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诊断性测试 语言试卷(问卷)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精神结构主要包括精神信仰体系、科学认知体系、审美艺术体系。在当下的大变革 时代,人类精神结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不确定的前景。其中,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 人工智能的崛起,使得审美艺术受到根本性的挑战与挤压。 审美艺术通过对感受的呈现和创作,让人回归万物一体的状态和高远存在的境界。与精 神信仰体系、科学认知体系一样,审美艺术体系同样根源于人的有限性与追求无限性之间的 关系。但与精神信仰不同,审美艺术是人类依靠感受、感悟、体验和直觉去理解和把握事物 本质和世界本体,追寻人性本源,从而获得了生命的伟大感、美妙感、永恒感、力量感、价 值感、神秘感和幸福感。感受是审美的本质,艺术是感受的创作和呈现。审美艺术与科学认 知也是迥然不同的。它本质上具有超日常生活性、超实用功利性、超物质现实性、超技术操 作性、超逻辑概念性等审美特性,并以自身独特的机制推动着人类精神结构的生成、变迁和 发展。审美的最高境界是超越了夺在本体的追问和沉思,那就是不问青红皂白、不问来龙去 脉的精神直观、生命直观、审美直观,也就是瞬间忘乎所以的心灵震颤。这是不假思索的非 理性的东西。 中华民族以诗性特质和丰硕的审美艺术财富打造了诗的国度、审美的国度、文学的国度 不同于西方美学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及时事物本体的追求和主体知情意的划分,中国 人的审美经验是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世界观为基础的,是人生经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庄子·齐物论》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中国古人认为,天为万物之根本, 人道源于天道;就连审美经验和艺术经验也是生于人,本于天。中华美学中的气韵生动、涵 化融通、阴阳化育、写意传神、和谐共生、情理交融、感悟直观等艺术概念与追求,才是对 这一理念的呈现和阐发。艺术创作最终想要呈现出的是一个鸢飞鱼跃的生机活泼的世界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比任何时期都来得更加直接、更加猛烈、更加深刻。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未来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复制人类的情感和 思维?马文·明斯基在《情感机器》中预言,当计算机算法足够复杂时,机器将会出现情绪、 意识和审美等特质,从而达到甚至超越人类智能。《超级智能》一书的作者尼克·波斯特罗
2019 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诊断性测试 语言试卷(问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精神结构主要包括精神信仰体系、科学认知体系、审美艺术体系。在当下的大变革 时代,人类精神结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不确定的前景。其中,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 人工智能的崛起,使得审美艺术受到根本性的挑战与挤压。 审美艺术通过对感受的呈现和创作,让人回归万物一体的状态和高远存在的境界。与精 神信仰体系、科学认知体系一样,审美艺术体系同样根源于人的有限性与追求无限性之间的 关系。但与精神信仰不同,审美艺术是人类依靠感受、感悟、体验和直觉去理解和把握事物 本质和世界本体,追寻人性本源,从而获得了生命的伟大感、美妙感、永恒感、力量感、价 值感、神秘感和幸福感。感受是审美的本质,艺术是感受的创作和呈现。审美艺术与科学认 知也是迥然不同的。它本质上具有超日常生活性、超实用功利性、超物质现实性、超技术操 作性、超逻辑概念性等审美特性,并以自身独特的机制推动着人类精神结构的生成、变迁和 发展。审美的最高境界是超越了存在本体的追问和沉思,那就是不问青红皂白、不问来龙去 脉的精神直观、生命直观、审美直观,也就是瞬间忘乎所以的心灵震颤。这是不假思索的非 理性的东西。 中华民族以诗性特质和丰硕的审美艺术财富打造了诗的国度、审美的国度、文学的国度。 不同于西方美学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及时事物本体的追求和主体知情意的划分,中国 人的审美经验是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世界观为基础的,是人生经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庄子·齐物论》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中国古人认为,天为万物之根本, 人道源于天道;就连审美经验和艺术经验也是生于人,本于天。中华美学中的气韵生动、涵 化融通、阴阳化育、写意传神、和谐共生、情理交融、感悟直观等艺术概念与追求,才是对 这一理念的呈现和阐发。艺术创作最终想要呈现出的是一个鸢飞鱼跃的生机活泼的世界。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比任何时期都来得更加直接、更加猛烈、更加深刻。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未来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复制人类的情感和 思维?马文·明斯基在《情感机器》中预言,当计算机算法足够复杂时,机器将会出现情绪、 意识和审美等特质,从而达到甚至超越人类智能。《超级智能》一书的作者尼克·波斯特罗
姆把超级智能定义为“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聪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 识和社交技能”。到那时,人工智能、现代生物技术、脑科学等研究将直指人自身的改变和 主体的重建,过去所有以主体基本稳定不变为理论前提的人类生存模式、图景和未来格局都 将需要重新架构。 在传统视域下,审美艺术体系具有科学、宗教无法替代的精神价值。未来人类发展不是 在科技牵引下的一意孤行,而是人类依靠美的力量,按照美的法则建设出来的理想田园。但 人工智能的发展昭示着一种新的未来视域,人类的精神价值体系将出现新的结构、秩序和形 态,人类的艺术形态也将发生全新的转变。审美艺术在人类精神价值体系重建中还能如我们 前面所判断的那样起到关键作用吗?我们认为,答案是开放性的 (摘编自庞井君《人类精神结构的变迁和审美艺术的未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高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使人类精神结构面临根本性挑战和挤压。 B.审美艺术指向事物本质和世界本体,追寻人性的本源,让人在有限中获得无限 C.与中国“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审美经验不同,西方美学的基础是主客二分 D.当机器超越人类智能,艺术形态将发生转变,审美艺术的关键作用也将随之改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在相互比较中突出了审美艺术相对于精神信仰、科学认知的不同之处。 B.第三段重点阐述我国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理念,以突出中华审美艺术的作用 C.通过阐述审美艺术的特点及未来科技对审美艺术的影响,文章论述转向深刻 D.文章结尾立足未来,探讨了审美艺术的作用,但并未武断下结论,客观而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认识体系越发达,人类精神结构的前景就越不确定,我们难以避免这种不确定。 B.审美能超越存在本体的追问和沉思,可见人要超越现实的束缚就很难离开审美艺术 C.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向前发展,这不仅影响人类审美艺术,而且会影响人类精神结构。 D.人工智能技术是把双刃剑,所以要想让人生更美好,就需平衡其与审美艺术的关系。 【答案】1.B2.B3.A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
姆把超级智能定义为“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聪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 识和社交技能”。到那时,人工智能、现代生物技术、脑科学等研究将直指人自身的改变和 主体的重建,过去所有以主体基本稳定不变为理论前提的人类生存模式、图景和未来格局都 将需要重新架构。 在传统视域下,审美艺术体系具有科学、宗教无法替代的精神价值。未来人类发展不是 在科技牵引下的一意孤行,而是人类依靠美的力量,按照美的法则建设出来的理想田园。但 人工智能的发展昭示着一种新的未来视域,人类的精神价值体系将出现新的结构、秩序和形 态,人类的艺术形态也将发生全新的转变。审美艺术在人类精神价值体系重建中还能如我们 前面所判断的那样起到关键作用吗?我们认为,答案是开放性的。 (摘编自庞井君《人类精神结构的变迁和审美艺术的未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使人类精神结构面临根本性挑战和挤压。 B. 审美艺术指向事物本质和世界本体,追寻人性的本源,让人在有限中获得无限。 C. 与中国“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审美经验不同,西方美学的基础是主客二分。 D. 当机器超越人类智能,艺术形态将发生转变,审美艺术的关键作用也将随之改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在相互比较中突出了审美艺术相对于精神信仰、科学认知的不同之处。 B. 第三段重点阐述我国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理念,以突出中华审美艺术的作用。 C. 通过阐述审美艺术的特点及未来科技对审美艺术的影响,文章论述转向深刻。 D. 文章结尾立足未来,探讨了审美艺术的作用,但并未武断下结论,客观而严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学认识体系越发达,人类精神结构的前景就越不确定,我们难以避免这种不确定。 B. 审美能超越存在本体的追问和沉思,可见人要超越现实的束缚就很难离开审美艺术。 C. 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向前发展,这不仅影响人类审美艺术,而且会影响人类精神结构。 D. 人工智能技术是把双刃剑,所以要想让人生更美好,就需平衡其与审美艺术的关系。 【答案】1. B 2. B 3. A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媒体的发展深受产业革命影响,呈现岀技术迭代引领媒体格局演变的发展轨 迹。回望历史,正是纸张的普及、印刷技术的大发展,推动传媒领域进入了“铅与火”的平 面煤体时代。随着电讯技术的发展,传媒领域又进入了“光与电”的立体媒体时代。20世 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信息的生成方式、传播方式、接收方式带来从未有 过的革命性影响,正在迅速重塑传媒格局,推动当今世界进入“数与网”的全媒体时代。 與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在发生令人难以想象的变化,过去传统媒体曾经掌控 的“舆论主场”成为众多跨界者涌入的“輿论广场”,传统媒体引领、主导輿论作用受到挑 战。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占领互联网这个新的主阵地,不容回避,无可回避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媒体融合:用得好是真本事》,2019年3月18日) 材料二: 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单位:万人 59 55.8% 532% 50.3% 47.9% 82851 45.8% 42.1% 73125 38.3% 68826 61758 64875 343% 28.9% 51310 226% 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 网民数 一互联网普及率 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 单位:万人 986% 662%693%745%810%858%901%95.1%975% 60.8% 2010 2012 2013 142015201620172018 手机网民规模 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
近代以来,媒体的发展深受产业革命影响,呈现出技术迭代引领媒体格局演变的发展轨 迹。回望历史,正是纸张的普及、印刷技术的大发展,推动传媒领域进入了“铅与火”的平 面媒体时代。随着电讯技术的发展,传媒领域又进入了“光与电”的立体媒体时代。20 世 纪 90 年代以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信息的生成方式、传播方式、接收方式带来从未有 过的革命性影响,正在迅速重塑传媒格局,推动当今世界进入“数与网”的全媒体时代。 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在发生令人难以想象的变化,过去传统媒体曾经掌控 的“舆论主场”成为众多跨界者涌入的“舆论广场”,传统媒体引领、主导舆论作用受到挑 战。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占领互联网这个新的主阵地,不容回避,无可回避。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媒体融合:用得好是真本事》,2019 年 3 月 18 日) 材料二:
(数据来自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中央和各地方主流媒体以新技术为引领,充分运用信息革命成果, 创新媒体融合传播手段,实时权威传递党的政策主张和两会代表委员声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新媒体精心打造的“独家Ⅴ观”、特稿、Ⅵ全景等时政类 融媒体产品,展现大国领袖魅力风采、传递两会声音,点击和阅读收看量屡创新高。融媒体 行动“A机器人上两会”、徽视频《我是代表》等特别设计,体现了新媒体时代信息智能 化和快速传播的特点,实现了总台内容优势和传播方式多样化的高度结合。 各省级广播电视台以云平台为依托,调动省、市、县三级融媒体中心资源,通过人民视 频和央视新闻+等平台进行矩阵传播,让两会报道更加鲜活、更加接地气、更有新和力 (摘编自央视网《守正创新融合传播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格局》,2019年3月9日) 材料三: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2015年,新华社推出自主研发的“快笔小新”机器人写稿系统。2018年11月,全球首 个合成新闻主播——“A丨合成主播”亮相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人民日报社推出“时光 博物馆”主题活动、《中国很赞》手指舞接力挑战等,引爆人们的参与热情。中国日报社以 《解码中国》等短视频栏目为依托,打造了“英国小妺”夏洛特等“网红”记者,透过“外 眼”看中国、通过“外嘴”讲中国,扩大主题报道的国际影响力 这些年,通过主流媒体的多样化传播,“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 平实有力的话语真抵人心,时代强音让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洋溢满满正能量。实践证 明,媒体深度融合必须牢牢抓住内容创新这饣根本,从拼海量向拼质量转变,从聚流量向聚 人心跨越,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也一定有新的挑战。但改革永无止境,创新 永不停息。走好必由之路,牢记使命任务,坚持守正创新,新时代的新闻輿论工作大有可为, 气象万千。 (摘编自新华社《守正创新有“融”乃强—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媒体融合发展成就综述》, 2019年1月26日) 材料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裂变式成长,人们对于未来世界有了更为迫切的期许。媒体融合未来 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下一个风口又会中哪里 在专家李忠看来,“媒体人要实现突破和创新,就要勇于打破思想藩篱,从观念上进行
(数据来自第 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中央和各地方主流媒体以新技术为引领,充分运用信息革命成果, 创新媒体融合传播手段,实时权威传递党的政策主张和两会代表委员声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新媒体精心打造的“独家 V 观”、特稿、VR 全景等时政类 融媒体产品,展现大国领袖魅力风采、传递两会声音,点击和阅读收看量屡创新高。融媒体 行动“AI 机器人上两会”、徽视频《我是代表》等特别设计,体现了新媒体时代信息智能 化和快速传播的特点,实现了总台内容优势和传播方式多样化的高度结合。 各省级广播电视台以云平台为依托,调动省、市、县三级融媒体中心资源,通过人民视 频和央视新闻+等平台进行矩阵传播,让两会报道更加鲜活、更加接地气、更有新和力。 (摘编自央视网《守正创新 融合传播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格局》,2019 年 3 月 9 日) 材料三: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2015 年,新华社推出自主研发的“快笔小新”机器人写稿系统。2018 年 11 月,全球首 个合成新闻主播——“AI 合成主播”亮相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人民日报社推出“时光 博物馆”主题活动、《中国很赞》手指舞接力挑战等,引爆人们的参与热情。中国日报社以 《解码中国》等短视频栏目为依托,打造了“英国小妹”夏洛特等“网红”记者,透过“外 眼”看中国、通过“外嘴”讲中国,扩大主题报道的国际影响力。 这些年,通过主流媒体的多样化传播,“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 平实有力的话语真抵人心,时代强音让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洋溢满满正能量。实践证 明,媒体深度融合必须牢牢抓住内容创新这个根本,从拼海量向拼质量转变,从聚流量向聚 人心跨越,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也一定有新的挑战。但改革永无止境,创新 永不停息。走好必由之路,牢记使命任务,坚持守正创新,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大有可为, 气象万千。 (摘编自新华社《守正创新 有“融”乃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媒体融合发展成就综述》, 2019 年 1 月 26 日) 材料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裂变式成长,人们对于未来世界有了更为迫切的期许。媒体融合未来 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下一个风口又会中哪里? 在专家李忠看来,“媒体人要实现突破和创新,就要勇于打破思想藩篱,从观念上进行
自我革新”。新媒体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要大胆起用年轻人,打造一支真正适应新媒体发 展的老中青结合的团队。技术应用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技术的发展要与业务完全 融合到一起,不能是彼此割裂的状态。 媒体要有自己的精神价值追求,有所为有所不为,道德底线不可逾越,这就是融合发展 中的变与不变。 (摘编自新华社《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2019年2月25日)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图表显示,自2008年起,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8 年12月,已超过8亿。 B.图中互联网普及率和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均持续提高,在2008年到2009年间,后 者较前者增幅更加明显。 C.在2008年,手机网民数还不到互联网民数的一半,而到了2018年,手机网民数已大致 等同于互联网网民数 D.从2015年起,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超过90%,可见手机上网已是年轻人获取信息的 种必不可少的方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重塑了传媒格局,并推动当 今世界进入“数与网”的全媒体时代。 B.传统媒体在过去掌控着舆论话语权,但随着传播方式等的变化,众多跨界者拥有了这 权力并占领了互联网这个新的主阵地。 C.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主流媒体积极创新,进行多样化传播,创新 媒体融合方式报道新闻,取得明显效果。 D.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容我们回避,足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若无媒体 深度融合,时代强音就难以直抵人心 6.媒体应如何进行融合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4.D5.C 6.①守正创新,创新内容及形式,实现内容优势和传播方式多样化的高度结合。②更新观念, 打造适应媒体发展的团队。媒体人应坚持道德底线,努力成为符合新媒体发展需要的复合型 人才。③技术发展要与业务完全融合,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发展重要驱动力的作用
自我革新”。新媒体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要大胆起用年轻人,打造一支真正适应新媒体发 展的老中青结合的团队。技术应用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技术的发展要与业务完全 融合到一起,不能是彼此割裂的状态。 媒体要有自己的精神价值追求,有所为有所不为,道德底线不可逾越,这就是融合发展 中的变与不变。 (摘编自新华社《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2019 年 2 月 25 日)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图表显示,自 2008 年起,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加,截至 2018 年 12 月,已超过 8 亿。 B. 图中互联网普及率和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均持续提高,在 2008 年到 2009 年间,后 者较前者增幅更加明显。 C. 在 2008 年,手机网民数还不到互联网民数的一半,而到了 2018 年,手机网民数已大致 等同于互联网网民数。 D. 从 2015 年起,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超过 90%,可见手机上网已是年轻人获取信息的 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电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重塑了传媒格局,并推动当 今世界进入“数与网”的全媒体时代。 B. 传统媒体在过去掌控着舆论话语权,但随着传播方式等的变化,众多跨界者拥有了这一 权力并占领了互联网这个新的主阵地。 C.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主流媒体积极创新,进行多样化传播,创新 媒体融合方式报道新闻,取得明显效果。 D. 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容我们回避,足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若无媒体 深度融合,时代强音就难以直抵人心。 6. 媒体应如何进行融合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4. D 5. C 6. ①守正创新,创新内容及形式,实现内容优势和传播方式多样化的高度结合。②更新观念, 打造适应媒体发展的团队。媒体人应坚持道德底线,努力成为符合新媒体发展需要的复合型 人才。③技术发展要与业务完全融合,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发展重要驱动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