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第一学期10月考试高三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 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 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 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宋诗 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 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 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 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 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 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 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 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 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 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 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 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 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 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晩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髙水深”。可见他 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 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 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
2019--2020 学年高二第一学期 10 月考试高三语文试卷 时间 150 分钟,总分:150 分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1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 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 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 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宋诗 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 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 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 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 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 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 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 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 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 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 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 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 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 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 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 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 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
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钱钟书所云:“唐 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 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莫砺锋 《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反映生活几乎无所不包,宋人只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处挖掘。 B.宋诗选材趋向平民化,不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 C.宋诗在艺术上的任何创新都是模仿唐诗、对唐诗风格进行陌生化的结果。 D.宋诗追求平淡,在丰神情韵的唐诗之外创造了古典诗歌的又一美学范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宋诗的艺术成就,重点论述了宋代诗人超越唐诗独树一帜的表现。 B.对于宋诗的艺术风格,文章从两个层面展开论证并指出其与唐诗的不同。 C.文章在论述中多次运用对比,展示了宋人不落窠臼、锐意求新的创新精神。 D.文章先简述宋人面临的困境,再逐层论述其创新,最后总结宋诗的成就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如果宋人对唐诗不是既学习继承又开拓创新,宋诗无法取得与唐诗并驾齐驱 的地位 B.宋诗在艺术上的创新成果告诉我们:只有树立明确的参照对象,创新才能取 得成功。 C.开拓新领域、选择新角度、追求陌生化等等,都是创新之道,宋诗如此,其 他领域亦然。 D.宋诗整体风格趋同而许多诗人风格各异,可见追求整体的统一并不妨碍个体 各展所长 (二)小说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4——7题。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 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 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
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钱钟书所云:“唐 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 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莫砺锋 《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诗反映生活几乎无所不包,宋人只能在唐人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处挖掘。 B.宋诗选材趋向平民化,不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 C.宋诗在艺术上的任何创新都是模仿唐诗、对唐诗风格进行陌生化的结果。 D.宋诗追求平淡,在丰神情韵的唐诗之外创造了古典诗歌的又一美学范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宋诗的艺术成就,重点论述了宋代诗人超越唐诗独树一帜的表现。 B.对于宋诗的艺术风格,文章从两个层面展开论证并指出其与唐诗的不同。 C.文章在论述中多次运用对比,展示了宋人不落窠臼、锐意求新的创新精神。 D.文章先简述宋人面临的困境,再逐层论述其创新,最后总结宋诗的成就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宋人对唐诗不是既学习继承又开拓创新,宋诗无法取得与唐诗并驾齐驱 的地位。 B.宋诗在艺术上的创新成果告诉我们:只有树立明确的参照对象,创新才能取 得成功。 C.开拓新领域、选择新角度、追求陌生化等等,都是创新之道,宋诗如此,其 他领域亦然。 D.宋诗整体风格趋同而许多诗人风格各异,可见追求整体的统一并不妨碍个体 各展所长。 (二)小说文本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4——7 题。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 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 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
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 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 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祐!改日来烧纸钱, 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 林冲径到店里。主人道:“客人那里来?”林冲道:“你认得这个葫芦么?”主 人看了道:“这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的。”林冲道:“原来如此。”店主道:“既 是草料场看守大哥,且请少坐;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店家切一盘 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 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些碎银子,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 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4.“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是从哪个角度描写风雪的?在 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 5.林冲出草屋去市井沽酒一部分,运用一系列动词来描写其行为,刻画了他怎 样的性格特征?(2分) 答 6.“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祐!改日来烧纸 钱。’”有人认为此句用在此处多余,可以删除。你是怎样理解的?(3分) 7.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中说:“‘那雪正下得紧’……比‘大 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你赞同这个说法吗?谈谈你的 理解。(3分) 答 (三)议论文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 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
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 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 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祐!改日来烧纸钱。” 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 林冲径到店里。主人道:“客人那里来?”林冲道:“你认得这个葫芦么?”主 人看了道:“这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的。”林冲道:“原来如此。”店主道:“既 是草料场看守大哥,且请少坐;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店家切一盘 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 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些碎银子,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 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4.“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是从哪个角度描写风雪的?在 文中有什么作用?(3 分) 答: 5.林冲出草屋去市井沽酒一部分,运用一系列动词来描写其行为,刻画了他怎 样的性格特征?(2 分) 答: 6.“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祐!改日来烧纸 钱。’”有人认为此句用在此处多余,可以删除。你是怎样理解的?(3 分) 答: 7.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中说:“‘那雪正下得紧’……比‘大 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你赞同这个说法吗?谈谈你的 理解。(3 分) 答: (三)议论文文本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1 题。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 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
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 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 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 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 “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 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 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 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 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 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 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 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 8.“咬文嚼字”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说把“咬文嚼字”说成“推敲”,是说得 好听一点?(3分) 9.作者认为“推”字比“敲”字用得好的理由是什么?(2分 10.作者举“推敲”一例,意在说明什么?(2分) 11.下列说法,符合文段内容的两项是()()(4分) A.要想通过更改一两个字就使文字顺畅或漂亮是不可能的, B.作者对“推敲”优劣的分析和观点其目的并不是要推翻韩愈。 C.作者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不可知的东西,只有作者自己才知道 D.“推”和“敲”不是文字上的分别,而是意境上的分别
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 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 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 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 “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 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 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 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 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 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 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 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 敲”。 8.“咬文嚼字”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说把“咬文嚼字”说成“推敲”,是说得 好听一点?(3 分) 9.作者认为“推”字比“敲”字用得好的理由是什么?(2 分) 10.作者举“推敲”一例,意在说明什么?(2 分) 11.下列说法,符合文段内容的两项是( )( )(4 分) A.要想通过更改一两个字就使文字顺畅或漂亮是不可能的。 B.作者对“推敲”优劣的分析和观点其目的并不是要推翻韩愈。 C.作者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不可知的东西,只有作者自己才知道。 D.“推”和“敲”不是文字上的分别,而是意境上的分别
E.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考虑用什么样的字词才能准确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问题。 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20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 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 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 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 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 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 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 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B.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盈:满溢, C.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命:安排。 D.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期:约定。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对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的赞美的一项是 ①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②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③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④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E.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考虑用什么样的字词才能准确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2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2——20 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 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 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 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 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 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 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 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载:一边。 B.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盈:满溢。 C.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命:安排。 D.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期:约定。 1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对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的赞美的一项是 ( ) ①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②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③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④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