事实上已经开始,不过是采用了新 的形式,凭藉新的借口而已 就价而言,在各国竞相实施数量宽松货币政策的条件下,各主要国家货币间的汇率也变动不 居,出现了竞争性贬值趋势。汇率变动,因此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之 三、中国经济增长开始结构性减速 曾经有一种说法认为,世界各国均陷入程度不同的危机之中,唯有中国风景独好。现在看来, 这种看法过于简单化了。认真分析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实绩及其变化趋势,我们倾向于认 为,至2008年,中国连续30年的高增长便已基本结束,国民经济落入一个新的次高速增长的平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经济减速是经济增长结构发生变化的结果,是一个发生在实体经济层 面上的自然过程,我们无法通过政策调整来改变它
Finance& TradeEconomics.No.11.2013 然 而 ,危机 之前全 球长 期增 长 的历 史 ,也带来 了一些 误解 。最 大 的误 解 就是 ,有 些人 误 以为如 今世 界这 么美好 ,都是 资本 主义 制度 带来 的 ,以至于有 “历史 终结 ”的妄 言 。 历史并 未 因人们 对其 误读 而改变 自己的轨迹 。长期繁 荣之后 ,长 期 的衰退 接 踵而 来 。2007年 开始 的全 球危机 ,结束 了本轮经 济长 周期 的上 升阶段 ,至今 虽 已过 去 了 6年 ,但仍 无 恢 复 的 明显迹 象 。作此 判断 的根据 有二 :其一 ,导致 危机 发生 的主 要 因素 ,即 经济 发展 方 式 、经 济 结构 、财 政 结 构 和金 融结 构 的严 重扭 曲 ,基本依 然故 我 ;其 二 ,在 救 助 危机 的过 程 中 ,各 国相 继 推 出 的超 常 规 调 控 措施 ,在 防止危 机产 生多 米诺 骨牌死 亡效 应 的同时 ,也 逐渐 显现 出巨大 的 副作用 来 ,过 度 的货 币 供 应 、政府 债 台继 续高 筑 、松 懈 的市场 纪律 ,以及社 会动 荡愈 演愈 烈 ,便是 其 中最显 著者 。 因此 ,美 国 的财政 、债务及 经济 危机 ,欧洲 的债务 和经 济危 机 ,以及 日本 的政府 债务 和经 济危 机 等 ,都将 长期 持续 。我们判 断 ,5到 10年 后世界经济是 否能够恢复正常轨道 ,还需要各 国共 同努力 。 这 一判 断在 国际社会 上 可 以找 到诸 多印证 。例 如 ,2013年 2月在俄 罗斯结 束 的 G20财长及 央 行行 长会 议 ,就确认 了这 一趋 势 。会 议 公 报 称 :“由 于政 策 不 确定 、私 人 去 杠 杆化 、财政 拖 累 、信 贷 中介 受损 以及 全球 需求仍 处 于再平 衡 过 程 中 ,全 球经 济 继 续 表 现疲 弱 。”就 是 说 ,如 果 各 国宏 观 政 策 不能 回归稳 定 、私人去 杠杆 化进 程未 能最终 完成 、财 政悬 崖 问题 依然 不 能得 到决 定 性 缓解 、金 融 功 能不 能真正 恢 复 、各 国间 的 国际收支 尚未重 归均衡 ,危 机就将 仍然 继续 。 上 述 因素的综 合作用 ,使 得全 球 经济 进 入 了 “新 常 态 ”。传 统 上 ,经 济 危 机可 能 表 现 为连 续 若 干 年 的负增长 ,但 是 ,由于大 剂量 的调 控 政策 被 强 力 推 出 ,现 阶段 的危 机并 不 表 现 为 负增 长 ,而 是 表 现为 经济增 长在 低水平 上 波动 、全球 流动性 过剩 、大 宗产 品价格 和 资产 价格 变 动不 居 、贸 易保 护 主义升 温 、地 缘政 治紧 张 ,等 等 。我 们应 当学 会在这 种新 形势 下生 活 。 二、新 的“货 币战争”已然开始 危 机既 然在 持续 ,各 国间为争 夺最 好 的恢 复 条件 的 明争 暗斗 自然盛 行 。在此 情 势 下 ,新 的“货 币战争 ”事 实上 已经开 始 ,我 们可 以从 “量”和“价 ”两个 角度 ,清楚地 观察 到它 的产 生和发 展 。 就 量而论 ,为 应对 国际 金融危 机 ,全 世界 的货 币 当局几 乎 都 在 印钞票 “放 水”:美 联储 4次 数量 宽松在 前 ,欧洲央 行启 动最后 贷款 人 机制 随后 ;安 倍 政 府立 足未 稳 ,日本 央 行便 在 其 胁 迫下 ,在 不 到 2个 月 的时间 内 ,使 日元对 美元 汇价下 降 7 ,对一揽 子货 币汇 价更 急降 2O ;中国亦 未“免俗 ”, 自 2009年 推 出 4万亿 投 资 以 来 ,一 直 受 困 于 货 币信 贷 供 给过 多—— M2走 势 重 攀 高 位 并 一路 上 升 ,形成 令人 生畏 的“堰 塞 湖”。再 加 上 密如 蛛 网的 各 国央 行 间 的货 币互 换 ,这 个世 界实 际上 已经 处 在货 币泛 滥 的洪水 之 中。但是 ,为 了解 救 危 机 的燃 眉 之 急 ,各 国政府 依 然 热 衷 于放 水 ,大 有 “我 死 之后 ,哪 管洪水 滔天 ”之 恶势 。这些 事 实 说 明 ,新 的货 币战 争 事 实上 已经 开 始 ,不 过是 采 用 了新 的形式 ,凭藉 新 的借 口而 已 。 就 价而 言 ,在 各 国竞相 实施数 量 宽松 货 币 政 策 的条 件 下 ,各 主 要 国 家货 币间 的 汇率 也 变 动 不 居 ,出现 了竞争性 贬值 趋势 。汇率 变 动 ,因此 成 为影 响各 国经济 发展 的不稳 定 因素之一 。 三 、中国 经 济 增 长 开 始 结构 性 减 速 曾经有一种说法认为 ,世界各 国均陷入程度不同的危机之中,唯有 中国风景独好 。现在看来, 这种看 法过 于简 单化 了 。认 真分 析本 世纪 以来 中 国经济 增 长 的实 绩及 其变 化 趋势 ,我 们 倾 向于 认 为 ,至 2008年 ,中国连续 3o年 的高增 长便 已基 本结 束 ,国 民经 济落人 一个 新 的次高 速增 长 的平 台 。 特别需 要指 出的是 ,中 国的经济 减速 是 经 济增 长 结 构 发生 变 化 的结 果 ,是 一个 发 生 在 实 体 经济 层 面上 的 自然 过程 ,我们 无法 通过 政策 调整来 改 变它 。 6
2013年第11期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是由多种因素以某种方式组合起来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此即经济增长 的结构问题。在支撑经济增长的诸结构中,最重要者当推生产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正是这些结 构的变化,使得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了新的时期。 过去30余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是:一产比重下降,二产(特别是制造业)比重迅速提 高,三产份额缓慢增长。这对应的是我国的工业化过程。这一进程的本质,就是大量的劳动人口和资 源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一次产业即农业、种植和养殖业等产业中,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二次产业即制 造业和建筑业转移。由于二产的劳动生产率远高于一产(在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农业的 10倍),这种转移便意味着经济整体的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因之加快。此即“结构性 增速”。但是,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二产已趋饱和,人口和资源开始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转移。然而,研究显示,中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制造业(在劳动生产率最高的上海,前者只 相当于后者的70%)。基于这样的差异,当越来越多的人力和资源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之时,中国 经济整体的劳动生产率必将下降,由之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必然下滑。 再看生产要素结构的变化。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在过 去30余年中,每年高达1000万人的劳动投入增长,是支撑我国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随着 转移人口日趋下降,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投入的增长率将趋于下降,摩擦性失业和结构 性失业也将长期并存。就资本投入而言,过去30余年,中国的资本投入增长率是逐年提高的,然 而,近年来人口日趋老龄化、传统工业化接近尾声,加上消费率的缓慢提高,已经导致中国几十年 高悬的储蓄率趋于下降。这使得无通货膨胀的资本投入亦呈逐渐下降之势。技术进步的动态仍 然令我们失望。我们希望技术进步能发挥积极作用。但是,资本回报率低、技术进步缓慢,一直是 我国经济的痼疾,至今未见显著变化。总之,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长率下降,技术进步缓慢,这三 个因素叠加,导致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趋于下降。 潜在增长率是未来我国现实经济增长的基准。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实验室的预 测结果,2011-2030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将会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详见下表)。 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预测 潜在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劳动增长率技术进步 节能减排 年份 1 (%) (%) 份额 冲击效应 201-20150.70.3 7,8~8.7 10~11 0,8 2 9~10 2021-20300.5 5.4~6.3 0.5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实验室 四、经济减速不可怕,关键要提高效率 断定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时期,虽然听起来不那么令人振奋,但考虑到结构性减速为我国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新的压力、动力、机遇和空间,这一变化是值得欢迎的 过去30余年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但是,30余年高速增长波澜 起伏,其间还经历了19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的增长也 付出了不可忽视的代价,结构失衡、产能过剩、效益低下、环境污染等等,便是其中最显著者。如此 等等,使得中国百姓享受到的经济增长成果大打折扣,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更难得到与GDP增长 率同步的提升。这些代价,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水分
彳 靖2013年第11期 众所 周 知 ,经济 增长 是 由多 种 因素 以 某 种 方式 组 合 起 来 共 同发 生 作用 的结 果 ,此 即经 济 增 长 的结 构 问题 。在 支撑 经 济增 长 的诸结 构 中 ,最 重要 者 当推生 产 要 素结 构 和产 业 结构 。正是 这 些 结 构 的变化 ,使 得 中 国经济 增长 进 入 了新 的时期 。 过 去 3O余年 ,中国产业 结构变 化的基本趋 势是 :一产 比重下 降 ,二产 (特别是 制造业 )比重迅 速提 高 ,三产 份额缓慢 增长 。这对应 的是我 国的工业化过程 。这一进 程 的本质 ,就是大量 的劳 动人 口和资 源从劳 动生产率 较低 的一 次产业 即农业 、种植 和养殖业 等产业 中 ,向劳动生产 率较高 的二 次产业 即制 造业和建 筑业转 移 。由于二产 的劳动生产 率远高 于一产 (在 中国 ,制造业 的劳动生产 率相 当于农业 的 10倍 ),这种转移便 意 味着 经济 整体 的劳 动生 产率 日益 提 高 ,经 济增 长 速度 因之加 快 。此 即“结构 性 增速”。但是 ,经过 30余年 的发展 ,我 国二产 已趋 饱 和 ,人 口和 资源开 始 向 以服务业 为 主 的第 三产 业 转移 。然 而 ,研究 显示 ,中国服务业 的劳动生 产率远远低 于制造业 (在劳动生产 率最 高 的上 海 ,前 者 只 相 当于后 者 的 7O%)。基 于这样 的差异 ,当越 来越多 的人力 和 资源从制 造业 转移 到服务 业 之时 ,中 国 经济整体 的劳动 生产率必 将下 降 ,由之决定 的经济增 长速度也必 然下滑 。 再看 生产 要 素结 构 的变化 。劳 动 、资 本 和 技 术 进 步 ,是 支 撑经 济 发 展 的主 要 生 产要 素 。在 过 去 3O余 年 中 ,每 年高 达 1000万人 的劳动 投入 增长 ,是 支 撑我 国高速 增 长 的 主要 因素 。但 是 ,随 着 转移 人 口 日趋 下 降 ,随着 人 口老龄 化 日趋严 重 ,劳 动投 人 的增 长 率将 趋 于 下 降 ,摩 擦 性失 业 和 结 构 性失业也将长期并存 。就资本投入而言 ,过去 30余年,中国的资本 投入增长率是逐年提高的,然 而 ,近年来 人 口 日趋 老龄 化 、传 统 工业 化 接 近 尾 声 ,加 上 消 费 率 的缓 慢提 高 ,已经 导 致 中 国几 十 年 高悬 的储 蓄 率趋 于下 降 。这使 得 无 通货 膨 胀 的资 本 投 入 亦 呈 逐渐 下 降之 势 。技 术 进 步 的动 态仍 然令 我们 失 望 。我们 希望 技术 进 步能 发挥 积极 作 用 。但是 ,资本 回报率 低 、技 术进 步缓 慢 ,一 直是 我 国经济 的 痼疾 ,至今 未见 显 著变 化 。总 之 ,劳 动 力 和 资本 投 入 增 长 率 下 降 ,技 术 进 步缓 慢 ,这 三 个 因素叠 加 ,导致 未来 我 国 的经济 增长 趋 于下 降 。 潜在 增 长率是 未 来我 国现 实 经 济增 长 的基 准 。据 中 国社 会 科 学 院宏 观经 济 运 行 实 验 室 的 预 测结 果 ,2011—2030年 ,中国 的潜 在 增长 率将 会呈 现 出不 断下 降 的趋 势 (详见 下表 )。 表 中国 经 济 潜 在 增 长 率预 测 年份 潜在增长率 资本增长率 劳动增长率 技术进步 节能减排 1一 a ( ) (%) ( ) 份额 冲击效 应 20儿 一 2O15 O.7 O.3 7.8~ 8.7 10~ 11 O.8 O.2 — 1 2O16— 2O2O O.6 O.4 5.7~ 6.6 9~ 10 — 1 0.3 — 1 2021— 203O O.5 O.5 5.4~ 6.3 8~ 9 一 O.5 O.4 一 O.5 资料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 院宏观经济运行实验室。 四、经济减 速不可怕 。关键要提高效 率 断定 中国经济进 入结构性 减速 时期 ,虽然 听起 来不那 么令人振奋 ,但 考虑到结 构性减速 为我 国转 变 经济发展 方式 和调 整经济结 构提供 了新 的压 力 、动力 、机 遇和空 间 ,这 一变化是值得 欢迎 的 。 过 去 3O余 年 中 国经济 的 高增 长 ,是 世界 历史 上绝 无仅 有 的奇迹 。但 是 ,30余 年 高 速增 长 波澜 起 伏 ,其 间还经 历 了 1990年 代亚 洲金 融危 机 和 2007年开 始 的全球 金融 危机 的冲击 ,我们 的增 长也 付 出 了不 可忽视 的代价 ,结 构失 衡 、产能 过剩 、效 益 低下 、环 境 污染 等 等 ,便是 其 中最 显著 者 。如此 等 等 ,使 得 中国百姓 享受 到 的经 济增 长 成果 大打 折 扣 ,福 利 水 平 和生 活 质量 更难 得 到 与 GDP增 长 率 同步 的提 升 。这 些代 价 ,便 是 中国经 济增 长 的水分 。 7
Finance& Trade Economics, No. 11, 2013 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水分,主要体现在投入产出的效率降低上。 从投入看。以GDP来衡量,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极为 大。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相当于GDP一半的高投资以及接近GDP10%的净出 口支撑着的,仅此一端,便使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位居世界前列。如果把生态环境等外部影响也 视为“投入”,我们为增长付出的成本更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2012年测算表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约相当于 GDP的8%。2005年以来,这一数字虽不断下降,到2011年仍然高达4%左右。若扣除生态退化 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我国的真实经济增长速度便仅有5%左右。 从产出看。对于我们这种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中是否存在水分,关键要看投资能否形成有 效供应。如果投资变成“胡子工程”甚至是“豆腐渣工程”,与这部分投资对应的增长率就是水分。更有甚 者,一些投资固然形成了现实生产能力,但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形成规模日大的流通库存,并进而 迫使业已形成的生产能力长期闲置。与这样一些流通库存和过剩生产能力相对应的产值同样构成经 济增长的水分。近年来,我国产能过剩形势日趋严峻,传统产业的产能大面积过剩已是痼疾,就是新兴 产业,产能过剩的增长势头也令人担忧。统计显示,当前我国产能利用率平均已低于80%有些产业甚 至低至70%。按照85%~90%系正常水平的国际标准,我国目前的产能利用率已接近危险水平,有的行 业已进入破产的境地。应当说,产能过剩已经形成阻碍经济健康发展的“死荷重” 将投入和产出对比起来分析,便形成评判经济增长效率和质量的综合指标。经济学意义上的 效率,指的是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既定的产出,或以既定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近年来,在增长至 上的激励机制下,各地对增加投入普遍高度重视,但很少顾及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更忽略了投入和 产出之间的效益联系。这样做的必然结果就是伴随经济增长率的高悬,我国的经济效益提高缓 慢,甚至有所下降。中国全社会的增量资本产出比的数据,清楚地刻画了这一变化的轨迹。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增量资本产出比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1979-1995年,平均为2.3; 第二阶段为1996-2011年,平均为3.5;后一阶段竟比前一阶段上升了52.2%!与相似增长阶段 的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现阶段增量资本产出比明显偏高,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日本,其增 量资本产出比基本维持在2.0的水平,此后则缓慢下降 显然,过去30余年中国经济增长虽然长期居于高水平,但速度过快,难免“泥沙俱下”,其中包 含的水分不可小觑。如此,倘若我国经济在增长速度下降的同时,大大压缩了其中包含的水分,换 言之,如果增长速度之下降换来了效益的提高和质量的改善,那么,我国经济增长将更为真实,人 民将因此得到更多的福祉。这种变化并不可怕,而且是值得欢迎的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客观地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这种差距在根本上决定了两类国家的经济差距。因此,所谓发展问题,所谓赶超问题,所谓超越 “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实质上是缩小两类经济体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问题。因此,比过去稍慢 但质量和效益均有所提高的增长速度,恰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恰为我们穿越中等 收入陷阱提供了切实的物资保证 五、新阶段必须调整宏观调控思路 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以及应对危机手段之捉襟见肘,使得在上个世纪后20年已被视为 敝屣的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卷土重来,货币扩张几乎是各国宏观政策的不二选择 凯恩斯主义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它在防范危机恶化从而避免产生多米诺骨牌死 亡效应方面确有明显效果。但是,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工具着眼于短期,其药方的疗效或属引鸩止
Finance& TradeEconomics,No.11,2013 现 阶段 我 国经济增 长 中 的水 分 ,主要体 现在 投入 产 出的效 率降低 上 。 从 投入 看 。以 GDP来衡 量 ,目前我 国已成为世 界 第二 大经 济 体 ,但为 此 付 出的代 价 也 极 为 巨 大。长期以来 ,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相当于 GDP一半的高投资以及接近 GDP10 的净 出 口支撑 着 的 ,仅 此一 端 ,便 使我 国经 济 增 长 的成 本 位 居世 界 前 列 。如 果 把 生 态环 境 等 外 部 影 响也 视 为“投 入”,我们 为增 长 付 出的 成 本 更高 。 中 国社 会 科 学 院数 量 经 济 与 技 术 经 济 研 究 所课 题 组 2012年测算 表 明 ,2O世 纪 80年代 至 9o年代 ,我 国生态 退 化和 环境 污 染带 来 的经 济 损 失 约相 当于 GDP的 8 。2005年以来 ,这一数字虽不断下降 ,到 2011年仍然高达 4 左右 。若扣除生态退化 与环 境污 染造 成 的经济损 失 ,我 国的真 实经济 增长 速度 便仅有 5 左 右 。 从产 出看 。对于我们这种典型 的投资拉动型经济 ,增长 中是否存在水分 ,关键 要看投资能否形成有 效供应 。如果投资变成“胡 子工程”甚至是“豆腐渣工程”,与这部分投资对应的增长率就是水分。更有甚 者 ,一些投资固然形成 了现实生产能力 ,但生产 出来 的产 品卖不 出去 ,形成规模 日大的流通库存 ,并进 而 迫使业 已形成的生产能力长期闲置 。与这样一些 流通库存和过剩 生产能力相对 应 的产 值 ,同样构成 经 济增长 的水分 。近年来 ,我国产能过剩形 势 日趋严 峻 ,传统 产业 的产 能大面积 过剩 已是 痼疾 ,就是新 兴 产业 ,产能过剩的增长势头也令人担忧 。统计显示 ,当前 我 国产能利用率 平均 已低 于 8O ,有些 产业甚 至低至 70 。按照 85 490 系正常水平的国际标准 ,我国 目前 的产能利用 率已接近危险水平 ,有 的行 业 已进入破产的境地 。应 当说 ,产 能过剩 已经形成阻碍经济健康发展的“死荷重”。 将 投 入和产 出对 比起 来分 析 ,便 形成 评判 经济 增长 效 率 和质量 的综合 指 标 。经 济学 意义 上 的 效率 ,指 的是 以最小 的投 入得 到既定 的产 出 ,或 以既定 的投入 获取 最 大 的产 出 。近 年来 ,在 增 长 至 上 的激励 机制 下 ,各 地对增 加 投入普 遍 高度重 视 ,但 很 少顾 及 产 出 的数量 和质 量 ,更 忽 略 了投 入 和 产 出之 间的效 益联 系 。这 样 做 的 必 然 结果 就 是 伴 随经 济 增 长 率 的高 悬 ,我 国 的经 济 效 益 提 高 缓 慢 ,甚至有 所 下降 。 中国全社 会 的增 量 资本 产 出 比的 数 据 ,清楚 地 刻 画 了这 一 变化 的轨 迹 。改 革 开放 以来 ,我 国增 量 资本 产 出 比经 历 了两个 阶段 的变 化 ,第一 阶段是 1979—1995年 ,平均 为 2.3; 第二 阶段 为 1996—2011年 ,平均 为 3.5;后 一 阶段竞 比前一 阶段上 升 了 52.2 !与相 似 增 长 阶段 的发达 国家 比较 ,中 国现阶段 增量 资本 产 出 比明显 偏高 ,如 20世纪 5O年 代至 70年代 的 日本 ,其 增 量 资本 产 出 比基 本维 持在 2.0的水平 ,此后 则缓 慢下 降 。 显然,过去 30余年中国经济增长虽然长期居于高水平 ,但速度过快 ,难免“泥沙俱下”,其中包 含 的水 分不 可小觑 。如此 ,倘 若 我 国经 济在 增长 速度 下 降 的 同时 ,大大 压缩 了其 中包 含 的 水分 ,换 言之 ,如果增长速度之下降换来了效益的提高和质量的改善 ,那 么,我国经济增长将更 为真实 ,人 民将 因此得 到更 多 的福祉 。这 种变化 并不 可怕 ,而且 是值 得欢 迎 的 。 我们必 须 清醒地 认识 到 :发 达经 济体 和发展 中经济 体 之 间 ,客 观地 存 在着 劳 动 生产 率 的 差距 , 这 种差 距在 根本 上决 定 了两 类 国家 的经 济 差 距 。 因此 ,所 谓 发 展 问题 ,所 谓 赶 超 问题 ,所 谓 超 越 “中等 收入 陷 阱”问题 ,实 质上是 缩 小 两类 经 济 体 之 间 劳动 生 产 率 的差 距 问题 。 因此 ,比过 去 稍 慢 但质 量 和效益 均有 所提 高 的增 长 速度 ,恰 恰 体 现 了科 学 发 展 观 的根 本 要 求 ,也 恰 为 我们 穿 越 中等 收入 陷 阱提供 了切 实 的物资保 证 。 五 、新 阶段 必 须 调 整 宏 观 调 控 思 路 国际金 融危机 的不断深 化 以及应 对 危 机 手段 之 捉 襟 见肘 ,使 得 在上 个 世 纪 后 2O年 已被视 为 敝 屣 的凯恩 斯 主义需 求管理 卷 土重来 ,货 币扩张 几乎 是各 国宏 观政 策 的不 二选 择 。 凯 恩斯 主义 产生 于上世 纪 3O年代 的大萧条 ,它 在 防范 危机 恶化 ,从 而 避免 产 生 多 米诺 骨 牌 死 亡 效应 方面 ,确有 明显 效果 。但 是 ,凯 恩斯 主义 的政 策 工具 着 眼于 短期 ,其 药方 的疗 效 或 属引 鸩 止 8
2013年第11期 渴,或属麻醉缓释,它并不能从根本上救助因长期结构性失衡所造成的大危机。 首先,需求管理在总量扩张上能发挥作用,但对于结构转型与结构优化所起作用甚微。如今 全球各大经济体陷入危机,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深层的结构性问题。比如,美国的货币扩张并没能 使得依靠私人消费需求支撑增长的方式有多大改变,而中国的总量扩张,也有导致结构进一步扭 曲的副效用,例如产能过剩问题、单位GDP能耗上升等等,在近年来事实上进一步恶化了。其次 全球需求刺激政策已经走到末路。一则,由于需求管理政策长期过度使用,其效率已然递减,恰如 强弩之末;二则,需求刺激政策的潜在风险由微而著。再次,从国际范围看,单纯的需求扩张极易 引发贸易战、货币战,损人且不利己 因此,如果我们判断当前全球危机的本质是实体经济层面的结构性失衡、发展方式偏颇和创 新能力缺失,如果我们认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构成我国未来10年甚至更长 时期发展的真正基础,那么,我们的宏观政策就要及早转型,需求管理应当缓行、慎行,而供给面的 体制机制调整则应尽快进行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强调,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我们认为,在 当今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及早向供给管理转型,政策重点尽快由短期的救市和维稳转 向效率的提升和增长潜力的提高,哪一个国家就能更快地调整好自身结构以适应全球发展新格 局,也就能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竞赛中胜出 六、宏观稳定,微观搞活 着眼于调整结构,为未来经济增长培育后劲的宏观经济政策,可概括为“宏观稳定、微观搞 活”。这种政策转变的核心便是,从关注需求管理转向关注供给机制的培育,转向关注激励、效率、 竞争、生产率以及资本形成等有利于提高潜在产出的因素。 显然,关注供给、关注结构调整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一套放松管制的政策体系和激发市场活力 的改革安排。它旨在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降低税负、降低融资成本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企业主体的活力;通过解除各种刚性的体制机制约束,提高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 土地市场)效率,藉以提高整个经济的竞争力 今后,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有效解决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而解决产能过剩的 政策工具,也应通过改革,主要从供给方寻找 其一,从产能过剩的表现来看,更多是由于供给过剩而非需求不足。目前,一些传统产业以及新兴 产业所出现的产能过剩,从投人产出角度看,是有了大量投人,却形成了一些无效的或过剩的产能。 其二,从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来看,尽管有周期性因素影响,但更主要的是体制性的、供给面 的原因。一些企业(特别是那些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在扩张过程中,不计成本、不顾后果、盲目扩 张、重复建设,这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主要因素。有人说,重复建设在市场经济中也是正常现象,但 需要注意的是,在市场经济中,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的损失是由企业自已来买单的,而在中国 目前这种情况下,造成的损失可能最终由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来买单,因此,一些企业或地方政府 在投资决策时就会更加“大胆”,他们会通过给土地、赠与矿产资源、低价甚至免费的方式推动投 资,使其投资行为发生扭曲。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经验研究表明,产能过剩较严重的地方恰恰 是政策倾斜区域和扶持性产业。 其三,从治理产能过剩的思路看,要想从根子上解决产能过剩,还需要供给管理的思维。过去 我们主要通过上项目、增投资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这或可因新投资需求的出现而暂时缓解当前 的产能过剩,但会导致未来新一轮规模更大的产能过剩。鉴于此,我们必须摒弃以创造新的投资
jI}彳 睛2013年第11期 渴 ,或属 麻醉 缓 释 ,它 并不 能从 根 本上 救助 因长 期结 构性 失衡 所造 成 的大危 机 。 首先 ,需 求管 理在 总 量扩 张上 能 发 挥 作 用 ,但 对 于 结 构 转 型 与结 构 优 化 所起 作 用 甚 微 。如 今 全球 各 大经 济体 陷入 危机 ,其 根本 原 因还 在 于 深层 的结 构 性 问题 。 比如 ,美 国 的货 币 扩 张并 没 能 使得 依靠 私 人消 费需 求支 撑增 长 的方 式 有 多 大 改 变 ,而 中 国的 总量 扩 张 ,也 有 导 致 结 构进 一 步 扭 曲的副 效用 ,例 如产 能过 剩 问题 、单位 GDP能耗 上升 等 等 ,在近 年 来事 实 上进 一 步 恶化 了 。其 次 , 全球 需求 刺 激政 策 已经走 到末 路 。一 则 ,由于需 求 管理 政 策 长期 过 度使 用 ,其效 率 已然 递减 ,恰 如 强弩 之末 ;二 则 ,需求 刺激 政策 的 潜 在 风 险 由微 而 著 。再 次 ,从 国 际范 围看 ,单 纯 的 需 求 扩 张极 易 引发 贸 易战 、货 币战 ,损人 且不 利 己 。 因此 ,如 果我 们判 断 当前全 球 危机 的本 质 是 实 体 经 济 层 面 的结 构 性 失 衡 、发 展 方 式偏 颇 和 创 新 能 力缺 失 ,如果 我们 认定 转 变经 济发 展方 式 和大 力发 展 实体 经 济 ,构成 我 国未 来 1O年 甚 至更 长 时期 发展 的真正 基础 ,那 么 ,我 们 的宏 观政 策就 要及 早 转 型 ,需 求 管理 应 当缓行 、慎 行 ,而 供 给面 的 体 制机制 调 整则 应尽 快进 行 。 习 近平 总书 记最 近强 调 ,加 快 推进 经济 结构 战 略性 调 整是 大 势所 趋 ,刻 不 容缓 。我们 认 为 ,在 当今 世界 上 ,哪一 个 国家 的宏 观政 策及 早 向供 给 管 理 转 型 ,政 策 重点 尽 快 由短 期 的 救 市 和维 稳 转 向效 率 的提 升和增 长 潜 力 的 提 高 ,哪 一 个 国家 就 能 更 快 地 调 整 好 自身 结 构 以适 应 全 球 发 展 新 格 局 ,也就 能在 新一 轮 的全球 经济 竞赛 中胜 出 。 六 、宏 观 稳 定 ,微 观 搞 活 着 眼于 调整 结构 ,为 未 来 经 济 增 长 培 育 后 劲 的宏 观 经 济 政 策 ,可 概 括 为 “宏 观 稳 定 、微 观 搞 活 ”。这 种政 策转 变 的核 心便是 ,从 关 注需求 管理 转 向关 注 供 给机 制 的培 育 ,转 向关 注激 励 、效 率 、 竞争 、生产 率 以及 资本 形成 等有 利 于提 高潜 在产 出 的 因素 。 显然 ,关 注供 给 、关 注 结构 调整 的宏 观经 济政 策 ,是一 套 放 松管 制 的政 策 体 系和 激 发 市场 活 力 的改 革安 排 。它 旨在 通过 降低 市场 准 入 门槛 、降低 税 负 、降低 融 资成 本 等 一 系 列 体 制 、机 制 改 革 , 激发 企业 主 体 的活力 ;通 过解 除各 种 刚性 的体制 机 制 约束 ,提 高要 素 市场 (劳动 力 市场 、资金 市 场 、 土地 市场 )效 率 ,藉 以提高 整个 经济 的竞 争力 。 今后 ,我 国宏 观调 控 的主要 任 务之 一 ,就是有 效解 决 我 国 的产 能过 剩 问题 ,而篇 决 产 能过 剩 的 政策 工具 ,也 应通 过改 革 ,主要 从供 给方 寻 找 。 其一 ,从产能过剩的表现来看 ,更 多是 由于供 给过剩而非 需求不足 。 目前 ,一些 传统产业 以及新兴 产业所 出现的产能过剩 ,从投入产出角度看 ,是有 了大量投入 ,却形成 了一些无效 的或过剩 的产能 。 其二 ,从 产能 过剩 产 生 的原 因来 看 ,尽 管 有周 期 性 因素 影 响 ,但 更 主 要 的是 体 制 性 的、供 给 面 的原 因。一 些 企 业 (特 别是 那 些 有 政 府 背 景 的企 业 )在 扩 张 过 程 中 ,不 计 成 本 、不 顾 后 果 、盲 目扩 张 、重 复建 设 ,这是 导 致产 能过 剩 的 主要 因素 。有 人 说 ,重 复建 设 在 市 场 经 济 中也 是 正 常 现 象 ,但 需 要 注意 的是 ,在 市场 经济 中 ,盲 目投 资 、重 复 建设 造 成 的损 失 是 由企 业 自己来 买 单 的 ,而 在 中 国 目前 这种情 况 下 ,造 成 的损 失可 能最 终 由政府 特别 是 中央政 府 来买 单 ,因此 ,一些 企 业 或地 方 政 府 在 投 资决策 时就会更 加 “大 胆 ”,他 们 会 通 过 给 土 地 、赠 与 矿产 资 源 、低 价 甚 至 免 费 的方 式 推 动 投 资 ,使 其投 资行 为 发生 扭 曲 。中 国社 会科 学 院 的一 项 经 验研 究 表 明 ,产 能 过剩 较 严 重 的地 方 ,恰 恰 是 政 策倾斜 区域 和扶持 性产 业 。 其 三 ,从 治理产 能 过剩 的思 路看 ,要 想从 根子 上解 决 产 能过 剩 ,还需 要 供 给 管理 的思 维 。过 去 我 们 主要通 过上 项 目、增 投 资来 解决 产 能 过 剩 问题 ,这 或 可 因新 投 资 需 求 的 出现 而暂 时缓 解 当 前 的产能 过剩 ,但会 导 致未 来新 一 轮规 模 更 大 的产 能 过 剩 。鉴 于 此 ,我 们 必 须 摒弃 以创 造 新 的 投 资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