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中学高二年级2011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写在《幽雅阅读丛书》出版之际 朱良志 在今天西方文化滚滚涌入的时候,越发感觉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东方这片土 地上,世代生息的人民,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文明。西方哲学重外在知识的索求, 中国哲学重内在心灵的体验。西方有绵长的基督教传统,中国却宗教观念相对淡 漠。就艺术而言,中国艺术具有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观念,当十六、十七世纪中国 艺术大量传入西方的时候,西方人惊呼这是艺术中的一个“异数”,一如他们将 中国文化称为异教的世界。中国艺术以表达灵动的生命为主旨,中国人气化哲学 是与西方迴异的哲学系统,艺术创造的是一个气化宇宙。在形神哲学的导引下, 中国艺术很早就追求超越形似的意趣,传王维作《袁安卧雪图》,画雪意茫茫中 有芭蕉盎然地摇曳着它的绿色。脆弱的芭蕉,怎能在严寒的冬日出现?但中国艺 术家没有感到它的荒诞,却体味到其中的“妙观逸想”。画马专家赵子昂,他说 他画马不在马的外形,而在马的神韵,就像东晋僧人哲学家支道林所说的“贫道 重其神骏”。 中国艺术是一种安顿心灵的艺术。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艺术家抚弄艺术 不是像今天在乎其“市场价值”,而是以它来搭建心灵之“庐”。听听明代末年 的戏剧家祁彪佳的说法,他说他家的寓园,是为“韵人纵目,云客宅心”,园林 是为了寄寓心灵的。中国艺术不是技术,它是以独特的意象世界耕种性灵的土地。 画中的一山一水,传达的是心灵的优游;园林中的一桥一亭,那是心灵的符号。 就像《平沙落雁》这首琴曲,正是取其会通心灵之意,沙白风清,云荡天远,雁 影参差而上下,水流潺潺而清浅,借平沙之落雁,出逸士之心胸。那是一片心灵 的鼓吹,中国艺术家需要这心灵的清澈澄明,需要这心灵的旷远超绝 从总体上看,中国艺术是悠扬而缠绵的,是个凄恻的芳菲世界。我觉得,这一点 和法国艺术有某种气质上的共通。不是说中国艺术多有悲伤的情调,而是说中国 艺术有深沉的把玩。中国艺术追求“大快活”的世界,快乐,并非是现在的“搞 乐”,扣响心灵的清音,甚至伴着潸然清泪,何尝不是一种灵魂的伸展,何尝不 是一种畅然的高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真是个“要妙宜修” 的绝美天地。 《幽雅阅读丛书》追求的就是这样的境界一一在喧嚣中追求宁静,在往古中追求 鲜活,透过艺术的外在形式,去追寻其中所深涵的妙心。我们的民族原本不是这 样粗糙,精致玲珑原来是中国艺术的本色,那是一种创作方式,也是一种心境 正像著名学者吴志攀先生在这套丛书的序言中所说的,好的艺术“乃人类精神的 安慰剂”,它使人“心情如平静湖面上无声滑翔的白鹭”,中国艺术就是这样的 艺术。多年的中国艺术研究的经历,使我深感,中国艺术大都不是为艺术而艺术, 而是以艺术的语言,说他们人生的处境。艺术是他们心灵的一片吉壤,他们多半 是在“落花时节”来这里倾诉 1.下列关于“中国艺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画马专家赵子昂说他画马不在马的外形,而在马的神韵,这体现了中国艺术 追求超越形似的意趣的特点
河北衡水中学高二年级 2011 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写在《幽雅阅读丛书》出版之际 朱良志 在今天西方文化滚滚涌入的时候,越发感觉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东方这片土 地上,世代生息的人民,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文明。西方哲学重外在知识的索求, 中国哲学重内在心灵的体验。西方有绵长的基督教传统,中国却宗教观念相对淡 漠。就艺术而言,中国艺术具有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观念,当十六、十七世纪中国 艺术大量传入西方的时候,西方人惊呼这是艺术中的一个“异数”,一如他们将 中国文化称为异教的世界。中国艺术以表达灵动的生命为主旨,中国人气化哲学 是与西方迥异的哲学系统,艺术创造的是一个气化宇宙。在形神哲学的导引下, 中国艺术很早就追求超越形似的意趣,传王维作《袁安卧雪图》,画雪意茫茫中, 有芭蕉盎然地摇曳着它的绿色。脆弱的芭蕉,怎能在严寒的冬日出现?但中国艺 术家没有感到它的荒诞,却体味到其中的“妙观逸想”。画马专家赵子昂,他说 他画马不在马的外形,而在马的神韵,就像东晋僧人哲学家支道林所说的“贫道 重其神骏”。 中国艺术是一种安顿心灵的艺术。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艺术家抚弄艺术, 不是像今天在乎其“市场价值”,而是以它来搭建心灵之“庐”。听听明代末年 的戏剧家祁彪佳的说法,他说他家的寓园,是为“韵人纵目,云客宅心”,园林 是为了寄寓心灵的。中国艺术不是技术,它是以独特的意象世界耕种性灵的土地。 画中的一山一水,传达的是心灵的优游;园林中的一桥一亭,那是心灵的符号。 就像《平沙落雁》这首琴曲,正是取其会通心灵之意,沙白风清,云荡天远,雁 影参差而上下,水流潺潺而清浅,借平沙之落雁,出逸士之心胸。那是一片心灵 的鼓吹,中国艺术家需要这心灵的清澈澄明,需要这心灵的旷远超绝。 从总体上看,中国艺术是悠扬而缠绵的,是个凄恻的芳菲世界。我觉得,这一点 和法国艺术有某种气质上的共通。不是说中国艺术多有悲伤的情调,而是说中国 艺术有深沉的把玩。中国艺术追求“大快活”的世界,快乐,并非是现在的“搞 乐”,扣响心灵的清音,甚至伴着潸然清泪,何尝不是一种灵魂的伸展,何尝不 是一种畅然的高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真是个“要妙宜修” 的绝美天地。 《幽雅阅读丛书》追求的就是这样的境界——在喧嚣中追求宁静,在往古中追求 鲜活,透过艺术的外在形式,去追寻其中所深涵的妙心。我们的民族原本不是这 样粗糙,精致玲珑原来是中国艺术的本色,那是一种创作方式,也是一种心境。 正像著名学者吴志攀先生在这套丛书的序言中所说的,好的艺术“乃人类精神的 安慰剂”,它使人“心情如平静湖面上无声滑翔的白鹭”,中国艺术就是这样的 艺术。多年的中国艺术研究的经历,使我深感,中国艺术大都不是为艺术而艺术, 而是以艺术的语言,说他们人生的处境。艺术是他们心灵的一片吉壤,他们多半 是在“落花时节”来这里倾诉。 1.下列关于“中国艺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画马专家赵子昂说他画马不在马的外形,而在马的神韵,这体现了中国艺术 追求超越形似的意趣的特点
B.中国艺术是以表达灵动的生命为主旨的,具有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观念,曾被 西方人看做是艺术中的一个“异数” C.中国艺术悠扬而缠绵,多有悲伤的情调和深沉的把玩。这一点与法国艺术在 气质上完全相通。 D.中国艺术不是技术,而是一种安顿心灵的艺术,它是以独特的意象世界耕种 性灵的土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关于王维的《袁安卧雪图》,画雪意茫茫中,有芭蕉盎然摇曳着它的绿色, 对此西方人可能会觉得荒诞,而中国艺术家却能体味到其中的“妙观逸想”。 B.中国艺术追求“大快活”的世界,是要扣响心灵的清音,虽然伴着潸然清泪, 却可以使灵魂得到伸展,达到“要妙宜修”的绝美天地 C.在喧嚣中追求宁静,在往古中追求鲜活,透过艺术的外在形式,去追寻其中 所深涵的妙心,这是《幽雅阅读丛书》所追求的境界 D.中国艺术大都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以艺术的语言,述说艺术家们的人生 的处境,他们也多半在“落花时节”到“心灵的吉壤”中倾诉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画中的一山一水,园林中的一桥一亭,那都是心灵的符号。中国艺术家只要 拥有清澈澄明、旷远超绝的心灵,就能创造出安顿心灵的作品。 B.现在的一些艺术创作一味地追求“搞乐”,可能会使中国艺术丧失精致玲珑 的本色,使我们的民族变得粗糙。 C.今天的艺术家抚弄艺术,都不是用它来搭建心灵之“庐”,而是只在乎它的 市场价值” D.中国艺术“乃人类精神的安慰剂”,它可以使人“心情如平静湖面上无声滑 翔的白鹭”,说明中国艺术是为了让欣赏者“安顿心灵”而创作的。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吴良,定远人。初名国兴,赐名良。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从太祖起濠梁,并为帐 前先锋。良能没水侦探,祯每易服为间谍。张士诚兵据秦望山,良攻夺之,遂克 江阴。即命为指挥使守之。 时士诚全据吴,跨淮东、浙西,兵食足。江阴当其要冲,枕大江,扼南北襟喉, 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窺衅。太祖谕良曰:“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 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良奉命惟谨,备 御修饬。以败敌功,进枢密院判官。士诚大举兵来寇,艨艟蔽江,其将苏同佥驻 君山,指画进兵。良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合 击,大败之,俘斩甚众。敌宵遁。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 当是时,太祖数自将争江、楚上流,与陈友谅角,大军屡出,金陵空虚。士诚不 敢北出侵尺寸地,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良仁恕俭约,声色货利无所好。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 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在境十年,封疆宴 然。太祖尝召良,劳之曰:“吴院判保障一方,功甚大,车马珠玉不足旌其劳 吾其无东顾忧矣!”命学士宋濂等为诗文美之,仍遣还镇。寻大发兵取淮东,克 泰州。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巨舰数百,溯江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
B.中国艺术是以表达灵动的生命为主旨的,具有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观念,曾被 西方人看做是艺术中的一个“异数”。 C.中国艺术悠扬而缠绵,多有悲伤的情调和深沉的把玩。这一点与法国艺术在 气质上完全相通。 D.中国艺术不是技术,而是一种安顿心灵的艺术,它是以独特的意象世界耕种 性灵的土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关于王维的《袁安卧雪图》,画雪意茫茫中,有芭蕉盎然摇曳着它的绿色, 对此西方人可能会觉得荒诞,而中国艺术家却能体味到其中的“妙观逸想”。 B.中国艺术追求“大快活”的世界,是要扣响心灵的清音,虽然伴着潸然清泪, 却可以使灵魂得到伸展,达到“要妙宜修”的绝美天地。 C.在喧嚣中追求宁静,在往古中追求鲜活,透过艺术的外在形式,去追寻其中 所深涵的妙心,这是《幽雅阅读丛书》所追求的境界。 D.中国艺术大都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以艺术的语言,述说艺术家们的人生 的处境,他们也多半在“落花时节”到“心灵的吉壤” 中倾诉。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 A.画中的一山一水,园林中的一桥一亭,那都是心灵的符号。中国艺术家只要 拥有清澈澄明、旷远超绝的心灵,就能创造出安顿心灵的作品。 B.现在的一些艺术创作一味地追求“搞乐”,可能会使中国艺术丧失精致玲珑 的本色,使我们的民族变得粗糙。 C.今天的艺术家抚弄艺术,都不是用它来搭建心灵之“庐”,而是只在乎它的 “市场价值”。 D.中国艺术“乃人类精神的安慰剂”,它可以使人“心情如平静湖面上无声滑 翔的白鹭”,说明中国艺术是为了让欣赏者“安顿心灵”而创作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吴良,定远人。初名国兴,赐名良。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从太祖起濠梁,并为帐 前先锋。良能没水侦探,祯每易服为间谍。张士诚兵据秦望山,良攻夺之,遂克 江阴。即命为指挥使守之。 时士诚全据吴,跨淮东、浙西,兵食足。江阴当其要冲,枕大江,扼南北襟喉, 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太祖谕良曰:“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 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良奉命惟谨,备 御修饬。以败敌功,进枢密院判官。士诚大举兵来寇,艨艟蔽江,其将苏同佥驻 君山,指画进兵。良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合 击,大败之,俘斩甚众。敌宵遁。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 当是时,太祖数自将争江、楚上流,与陈友谅角,大军屡出,金陵空虚。士诚不 敢北出侵尺寸地,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良仁恕俭约,声色货利无所好。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 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在境十年,封疆宴 然。太祖尝召良,劳之曰:“吴院判保障一方,功甚大,车马珠玉不足旌其劳。 吾其无东顾忧矣!”命学士宋濂等为诗文美之,仍遣还镇。寻大发兵取淮东,克 泰州。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巨舰数百,溯江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
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太祖诣江阴劳军, 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 (节选自《明史·吴良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汝约束士卒,毋外交 约束:管束 B.寻复寇常州 寇:侵犯 C.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 延:召见 D.在境十年,封疆宴然 宴然:安定太平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良有“勇略”的一项是()(3 分) ①能没水侦探 ②潜遣元帅王子 明帅壮士驰出南门 ③奉命惟谨,备御修饬 ④出兵夹击,获卒二千 ⑤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 ⑥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 锡 A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阴为军事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吴良在担任江阴指挥使时,奉太祖命 休整防备,不主动出击。 B.太祖对吴良评价甚高,认为他在保障一方安定上功劳很大,让宋濂等人写诗文 赞美他 C.吴良在担任都督同知期间,不仅枕戈达旦,训将练兵,而且还兴办学校,大 开屯田,因此深受太祖欣赏 D.在平定广西蛮族叛乱时,吴良仅用数月时间,就剿清了叛军,其他各蛮族深为 震慑,纷纷归附。 7.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 ②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8.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5 分 9.词的下阕用什么手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词句作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以尔车来,以 我贿迁。(《诗经·氓》)
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太祖诣江阴劳军, 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 (节选自《明史•吴良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汝约束士卒,毋外交 约束:管束 B.寻复寇常州 寇:侵犯 C.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 延:召见 D.在境十年,封疆宴然 宴然:安定太平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良有“勇略”的一项是( )(3 分) ①能没水侦探 ②潜遣元帅王子 明帅壮士驰出南门 ③奉命惟谨,备御修饬 ④出兵夹击,获卒二千 ⑤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 ⑥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 锡 A.①②⑤ B. ②④⑥ C. ②③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江阴为军事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吴良在担任江阴指挥使时,奉太祖命 休整防备,不主动出击。 B.太祖对吴良评价甚高,认为他在保障一方安定上功劳很大,让宋濂等人写诗文 赞美他。 C. 吴良在担任都督同知期间,不仅枕戈达旦,训将练兵,而且还兴办学校,大 开屯田,因此深受太祖欣赏。 D.在平定广西蛮族叛乱时,吴良仅用数月时间,就剿清了叛军,其他各蛮族深为 震慑,纷纷归附。 7.翻译下面的句子。(10 分)( ①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 ②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11 分)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8.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5 分) 9.词的下阕用什么手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词句作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 。以尔车来,以 我贿迁。(《诗经•氓》)
(2)蟹六跪而二 螯 。(荀子《劝 学 (3)莫道不销 魂 。(李清 照《醉花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分) 青山行 季宇 ①初秋的一天,我们乘车来到马鞍山,开始向青山进发。车窗外,江南的景色 掠过,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安静的集市,宁静的原野,就连秋日的阳光也暖 洋洋的,飘浮着令人向往的闲适。当涂的秋天是富有诗意的,可就在这一片安宁 恬淡之中却充满了令人心动的喧哗。 ②这都是因为李白啊! ③这位“千古一诗人”与这块土地有着不解之缘。据考证,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当 涂,并终老此地,埋骨青山。可以说,当涂的山山水水印满了李白的足迹,也 次次激荡起诗人奔放的情怀和灵感。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当涂才使我们备感不同 寻常,踏上这块土地,就连我们的呼吸也充满了浓郁的诗情。 ④渐渐地,青山出现在了眼前。秋天的青山是丰盈的,也是朴素的。这是一个绿 的世界,到处草木盛开,一片葱茏。据说,以前这里曾经长满了枫树和野菊,每 到秋天,漫山红遍,野菊怒放,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一千多年前,伟大的 诗人李白就常来这里,登高望远,饮酒作诗,消磨他在人生的最后岁月。 ⑤今天的青山墓园掩映在一片松柏苍翠之中,显得古朴而肃穆。屹立于墓前的石 碑,髙五尺有余,上刻“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说出自杜甫之手笔。山风轻拂 着,仿佛在轻声诉说;墓园上芳草萋萋,树影婆娑;远处偶有鸟鸣传来,四周 片宁静。置身在这样的幽静中,极目远眺,李白笔下的山水宛如一幅水彩画缓缓 展开——呵,山与水,水与天,紧紧相连,融为一体,迷迷蒙蒙的景色,带着些 许梦幻。在这梦幻之中,历史仿佛向我们走来 ⑥青年李白第一次踏上当涂的土地,只有25岁,这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纪。那 时的诗人气宇轩昂,踌躇满志,抱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和“一鸣惊人 飞冲天”的梦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路上,他飘飘若仙,豪情万丈 南下江陵,游洞庭,溯湘江,之后抵江夏,继而登庐山,下金陵,并来到了当涂 那也是一个秋天啊,艳阳高照,或清风明月,诗人沿着长江,泛舟而下,一路上 美景如画,诗酒当歌 ⑦天宝六年,这是李白政治上最失意的时期。长安三年,他屡遭谗毁,饱受打击 离开长安后,他带着满身伤痕,再次来到了当涂 ⑧此时的李白,内心充满了太多的苦闷!他不理解为什么“大道如青天,我独不 得出”?而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苦难更使他忧心如焚。天宝六年正是安史之乱的 前夜。李白很想为国家出力,可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只能寄情于山水与诗酒, 并从中得到些许慰藉,以抚慰自己痛苦的心灵。 ⑨至德二年,李白一生中最严重的政治打击降临了。就在这一年,隐居于庐山的 李白不幸卷入了永王李璘事件。他原本抱着一片救国热忱,没想到却卷入了一场
(2)蟹六跪而二 螯, , 。(荀子《劝 学》) (3)莫道不销 魂, , 。(李清 照《醉花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2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 分) 青山行 季宇 ①初秋的一天,我们乘车来到马鞍山,开始向青山进发。车窗外,江南的景色一 一掠过,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安静的集市,宁静的原野,就连秋日的阳光也暖 洋洋的,飘浮着令人向往的闲适。当涂的秋天是富有诗意的,可就在这一片安宁 恬淡之中却充满了令人心动的喧哗。 ②这都是因为李白啊! ③这位“千古一诗人”与这块土地有着不解之缘。据考证,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当 涂,并终老此地,埋骨青山。可以说,当涂的山山水水印满了李白的足迹,也一 次次激荡起诗人奔放的情怀和灵感。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当涂才使我们备感不同 寻常,踏上这块土地,就连我们的呼吸也充满了浓郁的诗情。 ④渐渐地,青山出现在了眼前。秋天的青山是丰盈的,也是朴素的。这是一个绿 的世界,到处草木盛开,一片葱茏。据说,以前这里曾经长满了枫树和野菊,每 到秋天,漫山红遍,野菊怒放,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一千多年前,伟大的 诗人李白就常来这里,登高望远,饮酒作诗,消磨他在人生的最后岁月。 ⑤今天的青山墓园掩映在一片松柏苍翠之中,显得古朴而肃穆。屹立于墓前的石 碑,高五尺有余,上刻“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说出自杜甫之手笔。山风轻拂 着,仿佛在轻声诉说;墓园上芳草萋萋,树影婆娑;远处偶有鸟鸣传来,四周一 片宁静。置身在这样的幽静中,极目远眺,李白笔下的山水宛如一幅水彩画缓缓 展开──呵,山与水,水与天,紧紧相连,融为一体,迷迷蒙蒙的景色,带着些 许梦幻。在这梦幻之中,历史仿佛向我们走来…… ⑥青年李白第一次踏上当涂的土地,只有 25 岁,这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纪。那 时的诗人气宇轩昂,踌躇满志,抱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和“一鸣惊人,一 飞冲天”的梦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路上,他飘飘若仙,豪情万丈, 南下江陵,游洞庭,溯湘江,之后抵江夏,继而登庐山,下金陵,并来到了当涂。 那也是一个秋天啊,艳阳高照,或清风明月,诗人沿着长江,泛舟而下,一路上 美景如画,诗酒当歌。 ⑦天宝六年,这是李白政治上最失意的时期。长安三年,他屡遭谗毁,饱受打击。 离开长安后,他带着满身伤痕,再次来到了当涂。 ⑧此时的李白,内心充满了太多的苦闷!他不理解为什么“大道如青天,我独不 得出”?而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苦难更使他忧心如焚。天宝六年正是安史之乱的 前夜。李白很想为国家出力,可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只能寄情于山水与诗酒, 并从中得到些许慰藉,以抚慰自己痛苦的心灵。 ⑨至德二年,李白一生中最严重的政治打击降临了。就在这一年,隐居于庐山的 李白不幸卷入了永王李璘事件。他原本抱着一片救国热忱,没想到却卷入了一场
宫廷之争,流放夜郎。这是李白生命中最灰暗的时期。“夜郎万里道,西去令人 老”、“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⑩晚年的李白再次滞留于当涂。此时的他已是贫病交加,穷困潦倒。在致其族叔 李阳冰的信中,当年“散金三十万”、一向豪放潇洒的李白只能徒唤无奈,发出 英雄气短”的哀叹:“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 宝应元年,一代大诗人李白在当涂寓所离开了人世 αD雨果在巴尔扎克追悼会上曾说过,一个伟大的死会给我们带来宗教上的震撼。 “那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那不是虚无,而是永恒;那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我想李白的死也是如此。在青山凭吊时,我们的心情一直很沉重。李白一生以诗 名,他的诗登峰造极,不可逾越。所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 风雨,诗成泣鬼神”。有人说,有诗歌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从这一点说, 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看作人生的最高理想,李白却时运不济,报国无门。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 子的大悲痛。在这大悲痛的深处,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对人民的伟大 忠诚,是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不朽的伟大精神 (选自2008年第6 期《散文选刊》) (1)为什么说李白与当涂有着“不解之缘”?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括,然后 分条作答。(6分) (2)第五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作者为什么说“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请概括作答。(4分) (4)本文在运用艺术手法方面特点鲜明,请选取其中的一种,结合文章内容简 要赏析。(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3分) 12.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膻味(shan) 勘误表 趑趄不前(qie) 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 B.抵掌(zhi) 发详地 蒙头转向(meng)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C.豇豆( Jiang)号码簿 稂莠不齐( liang 明枪易躲,暗 剑难防 D.订正(ding) 庇护权 膘肥体壮(biao) 叶障目, 不见泰山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时下,国内一些地方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如果这 股”申遗热”是出于保护和延续人类文化瑰宝的目的,自然是值得称道的。 B有的地方把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当作发财机遇,以复兴传统文化之名, 行发财之实,这种做法实在不足为训 C.多难的人生使黄永厚对生活更加热爱,使他养成独特的生活态度,他处心积 虑的研究绘画,终于形成了自己卓异的绘画风格 D.我活了快一百岁了,活这么久值得!因为尽管国家有这样那样不可避免的问 题,但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宫廷之争,流放夜郎。这是李白生命中最灰暗的时期。“夜郎万里道,西去令人 老”、“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⑩晚年的李白再次滞留于当涂。此时的他已是贫病交加,穷困潦倒。在致其族叔 李阳冰的信中,当年“散金三十万”、一向豪放潇洒的李白只能徒唤无奈,发出 “英雄气短”的哀叹:“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 宝应元年,一代大诗人李白在当涂寓所离开了人世。 ⑾雨果在巴尔扎克追悼会上曾说过,一个伟大的死会给我们带来宗教上的震撼。 “那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那不是虚无,而是永恒;那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我想李白的死也是如此。在青山凭吊时,我们的心情一直很沉重。李白一生以诗 名,他的诗登峰造极,不可逾越。所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 风雨,诗成泣鬼神”。有人说,有诗歌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从这一点说, 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看作人生的最高理想,李白却时运不济,报国无门。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 子的大悲痛。在这大悲痛的深处,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对人民的伟大 忠诚,是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不朽的伟大精神。 (选自 2008 年第 6 期《散文选刊》) (1)为什么说李白与当涂有着“不解之缘”?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括,然后 分条作答。(6 分) (2)第五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3)作者为什么说“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请概括作答。(4 分) (4)本文在运用艺术手法方面特点鲜明,请选取其中的一种,结合文章内容简 要赏析。(6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3 分) 12.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膻味(shān) 勘误表 趑趄不前(qiè) 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 B.扺掌(zhǐ) 发详地 蒙头转向(méng)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C.豇豆(jiāng) 号码簿 稂莠不齐(liáng) 明枪易躲,暗 剑难防 D.订正(dìng) 庇护权 膘肥体壮(biāo)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时下,国内一些地方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如果这 股”申遗热”是出于保护和延续人类文化瑰宝的目的,自然是值得称道的。 B.有的地方把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当作发财机遇,以复兴传统文化之名, 行发财之实,这种做法实在不足为训。 C.多难的人生使黄永厚对生活更加热爱,使他养成独特的生活态度,他处心积 虑的研究绘画,终于形成了自己卓异的绘画风格。 D.我活了快一百岁了,活这么久值得!因为尽管国家有这样那样不可避免的问 题,但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