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2016届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请务必在“答题卷”答题,在“试题卷” 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精神 世界的重要载体,始终在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中摇摆前进。但是,基于人类情感的 稳定性,文学所要表达的人的内心世界已是“常量”状态,唯有文学的形式才是 “变量”。从甲骨文到当代长篇小说,从希腊神话到后现代主义诗歌,我们看到 的多是形式上的变化,文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并无太大的差别。网络文学作 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其“新”也在形式上。 网络文学的出现颠覆了文学要以“书”的形式存在的历史,网络成为文 学的载体,文学的传播方式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文字的黑白意境被光怪陆离的光 电幻境所取代。如同从原始岩画、陶器到青铜,从竹木简到帛和纸,文学又一次 迎来了载体形式的变化,这是文学最典型的“当代性” 除了载体和传播形式的变化,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注入的另一股新力量, 是它所引起的文本形式的变化。从早期的《悟空传》到改编为电视剧走红的《甄 嬛传》,它们都在以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文本样式发挥着吸引读者的优势。叙述以 对话为主,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模仿网络聊天的样式;段落容量短小,甚至以句号 分段,每一句话都成为一段,令读者从冗长、复杂的文本段落中解脱出来,以轻 松、快捷的愉悦体验完成阅读。受此影响,当代文学作品在文本形式上正在悄然 变革,一些传统文学期刊上的作品,大段的描写或抒情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 的是短小精悍的对话和叙述 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另一个贡献,是对新的语言形式的吸收和运用, 这主要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用语和对网络语言的大量运用上。在网络时代,网络文 学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完全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特别是在大量的对话描写 中,基本上是日常口语的翻版,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 当然,任何艺术形式都不会是纯粹的形式艺术,即便是那些“无厘头” 的篇章,也一定在表达某种意义。望文生义地理解“网络文学”,仿佛网络是形 式,而文学是内容,但事情远非这样简单,网络文学也不是文学在网络上流传这 样简单。在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中,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进行 着新的探索。 以网络小说为例。网络文学的某些类型正走在一条文学的“返祖”道路 上,诸如那些神魔、仙侠、玄幻等类型化作品,它们的创作甚至直逼文学源头的 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所不同的是它们的作者并非像文学的祖先们那样,以懵懂 的目光认知世界,而是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 不过在所谓“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作者 代替读者进行文学性思考,将作品所反映的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在读者面 前,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信息时代来临,网络充当着
安徽省滁州市 2016 届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请务必在“答题卷”答题,在“试题卷” 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精神 世界的重要载体,始终在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中摇摆前进。但是,基于人类情感的 稳定性,文学所要表达的人的内心世界已是“常量”状态,唯有文学的形式才是 “变量”。从甲骨文到当代长篇小说,从希腊神话到后现代主义诗歌,我们看到 的多是形式上的变化,文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并无太大的差别。网络文学作 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其“新”也在形式上。 网络文学的出现颠覆了文学要以“书”的形式存在的历史,网络成为文 学的载体,文学的传播方式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文字的黑白意境被光怪陆离的光 电幻境所取代。如同从原始岩画、陶器到青铜,从竹木简到帛和纸,文学又一次 迎来了载体形式的变化,这是文学最典型的“当代性”。 除了载体和传播形式的变化,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注入的另一股新力量, 是它所引起的文本形式的变化。从早期的《悟空传》到改编为电视剧走红的《甄 嬛传》,它们都在以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文本样式发挥着吸引读者的优势。叙述以 对话为主,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模仿网络聊天的样式;段落容量短小,甚至以句号 分段,每一句话都成为一段,令读者从冗长、复杂的文本段落中解脱出来,以轻 松、快捷的愉悦体验完成阅读。受此影响,当代文学作品在文本形式上正在悄然 变革,一些传统文学期刊上的作品,大段的描写或抒情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 的是短小精悍的对话和叙述。 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另一个贡献,是对新的语言形式的吸收和运用, 这主要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用语和对网络语言的大量运用上。在网络时代,网络文 学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完全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特别是在大量的对话描写 中,基本上是日常口语的翻版,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 当然,任何艺术形式都不会是纯粹的形式艺术,即便是那些“无厘头” 的篇章,也一定在表达某种意义。望文生义地理解“网络文学”,仿佛网络是形 式,而文学是内容,但事情远非这样简单,网络文学也不是文学在网络上流传这 样简单。在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中,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进行 着新的探索。 以网络小说为例。网络文学的某些类型正走在一条文学的“返祖”道路 上,诸如那些神魔、仙侠、玄幻等类型化作品,它们的创作甚至直逼文学源头的 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所不同的是它们的作者并非像文学的祖先们那样,以懵懂 的目光认知世界,而是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 不过在所谓“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作者 代替读者进行文学性思考,将作品所反映的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在读者面 前,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信息时代来临,网络充当着
这个时代的主流表达方式,网络文学也是当代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面对争论和 质疑,网络文学也亟待进行自我调整与变革,努力呈现出新的面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网络文学”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载体形式上,“网络文学”由以“书”为载体转为以网络为载体,传播方 式由静态转为动态。 B.在文本形式上,“网络文学”的叙述以对话为主,段落容量短小,甚至每一 句话都成为一段。 C.在语言形式上,“网络文学”吸收和运用新的语言形式,大量运用日常生活 用语和网络语言。 D.在意义表达上,“网络文学”的某些类型如神魔、仙侠、玄幻等类型化作品, 直逼文学的源头。 2.关于网络文学的影响,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是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它的出现淘 汰了书的存在,体现了文学最典型的“当代性”。 B.网络文学影响着当代文学作品的文本形式,一些传统文学期刊上的作品用短 小精悍的对话和叙述逐步代替大段的描写或抒情。 C.网络文学所用的语言已经完全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对话部分基本上是 日常口语的翻版,这使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特色。 D.网络文学将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读者不需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 涵,网络文学成了这时代的主流表达方式。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文学始终在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中摇摆前进,但文学的内容是“常量”,文学 的形式是“变量”,文学的变化多是形式上的变化。 B.网络文学用光电幻境取代了文字的黑白意境,传播方式化静为动,因此读者 从冗长的文本中得以解脱,以轻松的愉悦体验完成阅读。 C.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进行着新的探索,一些作者用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 朴随意的表达,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着人的存在。 D.网络文学虽为当代文学注入了新力量,成为了当代文学的组成部分,但也面 临着争论和质疑,存在着亟待进行调整与变革的地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登绍圣元年进士第,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 许之。移虔州教授。以尝言隆祜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忌者欲挤 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旋追官勒停,会赦,注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曰:“某事岂便 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曰:“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 右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 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又言: “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愿诏勿以王氏
这个时代的主流表达方式,网络文学也是当代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面对争论和 质疑,网络文学也亟待进行自我调整与变革,努力呈现出新的面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网络文学”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载体形式上,“网络文学”由以“书”为载体转为以网络为载体,传播方 式由静态转为动态。 B.在文本形式上,“网络文学”的叙述以对话为主,段落容量短小,甚至每一 句话都成为一段。 C.在语言形式上,“网络文学”吸收和运用新的语言形式,大量运用日常生活 用语和网络语言。 D.在意义表达上,“网络文学”的某些类型如神魔、仙侠、玄幻等类型化作品, 直逼文学的源头。 2.关于网络文学的影响,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网络文学是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它的出现淘 汰了书的存在,体现了文学最典型的“当代性”。 B.网络文学影响着当代文学作品的文本形式,一些传统文学期刊上的作品用短 小精悍的对话和叙述逐步代替大段的描写或抒情。 C.网络文学所用的语言已经完全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对话部分基本上是 日常口语的翻版,这使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特色。 D.网络文学将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读者不需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 涵,网络文学成了这时代的主流表达方式。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文学始终在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中摇摆前进,但文学的内容是“常量”,文学 的形式是“变量”,文学的变化多是形式上的变化。 B.网络文学用光电幻境取代了文字的黑白意境,传播方式化静为动,因此读者 从冗长的文本中得以解脱,以轻松的愉悦体验完成阅读。 C.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进行着新的探索,一些作者用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 朴随意的表达,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着人的存在。 D.网络文学虽为当代文学注入了新力量,成为了当代文学的组成部分,但也面 临着争论和质疑,存在着亟待进行调整与变革的地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登绍圣元年进士第,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 许之。移虔州教授。以尝言隆祜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注]。忌者欲挤 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旋追官勒停,会赦,注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曰:“某事岂便 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曰:“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 右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 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又言: “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愿诏勿以王氏
为拘,则英材辈出矣。”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 州教授。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祜学术,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破田畴,发墟墓,朴至,请罢之。改承事郎,知临江军 凊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 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夲而卒 年六十五。 朴自为小官天下髙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 色然终不害也中书侍郎祃煕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曰:“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 熙载邪?”居官所至有声 在广南,止其帅孙埃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 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朴尝自志其墓日:“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 其可已矣。”盖叙其平生云。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选自《宋史·李朴传》,有删改) 【注】鞫:审问。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 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B.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 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C.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 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D.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 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绍圣、熙宁、元丰、贞观、康 B.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C.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如“位在廉颇之右”。官位前加“右”表示比加 “左”地位高。 D.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事 迹或悼念性的文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朴耿直刚正,敢于进言。他因曾经言说隆祐太后处事不当而被停职査办; 他批评翰林承旨范纯礼不敢言,没有范父的风范。 B.李朴指摘时弊,忠于朝廷。他入朝答对,认为自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多变, 如果今天政事不当,必定导致不能挽救的局面 C.李朴傲视当朝权贵。中书侍郎冯熙载想以邂逅的方式与李朴相见,李朴笑道, 既然不能见蔡京,就更不能邂逅冯熙载。 D.李朴历任官职,颇有声望。他相继担任虔州教授、肇庆府四会令、国子祭酒、 秘书监等职,在任职之处都留有很好的名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5分) (2)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5分)
为拘,则英材辈出矣。”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 州教授。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祜学术,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破田畴,发墟墓,朴至,请罢之。改承事郎,知临江军 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 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 年六十五。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 色然终不害也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曰:“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 熙载邪?”居官所至有声。 在广南,止其帅孙埃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 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朴尝自志其墓日:“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 其可已矣。”盖叙其平生云。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选自《宋史·李朴传》,有删改) 【注】鞫:审问。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 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B.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 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C.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 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D.朴白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 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绍圣、熙宁、元丰、贞观、康 熙。 B.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C.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如“位在廉颇之右”。官位前加“右”表示比加 “左”地位高。 D.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事 迹或悼念性的文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朴耿直刚正,敢于进言。他因曾经言说隆祐太后处事不当而被停职查办; 他批评翰林承旨范纯礼不敢言,没有范父的风范。 B.李朴指摘时弊,忠于朝廷。他入朝答对,认为自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多变, 如果今天政事不当,必定导致不能挽救的局面。 C.李朴傲视当朝权贵。中书侍郎冯熙载想以邂逅的方式与李朴相见,李朴笑道, 既然不能见蔡京,就更不能邂逅冯熙载。 D.李朴历任官职,颇有声望。他相继担任虔州教授、肇庆府四会令、国子祭酒、 秘书监等职,在任职之处都留有很好的名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5 分) (2)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晚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8.这首诗字面平易,却有锤炼之功。颔联哪两个字以浅入深,以俗为雅,用得 很别特?请简要赏析这两个字的妙处。(6分) 9.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5分) (三) 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琵琶行》中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的两 句 (2)《劝学》中,君子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 子(是一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名句 乙选考题 请从第三、四两答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 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①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②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 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一一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像 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 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 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 骆驼。”“干吗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 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 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 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 外。”“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 另一个方向走。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 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 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③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 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晚 望 [清]郑 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8.这首诗字面平易,却有锤炼之功。颔联哪两个字以浅入深,以俗为雅,用得 很别特?请简要赏析这两个字的妙处。(6 分) 9.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5 分) (三) 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琵琶行》中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的两 句: , 。 (2)《劝学》中,君子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 子: , 。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名句 是: , 。 乙 选考题 请从第三、四两答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 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①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②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 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像 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 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 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 骆驼。”“干吗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 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 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 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 外。”“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 另一个方向走。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 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 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③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 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
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 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 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④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 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 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 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 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 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 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欥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孑钻进我的心中 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我多么 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 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 被惊动了一一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 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 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 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⑤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 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⑥“它在哪儿呀,奶奶?” ⑦“什么,你说什么?” ⑧“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⑨“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⑩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 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 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晩霞与初月,扩展到 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02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己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③3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我想, 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040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 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 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 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 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 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 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1)下列对散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②段写“我”与奶奶的对话不仅真实地再现当年我对外面世界的好奇 和渴望,也更加形象地突出了“我”幼年时的顽皮与固执 B.文章开头用“张望”“一直猜想”等词,形象地写出年幼的“我”对未知世 界的好奇与向往,也为下文写自己到了外面世界目不暇接的情形作了铺垫
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 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 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④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 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 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 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 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 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 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 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我多么 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 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 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 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 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 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⑤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 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⑥“它在哪儿呀,奶奶?” ⑦“什么,你说什么?” ⑧“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⑨“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⑩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 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 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 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⑾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⑿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⒀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我想, 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⒁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 40 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 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 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 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 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 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 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1)下列对散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文章第②段写“我”与奶奶的对话不仅真实地再现当年我对外面世界的好奇 和渴望,也更加形象地突出了“我”幼年时的顽皮与固执。 B.文章开头用“张望”“一直猜想”等词,形象地写出年幼的“我”对未知世 界的好奇与向往,也为下文写自己到了外面世界目不暇接的情形作了铺垫