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九校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谷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谷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一、必修二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点诗词养点气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延绵不绝的,是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 黄子孙潜移默化的熏陶。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 词句、感人至深的诗家情怀,不仅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 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读诗词,可以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气节情怀,汲 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 读诗词养点浩气。南宋诗人文天祥的《正气歌》,就是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的代表作 感情深沉、气壮山河,充分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李白有“澹然养 浩气,欻起持大钧”的高歌,谭嗣同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坦然,陈毅 有“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自豪……有了些许浩气,心胸就豁达,境界就高 昂,正如宋代诗人丘葵所言,“浩气养成天地小” 读诗词养点骨气。骨气是人之脊梁,无骨则无节。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 不得开心颜”,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及唐代诗人李颀“腹中贮 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的骨气,就是浩气、正气的延伸,也是做人从政的精气神所在。 读诗词养点地气。古往今来,诗词之魂在“接地气”,没有地气的吟风弄月、自我欣赏, 是没有多大生命力的。流传下来的诗词大多地气充足,滋养丰厚。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 辛苦”之劳,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 盼,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之安,无 不是生活的营养、人生的积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 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安徽省滁州九校 2017-2018 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題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題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一、必修二。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点诗词养点气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延绵不绝的,是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 黄子孙潜移默化的熏陶。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 词句、感人至深的诗家情怀,不仅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 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读诗词,可以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气节情怀,汲 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 读诗词养点浩气。南宋诗人文天祥的《正气歌》,就是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的代表作, 感情深沉、气壮山河,充分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李白有“澹然养 浩气,欻起持大钧”的高歌,谭嗣同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坦然,陈毅 有“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自豪……有了些许浩气,心胸就豁达,境界就高 昂,正如宋代诗人丘葵所言,“浩气养成天地小”。 读诗词养点骨气。骨气是人之脊梁,无骨则无节。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 不得开心颜”,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及唐代诗人李颀“腹中贮 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的骨气,就是浩气、正气的延伸,也是做人从政的精气神所在。 读诗词养点地气。古往今来,诗词之魂在“接地气”,没有地气的吟风弄月、自我欣赏, 是没有多大生命力的。流传下来的诗词大多地气充足,滋养丰厚。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 辛苦”之劳,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 盼,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之安,无 一不是生活的营养、人生的积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 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读诗词养点清气。清正廉洁是古之取士的标准,也是为官事政的要求。古代为官者多是 文人出身,既崇尚清廉的操守,也持守清正的襟怀,自然也是我们今天亟待补充的从政营养。 王昌龄坦荡胸襟,“一片冰心在玉壶”:李商隐谆谆告诫“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 奢”;于谦剖心自勉,“要留清白在人间”“清风两袖朝天去”;王冕慨然挥毫“只留清气 满乾坤”……宋代诗人龚日升概括得妙:“千首新诗,一轮明月,两字清廉。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真诚呼吁大大家读些诗词,丰富学识,提升境界,装点人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诗的国度。悠悠几千年历史中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潜移默化地熏陶。 B.优秀古诗词充满韵律和丰富的情感,今天人们可以从中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 C.南宋诗人文天祥的《正气歌》,充分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因为有了些许浩气,心胸就豁达,境界就高昂,所以诗人丘葵说,“浩气养成天地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既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古典诗词之美,又有鲜活的时代气息,挖掘出了诗词 的独特意蕴 B.文章从读诗词养点浩气、养点骨气、养点地气、养点清气等四个方面论证了“读点诗词养 点气”这一中心 C.文章第2段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本段中的论点,从而论证了 中心论点。 D.文章第2.3.4.5段的内容与第1段的内容相呼应,符合人的思维认知的发展规律,由 表及里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举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例,意在说明骨气是人之脊梁 无骨则无节。 B.作者认为因为“接地气”是诗词之魂所在,所以没有地气的吟风弄月、自我欣赏,是没有 生命力的。 C.诗人们有了生活的营养、人生的积淀,才能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位卑未敢 忘忧国”等诗句。 D.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 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答案】1.D2.C3.B
读诗词养点清气。清正廉洁是古之取士的标准,也是为官事政的要求。古代为官者多是 文人出身,既崇尚清廉的操守,也持守清正的襟怀,自然也是我们今天亟待补充的从政营养。 王昌龄坦荡胸襟,“一片冰心在玉壶”;李商隐谆谆告诫“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 奢”;于谦剖心自勉,“要留清白在人间”“清风两袖朝天去”;王冕慨然挥毫“只留清气 满乾坤”……宋代诗人龚日升概括得妙:“千首新诗,一轮明月,两字清廉。”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真诚呼吁大大家读些诗词,丰富学识,提升境界,装点人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是诗的国度。悠悠几千年历史中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潜移默化地熏陶。 B. 优秀古诗词充满韵律和丰富的情感,今天人们可以从中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 C. 南宋诗人文天祥的《正气歌》,充分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D. 因为有了些许浩气,心胸就豁达,境界就高昂,所以诗人丘葵说,“浩气养成天地小”。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既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古典诗词之美,又有鲜活的时代气息,挖掘出了诗词 的独特意蕴。 B. 文章从读诗词养点浩气、养点骨气、养点地气、养点清气等四个方面论证了“读点诗词养 点气”这一中心。 C. 文章第 2 段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本段中的论点,从而论证了 中心论点。 D. 文章第 2.3.4.5 段的内容与第 1 段的内容相呼应,符合人的思维认知的发展规律,由 表及里。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中举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例,意在说明骨气是人之脊梁, 无骨则无节。 B. 作者认为因为“接地气”是诗词之魂所在,所以没有地气的吟风弄月、自我欣赏,是没有 生命力的。 C. 诗人们有了生活的营养、人生的积淀,才能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位卑未敢 忘忧国”等诗句。 D. 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 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 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项,“因为…,所以…”错误,选项强加因果,从文中来看,文章第二段说的是“有了 些许浩气,心胸就豁达,境界就高昂,正如宋代诗人丘葵所言,‘浩气养成天地小’”,文 中说“正如”,这是以丘葵所言来印证前面所说的内容,二者之间并非因果关系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本题主要考查论点 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内容,同时也考査对文本内容的概括。C项,“文章第2段运用· 比喻论证……”有误,从文中来看,第二段并没有使用比喻论证,主要是使用举例论证和引 用论证,如“文天祥的《正气歌》”“李白”“谭嗣同”“陈毅”“丘葵”等诗句,这是举 例论证,而诗句的罗列则是引用论证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 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 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 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所以没有地气的吟风弄月、自我欣 赏,是没有生命力的错误,该说法过于绝对化,文章第四段的表述是“古往今来,诗词之魂在接地 气',没有地气的吟风弄月、自我欣赏,是没有多大生命力的”,文中说的是“没有多大生命力”,选项变 成“没有生命力”,故错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卖牛奶的老太太 刘庆邦 卖牛奶呀 卖牛奶呀一 每天下午四点来钟,便有一个叫卖牛奶的女声在这一带街区准时响起。不管是炎炎夏 还是数九寒冬,不管是下大雪,还是刮大风,叫卖声从不间断。叫卖声高亢,嘹亮,穿透力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 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 项,“因为……,所以……”错误,选项强加因果,从文中来看,文章第二段说的是“有了 些许浩气,心胸就豁达,境界就高昂,正如宋代诗人丘葵所言,‘浩气养成天地小’”,文 中说“正如”,这是以丘葵所言来印证前面所说的内容,二者之间并非因果关系。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本题主要考查论点、 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内容,同时也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C 项,“文章第 2 段运用…… 比喻论证……”有误,从文中来看,第二段并没有使用比喻论证,主要是使用举例论证和引 用论证,如“文天祥的《正气歌》”“李白”“谭嗣同”“陈毅”“丘葵”等诗句,这是举 例论证,而诗句的罗列则是引用论证。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卖牛奶的老太太 刘庆邦 卖牛奶呀—— 卖牛奶呀—— 每天下午四点来钟,便有一个叫卖牛奶的女声在这一带街区准时响起。不管是炎炎夏日, 还是数九寒冬,不管是下大雪,还是刮大风,叫卖声从不间断。叫卖声高亢,嘹亮,穿透力
相当强,连钢筋水泥墙都不可阻挡。叫卖声响起,方圆几里好几个社区的居民都听得见。有 人评价过,有这么好的嗓音,卖牛奶真是瞎搭了,应该去当歌唱家才是。要是当歌唱家的话, 起码应该是女高音。 及至看到卖牛奶者,人们一时没能把叫卖声和卖牛奶者对上号,不曾想卖牛奶的竟是 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老太太把白发掖进一顶白色的卫生帽时,还是有白发从鬓角露了出来 看样子,老太太一定超过了七十岁,在向八十岁接近。不过老太太脸膛红红的,气色还不错 老太太推来的平板三轮车,停放在一处十字街口的西北角,平板车上放着两只塑料盒子,盒 子里放着袋装新鲜牛奶。老太太一边卖牛奶,一边不忘继续吆喝。正买牛奶的人,耳膜被震 得吱吱响,他们确认,叫卖声的确是从这个老太太喉咙里发出来的,她的嗓子比金嗓子还金 嗓子啊! 个在附近的某杂志社当编辑的人,从自行车上下来,推着自行车来到老太太摆放牛奶 的平板车前,要买两袋牛奶。他没有把自行车的支架支起来,放在路边,而是一手推着自行 车,一手接老太太递过来的牛奶。他探着身子,伸手接老太太递给他的两袋牛奶时,觉得有 两个人快速走过来,也是准备买牛奶的样子。两个人,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女的从牛奶盒 子里拿起一袋牛奶看了看,又放回到盒子里。 老太太说:买不买,不买不要乱摸!老太太的口气有些严厉。 你怎么知道我不买? 我知道你操的不是买牛奶的心! 就冲你这态度,我也不买你的牛奶。女的喊了一声,转身走了。那个男的也走了。 编辑把装进塑料袋的两袋牛奶放进自行车前面的车筐里,掏钱包付钱。他左肩上挎着 只草绿色的军用挎包,钱包就放在挎包里。他一掏没掏着,再掏没掏着,赶紧掀开挎包的盖 子往挎包里瞅,还是没有 老太太问:钱包找不着了吧? 我的钱包明明放在包里,怎么没有了呢! 你的挎包没系上扣儿吧? 挎包外侧有两根布带,布带下面分别有两个铁扣,把布带穿进铁扣里,才能把挎包的盖 子扣上。编辑说,他是忘了系扣。又说,他平常都不系扣 老太太说:小偷儿的眼尖着呢,谁不小心,他们就偷谁 编辑突然想起来了,刚才那两个突然走近他的人非常可疑,那个男的好像还碰了他一下 他问老太太:刚才那两个人是不是小偷儿?
相当强,连钢筋水泥墙都不可阻挡。叫卖声响起,方圆几里好几个社区的居民都听得见。有 人评价过,有这么好的嗓音,卖牛奶真是瞎搭了,应该去当歌唱家才是。要是当歌唱家的话, 起码应该是女高音。 及至看到卖牛奶者,人们一时没能把叫卖声和卖牛奶者对上号,不曾想卖牛奶的竟是一 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老太太把白发掖进一顶白色的卫生帽时,还是有白发从鬓角露了出来。 看样子,老太太一定超过了七十岁,在向八十岁接近。不过老太太脸膛红红的,气色还不错。 老太太推来的平板三轮车,停放在一处十字街口的西北角,平板车上放着两只塑料盒子,盒 子里放着袋装新鲜牛奶。老太太一边卖牛奶,一边不忘继续吆喝。正买牛奶的人,耳膜被震 得吱吱响,他们确认,叫卖声的确是从这个老太太喉咙里发出来的,她的嗓子比金嗓子还金 嗓子啊! 一个在附近的某杂志社当编辑的人,从自行车上下来,推着自行车来到老太太摆放牛奶 的平板车前,要买两袋牛奶。他没有把自行车的支架支起来,放在路边,而是一手推着自行 车,一手接老太太递过来的牛奶。他探着身子,伸手接老太太递给他的两袋牛奶时,觉得有 两个人快速走过来,也是准备买牛奶的样子。两个人,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女的从牛奶盒 子里拿起一袋牛奶看了看,又放回到盒子里。 老太太说:买不买,不买不要乱摸!老太太的口气有些严厉。 你怎么知道我不买? 我知道你操的不是买牛奶的心! 就冲你这态度,我也不买你的牛奶。女的嘁了一声,转身走了。那个男的也走了。 编辑把装进塑料袋的两袋牛奶放进自行车前面的车筐里,掏钱包付钱。他左肩上挎着一 只草绿色的军用挎包,钱包就放在挎包里。他一掏没掏着,再掏没掏着,赶紧掀开挎包的盖 子往挎包里瞅,还是没有。 老太太问:钱包找不着了吧? 我的钱包明明放在包里,怎么没有了呢! 你的挎包没系上扣儿吧? 挎包外侧有两根布带,布带下面分别有两个铁扣,把布带穿进铁扣里,才能把挎包的盖 子扣上。编辑说,他是忘了系扣。又说,他平常都不系扣。 老太太说:小偷儿的眼尖着呢,谁不小心,他们就偷谁。 编辑突然想起来了,刚才那两个突然走近他的人非常可疑,那个男的好像还碰了他一下, 他问老太太:刚才那两个人是不是小偷儿?
老太太没有肯定那两个人就是小偷儿,她说的是:没准儿。又说:他们老在附近转悠 你既然知道他们是小偷儿,为啥不提醒我一下呢? 你没听见我吵那个女的吗 编辑从老太太的话里判断出来了,老太太不但知道那两个人是小偷儿,还看见了小偷儿 偷走了他的钱包而不加制止。这让编辑对老太太的看法很不好,觉得老太太太缺乏正义感, 太缺乏见义勇为的勇气。他说:我钱包里不光有一千多块钱现金,还有身份证和银行卡,这 下全完了! 老太太又喊了一声卖牛奶呀,声音还是那么响亮。 编辑把两袋牛奶还给老太太,心想,以后再也不买这个老太太的牛奶了。 编辑和老太太同住一个居民小区,老太太是北京的老住户,编辑是外来户。过了一两年 某个星期天的下午,编辑下楼去买晚报,见老太太推着一辆儿童车,在小区的院子里一点一 点挪动。儿童车里没有儿童,老太太显然是借助儿童车的支撑,在活动自己的身体。哦,怪 不得好久没听见老太太高调叫卖牛奶的声音了,原来老太太生病了。看样子老太太病得还不 轻,挪挪停停,每挪动一点都很吃重。编辑跟老太太打招呼:大妈,您这是怎么了? 老太太把编辑看了看,才说:我们家老头子死了,我也快不行了,该去爬烟囱了。 您还记得我吗? 老太太把编辑看了看,摇摇头说:不记得了。 您忘了,那次我买您的牛奶,小偷儿把我的钱包偷走了 丢钱包的多了,我哪里记得住!依我说,这事儿也不能全怪小偷儿 那怪谁呢? 怪你自己呗! (选自《上海文学》,有改动)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太太是一个招人嫌弃的人,叫卖声太大,好几个社区的居民都听得见,生病后又在院子 里经常活动 B.编辑认为老太太看见小偷偷他钱包却不制止,在心中有了不好的看法,就决定以后再也不 理老太太 C.文章用“我知道你操的不是买牛奶的心”“该去爬烟囱了”等个性化语言,生动地刻画了 老太太的形象。 作者在叙述时注意细节,例如老太太戴卫生帽露白发、编辑是外来户、下楼去买晩报等
老太太没有肯定那两个人就是小偷儿,她说的是:没准儿。又说:他们老在附近转悠。 你既然知道他们是小偷儿,为啥不提醒我一下呢? 你没听见我吵那个女的吗?! 编辑从老太太的话里判断出来了,老太太不但知道那两个人是小偷儿,还看见了小偷儿 偷走了他的钱包而不加制止。这让编辑对老太太的看法很不好,觉得老太太太缺乏正义感, 太缺乏见义勇为的勇气。他说:我钱包里不光有一千多块钱现金,还有身份证和银行卡,这 一下全完了! 老太太又喊了一声卖牛奶呀,声音还是那么响亮。 编辑把两袋牛奶还给老太太,心想,以后再也不买这个老太太的牛奶了。 编辑和老太太同住一个居民小区,老太太是北京的老住户,编辑是外来户。过了一两年, 某个星期天的下午,编辑下楼去买晚报,见老太太推着一辆儿童车,在小区的院子里一点一 点挪动。儿童车里没有儿童,老太太显然是借助儿童车的支撑,在活动自己的身体。哦,怪 不得好久没听见老太太高调叫卖牛奶的声音了,原来老太太生病了。看样子老太太病得还不 轻,挪挪停停,每挪动一点都很吃重。编辑跟老太太打招呼:大妈,您这是怎么了? 老太太把编辑看了看,才说:我们家老头子死了,我也快不行了,该去爬烟囱了。 您还记得我吗? 老太太把编辑看了看,摇摇头说:不记得了。 您忘了,那次我买您的牛奶,小偷儿把我的钱包偷走了。 丢钱包的多了,我哪里记得住!依我说,这事儿也不能全怪小偷儿。 那怪谁呢? 怪你自己呗! (选自《上海文学》,有改动)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老太太是一个招人嫌弃的人,叫卖声太大,好几个社区的居民都听得见,生病后又在院子 里经常活动。 B. 编辑认为老太太看见小偷偷他钱包却不制止,在心中有了不好的看法,就决定以后再也不 理老太太。 C. 文章用“我知道你操的不是买牛奶的心”“该去爬烟囱了”等个性化语言,生动地刻画了 老太太的形象。 D. 作者在叙述时注意细节,例如老太太戴卫生帽露白发、编辑是外来户、下楼去买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