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评论》 全球经济“双循环”与“新南南合作” 王跃生马相东 世界经济结构的固有矛盾是经济与金融危机频发的根源。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 的崛起,世界经济格局正从传统的“中心一外国结构”走向“双循环结构”,即以发 达国家为中心的循环和以中国等新兴大国为中心的新循环并存的结构。双循环结构的 形成有利于世界经济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中国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为推进 双循环结构的形成,应大力开展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新南南合作”,通过贸易、投 资、金融、产业、区域一体化等合作形式,促进新经济循环的发展 关键词:世界经济结构中心一外围结构全球经济双循环新南南合作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深刻变化。西方经济学家常把这一变 化归结为经济再平衡。然而,所谓再平衡要解决的只是贸易与金融失衡,其背后 的含义可能是通过贸易保护主义和以邻为壑的政策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并非解决 世界经济整体的结构失衡。而这一整体结构失衡才是世界经济诸多矛盾以及金融 危机的根源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发达 国家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作用大大降低,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 的发展中大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以此为契机,世界经济结 构也从以发达国家为核心的中心一外围式的单一循环叫,逐渐演变为一种更复杂 王跃生系北京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授:马相东系北京市委党校讲师 *本文是国家开发银行与北京大学合作研究课题“全球治理格局变动下的国际竞争与合作研究”及 因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企业异质性与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研究”(批准号12CGJ026)的阶段性研 究成果。作者感谢国家开发银行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研究资助。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中肯修改意 见,已根据这些意见作出了修改。文责由作者自负。 中心一外围理论最早是由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 Raul prebisch)提出的一种理论模 式,借以描述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附关系。我们认为,尽管这一概念多有争议,其内涵与本 文亦不完全一致,但大致可以借用来表述传统世界经济结构的特点
《国际经济评论》 全球经济“双循环”与“新南南合作”* 王跃生 马相东 王跃生系北京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授;马相东系北京市委党校讲师。 * 本文是国家开发银行与北京大学合作研究课题“全球治理格局变动下的国际竞争与合作研究”及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企业异质性与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研究”(批准号12CGJ026)的阶段性研 究成果。作者感谢国家开发银行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研究资助。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中肯修改意 见,已根据这些意见作出了修改。文责由作者自负。 [1] 中心—外围理论最早是由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Raul Prebisch)提出的一种理论模 式,借以描述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附关系。我们认为,尽管这一概念多有争议,其内涵与本 文亦不完全一致,但大致可以借用来表述传统世界经济结构的特点。 世界经济结构的固有矛盾是经济与金融危机频发的根源。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 的崛起,世界经济格局正从传统的“中心—外围结构”走向“双循环结构”,即以发 达国家为中心的循环和以中国等新兴大国为中心的新循环并存的结构。双循环结构的 形成有利于世界经济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中国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为推进 双循环结构的形成,应大力开展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新南南合作”,通过贸易、投 资、金融、产业、区域一体化等合作形式,促进新经济循环的发展。 关键词:世界经济结构 中心—外围结构 全球经济双循环 新南南合作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深刻变化。西方经济学家常把这一变 化归结为经济再平衡。然而,所谓再平衡要解决的只是贸易与金融失衡,其背后 的含义可能是通过贸易保护主义和以邻为壑的政策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并非解决 世界经济整体的结构失衡。而这一整体结构失衡才是世界经济诸多矛盾以及金融 危机的根源。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发达 国家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作用大大降低,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 的发展中大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以此为契机,世界经济结 构也从以发达国家为核心的中心—外围式的单一循环[1] ,逐渐演变为一种更复杂 61
王跃生马相东 的双循环。一方面,中国等亚洲新兴国家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仍保留着传统经济 循环:亚洲国家作为主要制造中心和出口中心,承接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与产业 转移,向后者出口制成品,形成贸易与资本账户盈余,而后又以间接投资形式使 资金回流美国等金融中心,通过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实现资本全球配置,由此形 成一种中心一外围式的全球经济循环。在这一循环中,美国等发达国家处于主 导、主动地位,并获得这种循环的大部分利益;新兴国家处于从属、被动地位 接受既有规则和分工,获取加工制造和出口红利。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等亚洲国 家成为新兴工业化地区和全球制造中心,又与资源丰富但工业化程度更低的亚非 拉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合作,开发并进口资源与初级产品,输出制成品,扩展当 地市场,并通过直接投资转移成熟产业,带动当地的工业化进程,由此在新兴工 业化国家与亚非拉国家之间通过贸易、投资、产业转移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循环。 在这一循环中,新兴国家处于主导、主动地位,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的从 属与被动地位。 以上就是世界经济的双循环的基本态势。前一个循环是战后世界经济的基本 结构,维持了世界经济的长期增长,但由此导致的贸易与金融失衡使其难以为 继,并最终酿成金融危机。危机以后,美国等国家强行推进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 之间的再平衡(比如中美再平衡),试图通过制造业复兴和打压来自后者的进口 维持美国的增长和就业。但这种再平衡不仅不现实,也未必有利。如果发达国家 为恢复贸易平衡强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新兴国家由此而陷入増长大幅降低的境 地,可能导致世界经济增长动力的丧失,引起全球经济长期低迷。实际上,只有 在逐步使传统循环趋向平衡的同时,着手新兴国家的结构改革,建立起新的经济 循环,世界经济才有可能获得稳定的增长动力,全球再平衡也才能真正实现。这 新循环的建立,正是世界经济结构改革的关键 世界经济双循环结构的出现,是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变化的一种自然反应。 在双循环结构中,亚洲特别是中国同时深深参与两者之中,扮演着重要的双重角 色。然而,双循环结构只是初露端倪,需要深λ硏究,充分理解双循环格局及其 形成过程,采取积极的战略和对策推动这一进程。 以往对世界经济循环及中国角色的研究,偏重于对中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关系 即第一循环的研究,这方面研究成果丰富。对于第二循环的研究则刚刚开始,亟 待加强。本文着重探讨世界经济双循环的背景、形成、内容,以及如何通过新南 南合作推进双循环格局的发展。 02 Intemational Economic review
的双循环。一方面,中国等亚洲新兴国家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仍保留着传统经济 循环:亚洲国家作为主要制造中心和出口中心,承接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与产业 转移,向后者出口制成品,形成贸易与资本账户盈余,而后又以间接投资形式使 资金回流美国等金融中心,通过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实现资本全球配置,由此形 成一种中心—外围式的全球经济循环。在这一循环中,美国等发达国家处于主 导、主动地位,并获得这种循环的大部分利益;新兴国家处于从属、被动地位, 接受既有规则和分工,获取加工制造和出口红利。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等亚洲国 家成为新兴工业化地区和全球制造中心,又与资源丰富但工业化程度更低的亚非 拉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合作,开发并进口资源与初级产品,输出制成品,扩展当 地市场,并通过直接投资转移成熟产业,带动当地的工业化进程,由此在新兴工 业化国家与亚非拉国家之间通过贸易、投资、产业转移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循环。 在这一循环中,新兴国家处于主导、主动地位,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的从 属与被动地位。 以上就是世界经济的双循环的基本态势。前一个循环是战后世界经济的基本 结构,维持了世界经济的长期增长,但由此导致的贸易与金融失衡使其难以为 继,并最终酿成金融危机。危机以后,美国等国家强行推进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 之间的再平衡(比如中美再平衡),试图通过制造业复兴和打压来自后者的进口 维持美国的增长和就业。但这种再平衡不仅不现实,也未必有利。如果发达国家 为恢复贸易平衡强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新兴国家由此而陷入增长大幅降低的境 地,可能导致世界经济增长动力的丧失,引起全球经济长期低迷。实际上,只有 在逐步使传统循环趋向平衡的同时,着手新兴国家的结构改革,建立起新的经济 循环,世界经济才有可能获得稳定的增长动力,全球再平衡也才能真正实现。这 一新循环的建立,正是世界经济结构改革的关键。 世界经济双循环结构的出现,是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变化的一种自然反应。 在双循环结构中,亚洲特别是中国同时深深参与两者之中,扮演着重要的双重角 色。然而,双循环结构只是初露端倪,需要深入研究,充分理解双循环格局及其 形成过程,采取积极的战略和对策推动这一进程。 以往对世界经济循环及中国角色的研究,偏重于对中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关系 即第一循环的研究,这方面研究成果丰富。对于第二循环的研究则刚刚开始,亟 待加强。本文着重探讨世界经济双循环的背景、形成、内容,以及如何通过新南 南合作推进双循环格局的发展。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王跃生 马相东 62
全球经济“双循环”与“新南南合作” 世界经济既有格局及其矛盾 战以后形成的世界经济格局,总体上是以美国和美元为中心的一元格局。 战后初期,两大阵营对立,经济世界也一分为二,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 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随着1980年代原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和先后走向市场经济,美国和美元为中心的一元格局进 步扩展到全球,形成了以美国和主要发达国家为中心、按经济发达程度和与中心 国家联系紧密程度由近及远涟漪式展开的中心一外围格局:主要发达国家居于世 经济体系核心,是技术研发、产业创新、制度规则、资源配置和全球治理中 心,广大外围国家则充当资源、市场、加工制造角色。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 级,中心国家逐步向外围国家淘汰不再具有价值创造能力的产业和环节,自己则 始终控制着最具有价值创造能力的产业和环节。结果,主要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 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呈现巨大不平衡,且差距不断拉大,虽然也有少 数国家可以通过这种联系获得较快发展,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世界经济中心一外围格局的形成是以发达国家的巨大经济优势为基础的,通 过战后初期形成的一系列有利于中心国家的制度安排和治理结构得以维系,并在 1990年代全球化加速发展以后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极端化,为后来的危机埋下隐 患。中心一外围结构的核心架构是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国际贸易体系以及国际经 济决策与协调机制。 以美元为核心的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与之协调配套 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维系战后世界经济 格局的主要制度基础。通过该体系,美元获得了世界货币地位,主要发达国家货 币承担配角,共同构成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这一体系的建立一方面保证全 球货币体系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则为美国通过美元霸权地位执行利己的货币政策 以控制全球经济创造了条件。布体系瓦解后形成的牙买加体系依然保留了布体系 下美元的大部分特权,美国得以继续执行以往的政策,并一直延续至今。这种美 元一家独大的格局实际上也是全球经济不平衡和金融危机的根源。 世界经济格局的另一个支柱是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世贸组织 (WTO)。虽然国际贸易体系中美欧等发达国家的特权不如在货币金融领域那么明 显,但作为这一体系的创立者和主要规则制定者,必定会制定对自身有利的规 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第2期63
世界经济既有格局及其矛盾 二战以后形成的世界经济格局,总体上是以美国和美元为中心的一元格局。 战后初期,两大阵营对立,经济世界也一分为二,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 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随着1980年代原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和先后走向市场经济,美国和美元为中心的一元格局进一 步扩展到全球,形成了以美国和主要发达国家为中心、按经济发达程度和与中心 国家联系紧密程度由近及远涟漪式展开的中心—外围格局:主要发达国家居于世 界经济体系核心,是技术研发、产业创新、制度规则、资源配置和全球治理中 心,广大外围国家则充当资源、市场、加工制造角色。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 级,中心国家逐步向外围国家淘汰不再具有价值创造能力的产业和环节,自己则 始终控制着最具有价值创造能力的产业和环节。结果,主要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 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呈现巨大不平衡,且差距不断拉大,虽然也有少 数国家可以通过这种联系获得较快发展,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世界经济中心—外围格局的形成是以发达国家的巨大经济优势为基础的,通 过战后初期形成的一系列有利于中心国家的制度安排和治理结构得以维系,并在 1990年代全球化加速发展以后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极端化,为后来的危机埋下隐 患。中心—外围结构的核心架构是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国际贸易体系以及国际经 济决策与协调机制。 以美元为核心的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与之协调配套 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维系战后世界经济 格局的主要制度基础。通过该体系,美元获得了世界货币地位,主要发达国家货 币承担配角,共同构成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这一体系的建立一方面保证全 球货币体系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则为美国通过美元霸权地位执行利己的货币政策 以控制全球经济创造了条件。布体系瓦解后形成的牙买加体系依然保留了布体系 下美元的大部分特权,美国得以继续执行以往的政策,并一直延续至今。这种美 元一家独大的格局实际上也是全球经济不平衡和金融危机的根源。 世界经济格局的另一个支柱是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GATT)/世贸组织 (WTO)。虽然国际贸易体系中美欧等发达国家的特权不如在货币金融领域那么明 显,但作为这一体系的创立者和主要规则制定者,必定会制定对自身有利的规 国际经济评论/2014 年/第 2 期 全球经济“双循环”与“新南南合作” 63
王跃生马相东 则,后来者只能接受既有规则。GAT被WTO取代,贸易政策从货物贸易转向服 务贸易和知识产权,无一不是主要发达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在发达国家将大部分 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自身大力发展服务业背景下的利益所系。广大发展中 国家的贸易条件,初级产品和资源价格,一般加工制造与品牌、设计等价值链环 节的增值能力转变等,都掌握在中心国家手中,这是世界经济的现实。GATT和 wTO所发起的多轮谈判,从议题的提出到谈判结果,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方 向、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的更迭,贸易保护主义从关税转向种种非关税措施等 等,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联合国专门机构和七国集团(G7)等全球性及多边性国际经济组织与协调 机制更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俱乐部和交易场所。通过这些机制,发达国家控制着 全球货币政策、资本流动、国际规则,进一步强化了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 除以上这些制度性的机制外,中心国家还通过双边或多边国际协定、发展援 助、经济思潮、文化影响、意识形态等软性力量,更大程度上强化了自己的国际 经济中心地位,将世界大多数国家纳入了既有国际经济体系 应该承认,二战后形成的这一世界经济秩序尽管未必合理,但确实是当时全 球经济实力对比的体现,也保证了世界经济在相当长时间内的稳定和发展,形成 了战后世界经济顺利发展几十年的黄金时代,全球经济总量、贸易总额、国际直 接投资流量与存量、人均收入水平等都获得了长足发展(见表1)。 表1全球GDP、货物出口总额、FDI流量与存量、人均国民收入 (1960-2012年,单位:人均国民收入,美元:其他,万亿美元) 年份196019019801902000512002092010 GD总量132911022032345.755958.1634704717 货物出口0 6510.514012615318.3184 FDl流量 0010.05024124090227 151.501.68 FDI存量 12619.319.521.121423.6 均收入4677792552409552967120810186889083952710015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D毅据库(GDP总量和人均国民收入)、WTO数据库(贸易总量) 和 UNCTAD数据库(FD流量与存量)。 但是,同样必须指出,战后形成的世界经济格局尽管具有必然性,反映了当 时的经济面貌,却己经很难适应21世纪变化了的世界经济状况。实际上,世界 64 Intemational Economic review
则,后来者只能接受既有规则。GATT 被WTO取代,贸易政策从货物贸易转向服 务贸易和知识产权,无一不是主要发达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在发达国家将大部分 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自身大力发展服务业背景下的利益所系。广大发展中 国家的贸易条件,初级产品和资源价格,一般加工制造与品牌、设计等价值链环 节的增值能力转变等,都掌握在中心国家手中,这是世界经济的现实。GATT和 WTO 所发起的多轮谈判,从议题的提出到谈判结果,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方 向、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的更迭,贸易保护主义从关税转向种种非关税措施等 等,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联合国专门机构和七国集团(G7)等全球性及多边性国际经济组织与协调 机制更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俱乐部和交易场所。通过这些机制,发达国家控制着 全球货币政策、资本流动、国际规则,进一步强化了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 除以上这些制度性的机制外,中心国家还通过双边或多边国际协定、发展援 助、经济思潮、文化影响、意识形态等软性力量,更大程度上强化了自己的国际 经济中心地位,将世界大多数国家纳入了既有国际经济体系。 应该承认,二战后形成的这一世界经济秩序尽管未必合理,但确实是当时全 球经济实力对比的体现,也保证了世界经济在相当长时间内的稳定和发展,形成 了战后世界经济顺利发展几十年的黄金时代,全球经济总量、贸易总额、国际直 接投资流量与存量、人均收入水平等都获得了长足发展(见表1)。 表1 全球GDP、货物出口总额、FDI流量与存量、人均国民收入 (1960-2012年,单位:人均国民收入,美元;其他,万亿美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GDP总量和人均国民收入)、WTO数据库 (贸易总量) 和UNCTAD数据库(FDI流量与存量)。 但是,同样必须指出,战后形成的世界经济格局尽管具有必然性,反映了当 时的经济面貌,却已经很难适应21世纪变化了的世界经济状况。实际上,世界 年份 GDP总量 货物出口 FDI流量 FDI存量 人均收入 1960 1.3 0.1 - - 467 1970 2.9 0.3 0.01 - 779 1980 11.0 2.0 0.05 0.5 2552 1990 22.0 3.4 0.24 2.1 4095 2000 32.3 6.5 1.24 8.0 5296 2005 45.7 10.5 0.90 12.6 7120 2007 55.9 14.0 2.27 19.3 8101 2009 58.1 12.6 1.15 19.5 8688 2010 63.4 15.3 1.50 21.1 9083 2011 70.4 18.3 1.68 21.4 9527 2012 71.7 18.4 1.39 23.6 10015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王跃生 马相东 64
全球经济“双循环”与“新南南合作” 经济结构矛盾正是在1990年代全球化加速发展以后随着这一结构不断强化和极 端化而凸显出来的。如果说90年代以前中心一外围结构下的国际分工主要表现 为实体经济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利益的分配主要表现为同一产业价值链不同环 节利益分割的话,那么,90年代以后这种分工则更多表现为制造业与服务业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分工,利益的分配表现为金融业暴利与制造业微利的分 割,以及有关国家制造业过度外流,产业空心化,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实体经济 的萎缩与虚拟经济的膨胀进一步强化了有关国家之间的贸易逆差和国际收支失 衡,起初尚可通过间接资本流入弥补经常账户差额,通过资本市场和金融业发展 吸引资本流入,到后来只能通过政府大幅举债和超发货币来维持,从而形成债台 高筑和全球失衡的局面,并成为债务危机以及金融危机的基础。 可见,中心一外围格局内在的前提是中心国家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包括实体 经济实力,占有世界经济的绝大部分份额(存量),并且充当着世界经济增长火 车头的角色(增量)。然而,这一基本前提,随着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崛起已经不 复存在。 众所周知,新世纪以来,美国经济由于产业空心化和长期过度举债、过度消 费,处于持续低迷状态。金融危机更对美国经济造成沉重打击。欧盟经济由于成 本居高不下、制造业外流、福利制度的拖累以及制度弹性缺失,增长潜力比美国 更差,并最终酿成欧债危机。日本则陷于十余年不能摆脱的经济停滞。而中国等 金砖国家以及其他新兴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按美 元汇率计算,金砖五国GDP占全球比重2012年已达到20.5%,接近美国的份额 而20国集团中的11个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11国)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份额 2010年即达到25.2%,超过美国的份额(见表2)。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PPP) 计算,金砖五国GDP占全球比重早在2006年就超过美国份额(两者分别为21.3% 和21.2%);新兴经济体11国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份额2009年即达到33.6% 2012年,金砖五国和新兴经济体11国GDP的全球份额分别为美国的1.5倍和20 倍(见表3)。 如果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增量)来看,新兴国家的作用更为显著。据 有关统计,新世纪以来,中国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达到20%以上,而 2012年则达到1/3以上。而整个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2010年即达到 60%,今后几年将一直维持在60%。叫在世界经济中已经占到举足轻重地位并且 林跃勤、周文主编:《金砖国家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第2期65
经济结构矛盾正是在1990年代全球化加速发展以后随着这一结构不断强化和极 端化而凸显出来的。如果说90年代以前中心—外围结构下的国际分工主要表现 为实体经济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利益的分配主要表现为同一产业价值链不同环 节利益分割的话,那么,90 年代以后这种分工则更多表现为制造业与服务业、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分工,利益的分配表现为金融业暴利与制造业微利的分 割,以及有关国家制造业过度外流,产业空心化,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实体经济 的萎缩与虚拟经济的膨胀进一步强化了有关国家之间的贸易逆差和国际收支失 衡,起初尚可通过间接资本流入弥补经常账户差额,通过资本市场和金融业发展 吸引资本流入,到后来只能通过政府大幅举债和超发货币来维持,从而形成债台 高筑和全球失衡的局面,并成为债务危机以及金融危机的基础。 可见,中心—外围格局内在的前提是中心国家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包括实体 经济实力,占有世界经济的绝大部分份额(存量),并且充当着世界经济增长火 车头的角色(增量)。然而,这一基本前提,随着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崛起已经不 复存在。 众所周知,新世纪以来,美国经济由于产业空心化和长期过度举债、过度消 费,处于持续低迷状态。金融危机更对美国经济造成沉重打击。欧盟经济由于成 本居高不下、制造业外流、福利制度的拖累以及制度弹性缺失,增长潜力比美国 更差,并最终酿成欧债危机。日本则陷于十余年不能摆脱的经济停滞。而中国等 金砖国家以及其他新兴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按美 元汇率计算,金砖五国GDP占全球比重2012年已达到20.5%,接近美国的份额; 而20国集团中的11个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11国)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份额 2010 年即达到 25.2%,超过美国的份额(见表 2)。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PPP) 计算,金砖五国GDP占全球比重早在2006年就超过美国份额(两者分别为21.3% 和 21.2%);新兴经济体 11 国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份额 2009 年即达到 33.6%; 2012年,金砖五国和新兴经济体11国GDP的全球份额分别为美国的1.5倍和2.0 倍(见表3)。 如果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增量)来看,新兴国家的作用更为显著。据 有关统计,新世纪以来,中国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达到 20%以上,而 2012 年则达到 1/3 以上。而整个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 2010 年即达到 60%,今后几年将一直维持在60%。[1] 在世界经济中已经占到举足轻重地位并且 [1] 林跃勤、周文主编:《金砖国家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国际经济评论/2014 年/第 2 期 全球经济“双循环”与“新南南合作”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