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到现在,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 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接近15%这是中 国政府最早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政策文本。1999年6月16 日,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决定1999年 中国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33.7万人。4 继1999年扩招之后,2000年高校继续扩招,并且规定扩招比例要向西 部地区倾斜。此后,高校扩招每年都以40万人以上的速度递增。大学 新生从扩招前1998年的108万人激升至2011年的675万人。图1是 1986-2008年中国高校本专科学生数量和研究生数量的统计图。20 年间,中国高校本专科生数量从不足百万增长到600余万,研究生数量 也由数万增长到40余万,尤其从1999年这个重要的时间点开始,人数 的增长速度陡然加快。中国高等教育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大众化阶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承认了中国 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事实,并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大 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 本专科 ……本专科 CTTTTTTTTTT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图1:中国高等教育历年招生人数(单位:万人) 4.参见:《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教育部关于扩大1999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紧急通知》计 电(1999)62号]和《教育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下达1999年普通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计 刂的通知》(99)教电246号]。 ·198
持续到现在,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 向21世 纪 教 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 年,高等教育入学率接近15%,这是中 国政府最早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政策文本。1999 年 6 月 16 日,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决定1999年 中国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33.7万人。4 继1999年扩招之后,2000年高校继续扩招,并且规定扩招比例要向西 部地区倾斜。此后,高校扩招每年都以40万人以上的速度递增。大学 新生从扩招前1998年的108万人激升至2011年的675万人。图1是 1986—2008年中国高校本专科学生数量和研究生数量的统计 图。20 年间,中国高校本专科生数量从不足百万增长到600余万,研究生数量 也由数万增长到40余万,尤其从1999年这个重要的时间点开始,人数 的增长速度陡然加快。中国高等教育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大众化阶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承 认 了 中 国 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事实,并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大 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 4.参见:《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教育部关于扩大1999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紧急通知》[计 电(1999)62号]和《教育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下达1999年普通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计 划的通知》[(99)教电246号]。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图1:中国高等教育历年招生人数(单位:万人) · 891 · 社会·2015·3
扩张的中国高等教育:教育质量与社会分层 0m000000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高中升高等教 育毛入学率 小求少小小少小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图2:中国历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高中升学率(%)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由特罗(Trow,1973)首次提出,他根据毛入学 率的不同,将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大 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和普及高等教育阶段,其中毛入学率15%-50%为高 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意味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 扩大,与量的增长相伴随的是在教育观念、教育功能、招生方式、课程设 置、行政管理等11个维度上质的变化。图2统计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 学率,该指标从1990年前后的不足5%上升到2010年前后的25%左右, 这是判断中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重要指标。另外一个更显著 的指标是高中生升学率。在扩招之前,中国高中生升学率低于50%,随 着1999年开始的扩招,这一数值开始急剧上升,并在2002-2004年达到 高峰,自此维持在70%—80%的水平上。5 与欧美不同,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主要由精英教育阶段的 普通高校通过扩大招生规模来完成。陈汉聪(2007)的研究发现,在高 等教育规模的扩张过程中,地方高等院校的规模显著扩大,而部属高校 和重点高校则基本上保持了原有规模,这说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 主要任务是由大量的地方高校来承担。杨德广(2009)则认为,中国的 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通过老学校挖潜扩大在校生规模,新建大学园区 5.在2002-2004年高中生升学率达到高峰,一方面与高校招生人数的扩张有关,另一方面也 与20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导致的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适龄学生数的低潮有关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图2:中国历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高中升学率(%)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由特罗(Trow,1973)首次提出,他根据毛入学 率的不同,将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大 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和普及高等教育阶段,其中毛入学率15%—50%为高 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意味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 扩大,与量的增长相伴随的是在教育观念、教育功能、招生方式、课程设 置、行政管理等11个维度上质的变化。图2统计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 学率,该指标从1990年前后的不足5%上升到2010年前后的25%左右, 这是判断中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重要指标。另外一个更显著 的指标是高中生升学率。在扩招之前,中国高中生升学率低于50%,随 着1999年开始的扩招,这一数值开始急剧上升,并在2002—2004年达到 高峰,自此维持在70%—80%的水平上。5 5.在2002—2004年高中生升学率达到高峰,一方面与高校招生人数的扩张有关,另一方面也 与20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导致的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适龄学生数的低潮有关。 与欧美不同,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主要由精英教育阶段的 普通高校通过扩大招生规模来完成。陈汉聪(2007)的研究发现,在高 等教育规模的扩张过程中,地方高等院校的规模显著扩大,而部属高校 和重点高校则基本上保持了原有规模,这说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 主要任务是由大量的地方高校来承担。杨德广(2009)则认为,中国的 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通过老学校挖潜扩大在校生规模,新建大学园区 · 991 · 扩张的中国高等教育:教育质量与社会分层
和大学城,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独立学院和成人教育等途径。 图3给出了中国高校平均规模1992—2008年的扩张趋势,其中,中国 高校本科生规模的上升趋势比专科院校更明显。自1999年高等院校的持 续扩招开始高校规模扩大速度空前高涨。综合看来,中国本、专科院校的 发展都表现出较高水平的上升态势,与此同时,每十万人中高等教育在校 生人数也始终处于上升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特征十分明显 12000 全国 10000 一专科 ,每十万人高等教 2000 育在校生数 小s小小小小少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图3:中国历年高校平均规模(学生数) 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进程中,作为精英教育系统的普 通高校面临一系列组织转型:大学的功能定位和治理体制调整,从官僚 组织到科层化知识组织调整,从理想主义的知识传播到市场化实用主 义倾向的调整等。承担了大众化任务的高校的组织转型可能对高校的 教学、科研过程和产出产生影响。潘懋元(2003)强调,在大众化阶段, 精英教育机构不应承担大众化任务。在制订重点大学的发展战略时, 应尽可能减少已经承担的大众化任务,使精英教育机构能够集中力量 保障、提高教育质量与科研水平。陶学文(2011)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大 众化办学模式单一,办学主体仍是政府,规模扩张仅依靠扩招,由于过 于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阎凤桥等(2006)也指出,由于中国高等教育 大众化采取了“跨越式”发展的模式,高校规模扩大的速度超过了资源 增加的速度,使得高校学生平均占有的办学资源出现下降趋势,这种发 展方式有可能对办学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 200
和大学城,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独立学院和成人教育等途径。 图3给出了中国高校平均规模1992—2008年的扩张趋势,其中,中国 高校本科生规模的上升趋势比专科院校更明显。自1999年高等院校的持 续扩招开始,高校规模扩大速度空前高涨。综合看来,中国本、专科院校的 发展都表现出较高水平的上升态势,与此同时,每十万人中高等教育在校 生人数也始终处于上升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特征十分明显。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图3:中国历年高校平均规模(学生数) 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进程中,作为精英教育系统的普 通高校面临一系列组织转型:大学的功能定位和治理体制调整,从官僚 组织到科层化知识组织调整,从理想主义的知识传播到市场化实用主 义倾向的调整等。承担了大众化任务的高校的组织转型可能对高校的 教学、科研过程和产出产生影响。潘懋元(2003)强调,在大众化阶段, 精英教育机构不应承担大众化任务。在制订重点大学的发展战略时, 应尽可能减少已经承担的大众化任务,使精英教育机构能够集中力量 保障、提高教育质量与科研水平。陶学文(2011)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大 众化办学模式单一,办学主体仍是政府,规模扩张仅依靠扩招,由于过 于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阎凤桥等(2006)也指出,由于中国高等教育 大众化采取了“跨越式”发展的模式,高校规模扩大的速度超过了资源 增加的速度,使得高校学生平均占有的办学资源出现下降趋势,这种发 展方式有可能对办学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 · 002 · 社会·2015·3
扩张的中国高等教育:教育质量与社会分层 从数量上看,生师比的不断提高可能是高等教育扩张带来“文凭缩水” 的一个重要原因。图4给出了1992—2009年全国高等院校(包括本科、高 职、高专)生师比的变动情况。随着高校扩招,进入本科院校的学生增加, 进入高职、高专的学生减少,而短时间内教师数无法有较大变动,这导致 199y—-2003年本科院校生师比大幅度增加,而高职、高专院校迅速减少。 尽管近年来高等教育生师比有所回落,但与扩招前相比,仍处于一个比较 高的状态。生师比的提高限制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这可能是高等 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面临的一个组织转型,也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本科 高职高专 1992199419962199820002002200420062008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图4:中国历年高等教育生师比(学生数/教师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除了少数精英高校外,其他高校的教学过程更 向于向劳动力市场靠近,课程设置和教学行为更接近市场部门而非学术部 门,高等教育向“轻学术、重职业”转变,在市场部门内部,学生又更倾向于 进入占据优势资源的部门。这带来的隐忧是,由于家庭背景对学生进入劳 动力市场的影响比学生进入高校更大,如果高校的组织转型只是强化阶层 复制作用的话,那么高等教育在大众化阶段的转型反而带来了“精英再生 产”功能的衰弱。如果社会的阶层流动是畅通的,我们就不需要对这种大 学的分层过分担忧,精英学生在哪里上学都可以向上流动。真正需要警惕 是,大学的组织分层结果成为社会固化的阶层流动的一部分。 方法和数据 (一)研究假设和方法 针对关心的研究问题,我们提出相应的、待实证检验的假设,并讨
从数量上看,生师比的不断提高可能是高等教育扩张带来“文凭缩水” 的一个重要原因。图4给出了1992—2009年全国高等院校(包括本科、高 职、高专)生师比的变动情况。随着高校扩招,进入本科院校的学生增加, 进入高职、高专的学生减少,而短时间内教师数无法有较大变动,这导致 1999—2003年本科院校生师比大幅度增加,而高职、高专院校迅速减少。 尽管近年来高等教育生师比有所回落,但与扩招前相比,仍处于一个比较 高的状态。生师比的提高限制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这可能是高等 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面临的一个组织转型,也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图4:中国历年高等教育生师比(学生数/教师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除了少数精英高校外,其他高校的教学过程更倾 向于向劳动力市场靠近,课程设置和教学行为更接近市场部门而非学术部 门,高等教育向“轻学术、重职业”转变,在市场部门内部,学生又更倾向于 进入占据优势资源的部门。这带来的隐忧是,由于家庭背景对学生进入劳 动力市场的影响比学生进入高校更大,如果高校的组织转型只是强化阶层 复制作用的话,那么高等教育在大众化阶段的转型反而带来了“精英再生 产”功能的衰弱。如果社会的阶层流动是畅通的,我们就不需要对这种大 学的分层过分担忧,精英学生在哪里上学都可以向上流动。真正需要警惕 是,大学的组织分层结果成为社会固化的阶层流动的一部分。 三、方法和数据 (一)研究假设和方法 针对关心的研究问题,我们提出相应的、待实证检验的假设,并讨 · 102 · 扩张的中国高等教育:教育质量与社会分层
论实证估计方法。 假设1:来自优势社会阶层家庭的学生更可能会进入精英大学。 如果假设1被证实,就说明扩招后的高等教育仍然是有利于优势 阶层的。因为数据限制,本文并不能刻画高校扩招以来的变动情况 同时,由于大学录取主要以高考成绩为标准,我们进一步假设家庭背景 对学生进入重点高中的影响更显著,对学生的专业选择影响则较小或 者不显著 如果我们把“985”院校定义为精英大学,学生的入学变量就是二元 虚拟变量(1=“精英大学”,0=“普通大学”),那么二元 Logit模型 (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是合适的;如果更细致地考查学生在 “985”院校、“211”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之间的分布差异,则需要使用多 元 Logit模型( 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基于抽样结构 我们使用“学校★专业★年级”层面的稳健标准误。 假设2:更好的教育质量有助于学生选择市场化部门就业,并追求 更高的工作起薪和更积极的基层工作和自主创业态度。 我们认为,选择市场化部门有助于社会的阶层流动,而工作起薪等 则体现了高等教育质量的回报。陆学艺(2004)认为,国有部门(体制 内)和非国有部门的制度分割是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一个重要方 面,体制内人员更有可能在资源分配中居于优势位置。在市场化改革 阶段,如果更多的人仍然倾向于接近体制内职位,这将对于社会的阶层 流动无益。6我们在第二部分讨论过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可 能降低了教育质量。如果假设2成立,我们的结论则是,扩招削弱了高 等教育对社会阶层流动的积极作用 与检验假设2的方法类似,如果结果变量是二元虚拟变量(市场 化部门、非市场化部门),就使用二元 Logit模型;如果更细致地考察 多种结果(国企、私企、外企、政府等),则使用多元 Logit模型。由于 无法把国内企业定义为市场化部门或非市场化部门,本文采用后一 种方法。 6.李春玲(1997)认为,“市场过渡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在再分配系统之外的市场系统,它的存 在一方面松动了再分配系统的许多限制流动的制度,另一方面,它又制造了一些新的社会流 动渠道”;尤其是从收入的代际流动的角度看,“在市场系统中,教育技能资格及其他与个人能 力素质有关品质与经济收入之间的相关性较为明确 202
论实证估计方法。 假设1:来自优势社会阶层家庭的学生更可能会进入精英大学。 如果假设1被证实,就说明扩招后的高等教育仍然是有利于优势 阶层的。因为数据 限 制,本文并不能刻画高校扩招以来的变动情况。 同时,由于大学录取主要以高考成绩为标准,我们进一步假设家庭背景 对学生进入重点高中的影响更显著,对学生的专业选择影响则较小或 者不显著。 如果我们把“985”院校定义为精英大学,学生的入学变量就是二元 虚拟 变 量 (1= “精 英 大 学”,0= “普 通 大 学”),那 么 二 元 Logit模 型 (BinaryLogisticRegression)分析是合适的;如果更细致地考查学生在 “985”院校、“211”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之间的分布差异,则需要使用多 元Logit模型(MultinomialLogisticRegression)分析。基于抽样结构, 我们使用“学校*专业*年级”层面的稳健标准误。 6.李春玲(1997)认为,“市场过渡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在再分配系统之外的市场系统,它 的 存 在一方面松动了再分配系统的许多限制流动的制度,另一方面,它又制造了一些 新 的 社 会 流 动渠道”;尤其是从收入的代际流动的角度看,“在市场系统中,教育技能资格及其他与个人能 力素质有关品质与经济收入之间的相关性较为明确”。 假设2:更好的教育质量有助于学生选择市场化部门就业,并追求 更高的工作起薪和更积极的基层工作和自主创业态度。 我们认为,选择市场化部门有助于社会的阶层流动,而工作起薪等 则体现了高等教育质量的回报。陆 学 艺(2004)认 为,国 有 部 门(体 制 内)和非国有部门的制度分割是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一个重要方 面,体制内人员更有可能在资源分配中居于优势位置。在市场化改革 阶段,如果更多的人仍然倾向于接近体制内职位,这将对于社会的阶层 流动无益。6我们在第二部分讨论过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可 能降低了教育质量。如果假设2成立,我们的结论则是,扩招削弱了高 等教育对社会阶层流动的积极作用。 与检验假设2的方法类似,如果结果 变 量 是 二 元 虚 拟 变 量(市 场 化部门、非市场化部门),就 使 用 二 元 Logit模 型;如 果 更 细 致 地 考 察 多种结果(国企、私 企、外 企、政 府 等),则 使 用 多 元 Logit模 型。由 于 无法把国内企业定义 为 市 场 化 部 门 或 非 市 场 化 部 门,本 文 采 用 后 一 种方法。 · 202 · 社会·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